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上海市上南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試題理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6分,共42分。)1.下列有關神經突觸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聯系B.興奮每傳遞一次都會導致突觸前膜的面積減小C.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構成D.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后,不一定引起下一神經元興奮2.右圖為人體某生理活動的模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若甲為甲狀腺細胞,物質a為甲狀腺激素,則乙可為是下丘腦細胞B.若甲為突觸前神經元,物質a為神經遞質,則乙可為肌肉細胞C.若甲為下丘腦細胞,物質a為抗利尿激素,則乙可為腎小管細胞D.若甲為漿細胞,物質a為抗體,則乙可為位于靶細胞內的病毒3.下列關于人體細胞分化、衰老、凋亡與癌變的敘述,錯誤的是A.衰老細胞的物質運輸功能降低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可通過細胞凋亡清除C.造血干細胞分化形成的紅細胞和白細胞壽命不同D.惡性腫瘤細胞有無限增殖的特性,不易被化療藥物殺死4.經下列實驗處理后,向試管中滴加碘液,試管內容物會變成藍色的是()A.室溫條件下,2mL米湯與1.5mL唾液充分混合反應24hB.室溫條件下,2mL牛奶與1.5mL唾液充分混合反應24hC.室溫條件下,2mL牛奶與1.5mL汗液充分混合反應24hD.室溫條件下,2mL米湯與1.5mL汗液充分混合反應24h5.PCR一般要經過三十多次循環,從第二輪循環開始,上一次循環的產物也作為模板參與反應,由引物Ⅰ延伸而成的DNA單鏈作模板時()。A.仍與引物Ⅰ結合進行DNA子鏈的延伸B.與引物Ⅱ結合進行DNA子鏈的延伸C.同時與引物Ⅰ和引物Ⅱ結合進行子鏈的延伸D.無需與引物結合,在酶的作用下從頭合成子鏈6.小麥原產西亞,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麥的地區。學者推斷在四千多年前小麥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農田中小麥種群的空間特征可能呈鑲嵌分布B.將大豆與小麥輪作可以提高氮元素的利用率C.麥田中的微生物可將有機物分解,釋放的能量供小麥利用D.拓荒種麥導致群落發生初生演替,改變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7.下列符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A.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過隔離B.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C.基因突變產生的有利變異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D.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8.(10分)為了治理環境,禁止焚燒落葉,某地提出“焚燒落葉不如落葉歸根”。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焚燒落葉能一定程度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B.長期焚燒落葉可能會導致土壤中的分解者減少C.大量焚燒落葉可能會打破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加重溫室效應D.焚燒落葉釋放的物質和能量都不能被生物群落再利用二、非選擇題9.(10分)油菜(油料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光合器官演替的過程,落花后葉片大量凋落,角果皮成為生育后期最主要的光合器官,其絕大多數葉綠體分布在外表皮(氣孔密度小)和中果皮(細胞排列緊密)。為了探究不同施鉀量對角果皮光合作用的影響及作用機制,某研究小組通過田間實驗,設置了3個鉀肥梯度(0、60、120kg/hm2),分別表示不施鉀肥處理(K0)、鉀肥施用不足處理(K60)和推薦施鉀肥量處理(K120)。研究了不同鉀肥用量下油菜角果皮面積及光合特性。結果如表所示有答下列問題:施鉀處理單株角果皮面積K01619±49cK601962±122bK1202709±149a表1施鉀量對油菜角果形態的影響施鉀處理A/μmol?m-2?s-1g5/mol?m-2?s-1Ci/μmol?mol-1Cc/μmol?mol-1K06.180.08254.259.7K607.680.11272.4135.9K1209.810.12250.8103.0A:凈光合速率;g5:氣孔導度;Ci:胞間CO2濃度;Cc:葉綠體CO2濃度。表2施鉀量對油菜角果皮CO2傳輸特征參數的影響(1)該油菜的葉綠體分布在___________中,根對K+吸收速率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影響,一次性施鉀肥過多易引起燒苗現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表1可得出隨著施鉀肥量增加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從而增大油菜生育后期的光合作用強度。