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29-320-2025 天津市建筑工程消能減震隔震技術規程_第1頁
DBT29-320-2025 天津市建筑工程消能減震隔震技術規程_第2頁
DBT29-320-2025 天津市建筑工程消能減震隔震技術規程_第3頁
DBT29-320-2025 天津市建筑工程消能減震隔震技術規程_第4頁
DBT29-320-2025 天津市建筑工程消能減震隔震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津市工程建設標準天津市建筑工程消能減震隔震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天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solationinbuildingengineerin津住建設函〔2025〕5號根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委關于下達2022年天津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制計劃的通知》(津住建設〔2022〕12號)要求,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建工工程總承包有限公司等單位編制完成了《天津市建筑工程消能減震隔震技術規程》,經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組織專家評審通過,現批準為天津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為DB/T29-320-2025,自2025年4月1日起實施。各相關單位在實施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反饋給天本規程由天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天津大學2025年01月10日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建工工程總承包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單), 2 5 7 9 4抗震性能化設計 13 4.2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 4.3非結構構件抗震設計 22 31 46 56 59 72 85 100 108 113 122 124 127 138 140 148 149 150 1 2 2 53BasicRequiremen 73.1GeneralRequ 7 9 3.4Materials,Constructionand 3.5Testing,Mai 4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Structures 4.1GeneralRequirem 4.3PerformanceRequirementsforNon-structuralCompo 5EarthquakeActionandAct 22 5.2CalculationofSesmicAtion 5.3SeismicDesignofCompon 6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s 316.1GeneralRequ 6.2MetalYieldDe 6.3BucklingRestraine 6.7TestofPerfo 7DesignofEnergyDissipationBuildings 467.1GeneralRequi 7.2ResilienceModelandParametersofDissipationDevices 7.3AdditionalDampingRatioandEquivale 7.4DesignofEnergyDissipationParts 8ConnectingofEnergyDissipationPar 8.2CalculationofEmbeddedParts 8.3ConnectingDetailsbetweenEnergyDissipationDevices 9.1GeneralRequ 9.3MaterialofSeismicI 9.5RequirementsofMechanicalProperties 10DesignofSeismicIsolatio 72 10.5RequirementforDetailingsofSeismicIs 11.3ConstructionofEnergy 11.4Constructiono 12AcceptanceofBuil 12.2AcceptanceofEnergyDissip 12.3AcceptanceofSeism 13Identification,MonitoringandMaintenanceofBuil AppendixAPerformanceRequirementsforNon-struc AppendixBSiteCharacteristicPeriod AppendixCMarkingRules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sand AppendixDStandardizedProductSpecificationsandMechanicalPerformanceParameters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s AppendixEInspectionItems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s AppendixFStandardizedProductSpecificationsandMechanicalPerformanceParametersofSeismicIsolator ExplanationofWordingin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為了貫徹執行國家和天津市有關建筑工程防震減災的法律1.0.2本規程適用于天津地區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采用消22.1.2消能減震結構energydi2.1.3消能部件energydissipati2.1.4附加阻尼比additional消能減震結構往復運動時消能器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阻尼2.1.5消能器附加剛度additionalstiffnessofenergydissipation消能減震結構往復運動時消能部件附加給主2.1.6消能器極限位移ultimatedisplacementofenergydissipation2.1.7消能器極限速度ultimate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器能達到的最大速度值,消能器的速度超過該值后認為消2.1.8消能器設計位移designdisplacementofenergydissipation32.1.9消能器設計速度design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2.1.10屈服后剛度比designpost-yieldstiffnessratioofenergy2.1.11消能子結構ene2.1.12直接連接子結構directconnectionsubstructure直接連接子結構是指將減震構件直接與上部及下部樓層的主2.1.13間接連接子結構indirectconnectionsub間接連接子結構是指將層間變形通過梁或短柱等的彎曲變形2.1.14隔震建筑seismicallyisol2.1.15隔震層seismicis2.1.16上部結構superstruct4通過吸收并耗散地震輸入能量而使隔震層地震響應衰減的裝2.1.20隔震結構抗風裝置wind-resistantdeviceoftheisolation隔震結構中抵抗風荷載的裝置。