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同種植期的田間管理技術相關內容總結分析_第1頁
玉米不同種植期的田間管理技術相關內容總結分析_第2頁
玉米不同種植期的田間管理技術相關內容總結分析_第3頁
玉米不同種植期的田間管理技術相關內容總結分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田間管理是玉米種植與栽培過程中的重點環節,也是決定作物最終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步驟。正確、高效的田間管理要求種植人員在玉米栽培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等不同階段,結合其生長發育狀況做好相應處理工作,為確保作物最終高產增產打下堅實基礎。基于此,本文對現代農業中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技術進行簡要探討。關鍵詞:玉米;田間管理;種植技術作為直接影響作物最終長勢狀況的重要種植環節,田間管理貫穿玉米種植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為確保作物產量和最終經濟收益,種植人員需充分結合玉米不同階段的生長特點,采取相適宜的田間管理措施,最大化滿足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需求,為達到目標產量和質量做好鋪墊。1玉米種植苗期田間管理技術1.1查苗與補苗玉米苗期即玉米種植前期,通常為玉米播種后約25天內。在玉米播種過程中,播種深度、天氣和土壤條件等多種因素可能會造成缺苗現象。在完成玉米播種一周左右后,查苗與補苗工作成為田間管理的第一步。在此階段,種植人員應密切關注作物出苗情況,如發現病苗應及時清除,發現缺苗應立即補種[1]。補種方式應根據缺苗的具體數量來定。若田間缺苗較多,種植人員應將備用玉米種子進行浸種后補種于田間。若田間缺苗較少,可采用帶土移苗的方式補種。需要注意的是,帶土移苗栽培的幼苗至少要生長至四葉階段,補種應盡量選擇在陰天或多云天氣條件下進行。移栽時可適當潤濕根系土壤,并在回填后將之壓實。移栽后應及時灌溉,確保幼苗順利生長。1.2間苗與定苗間苗與定苗是確保幼苗均勻整齊、茁壯生長和密度合理的重要環節。間苗多在幼苗發育至3~4葉階段進行,應盡量選擇在天氣晴朗的午后時間段開始操作,若發現弱苗,則應及時將其清除,對于長勢健壯的幼苗,應對其予以特別保護。定苗多在幼苗發育至5~6葉階段進行,既能顯著改善田間通風與光照情況,又可大大減少作物倒伏現象的出現,為玉米高產優產打好基礎。1.3苗期病蟲害防治玉米在苗期常見的主要疾病包括矮花葉病毒病和粗縮病,其致病原均可通過蚜蟲和灰飛虱作為傳播媒介,對玉米在苗期的生長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對于病蟲害應堅持盡早發現、盡快清除的原則,種植人員可在蚜蟲和灰飛虱集中出現的時間段,使用病毒靈可濕性粉劑對其進行滅殺[2]。其他危害處于苗期中的玉米生長的害蟲,如玉米螟蟲、地老虎、委夜蛾和螻蛄等,可使用辛硫磷、乙酰甲胺磷、甲基異柳磷乳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通過毒餌、根部噴灑或土壤噴施等方式予以清除。若發現有幼苗被病害侵襲得比較嚴重,應立即將其拔除,避免病害傳染至其他植株。1.4科學施肥在種植前期,玉米幼苗需要充足的營養元素以確保自身正常生長。若幼苗生長土地具有較充沛肥力,則其蘊含的養分可基本滿足幼苗生長所需,此時種植人員無需額外對其施肥。但若種植土壤肥力欠佳,種植人員需在苗期堅持采用科學方式為幼苗施肥,確保其正常生長。通常情況下,玉米苗期所需主要肥料為氮肥、磷肥和鉀肥。在施加肥料時,應根據土壤肥力實際情況準確控制三種肥料的施加比例,確保所施肥料能夠最大化滿足幼苗生長需要。此外,若發現幼苗出現白化或黃化現象,應在三種肥料之外額外補充鋅肥和有機肥。施肥時,種植人員應選擇正確施肥方法以提高施肥效果,可選用穴施或溝施方法進行施肥,將施肥深度控制在5㎝左右。施肥過程中應確保作物與肥料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在防止燒苗現象出現的同時,可使肥料利用率實現最大化。2玉米種植穗期田間管理技術2.1科學追肥玉米種植進入穗期后,莖稈生長速度進一步加快,根須逐漸密集,葉片開始變厚。由于此時作物進入雌穗與雄穗的分化階段,玉米生長模式從苗期的吸收土壤營養轉變為生殖生長與吸收營養生長并駕齊驅,因此,種植人員需在玉米生長的穗期階段對其進行追肥,確保作物葉片與莖稈維持正常發育速度。