(3)分析表2推測增施鉀肥可以提高角果皮的凈光合速率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田種植中,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通過本試驗,對我們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纖維素類物質是地球上產量巨大而又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可再生資源。纖維素酶是一組能夠降解纖維素生成葡萄糖的酶的總稱,在食品、飼料、醫藥、紡織、洗滌劑和造紙等眾多的工業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價值。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纖維素酶是由至少3種組分組成的復合酶,其中_____________酶可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2)用凝膠色譜將纖維素酶與其它雜蛋白分離時,先洗脫下來的是相對分子質量較___________填“大”或“小”)的蛋白質。對生產的纖維素酶進行初步檢測,常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其中SDS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3)與一般酶制劑相比,固定化酶的突出優點是______________,還能被反復利用。若將纖維素酶進行固定,一般不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4)研究發現洗衣粉中纖維素酶的作用是使纖維的結構變得蓬松,從而使滲入到纖維深處的污垢能夠與洗衣粉充分接觸,達到更好的去污效果。①為探究纖維素酶洗衣粉的去污效能,應該選用污染狀況相同的_____________(填“淺色棉布”或“淺色絲綢”)。②已知某種含纖維素酶的洗衣粉的適宜洗滌溫度范圍是25-45℃,利用①所選的污布進一步探究該種含纖維素酶洗衣粉的最適溫度,請補充實驗思路:實驗思路:在25-45℃范圍內設置______________的清水,各組清水中均加入適量且等量的含纖維素酶洗衣粉,將污染狀況相同的所選的污布分別在不同溫度的水中進行洗滌,洗滌強度等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觀察并記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科研人員利用a,b,c三個不同的純種小麥抗病品系(由三個不同基因的突變導致)和純種感病品系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回答下列相關問題:編號雜交組合F1F2①a×感病抗病抗病∶感病=3∶1②b×感病抗病抗病∶感病=3∶1③c×感病抗病抗病∶感病=3∶1④a×b抗病抗病⑤b×c抗病抗病∶感病=15∶1(1)由①②③可知,三種抗性性狀相對于感病性狀為________,其遺傳均符合________定律。(2)由④可知,a品系和b品系的抗性基因位于________對同源染色體上。F1中a品系和b品系的抗性基因分布在________上且這兩個基因所在染色體不發生________,結果F2全抗病。(3)若用①組和②組得到的F1雜交,后代抗病植株與感病植株的比例為________。(4)由⑤可知,b品系和c品系的抗性基因位于________對同源染色體上,F2抗病植株中純合子占________。12.鮭魚(又名三文魚)幼體在淡水河里生活1-5年后,再進入海水中生活2-4年育肥,成熟后,它們會溯河洄游到自己的出生地繁育后代。(1)鮭魚進入海洋后大量捕食魚蝦等小動物,肉質由白變紅,這與其體內蝦青素含量的上升有關。蝦青素是由藻類等浮游植物合成的,沿著__________進入鮭魚體內,它使鮭魚具有充足的體力完成洄游。(2)鮭魚逆流洄游途中,有時需要跳起露出水面,才能躍上臺階,而熊經常等待在臺階上。熊在生態系統中所屬的成分是__________,它這種特殊的捕食技巧,是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朝著特定方向進行形成的。(3)每年有40萬條鮭魚回到艾爾華河上游產卵,19世紀初期,美國在河流中下游建立艾爾華大壩和葛萊恩斯峽谷大壩,請分析這會對鮭魚產生什么影響?__________。(4)科學家對河中的鮭魚分布進行了調查,為了減輕對鮭魚的影響,并未采用傳統的__________法進行種群數量調查,而是采用了環境DNA(eDNA)技術。該技術從環境中提取DNA片段,結合PCR技術來檢測目標生物,是一種新型生物資源調查手段,具體操作如下:①水樣中提取的eDNA可能來自水中動植物死亡后的組織細胞及各種排泄物,以及水中的________。首先根據鮭魚的特有基因設計_________,然后進行PCR,根據最后獲得的DNA產量估計該取樣點的鮭魚種群密度。②eDNA技術具有高靈敏、低成本、無損傷、快捷方便等優點,應用前景廣泛,但不能用于__________。A.物種多樣性的研究B.某種魚類的食性分析C.瀕危物種的調查D.準確判斷物種的實時存在情況(5)美國政府最終于10年前,拆除了這兩座大壩。當時有兩種拆除方案:方案一:在一個月內,完全拆除大壩,以盡快恢復河流的生態系統。方案二:在三年內,分階段拆除、逐漸恢復河流并沖走大壩下積累的淤泥。請選擇你認為合理的方案,并闡述理由_________。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6分,共42分。)1、B【解析】