可以是隔震支座的組成部分,2.1.21隔震結構抗拉裝置tension-resistantdeviceoftheisolation2.1.22隔震結構限位裝置stopperoftheisolationstructure2.1.24底部剪力比baseshear設防地震作用下建筑結構隔震后與隔震前上部結構底部剪力2.1.25設防地震時正常使用建筑normallyusedbuildingsinprecautionaryearthquakesSwk——風荷載標準值的效應;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Geq——結構等效總重力荷載;S——結構構件內力組合的設計值。TS1——橡膠隔震支座第一形狀系數;S2——橡膠隔震支座第二形狀系數;Kv——隔震支座豎向壓縮剛度;Kh——隔震支座水平等效剛度;6heq——隔震支座等效阻尼比;Qd——隔震支座屈服力;0——隔震支座設計壓應力;0——隔震支座設計剪應變。Cj——第j個消能器由試驗確定的線性阻尼系數;FKd——沿消能方向消能器剛度;Kb——支撐構件沿消能方向的剛度;Wcj——第j個消能部件在結構預期層間位移下往復循環一周d——消能減震結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upy——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E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組合值系數;——水平向減震系數。73.1.1消能減震和隔震建筑的抗震設防類別及其抗震設防標準應3.1.2建筑消能減震設計和隔震設計方案應根據建筑抗震設防類3.1.3新建消能減震建筑抗震設防目標不應低于以下要求:3.1.4新建隔震建筑抗震設防目標不應低于以下3罕遇地震:主體結構可能發生損壞,經修復后可繼續使3.1.5設防地震時正常使用建筑應保證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抗震83.1.7設防地震時正常使用建筑可依據變形驗算,并進行消能部件和隔震層的承載力及變形4設防地震時正常使用建筑尚應考察設防地震作用下樓面速3.1.10體型復雜、平立面不規則的建筑,應根據不規則程度、地93.1.11消能器和隔震支座的設置,應便于檢查、維護和替換,設3.2.3存在液化土層的地基應根據地基液化等級、建筑抗震設防類3.3.2消能器和隔震支座的恢復力模型應采用成熟的模型并經試3.4.3消能部件、隔震支座及連接的耐久性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和《鋼結構設計標準》GB3.5.1應用于結構中的消能器和隔震支座應符合下列規定:2消能器和隔震支座的性能參數和數量應在設計文件中1消能器和隔震支座的抽樣應由監理單位根據設計文件和本3.5.3減震、隔震建筑應設置永久標識,并應標構件、次要構件以及建筑構件和機電設備支座的性能目4.1.2消能減震、隔震結構抗震性能目標防目標;設防地震時正常使用建筑的性能目標不應低于性能3,且4.1.4隔震建筑下部結構的性能目標不應低于隔震建筑上部結構4.1.5設防地震時正常使用建筑應基于設防地震按確定的性能目GSGE+ESKR/RE(GSGE+ESEkR/RE(4.SGE+SEkRk(4.2.4-3)SGE+SEkRu(4.2.4-4)式中:R、Rk——分別為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設計值、標準值;Ru——結構構件的極限承載力,按材料最小極限強度SK——根據抗震等級乘以相應的調整系數后的地震作SEk——地震作用(包括水平和豎向地震)標準值的效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件應按式(4.2.4-2)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構件承載力4.2.6鋼筋混凝土構件或型鋼混凝土構件進行設防地震和罕遇地(M+Mua)/Hn(4.2.6-2)3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剪力按照下式計算:V=1.1(Mwua/Mw式中:Mua、Mua——分別為梁左、右端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正Ma、Mua——分別為柱、墻的上下端逆時針或順時針Hn——柱的凈高;Mwua——剪力墻底部截面受彎承載力,可根據實配鋼筋面Mw——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墻底部截面彎矩標準4.2.7罕遇地震下鋼筋混凝土構件或型鋼混凝土構件的最小抗剪V0.20cfckbh0(4V0.15cfckbh0(4.2.V0.36cfckbh0(4.2.7-3)VV式中:V——按本規程4.2.6規定計算的構件剪力,材料fck——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標準值;c——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彈性)(彈塑性)(彈塑性)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4.2.10結構的抗震措施一般不應低于現行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4.3.1非結構構件,包括建筑非結構構件、建筑附屬機電設備和儀4.3.2非結構構件在地震下預期的損傷狀態可分為4級):2輕度(1級發生經簡單修補后可3中度(2級發生經常規修復手段后):4.3.4常見的非結構構件損傷狀態等級對應的性能需求參數可參考附錄A,附錄中未涉及的非結構構件,宜進5.1.1消能減震、隔震結構的地震作用,應符合下列規1地震動加速度時程曲線應符合設計反應譜和設計加速度峰2應按建筑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選用實際強震記錄和人2/3,多組時程曲線的平均地震影響系數曲線應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曲線在統計意義上相符。