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語文試卷論述類閱讀題_第1頁
高三期末語文試卷論述類閱讀題_第2頁
高三期末語文試卷論述類閱讀題_第3頁
高三期末語文試卷論述類閱讀題_第4頁
高三期末語文試卷論述類閱讀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各大市2009屆高三期末調研語文卷匯編-論述類文本專題(鹽城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15分)甲、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讀經典可改變氣質①現代社會是多元文化交錯的社會,一個人不可能只接受單一的某一種文化,近百年來西方強勢文化影響于東方,影響于中國,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也無須拒絕這種影響。只是當我們接受異質文化的時候,應該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體,打點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著新的文化的誕生。②選擇什么書來讀,不是毫無講究。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風氣的養成而言,無論哪一行業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書需要大家來讀一讀,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經典。③我國是世界上主要“文明體國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為一般閱讀而不是從事專業研究,需要讀、應該讀、可能讀的經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樣多。哲學,無非是先秦時期的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公孫龍子等,都可以暫時不讀,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讀。但漢代的《禮記》里有兩篇著作,卻不能不讀:一是《中庸》,一是《大學》。當然宋明儒的書,還是要讀一些的,特別是朱熹、王陽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子書”,并精心注釋,成為傳統社會流傳最廣的儒家經典。④史學方面,文史從業人員講究“前四史”,即《史記》、前后《漢書》和《三國志》。一般閱讀,光讀《史記》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選取其中的《傳》和《本紀》閱讀。文學方面,《詩經》《楚辭》不可不選擇一些來讀。《楚辭》可選屈原的《離騷》,《詩經》不可忽略《小雅》。另外晉的陶淵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詩,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蘇東坡、黃庭堅、李清照、陸游、辛棄疾,元的關漢卿、王實甫,明的湯顯祖及《三國》《水滸》,清的《紅樓夢》等,都是不能不讀的。漢代王充寫的《論衡》,是一部奇特的書,讀起來會打開你的思想,而不會被傳統所束縛。還有清末民初以來20世紀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稱經典,如嚴復、章太炎、梁啟超、蔡元培、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等人的書,如果不讀,未免太可惜。20世紀學術大師的著作,實際上是通向中國古代經典的橋梁,由他們進入古代經典,也許是“終南捷徑”。至于道家,老莊足矣。佛學可讀《弘明集》《廣弘明集》《出三藏記集》,獲得佛學的可靠知識,《壇經》《金剛經》《心經》則能夠引導進入佛理的信仰層面。⑤今天為什么還要讀中國的這些經典,我想主要是為了文化傳承的需要。然而其意義又不止于此。就個人的修養而言,閱讀經典文本是使閱讀者經歷一番文化濡化的過程,它可以不知不覺地改變人的氣質。朱熹就說過,讀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變化氣質。很多人都發生氣質的變化,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就會隨之發生變化。所以閱讀本民族的文化經典,在個人,可以變化氣質;對社會而言,可以轉移風氣。⑥我們正在進行的現代化進程,同時有一個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的任務,我可以肯定地說,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造成全民族的閱讀風氣,首先是造成閱讀經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經典的風氣。15.下列有關閱讀經典的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A.為了養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風氣,各行各業都有一些書需要大家來讀一讀,這些書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經典。B.作為一般閱讀,需要讀、應該讀、可能讀的哲學,無非是先秦時期的孔子、老子和莊子等,而孟子、荀子、墨子等都可不讀。