第一單元厘米、分米、米_第1頁
第一單元厘米、分米、米_第2頁
第一單元厘米、分米、米_第3頁
第一單元厘米、分米、米_第4頁
第一單元厘米、分米、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厘米、分米、米

■教材分析

測量物體的長度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是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初步

的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在“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習定量刻畫的方法認

識客觀世界的開始。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

括:自選工具測量,認識厘米以及用厘米測量物品和線段的長度,認識米以及

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認識分米以及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結合單元內

容,安排了綜合與實踐活動“我們的測量”。

本單元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為了讓學生了解長度單位的定義,教

材特別重視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注重在實際測量中體驗長度單

位的含義。

本單元的編寫有以下特點:

1.在實際測量中,體會長度單位的含義。

2.借助實物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

3.在用厘米作長度單位的測量活動中,了解線段。

4.重視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

位的重要性。

2.在實際測量活動中,體會厘米、米的實際意義,知道分米,了解厘米、

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初步認識線段。

3.在測量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習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能正確的進行測量。

4.體會測量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

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

■重點、難點

重點:能夠體會厘米和米的實際意義,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會進

行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初步認識線段。

難點:在測量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習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能正確的進行測量。

■教學建議

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效的數學教

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

面發展。

■課時安排

本單元用5課時完成教學,其中機動2課時。

課題課時

估一估測一測1

認識厘米1

用直尺測量畫線段1

米的認識1

厘米、分米、米的關系認識分米1

總計5

1估一估測一測

?教學內容

教科書1頁、2頁,比較鉛筆和蠟筆的長度,測量課桌面的長度。

?教學提示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選擇的物品

都是學生每天使用的。本節課的測量活動對學生來講,沒有困難,教學的重點

是讓學生經歷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出不

同測量結果的原因,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會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描述測量的結果。

3.感受和同學合作學習的樂趣,了解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

?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

出不同測量結果的原因,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難點:會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描述測量的結果。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鉛筆、蠟筆、課件、直尺

學生準備:鉛筆、蠟筆、文具盒、曲別針、橡皮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多媒體展示1只鉛筆和1只蠟筆,并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鉛筆和蠟筆。

解答問題:(1)鉛筆和蠟筆,哪個長?那個短?

(2)估計一下,1只鉛筆的長度等于幾只蠟筆的長度?

2.小組合作,動手比一比,并解答上述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實際量一量。要讓學生學會量的方法:

方法1:兩支筆一端對齊,在鉛筆上一根蠟筆長度的地方畫上線,在移動蠟筆,

接著量。

方法2:可以用幾只蠟筆接著擺,看一看一支鉛筆大約等于幾只蠟筆的長度。

3.找同學來展示自己比一比的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用規范的語言進行描述。(在

這個過程中,要學生體會“大約”的意思是大概,差不多。)

設計意圖:直接給出問題,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抓住重點,給學生充分的動

手、動口的空間。了解“大約”的含義,體會“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發現問題:

1.指一指:哪個是課桌的長?

2.同桌合作,選用身邊的物品作為測量的工具,實際測量一下,看看課桌的長

是多少?(教師指導各組選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3.匯報答案,交流各組使用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并發現問題:為什么大家的

結果都不一樣呢?

4.討論:為什么大家的測量結果會不一樣呢?

解決問題:

1.查看學生指出課桌的長

2.請各組分別使用不同的工具來進行測量

3.匯報結果,發現,這一次結果都一樣。

4.小組進行討論后發現,選擇的工具不同,不統一,測量結果也會不同。

得出結論:

要想得到同樣的結果,就要用統一的測量單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測量結果不一樣”是因為使用的工具不一樣,使

學生想到:數據不一樣,是因為使用的工具不一樣。最后讓學生都用蠟筆再次

進行測量,通過結果的一致性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三)鞏固新知

教材2頁,試一試:同桌合作,用蠟筆測量課桌面的寬。

(四)達標反饋

教材2頁1、2題

答案:第1題,讓學生用自己的橡皮做工具測量同樣的課本,得到的結果是不

同的。第2題,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測量自己的學習用品,鉛筆、蠟筆的結果是

一樣的,鉛筆盒的測量結果可能不一樣。

(五)課堂小結

1.談談自己的收獲:在測量物體時,只有選擇統一的工具進行測量,才會得到

統一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闡述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布置作業

1.估測時,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就(),要使用()的標

準,這樣才能準確得到物體的長度。

2.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度大約是()個橡皮的長。

3.你的書包的長度大約是()個鉛筆盒的長。

4.你的課桌的高度,大約是()根鉛筆的長。

5.數學課本封面的寬度大約是()根蠟筆的長。

答案:1.不同統一

2.3.4.5.答案不統一。

?板書設計

估一估測一測

要得到同樣的結果,就要用統一的測量單位。

?教學反思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進行測量,教

學的重點和難點都能基本掌握,能夠理解使用不同測量工具得出不同測量結果

的原因,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應多進行測量的

練習,讓學生真正的掌握實際測量的方法和技巧,給學生充分動手和動口的機

會。

?教學資料包

統一度量衡

南北朝時一,各國度量衡的標準不一,如北朝魏、齊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

王莽時所定的標準),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則一斗比古斗僅大百分之六,一斤

比古斤僅多二兩;南齊則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兩。長度方

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則增不到一寸。全國度量衡的不一致,

給工商業發展帶來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統一的規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