計算所得結構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應小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4人工模擬地震動加速度時程曲線應考慮阻尼比和相位信息表5.1.2時程分析所用的地震動加速度Ⅱ土層等效剪切波速Vse(m/s)ⅡⅢ005.2.3消能減震結構地震影響系數曲線(圖5.2.3)的阻尼調整系數和形狀參數應符合下列規定:αα—地震影響系數;amax—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71—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整系數;7—衰減指數;1消能減震結構的阻尼比為0.05時,地震影響系數曲線的阻尼調整系數應按1.0采用,形狀參數應符合下列規定:1)直線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區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區段,應取最大值αmax。3)曲線下降段,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區段,衰減指2)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整系數應按下式 (5.2.3-3)0.08+1.61當隔震結構的阻尼比為0.05時,地震影響系數曲線的阻尼調整系數應按1.0采用,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應取0.9;2當隔震結構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時,地震影響系數曲線的形狀參數和阻尼調整系數應按下列規定調整:1)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應按下式確定:式中:y——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5——阻尼比,取隔震結構振型阻尼比。2)阻尼調整系數應按下式確定:式中:η——阻尼調整系數,當小于0.55時,應取0.55。5.2.5不同設計工作年限下建筑地震作用計算時的地震影響系數和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根據其設計工作年限進行相應調整。5.2.6消能減震結構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分析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相關規定計算其地震作化的迭代方式考慮,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nV(5.2.8)j=i力系數值;對豎向不規則結構的薄弱層,尚應乘以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kN)。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s之間的結構,按插入法取值;2基本周期指與消能減震結構或隔震結構相應的抗震結構基本周可按抗側力構件等效剛度的比例分配與按抗側力構件從屬面積上5.2.10消能減震結構抗震計算,一般情況下可不計入地基與結構5.2.11當采用時程分析法時,計算模型和分析結果的確定應符合1計算模型宜考慮結構桿件的空間分布、彈性樓板假定、建座的位置、消能部件和隔震層的非線性阻尼特性以及荷載-位移關的滯回模型,按非線性阻尼特性以及非線性荷載-位移關系特性進3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宜采用彈塑性分析模型。4消能部件和隔震支座單元應能夠合理模擬消能部件和隔震5.2.12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時程分析法同時計算時,結構的5.2.13長懸臂和大跨度結構的豎向地震作用和作用效應計算應符式中:S——結構構件內力組合的設計值;Swk——風荷載標準值的效應;5.3.2結構構件的截面抗震驗算,應采用下列設計表達式中: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R——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6.1.3消能器的外觀應符合下3消能器的尺寸偏差應符合相關規程有關規定。6.1.4消能器的性能應符合下基本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檢測,其指標下降超過15%時應進行更6.1.6位移相關型消能器的類型包含6.2.1金屬消能器的外觀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6.2.2金屬消能器的材料應符合下延伸率的鋼材,鋼板厚度不宜超過80mm,鋼棒直徑根據實際情況3金屬消能器的非消能部分承載力應高于消能部分的承載力,消能部分鋼板與非消能部分鋼板的連接也應4金屬消能器中材料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6.2.3金屬消能器的性能要求,應符合表6.2.1234567812零時的最大、最小設計承載力平均值的±15%以內;3內6.3.1屈曲約束支撐根據需求可采用外包鋼管混凝土型屈曲約束6.3.5屈曲約束支撐核心單元應符合下4)其他截面形式,取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標準》沖擊功韌性應大于27J。核心單元鋼材化學成分、力學性能指標應《金屬材料室溫壓縮試驗方法》GB/T73屈曲約束支撐中的填充混凝土材料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表6.3.8屈曲約束支撐進入1234567積試驗得到的滯回曲線每一級變形的最后一次循環所經最大承載力不高于屈曲約束耗能支撐最大承載力設81的最大、最小設計承載力應在所有循環的最大、最小2循環中位移在零時的最大、最小設計承載力應在所有循環中位移在零時的最大、最小設計承載力平均值的±15%以內;力在零時的最大、最小位移應在所有循環中設計承載續表6.3.8屈曲約束支撐進入3積的滯回曲線面積應在所有循環的滯回曲線面支撐暴露在空氣中的部位,涂層干漆膜厚度不應小6.4.1摩擦消能器的外觀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6.4.2摩擦消能器的材料應符合下應選用不低于Q235的鋼材。