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豬糞養殖蚯蚓技術操作規程_第1頁
DB36T-豬糞養殖蚯蚓技術操作規程_第2頁
DB36T-豬糞養殖蚯蚓技術操作規程_第3頁
DB36T-豬糞養殖蚯蚓技術操作規程_第4頁
DB36T-豬糞養殖蚯蚓技術操作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FORMTEXT?????FORMTEXT?????FORMTEXT?????DBFORMTEXT36DBFORMTEXT36/FORMTEXTT837—FORMTEXT2023FORMTEXT代替DB36/T837-2015FORMTEXT豬糞養殖蚯蚓技術操作規程FORMTEXT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igmanurebreedingearthwormsFORMTEXT?????FORMDROPDOWNFORMTEXT????FORMTEXT2015-FORMTEXT04-FORMTEXT21發布FORMTEXT2015-FORMTEXT07-FORMTEXT01實施FORMTEXT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DBXX/XXXXX—XXXX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與定義 14豬糞的收集、運輸和貯存 15基料的準備 16場地的選擇 27蚯蚓養殖床的準備 28蚯蚓的播種 39蚯蚓的飼養管理和采集 3附錄A(資料性附錄)基料原料選擇和配比 5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規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6/T837-2015《豬糞養殖蚯蚓技術操作規程》。與DB36/T837-2015相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修改了平地堆肥養殖床設置的相關技術參數;——增加了蚯蚓養殖品種;——補充了蚯蚓采集的新方法:機械篩選法。本文件由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提出并歸口。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西農業大學、瑞金市杰仕柏蚯蚓養殖有限公司、江西齊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起草人:臧一天、張泳楨、張國生、吳華東、吳建富、榮勤雷、吳紅翔、江作川、何余湧、黃愛民、舒鄧群。本文件首次發布為DB36/T837-2015,本次為首次修訂。豬糞養殖蚯蚓技術操作規程范圍本文件規定了豬糞養殖蚯蚓環節中豬糞的收集、運輸和貯存、基料的準備、場地的選擇、蚯蚓養殖床的準備、蚯蚓的播種以及蚯蚓的飼養管理和采集。本文件適用于豬糞養殖蚯蚓,可應用于大、中型蚯蚓養殖場進行蚯蚓的養殖和管理。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7959糞便無害化衛生要求HJ497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NY884生物有機肥NY/T1168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術語與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基料binder蚯蚓生活的基礎之料,它是蚯蚓棲身之所,又是蚯蚓的取食之地。3.2腐熟堆肥compost將豬糞和其它有機物集中堆放并在微生物作用下使其有機物發生生物降解和發酵腐熟的過程。3.3無害化處理non-hazardoustreatment利用好氧或厭氧發酵等技術殺滅豬糞中病原菌、寄生蟲和雜草種子的過程。豬糞的收集、運輸和貯存4.1豬糞的收集按照HJ497的要求采用干清糞工藝進行,及時將收集的豬糞運送到貯存或處理場所。4.2豬糞的運輸參照GB7959的要求必須采取防揚散、防流失和防滲漏等環境污染防止措施。基料的準備5.1基料的要求發酵腐熟,適口性好,具有細、爛、軟,無酸臭、氨氣等刺激性異味,營養豐富,易消化等特點。5.2基料的加工調制5.2.1基料原料選擇和配比基料原料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搭配植物性飼料,基料原料選擇和配比參照附錄A選擇使用。要求去雜、碎細;稻草、秸稈、樹葉等切短成10cm左右小片;鮮豬糞先曬幾天,減少異味;計算各種原料的碳氮比,調整碳氮比20~30:1。