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482-2025Fujiandual-purposemodularhospitalsconstructiontechnicalstandards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482-202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號:J18082-2025批準部門: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5年福州3根據《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業2022年第五批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通知》(閩建〔2022〕33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內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本標準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設計;5.施工;6.驗收;7.使用和拆除。本標準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與設計處(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號,郵編:350001)和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福州市華潤置地中心A座,郵編:350001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協和建設有限公司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本標準參編單位:中建五局海西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福建紫金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福建天正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事務有限公司福建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潘海洪蘇龍輝潘家惠李艷英林緘光施玉艷彭丹青林峰4張璘琳林河源張雪飛姚輝陳洪祥盧景貴李華魏靖陳旭鄭錦民陳波克林皓本標準主要審查人:施錦華程宏偉韓荔芬胡賢忠張亞真關光福黃躍森 2術語 23基本規定 4 4.1選址與總平面 4.2建筑 4.4給水排水 4.5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 4.6電氣及智能化 21 236.1一般規定 236.2驗收要求 246.3工程檢測 237使用和拆除 26本標準用詞說明 28引用標準名錄 29附:條文說明 316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 23Basicrequirements 44Design 64.1Siteselectionandgenerallayout 64.2Architectural 4.3Structure 4.4Watersupplyanddrainage 4.5Heating,ventilatingandairconditioning 4.6Electricalandintelligentsystems 5Construction 216Engineeringacceptance 236.1Generalrequirements 236.2Acceptancerequirements 246.3Engineeringinspection 257Usageanddemolition 26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28ListofQuotedStandards 29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3111.0.1為積極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設韌性城市,健全城市的備災、防災、防疫功能,構建平急結合的醫療救治體系,指導方艙醫院建設,確保方艙醫院的前期規劃、快速建造和安全運行,規范施工,保證工程質量,結合福建省方艙醫院建設的經驗,制定本技術標準。1.0.2本技術標準適用于福建省新建、改造和擴建的方艙醫院項目的設計、施工、驗收、使用和拆除。1.0.3福建省方艙醫院建設,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和福建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0.1方艙醫院makeshifthospital快速、大量、集中收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輕癥患者,具備臨時性醫療護理場所的建筑及其配套設施。2.0.2兩區兩通道tworegionsandtwopaths兩區為用于方艙醫院中,嚴格實施的醫患分區,結合衛生安全登記分為清潔區、污染區。兩通道為醫務人員通道和患者通道等。