C.一般的人閱讀史學作品,只讀《史記》就可以了;文學方面,《詩經》中只要讀《小雅》,《楚辭》中只要讀屈原的《離騷》。D.不少清末民初以來的20世紀學術大師們的著作是通向中國古代經典的橋梁,由他們進入古代經典,也許是一種便利的方法。16.結合文本,談談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應該如何對待多元文化?請作簡要評述。(6分)▲▲▲▲▲▲17.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讀中國的經典作品?請分條概述。(6分)▲▲▲▲▲▲15.D(A.原文是“無論哪一行業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書需要大家來讀一讀”,這些書構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經典。B.原文是“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公孫龍子等,都可以暫時不讀”,“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讀”。C.“《詩經》中只要讀《小雅》,《楚辭》中只要讀屈原的《離騷》”不對。)16.(1)現代社會多元文化交錯,一個人不可能只接受單一的某一種文化,(2)無須拒絕外來文化的影響(接受異質文化),(3)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體,打點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3點,每點2分。共6分)17.(1)文化傳承的需要,(2)變化個人的氣質,(3)轉移社會的風氣(或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或養成社會文化風氣)。(3點,每點2分。共6分)】(宿遷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18分)甲、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原以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會是個特例,卻沒想到遠非如此:“楊貴妃身高164厘米.體重69公斤…‘南京明城墻外廓是朱元璋的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婚外情”,如此等等。去年以來,各種驚世駭俗的“學術成果”接連不斷。看來,很有必要對如此“學術”來一聲棒喝。人們常把追逐明星隱私、名人瑣事的報道者稱為“狗仔隊”,稱呼中充滿了不屑。而研究歷史人物不去關心人家的成就、思想、貢獻和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問題,卻對歷史人物的婚戀隱私、細枝末節、吃喝拉撒興味盎然,這是一種放棄學者操守、放棄學術品格、同樣讓人不屑的行為。學術研究只關心“八卦”“花邊”,折射的是學者學術品位的下滑、學術趣味的低級。對于把“八卦”當學術來“鉆研”的學者,人們不禁要奉勸一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適逢社會轉軌之際。需要也值得學者們去研究并解決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多如牛毛,研究點什么不比研究這些好?也許人各有志,也許我們應該“解放思想”一一接納學者去追逐古人的“邊角八卦”,不強求所有學者都去研究重大問題。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學術”,就該拿出個學術的樣子,遵循學術的準則。僅憑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斷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這種結論下得是否也太過武斷?縱觀“八卦學術”,“也許”“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戲說”“大話”“惡搞”極盡其能,又哪有學術研究科學、嚴肅、嚴謹的影子?如果這類“八卦學術”也能位列學術.豈不是對學術的褻瀆和辱沒7.學術是社會的標桿。學者是社會的良心。學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應該是整個社會的航向和榜樣,每當社會誤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學者的吶喊和力挽狂瀾是社會走出泥淖的希望。遺憾的是,一些學者非但沒有樹立標桿,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眾對八卦隱私的“低級趣味”。為了追逐名利,為了吸引眼球,標新立異,嘩眾取寵,不擇手段,“八卦研究”透出了浮躁、銅臭、名利熏心。這種學者越多,人們對學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這種“學術”影響越大,對學術的清譽破壞就越重。對于這種學者,應該視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才能維護學術的尊嚴,才能保護學者的形象,還學者和學術一個本來的面貌。(選自2008年4月15日《新華日報》,有刪節)16.下列對“八卦研究”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八卦研究”興趣盎然地關注歷史人物的婚戀隱私、細枝末節、吃喝拉撒等。B.“八卦研究”是一種放棄學者操守和品格,讓人不屑的行為。