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專題2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和民主革命第3講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學案人民版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專題2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和民主革命第3講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學案人民版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專題2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和民主革命第3講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學案人民版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專題2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和民主革命第3講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學案人民版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專題2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和民主革命第3講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學案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專題2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和民主革命—————————[框圖概覽·線索歸納]—————————【認讀導引】一大核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歷程。兩大線索: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中國社會各階級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探究歷程。四大主題:列強侵華斗爭的結果、影響;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第3講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天朝上國”的暮年悲歌——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1840—1900年間列強發動的侵華斗爭1.背景(1)國際: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急需開拓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2)國內: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國力漸衰,清王朝腐朽落后,內部危機嚴峻。2.概況:主要斗爭:鴉片斗爭、其次次鴉片斗爭、中法斗爭、中日甲午斗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斗爭。3.結果(1)鴉片斗爭: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中日甲午斗爭: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引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八國聯軍侵華斗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1901年),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影響:破壞中國領土、領海和司法等主權;列強加大經濟侵略,限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5.八國聯軍侵華斗爭(1)概況: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奧八國聯合發動侵華斗爭,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2)《辛丑條約》的內容:賠款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愛護;嚴禁中國人民參與反帝活動;拆毀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3)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丟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在經濟上是指漸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思想文化上則表現為西方的思想文化起先傳入中國?!鞍敕饨ā敝讣缺A袅朔饨ㄖ髁x,又發展了資本主義。二、瓜分狂潮與民族危機1.背景(1)西方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要求瓜分世界。(2)《馬關條約》的刺激。2.經過(1)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開端。(2)德、俄、英、法、日等國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3)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形成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3.影響:中華民族陷入了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峻危機之中。[素養提升·融會貫穿]?探究鴉片斗爭變更了古老的中國史料一大家都認為鴉片斗爭是一次典型的非正義斗爭,是鴉片染成的斗爭……其實,根本是北京不情愿和英國訂立同等國家關系的問題?!猍美]費正清《宏大的中國革命》史料二領事裁判權發生于條約之中,欲去領事裁判權,必先改正條約……非先編訂完全之法律,斷不能達改正條約之望。條約不改正,則領事裁判權永無撤廢之日,我國國權,亦永無復原之時矣。史料三我們反思這場斗爭,不是計較一場軍事斗爭的輸贏,它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一個思想問題,中國文明,經驗了內部的改良與革命,還有外來的侵略和支援,從清朝的封閉和黑暗的中世紀文化,向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裴鈺《變更中國——鴉片斗爭英國出兵170周年反思》[解讀](1)史料一中對鴉片斗爭的起因有不同看法,費正清認為是中國不愿與英國訂立同等國家關系,隱性信息是對這一觀點的評價。(2)史料二中“條約不改正,則領事裁判權永無撤廢之日”,反映出希望通過法律途徑修訂不同等條約,廢除領事裁判權。(3)史料三從近代文明轉型的角度對鴉片斗爭進行反思。[思索](1)依據史料一,指出費正清關于鴉片斗爭起因的觀點。如何評價這種觀點?試答:(2)史料二中的“領事裁判權”是列強在什么時間取得的?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試答:(3)依據史料三,分析鴉片斗爭對近代中國的最大變更是什么。其評價的視角是什么?試答:【提示】(1)觀點:鴉片斗爭的發生是因為中國不愿與英國訂立同等國家關系。評價:這個觀點是站在西方立場和價值觀的角度做出的結論,掩蓋了英國發動斗爭的侵略性,也未能揭示出英國發動斗爭的真實目的。(2)時間:19世紀40年頭(鴉片斗爭后)。影響: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完整,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3)變更:鴉片斗爭促進中國文明轉型,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視角:近代化史觀。兩次鴉片斗爭后中國社會的劇變1.