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DISANBUFEN\
r-................——..........................-.....................\
語文關鍵能力古詩文閱讀
\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
I新高考要求I
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及古漢語詞類活用的一般規則和常見的特殊句式,能準確
理解文章,正確標點古代詩文,并能將古代詩文準確地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規范表達。
摘自《中國考試》2019年第12期
專題一文言文閱讀
底的課前題點建模——有的放矢,題點歸納M
[題型構建]——思維提示,題型自悟
二審讀口從題干人手,快速獲取信息,把握文章的考查方
讀題干?向,使閱讀更具有針對性.
快
讀后耘M①快速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切分文章結構層次;
懂魯號《[②關注文章開頭和結尾,初識主人公形象;
』
文消入息I|③抓時間、地點、官職和事件,把握人物經歷.
言
文細讀借①借助斷句題、概括分析題和主觀題,掃清閱讀障礙;
一題破解門②借助文化常識題和翻譯題,細解文章關鍵點.
一、(2020?新高考全國卷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0分)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除中書舍人。選授御史,巡視中城。捕
治吏部豪惡吏,獲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輦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條上三因十四議,
詔悉允行。水利大興,北人始知藝稻。鄒元標嘗日:“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
在皆稻,種水田利也。”閹人劉朝稱車等令旨,索戚蜿廢莊。光斗不啟封還之,目:“尺土
皆壁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閹人憤而去。楊漣劾魏忠賢,光斗與其謀,又與攀龍共發崔呈
秀贓私,忠賢暨其黨咸怒。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勃忠賢及魏廣
微二■土二期罪擬十一月三月上之先遣妻子南逕忠賢洞知,先二日假會推事與漣俱削籍。群小
恨不已,復構文言獄,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擁馬首號哭,聲震原野,線騎亦為雪
涕。至則下詔獄酷訊。許顯純誣以受楊鎬、熊廷弼賄,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
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諸人俱自誣服,光斗坐贓二萬。忠賢乃矯旨,仍令顯純五
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諸人始悔失計。容城孫奇逢者,節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
畿輔,倡議醵金,諸生爭應之。得金數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
時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贓猶未竟。忠賢令撫按嚴追,系其群從十
四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
家族盡破。忠賢既誅,贈光斗右都御史,錄其一子。已,再贈太子少保。福王時,追謚忠毅。
(節選自《明史?左光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
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B.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
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C.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
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D.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
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解析:選B“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作“草奏劾''的賓語,中間不可斷開,故排
除A、C兩項。”擬十一月二日上之”是“打算在十一月二日呈上奏章”的意思,語意完整,
中間不可斷開,故排除D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B.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文中用來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追逼。
解析:選C殿下是中國古代對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稱,不能用來稱丞相。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左光斗為人剛直,大力整肅吏治。他的字為遺直,正與他的性格相符;他擔任御史
時,捕治吏部惡吏,起獲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極大震驚.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對無理要求。他的建議得以施行,水利大興,百姓得利;劉朝
以東宮名義索取戚唳廢莊,他將信件原封返還,堅決拒絕。
C.左光斗揭露贓私,受到小人陷害。他與人彈劾魏忠賢、揭發崔呈秀,引起魏忠賢及
其黨羽的憤恨,魏以先發制人的手段,繞過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飽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連,母親、兄長以及同宗群從十余
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賢被誅,他才受到追贈,謚為忠毅。
解析:選D根據原文''母以哭子死”,左光斗的母親是因為痛哭兒子而死的,不是被
迫害死的;且“同宗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錯,文中只說“系其群從十四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
譯文:
(2)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
譯文:
參考答案:(1)楊漣等起初不招認,隨后擔心不招認會被酷刑斃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
稍稍緩死,日后再做謀劃。[關鍵詞“承"(招認)、“冀”(希望)、“圖”(謀劃)各1分,大意
1分]
(2)都御史周應秋還認為主管官員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
破人亡。[關鍵詞“猶”(還)、“疏”(上疏)、“趣”(催促)各1分,大意1分]
5.孫奇逢等為什么倡議湊集金錢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3分)
答:...........................................................................