C.“八卦研究”中充斥著“也許”“可能”“大概”這樣的詞,這不是學術研究應有的態度。D.“八卦研究”為了迎合大眾,嘩眾取寵,使社會誤人低俗浮躁的歧途。1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如果“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這樣的研究只是個特例,那么對如此“學術”就高三語文試卷第6頁(共8頁)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B。如果將只關心古人的“八卦”“花邊”的研究位列學術,就是對學術的褻瀆和辱沒,’有損學術的清譽。C,這些“八卦研究”雖然冠名學術,但毫無意義,且會導致政治、經濟、文化這些重大問題無人問津。D.去除功利思想,維護學術尊嚴,保護學者形象,才是學術研究的正確之道。18。根據文意,概括有必要對“八卦研究”進行棒喝的原因。(6分)19.作者認為學者和學術的本來面目應該是怎樣的?(6分)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18分)甲、論述類文本16.D(“使社會誤入低俗浮躁的歧途”錯)17.C(“無人問津”絕對化)18.①“八卦研究”學術品位低下,學術趣味低級;②不遵循學術的準則,缺乏科學、嚴肅、嚴謹的研究態度;⑧浮躁媚俗,嘩眾取寵,不擇手段,追逐名利,失去了學術的尊嚴。(每點2分)19.①學術是社會的標桿,學術研究應遵循科學、嚴肅、嚴謹的準則;②學者應該有高潔的操守、高尚的學術品格以及高級的學術趣味:⑧學者是社會的良心,應該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是整個社會的航向和榜樣。(每點2分,若只答“學術是社會的標桿,學者是社會的良心”,只得2分。)(蘇州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15分)甲、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5~18題。人與自然無法和諧嗎葛劍雄我們應該怎么樣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首先我們應該看到,自然為人類的產生發展提供了條件,但能否成為現實要靠人類自身的努力。我們地球從產生到這么多物種,人類只不過是萬物之一,但為什么人能成為萬物之靈,這是憑了人類自身的努力,不是自然對人的偏愛。第二,我們得認識到,人類的任何進步都不得不改變甚至破壞自然環境。所以不要把這個事情看那么嚴重。人類發展那么久,一點都不改變環境?不可能的。學會用火,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但這個過程中,多少樹木,多少柴禾被燒掉了?你能說這一定是退步嗎?可以說,改變與破壞,只有程度差別,沒有什么本質區別。我們得承認這個事實:沒有哪個國家的繁榮不改變環境。但我這樣講,是不是聽任人破壞自然?當然不是這樣。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實有一個由必然到自由,由人類中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在一開始人的破壞是必然的,因為人在不了解自然規律之前,只能滿足自己的要求,不然人就生存不下來了。人發達了以后,逐步掌握了自然規律,有了比較高度發展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慢慢地從必然走向自由。另一方面,現在人類并沒有達到完全的自由,有時候還要傷害動植物,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們到南極去,在南極保護的公約里面就有一條,如果考察隊員碰到了生命危險,可以適當地掠殺海豹。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在人和動物之間,人還是重要的。我們這樣做,其實是體現人的價值。要達到和諧,人類應該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這中間不僅需要正確的觀念,還要有科學的技術。晚清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已經知道了把山上的樹砍掉會引起當地江河淤塞,加劇水災旱災,但照樣砍。為什么呢,人要活下去啊,到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可以。當然,只有正確觀念,沒有科學技術,好心也辦不了好事。東晉的時候,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家里出了瘟疫,當官的就不上朝了。但有些大臣不平衡,拿了皇帝的俸祿怎么能不上朝呢,結果上朝,死一大片。不能說這些人觀念不對,觀念對啊,但他沒有科學技術。歸結下來。我認為對待未來的變化,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八個字:不應無憂,無須過慮。15.結合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項是(3分)()A.從世界上看,很多國家在發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且我們對很多自然規律還不知道,所以無須過慮。B.自然為人類的產生發展提供了條件,成為現實靠的是人類自身的努力,而人類的任何進步都不得不改變甚至破壞自然環境。C.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必要條件,是要有正確的觀念和發達的科學技術。D.