社會性質: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沖突、革命任務都發生變更,中國步入近代歷史。2.社會政治:導致晚清政局的變更,出現洋務派。3.社會經濟:起先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洋務企業的興辦,有利于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4.社會思想:一批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階級學問分子)覺醒,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芽,產生了“中體西用”的洋務思想。5.社會生活:西方的生活習俗、交通工具等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6.階級關系:地主階級與農夫階級的沖突更加尖銳;社會結構發生了變更,中國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先后產生。7.對外關系: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聯系加強,中國被迫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中,對外關系逐步近代化。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相識晚清外交的嬗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強權主義導致條約制度的不同等……對西方國家來說,國際法是保障和補充不同等條約的執行工具,中西方之間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斗爭為前提,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條約來確立法則的實現。所以當時的國際法有著深厚的強權主義色調,體現出兩面性,一方面是列強欺壓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工具,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國家遵守國際法,另一方面假如涉及列強的利益,即使違反國際法原則的行為也被認為是合法的。晚清中國也不斷受到國際法的影響與沖擊。——摘編自董臨瑞《從〈南京條約〉看晚清時期國際法在中國的運用》分析材料,結合材料中近代條約制度下國際法的特征論證說明其對近代中國的影響。[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從對中國外交、社會性質與思想觀念等方面分析。[答案]西方國家把國際法作為執行和保障不同等條約的工具,具有深厚的強權主義色調,體現出了欺凌弱小國家和維護侵略權益的兩面性。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同等條約均是在這樣的國際法指導下,把西方列強的特權強加于中國,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獨立。但這一時期的國際法也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約精神,對中國而言,也起到了促進外交制度和外交理念近代化的作用;后來也被用作與西方列強談判與爭取權利的依據,客觀上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辯證分析鴉片斗爭后清政府外交的嬗變1.近代條約體制的確立、公使駐京的實現、覲見問題的最終解決,使得中國近代外交體制起先取代傳統宗藩體制。1861年總理衙門的設立、向國外派駐使節的嘗試、利用國際法維護自身國權等行為,表明晚清政權起先較為主動地開展外交活動。2.其次次鴉片斗爭時,清政府與英法兩國激烈交涉的主要焦點是“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它被清政府列為談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日被人們所看重的“利益”,如開放通商口岸、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協定關稅、愛護傳教士、賠款、領事裁判權等,對于手操生死予奪大權的皇帝來說,都是可以隨意處置的“小事”,雙方很快就在這些“小事”上達成了協議,這也充分說明清政府的無知無能。[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鴉片斗爭期間,大多數時間內中國民眾主動向英軍出售蔬菜、牲畜、糧食,英軍艦隊在珠江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只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在遠處觀戰。這說明()A.英軍獲得民眾大力救濟B.鴉片斗爭失敗具有必定性C.民眾缺乏近代民族國家意識D.民眾置個人利益于國家之上C[本題考查鴉片斗爭。從材料可知,民眾在清軍與英軍作戰時,不把自己當作清朝一方,而是置身事外,這說明民眾缺乏近代民族國家意識,故C項正確;民眾賣東西給英軍是為了獲利,不能說明英軍獲得民眾大力救濟,故解除A項;材料中民眾的看法是鴉片斗爭失敗的緣由之一,但不能由此得出鴉片斗爭失敗具有必定性,故解除B項;D項材料依據不足,故解除。]2.(2024·眉山一模)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在今日看來是正常的外交行為,當時的人們卻感到憤憤不平。這種“不平”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劇烈的國家主權意識B.對國際外交原則缺少理解C.傳統的“天朝上國”思想D.不斷增加的愛國主義意識C[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的外交。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是正常的外交行為,不涉及國家主權,故A項錯誤;對正常外交行為的“不平”反映出時人對國際外交原則缺乏了解,但這不是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故B項錯誤;在當時,人們認為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是蠻夷進入到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侵擾了“天朝”的尊嚴,故C項正確;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是正常的外交行為,與愛國主義意識無關,故D項錯誤。]3.(2024·新鄉二模)中英《南京條約》規定兩國大臣及屬員文書來往俱用平行照會,此后,又通過中英《天津條約》規定了兩國常駐公使和領事制度,并指出兩國亦可隨意交派秉權大員,分詣大清、大英兩國京師。這些規定()A.使清政府舍棄“天朝上國”觀念B.體現了洋務運動的初衷C.適應了近代外交的需求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C[本題考查《南京條約》與《天津條約》。材料“平行照會”“常駐公使和領事制度”屬于近代外交的內容,說明兩份條約關于外交的一些規定適應了近代外交的須要,故選C項;清政府“天朝上國”的觀念在當時依舊存在,故解除A項;洋務運動主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故解除B項;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很低,故解除D項。]4.《馬關條約》規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贝撕笤谥杏?、中美通商行船續約中亦做了規定。諸如此類的規定()A.使中國起先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屬于主權國家間正常的經濟往來C.反映了清政府與列強共同的利益訴求D.體現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資本輸出D[本題考查中日甲午斗爭。