解析:第一問,由文中“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可知,孫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是左光
斗對京城附近的人有恩德。第二問,由文中的“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可知,救助還
沒有完全實施,左光斗已經被害,證明救助沒有成功。
參考答案:第一問:左光斗對京都附近地區有恩德。
第二問:沒有成功,在救助過程中左光斗被害。
參考譯文: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考中進士。左光斗被授予中書舍人一職。被選
拔授任御史,巡行視察中城。他捉拿懲治了吏部強橫的惡吏,收繳假印七十多枚,查出假官
一百多人,使京都都震驚惶恐。左光斗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條呈上三種理由十四條建議,
皇帝下詔全都允許施行。大規模地疏浚水道、修筑提防,從這開始,北方人才知道種植水稻。
鄒元標曾經說:“三十年前,都城里的百姓不知道稻草是什么東西,現在到處都是水稻,這是
種水田的益處。”宦官劉朝聲稱有太子的手令,索取外戚廢棄的莊田。左光斗沒有開封便還給
了他,說:“每一尺土地都是殿下所有,今天怎么敢私下給人呢。"宦官憤恨地離開了。楊漣
彈劾魏忠賢,左光斗參與他的謀劃,又和高攀龍共同揭發崔呈秀貪贓徇私,魏忠賢和他的黨
羽都被激怒了。等到魏忠賢趕走趙南星、高攀龍、魏大中,依次將會輪到楊漣、左光斗。左
光斗很氣憤,草擬奏章彈劾魏忠賢和魏廣微三十二條斬首的罪行,打算在十一月二日呈上奏
章,先遣送妻子兒女返回南方。魏忠賢刺探得知此事,提前兩天借會合推選一事將左光斗和
楊漣都削去官籍。小人們還不解恨,又設計陷害汪文言入獄,加上左光斗的名字,派使臣前
往捉拿。父老子弟圍著馬頭放聲大哭,聲音震動原野,繞騎也為之流淚。到京后就被打入詔
獄嚴刑審問。許顯純誣陷他們接受楊鎬、熊廷弼的賄賂,楊漣等起初不招認,隨后擔心不招
認會被酷刑斃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緩死,日后再做謀劃。眾人都違心服罪,左光斗
被定罪貪贓二萬。魏忠賢于是假傳圣旨,仍然命令許顯純五天查清此事,不交至司法官吏,
眾人開始后悔失策。容城孫奇逢,是有氣節的俠士,和定興鹿正因為左光斗對京城附近的人
有恩德,倡議集資,諸生爭相響應。籌集幾千金,謀劃替他交納,延緩他的訴訟案,但左光
斗和楊漣已在同一天被獄卒打死了,當時是天啟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時年五十一歲。
左光斗死后,贓款還沒有還完。魏忠賢命令巡撫巡按嚴加追討,拘囚他的堂兄弟及侄子輩十
四人。左光斗的長兄左光霽因受牽連獲罪而死,母親因為痛哭兒子而死。都御史周應秋還認
為主管官員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賢被殺后,
朝廷追贈左光斗為右都御史,錄用了他的一個兒子。后來,再次追贈左光斗為太子少保。福
王時,追加謚號為忠毅。
二、(202()?高考模擬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0題。(20分)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高祖為空常左右之。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沛
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
王以日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
以何具得秦圖書也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
填撫諭告,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卷巾,侍太子,治棟陽。為法令約束,
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漢
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娜
侯,依像電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
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日:
“諸君知獵乎?"日:"知之。”“知獵狗乎?”日:“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
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
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
英敢言。漢十一年,陳貓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
誅淮陰侯。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旭田,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
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愿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
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節選自《史記?蕭相國世家》)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
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B.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