我們歷史上的環境思想、人地關系的見解,的確有它先進的方面,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16.作者認為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嗎?為什么?結合文章簡要闡明。(6分)17.“歸結下來,我認為對待未來的變化,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八個字:不應無憂,無須過慮。”這句話如何理解?(6分)15.A(“無須過慮”應該為“不應無憂”)16.人與自然可以和諧。(2分)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實有一個由必然到自由,由人類中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2分)人類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或者說具有正確的觀念、科學的技術],就能和自然和諧相處。(2分)17.因為面臨很多困難,比如在發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對很多自然規律還不知道,所以“不應無憂”。(3分)我們可以樹立正確的觀念,可以發展科學的技術,可以逐步掌握自然規律,所以“無須多慮”。(3分)(意思對就可)乙、(無錫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并打上“、/”,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18分)甲、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科學給人以知識,哲學給人以智慧。所謂哲學是“智慧”之學,即是問題之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體現。蘇格拉底之所以成為西方哲學智慧之星,并不是因為他創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哲學體系或哲學理論,而是由于他開辟了哲學的新天地,開創了哲學以問題為中心的對話時代。從問題中引導人們去思考,啟發人們開動腦筋、尋求答案;從問題中開發人的聰明才智,探索社會問題與人性的奧秘。故蘇格拉底式問題的對話,一直為后人所傳頌與贊賞。智慧首先表現為人的一種創新能力。無論是科學創新,還是制度創新;無論是理性思維形式,還是直觀領悟形式,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有了問題,人們去思考、探索,才會有破舊立新之舉。當人類有了自我意識,面對客觀世界,很自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宇宙萬物從何而來?為什么會形成五彩繽紛的世界?萬物消滅后又歸于何處?這些問題開啟了人類哲學思維。先是產生了各種神話,后來在神話基礎上產生各種宇宙“本原”說,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自然哲學的起源。盡管自然哲學家對宇宙本原的說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對立的理論,但都是人類意識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與深化,關于人的主體與世界的客體關系問題突出顯示出來:主體與客體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體能否認識客體?如此等等。對此,哲學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種哲學理論與哲學學派。其次,智慧表現為人能夠籌劃與建構未來的崇高理想。我們常說有智慧的人站得高、望得遠,他不同于庸人、常人,這是因為他具有預見與籌劃未來理想的聰明才智。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經指出,人與動物雖然都是生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同于動物的自然世界,因為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總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總是向著“可能性”行進。這里我們需要指出,問題的哲學中的“問題”,一定要同我們日常說的問題、具體科學中的問題區別開來。當然作為問題,無論是屬于哪一類問題,都是人們才智的一種表現,都是開啟人的理性思維的一種方式。但通常所說的問題,具體科學(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問題,主要是指事實的問題,經驗對象的問題,即形而下的問題;而作為哲學的問題卻是超越具體事實,超越經驗對象,即形而上的問題。因此哲學的問題比具體科學的問題,顯得更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我們可以把具體科學的問題,稱之為知識的問題。但又應該看到,提出或發現哲學的問題,不能光靠知識,更不能說一個人知識越多,發現哲學問題就越多、越深刻。這是因為作為哲學的問題,既要面對現實,又要超越現實;既要靠理論理性思維,又要靠知覺領悟。按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哲學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學的方法既要用正方法,又要用負方法。