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工夫紅茶加工技術規程_第1頁
DB36T-工夫紅茶加工技術規程_第2頁
DB36T-工夫紅茶加工技術規程_第3頁
DB36T-工夫紅茶加工技術規程_第4頁
DB36T-工夫紅茶加工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FORMTEXT65.020.20FORMTEXTB40FORMTEXTDBFORMTEXT36DBFORMTEXT36/FORMTEXTT—FORMTEXTXXXXFORMTEXTFORMTEXT工夫紅茶加工技術規程FORMTEXT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rocessingofCongoublacktea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FORMDROPDOWNFORMTEXT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發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實施FORMTEXT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DBXX/XXXXX—XXXX前言 II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原料要求 15加工 26標志、標簽、包裝、貯存和運輸 47檔案記錄管理 5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原江西省經濟作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江西省浮紅茶業有限公司,江西河口紅茶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江新鳳,童忠飛,曹揮華,李琛,倪德江,余志,董春旺,李文金,江和源,陳華玲,王新民,李阜光,林淑紅,朱運華,石旭平,吳振江,江健中。紅茶加工技術規程范圍本文件規定了紅茶的術語和定義、加工條件、鮮葉原料、加工工序及標志、標簽、包裝、貯存和運輸。本文件適用于江西紅茶的初、精制加工。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裝儲運圖示標志GB77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T14487茶葉感官審評術語GB1488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GB/T20014.12良好農業規范第12部分:茶葉控制點與符合性規范GB/T30375茶葉貯存GB/T31748茶鮮葉處理要求GB/T32744茶葉加工良好規范GH/T1070茶葉包裝通則GH/T1077茶葉加工技術規程GH/T1124茶葉加工術語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于修改《食品標識管理規定》的決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2009〕第123號)術語和定義GH/T1124和GB/T14487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工夫紅茶Congoublacktea是指在江西省區域內以適制紅茶品種的茶樹鮮葉為原料,按本標準的要求,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精制、拼配等工藝制成的具有江西工夫紅茶品質特征的紅茶。原料要求鮮葉質量及分級芽葉嫩度、勻度、新鮮度應基本一致。不含茶類和非茶類夾雜物,無劣變、無異味、無污染。鮮葉原料依嫩度分四級:級別質量要求特級單芽,芽長短基本一致,單芽比例不低于90%一級一芽一葉及初展,芽葉長短勻齊,一芽一葉以上嫩度芽葉比例不低于90%二級一芽二葉及同等嫩度芽葉,一芽二葉以上嫩度芽葉不低于90%三級一芽三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單葉鮮葉運輸、驗收與管理鮮葉運輸時,用清潔、透氣良好、不易變形的籃、簍、筐等進行盛裝、輕放,不得緊壓。運輸工具清潔衛生,運輸時避免日曬雨淋,不得與有異味、有毒的物品混裝。鮮葉采摘后及時運輸到加工廠。及時驗收,分級管理。不同品種、不同嫩度的鮮葉、不同時間采收的鮮葉、雨(露)水葉分別攤放。