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C.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
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D.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
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解析:選D“而去”與前面的“燒咸陽”是緊密相連的動作,主語都是“項王與諸
侯”,應在其后斷開。故排除A、C兩項。第二個“以何”是“因為蕭何”的意思,表示原
因,后面的“具得秦圖書”為原因,應與后面相連。故排除B項。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亭長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驛亭,是由驛站所設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處所。
B.關中是古代地區名,所指范圍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關以西戰國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祿的封地,由皇帝封賜給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戶賦稅為食祿。
D.相國是輔佐君主治理國政的最高長官。韓信死后,丞相蕭何被劉邦拜為相國。
解析:選A戰國時始在鄰接他國處設亭,置亭長,任防御之責。并非管理亭的官吏。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蕭何勤勤懇懇,長期輔佐劉邦。蕭何在劉邦做亭長時就經常幫助他。楚漢戰爭中,
蕭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關中,使劉邦有穩固的后方。
B.蕭何深謀遠慮,志在經世濟民。漢軍攻入咸陽,將士們忙著哄搶財寶,蕭何卻收藏
秦律令圖籍檔案,使劉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戶口等情況。
C.簫何不善征戰,論功卻排第一。天下平定論功行賞時,劉邦以狩獵為喻,堅持認為
蕭何之功最高,經過劉邦的開導,武將們對蕭何心悅誠服。
D.蕭何忠于劉邦,獻計斬殺韓信。楚漢戰爭中,蕭何為幫助劉邦戰勝項羽,舉薦了韓
信;劉邦稱帝后,因韓信謀反,蕭何又幫呂后殺死了韓信。
解析:選C“武將們對蕭何心悅誠服”錯,原文為“群臣皆莫敢言”,可見并非心悅
誠服。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譯文:...................................................................
(2)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譯文:.........................................................................
參考答案:(1)諸事總要奏請漢王,獲準了就執行;倘若來不及奏請,就根據情況酌情處
理,漢王來了再報告。(采分點:譯出大意給2分,“即”“便宜”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如今蕭何沒有汗馬功勞,只管文書案卷,發發議論,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為
什么?(采分點:譯出大意給2分,“徒”“顧反”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10.韓信死后,蕭何得到皇帝封賞,眾人祝賀,為什么召平卻為蕭何擔憂?請簡要說明。
(3分)
答:...........................................................................
參考答案:因為召平認為蕭何將災禍臨頭了,皇帝疑心蕭何會像韓信一樣謀反,為他設
衛隊,名為寵信,實際是為了監視他。(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給分)
參考譯文:
蕭柏國何,是沛縣豐邑人。高祖擔任亭長時,蕭何經常給他幫助,等到高祖起兵當了沛
公,蕭何常常作為他的輔佐官,督察處理日常事務。沛公進入咸陽,將領們都爭先奔向儲藏
金帛財物的倉庫去分東西,唯獨蕭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詔令以及各種圖
書文獻收藏起來。沛公立為漢王,讓蕭何當丞相。項羽與諸侯的軍隊屠殺焚燒咸陽,然后離
去,而漢王后來之所以能詳細地知道全國各處的險關要塞,戶口多少,兵力強弱,百姓們的
疾苦,都是因為蕭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獻檔案。蕭何向漢王進言推薦韓信,漢王任命韓
信為大將軍。漢王率領軍隊向東平定三秦,蕭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在后方,負責收服巴蜀,
鎮守安撫,發布政令,告諭百姓,為在前方作戰的軍隊供給糧食。漢王二年,漢王聯合諸侯
一起攻打楚軍,蕭何留守關中,侍奉太子,在棟陽處理政務。他制定各種法令制度,建立宗
廟、社稷、宮殿、縣邑。諸事總要奏請漢王,獲準了就執行;倘若來不及奏請,就根據情況
酌情處理,漢王來了再報告。漢王五年,已經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漢王要評定功勞,
進行封賞,由于群臣爭功,過了一年多仍然沒把功勞的大小決定下來。高祖認為蕭何的功勞
最大,把他封為郊侯,給他的食邑很多。功臣們都說:“我們親自身披鎧甲,手執兵器作戰,
多的打過一百多次仗,少的也經歷了幾十次戰斗,攻破敵人的城池,奪取敵人的土地,或大
或小,都有戰功。如今蕭何沒有汗馬功勞,只管文書案卷,發發議論,不打仗,反倒功居我