突觸是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構成的,突觸小體含有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有興奮性和抑制性兩種,受到刺激以后神經遞質由突觸小泡運輸到突觸前膜與其融合,遞質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的興奮或抑制。【詳解】A、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聯系,A正確;B、神經遞質的釋放是以胞吐的方式進行的,胞吐需要突觸小泡膜和突觸前膜的融合,導致突觸前膜面積增大,B錯誤;C、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后膜和突觸間隙三部分構成,C正確;D、神經遞質有興奮性的和抑制性的,抑制性的神經遞質會引起突觸后膜加強靜息電位,不會興奮,D正確。故選B。2、D【解析】
如果細胞甲是甲狀腺細胞,其分泌的物質a是甲狀腺激素,其靶細胞可以是下丘腦細胞,這是激素調節的反饋調節機制;如果細胞甲是突觸前神經元,物質a為神經遞質,突觸后膜可以是肌肉或腺體的細胞膜;若甲為下丘腦細胞,物質a為抗利尿激素,其靶細胞是腎小管和集合管細胞;若甲為漿細胞,物質N為抗體,則乙可為位于內環境中的病毒。【詳解】A、若甲為甲狀腺細胞,物質a為甲狀腺激素,則乙可為是下丘腦細胞,A正確;B、若甲為突觸前神經元,物質a為神經遞質,則乙可為肌肉細胞,B正確;C、若甲為下丘腦細胞,物質a為抗利尿激素,則乙可為腎小管細胞,C正確;D、抗體分布在內環境中,不能與細胞內的病毒結合,D錯誤。故選D。本題考查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的知識。解題關鍵是對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描述的生物學方面的內容的理解,并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3、D【解析】
1、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即不同細胞基因表達情況不同,如血紅蛋白基因只在紅細胞中表達。細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2、衰老細胞的特征:(1)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但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2)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3)細胞色素隨著細胞衰老逐漸累積;(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減慢,新陳代謝減慢。3、癌細胞的主要特征:(1)無限增殖;(2)形態結構發生顯著改變;(3)細胞表面發生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易轉移。4、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發育的基礎、能維持組織細胞數目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成熟的生物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詳解】A、衰老的細胞,其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A正確;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屬于細胞凋亡,B正確;C、造血干細胞分化形成的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壽命不同,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為120天,白細胞的平均壽命很短,約7-14天,C正確;D、惡性腫瘤細胞有無限增殖的特性,但也容易被化療藥物殺死,D錯誤。故選D。4、D【解析】
淀粉遇碘變藍色,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雞蛋清的主要營養物質是蛋白質,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對蛋白質和脂肪沒有消化作用。【詳解】A、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因此米湯與一定量的唾液充分混合后反應24h,滴加碘液后不變藍色,A錯誤;B、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不會被唾液淀粉酶分解,遇淀粉也不會變藍,B錯誤;C、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與汗液充分混合后,遇淀粉不會變藍,C錯誤;D、米湯中含有淀粉,汗液對淀粉沒有作用,因此滴加碘液會變藍色,D正確。故選D。5、B【解析】
關于PCR技術的相關知識:
1、概念:PCR全稱為聚合酶鏈式反應,是一項在生物體外復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術。
2、原理:DNA復制。
3、前提條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對引物。
4、條件:模板DNA、四種脫氧核苷酸、一對引物、熱穩定DNA聚合酶(Taq酶)。
5、過程:①高溫變性:DNA解旋過程(PCR擴增中雙鏈DNA解開不需要解旋酶,高溫條件下氫鍵可自動解開);②低溫復性:引物結合到互補鏈DNA上;③中溫延伸:合成子鏈。【詳解】當由引物Ⅰ延伸而成的DNA單鏈作模板時,此單鏈引物固定端為5′端,因此與它互補的子鏈從另一端開始合成,即與引物II結合進行DNA子鏈的延伸。
故選B。6、B【解析】