這就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可說與不可說的結合。16.下列對“哲學是智慧之學,即是問題之學”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A.哲學是問題之學,從問題中引導人們去思考,從問題中開發人們的聰明才智。B.智慧首先表現為人的一種創新能力,而創新則是從問題開始的。c.自然哲學起源于神話與問題,社會哲學起源于知覺領悟。D.哲學的問題比一般的問題更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顯智慧。17.下列對“各種哲學理論與哲學學派”形成的原因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哲學家對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說法及對于人的主體與世界的客體關系的不同回答。B.由于一系列的問題引發了人們的不同思考與探索,人類有了破舊立新之舉。C。因為智慧首先表現為從問題開始的一種創新能力以及對這些問題所作的不同探索。D.因為哲學家對宇宙本原的不同說法產生了相互對立的理論和各種哲學學派。18.本文認為,“問題的哲學”中的“問題”與“具體科學”中的“問題”有何區別?作者將兩者進行比較意在說明什么?作者引馮友蘭的話有何作用?(6分)答:19.本文所說的哲學的“浪漫主義”指的是什么?哲學為什么會具有這種特征?作者提出哲學是“智慧之學”的依據是什么?(6分)16.c(文中并未涉及社會哲學的起源)。17.A(文中第二段解釋了形成原因,A項最準確。B、C、D三項均不能說明“各種哲學理論與哲學學派”形成的原因)。18.(6分)第一問:具體科學的問題,主要是指事實的問題,經驗對象的問題,即形而下的問題;而作為哲學的問題卻是超越具體事實,超越經驗對象,即形而上的問題。第二問:哲學的問題比具體科學的問題,顯得更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第三問:意在強調哲學的問題,既要面對現實,又要超越現實,提出或發現哲學的問題更具挑戰性。(每個問題2分)19.(6分)第一問:哲學的“浪漫主義”指的是哲學超越現實、追求理想的一面。第二問:因為哲學是人的智慧之學,而人的生活的根本特征在于,他總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總是向著“可能性”行進。第三問:哲學首先體現為一種創新能力,其次體現為籌劃和建構未來的崇高理想的能力,而這兩者都是智慧的表現。(每個問題2分)。實用類文本16.B(原文是“覺得走進”,“令人矚目的成果”也與原文不符)。(通州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的小題。(15分)甲、論說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題李煜當帝王,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誤會。他本是那個時代的一位藝術天才。他花很多時間去填詞弄曲,飲酒賦詩。他的才能和素質及其理想和目標都與帝王身份相去甚遠。并且生性率直,敏銳善感。他是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按理說帝位怎么也輪不到他。但人生常常就是如此,渴望安寧與和諧,卻往往被急風暴雨所打破;希望在自然與藝術的天地里馳騁的他,卻偏偏被推上了帝王之位。在李后主“23歲時,文獻太子卒,他才徒封為吳王,并以尚書令知政事居于東宮,后因弘冀以下的四位兄長皆相繼早亡,25歲時,嗣位于金陵”。而等到他繼承王位以后,本來也想振作一番,可是此時的南唐已經是國微兵弱。南唐在五代十國中本來是一個歷史較久,領土較廣,實力較厚的國家,無奈李煜之父中主李璟只好學能詩,天性懦弱,素昧威武,因而錯過了大好時運。而李煜又生性軟弱,沒有治國安邦的政治素質、振作之舉,終于無濟于事。于是在強大宋室的威壓之下,他深感不安,對未來充滿了憂懼,卻又無可奈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向宋室納貢稱臣,屈求一份太平安寧的日子,然而這一份安寧最后也隨著宋師的南渡而慘遭破滅了。就這樣,李煜一直在身為皇子遭人忌恨、身為皇帝被人欺凌的紛亂中生活,他依然沒有政治和人身的自由,甚至沒有生存的安全感,傷恨、憂愁、無奈的情緒塞滿了他的肺腑。而他那纖弱敏感的神經又使他比別人感受更快,體驗也更深。內憂外患的打擊,國破家亡的痛楚,使他常常悲盛筵不常在,嘆人生短暫。他厭倦塵世的煩擾,追求超逸的佛仙之境,盼望那“萬頃波中得自由”的無拘無束。然而這理想的圖景卻總被現實所打破,他渴望安寧自由的生活總是不能實現。在他那深深的悲愁后面,在那顆騷動不安的靈魂之下,李后主有一種強烈的內在需求。希望在紛紜陸離、變化萬千的短暫人生和冥冥的大自然之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這個家園,就是宗教,就是作為人的精神形態和生命依托的宗教。李煜就是這樣,在不斷地追懷往事中,不斷地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也許正是由于他的懺悔和反省,以及他對人生的徹底探究,對自身存在的關注與自救,才使得他的詞彌漫著一種濃厚的悲劇氛圍,也使得他在那深層的苦難中不斷地拷打著自己的靈魂。盡管李后主的苦難有著自己不可推脫的責任,但在他的苦難中卻體現了人類為尋求靈魂而展開的上下求索,這種苦難是與作為生命形態和精神現象的宗教同在的苦難。15、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圍繞“歷史的誤會”,揭示了不該做皇帝的李煜的傷恨、憂愁、無奈的人生。