等之上,為什么?”高祖說:“諸位懂得打獵嗎?”功臣們回答:“懂得。”又問:“你們知道
獵狗的作用嗎?”答道:“知道的。”高祖說:“打獵的時候,追趕撲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能
夠發現蹤跡向獵狗指示野獸所在之處的是獵人。現在你們諸位只能奔走追獲野獸,不過是有
功的獵狗。至于蕭何,他能發現蹤跡,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獵人。何況你們都只是自己本人
追隨我,至多不過加上兩三個親屬,而蕭何讓自己本族里的幾十個人都跟隨我,他的功勞是
不能忘記的。”群臣聽了,都不敢再說什么。高祖十一年,陳稀反叛,高祖親自統率軍隊,到
達邯鄲。戰事還沒有結束,淮陰侯韓信在關中謀反,呂后采用蕭何的計策,殺了淮陰侯。高
祖聽說淮陰侯已經被殺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命令安
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領充任相國的衛隊。當時許多人都向蕭何道賀,只有召平表示哀
吊。召平對相國說:“您的禍患從此開始了。希望您辭讓封賞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財
私產拿出來贊助軍需,這樣皇上心里就會高興了。”相國聽從了召平的計策,高祖果然大為高
興。
[素養導圖]——必備素養,知識建模
①詞語標志:名詞、代詞、形容詞、對話詞、虛詞等
錯位信息、曲解詞意、因果混亂、
②句式標志:判斷句,被動句、固定結構等r文言斷句h—j概括分析卜
(細化選項[無中生有、顛倒是非
③修辭標志:排比、對偶、頂真、反發等(通讀選項
文
④語法知識: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多方推斷)細心比對)①強化四種意識:人物意識、語境意識、重點意
言
T文言翻譯卜|識、連貫意識
文
②妙用“六字訣”:留、別、換、補、調、變
閱(字句落實L
讀直譯意譯)①概括內容要點
文化常識口
名號稱謂、官職沿革、文化科舉、天文歷法、T主觀筒答題k②探尋事件原因
③概括作者觀點態發
山川地理遺典俗笠(聯系語境(中清超十1----------------------
分析推斷)定點概括)
[易錯分析]——明了易錯,鎖定短板
題型易錯點易錯指數
1.忽視整體,不明句意,主觀臆斷
文言斷句★★★
2.不明斷句標志和語法,找不到比對依據
1.不熟教材,不會遷移
文化常識★★★★
2.不辨語境,不會推斷
1.內容理解失誤,細節比對不到位,先入為主
概括分析★★★★
2.不明設誤角度,比對依據找不準,似是而非
1.忽視語境,主觀臆斷,語句大意譯不準
文言翻譯2.缺少采分點意識,不能鎖定關鍵詞語和文言句式★★★★
3.不能靈活運用翻譯“六字訣”,譯文不夠文通字順
1.不明命題角度和范圍,不講答題方法技巧
簡答題★★★
2.照搬原文,直譯語句,答案要點不全
課堂攻關克難——糾正偏差,精講點睛顯
第1講精準理解,細比巧推——“3大選擇題”保全分
一、文言斷句題——規避2失誤,斷句找依據
大多數同學在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毛病是不看原文,不能把所斷語句理解到位,僅
憑想當然或對選項語句的大體理解,就作出判斷,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如果要準確斷句,就需要熟讀選文、深入理解語句大意,而不是主觀臆斷。馬馬虎虎不行,
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這就要求考生先通讀原文,反復鉆研,然后根
據文章的內容,重點研讀要求斷句的畫線句子,憑語感和經驗先判斷容易的斷句處,然后再
集中分析難斷之處,最后確定正確選項。高考時考生對文言斷句題,主要存在以下失誤。
易錯點一忽視整體,不明句意,主觀臆斷
理解內容和明確所斷語句的句意與斷句是緊密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
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為此,必須先通覽全句段,力求大體了解
全句段內容,然后遵循''先易后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再精析難斷
處)的原則去斷句。
[典例1]
(2020?全國卷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徒知密州。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
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目:“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
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元祐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
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二寵極知禮部惠舉歙木雪黃寒士坐星史噤木熊宣軾反其禁尊使徵於
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
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
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B.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
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C.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
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D.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