中國起先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鴉片斗爭后,故A項錯誤;材料“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續約中亦做了規定”體現了“利益均沾”,反映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資本輸出,不屬于主權國家間正常的經濟往來,故D項正確,B項錯誤;《馬關條約》是近代不同等條約,不能反映清政府與列強共同的利益訴求,故C項錯誤。]捍衛民族尊嚴——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人民群眾自發的抗拒斗爭1.三元里抗英(1)背景:面對列強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國人民自發組織起來,英勇抗擊侵略者。(2)概況: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擊前來搶劫的英國侵略軍;隨后又兩度包圍被英軍占據的廣州四方炮臺。(3)意義: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近代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擋外侮的愛國精神。2.反割臺斗爭(1)緣由: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割臺灣全島及全部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經過:臺灣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驤領導下組成義軍,與劉永福的黑旗軍并肩作戰,痛擊日軍。(3)結果:1895年10月,臺灣全部淪陷。(4)意義:臺灣軍民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浴血奮戰,在反侵略史上寫下光輝一頁。此后50年里,臺灣人民爭取回來祖國的斗爭從未停息過。3.義和團反帝運動(1)緣由: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峻。(2)概況①1899年底:袁世凱血腥圍剿義和團,山東義和團轉移到直隸,向京津地區發展。②廊坊阻擊戰,反抗八國聯軍,攻擊東交民巷使館和西什庫教堂。③清政府下詔對各國宣戰后,義和團運動達到高峰。(3)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下失敗。(4)意義①在中國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光輝一頁。②阻擋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③中國軍民抗御外敵,是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主要緣由。中國軍民在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顯示了強大力氣,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使中國淪為殖民地的幻想。二、愛國軍民的反抗斗爭1.左宗棠收復新疆(1)背景①其次次鴉片斗爭后,英、俄都力圖在新疆擴張侵略勢力。②英、俄兩國勾結與支持阿古柏政權,俄國干脆出兵強占中國的伊犁地區。(2)經過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收復新疆,1878年收復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區。②1881年,中俄簽訂《改訂條約》,收回伊犁。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3)意義: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陰謀,確定程度上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2.黃海海戰(1)爆發:1894年9月,北洋艦隊護送清軍去朝鮮,在返航途中遭到懸掛美國國旗的日本艦隊的偷襲,黃海海戰爆發。(2)戰況:北洋艦隊官兵英勇奮戰,海軍提督丁汝昌身受重傷,“致遠”艦、“經遠”艦沉沒,全艦官兵壯烈殉國?!岸ㄟh”艦使日旗艦“松島”號丟失作戰實力。(3)結果:黃海海戰后,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李鴻章吩咐艦隊避入威海衛軍港,“避戰保船”。而日軍則海陸并進,圍攻威海衛,北洋艦隊最終全軍覆沒。傳統思想文化面臨的挑戰清代末年屢次對外斗爭失利,中國人民遭受了嚴峻的民族危機。民族處在緊急存亡的嚴峻時刻,傳統文化更處在動搖之中。中西文化的異同優劣成為人們熱情探討的主要論題。新的文化傳統雖然沒有建立起來,但已起先醞釀了。——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演化及其發展規律》[素養提升·融會貫穿]?探究中日甲午斗爭的影響史料一旅順陷后,海軍提督丁汝昌褫職,仍統海軍駐威海,兵艦既弱,坐守而已。日艦集大連灣,將襲威海,先攻登州,陷榮城。日艦二十五艘環威海口外。海軍方新敗,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臺不能守,命卸巨炮機件以歸,免資敵,戴宗騫持不行。無何北臺陷,宗騫奔劉公島。日軍踞炮臺,以臺之巨炮俯去澳內兵艦……海軍水手并登岸,噪出,鳴檢過市,聲言向提督乞生路,劉公島中大擾。諸洋員請姑許乞降,以安眾心,汝昌不行。軍士露刃挾汝昌,汝昌仰藥死。諸將推洋員托汝昌之名,作降書。日軍受降。史料二當中國盛時,日本不敢與抗。咸豐庚申中英之戰,敗釁,英、法、俄、美并為有約之國,日本不得與……是役(甲午斗爭)后,日人資中國賠款以興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義歸遼,責報殊奢,而中國復乖于應付,于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灣,以互為鈐制。中國乃不國矣?!陨喜牧险幾詶钏伞吨袊焚Y料選編》[解讀](1)史料一中先敘述了戰場態勢,后闡述了北洋艦隊失敗的主觀緣由,閱讀時留意分層概括、綜合歸納。(2)史料二中以省略號前后的內容做對比,重點闡釋了中日甲午斗爭中國戰敗的危害,從中概括即可。[思索](1)依據史料一,概括指出威海衛之戰戰場態勢的特點,歸納北洋艦隊失敗的主觀緣由。試答:(2)依據史料二,概括指出中日甲午斗爭中國戰敗所造成的危害。試答:【提示】(1)特點:敵攻我守(被動挨打);海陸交織(局處海嵎)。緣由:北洋艦隊避戰不出;將士貪生怕死;洋員鼓動倒戈;主帥指揮不力。(2)危害: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機的加深);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多角度相識中日甲午斗爭的影響列強侵華特征中日甲午斗爭后,列強侵華進入新的階段,呈現出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征,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社會主要沖突民族沖突進一步激化,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經濟結構變動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洋務運動破產階級關系變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政治團體成立,救亡圖存的運動高漲向西方學習先進的中國人漸漸相識到單純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應當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相識近代列強侵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中國人閉關自守、傲慢自滿,三次災難性的斗爭使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國的斗爭,其次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斗爭,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斗爭。在這些斗爭中所遭到的恥辱性失敗迫使中國人打開大門,結束他們對西方的屈尊看法,重新評價自己的傳統文明。其結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連鎖反應:它產生了一個新中國,產生了至今震撼著遠東和全球的影響?!