1、群落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2、人類可以砍伐樹木,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內部因素(包括種內關系、種間關系等)與外界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詳解】A、種群的空間特征包括均勻分布、隨機分布和集群分布,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水平結構具有鑲嵌分布的特點,A錯誤;B、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將大豆與小麥輪作可以提髙氮元素的利用率,B正確;C、能量只能單向流動,不能循環利用,C錯誤;D、拓荒種麥過程中發生的是次生演替,D錯誤。故選B。7、D【解析】
新物種的形成一定要經過生殖隔離,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B錯誤;自然選擇的方向決定進化的方向,C錯誤;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D正確。所以本題選D。8、D【解析】
溫室效應:(1)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染料的燃燒;植被面積減少等;(2)緩解溫室效應的措施:減少CO2的釋放,主要是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護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植樹造林。【詳解】A、焚燒落葉能使有機物中的碳快速轉化為CO2,能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A正確;B、長期焚燒落葉會減少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導致土壤中的分解者減少,B正確;C、焚燒落葉會打破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加重溫室效應,C正確;D、焚燒落葉釋放的CO2和無機鹽能夠被生物群落利用,D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9、葉肉細胞和角果皮細胞載體蛋白和能量(或氧氣濃度)一次性施鉀肥過多看,可能造成土壤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造成細胞失水增大單株角果皮面積增施鉀肥能夠提高角果皮的氣孔導度從而使葉綠體CO2濃度提高,暗反應速率升高適當增施鉀肥【解析】
從表格中看出,隨著鉀肥施用量的增加,單株角果皮面積不斷增加,凈光合作用速率和氣孔導度不斷增加。【詳解】(1)從題干信息“落花后葉片大量凋落,角果皮成為生育后期最主要的光合器官”,可以推測油菜的葉綠體分布在葉肉細胞和角果皮細胞中;根對K+吸收方式是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和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而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所以受到載體蛋白和能量(氧氣濃度)的影響;一次性施鉀肥過多看,可能造成土壤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造成細胞失水,進而引起植株“燒苗”。(2)從表1看出隨著施鉀肥量增加可以增大單株角果皮面積。(3)分析表2施用鉀肥提高了氣孔導度,進而使葉綠體CO2濃度提高,暗反應速率升高。(4)通過本實驗,適當施用鉀肥可以提高氣孔導度進提高光能利用率。本題需要考生結合表格分析出隨著鉀肥的增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重點是對表格數據的分析。10、葡萄糖苷大使蛋白質完全變性,掩蓋不同蛋白質間的電荷差別,從而使電泳結果只取決于分子的大小既能與反應物接觸,又能與產物分離酶分子較小,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來淺色棉布等溫度梯度各組淺色棉布洗凈所需的時間(或者相同的時間里污布污染程度的消退情況)【解析】
1、纖維素的單體是葡萄糖,纖維素酶能夠將纖維素范圍葡萄糖。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纖維素分解菌可以用剛果紅染液進行鑒別,能夠產生透明圈的菌落就是纖維素分解菌。2、凝膠色譜法是根據相對分子質量大小分離蛋白質的有效方法,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蛋白質容易進入凝膠內部的通道,路程長,移動的速度慢,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蛋白質不容易進入凝膠內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動的速度快。3、固定化酶: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學或化學的方法將酶與固相載體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復合物.在催化反應中,它以固相狀態作用于底物,反應完成后,容易與水溶性反應物和產物分離,可被反復使用。