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

并下令在全國推行。度量衡的統一對全國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清代顧炎

武在《日知錄》中曾說:“三代以來,權量之制,自隋文帝一變。”唐承隋制,

基本以此為準,唐以后雖稍有變動,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秦始皇統一的度量衡統一度量衡古代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

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制造標準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國統一施行。1標準尺

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

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2認識厘米

?教學內容

教科書3、4頁,認識厘米并測量。

?教學提示

“厘米”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長度單位,本節課“認識厘米”是在上一節“要

得到統一的結果,就要用統一的測量單位”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中要借助直

尺和實際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直尺測量物體

的長度。

?教學目標

1.經歷體會并認識厘米和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會用厘米做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估測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結合組直尺和實際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

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難點: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幾厘米。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直尺、圖釘

學生準備:直尺、橡皮、鉛筆、圖釘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回顧上節課的知識,回答問題:要想準確表示物體的長度,獲得統一的結果,

應該怎么辦?

2.觀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對上節課知識的回顧,引入這節課的統一的長度單位,通過對

直尺的觀察,對直尺產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1、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能用到數學知識,比如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想知道

這支筆有多長?操場的跑道一圈有多長?拿筆時手離筆尖的距離有多長?……

2、像這樣的問題你能說嗎?試試

3、我們說了這么多問題,都和什么有關呢?對,都和長度有關,實際在生活中

我們遇到的樹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間有多寬?這些問題實際上也都是在說一

個物體的長度呢。

4、你們想知道它們究竟有多長嗎?該怎么解決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尺子:

你們都有嗎?拿出來仔細觀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匯報。

課件展示尺子刻度、數字、0刻度、cm

1厘米=lcm

師:厘米是一個表示長度的單位,是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之一。今天我們就

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認識厘米)

3、認識1厘米的長度:

在國際上我們就規定從0到1之間這么長的距離為1厘米,仔細看這個長度,

記住它!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問題,調動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回顧,同時要求學生用自

己的話來表述1厘米有多長,學生可以通過舉例來說明,比如,圖釘的長是1

厘米,我的拇指寬是1厘米等,幫助學生對1厘米形成了一個感性的認識,有

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從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話概括的說從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來你們已經發現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劃出一厘米的長,看一看,舉起手來,這是多長?

閉上眼睛,用心體會一下,把這個長度記在腦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邊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

約是1厘米。大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約這個詞用的很好,當我們量出的長度不是非常準確的時候,多一點,

少一點的我們都要說大約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自我學習和發現,讓學生找到測量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

有助于學生在日后的測量中有效的規避這種錯誤的做法。

4、認識幾厘米

①在我們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還能找

到幾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饋:你找的是幾厘米,誰愿意到前面來指著說一說。

別的同學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從1—2還是從3-5,這些都是

2厘米長。

②我來說兒個,請你看一■看這是幾厘米:0—3、0—5、0—6,這么快,你們是

一厘米1厘米數出來的嗎?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這就是尺子上標有數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線,從0開始,跑到幾就是幾

厘米。(真是一個好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直觀的講授,使學生對知識產生牢固的認識,并對厘米

這個概念印象深刻,然后拓展延伸,教會學生找到2、3、4厘米,用手比一比,

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對長度有一個自我的感受和體會,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厘米。

三、展示點撥

如果給你一個物品,你能準確的量出它的長度嗎?試一試。

學生測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長

師巡視

有多長,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饋:你們看她量的好嗎?好在哪?你們量的這么準,這么快,是因為你們找

到了一個好的測量起點。

小結:看來,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我們首先都要找到一個便于我們測量的

起點。

看來你們已經能運用尺子準確的測量出線段的長度了,學生測量一支鉛筆的長

度。

匯報結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測量的。

(三)鞏固新知

教材4頁,練一練1、2、3

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結果

(四)達標反饋

習題:1.要準確表示物品的長度,就要使用統一的()測量。

2.生活中有很多長度為1厘米的物體,比如()、()。

3.1厘米1厘米的數,數()次是5厘米。

4.你的大拇指的寬度大約是()。

5.量物體的長度,如果物體的一端對著直尺的1厘米處,另一端對著8

厘米處,那么,這個物體的長度是()厘米。

答案:1.長度單位

2.橡皮的厚度、圖釘的長度。(答案不唯一)

3.5

4.1厘米

5.7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1厘米是多長?

那么2厘米,3厘米,4厘米呢?