摩擦材料的極限抗壓強度不應低于2摩擦消能器的性能主要由預壓力和摩擦片的動摩擦系數確n0.9nfuP式中:nf——傳力摩擦面數;u——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數,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P——每個高強度螺栓的預拉力(kN),應按現行國家標F1每個產品起滑阻尼力的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15%2每個產品起滑位移的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15%以3每個產品初始剛度的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15%以4每個產品極限荷載的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15%以56包絡面積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15%以內;實測值偏122)實測產品在設計位移下,任一個循環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最小位移應在所有循環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3滯回曲線面積應在所有循環的滯回曲線面積平均值的±15%以內性1212345676.5.1黏滯消能器的常見類型包含筒式黏黏滯消能器的外觀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JG/T6.5.2黏滯消能器的材料應符合下序號12每個產品最大阻尼力的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15%以3每個產品極限速度的實測值不應小于極限速4每個產品阻尼指數的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5積在同一測試條件下,任一循環中滯回曲線包絡面積實測值偏差6各工況實測數據點阻尼力與理論值的偏差率應分別在±15%以內;所有工況下實測數據點阻尼力與理論值偏差率的平均值應在±10%以內6.5.4黏滯消能器的耐久性主要考慮疲勞性能(以地震控制為主u=u0sin(2f1t)(6.5.5-1)式中:f1——消能減震結構的第一自振頻率(Hzu=u0f1/f(6.5.5-2)式中:f1——加載頻率(Hz)。1234曲線面積應在所有循環的滯回曲線面積平均值的±15%以內,1所有循環中的最大、最小阻尼力變化率應在±26.6.1黏彈性消能器的常見類型包含筒式黏彈性消能器和板式黏6.6.2黏彈性消能器的黏彈性材料要求最大阻尼力的變形相關性彈性消能器的黏彈性材料損耗因子不應小于1每個產品實測值不小于產品設計值,且不應小于設計位移2每個產品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15%以內;實測值偏差345任一循環中滯回曲線包絡面積實測值偏差應在設計值的±15%以內;實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在設計值的±10%以內),6.6.5黏彈性消能器在-20℃~40123123456回曲線面積應在所有循環的滯回曲線而積平均值的±15%3正常生產時,每五年檢驗一次;7出廠檢驗結果與上次型式檢驗有較不少于同一工程同一類型同一規格數量的3%F=Keffu(6.7.5-1)Fd++Fd?式中:Keff——消能器有效剛度(kN/mF式中:Keff——消能器有效剛度(kN/mFFu——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位移(mu+、u?——分別為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正向位移和負向位移@?——試驗加載圓頻率;W——消能器在相應加載位移時滯回曲線所圍的面積△i——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相對速度(m/s)。3黏彈消能器(Kelvin模型)的性能參數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K——消能器有效剛度(kN/m)。7.1.6消能減震結構應符合下列2消能部件的布置不宜增大結構的扭7.1.7消能部件的布置宜使消能減震結構的設計參數符合下列規7.1.9消能減震結構構件設計時,應考7.1.10當在兩個方向布置消能器,且分別按不同水平方向進行結3黏滯消能器可采用Maxwell模型,黏滯消能器的內部剛度Kd和阻尼系數Cd應通過試驗確定。4黏彈性消能器可采用Kelvin模型,黏彈性消能器的剛度Kd和阻尼系數Cd應通過試驗確定。7.3.2消能部件附加給結構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列方法確4WsWs=Fiui2(7.3.2-2)W=Aj(7.3.2-3)速度線性相關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所往復一周所消耗W)Cju(7.3.2-4)非線性黏滯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往復循環一周所消耗的WFdjmaxuj(7.3.2-5)c——消能部件在結構預期層間位移下往復循環一周所消耗的能量(kNm(kNmAj——第j個消能器的恢復力滯回環在相對位移uj時的面積(kNmF型的水平地震作用即可,kNui——質點i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位移(mTCj——第j個消能器由試驗確定的線性阻尼系數(kNmsuj——第j個消能器兩端的相對位移(mFdjmax——第j個消能器在相應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阻尼力(kN)。表7.3.2值1值1消能部件附加給結構的有效阻尼比可根據消能器累積耗能時程與結構固有阻尼累積耗能時程比值的穩定值Ed(t)d0EcEd(t)d0EcEdEc7.4.1消能器的設計位移取值應符合下列式中:u0——黏滯消能器設計位移(mmu0,max——罕遇地震作用下黏滯消能器最大位移(mm)。式中:tv——黏彈性消能器的黏彈性材料總厚度(mudmax——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最大可能的位移(m——黏彈性材料允許的最大剪切應變。限位移尚不宜小于消能器所在樓層的彈塑性層間變形限值相對應7.4.3消能部件中連接消能器與主體結7.4.4當消能器采用支撐型連接時,可采用單斜支撐布置、“V”upyusy23(7.4.6)Kb3+(3~6)(1?)2(7.4.7-1)式中:Kb——支撐構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剛度;u0——消能部件所在樓層的層間位移;Kb2~5Kd(7.4.7-2)式中:Kb——支撐構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剛度;Kd——金屬消能器的剛度。