2.0.3清潔區cleanarea正常情況下沒有被致病因子污染風險的區域,是醫護人員開展醫療工作前后居住、停留的區域。主要為清潔工作區及庫房等相應配套用房。2.0.4污染區contaminatedarea建筑中被致病因子污染風險最高的區域。醫護人員穿戴完整醫療隔離防護用具后進入的直接對患者進行診療的區域以及有患者進入有病毒污染的區域。主要包括院前區、收治區。2.0.5緩沖區bufferarea相鄰空間之間的有組織氣流并形成衛生安全屏障的間隔空2.0.6院前區frontzone接送收治人員車輛停靠區、車輛清洗消毒區及必要的管理用房。2.0.7收治區treatmentandadmissionzone對收治人員進行診療的建筑及周邊場地,場地內設置醫療廢棄物暫存區、污水處理等配套區域及設施。2.0.8衛生通過區hygienepassingthrougharea設于不同凈化等級或感染風險等級的區域之間,供人員及物資進行衛生處置的區域。宜包括緩沖間,換鞋、更衣、淋浴間,以及相關物資的運送通道。43.0.1方艙醫院應能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快速轉換、收治病患的要求,可分為新建建筑和利用既有建筑改造擴建兩類形式。3.0.2方艙醫院規劃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收治傳染病患者時,應根據傳播途徑,選擇相應的疫情防控的空間布局方案,并制定快速轉換預案。2收治非傳染病患者時,應滿足24h內快速轉換需求。3.0.3方艙醫院的建設應遵循下列平急轉換原則:1應結合全省各地域差別,因地制宜。應依托單體封閉式大空間民用建筑(會展中心、體育館等)設置,提前規劃布局。2應統籌考慮日常和應急使用需要,做到平急結合,應急優3改擴建項目應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設備,合理確定改造建設方案,確??焖偈褂?,高效運行;4應按照快速集中收治、閉環流程管控、分類同質管理、潔污分區分流的基本原則,做到環境安全、生物安全、防疫安全、結構安全、消防安全、質量可靠。3.0.4方艙醫院設置應符合下列流程(圖3.0.4)的要求。出入口防疫物資庫通道緩沖緩沖緩沖緩沖U64.1選址與總平面4.1.1方艙醫院的選址應符合當地城鎮規劃、疫情防控工作、社會穩定性風險評估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宜預留擴展條件。4.1.2基地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1交通應方便,并應利用城市基礎設施;2應遠離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生產、儲存區域,遠離噪聲、振動和強電磁場等區域;3場地宜與周邊公共建筑保持一定的間隔,遠離人口密集區域以及幼兒園、老年人照料設施等易感人群場所;4應遠離食品和飼料加工生產企業。4.1.3場地宜與兩條城市道路相鄰,并應設置不少于2個出入口,分為清潔和污染兩類。4.1.4場地內空間應滿足功能布局及交通組織的要求,應合理規劃內部道路、綠化系統以及潔污流線,避免交叉感染。4.1.5應按集中收治患者的醫療需求劃分功能區域,主要包括院前區、收治區、工作區。呼吸道傳染病的還應增設清潔工作區、衛生通過區等。4.1.6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作為污染區使用的建筑與院區外周邊相鄰建筑之間的距離應不小于20m。4.1.7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污染區、清潔區應分別設置出入口,且相互距離宜不小于10m,宜單獨設置醫療廢棄物轉運出口。74.1.8方艙醫院應根據收治規模,在室外規劃醫療配套服務用地,場地應預先硬化處理并預留后期使用的水電接口。4.2建筑4.2.1院前區應合理組織流線,應規劃集散場地,停車及回車場地,車輛洗消場地及設施等。4.2.2收治區設置在二層及二層以上時,應至少設置1臺可容納擔架的無障礙電梯或坡道。4.2.3收治人員和醫護、保安、保潔等工作人員應設置不同的出入口,出入口應設置遮雨設施。4.2.4主要出入口及內部醫療通道應直達各醫療區域,應設置保障收治人員快速轉運的無障礙通道及設施。4.2.5收治用房應由接待區、收治區、出院區組成。接待區主要包括:接待登記區、簡易門診、藥品發放區。收治區主要包括:病床區、監護單元區、收治人員活動區、護士站、檢查治療區、搶救室、物資存放間、開水間、衛生洗漱區以及醫療廢物暫存間等。出院區主要包括:轉院處置區、出院處置區、熱力消毒間等。4.2.6病床區宜按不大于每20床位設置一個看護單元,單元之間設置輕質隔斷。收治人員每床凈使用面積不宜小于6m2。4.2.7平行的兩床凈距宜不小于1.2m,并設置床頭柜。雙排床位(床端)之間的通道凈距應不小于1.4m,單排床時床與對面墻體間通道凈寬應不小于1.1m。4.2.8根據收治區床位規模、管理要求,應規劃護士站數量和規8模。4.2.9特殊人員轉運前的搶救、照護區域,應與其他區域相對分隔,并配置相應的救治設備設施。4.2.10監護單元內,每張監護床平均使用面積不少于30m2,每個監護單元不超過20張床位,應設一個中心護士臺和急救藥品、設備存放點。4.2.11宜設置兒童病床區,且劃分特定區域作為兒童活動空間,設置母嬰室。兒童病床區宜單獨設置衛生間及淋浴區。4.2.12收治區的公共盥洗間、廁所宜按每100張床位配置10個-15個盥洗龍頭及10個-15個廁位,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一定數量的收治人員的淋浴間。宜男女分區設置。