幾訹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中國的現代化是被延誤了的現代化。為什么一個在前現代世界長期發展中居領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現代化世界的轉變過程中如此步履維艱、艱險迭起呢?對于這一問題學術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基本觀點:一種觀點可稱之為外因論,認為主要是由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這一探討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種觀點可稱為內因論,即認為中國現代化延誤的主要癥結在于傳統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獨特性、中國歷史發展的停滯性等內在弱點。“傳統—現代性”的對立是這種說明的分析框架。(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從近代化的角度闡述三次斗爭對中國的不同影響。(2)你贊成材料二中關于中國現代化被延誤緣由的哪一種觀點?請結合所學學問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00字左右)[解析]第(1)問,結合所學學問可從三次斗爭對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和思想近代化的影響進行歸納。第(2)問,假如選擇外因論,從政治和經濟等方面論述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假如選擇內因論,從中國封建勢力的頑固、政治運動的頻繁動蕩論證政治表現,從自然經濟和傳統經濟政策論證經濟表現,從傳統文化論證文化表現。[答案](1)鴉片斗爭:自然經濟起先解體,為民族工業產生創建了有利條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發,中國邁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其次次鴉片斗爭:洋務運動興起,中國邁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工業產生。中日甲午斗爭: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工業初步發展;戊戌變法興起,中國邁出政治變革的第一步。(2)觀點一:外因論。論證:政治方面,列強通過侵略斗爭迫使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同等條約,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列強在中國扶植代理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確立,使中國近代化失去了獨立發展的可能性;列強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國局勢動蕩,缺乏穩定的環境。經濟方面,列強向中國輸出商品,把中國變成了它們傾銷商品的市場和取得廉價原料的基地;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的傳統手工業遭到排擠和打擊,農產品日益商品化;列強擴大對中國的資本輸出,限制中國的經濟命脈。觀點二:內因論。論證:政治方面,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舊勢力的反對與阻撓;政治運動頻繁,長期的社會動蕩。經濟方面,自然經濟長期居主導地位;重農抑商及閉關鎖國政策,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受到阻礙,封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思想文化方面,封建禮教的束縛;文字獄和八股取士政策的存在。近代列強侵華對我們的啟示1.從鴉片斗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斗爭,清政府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在“古今一大變局”中被迫一次次地妥協,起先了苦痛的轉型。這啟示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主動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中國更要和平崛起。2.在西方列強的侵略斗爭下,腐朽封建的清政府一敗再敗,這就啟示我們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3.閉關鎖國沒有出路。在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日,我們要大力深化改革,主動學習世界先進技術和文化,助推中國夢的實現。[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2024·深圳二模)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上奏稱臺灣“惟沿海僅數縣之地”“氣局未成”,閩臺“本為一省”“仍須唇齒相依”。清政府依奏設“福建臺灣巡撫”,并要求福建為臺灣供應五年“協餉”。此舉()A.化解了列強侵略帶來的邊疆危機B.反映了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C.體現了加強東南海防的戰略目的D.掃除了臺灣經濟發展的障礙C[材料中清政府設“福建臺灣巡撫”,并要求福建為臺灣供應五年“協餉”,說明清朝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強東南海防,故選C項;列強侵略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加強對臺灣的管理不行能化解列強侵略帶來的邊疆危機,故解除A項;清政府加強對臺灣的管理主要是為了加強東南海防,與洋務運動無關,且材料未涉及洋務運動,故解除B項;材料中清朝加強對臺灣的管理有利于臺灣經濟發展,但不能完全掃除其經濟發展的障礙,故解除D項。]2.(2024·日照檢測)1894年9月,北洋水師“經遠艦”在黃海大戰中沉沒于遼寧莊河海疆。2024年9月,考古人員在該艦遺址中發覺53毫米格魯森炮彈、120毫米炮彈引信等,這些均不見于“經遠艦”出廠檔案,推想為海戰前緊急添置,可見清廷為斗爭做了確定打算。這表明()A.考古發掘的史料最為真實可信B.史料的豐富促進史學探討發展C.真實的歷史依靠新史料的發覺D.主觀意愿會導致探討出現偏差B[考古發掘豐富了史料,有利于促進史學探討的發展,故B項正確;考古發掘的史料更為真實可信,但其牢靠性也有待考證,故解除A項;并非全部的歷史都可以通過新史料的發覺加以證明,故解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主觀意愿對歷史探討的影響,故解除D項。]3.下圖是1884—1900年中國反洋教斗爭事務(單位:次)統計示意圖。這反映出()A.民眾不斷抵制西方文化B.反洋教發展成全國運動C.中國漸淪為文化殖民地D.西方列強加強對華侵略D[《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傳教,西方列強及傳教士借傳教加強對中國的政治、文化侵略,從而出現眾多的反洋教斗爭,故D項正確;反洋教斗爭可以說明當時民眾對西方宗教的抵制,但不能由此得出民眾抵制西方文化,故解除A項;反洋教沒有發展成全國性運動,故解除B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故解除。]4.據《拳事雜記》記載,“團匪起時,痛恨洋物,犯者必殺無赦”;聯軍入京后,則一變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窮褲,必表出之”。19世紀末中國社會的這種變更反映出()A.民眾困難且沖突的心理狀態B.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全體共識C.清政府淪為列強治華的工具D.西式服裝成為社會主流服飾A[本題考查義和團運動。由“團匪起時,痛恨洋物,犯者必殺無赦”到聯軍入京后“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窮褲,必表出之”的變更,反映了民眾困難且沖突的心理狀態,故A項正確;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全體共識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清政府淪為列強治華的工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故C項錯誤;西式服裝成為社會主流服飾由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故D項錯誤。]