如何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知識的反饋,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六)布置作業

1.計算

13厘米-9厘米=()厘米

38厘米-7厘米=()厘米

20厘米+9厘米=()厘米

15厘米+8厘米=()厘米

2.先估算,再測量

數學書厚約()厘米,實際厚是()厘米。

你的手掌寬約()厘米,實際寬是()厘米。

3.判斷

一塊橡皮的厚度是10厘米。()

一張桌子的高度是16厘米()

4.解決問題

一條彩帶長26厘米,第一次用去4厘米,第二次用去14厘米,一共用去多少

厘米?

答案:

1.4、31、29、23

2.答案不唯一

3.錯、錯

4.4+14=18(厘米)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

1厘米1cm

?教學反思

本課中,厘米是一個常見的長度單位,但是對于學生來說,試一次接觸,所以

在教學中應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認真感受1厘米的長度,和幾厘米的長度,對

厘米這一概念產生感性認識,在交流測量的結果時,一定要逐一指導學生正確

使用直尺的方法進行測量。同時也可以利用反面教材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

加強對測量方法的準確認識。

?教學資料包

長度單位的由來

本來我國采用市制計量單位,如長度單位用丈、尺、寸,重量單位用斤、

兩、錢,面積單位用畝等,這些單位在1990年已廢除。現在法定計量單位和國

際上通用的計量單位是一致的,便于國際交流。

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制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

費了不少周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

小的統一標準.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準.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

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

王朝亨利一世規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

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相傳我國古代大

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準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

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

做“步”.并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后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

一節定為“1寸”。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

標準缺點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

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終于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

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單位,就可以得到固

定不變的度量單位。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

規模的土地測量.由于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

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

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

1米等于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采用十進制,長度固定,使用方

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1875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V

米制公約〉,正式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并用伯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

各為20毫米的X型標準尺,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攝氏度時,

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

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準確;另外,國際米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

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準確性.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議廢除1889年

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長的

1650763.73倍作為米.這種光米.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如果

用它來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誤差不超過1。

很早以前,人們以人體作為標準確定度量長度的單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紀將一個人向兩側伸展手臂,兩個中指尖的距離定為長度單位1

古羅馬凱撒大帝時代規定,把羅馬士兵行軍時的1000雙步定為1哩。

公元8世紀末,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腳長定為1吠。

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

離定為1碼。

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吠。

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準,進行治水

工程的測量。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走一步作為長

度單位,叫做步,并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后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

的當中的一節定為1寸。

到了18世紀,人們開始感到這種用人體作為長度標準缺點很多,迫切希望

找到一種長度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終于想到了地球。

我國清朝康熙皇帝規定取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

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梅謝茵通過實地測量,得出

1米等于0.513074督亞士(法國古尺)。

1875年,17個國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國巴黎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確定

米尺為國際通用尺。

I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決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

尺原型,把同位素氮86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長的1650763.73倍

作為1米。這種光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

最初是以具體實物測量,如國王的手跨長、腳長等,所以英寸叫foot。在

19世紀法國人制作了一把標準米尺,粕鉞合金制成,以子午線長度的4千萬分

之一訂為一米,但標準尺會有熱脹冷縮現象,也會被腐蝕。故現在采用激光測

距,科學上有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等較精確工具。

認識厘米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及分析:

“認識厘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

度的內容,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對物體長短的比較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通過一些直觀的物體進行了比較。這節課是教學生會使用基本的長度單位“厘

米”進行對物體的測量。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以后學習米、毫米、千米等長度單

位的知識的基礎,顯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同一

個物體,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從中引起學生的思考,體現出建立統一單位的必

要性,從而引入尺子。通過讓學生對尺子進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學生從尺子的

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的認識,并通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通過一系列的認識尺子。使學生懂得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為單位進行

測量,同時能夠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利

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滲透知識來源于實踐并

應用于實踐。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厘米的長度觀念,會測量物體的長。

教學難點:建立厘米的觀念。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實行以下三個方

面的努力。

1、教師要注意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過程中應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指導思

想,組織教學。

3、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導學生進行互評等活動來鞏固新知,從中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教學內容上,盡量使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精神。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

位,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尋找與生活實

際有關的物體進行測量。讓同桌之間相互合作的教學手段,相互探究,從小培

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初步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

三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1元硬幣、回形針、圖釘、圓片、夾子、牙簽、尺子、多媒體課件等。

學具:1元硬幣、回形針、圖釘、圓片、夾子、牙簽、尺子、紙條等。

四、說教學過程:

這一堂課,我分成五個部分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這一部分的內容,我利用自主探索,同桌交流,發現問題層層相扣的教學方法

給學生創設情境。我先根據課前準備,讓學生自己量一量牙簽的長度,并進行

同桌交流,在動手量以及和同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

利用圖釘、圓片、硬幣等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牙簽的長度,在量的時候,

同學會發現,有的工具不能正好量到結果,不是少了一些,就多了一部分,再

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自己所測量的結果時,還發現即使能測量出結果的,說法也

不一樣。從學生量出不同的結果,存在問題,引出疑問,為什么同一個根牙簽

的長,所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為什么有些測量工具又不能正好量出結果呢?