3)與其他類型消能器連接的支撐、支墩、剪力墻的剛度不7.5.2當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構件的承載1當設防地震作用下的附加阻尼比小于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附7.5.3當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設防及罕遇地震性能化設計7.5.4當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消能減震結構構件承載力設為考慮和不考慮附加阻尼計算所得的結構層剪力比1主體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標準》的樓層彈塑性位移角不大于4ue,且原結構承擔的底部剪力下7.6.1消能子結構按消能器連接方式不同可分為直接連接子結構7.6.2消能子結構的截面抗震驗算應符合下列SEk1=1SEk(7.6.2-1)式中:SEk1——在消能器極限位移或極限速度對應的阻尼力作用下SEk——罕遇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4消能子結構的節點和構件應進行消能器極限位移和極限速的規定,其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應按式(7.6.2-1)的要求確定。間接連接子結構中與消能部件直接連接處的截面承載力應滿足式GSGE+ESEk1RRE(7.6.2-2)7.6.3消能子結構的構造措施應符合國家現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8.1.2消能器與支撐、節點板、預埋件8.1.6消能減震結構非結構構件和附屬設備與主體結構連接時宜8.2.1預埋件的錨筋應按拉剪構件或純剪構件計算總截面面8.3.2預埋件的錨板厚度應根據受力情況計算確定,且不宜小于0.6d(d為錨筋直徑),同時宜大于b/8(b為錨筋的間距)。);相關力學性能,并應按檢測結果確定后續使用年限或9.1.3橡膠隔震支座確定支座性能的標準溫度為23℃,確定支座2在剪應變為零時,10%拉應變對應的拉伸剛9.1.7隔震橡膠支座受火前后的豎向壓縮性能和水平剪切性能的9.1.9檢驗不合格的隔震支座不得在工程9.2.3彈性滑板支座可按照橡膠支座部的形狀和動摩擦系數大小2)中摩擦滑板支座:0.03≤μ≤0.45~54-5~﹢8-8(體積分數),脆性溫度(℃)鋼板厚度(mm括號內為Q355B鋼板厚度)t≤169.3.3彈性滑板支座應滿足下列標準《不銹鋼冷軋鋼板和鋼帶》GB/T328現行國家標準《不銹鋼冷軋鋼板和鋼帶》GB/T3280規定的3彈性滑板支座的上、下連接板厚度應≥25mm。表9.3.6-1摩擦材料物理機械性能要求序號1密度ρ/(g/cm3)2.14<ρ≤2.202.0<ρ≤2.100.93<ρ≤0.9823456≤0.005h注:h為試件初始外露高度。1239.4.1橡膠隔震支座應符合以下1支座的第一形狀系數S1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圓形支座:S1=(9.4.1-1) 4a2?d2方形支座:S1=i(9.4.1-2)式中:d0——內部鋼板的外部直徑(mmtr——單層內部橡膠的厚度(mm);di——內部鋼板的開孔直徑(mm)。若鉛,則按無開孔支座考慮,此時di取值為0。2支座的第二形狀系數S2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圓形支座:S2=(9.4.1-3)r方形支座:S2=(9.4.1-4)r5鉛芯橡膠支座的屈服后剛度、初始剛度應按現行國家標準9.4.2彈性滑板支座應符合以下2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滑板支座設計壓應力不應超過3滑板支座橡膠支座部的最小直徑(或邊長)尺寸不宜小于1摩擦擺隔震支座的豎向承載力分級、動周期分級等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摩擦擺隔震支2摩擦擺隔震支座的等效曲率半徑、初始剛度、等效等效周期、等效阻尼比、屈服后剛度、恢復力和摩擦系的計算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摩擦擺隔震支座》豎向性能(天然橡膠支座、座、高阻尼橡實測值允許偏差為±30%以內;平均值允許偏豎向極限壓應力當S>5時,不應小于90MPa當水平位移為支座內部橡膠態時的極限壓當S>5時,不應小于30MPa豎向極限拉應力實測值允許偏差為±30%以內;平均值允許偏側向不均勻變形水平滯回曲線在正、負向應具有對稱性,正水平滯回曲線在正、負向應具有對稱性,正度實測值允許偏差為±15%以內;平均值允許偏實測值允許偏差為±15%以內;平均值允許偏水平滯回曲線在正、負向應具有對稱性,正度實測值允許偏差為±15%以內;平均值允許偏實測值允許偏差為±15%以內;平均值允許偏值±20%以內±15%以內注:表中未特別注明的性能要求適用于天然橡膠支座、3天然橡膠支座和鉛芯橡膠支座相關性能要求應符合表9.5.1-1±15%以內2±20%以內3±10%以內4±25%以內1±25%以內2±25%以內3±25%以內412初始剛度K345性6789初始剛度K不應超過30%12在豎向壓力為2倍基準豎向承載力時支座不應出現34試驗位移取極限位移的1/3;當設計摩擦系數>0.03時,檢測值與設計值的偏差單個試件應在±25%以56785出廠檢驗結果與上次型式檢驗有較6國家質量監督機構提出進行該項9.6.3滿足下列全部條件的,可采用以前相應的型式檢驗結果:第二形狀系數S2<5,以前的極限性能和壓應力相關性試驗試件的S2不大于本次試驗試件的S2;1)第二形狀系數S2<7,以前的極限性能和壓應力相關性試驗試件的S2不大于本次試驗試件的S2;2標準設防類建筑,每種規格產品抽樣數量不應少于總數的9.6.8摩擦擺隔震支座摩擦材料允許偏差10.1.1隔震建筑的最大高度和高寬比宜滿足相關規范、規程對非10.1.2隔震結構在設防地震作用下,應進行結構以及隔震層的承10.1.3在設計中應注明并預設隔震裝置的可更換措施。位于濱海地區的建筑,其隔震支座應進行有效防護,以保證其10.2.1隔震設計應根據預期的豎向承載力、1阻尼裝置、抗風裝置和抗拉裝置可與隔震支座合為一體,2同一隔震層選用多種類型、規格的隔震裝置時,每個隔震3隔震層采用摩擦擺隔震支座時,應考慮支座水平滑動時產4當隔震層采用隔震支座和阻尼器時,應使隔震層在地震后5風荷載和其他非地震的水平荷載標準值產生的總水平力不6隔震層應提供必要的豎向承載力、側向剛度和阻尼;穿過1隔震層宜設置在結構的底部或中下部,其隔震支座應設置2隔震支座底面宜布置在相同標高位置上;當隔震層的隔震3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與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中豎向受力4隔震層剛度中心與上部結構的質量中心宜重合,設防烈度5同一支承處采用多個隔震支座時,隔震支座之間的凈距應6隔震層的抗風裝置宜對稱、分散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10.2.4隔震層的水平剛度和等效阻尼Kh=Kjeq=KjjKh式中:Kh——隔震層水平等效剛度(NmmKj——隔震支座j(含阻尼器)由試驗確定的水平等效剛度(Nmmj——隔震支座j的等效阻尼比。