反侵略斗爭的不朽豐碑——宏大的抗日斗爭[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侵華日軍的罪行1.侵華斗爭(1)緣由①滅亡中國、稱霸世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既定國策。②1927年,日本東方會議確定了“折服滿蒙”的方針。③受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日本要擺脫危機。④中國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乘之機。(2)過程①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②1937年7月7日,發動“七七事變”,起先全面侵華。③1937年8月13日,發動“八一三事變”,侵占上海,繼而進攻南京。④1938年10月,占據廣州、武漢,中國失去華北、華中和華南大片領土。2.日軍罪行(1)1937年12月,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屠殺中國和平居民30多萬。(2)違反國際公法,用活人進行試驗,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3)實行“以華制華”的政策,扶植漢奸傀儡政權;實行殖民統治。(4)進行經濟掠奪。(5)推行奴化教化。[教材拓展]華北事變1935年駐華日軍為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中心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務,被稱為“華北事變”。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沖突上升為主要沖突。二、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1.背景: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的武裝侵略擴大,國民政府實行不反抗政策。2.表現(1)中國共產黨①九一八事變后馬上發表抗日宣言。②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樣抗日。③1935年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2)東北軍民①組織抗日義勇軍,沉重打擊日偽軍。②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組織抗日聯軍,成為東北抗日武裝力氣的核心。(3)國民黨愛國官兵①一·二八事變爆發后,蔡廷鍇、蔣光鼐等率第十九路軍反抗,迫使日軍三易主帥。②日軍進犯山海關,安德馨等全營力戰殉國。③日軍進犯長城,二十九軍宋哲元等部英勇反抗。④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聯合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⑤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4)愛國民眾:工人罷工、捐獻;愛國工商業者抵制日貨,拒收日鈔,要求政府對日經濟絕交。(5)愛國學生:北平學生于1935年發動一二·九運動。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后貫穿的整體,“14年抗戰”的概念,符合中國抗日斗爭的實際狀況,也符合近些年史學界共識的主流觀點。它全面反映了日本侵華的罪行,充分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后獨立領導的抗日斗爭,特殊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以及其他中國軍隊的奮起反抗。三、全民族的抗日斗爭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經過①八一三事變后,國民政府發表《防衛抗戰聲明書》,宣布實行防衛,反抗暴力。②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③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2)意義①從今抗日斗爭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②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兩黨合作抗日。2.正面戰場(1)戰役①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后,中國守軍進行了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安排。②太原會戰中,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大捷。③1938年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大捷。④1940年5月,在湖北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壯烈殉國。(2)結果:消耗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氣,但未能阻擋優勢敵人的進攻;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后,中國的抗日斗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3.敵后戰場(1)戰況①1937年8月,中共中心在洛川召開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途。②八路軍、新四軍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斗爭,建立抗日依據地。③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④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進行了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⑤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等少數民族抗日武裝在反“掃蕩”中發展壯大。(2)意義:敵后戰場漸漸發展成為抗日斗爭的主要戰場。國共合作形勢下的兩大戰場四、抗日斗爭的宏大成功1.進程(1)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戰場。(2)中共七大召開①內容:制定了當時黨的任務,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心委員會。②意義:為爭取抗日斗爭的成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成功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3)聯合對日作戰①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倒戈。②1945年8月,美國先后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③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擊潰日本關東軍。④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終一戰》,正面戰場和敵后軍民實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2.抗日斗爭的成功(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倒戈,并于9月2日正式簽署倒戈書。(2)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3.