要想測量的結果一樣怎么辦?從中引入尺子

第二部分,實踐操作,了解新知、運用新知。

這個部分,通過讓學生準備的尺子,來進行教學。我制定了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了解尺子

從第一部分轉入本環節,為了能夠更明確和統一的測量物體的長度,引入了尺

子,要求學生把準備好的尺子拿出來,對它進行仔細觀察,問學生從中發現了

什么?把你所發現的結果告訴給你旁邊的同學聽,然后向老師匯報。這一提問,

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過程,從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學生從

尺子中不難發現尺子上面有數字、有的尺子上有字母cm、有的尺子上卻使文字

厘米,還有長短不一的線。教師沿著學生的發現,從中幫助學生理解尺子上的

這些信息各表示什么意思,這樣,對后面認識1厘米,幾厘米乃至測量的時候

做鋪墊。

第二環節:認識1厘米

認識厘米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由于厘米這一名詞對于學生來

說比較抽象,在他們的直觀印象中,很難記住1厘米是多少。因此,我通過讓

學生拿出尺子來指一指,尺子上的那里到那里的長是1厘米?利用課件上的小

正方體來幫助學生了解1厘米的長。對1厘米的長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再由學

生測量自己手指甲的長度,看看哪個手指甲的長度更接近1厘米,這時候大多

數學生能夠量出我們的大拇指指甲大約是1厘米上,但有的同學肯能量到的是

其他的手指,但具體哪個手指更接近,我們可以不用深究,就讓學生記住,自

己的哪一個手指是更接近1厘米就可以了。通過對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進行測量,

量出我們的手指甲長大概是1厘米。學生就可以更加形象和生動而又直觀的感

受到什么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這樣學生的理解就十分深刻了,

對以后估一估較短物體的長度也有了一個形象的標準。

第三環節:認識幾厘米

通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1厘米。從而我讓學生試者找出2厘米的地方,

3厘米的地方,通過讓學生自己找一找的方法,順利地實現了知識的變遷,進而

轉入下一環節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

第四環節:讓學生進行測量同一物體,得出不同的量法,教師歸納量法。

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本環節我用的是學生動手操

作、小組交流、教師總結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自己先動手量一量學具盒里面

的正方形邊長,再在小組里分享自己的測量方法,從小組交流中,我們可以得

出不同的量法,有些量法的對的,但有些量法卻不對,例如:左端沒有從“0”

開始量,尺在量的時候放歪了等等。再由老師根據同學所說的測量方法作歸納

總結,并把剛剛同學自己動手量過程中一些錯誤的地方也一并提出來,引起學

生的注意,從而把正確的量法歸納出來: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

看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第五環節:解決問題

本環節利用歸納好的測量方法來解決課前遇到的問題,既能回應開頭,又可以

加深學生對測量方法的印象和操作。

第三部分:鞏固練習

一、判斷量法:本題,我給學生出示了三幅用尺子測量的圖,其中有兩幅圖的

量法是錯誤的,一幅是沒有把尺放正就開始量,一幅是量的時候沒有從“0”刻

度開始,這些都是學生易錯的題。通過這一題的訓練,指出了學生測量時易錯

的地方,為進一步動手測量奠定了基礎。

二、讀出圖中的物體是幾厘米長:出示鉛筆和紙條讓學生讀一讀它們分別是多

少厘米。通過這一題的練習,可以考查學生對本節課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

首先,我出示的第一題。鉛筆盒紙條都是從“0”刻度開始量的,難度相對較低,

接著,我再出示一幅沒有從“0”刻度開始量的圖,這樣的設計難度有一個遞進

的過程,學生在做的時候就可以更加投入,對知識的提升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了。

三、測量比賽:讓學生拿出老師課前準備好的三張紙條,量一量它們的長度。通

過本題的訓練,既可以考查有哪些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是否掌握,也可以鍛煉

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對這節課的知識掌握得更加深刻。

第四部分:課堂小結,加深記憶

這樣的課后小結,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引導他們主動反思在學習過

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簡明扼要,直觀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

總之,這節課我以教材為依托,以學生實踐操作作為主線,使學生在合作交流

中,學到有用的數學,盡情享受學習數學的無窮快樂。

3用直尺測量、畫線段

?教學內容

教科書5、6頁,線段的初步認識。

?教學提示

線段是幾何中的基本圖形,在前面的學習中,雖然沒有認識線段,但是在初步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時,已經用到。如,長方形有4條邊,三角形有3

條邊,其中,圖形的這些邊,都是線段。

?教學目標

1.經歷直觀認識、測量和畫線段的過程。

2.初步認識線段,能用直尺準確的測量出線段的長度。

3.在用直尺測量紙條、毛線、線段等學習活動中,經歷由線形物品到線段物品

的抽象過程,體會線段的特征。

?重點、難點

重點:毛線和線段的測量以及畫一定長度的線段。

難點:由拉直的毛線抽象出線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毛線、直尺,彩色紙條

學生準備:直尺、鉛筆、毛線、彩色紙條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通過游戲回顧上課知識,小競賽,看誰速度快。

一人發一張彩色紙條,比賽量紙條的長度,看看誰量的又快又準。

2.宣布比賽結果,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簡單的小競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

檢驗了上節課的知識,有助于本課的學習。

(二)探究新知

測量彎曲毛線的長度:

1.給出一段彎曲的毛線,怎么準確的測量毛線的長度呢?