3隔震支座和阻尼裝置的設計參數,應與產品型式檢驗的結10.2.5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豎向壓應力設計值不10.2.6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豎向受1隔震橡膠支座、彈性滑板支座和摩擦擺隔震支座的最大豎3彈性滑板支座、摩擦擺隔震支座或其他不能承受豎向拉應010.2.7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宜采用時程分析法確10.2.8隔震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uhiuhi(10.2.8)式中:uhi——第i個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mm水平位移限值u(10.2.9)式中:VRw——隔震層抗風承載力設計值,隔震層抗風承載力由抗風裝置和隔震支座的屈服力構成,按屈服強度設計V1隔震建筑應進行結構整體抗傾覆驗算和隔震支座拉壓承連接螺栓部位產生的附加彎矩應按式(10.2.12-2M=M=M=r2r式中:M——隔震支墩及連接部位所受彎矩(NmmMr——支座水平剪力在支座連接螺栓部位產生的附加彎矩(Nmm——支座的水平剪切變形(mmh——支座的總高度(含連接板mm)。10.3.1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2對于房屋高度不大于60m且隔震層布置簡單的規則隔震建3對于結構布置簡單、規則的上部結構,當采用振型分解反10.3.1)式中:max1——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響得的隔震與非隔震各層層間剪力的最大比值。對高層建筑結構,尚應計算隔震與非隔震各層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并與層間剪力的最大比值相比4采用等效線性法時,隔震結構的等效剛度和等效阻尼比可根據隔震層中隔震裝置及阻尼裝置經試驗所得滯回曲線對應不同10.3.2隔震層以上結構的總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結構在10.3.3既有隔震建筑上部結構構件在地震設計狀況下的承載力應SRRE(10.3.3)式中:S——多遇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10.3.4上部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限值應符合下列1多遇地震作用下,層間彈性位移角限值可按現行國家標準2設防地震作用下,層間彈性位移角限值應符合表10.3.4-1e]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板柱-剪力墻、框架-P]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板柱-剪力墻、框架-10.3.5隔震結構的抗震措施,可按底部剪力比及相應的抗震設防3與豎向地震作用有關的抗震措施,應符合按本地區設防烈10.3.6既有建筑隔震加固,上部結構的抗震措施,2隔震層頂板應有足夠的平面內水平剛度,在罕遇地震作用3與隔震支座相連的支墩、支柱及相連構件應計算抗沖切和局部承壓,構造上應加密箍筋并應根據需要配10.4.1隔震層下部結構的承10.4.2隔震層以下的地下室,或塔樓底盤結構中直接支撐隔震塔10.4.3隔震層以下的結構在設防地震作用下的層間位移角限值應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板柱-剪力墻、框架-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板柱-剪力墻、框架-1層間隔震結構位于地面以上的下部結構,其豎向投影向外2層間隔震結構,地下室地下一層抗震等級應與地面上一層3基底隔震結構,當隔震層設置在地下室柱或墻頂時,隔震層所在的地下室地下一層抗震等級應與隔震層上一層抗震等級相同,以下各層結構抗震等級可逐漸降低,但不得小于10.5.1隔震構造應保證上部結構及隔震部件正常位移,避免變形2可采用相應的限位措施對隔震層超出最大變形設計范圍時3隔震層設置在有耐火要求的使用空間時,隔震支座和其他4隔震支座應留有便于觀測和維修更換隔震支座的空間,并5豎向電梯井穿過隔震層時,可采用懸吊式方案,在罕遇地6電梯井周邊應留有足夠空間以滿足上部結構水平位移、檢10.5.2隔震支墩的柱頭應有防止局部受壓破壞的構造措施。預埋施。隔震支座外露的金屬部件表面應進行防腐1上部結構及隔震層部件應設置豎向隔震溝與周圍固定物隔宜設置滑動蓋板。滑動蓋板應滿足最大水平位2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之間應設置完全貫通的水平隔離縫,1穿過隔震層的一般管線在隔震層處應采用柔性措施,其預2重要管道,可能泄露有害介質或可燃介質的管道,隔震層3利用構件鋼筋作避雷針時,應采用柔性導線連接隔震層上1隔震建筑上部結構變形縫的最大間距可比現行國家標準的規定適當延長,但必須經過詳細計算并采取2當結構變形縫僅貫穿上部結構各層樓板,不貫穿隔震層頂3當變形縫貫穿隔震層頂板及上部結構各層樓板,使結構分1隔震層宜設置更換運輸通道,保證隔震層內的水平運輸路3隔震層支墩尺寸宜滿足隔震支座更換時,支承用千斤頂的宜應用BIM技術輔助交底。11.1.4施工單位應根據施工技術方案對減震、隔震構件進行合理11.1.5施工單位應根據減震、隔震構件的特性,在進場時、安裝11.1.6施工所采用的各類計量器具,均應經校準或檢定合格,且11.1.7施工過程中應采取安全措施,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且1隔震支座及消能部件搬運時應有防止雨淋、1消能器進場驗收時,應具有型式檢驗報告、產品合格證;2消能器所用的鋼材、焊接材料、緊固件和涂料,應具有質3支撐或連接件等附屬支承構件的制作4消能器應進行現場抽檢,現場抽檢的樣品應當在監理單位1隔震支座產品進場應提供下列質量證明文件:原材料檢測2應對建筑隔震工程的隔震支座及其3隔震支座應進行現場抽檢,檢驗內容和質量要求應符合現1)現場抽檢應在監理單位見證下從項目的產品中隨機抽小于橡膠總厚度的400%與0.55倍支座有效直徑的較大值,且2)當建筑結構設計對支座有抗拉要求時,則應進行拉伸11.2.4機電柔性連接產品及相關裝置進場時,應按照施工圖設計1核查隔震金屬軟管的長度、最小動態彎曲半徑、最小靜態2核查隔震橡膠軟管的長度、額定工作壓力、偏移量(位移4核查鍍鋅扁鋼的截面尺寸、鍍鋅層厚度、載流量。當設計5核查紫銅銅排的截面尺寸、載流量。當設計無要求時,紫6核查多股裸銅線的截面面積、載流量。當設計無要求時,裸銅線的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線電纜電性能試驗方法》準《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8624、8核查彈簧阻尼器的伸縮性能和長度。