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1部分模塊1話題7帝國新篇教師用書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1部分模塊1話題7帝國新篇教師用書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1部分模塊1話題7帝國新篇教師用書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1部分模塊1話題7帝國新篇教師用書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1部分模塊1話題7帝國新篇教師用書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話題7帝國新篇明清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心和地方的關系,尤其是同邊疆地區的關系空前加強。我國寬闊的版圖在清朝前期最終奠定,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不行分別的關系。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清朝創建了一些勝利的閱歷,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版圖漸漸定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都有新的發展。品主題縱橫——知能提升一、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1)春秋戰國時的爭霸兼并斗爭,促進了民族大融合。(2)秦統一六國,促進了各族人民的漸漸融合,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起先形成。(3)西漢建立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4)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大融合的再一次發展。(5)唐宋時期,吐蕃、南詔、靺鞨、女真、黨項等西北、西南、東北少數民族的發展及與內地聯系的加強,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旺盛。(6)元朝統一,更促進了民族融合。(7)清朝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斗爭,使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2.我國長期保持著統一多民族國家這一形態(1)獨特的地理環境,中國地理條件具有整體統一性特點,對于增加中華民族的凝合力產生了極大作用和影響。(2)互補型的經濟結構,農耕經濟和畜牧業經濟的互補性特征是導致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3)主體民族——漢族的凝合力作用。(4)廣納百川的中華文化,不僅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也同樣影響著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形成和發展。(5)源遠流長的“大一統”的國家觀。3.明清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心和地方的關系,尤其是同邊疆地區的關系空前加強。我國寬闊的版圖在清朝前期最終奠定。在清朝統一政權下,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五十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共同斗爭、共同勞動和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一個不行分割的整體,各民族為祖國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二、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1.堅決同分裂叛亂勢力做斗爭,正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策,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1)西藏地區:順治帝接見五世達賴并賜予“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雍正帝設立駐藏大臣;乾隆帝明確金瓶掣簽制度(確定達賴、班禪的繼承人)。(2)臺灣地區:1683年康熙帝令施瑯率軍攻入臺灣殲滅割據勢力;1684年清朝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3)北部和西北地區:康熙帝在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的基礎上,設置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之后設置伊犁將軍,管轄西北邊疆。2.堅決反擊外來侵略,維護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1)清初,鄭勝利戰勝荷蘭收復了臺灣。(2)康熙率軍戰勝了沙俄,迫使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3)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加強,邊疆地區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三、明清時期中外關系的特點1.對外政策趨勢:在整體上是趨向保守。由對外經濟文化溝通頻繁(開放),到轉向閉關鎖國,失去了對外溝通主動性。清朝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中外貿易,阻礙了中西之間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溝通,不利于中國的發展。2.傳統的對外關系(貿易)達到鼎盛。鄭和下西洋使中國古代以加強雙方友好往來,傳播中華聲威為目的的官方中外關系達到最高峰。3.沖突日趨尖銳,甚至發展為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斗爭。如戚繼光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鄭勝利戰勝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康熙帝阻擋了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擴張。4.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東來,中國起先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學問。如徐光啟翻譯了西方的科學著作,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5.在正值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處于貿易順差。6.經濟文化溝通在肯定范圍內發展。7.出現華僑潮,促進了南洋的開發。1.康熙帝時將理藩院從禮部獨立出來。理藩院的主要職責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事務,二是處理與俄國的關系。這反映出當時()A.蒙古、新疆地區叛亂頻繁不易管理B.滿族主要依靠少數民族加強統治C.理藩院基本承襲元朝宣政院職能D.清朝統治者的天朝上國觀念深厚D[“藩”是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結合材料“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事務……處理與俄國的關系”可知,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少數民族以及俄國的極度優越感,故D項正確。]2.17世紀,鄭勝利所屬的鄭氏集團從葡萄牙限制的澳門購進絲織物運往日本,再從日本買進貨物運到菲律賓轉售給西班牙人;或從中國滿載貨物運往中南半島和馬六甲等地貿易,再換回蘇木、胡椒等。這反映出當時()A.國際經濟區域的互補性B.中國已經主宰遠東貿易C.