2.學生交流后發言,給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結果

(測量毛線的長度時.,要先把毛線拉直)

學生主要說出是怎樣測量的。

認識線段

師講解:毛線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條線段。

出示線段

學生感知,自己描述線段是什么樣的。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測量,讓學生感受測量的樂趣,提高測量的準確

性。先討論后測量,有助于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吸取他人的好辦法,

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他學生得到感染。同時一,讓學生體會線性物品到線

圖形的抽象過程,體會線段的特征。

畫線段

1.教師教授,利用直尺還可以畫出一定的長度。

2.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畫出一定長度的線段呢?

小組進行合作討論,如何畫出一條線段。發表各自見解。

師:小組派一個代表來說一下你們組的見解。

學生可能回答:比著尺子從一個點畫到另外一個點。

或者回答:先找到兩個點,然后用尺子把兩個點連起來。

3.鼓勵學生嘗試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學生交流畫法。

4.老師在黑板上演示,通過找點,連線完成一個線段。教師示范正確的線段畫

法,并畫出一條一定長度的線段。

5.要求學生在自己的紙上畫出一條6厘米的線段,教師查看學生的畫線段情況,

并逐個指導。

設計意圖:由學生自己動腦筋找解決的辦法,通過小組合作尋求畫線段的方法,

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再通過教師的指導示范,給出正確的畫法。

(三)鞏固新知

教材6頁1、2、3、4題

(四)達標反饋

習題:畫一畫

1.用直尺畫一條2厘米長的線段

2.畫一條比8厘米短3厘米的線段

3.畫一條比5厘米長2厘米的線段

4.畫一個長方形,使長邊為4厘米,短邊為2厘米。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什么是線段,以及如何畫線段。誰能來說一說,

畫線段時候需要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一談在畫線段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是對學生的再一次強

調和鞏固,能夠促進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減少遺忘。

(六)布置作業

1.畫一條10厘米長的線段

2.畫一條比10厘米短3厘米的線段

3.一條線段長40厘米,另一條線段長8厘米,兩條線段首尾相接的連接在一起

后是多少厘米?

4.一根繩子對折后是10厘米,這根繩子長多少厘米?這根繩子剪去2厘米后,

還剩多少厘米?

答案:3.40+8=48(厘米)

4.10+10=20(厘米)20-2=18(厘米)

?板書設計

用直尺測量、畫線段

線段

?教學反思

本課初步認識線段,不要求總結線段的特點,目的是結合測量紙條、拉直毛線

的事例,體會“線段”是一段可以測量的、直的線。進而豐富測量內容,并為

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做好鋪地。

教學資料包:

線段和直線的故事

這是一個奇妙的故事。

有兩條線,一條是高貴無瑕的直線,而另一條是平淡無華的線段。他們隔了很

長很長的一段距離,甚至說平行永遠都不會相遇。

線段時常被人譏笑,長的長不到哪兒去,短的卻短的可憐。線段很傷心,它很

難過自己這么無用,也有些不甘心,憑什么自己這么低賤?他歷經千辛萬苦尋

找答案。然而卻沒有找到。他渴望成為那個受人稱贊,有成就有能力的自己。

他去尋找直線,渴望直線可以給他答案,盡管直線離他很遠很遠。路途中,曲

線笑他沒特色,還這么自不量力得想成為直線;折線也笑他,單調不受重視的

線段,根本沒資格和直線見面。

線段聽了那么多那么多令人喪氣的話,它憑著自己的意志力走了那么久那么久

的路,但還是和直線隔著十萬八千里。它想放棄,它很累。也許,這就是命運,

如果命運這么容易被改變,那世界上又怎么會有失敗呢?上帝會不會只賜給他

一種人生,而絲毫沒有降下一個改變的機會?線段想。線段最終還是選擇了隨

遇而安,不再竭力改變自己,否則只會引來更多的譏笑。

后來,有一天,它遇到了射線。這個只有一端可以無限延長的射線。線段看到

它,仿佛是看到了半個自己。線段問射線:“埃?你到底是線段還是直線?”