當設計無要求時,彈當設計無要求時,支吊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管道支吊架第11消能部件的施工安裝順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3對于鋼結構,消能部件和主體結構構件的總體安裝順序宜4對于現澆混凝土結構,消能部件和主體結構構件的總體安5既有消能減震加固結構,消能部件的總體施工安裝順序可1)確定同一部位各消能部件的現場安裝單元、安裝連接2)編制同一部位各消能部件的局部安裝連接順序,包括7同一部位消能部件的現場安裝單元及局部安裝連接順序,接件在現場地面拼裝為擴大安裝單元后,再11.3.2施工測量和消能部件的安裝、校正1消能部件平面與標高的測量定位、施工測量放樣和安裝測2消能部件安裝前,準備工作應包括下列內容:2)消能部件的運輸進場、存儲及保管應符合制作單位提3消能部件安裝的吊裝就位、測量校正應符合設計文件的要11.3.3消能部件安裝的焊接和緊固件連接1消能部件安裝接頭節點的焊接、螺栓連接,應符合設計文2消能部件采用鉸接連接時,消能部件與銷栓或球鉸等鉸接3消能部件安裝連接完成后,應符合下列規定:1支座的支墩(柱)與承臺或底板宜分開施工,承臺或底板2支座下支墩(柱)鋼筋安裝、綁扎時,應確定支座下預埋3支座下連接板預埋就位后,應校核其標高、平面位置、水4支座下支墩(柱)的混凝土宜分二次澆筑,澆筑時應有排等級宜比原設計強度等級提高一級,混凝土5澆筑混凝土前,應對螺栓孔采取臨時封閉措施,不應灌入6混凝土初凝前,應校核下連接板的平面位置、高程和水平11.4.2支座安裝應符合下列4支座安裝過程中應采取措施,不得發生水平變形。7支座安裝后,支座與下支墩(柱)頂面的連接板應密貼。8當同一支墩(柱)下采用多個支座組合時,必須采用同一2支座上連接板安裝后,將錨定螺3支座安裝后應立即采取保護措施,后續施工過程中不得污4支座上部相鄰結構的模板和混凝土工程施工時,應對隔震6當支座相鄰上部結構為鋼結構和鋼骨結構時,應對全部支7在支座相鄰上部結構施工過程中,應定期觀測支座豎向變1當門廳入口、室外踏步、室內樓梯節點、樓梯扶手、電梯2對水平隔離縫封閉處理,宜采用柔性材料或者脆性材料填1對可能泄漏有害介質或可燃介質的重要管道,在穿越隔震2穿過隔震層的建筑機電工程管道應采用柔性連接,并應在3穿過隔震層的柔性連接管線,應在隔離縫處預留足夠的伸4隔震裝置應采用專用的定型成品柔性連接產品或隔震措施5機電工程各類管線采用柔性連接時,應進行檢查和復核,動空間、檢修維護空間等滿足使用需求。6防雷引下線穿越隔震層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利用構件鋼筋作防雷引下線時,應采用柔性導體連通隔震層上下部分的鋼筋。每一根防雷引下線穿越隔震層時宜各自采取獨立的隔震措施。2)防雷引下線與預埋鍍鋅扁鋼、隔震裝置必須采用焊接或螺栓連接。3)每處避雷引下線穿越隔震層時,應采取如圖11.4.5-1所示的隔震做法。當設計無要求時,預埋件和隔震裝置的橫截面尺寸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對引下線的橫截面積的規定,且載流量達到設計要求。_b_4)隔震裝置的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且不應低于圖11.4.5-1所示的2b+L≥2b+√(EL2+Y2)。預埋件探出建筑面層的長度a,不宜小于300mm。7電氣系統穿越隔震層時宜在垂直方向上考慮隔震措施,并3)柔性導線穿越隔震層時應預留設計要求的伸展長度;5)母線穿越隔震層時應斷開,以同等載流量的電纜敷設隔震層層高電纜橋架(與上部結構固定)c電纜橋架(與下部結構固定)2)軟風管的安裝高度h和本身長度L應依據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規定時,軟風管長度L和安裝高度h應滿足關系式L2>Y2+h2。3)軟風管應有保持橫截面過流面積不變形的剛度和強4)為防止軟風管縱向扭曲形變導致過風面積減少,上部9承壓管道穿越隔震層時應符合下列規1)承壓管道穿越隔震層時可采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兩2)隔震裝置的材質與管道的材質宜一致。隔震裝置與管3)隔震裝置的軟管在初始安裝時不應扭曲、拉4)當設計無說明時,垂直方向安裝的隔震裝置的軟管長于軟管的最小動態彎曲半徑Rd。5)水平方向安裝時,選用的兩個軟管規格、參數和長度6)成排不同管徑承壓管道安裝隔震裝置時,所有承壓管安裝長度應以不同管徑的計算軟管安裝長度中的最大值為最低長承壓管道承壓管道My與下部結構固定隔震裝置隔震裝置-水平方向安裝10重力流的雨水管、排水管穿越隔震層時符合下列規定:1)隔震裝置應根據設計要求的位移量選用適用的產品。2)當采用PVC伸縮管安裝時應注意水流方向;當采用金屬軟管、橡膠軟管水平方向安裝時應選用同規格兩個軟管組合成“L”形進行安裝。3)當采用金屬軟管、橡膠軟管水平方向安裝時,軟管在初始安裝時不應扭曲、拉伸,不宜有彎曲。4)重力流雨水管、排水管隔震裝置的初始安裝應達到設計或《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2規定的坡度要求。12.1.1建筑隔震工程、消能部件工程應作為建筑工程主體結構分12.1.2消能減震結構中消能部件是關鍵部分,消能部件子分部工12.1.3建筑隔震子分部工程的分項工程可按支座安裝、柔性連接2一般項目的質量經抽樣檢驗應合格;當采用計數檢驗時,除本規程另有規定外,對應于合格質量水平的錯判概率不宜超過3應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據、質量檢查記錄及質量證明文1分項工程所含的各檢驗批,其質量均應符合本規程的合格2分項工程所含的各檢驗批,其質量驗收記錄和有關合格證3安全、節能、環境保護與主要使用功能抽樣檢驗結果應符5減震、隔震工程標識的設置及標識內容12.2.1消能部件子分部工程有關安全及功能的見證取樣檢測項目項次1驗定2342)消能部件安裝連接部位的焊縫質量應滿足設計要求,1)消能部件安裝連接部位的高強度螺栓的終擰扭矩和梅2)消能部件連接件與混凝土構件連接的錨栓、墊板安裝應滿足設計要求及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3)消能部件連接件與混凝土構件連接需二次灌漿時,其5)消能部件采用銷栓或球鉸連接時,其間隙應滿足設計1231)支座安裝位置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應符合表12.3.1差量2)支座不應出現較大傾斜。當出現傾斜時,單個支座的3)支座不應出現較大側鼓。當出現側鼓時,側鼓尺寸不4)當支座表面出現破損、銹蝕,不影響使用性能時,應檢驗方法:觀察,查看性能保證書和相關證1)穿過隔震層的設備配管、配線,應采用柔性連接或其2)當構件鋼筋作避雷線時,柔性導線的預留可伸展長度1)水平隔離縫的高度及豎向隔離縫的寬度應符合本規程2)隔離縫內及周邊不得有影響隔震層發生相對水平位移3)對穿越隔震層的門廳入口、室外踏步、室內樓梯、樓4)隔離縫的密封構造措施不得阻礙隔震層發生相對水平12.3.4建筑隔震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時,應提供2支座及相關材料質量合格證明文件、中文標識、性能檢測4有關安全及功能的檢驗和見證檢測項目檢查記錄;12.3.5建筑隔震工程上部結構驗收和竣工驗收時,均應對隔離縫12.3.6當建筑隔震工程施工質量不符合本規程要求時,應按下列3經有資質的檢測單位檢測鑒定達不到設計要求的,但經原4經返修或加固處理的分項、子分部工程,對改變外形尺寸12.3.7通過返修或加固處理仍不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建筑隔震12.3.8建筑隔震子分部工程施工質量驗收合格后,應將所有的驗13.1.1建筑減震、隔震工程專用標識的安裝應納入減震、隔震工13.1.2隔震工程監測應分為施工期間監測和使用期間監測。監測13.2.1減震、隔震建筑應設置標識,并應標明消能器、隔震支座13.2.2減震、隔震工程專用標識分為主標識和其他專用標識。