B、南唐的敗亡,主要原因是李煜延續李璟既定的方針,未能富國強兵、有所振作。C、李煜詩人和藝術家的氣質,使他神經特別脆弱,總是怨天尤人、愁恨滿懷。D、李煜身為皇子遭人忌恨,身為皇帝被人欺凌,主要是因為皇族之內有其對立面。16、本文作者對作為皇帝的李煜和一位頗有才華詞人的李煜分別持什么態度?請結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17、為什么說李煜的“苦難”是與作為生命形態和精神現象的宗教同在的苦難?(6分)甲:A對作為皇帝的李煜持否定態度。因為李煜當皇帝是一個歷史的誤會,他不具備當一國之君的政治才能,這樣的人當皇帝只會把國家推向滅亡。對作為一位頗有才華的詞人的李煜是同情的,沒有治國安邦之才,卻有文學藝術之才,這樣的人做皇帝,既是國家的悲劇,也是他個人的悲劇。李煜在尋找精神家園時將自己寄托于宗教中;他的苦難本來自個人,但他懺悔、反省,對人生進行徹底的追究,體現了人類為尋求靈魂而展開的上下求索,因此他的苦難也帶有宗教性的了。(鎮江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18分)甲、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項羽何以輸給劉邦?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是楚國名將,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不過破落也還是貴族。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楚漢戰爭中,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樓煩一箭就把項羽那邊的一個人給射死了。項羽大怒,出來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每戰必勝。而劉邦的本事就是司馬遷說的“好酒及色”。在整個戰爭中,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一一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攻進了關中,后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秋毫無犯。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但項羽聽不進去,殺子嬰,燒宮室,屠成陽……項羽完全不動腦筋。有人勸說項羽,說成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您應該定都成陽。但是,這個時候秦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劉邦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動。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我準備勝利以后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于漢;韓信現在獨當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行,就這么跟他們約定了。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韓信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將士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節選自《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有刪改)16.下列對“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原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B.項羽的能力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劉邦只喜歡酒色。C.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D.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不計利害地把它表現出來。17.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圍繞“項羽何以輸給劉邦”這一話題,結合劉邦項羽的所作所為,聯系史實,展開了深入細致的論述。B.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C.作者認為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魯莽驕橫,文章由此對項羽這一形象的分析遞進到對本色英雄失敗的反思。D.作者認為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命運。18.本文認為項羽輸給劉邦是有道理的,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從哪幾個方面論述理由的?(6分)19.從上文內容來看,項羽進入咸陽后說了句“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如何理解評價他此時所講的這句話?(6分)甲、論述類文本16.D(D項中的內容是作者的觀點,不屬于常人匪夷所思原因的理解。)