射線告訴它:“我是射線,其實我有一頭可以無限延長,只是另外一頭不可以。”

線段突然發現,直線的兩頭可以無限延長,自己的兩頭不可以無限延長,除了

這個不同點,似乎并沒有其他了!線段恍然大悟,只是兩個端頭,它發現自己

比曲線和折線更幸福,因為自己是最接近直線的。

線段的動力引擎再次啟動,它每天不斷的訓練自己,想要把自己的端點拔下來,

擴張自己的視野,延長自己的身體,改變自己被嘲笑的命運。它再次相信生命

是靠自己掌握的。

就這樣,過了很久,當線段再次出現在其他人面前時一,已經不再是那個可笑自

卑的線段了,它站在那里似乎都是華麗發光的,因為它有兩個無限延長的端點。

要多長就有多長,而且是高貴美麗的直線。它的改變是使每個人都震驚。

而它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它無限延長自己的身體,一直延長,一直延長。

到最后發現,它和那條直線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交的。

無論是快樂,自由,成功,還是種種看似離你很遙遠的東西,不要過早地認為

它們和你是平行無法接觸的。也許你們只是緩慢的相交,而你沒有看到他們的

交點。當你無限擴張自己的眼界,你會看到他們離你越來越近。

4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科書7、8頁,認識米并測量

?教學提示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用直尺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共設計了

兩個活動。活動一,測量黑板的長度。教材呈現了用直尺測量黑板的情境圖和

兩個同學的對話。活動二,認識一米,了解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間關系的過程。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為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利用米尺認識米和厘米關系并進行測量的活動中,體會測量工具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難點:在利用米尺認識米和厘米關系并進行測量的活動中,體會測量工具的作

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折尺、鉛筆、三角板、卷尺

學生準備:鉛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直接提出問題:如何測量黑板的長?

提供測量工具,供學生自行選擇:直尺、三角板、米尺、折尺、卷尺……

2.挑選學生上來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將答案寫在黑板上。

3.通過觀察幾位同學的測量過程,討論,你覺得哪種測量方法更為簡單準確,

哪一種測量工具更為合適。

設計意圖:直接拋出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通過幾次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感受各種尺子的用途不同,有了感性直觀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教師介紹: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舉例時,通常用米作單位,拿出米尺和折尺,

說明,他們的長度是一米。同時也說明,米是國際上統一是用的一個長度單位,

并介紹米和1米的字母表示。

2.拿出皮尺和卷尺,與學生互動,找出1米。

3.提出再量一次的要求,讓學生用卷尺或者米尺再次測量黑板的長。

設計意圖:使學生體會到用米做長度單位量較長的物體比較方便。同時感受人

類在制造使用工具方面的智慧。

4.體會并認識1米。學生參與活動:和米尺比一比。學生用米尺測量自己的身

高,感受米尺的長度,用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

5.嘗試用雙手表示1米的長度。初步體會一米的實際長度。

6.提出問題:看誰最認真,仔細觀察,米尺上有多少個1厘米?學生觀察并給

出結論:米尺上有100個1厘米的小格。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感受厘米和米的關系,在利用米尺認識米和厘米關系的測量活動中,

體會出來測量工具的具體作用以及如何選擇測量工具。

(三)鞏固新知

教材8頁,練一練1.2.

(四)達標反饋

習題:1.1米=()厘米

2.一扇門告約2()

3.一輛公共汽車長9()

4.圖釘的長大約是1()

5.課桌高約70()

答案:L100

2.米

3.米

4.厘米

5.厘米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反思自己的課堂,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

握程度。有助于學生的識記,同時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有個更好的把控。

(六)布置作業

1.算一算

6米-5米=()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米()厘米

1米7厘米+2米=()米()厘米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

5米50厘米50米10厘米5厘米

3.判斷

別針長5米。()

鉛筆長50厘米。()

小明高2厘米。()

4.一捆繩子長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還

剩多少米?

5.一只蠟筆用去20厘米,還剩下80厘米,這只蠟筆原來長多少厘米?合多少

米?

答案:1.100;28;37;

2.50米>5米>50厘米>10厘米>5厘米

3.車昔錯車昔

4.5+6=11(米)15-11=4(米)

5.20+80=100(厘米)100厘米=1米

?板書設計

米的認識

1米=100厘米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講難度不大,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

概念。教學活動中,要按照教材的設計意圖,借助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熟悉的事

物,建立1米的表象。如,讓學生用米尺和身體比一比,伸開雙臂用米尺量一

量,用手比劃一下,找出身邊熟悉的事物看一看等。

教學資料包:

米是怎么來的呢?

米meter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后,國民議

會命令法國科學院制定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該院認為要確保基本單位恒

定不變,應以自然的物理量為基礎,并決定以經過巴黎子午線1/4周長的千萬

分之一為1米,并翻山過海,從敦刻爾克實測到地中海的小島上,弧長9°

40,。推算出這個基本單位的長度,稱為1米,源自希臘文metron,意為長

度。用伯制作米的標準原件,后稱存檔米原器。1889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鉆

鉞合金復制存檔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國際標準。但這類原器復制不易,精度也

不高。1960年第H^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定義更改為86Kr原子的2pl0與5d5能

級間躍遷輻射在真空中的波長的1650763.73倍。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

根據當時已準確測定的真空光速值重新定義:“米是光在真空中于1/

299792458秒內行進的距離。”把米的定義建立在極重要的自然的物理量的基

礎上。米用符號m表示。

?教學精彩片段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介紹米尺

(出示米尺實物)師:這是把米尺,請你仔細觀察,你觀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樣

的?(學生個別回答)

學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長長的,兩面有有線和數(都有些什么數啊?)o

2、師:米尺上的線我們叫刻度線,米尺的兩面都有線和數,其中一面的數是從

0到100的,從0刻度線到100刻度線的距離就是1米。(板書:1米)

3、介紹米:師:米是國際長度單位,它的單位符號是“m”。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并書空。

認識米尺及其它測量工具。

學生合作,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

展示點撥

1、前后桌同學合作量同學身高1米的地方

師:現在你們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兒到地面是1米高嗎?