鮮葉處理應符合GB/T31748的規定。加工場所應符合GB14881和GH/T1077的規定。加工車間距離主公路200m以上。加工廠周圍的大氣環境應符合GB3095中規定的二級標準要求;加工用水應符合GB5749的要求。設備、用具和人員應符合GB14881、GB/T32744GH/T1077的規定。工藝流程初制工藝流程鮮葉→萎凋→揉捻→解塊→發酵→干燥(做形)→毛茶。精制工藝流程毛茶→篩分→風選→揀剔→拼配勻堆→補火→成品萎凋萎凋方式5.4.1.1日光萎凋在晴朗的天氣,將鮮葉均勻攤放在曬墊上,攤葉厚度3cm~5cm,置于日光下萎凋。每隔0.5h或1h翻抖一次,翻抖時手勢輕,抖得松,翻得透,避免損傷芽葉。日光萎凋應避免在陽光過強時進行,宜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以后進行。萎凋時間春茶一般為1h~2h,夏茶1h左右。5.4.1.2室內自然萎凋萎凋葉自然攤放于室內,萎凋室溫度20℃~25℃,相對濕度60%~70%,攤葉厚度3cm~8cm,嫩葉薄攤,老葉厚攤,雨(露)水葉薄攤,每隔2h~5h翻抖一次。萎凋時間一般為18h左右。5.4.1.3萎凋槽萎凋攤葉厚度15cm~20cm,鼓風機氣流溫度25℃~35℃,風量控制在18000m3,大小根據葉層厚薄和葉質柔軟程度適當調節,每鼓風1h停止10min,進行翻抖。萎凋時間一般5h左右。5.4.1.4萎凋機萎凋將鮮葉薄攤在萎凋簾上,攤葉厚度為5cm左右,嫩葉、雨水葉和露水葉薄攤,中低檔原料適當厚攤。攤葉呈蓬松狀態。視空氣溫度、濕度、攤葉厚度、翻拌次數、鮮葉原料而異,每小時通風5min左右,萎凋時間以8h~20h為宜。萎凋程度萎凋至:手捏柔軟如棉、緊握成團、松手可緩慢彈散、嫩梗折而不斷;葉面光澤消失,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萎凋葉含水量至60%~65%。揉捻揉捻機械:揉捻機或自動揉捻機組。投葉量:以自然裝滿揉桶為宜。揉捻時間:60min~90min。加壓方式:揉捻開始不加壓揉捻10min~15min,使芽葉初步成條,后逐步加壓,再減壓,以解散團塊,散發熱量。收緊茶條,回收茶汁。揉捻時應分次加壓。加壓與減壓交替進行。揉捻程度:葉細胞破壞率>85%,成條率>90%,條索緊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茶條表面,局部揉捻葉泛紅。發酵發酵室發酵發酵葉溫保持在30℃以下為宜,室溫控制在24℃~25℃為適。相對濕度≥90%。保持室內新鮮空氣流通。每間隔30min吹冷風一次,鼓風時間3min~5min。將揉捻葉攤入發酵盤內,厚度為8㎝~12㎝,厚薄均勻、疏松,上蓋一層濕發酵布。發酵時間:3h~5h。發酵程度:發酵葉青草氣消失,果香馥郁,葉色變紅。發酵機發酵發酵溫度25℃~28℃,相對濕度≥90%,每隔30min左右換氣通風2min~3min。茶葉攤入發酵盤中,攤葉厚度8㎝~12㎝。發酵時間一般為3h~5h(具體根據發酵程度確定下機時間)。發酵程度:發酵葉青草氣消失,果香馥郁,葉色紅變。干燥初干采用自動烘干機等茶葉干燥設備烘干溫度110℃~120℃,攤葉厚度1cm~2cm,時間10min~15min左右。烘至茶葉含水量12%左右,用手捏稍感刺手。攤涼回潮將初烘過的茶葉及時攤于專用攤涼設備中,厚度3cm~5cm,使其水分重新分布,攤涼時間1h左右,根據要求進入下一工序做形或直接進行足火。做形(針形或直條形工夫紅茶選用此工序)采用符合要求的理條機。投葉溫度掌握“高~中~低”的原則,投坯溫度110℃左右,出坯溫度70℃左右。投葉量根據各機器型號定,做形時間10min左右。茶壞約9成干即可下料出坯。足火采用自動烘干機、廂式烘焙機等茶葉干燥設備。采用自動烘干機進風口溫度達80℃~90℃開始上葉,攤放厚度2cm~3cm,時間15min~20min,烘干過程溫度保持80℃~90℃。采用廂式烘焙機烘焙,溫度80℃~90℃,攤葉厚度3㎝~5㎝,時間1h~3h。烘干程度:含水率6%以內。足火后及時攤涼,隨后進入下一工序或及時裝袋做好標識入庫貯存。篩分毛茶經圓篩機、抖篩機分級風選各篩號茶應經風選機去除黃片、碎片和其它夾雜物揀剔應采用機揀、電揀、色選等方式,剔除茶梗或非茶夾雜物拼配根據產品品質要求,選擇半成品篩號茶,按比例進行拼配勻堆。復火當拼配勻堆后茶坯含水量超過產品標準時應及時復火。復火溫度80℃~110℃,攤葉厚度不低于4cm,烘至含水量≤7%。標志、標簽、包裝、貯存和運輸標志、標簽標簽應包含產地、加工日期、等級、數量等內容。產品標簽應符合GB7718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于修改<食品標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