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解題演示]
選項中的斷句不同點:①“上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和“上坐庭中噤/
存同析異
未能言軾/寬其禁約”。②“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和“使得盡技巡
找不同
鋪內侍/每摧辱舉子”。
誤判分析第①處誤斷為“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分析原因,是沒有兼顧語
查關鍵(關段后面的意思,沒有理解關鍵句“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的意思,沒有據此推
鍵詞和重斷出''士坐庭中”為省略了“于”的省略句。此句的主語是“士”,謂語動詞
難句)是“坐”,"(于)庭中”為“在庭院中”,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不可再增加任何
詞語。“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中的前一句“噤”是用來修飾“未能”作狀語,
不能放到上一句中,而本句中的“軾”是人名,指“蘇軾”,是“寬其禁約”
的主語,也不能放在上一句中。考生出現誤判,是由對句意的不理解,主觀臆
斷造成的。
第②處誤斷為“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沒能理解關鍵句“使得盡技
巡鋪內侍”中“盡技”的意思是“盡量發揮才能”,且主語是“士”,整個句
子的主語是承接上文的“軾”,后半句“每摧辱舉子”的人應該是“巡鋪內侍”,
不會是承前的“軾”,否則,從句意理解上前后矛盾,也講不通。
整個文段是說蘇軾代知禮部貢舉時,天下大雪,非常嚴寒,參加科舉的士子們
坐在庭院中,因寒冷說不出話。于是對他們放寬約束,盡量發揮才能。但是宦
整體理解
官常侮辱應試士人,甚至誣陷士人,蘇軾奏請驅逐了宦官。考生因為忽視文段
避失誤
整體,曲解關鍵詞語和句子的意思,造成主觀臆斷。因此,斷句時切記要通讀
達意,方能下筆。
[答案IA
[參考譯文1
新的政令一天天下達,蘇軾在其間,常常憑借新法(中對百姓有利的內容)來造福百姓,
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調任密州知州。司農實施手實法,不按時實行的人按違反詔令論罪。蘇
軾對提舉官說:“違反詔令的論罪,如果出自朝廷,誰敢不聽從?如今命令出自司農,這是
擅自制定法令。”提舉官驚恐地說:“請您暫且慢點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這個法令危
害百姓,廢除了它。元祐元年,蘇軾穿著七品官服入侍延和殿,(皇帝)當即賜他銀緋,升他
為中書舍人。元祐三年,蘇軾暫代禮部貢舉一職。正逢大雪嚴寒,士子們坐在庭院中,凍得
打顫不能說話。蘇軾放寬對他們的禁約,使他們能盡量發揮。巡視考場的宦官常侮辱應試上
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單一言辭,誣陷為罪狀,蘇軾把這些宦官都奏請驅逐。元祐四年,因談
及了一些議論政事的話,被當權的人所憎恨。蘇軾怕不被他們所容納,請求調到外地,任龍
圖閣學士、杭州知州。
[即時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李廷機,字爾張,晉江人。貢入太學,順天鄉試第一。萬歷十一年,會試復第一,以進
士第二授編修。二十七年,典京察,無偏私。嘗兼署戶、工二部事,綜理精密。奏行r恤行
戶四事商困大蘇外城陵垣多所繕治費皆取公帑奇羨不以煩民召為禮部右侍郎四辭不允越二年
始受任。時已進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視部事。會楚王華奎因正域發其饋遺書,誣訐正域不法
數事,廷機意右楚王,而微為正域解。大學士沈一貫欲藉妖書傾正域,廷機與御史沈裕、同
官涂宗浚俱署名上,趣定嗷生光獄,株連遂絕。秦王誼濾由中尉進封,其庶長子應授本爵,
i?緣欲封郡王,廷機三疏力持。王遣人居間,廷機固拒,特旨許之。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五》)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奏行軫恤行戶四事商/困大蘇/外城陵垣/多所繕治/費皆取公帑奇羨/不以煩民/召為禮部
右侍郎四/辭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B.奏行軫恤行戶四事/商困大蘇/外城陵垣/多所繕治費/皆取公帑奇羨/不以煩民/召為禮部
右侍郎四/辭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C.奏行軫恤行戶四事/商困大蘇/外城陵垣/多所繕治/費皆取公帑奇羨/不以煩民/召為禮部
右侍郎/四辭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D.奏行軫恤行戶四事商/困大蘇/外城陵垣/多所繕治費/皆取公帑奇羨/不以煩民/召為禮部
右侍郎/四辭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解析:選C分析選項斷句前要認真閱讀原文,先從整體上把握語段大體意思,然后根
據選項重點理解兩個關鍵句:”奏行軫恤行戶四事商困大蘇”和“多所繕治費皆取公帑奇
羨”,再分析句子結構,“事”和“商”是兩個名詞,前者為前句子賓語,后者與后句成為一
個完整句子,中間要斷開:“多所繕治”是所字結構,“所”字后面應接一個動詞,故“費”
前應斷開,“費”作后面句子的主語。最后“四辭不允”應連在一起,表示李廷機拒絕的次數,
體現拒絕的程度,故“四”字前要斷開。
參考譯文:
李廷機,字爾張,晉江人。被推舉進入太學,取得順天鄉試第一名。萬歷十一年,又取
得會試第一名,以進士第二的身份授職為編修。萬歷二十七年,主持京察,沒有偏私。曾經
兼管戶部、工部的事務,總攬大事又精細周密。奏請皇帝施行撫恤商旅四件事,商旅的困窘