(生:想)

師:那得聽好要求了,每個小組測量1個同學的身高。既然只量一個人的身高,

你們四人小組就要做好分工合作。比如說4個人中第一個人站直被量,第二個

人用米尺量,第三個人檢查量的方法對不對,第四個人貼標簽(教師邊說邊做

動作)。而且量完一個小朋友的身高后,四個人就馬上坐端正告訴老師你們已

經完成合作了,聽明白了嗎?

請一個小組作示范。(示范時主要引導做好以下幾點:組長分工明確,量的方

法,量好后四人仔細打量1米的高度)

反饋(請上3、4個高矮不同的同學,另請一名學生用米尺進行驗證)

師(仔細看了看那幾個小朋友身上的標簽)問:為什么有的標簽貼在脖子下,

有的貼胸間呢?

生:因為身高不同,所以貼的位置不同。

師:小朋友說的真對,雖然貼的位置不同,但標簽離地面的高度卻始終是(1米)。

師(出示米尺):對啊,就是這樣的1米,小朋友看仔細了,1米有這么長,好,

閉上眼睛,將這1米的長度快速地飛到你的腦海中去。(生閉眼想象)

學生指一指你周圍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米

學生自由發言。

5厘米、分米、米的關系

?教學內容

教材9、10頁,分米的認識。

?教學提示

分米比厘米大,比米小,與厘米和米相比,人們日常生活中用的不是很多,一

般情況下,人們習慣用幾十厘米描述幾分米。如,一支筆的長是2分米,人們

經常說這支筆的長是20厘米。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建立1分米長

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分米和探索厘米、分米、米之間關系的過程。

2.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能用分米作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與同伴解決問題的經驗。

?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建立1分米長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難點:物體的長度超過1米時的描述方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彩帶、米尺、粉筆盒、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昨天,我們認識了一個長度單位家族中的新朋友一一厘米和米。到現在為止,

我們學習過哪幾個長度單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長度單位是什么?(米)

請你用手勢表示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最小的長度單位呢?(厘米)請你用手

勢表示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

1.小組活動導入:分發給每組學生一條彩帶。長短各不相同。

要求:首先估測彩帶長度,然后進行實際測量彩帶,并記錄彩帶的長度。

2.小組交流結果

3.教師講授:測量不足1米的物體長度時,還可以用一個比米小,比厘米大的

長度單位--分米。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不贅述,直接將學生帶入課堂之中,通過一個小組活動,

測量彩帶長度,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即當長度比一米短時,應該怎么描述。

此時由老師引出新授長度單位-一分米。

(二)探究新知

1.測量課桌的長度

如果老師讓你估計出我們所使用的課桌的長度是多少,你認為它的長度是

多少?你認為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呢?(厘米)為什么不選擇米為單位呢?(因

為桌子的長度不夠1米))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直尺進行實際的測量,要求:四人小組試著用厘

米作單位量一量課桌面的長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活動)

(2)匯報方法

讓個別小組代表匯報測量的情況。(我們是這樣測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

度為一段連續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長是59厘米;我們組是這樣測量的:用10

厘米的長度為一段連續量,一共有5個10厘米,還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

的長是59厘米……)

(3)比較測量方法

引導學生比較剛才測量的三種方法,說出哪種方法比較好?(第三種方法)

為什么?

(因為它是以10厘米為一段進行測量的,又好記又好算,不容易出現錯誤。

而第一種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5

厘米,這樣在計算的時候容易出現錯誤。)

(4)引入并板書課題。

用10厘米來測量很方便,其實它還有1個新的名稱叫分米(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在實踐中總結長度單位使用的選擇性。

2.教學1分米有多長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幾個1厘米?(10厘米)10個1厘米,就是10

厘米,也可以說成是1分米。

(2)從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從哪里到哪里

又是1分米呢?(課件出示1分米放大圖,同時板書:1分米=10厘米)課桌的

長度里面有幾個整10厘米?(5個)這5個10厘米是幾分米?(是5分米)還

剩下幾厘米?(9厘米)所以我們說,課桌的長度是5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

做)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1分米的長度,加深印象。

3.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1)觀察直尺上1分米的長度,然后試將大拇指和食指叉開成1分米。再

用直尺量一量是否準確。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開的大小。(反復

兩次)