成功意義(1)抗日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宏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成功。(2)中華民族洗雪了鴉片斗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并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成功奠定了基礎。(3)中國的抗日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素養提升·融會貫穿]?探究一抗日斗爭的特點史料一紅軍任務在于發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游擊斗爭,同日寇力爭山西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為游擊依據地,發動民眾……實現全面抗戰之新局面?!珴蓶|《關于華北紅軍的任務與擴軍方法的指示》(1937年11月13日)史料二1937年8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國防會議上,一樣通過以“長久消耗戰略”作為中國抗戰的戰略指導方針,即“利用我優勢之人力與廣闊國土,實行長久消耗戰,一面消耗敵人,一面培育國力,伺機轉移攻勢,擊破敵人,爭取最終成功”?!幾浴秶矁牲h關系史》[解讀](1)史料一中“發動民眾……實現全面抗戰之新局面”說明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途,要通過人民斗爭來擊敗日本侵略者。(2)史料二中“長久消耗戰略”說明國民政府打算通過長久戰變更戰場形勢,這對敵后戰場、日本的侵略安排以及國際輿論產生重要作用。[思索](1)依據史料一,簡述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抗戰主見。試答:(2)依據史料二和所學學問,簡要評價全面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主動作用。試答:【提示】(1)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堅持游擊斗爭,開拓敵后抗日依據地;發動群眾,實行全面抗戰路途。(2)粉碎了日本快速滅亡中國的安排;為中國共產黨開拓了敵后戰場,為建立抗日依據地創建了條件;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同時喚起了國際輿論的憐憫和支持??谷斩窢幍奶攸c1.民族性:抗日斗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了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的一場民族斗爭。2.雙重性:從斗爭性質來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斗爭,又是民族解放斗爭,具有雙重性。3.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拓的敵后戰場相互協作,相互依存,貫穿始終。4.以弱勝強:中國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成功。5.長久性:中國的抗戰堅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斗爭中起先最早、結束最晚的戰場。?探究二抗日斗爭的成功史料一1937年7月中旬,周恩來將《中共中心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宣言宣布:“(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當抗日前線之職責?!薄幾灾泄仓行狞h史探討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史料二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隱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氣,特殊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合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們只從兩國軍事力氣的對比動身,以為只要給中國有力的“一擊”,只須要幾個月就可以使中國屈服??墒牵麄兊乃惚P完全打錯了,結果大大出乎他們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泥淖中無法自拔?!饹_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解讀](1)史料一闡明白中國共產黨希望與國民黨共赴國難,實行全民族抗戰。表明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狀況下,中國共產黨做出讓步,情愿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和改編,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的最大誠意。(2)史料二中從民族凝合力、軍事力氣對比、民眾的斗志等角度分析了抗日斗爭中日本失敗的緣由。[思索](1)依據史料一,概括指出《中共中心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內容與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政策的不同。發生這種變更的根源是什么?試答:(2)依據史料二和所學學問,指出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并舉例說明“民族凝合力”在政治、軍事上的主要表現。試答:(3)有學者認為,“抗日斗爭的成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樞紐”,綜合以上史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加以說明。試答:【提示】(1)不同:取消武裝抗拒國民黨政權及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認國民黨的領導地位;取消蘇維埃政府;改編紅軍。根源:抗日斗爭全面爆發,中日民族沖突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沖突。(2)錯誤估計:日本認為中國處于內戰之中,忽視了中國人民會再次團結起來;日本認為其在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了中國人民的斗志。表現: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戰略上相互協作。(3)抗日斗爭的成功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增加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激發愛國熱忱);抗日斗爭的成功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成功,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加了民族自信念和驕傲感;抗日斗爭的成功為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動了民族解放。抗日斗爭中國取勝的緣由及意義1.緣由(1)組織領導:國共合作,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分別開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抗敵。(2)民眾因素:中國共產黨制定全面抗戰路途,使抗日斗爭成為一場真正的人民斗爭。(3)戰略戰術:中國共產黨制定長久戰的戰略方針,開拓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和運動戰,協作正面戰場,最終贏得斗爭成功。(4)國際因素:1942年,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中國抗戰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憐憫和支持。2.