得以緩解。京城外的陵垣,大都得到修繕整治,費用都取自公款的節余錢,沒有因此煩擾百
姓。皇帝召見并任命他為禮部右侍郎,四次推辭,皇帝都不同意,過了兩年他才上任。當時
他已經晉升為左侍郎,于是代替郭正域巡視禮部事務。遇上楚王華奎因為郭正域寫了揭發他
饋贈禮物的書信,就誣蔑郭正域做了幾件不法的事件。李廷機的意見有些偏袒楚王,因此就
沒有替郭正域解脫。大學士沈一貫想借妖書將郭正域壓倒,李廷機與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
都署名上奏,催促審定嗷生光的獄案,株連于是終結。秦王誼懣由中尉加封,他的庶長子應
該授予原來的爵位,他攀附著想分封為郡王,李廷機多次上奏極力堅持不同意。秦王派人從
中調和,李廷機堅決拒絕,皇帝卻特別頒旨同意。
易錯點二不明斷句標志和語法,找不到比對依據
在斷句時,只有善于抓住實詞、虛詞、句式和修辭中的標志詞,深入剖析句子的語法結
構,才能進行合理的斷句。這是高考命題者的命題方向,也是考生做對此類題的關鍵,當然
每一選項的命題點往往是幾個斷點的融合。考生出現的失誤:不明斷句標志和語法,找不到
比對斷句的依據。
不誤點1:虛詞功診治(方法指導):積累并掌握有規律性的文言虛詞:句首語氣詞可
明能,模糊不清在其前斷句;句末語氣詞可在其后斷句;關聯詞,多可在其前斷句。
斷熟悉這些知識并加以利用,可避免誤斷失分。
句診治(方法指導):①分析謂語與它前后詞語之間的關系:謂語前是
標誤點2:語法結主語,謂語后是賓語;主、賓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由動詞
志構,剖析不準或形容詞充當。②理清句子的表述結構。有些句子,表述時常常有
和一些明顯的形式結構,如總分、分總等,由此切入,可以有效斷句。
語診治(方法指導):牢記文言文固定句式并加以充分利用。比如
誤點3:固定句
法“何……之有”"不亦……乎”“孰與……乎”“無乃……
式,割裂拆散
乎”“得無……乎”等。
診治(方法指導):文言文也講究修辭,頂真、排比、對偶、對稱、
誤點4:修辭手
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
法,不懂利用
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斷句。
診治(方法指導):古文中的一些專用詞,諸如人名、字號、時間、
誤點5:專用詞
地名、年號、官職名、朝代名、事物名等,對于斷句也有很大幫助,
語,不明其里
平時訓練要善于利用。
[典例2]
(2019?全國卷H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吳起者,衛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日夫魯小國而有戰勝
三多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
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節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
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B.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
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C.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
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D.魯人或日/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
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解題演示]
選項中的斷句不同點是:①“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和“而有戰
存同析異找不同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②“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而君用起
/則是棄衛/魯君疑之”和“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
名詞:“魯人”“魯”“名”“諸侯”“魯
衛”“國”“君”“起”“衛”“魯君”。
虛詞:“日”“夫”“而”“則”“矣”“且”“也”“之”。
誤判分析查關鍵第①處誤斷為“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分析原因,是沒有注意
(標志詞和語法結“夫……而……則……”與“且……而……則……”構成對稱句式。
構)第②處誤斷為“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或“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沒能弄清“則是棄衛”中“則是”是表判斷的判斷句式,
且從語法上看“棄衛”的主語應該是“君”,“疑之”的主語應該是“魯
君”,且“棄衛魯”意思不通。
通讀全文,可以了解整個文段內容是說(吳起)率領軍隊攻打齊國,大敗齊
軍。于是有魯人說,魯國是小國,卻有了戰勝國的名聲,諸侯國就會圖
整體理解避失誤謀魯國。而魯君任用吳起,就是舍棄了兄弟般的衛國。于是魯君懷疑、
疏遠了吳起。考生因為忽視文段整體,不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甚至對
關鍵語句的理解不到位,造成斷句缺少依據,以至于出現誤判。
[答案]B
[參考譯文]
吳起,是衛國人,侍奉魯國國君。齊人攻打魯國,(吳起)率領軍隊攻打齊國,大敗齊軍。
有魯人說,魯國是小國,卻有戰勝國的名聲,諸侯各國就會圖謀害國。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
弟般的國家,而魯君任用吳起,就是舍棄了衛國。魯君懷疑吳起,就疏遠了他。這時,吳起