5.2.2發酵基料需進行無害化處理,按照NYT1168的要求將各種原料進行充分混合后,堆積發酵,水分保持在60%~70%(手抓一把基料使勁握緊,基料有水印出,但是不滴水,手松開基料成團,掉地即散);發酵堆寬1.2~1.5m,高為1.0~1.5m,長度依量而定,自然堆積,不壓實,表面覆蓋未切的稻草或塑料薄膜。5.2.3翻堆堆肥發酵后的7d左右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時如發現結塊應搗碎、弄細,然后重新堆積,適量噴水,同時可以均勻撒上可溶性氮素(如氨水、尿素等化肥)。以后每隔5~7d翻堆一次,翻堆2~3次后即可腐熟,料溫不再升高。參照NY884基料呈黑褐色,質地松軟,無惡臭,不粘滯,每次翻堆后用塑料薄膜密閉發酵。5.2.4調整pH值基料pH值以6~8較適宜。場地的選擇選擇離豬場較近、地勢平坦、溫暖、潮濕、僻靜、沒有污染、水源方便、土壤柔軟,富含腐植物、能灌能排、日光照射充足(避免陽光直射)的地方。蚯蚓養殖床的準備7.1平地堆肥養殖床平地堆肥養殖床養殖蚯蚓要求蚯蚓養殖床寬度60~100cm,基料的厚度20~30cm,兩條養殖床作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內留有20~30cm的排水溝;兩個單元之間留有100~120cm過道能容納糞車。蚯蚓養殖床的表面可以采用稻草或無紡布覆蓋,以防干燥。7.2架式養殖床(工廠化養殖床)工廠化養殖床一般采用四層木架或鐵架,每層放塑料箱多只(箱長65cm,寬46cm,高15cm),分箱飼養。每箱放入12~13cm厚的腐熟基料,水分保持在60%~70%。蚯蚓的播種8.1蚯蚓品種適合豬糞養殖的蚯蚓要求適應廣、耐寒耐熱、抗病力強。可選擇使用赤子愛勝蚓(大平2號、紫電蚯蚓)。8.2播種方法和飼養密度8.2.1平地堆肥養殖法一是直接將蚯蚓放入已腐熟的基料內,使其大量繁殖。也可采用蚓繭孵化的方法,即收集養殖床內的蚓繭,投放在其他的養殖床內孵化。蚯蚓的養殖最佳密度,一般成蚓以2.5~3.0kg/m2,在飼養過程中,種蚓不斷產出蚓繭,孵出幼蚓,而其密度會隨之增大。8.2.2架式養殖法(工廠化養殖法)每箱投放種蚓300~500條,蚯蚓產卵后就立即分箱。養殖期間不再投料和種蚓,也不取糞,除灑水保濕和檢查天敵的危害外無需其他工作。采收時,將箱一次性倒出,分離蚓體和蚓糞,然后重新投料投種養殖。蚯蚓的飼養管理和采集9.1投料的方法平地堆肥養殖法有表面投料法、側面投料法和下層投料法9.1.1表面投料法表面投料法也稱上添法,就是把基料蓋鋪在原有已被蚯蚓吃完的飼料上,每3~5d進行一次。本法適用于補料,當觀察到基料已經變成蚯蚓糞時即把新基料撒在原基料上面,厚度以5~10cm為宜。9.1.2側面投料法側面投料法也稱側喂法,將原基料集中一邊,空出的地方加入新基料。1~2d后,成蚯蚓逐步轉入新基料中,待大部分成蚓進入新基料時,將蚓糞取出過篩。9.1.3下層投料法下層投料法也稱下投法,本法適于新設基料床,即將新基料鋪入養殖床內,用此法補料,可將原基料鋪在新基料上面。9.2控制溫度蚯蚓的生長溫度為5℃~30℃,最適合溫度為20℃;養殖床可種植爬行植物或搭置遮蔭網等防止夏季高溫,冬季可增加養殖床的厚度。9.3控制濕度蚯蚓孵化期水分在56%~66%,生長發育期在60%~70%。定期澆水,夏季每天要澆2~3次,要求水不能有污染,水流量不宜太大,一定要澆透,使上下層料接上,選擇早上或晚上澆。特別注意過道上不要滲出水以防止蚯蚓逃逸。9.4養殖床的管理蚯蚓養殖床中不能混入其他雜物,并且要經常疏松,保證空氣流通和幼蚓成活,養殖床之間的過道要保持干凈。定期清除蚯蚓糞,以保持環境的清潔。用鐵耙翻動養殖床時動作要輕,盡量把蚯蚓卵埋入基料中,以免影響孵化率。9.5防天敵蚯蚓養殖過程出現的天敵很少,主要是避免黃鼠狼、雞、鴨、鵝、鳥、蛇和老鼠等天敵的捕食危害。可采用搭置遮蔭網或籠網等防范。9.6蚯蚓疾病防治和消毒蚯蚓常見的疾病有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生態性疾病和寄生性疾病,可通過改善環境條件和飼養條件來解決。9.7蚯蚓的采集通常采用誘集采收法和機械篩選法誘集采收法:先在養殖床旁邊鋪1m左右寬的薄膜,將要采集的蚯蚓和基料堆積在薄膜上;用多齒耙疏松表面,根據蚯蚓的避光性,蚯蚓就會往下鉆,上層基料基本上沒有蚯蚓;然后將上層基料耙去,隨后蚯蚓還會因為避光性再次往下鉆;再次去除上層的基料,以此類推,反復進行。塑料薄膜上剩下的就是蚯蚓。機械篩選法:將蚓床表層5-10cm蚯蚓聚集較多的物料鏟入滾筒篩入料口,物料隨著滾筒轉動,一部分物料及小蚯蚓從篩孔漏下,剩下物料及大蚯蚓隨著轉動到達出料口,在出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