其中,玉米穗期階段應施加穗肥,由于穗期是玉米生長階段對肥料需求較大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肥料的使用量應占到作物整個種植過程肥料使用量的60%左右。種植人員需結合作物當前生長狀況,對追肥施加時間和施加量做好嚴格把控,同時及時為出現缺肥現象的作物補充肥料。追加穗肥通常可選在大喇叭口期或玉米抽雄期前進行,穗肥應選用包括速效氮肥、硫酸鉀復合肥、碳酸氫銨、磷酸二氫鉀、硫酸鋅和尿素等。施肥時,可采用植株間穴施、畦溝撒施或肥水澆施等方式,同時注意與灌溉操作相結合。當玉米處于孕穗期時,此時若降水量較少,則應在追肥的同時適當灌溉作物并培土,當玉米處于抽穗期和灌漿期時,應通過灌溉使田土保持較高水分含量,促使玉米籽粒飽滿圓潤[3]。2.2灌溉排水玉米在穗期除肥料需求量顯著攀升外,其水分需求量亦較大,灌溉與排水同樣是穗期田間管理的重要步驟。玉米穗期偶爾會伴隨降水逐漸減少的天氣,如未能及時對作物補充水分,作物會出現花粉敗育現象,其抽雄、果穗和果實粒數均會受到嚴重影響。開展田間灌溉時,抽穗授粉期、灌漿期和乳熟期均可采取畦溝灌溉方式,種植人員需對灌溉水量進行精確把控,確保土壤在整個穗期處于足墑狀態,水量過低無法有效支持作物生長,水量過高會對土壤透氣性造成阻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種植人員可在田間安裝噴灌或滴灌設備以提升整體灌溉效果[4]。通常而言,穗期田間土壤含水量應至少維持在70%。若田間因灌溉水量過多或降雨頻繁而出現積水較深的現象,種植人員需及時將積水排出,以免田地內澇致使作物受損。2.3穗期病蟲害防治第一,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玉米大斑病通常由凸臍蠕孢所引起,會對作物葉片造成較嚴重危害。該病在初期階段會使葉片出現灰黑色斑點,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發病區域會逐步從底部葉片向上方擴展,最終使葉鞘、苞葉甚至整個植株受其影響出現病癥。種植戶應充分結合本地大斑病流行情況,在玉米種植的選種階段做好相應準備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該病的發生概率。在開展田間大斑病防治工作時,可選用包括克瘟散乳油和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在內的藥劑,在病癥集中出現前,以氣霧噴灑作物的方式進行防治,連續噴施3~4次即可顯著預防該病。第二,玉米螟蟲的防治。玉米螟蟲也稱鉆心蟲,多出現于高溫與潮濕環境中,玉米作物自身抗病害能力較弱或田間管理缺乏對病蟲害的足夠重視也會導致其大量聚集。玉米螟蟲主要危害玉米莖葉與果穗,可導致作物出現折莖和果穗腐爛等現象。種植人員可使用包括蘇云金桿菌、氯氟氰菊酯乳油、滅幼脲3號噴霧、阿維·高氯、樂果乳油和辛硫磷顆粒劑等藥劑,通過混合細沙制成懸浮液,以噴灑心葉或涂抹莖稈中下部的方式進行防治。此外,生物防治亦可成為種植人員可選選項,引入包括赤眼蜂在內的螟蟲天敵,利用食物鏈捕食關系可有效抑制螟蟲繁殖。第三,紋枯病的防治。玉米紋枯病是一種可造成玉米嚴重減產的常見病害,對作物健康生長具有較大威脅。該病通常出現于高溫高濕環境中,多見于夏季。種植人員可以農業防治為主要手段,同時以化學防治為輔助措施。在進行玉米選種時,應選取抗紋枯病能力較強的玉米種子,在播種前對其進行藥物拌種處理。在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田間防治時,可選用井岡霉素水劑,以集中噴灑植株中下部的方式對紋枯病進行防治。2.4間穗去蘗分蘗是指同一株玉米出現兩個玉米穗,其為玉米穗期的常見現象。造成分蘗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種植人員未能準確把控施肥量,田土肥力過剩,作物種植密度過小,植株吸收養分過量。間穗去蘗可確保植株獲得充足的光照和土壤生長空間。解決分蘗問題需要種植人員仔細觀察并判定作物的莖稈直徑,如作物莖稈較粗壯、發育情況良好,可選擇保留正常果穗,并將較小果穗予以清除,從而有效控制植株養分消耗量,防止土壤因營養元素消耗過快而導致后期肥力下降。需要注意的是,種植人員在進行去除分蘗的操作時,需謹慎操作,避免對穗部葉片造成損傷。2.5中耕除草玉米種植進入穗期后,茂盛生長的雜草成為妨礙作物發育的一大主要因素。雜草不僅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且生長速度較快,通過吸收種植人員為作物施加的水肥可迅速在田間蔓延。過于茂盛的雜草會與作物爭奪養分,從而導致作物逐漸萎蔫。