聽說魏文侯賢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吳起為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即時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
不諫凈,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
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及觀鄭公以諫凈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海
其恩禮,失終始之義,則未嘗不反復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鄭公之賢焉。
(節選自《書〈魏鄭公傳〉》,有刪改)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
此者/以其書存也/
B.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
此者/以其書存也/
C.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
此者/以其書存也/
D.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
此者/以其書存也/
解析:選B首先分析四個選項,找出四個選項中斷點不同之處“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
前世之君不及者”和“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重點分析對比這兩處不同點的斷
點差異;其次依據斷句的方法,查找斷句標志詞“太宗”“賢主”“前世之君”“之所
以”“而”“者”“其”“于”“也”,一般來說,''而"字前后可斷可不斷,但''唐之所以
治”與“太宗之所以稱賢主”結構相同,所以“而”前也應該斷開。“也”在文言文中,一般
不在句首。“其淵源皆出于此也”是一完整判斷,故“也”要緊跟上文。
參考譯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聽從群臣的意見,而魏鄭公這些人為碰上了好時代而高興,
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論大小,沒有不直言進諫的,雖然這是由于他們的忠誠,但
也是因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結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稱為
賢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這里啊!能夠知道這些,是因為相關
歷史有記載。等我看到鄭公把諫錚■的事記錄下來交付給史官,太宗因此大怒,減輕了對他的
恩寵禮遇,喪失了始終如一的君臣道義,我沒有一次不反復嘆惜,遺憾太宗不慎重思考,而
更加理解鄭公的賢良了。
二、文化常識題——重“教材”,察“語境”,妙用聯想巧推斷
從前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古文化常識題考查的是考生相對比較熟悉的古代官職、古代
稱謂、古代君主制宗法制、風俗禮儀、教育科舉、天文地理等。高考命題者在設題時:側重
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兼具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識。表面上看起來生僻,實則暗含
了諸多“熟悉”因素,有的與教材(不僅是語文教材,還包括歷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
文化常識相關,有的跟選文內容密切相關。2020年高考古文化常識考查范圍更廣、難度更大,
從相對簡單的熟悉的詞語增加到考生不熟悉、接觸不多的生僻常識,加大難度。對這類生僻
的古代文化常識,要多依據選文內容(語境)來判斷。依此看來,高考時考生對古文化常識題,
主要存在以下失誤。
易錯點一不熟教材,不會遷移
中學語文教材上出現的文化常識,常常作為高考試卷中與之相關的命題點。那么要復習
古文化常識,就要立足教材,聯系生活常識和日常學習延展的知識,以“古文化常識”為主
線,結合教材具體篇目和日常生活對話、網絡語言、影視作品等進行識記、整理、積累。讓
這些平常積累的知識成為解答題目時的聯想依據。相反,考生如果這方面沒能做好,往往會
憑借主觀進行判斷,進而出現失誤。
誤點1:不能從所學教材知識診治(方法指導):①熟讀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個別
中聯想篇目要熟練背誦,對所學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一要
誤點2:不能從日常生活中聯理解所在語境的意義,二要分門別類,歸納整理積累,
想并熟練掌握這些文化常識,以便解答古文化常識題時
不能誤點3:不能從影視文學作品能快速聯想。教材中涉及的文言文、古詩詞課文及其
由此中聯想注釋,課文作者簡介及其作品介紹等,需要做到在理
及彼解的基礎上記憶。
地遷②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做個有心人,養成良好的
移聯學習習慣,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零碎的文化常識,平
想誤點4:不能從古代風俗習慣時看電視電影出現的稱謂、官職、地理、古代風俗習
中聯想慣等古文化常識隨手記下來。對于平時做過的關于古
代文化常識的模擬題,尤其是那些做錯的題,把它們
收集、整理到一個本子上,如果從高一、高二做起,
到高三一直積累下來,高考備考時就輕松多了。
[典例1]
(2019?全國卷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