中國海禁政策漸漸松弛D.地方割據促進經濟發展A[由材料“從葡萄牙限制的澳門購進絲織物運往日本”“從日本買進貨物運到菲律賓轉售給西班牙人”“從中國滿載貨物運往中南半島和馬六甲等地貿易,再換回蘇木、胡椒”可知經濟發展的區域性,通過海外貿易達到國際經濟區域的互補,故A項正確。]3.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中,民族英雄不斷涌現,捍衛國家的主權和尊嚴,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下面表格內容反映了()朝代人物事務結果明朝戚繼光戚繼光抗倭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清朝鄭勝利鄭勝利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被迫倒戈,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清朝康熙雅克薩之戰戰勝沙俄,簽訂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A.明清時期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B.明清時期鎮壓邊疆地區叛亂的行動C.中華民族抗拒侵略的英勇斗爭D.中華民族主動主動對外溝通的表現C[戚繼光抗倭、鄭勝利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說明是明清時期抗拒外來侵略的斗爭。戚繼光抗擊的是倭寇,鄭勝利擊敗的是荷蘭殖民者,雅克薩之戰戰勝的是沙俄侵略者,故C項正確。]悟新關注點——激活思維明朝加強對地方和邊疆的管轄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史學新論]明初在地方設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三司”,互不隸屬,雖是強化中心集權之舉,但事權不一,不利于彈壓地方。于是相繼出現了巡撫、總督的設置,以節制三司,統一協調地方權力,消退牽制、扯皮、效率遲緩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設立巡撫30余處,總督10余處,但設置尚未完全固定,轄區大小不均,如內地巡撫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邊地巡撫轄區卻小于一省。——摘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命題思索]明朝時地方和邊疆的有效管轄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各族人民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和溝通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1.(權威預料)明朝前期,在北方設立九邊重鎮防范蒙古,但蒙古軍隊多次南下擄掠,甚至俘虜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與蒙古達成協議,復原通貢,邊鎮開設互市,聽邊民自行貿易,從今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疆威逼。這一改變反映出()A.中原經濟是蒙古政權的生存基礎B.諸王守邊減弱了邊地的防衛力氣C.明朝對蒙古實行堵疏并用的政策D.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諧D[蒙古的生存基礎是游牧經濟而不是農業經濟,材料“蒙古軍隊多次南下擄掠”說明蒙古經濟與中原經濟不同,故A項錯誤;材料“設立九邊重鎮防范蒙古”說明諸王守邊是為了加強防衛力氣,故B項錯誤;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個時間段實行的政策不同,不能說明堵疏并用,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設立九邊重鎮防范蒙古”結果“威逼北京”和材料“復原通貢,邊鎮開設互市”結果“不再構成邊疆威逼”,說明經貿往來有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諧,故D項正確。]明清時期,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定型[史學新論]明清時期,在元朝所開創的空前大一統的基礎上,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定型。受此政治局勢的影響,明清兩部官修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表現出四個值得留意的特征:第一,不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境內民族立史傳;其次,較少的民族卑視和偏見;第三,重視反映邊疆民族地區納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過程;第四,重視總結邊疆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而這又能夠對明清時期人們尤其是統治者的民族認同心理產生主動影響,更重要的是可以為統治者制定邊疆民族政策供應有益的閱歷借鑒。《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對明清時期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定型,也有肯定的主動作用。——摘自汪增相《明清正史民族史撰述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定型》[命題思索]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清朝創建了一些勝利的閱歷。清朝統治者重視邊疆問題,能夠較好地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清朝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是:敬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2.(權威預料)清朝對東北地區的行政管理體制不斷發展創新。入關前到清初實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實行以八旗駐防制為主體、多種體制并存的管理體制;晚清時期則普遍設立州縣,最終建立行省體制。清朝東北地區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反映了()A.滿漢民族關系非常融洽B.專制皇權高度強化C.“大一統”思想不斷發展D.地方治理困難重重C[材料表明政府對東北地區的限制越來越強,這有利于中心集權的加強,反映了“大一統”思想不斷發展,故C項正確;東北地區的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遷與滿漢民族關系狀況關聯不大,故A項錯誤;B、D兩項材料均未體現,解除。]中國多民族文化認同和“多元一體”[史學新論]現當代中國,關于中國多民族文化認同的學術探討是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在現實的探討中必需以“多元文化一體”的看法,堅持中國多民族文化的認同,堅持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性,才能繼承和發揚我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曹順慶、秦嶺《論中國多民族文化認同》[命題思索]中國多民族文化認同和“多元一體”,始終是近幾年史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新編中學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對民族文化認同和“多元一體”有較多的介紹和考查要求,值得關注。3.(權威預料)新編中學《中外歷史綱要》中明確提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呈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從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看“中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