意義(1)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成功,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成功,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2)中國接連與英美等國簽訂同等新約,廢除了列強享有的治外法權、租界、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等在華特權,取得了在國際社會的同等地位。(3)收復失地,臺灣回來祖國;參與國際事務,成為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創始成員國及聯合國安理睬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相識中華民族的覺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日甲午斗爭之后——民族意識的反思材料一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國之大惠,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吾國之人視國事若于己無與焉,雖經國恥、歷國難,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且其地太寬闊,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絕,異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視若異國焉?!幾粤簡⒊段煨缯冇洝?1898年)五四運動時期——民族意識的飛躍材料二這場運動以其濃烈的愛國情感而快速遍及全國,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隨即演化成一場全國人民的愛國運動。它不僅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賣國反動勢力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而且以其史無前例的廣泛性、深刻性促使了中華民族國家責隨意識的全面覺醒。——《五四運動與中華民族國家責隨意識的全面覺醒》抗日斗爭時期——民族意識的高漲材料三《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哪一個民族的中國人,都會有人唱它?!幾脏嵈笕A《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日甲午斗爭對國人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五四運動促使中華民族國家責隨意識全面覺醒的特點。(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抗日斗爭使中國的民族意識得到了怎樣的發展。[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中的標題“民族意識的反思”和“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可知,中日甲午斗爭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第(2)問,依據材料“濃烈的愛國情感”“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賣國反動勢力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史無前例的廣泛性、深刻性”“中華民族國家責隨意識的全面覺醒”進行歸納即可。第(3)問,依據材料可知,抗日斗爭增加了中華民族的凝合力,再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念和驕傲感;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答案](1)影響:喚醒民族意識;救亡圖存運動高漲。(2)特點:中華民族國家責隨意識的全面覺醒;波及面廣,參與階層廣泛;愛國熱忱劇烈,斗爭意志堅決。(3)發展:實現了全民族的大團結與總動員,增加了中華民族的凝合力;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念和驕傲感;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中華民族的覺醒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由的民族,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漸漸表現出了劇烈的自為性,民族意識覺醒不斷升華。民族意識覺醒是民族覺醒的核心和基本前提。中日甲午斗爭前民族意識覺醒表現為精英階層的呼喊;中日甲午斗爭后民族意識覺醒漸漸表現出了階層群體性的行為;抗日斗爭是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高潮。民族覺醒不僅表現為民族意識的覺醒,還被不斷給予新的內涵,漸漸表現出了民族精神的煥發,民族發展方向的選擇以及民族發展模式的確立。民族覺醒是保持民族性,防止“他者化”的保障,是當下中國模式歷史合法性的表征,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凝合了實現中華民族宏大復興“中國夢”的各方力氣。[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2024·石家莊二模)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快速涌現出“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救國軍”“抗日義勇軍”“軍民防衛義勇軍”“民眾防衛團”等各種武裝。這表明()A.東北民眾自發抵制日寇侵略B.抗日救國組織得到廣泛支持C.政府須要聯合各種抗日力氣D.東北民眾貫徹全面抗戰路途A[本題考查局部抗戰。由材料可知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快速涌現出“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救國軍”與“民眾防衛團”等各種抗日救國組織,這說明東北民眾自發抵制日寇侵略,故A項正確;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抗日救國組織是東北民眾自發組織的,題干沒有體現出“廣泛支持”,故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政府的作用,故解除C項;全面抗戰路途是在1937年洛川會議上提出來的,故解除D項。]2.(2024·唐山二模)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籌建的重工業企業主要有10家;1937年度又接連增設了11家重工業企業或籌備機構,而這些企業均遠離沿海,大部分設在湖南、湖北、云南、四川、陜西等內地省份。這一做法旨在()A.平衡全國工業布局 B.為長久抗戰做打算C.帶動民營經濟發展 D.建立國家工業體系B[本題考查國民黨的長久抗戰。由材料時間信息可知當時的工業建設與抵擋日本侵華有關,故A項錯誤;由材料“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籌建的重工業企業主要有10家;1937年度又接連增設了11家重工業企業或籌備機構”“企業均遠離沿海,大部分設在湖南、湖北、云南、四川、陜西等內地省份”可知,國民政府在內地省份發展重工業是為長久性的抗戰做打算,故B項正確;抗日斗爭時期民營企業快速蕭條,故C項錯誤;抗日斗爭時期不具備建立國家工業體系的國際國內環境,故D項錯誤。]3.1937年,聞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的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出版,有學者將其對日戰略歸納為:中國對日不懼鯨吞,乃怕蠶食,故對日不應步步后退,而要主動實施全面抗戰;以空間換時間,通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等。材料反映了()A.日本進攻核心區以瓦解中國的抗戰意志B.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更具威逼性C.全民族抗戰可使日軍陷入長期斗爭泥潭D.