17.C(C項中“魯莽驕橫”并非作者所認為的主要原因。而“對本色英雄失敗的反思”這種說法也不妥)18.(1)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2)在待人方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以上內容每個分句1分,合計6分)19.這句話充分反映出項羽不聽旁人勸告只求衣錦還鄉的心理,(2分)與劉邦相比更顯示出他的目光短淺,(2分)同時在勝利面前的這種得意狂妄,也是他輸給劉邦的原因之一。(2分)(連云港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甲、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儒家體育精神:敗者飲酒德者無所求葉匡政今天人們說起奧運,像說的是自己家里的事,這在過去的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想象的。奧林匹克運動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臘,相當于中國的春秋之初。那時的希臘人認為;人的精神歸上帝管,人只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這種理念體現于運動,就是只強調身體的競技與體魄的強健,把身體的力量、技巧和速度奉為競賽的最終目的。現代奧運無論附加了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無非還是這個。中國從春秋開始,就脫離了神話時代,相信人不僅主宰自己的身體,也主宰著自己的精神。儒家認為,只有在精神健全的基礎上,身體和技藝才有價值。所以儒家強調心志與體能的共同發展,即使競賽,也是為了提升人的身心修養。孔子認為‘‘賢者”才能參加競賽,因為有一定的道德修養,才能真正理解競賽的意義,才能不為競賽所損害。這種思想,使中國自古就不注重純粹的競技運動。但不是說,我們沒有自己的運動與體育精神。《論語》中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句話代表了中國古人對體育競賽的基本認知,意思是:君子以修身進德為本,所以沒有什么可爭的事。如果有所爭,那一定是比賽射箭的時候。就是此時,也是相互作揖后登堂比賽。賽后再相互作揖,走下堂來飲酒。這種競賽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孔子所說的射,就是古代的射禮,當年最主要的體育活動。弓箭在當時,既可狩獵,也是重要的武器。早在春秋之前,人們就將射箭比賽“飾之以禮樂”,使它不僅成為一種競賽,更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塑造了中國競技運動的獨特精神。《禮記》闡釋道:射的意思就是“釋”,也就是“舍”的意思。所謂釋,就是各自抒發自己的志向。所以,做父親的,要把靶心當成做好父親的目標。做兒子的,做國君的,做臣下的,也都要如此。射箭,其實就是射向代表自己志向的靶心。那時男孩一出生,就讓人用桑木弓和蓬草做六枝箭,代表孩子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代表男子有所作為的廣闊空間。儒家認為,男人只有志存四方了,才有資格坐下來吃飯。古時天子通過射禮來選拔諸侯、卿、大夫等各級官員,比今天人們對奧運會還要重視。每年天子在專門的射宮比試射禮。諸侯在射禮中,如多次得到褒揚就會增加封地,多次成績不好的就會削減封地,所以古語說:“射者。射為諸侯也。”“侯”就是指射箭用的靶子,這即是“諸侯”二字的來源。儒家認為雅樂能陶冶性情、調整心志,所以故意給單純的體能競技設置了難度。在競賽的最后一輪加入了《詩經》的演奏。競賽不僅比箭中靶心的多少,更要看儀容體態是否合于禮,動作節奏是否合于樂,有一套復雜的裁判方式。與奧運相比,射禮更強調心志與體能的共同發展,它的目的是通過競賽來提升人的身心修養,所以修養越高的人,獲勝的可能性能越大。它的競賽規則與今天的奧運會比,也要高明、深奧得多。所以,《禮記》中把射禮稱為“仁之道也”。射禮雖已失傳,但中國人對體育精神的獨特認知,并沒有被抹去。如今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歡觀看體育賽事,與這種傳統文化心理有關。有意思的是,古奧運會和射禮都以飲酒來結束比賽。古奧運會獎勝者飲酒,這就是今天奧運獎杯的由來。而射禮則請敗者飲酒,古人認為酒是稀罕之物,所以人們祈求射中,來辭謝飲酒,以示有德行的人無所爭求。僅從這一點我們也可窺見中西體育精神的大不同。(選自《藝術中國網》2008年8月10日)15.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項是(3分)A.現代奧運并沒有附加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還是強調身體競技與體魄強健的古奧運精神。B.只有“賢者”才能參加競賽,這種思想使中國自古就不注重純粹的競技運動并影響到后世。C.古時天子通過“射禮”這個唯一的方式來選拔各級官員,比今天人們對奧運會還要重視。D.如今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歡觀看體育賽事,因為今天的體育賽事不如古代的射禮那樣精彩。16.依據文章,中西體育精神有著怎樣的不同?請概要說明。(6分)答:17.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突顯出了儒家哲學“和”的理念,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而這恰恰也是儒家體育精神的一個體現。請結合文章,談談你對儒家體育精神的看法。