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帶于百本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
十余,最為少。每個合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
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
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內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
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
悉更周,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
盡害之,乃短賈生口:“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
[解題演示]
卜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選項會聯想巧推斷
聯系歷史教材中的諸子百家“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
以及日常看的書籍中出現的遠”錯,據所學知識可知,應
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
《論語》《孟子》《荀子》等諸是“儒、道、法”三家影響最
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
子散文。深遠。A項表述錯誤,故選A。
詔令是以皇帝(君主)名義發
聯系《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布的公文的統稱。民間則一般
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稱為“圣旨”。大體上可分兩
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
上”,此句中“詔”指君主的大類:一是發布重大制度、典
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布的各
命令、文告;還可以聯想平時禮、封賞的文書;二是日常政
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看到的影視作品中的“皇帝詔務活動的文書。概括起來有
曰”“下詔”等。制、詔、誥、敕、旨、冊、諭、
令、檄等。B項表述正確。
禮樂是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
聯系《論語》”為國以禮,其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
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
言不讓,是故哂之”。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
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目的。更引申為一個國家一段
時間的社會習俗、典章制度與
國民精神。C項表述正確。
就國是中國古代當一個人受
到君主的分封冊封而獲得領
土領地后,這個人就必須前往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聯系《陳情表》“辭不就職”。
該地進行管理統治,這個前往
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往領地“就”是“靠近、赴任”的意
領地久住(更正確地說是從此
居住并進行統治管理。思。
在該處定居)并執行管理的動
作行為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鄭州輕工業大學《仿真理論教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工程學院《管理統計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新聞英語聽力》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忻州師范學院《社會體育指導員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智能儀器儀表項目資金籌措計劃書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4年大直徑硅單晶及新型半導體材料項目資金籌措計劃書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小學語文2年級下冊核心素養教案14 小馬過河【教案】
- 2025年青海省信用擔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貴州貞豐縣平安燃氣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審計學全套課件
- 酒店類抖音代運營方案綜合
- 23秋國家開放大學《漢語基礎》期末大作業(課程論文)參考答案
- 建筑企業材料成本管理
- 大學禮儀操活動方案
- 舞蹈活動費用方案模板
- 新概念英語青少版入門 A-Unit-1課件(共98張)
- 比賽對陣表模板
- 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的研究
- 電子競技員技能理論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3版教學設計第六章 學習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養
- 電路原理-疊加定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