宏大的軍事家可以預見斗爭結局C[蔣百里認為中國應當主動實施全民族抗戰,以空間換時間,通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即發動全民族抗戰可使日軍陷入長期斗爭泥潭,故C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中國的對日戰略,A項材料未體現,故解除;從材料中“不懼鯨吞,乃怕蠶食”來看,日本速戰速決戰略對中國威逼性不大,故解除B項;材料沒有對蔣百里的這一預見進行評價,故解除D項。]4.中國共產黨在1942年的一份文件中講道:“承認富農的生產方式是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富農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黨的政策……不是減弱富農階級與富農生產,而是在適當的(地)改善工人生活條件之下……嘉獎富農生產與聯合富農。”這一精神的貫徹()A.壯大了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力氣B.加快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C.適應了民族斗爭新形勢的須要D.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當開展C[本題考查抗日斗爭。依據材料中的時間可得出此時處于抗日斗爭時期,國共實現其次次合作,故A項錯誤;此時并非國民革命時期,故B項錯誤;材料的背景是,中日民族沖突激化、國共合作的新形勢對中國共產黨統治區的政權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它適應民族斗爭而不是階級斗爭的新形勢,新的政權形式要能聚集一切力氣用于抗日斗爭,故C項正確,D項錯誤。]2015—2025年全國卷考情統計1840至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拒斗爭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全國卷Ⅰ2024·中日甲午斗爭2024·中日甲午斗爭和洋務運動2024·陜甘寧邊區的抗日政策2024·抗戰時期國民黨的專制獨裁2015·國民政府的長久防衛作戰全國卷Ⅱ2024·中國近代外交2015·日本經濟侵華全國卷Ⅲ2024·中國的近代化趨勢2024·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eq\a\vs4\al([命題規律])1.從考查趨向看,試題集中在近代中日關系,多以情境材料為切入點,考查對材料的解讀和闡釋,突出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留意對愛國主義這一歷史價值觀的考查。2.從社會熱點看,中國外交近代化影響深遠,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政治文明、思想文化、外交制度等各個方面產生主動影響,也促進了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及與國際社會的互動,對今日和諧世界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3.從預料角度看,中日關系以及外交近代化仍會是考查的重點,強調近代以來中國應對列強侵略以及中國的探究和抗爭精神。[真題研練·感悟考法]還原歷史情景教材主干學問常考常新(2024·全國卷Ⅱ)19世紀70年頭,針對日本阻擋琉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一直是中國的藩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依據萬國公法與評直曲”。這說明當時()A.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B.傳統朝貢體系已經解體C.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D.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明立意:本題以鴉片斗爭后中國外交的近代化為切入點考查歷史說明和史料實證等學科核心素養。抓關鍵:“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依據萬國公法與評直曲”。理思路:本題屬于史料型選擇題。從“日本阻擋琉球國向中國進貢”和中國部分地方官員稱琉球為“藩屬”來看,傳統朝貢體系并沒有解體。材料中地方督撫的主見透露出兩個信息:第一,“琉球一直是中國的藩屬”,說明依舊存在朝貢觀念;其次,主見中國外交官以“萬國公法”為依據,聯合西方各國駐日公使評判是非曲直,明顯帶有近代外交觀念,故D項正確。練點:通過中日甲午斗爭的相關學問考查清政府的外交1.(2024·全國卷Ⅰ)中日甲午斗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揚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很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揚左右了斗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C[面對日本的輿論宣揚,清政府卻無所作為,說明其對輿論在外交中的作用沒有醒悟的相識,即清政府并不熟識近代外交策略,故C項正確。]練點:國民政府對日長久作戰的意圖2.(2015·全國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后統籌完成了江寧、鎮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要塞區的建設,又大規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衛的工事。它反映了國民政府()A.力圖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B.對日長久防衛作戰的戰略意圖C.全力“圍剿”紅軍的企圖D.試圖減弱各地軍閥的實力B[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在全民族抗戰起先之前。由材料中國民政府構筑的防衛要塞區域來看,主要在戰略要地、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線布置防衛工事,結合這一時期日本侵華加劇、中日民族沖突上升為當時中國主要沖突的背景,這樣的布置實質上反映了國民政府為抗戰做打算及對日長久防衛作戰的戰略意圖,故選B項。]練點:抗戰時期國民黨的專制獨裁政策3.(2024·全國卷Ⅰ)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宣揚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沖突B.竭力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C.與中國共產黨爭奪抗戰的領導權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D[1943年是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國民黨實行一黨專制,為維護其專制獨裁統治,除了政治上對中國共產黨等黨派實行壓制外,國民黨還推行文化專制政策,進行文化“圍剿”,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書刊進行嚴密審查和檢扣,將全國文化出版納入其一黨管制之下,題干中“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名詞對國民黨一黨專制的統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載,故選D項;國民黨這種做法會激化和其他黨派的沖突,也不利于其抗戰形象的塑造,故A、B兩項錯誤;抗戰時期,國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故C項錯誤。]挖掘歷史題源學科考核目標活學活用(2024·全國卷Ⅱ)美國記者曾生動地記述抗日依據地:“假如你遇見這樣的農夫——他的整個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罵……你真正把他作為一個人來對待,征求他的看法,讓他投票選舉地方政府……讓他自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