主生產廠家、數目、減震或隔震工程專項驗收時間、竣工2其他專用標識內容應包括:消能部件與隔震支座標志、規13.2.3減震、隔震工程標識的管理與維護1專用標識安裝后應形成標識數量清單,納入工程專項驗收4在工程的改建、擴建、裝修等過程中,如對原有標識造成1隔震層測點應設置在隔震層關鍵部位。可在建筑物角部,2對于設置后澆帶的建筑,每一后澆帶分區應在中心點和至3施工和使用期間巡視檢查中,應確保隔離縫的完整隔離。1消能部件的檢查根據檢查時間或時機可分為定期檢查和應2消能部件應根據消能器的類型、使用期間的具體情況、消能部件在遭遇地震、強風、火災等災害后應進行抽樣3消能器目測檢查時,應觀察消能器、支撐及連接構件等的12345674支撐目測檢查時,應檢查支撐、連接部位變形和外觀及其12焊縫有裂紋、錨栓、錨栓的螺母松動或出現間313.4.2隔震建筑的隔震層應設置檢查口,檢查口的尺寸應便于人1隔震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前,應提交使用維護手冊及維護管5當發生可能對隔震層相關構件及裝置造成損傷的地震或火表A.0.1位移敏感型非結構構件工程需求參考值(θ)構件填充墻樓梯隔墻飾面————————————————————————————————————續表A.0.1位移敏感型非結構構件工程需求參考值(θ)構件隔墻飾面————————————玻璃幕墻————————————————框架式幕墻,雙層隔熱型玻璃幕墻,厚度6mm+————表A.0.2加速度敏感型非結構續表A.0.2加速度敏感型非結構構件工程需求參考值(g)道管續表A.0.2加速度敏感型非結構構件工程需求參考值(g)管組續表A.0.2加速度敏感型非結構構件工程需求參考值(g)大型,無錨固,無隔振,醫用撐撐續表A.0.2加速度敏感型非結構構件工程需求參考值(g)盤容量2.35m3/s到4.7m3/s,無錨固、無隔振容量:≤小于2.35m3/s有錨固或隔容量2.35m3/s到4.7m3/s有錨固或隔振-設備容量4.7m3/s到12m3/s有錨固或隔振-設壞容量12m3/s到18m3/s有錨固或隔振-壞<100kVA,無錨固、無隔振續表A.0.2加速度敏感型非結構構件工程需求參考值(g)<100kVA有錨固或隔振/低壓備續表A.0.2加速度敏感型非結構構件工程需求參考值(g)4層隔板,橫向未固定4層抽屜,橫向未固定4層抽屜,橫向未固定V(m/s)d(m)<2.02.5345678101520303540454850658090100≥510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500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29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4500.290.290.290.290.290.290.300.300.300.320.320.330.340.340.350.350.350.360.370.390.394000.290.290.290.290.290.300.300.300.300.320.330.360.370.390.400.410.410.430.440.460.473500.290.290.290.290.290.300.300.300.320.330.350.370.390.400.410.420.420.440.460.470.473000.290.290.290.290.300.300.320.320.330.340.360.390.400.410.420.430.430.460.470.480.482750.290.290.290.290.300.300.320.320.330.350.370.400.410.420.430.440.440.470.480.490.492500.290.290.290.300.300.320.320.320.330.360.390.410.420.430.430.440.460.470.490.500.512250.290.290.290.300.320.320.330.330.340.370.400.420.430.440.440.460.460.480.500.510.532000.290.290.290.300.320.320.330.330.340.370.400.420.430.440.460.470.470.490.510.530.541800.290.290.290.300.320.320.330.330.340.370.410.430.440.460.470.470.480.500.540.560.571600.290.290.290.300.320.330.340.350.360.390.420.440.460.470.480.490.490.540.570.600.621500.290.290.300.320.330.340.350.350.360.400.420.460.470.480.490.500.500.550.600.620.641400.290.290.300.320.330.340.350.350.360.400.420.460.470.490.500.510.510.560.610.630.651200.290.290.300.320.340.350.370.370.390.410.430.470.480.500.510.530.540.580.630.670.701000.290.290.300.330.340.360.390.390.400.420.440.480.500.510.540.550.560.610.670.700.74900.290.290.300.330.340.360.390.390.400.420.440.480.500.530.550.560.560.620.680.720.76850.290.290.300.330.350.370.400.400.410.420.440.490.500.530.560.570.570.630.700.750.78800.290.290.300.330.350.370.400.400.410.420.440.490.510.540.560.580.580.650.720.770.82700.290.290.300.330.350.370.400.400.410.430.460.500.510.540.580.600.600.680.760.820.86600.290.290.300.330.360.390.410.410.420.430.460.500.530.550.600.620.620.710.810.860.92500.290.290.300.330.360.390.410.410.420.440.470.510.530.550.610.630.640.750.840.910.98450.290.290.300.330.360.390.410.410.420.440.470.510.540.560.620.640.650.760.860.93400.290.290.300.330.360.390.410.410.420.440.470.510.540.560.630.650.650.770.890.96300.290.290.300.330.360.400.420.420.430.460.480.540.56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