(6分)答:六、(甲)15.B(A項,錯在“并沒有附加什么新理念”,原文為“現代奧運無論附加了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無非還是這個”;C項,“唯一的方式”錯,原文沒有提到這個意思;D項,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歡觀看體育賽事,不是因為賽事不如古代的精彩,是因為現代奧運缺失了古代射禮中那種體能與心志的同一性,僅是單純的身體競技。)16.中國古人相信人不僅主宰自己的身體,也主宰著自己的精神。只有在精神健全的基礎上,身體和技藝才有價值。體育活動強調心志與體能的共同發展,即使競賽,也是為了提升人的身心修養。(3分)而古希臘人則認為,人的精神歸上帝管,人只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體育活動只強調身體的競技與體魄的強健,把身體的力量、技巧和速度奉為競賽的最終目的。(3分)17.示例:儒家體育精神相比奧運精神,更加強調人的“身”與“心”的合一,提高身心修養,以達到“和”的狀態,這是生命個體內部的“和”。在此之外.儒家還強調入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達到“和”的狀態。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突顯“和”,揭示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包含著中國對奧運精神的別樣詮釋和對奧運、對世界、對人類的美好祝福。(言之成理即可,6分)(揚州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

(15分)

甲、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雜文咋成了糠菜團子?粒

砂很冒昧地問一句:眼下,能稱得上“匕首”“投槍”的雜文,有嗎?有,但少而又寡,寥若晨星。如今的雜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越看越不對勁,甚至有些雜文簡直成了糠菜團子豆腐渣,還沒擊中目標,自己先散了。這是一種悲哀和尷尬。眼下,卓爾不群的雜文家及其讓人眼前一亮的雜文,如鳳毛麟角。而多的是吞吞吐吐、拐彎抹角、個人嘆唱的所謂雜文,多的是無病呻吟、不痛不癢、隔靴搔癢的所謂雜文,多的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穩、游離時代的所謂雜文。一向被稱為“匕首”“投槍”的雜文,如今怎么啦?咋成了“銀樣镴槍頭”?成了糠菜團子豆腐渣?我們尋覓那種誅伐邪惡、匡正時弊的雜文;我們呼喚那種淋漓盡致、桀驁鋒利的雜文;我們渴望那種有思想深度、有幽默趣味的富于邏輯力量、思想鋒芒和閱讀美感的雜文。在烏鴉聒噪雜音頻起的年月,我們悉心聆聽君子坦蕩蕩般雷鳴閃電的藥石之言,那種怒目金剛的逆耳之言!哪怕那聲音是微弱的,我們都會認真地辨析和聆聽!是的,雜文的確是有“諸多不便”,也確實難寫。正如有人所言:“雜文是個奇特品種。太黑暗或太光明的時代都沒有她用‘文’之地。天下太無道,不準庶民非議,庶民不敢公開非議;天下太有道,放手讓庶民非議,庶民則無可非議。”同時,雜文還有別種尷尬,那就是“別人做得,我卻寫不得”!但,那就妥協了嗎?這絕非雜文及雜文家的個性!什么是雜文?雜文就是良藥、銀針、解剖刀,就是黃鐘大呂暮鼓晨鐘。它于微末中見大義,于褒貶中知趨避,能警策人心,使人清醒,更能明是非正風氣知興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雜文作為文學的社會認識價值,應與雜文家“喚起民眾”的啟蒙責任感相稱。這就要求雜文家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俠骨柔腸赤子之心。魯迅先生受到世人敬仰,不正是如此嗎?作這樣的判斷,并非一味否定目前的雜文地位或狀況。而是說,目前的雜文不盡如人意之處太多太多。若問什么是優秀的雜文,何謂卓絕的雜文家?你讀讀魯迅橫眉冷對的嬉笑怒罵,晚年巴金剖心自省的懺悔真話,你讀讀鄧拓、吳晗、廖沫沙,便會從中找到答案!(選自《人民日報》2008年9月14日)15.下列對雜文“成了糠菜團子”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3分)A.有些雜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如豆腐渣一樣,還沒擊中目標,自己就先散了。B.有些雜文不一吐為快,只是轉彎抹角;不針砭時弊,只是個人嘆唱;不一針見血,只是隔靴搔癢。C.雜文本應為“匕首”與“投槍”,如今一些雜文變成了“銀樣镴槍頭”,沒有揭露性,沒有戰斗力。D.如今雜文界烏鴉聒噪,雜音頻起,缺乏思想深度與幽默趣味,少有邏輯力量與思想鋒芒。16.用自己的話,解說“太黑暗或太光明的時代都沒有她用‘文’之地”的原因。(6分)17.從本文來看,雜文家應該具備怎樣的個性?(6分)甲:15.D(“如今雜文界烏鴉聒噪,雜音頻起”錯。)16.太黑暗的時代,將不準雜文作者非議政治,雜文作者不敢公開非議;太光明的時代,要讓雜文作者非議政治時,但也沒有值得非議的內容了。17.①有不與現實相妥協的獨立個性;②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或“喚起民眾”的啟蒙責任感。③具有俠骨柔腸、赤子之心(每點2分)(南京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18分)甲、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題。被委以重任的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