【詳解】(1)纖維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和CX酶將纖維素分解成纖維二糖,而葡萄糖苷酶可以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2)根據分析,在用凝膠色譜將纖維素酶與其它雜蛋白分離時,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蛋白質容易進入凝膠內部的通道,路程長,移動的速度慢,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蛋白質不容易進入凝膠內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動的速度快,所以先洗脫出來的是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S可以使蛋白質完全變性,掩蓋不同蛋白質間的電荷差別,從而使電泳結果只取決于分子的大小。(3)固定化酶的突出優點是既能與反應物接觸,又能與產物分離;酶一般不同包埋法,因為酶分子質量較小,容易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來。(4)①由于絲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棉布的成分是纖維素,所以選擇污染狀況相同的淺色棉布。②實驗目的是探究該種含纖維素酶洗衣粉的最適溫度,所以自變量是溫度,因變量是洗滌效果,其余為無關變量。實驗思路:在25-45℃范圍內設置等溫度梯度的清水,各組清水中均加入適量且等量的含纖維素酶洗衣粉,將污染狀況相同的所選的污布分別在不同溫度的水中進行洗滌,洗滌強度等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觀察并記錄各組淺色棉布洗凈所需的時間(或者相同的時間里污布污染程度的消退情況)。本題考查纖維素酶的作用,凝膠色譜法的原理,固定化酶技術和加酶洗衣粉的作用,需要考生識記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在設計實驗時考慮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11、顯性基因的分離一兩條染色體交叉互換3∶1兩1/5【解析】
由題意可知,a,b,c為三個不同的純種小麥抗病品系,b×c的后代均為抗病個體,子二代中抗病:感病=15:1,說明抗病對感病為顯性性狀,且b和c存在兩對等位基因,不含抗病基因的為感病的個體,只要含有抗病基因即為抗病個體。【詳解】(1)根據①、②、③組中,純合的抗病植株和感病的植株雜交,子一代均為抗病個體,可判斷三種抗性性狀相對于感病性狀為顯性。且三組的子二代均為抗病:感病=3:1,說明三個抗病品系均與感病品系存在一對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2)根據上述分析可知,抗病為顯性性狀,所以a,b,c是由三個不同基因的顯性突變導致,則三個抗病品系中任意兩個雜交都會出現兩對等位基因,若任意兩對等位基因都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體上,則子二代都應出現15:1,但由④可知,子二代均為抗性,所以可推知a品系和b品系的抗性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F1中a品系和b品系的抗性基因分布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兩條染色體上且這兩個基因所在染色體不發生交叉互換,這樣F1產生的配子中均含有抗性基因,所以子二代全抗病。(3)①組和②組得到的F1均為一對基因的雜合子,由于品系a和b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所以①組和②組的F1產生的配子中均為:含抗性基因的:不含抗性基因的=1:1,所以兩組的F1雜交后代中抗病植株與感病植株的比例為3:1。(4)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由⑤的子二代可判斷b品系和c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寫作素材積累題庫全真模擬試題
- 2025年消防安全應急處置員基礎知識與案例分析試題庫
- 2025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結構化模擬題:高中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技巧試題
-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語言邏輯思維培養試題卷
- 2025年調酒師職業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及案例分析
- 2025年消防執業資格考試題庫(消防標準化建設消防系統設計)
- 2025年韓語TOPIK中級考試真題卷閱讀理解策略與實戰試題
- 2025年鄉村醫生考試題庫: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與保障試題
- 2025年茶藝師鑒定考試模擬試卷:茶藝師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備考資料大全
- 2025年四川貨運資格證試題
- 美容預付消費合同范例
- 兒科醫療糾紛防范
- DB41T 2406-2023 鍋爐低氮改造安全防控要求
- 兒童成語故事鑿壁偷光
- 光伏電站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 小學五年級體育教案全冊(人教版)
- 《校園空調租賃服務評價技術規范》編制說明
- 2024-2030年中國柔性OLED面板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針刺止痛的神經機制研究
- 300MW300MWh源網荷儲一體化儲能電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立項備案
- 激光雷達產品商業計劃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