(2)畫一畫

我們已經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長度,請同學們用尺子上在練習本上畫出1

分米的線段。畫完后,同桌交換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畫得準不準。

(3)想一想,在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學生思考后匯

報:一根粉筆的長度;一段鉛筆的長度;吸管的長度等)

設計意圖:通過畫1分米,感性的感知1分米的實際概念。

4.教學1米=10分米。

(1)我們已經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幾個1分米。(讓學生

思考猜測)請同桌兩人觀察軟尺,數一數1米有幾個1分米。

(2)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自己的想法?(學生匯報:我們小組觀察了

米尺,我們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為單位,一段一段地數,一共

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如果給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排隊的話,分米

應該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設計意圖:對厘米,分米,米的大小和換算達到熟知。

(三)鞏固新知

教材10頁,1.2題。

(四)達標反饋

習題:1.1米=()分米=()厘米

2.分米是比()小、比()大的長度單位。分米用字母()表

zj\O

3.50米-20米=()米

4.1米-30厘米=()厘米

5.1米50厘米-20厘米=()米()厘米

答案:1.10100

2.米厘米dm

3.30

4.70

5.130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哪些知識給你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也可以作

為對課堂的再次回顧,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理解。

(六)布置作業

1.2米-30厘米=()米()厘米

2.3分米+7分米=()分米=()米

3.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大樹高約8(兀操場跑道一圈是200();大拇指的寬度大約是1();

伸開手臂的長約是1();講臺的高大約是80();門高約2();

一條成人圍巾長2();寫字臺高80();小花今年7歲了,身高約1

()20()o

答案:1.170

2.101

3.米、米、厘米、米、厘米、米、米、厘米、米、厘米

?板書設計

厘米、分米、米的關系認識分米

1分米=10厘米ldm=10cm

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建立1分米長度的表,理解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難點是物體的長度超過1米時的描述方式。課堂活動中,要借助直尺上的10厘

米和學生熟悉的物品,用手比一比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知道幾十厘米都可以用幾分米描述。再測量教室門寬和高的活動中,要利用測

量結果,進一步體會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學會簡單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資料包

長度單位--光年

1676年以前,人們普遍相信光的傳播是不需要時間的。1676年,丹麥科學

家O.C.羅默首先作出了光的傳播需要時間的設想。1671年,羅默開始觀測木星

的衛星(木衛一)。他發現木星掩衛的時間(由木衛一躲到木星背對地球的一

面開始到它再次出現在地球上可觀測到的區域之間的時間間隔)并不是一個定

值。當木星離地球較遠時,掩衛過程所用的時間更長。1675年,法國的天文學

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開始設想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光的傳播需

要時間。然而,他在不久后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當時擔任卡西尼的科學助手的羅默則沒有放棄。他堅持假設光的速度是有

限的,并計算出以光的速度,要穿越相當于地球公轉軌道直徑的距離需要22分

鐘的時間。在數據來看,他的結果等價于說光的速度是214000公里每小時(羅

默當年對地球公轉軌道的直徑計算有誤)。

但是直到18世紀上半葉,主流科學界才逐漸接受了光速有限的想法。1728

年,英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布拉德雷給出了另一種測量光速的方法,得出光的

速度大約是301000公里每秒。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

爾首先使用“光年”一詞,作為天文學測量上的單位。他測量出天鵝座61與地

球之間的距離是10.3光年。

太陽與最近的恒星半人馬座a星相距43萬億千米,人類觀察到的最遠的星

星,是這個數字的30多億倍。這種情況下使用光年就容易多了,太陽到半人馬

座a星的距離為45.45光年,與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為87光年,與牛郎星和織女

星的距離分別為16.63和26.3光年,與參宿七的距離為850光年,銀河系的跨

度達10萬光年。人類探知的最遙遠的星,距離地球已達150億光年一一如果這

個星體正好是1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誕生的,那么,人類看到的就是它剛剛

誕生時發出的光。

另外,為了方便起見,科學家把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為“1天文單位”。

用這個單位來度量太陽系的距離就方便多了。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為1天文單位,

與水星為0.4天文單位,與金星為0.7天文單位,與冥王星為40天文單位,等

等。

誤用

如前所述,“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但因為帶有“年”字,它常常被誤

以為是時間單位,以致于有時會產生誤用。例某些流行歌曲中可能誤用它來比

喻時間的長久,如“一轉眼/一瞬間,一光年。”;又如“穿越過幾個光年。”

作用

光由太陽到達地球約八分鐘(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八“光分”)。

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為半人馬座比鄰星,距離約4.22光年。

我們所處的星系一一銀河系的直徑約有十萬光年。假設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從

銀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將需要多于十萬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對于(相對于

銀河系)靜止的觀測者而言,船上的人員感受到的旅程實際只有數分鐘。這是

由于狹義相對論中的移動時鐘的時間膨脹現象。

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超過1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稱為總星系)。

?精彩教學片段

復習舊知、揭示課題

昨天,我們認識了一個長度單位家族中的新朋友一一厘米和米。到現在為止,

我們學習過哪幾個長度單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長度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