中耕階段,種植人員需充分做好除草工作。除草可防止土壤出現板結現象,且能夠有效提高其透氣性和透水性,有利于作物生長。第一次中耕完成后,可在拔節期進行第二次中耕,深度至少為12cm,同時在不損傷作物的前提下深度清理田間殘余雜草。玉米生長進入大喇叭口期后,需在施加穗肥的同時開展中耕培土操作,深度控制在8cm左右,培土高度至少為14cm。正確且適當的培土不僅有利于防范作物倒伏,而且有利于進行作物的灌溉與排水工作。3玉米種植花粒期田間管理技術3.1人工去雄玉米生長進入花粒期后,種植人員需及時開展人工去雄工作。去雄可加快玉米果實的成熟速度,有效提升玉米整體產量,同時為玉米的早熟提供重要保障。人工去雄操作比較簡便,種植人員可在確定好具體操作時間后開始去雄作業。當玉米雄穗吐露但未散粉時,可開始進行去雄處理。在此時間段,當雄穗抽出約1/3、長度約為6cm時,種植人員即可開始去雄。一般情況下,去雄多選在上午進行,在田地邊緣部分預留出至少兩行玉米暫不進行去雄處理。當完成后續人工授粉操作后,等待玉米花絲自然干枯,將其余雄穗予以剪除。在去雄過程中,為保證玉米花粉充足,種植人員可對隔行或隔株作物進行去雄處理,完成去雄的植株數量不應超過植株總量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種植人員應盡量避免在陰雨天或高溫天氣進行去雄,進行去雄操作時需充分謹慎,防止對玉米葉片或莖稈造成傷害。3.2人工授粉玉米人工授粉工作可選在雄花盛開后進行。種植人員在觀察到玉米雌穗進入花絲展露階段,即可選定溫度適宜、天氣晴朗的時段進行人工授粉。人工授粉通常在上午進行,授粉前應確保植株上殘留的清晨露水已完全蒸發殆盡。授粉需分階段進行,通常每間隔2~4天進行一次,最多進行4次。種植人員亦可在授粉過程中敲打去雄植株,促使其更快散發出花粉,推動授粉高效進行。正確授粉不但能夠顯著減少玉米缺粒或禿頂等問題,而且有助于作物增產。3.3花粒期病蟲害防治第一,穗腐病的防治。玉米穗腐病不僅會使玉米果穗霉變、腐爛,嚴重影響玉米作物品質,而且可造成玉米減產40%左右,對作物的危害十分嚴重。此外,攜帶穗腐病毒素的玉米亦會對消費者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玉米穗腐病通常由玉米螟蟲大量聚集所引起,種植人員可將此病與玉米螟蟲防治相結合,在作物收割前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使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通過噴灑雌穗花絲的方式進行防治。第二,花粒期蚜蟲的防治。玉米蚜蟲的防治貫穿玉米栽培的整個過程。在玉米抽雄期至開花期,使用樂果乳油、抗蚜威可濕性粉劑等藥劑對其進行防治,可起到較為顯著的滅殺效果。此外,啶蟲脒可濕性粉劑、噻蟲嗪或呲蚜酮等藥劑對玉米蚜蟲防治亦具有較好成效。需要注意的是,種植人員不應為消滅蚜蟲而無節制地使用殺蟲藥劑,避免其中的化學物質積聚而影響玉米果實質量。第三,斑病、銹病與枯病的防治。當玉米處于散粉期、灌漿期和乳熟期時,易遭受斑病、銹病與枯病的侵害。在葉斑病或銹病的發病初期,種植人員可使用包括苯醚甲環唑、三唑酮、戊唑醇和氟環唑等殺菌劑對其進行防治。玉米青枯病通常見于高溫或高濕環境中,使用可殺得、松脂酸銅或氯溴異氰尿酸與氨基酸液肥充分混合后噴施作物至少兩次,可顯著抑制病癥。3.4水肥管理玉米進入花粒期后,種植人員亦需對其水肥管理予以重視,通過科學水肥管理為玉米增產助力。進入生長后期,部分玉米田土可能會出現脫肥現象,種植人員一旦發現此類問題,須及時為田土補充肥料,以促進作物葉片功能和光合作用效率得到提升,積累光合作用物質,提高籽粒數量和果實總重并防止出現早衰現象。若玉米田土肥力較好,種植人員可在抽穗期至開花期階段,使用葉面肥和尿素為作物施加追肥。玉米進入灌漿階段后,可使用尿素溶液以葉面施肥的方法施加追肥。玉米在種植后期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在追肥的同時,種植人員亦需充分重視灌溉工作,及時為作物補充水肥,盡量確保作物不會因為斷水而出現干枯現象。3.5作物收獲玉米收獲工作是玉米田間管理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合理選擇玉米收獲時間,是保障作物最終收獲質量、減少收割過程中的不必要損失和提升秸稈還田合格率的關鍵[5]。為確保玉米果實保持最佳狀態,種植人員應挑選最佳時機,利用機械化設備及時收獲作物。當玉米莖稈較為松散、果實呈黃色、籽粒硬度顯著增加時,玉米即可進行收獲。在完成機械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