每層應至少設置一間滿足無障礙規范要求的廁所和淋浴間。4.2.13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收治區應單獨設置康復患者的出口,出院處置區應設置更衣、淋浴,物品消毒和打包間。Ⅲ清潔工作區4.2.14清潔工作區應設置醫護人員辦公室、會議室(具備遠程會診功能)、值班室、休息室、衛生間、淋浴間、物資庫房、工作人備餐間、設備機房等配套用房,并配置供公安民警、保潔、保安等人員使用的辦公、休息、換班交接用房。4.2.15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宜在室外獨立設置醫護工作清潔區。4.2.16清潔工作區可根據需要設置工作人員宿舍等用房,宿舍宜采用單人間、房間內宜設置衛生間,配置洗漱、廁位、淋浴等基本設施。Ⅳ衛生通過區4.2.17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收治區的醫護人員進出口9處應設置衛生通過區。4.2.18衛生通過區應靠近收治區,合理確定衛生通過區用房建設規模,宜在室外設置與收治區相連接。4.2.19醫護工作人員進入污染區應經過更衣、穿戴防護裝備、緩沖等房間;由污染區返回清潔區,應經過一脫、二脫、淋浴(可根據需要設置)、更衣等房間;可進行物理分隔,增加出口數量。4.2.20衛生通過區的醫療廢棄物外運通道應相對獨立、便捷。4.2.21污染區與清潔工作區之間的物資配送應采用設置雙開門的緩沖間。Ⅴ室內裝修4.2.22方艙醫院應設置具有引導、管理等功能的標識系統。4.2.23方艙醫院建筑材料和構造設計,應滿足耐擦洗、防腐蝕、防滲漏、便于清潔和維護的要求。4.3結構4.3.1方艙醫院應根據設計工作年限、設計使用功能等具體情況,合理確定結構的可靠性設計標準及抗震設防標準。4.3.2方艙醫院選址應避開抗震不利地段,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方艙醫院選址還應避開地震或極端氣候條件下可能發生的滑坡、崩塌、地陷、地裂、內澇、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的場地。4.3.3結構應滿足大型醫療設備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當有較重的使用設備時,應根據移動路徑進行承載力和變形驗算;大型醫療設備宜放置于首層地面。4.3.4圍護結構應滿足密閉性要求,結構材料應滿足防滲、防漏等要求。4.3.5具有輻射功能的醫療設備房間應按設備使用要求進行專門結構設計,以滿足醫用防護要求。4.3.6方艙醫院污染區擬建場地應做好地基土、地坪的防滲處理設計。4.3.7地下設施如化糞池、集水池等宜采用成品,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抗浮措施。4.3.8新建建筑應統籌考慮日常和應急使用需要,合理確定使用功能。結構設計應滿足平時可做日常設施使用,應急時能快速、順暢地轉換為方艙醫院的要求;并預先考慮轉換為方艙醫院時增設戶外配套設施的場地地基條件。4.3.9抗震設防類別不應低于重點設防類。4.3.10新建建筑結構上的作用及樓、屋面活荷載取值,應執行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和醫院建筑相關標準的規定。4.3.11場地整平時,回填部分宜采用攪拌流動性水泥土或采用灰土、級配砂石、壓實性較好的素土,并應分層壓實。Ⅲ既有建筑改造4.3.12既有建筑改造前應收集設計、施工、竣工驗收及使用過程中的有關情況等相關資料。4.3.13應選擇具備完整建設程序且結構狀況良好的既有建筑,宜選擇設計工作年限未超過10年,抗震設防類別為重點設防類的大空間建筑。4.3.14利用既有建筑臨時改造時應滿足結構安全性與可恢復性要求,不應改變原結構受力體系。因功能改變引起使用荷載增大時,應對結構相關構件及地基基礎承載力進行復核。當超過構件承載能力時,應采取減少荷載、增加荷載支撐點、調整建筑平面布置等措施;當確需加固時,宜選用施工方便快捷、質量易保證的加固方案。4.3.15新增結構宜與原有結構脫開;無法脫開時,應采取措施加強新增結構與原有結構的整體性;遵循變形協調及共同受力原則,避免沉降差對結構的產生不利影響。4.3.16新增隔斷應采用輕質材料,應有可靠的節點連接方式和構造;節點連接方式應便于現場安裝,節點連接構造應滿足結構受力和變形要求。4.4給水排水4.4.1方艙醫院的給水排水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與節水通用規范》GB55020、《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的有關規定。當利用既有建筑進行改造時,尚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工業給水排水系統安全評價標準》GB/T51188的有關規定,對建筑的給水排水系統進行安全性評估,并應依據評價結果確定改造原則。4.4.2方艙醫院給水排水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GB51039的有關規定。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傳染病醫院建筑設計規范》GB50849的有關規定。4.4.3方艙醫院的給水排水系統應選用標準化、集成化、裝配化程度高的設備、管道系統及附件,宜采用一體化泵站、成品水處理裝置、集成衛生間、集成淋浴間等設施,管道系統及附件應便于安裝和拆卸。Ⅱ給水及熱水4.4.4方艙醫院的給水系統設計應根據建設規模、供水條件、使用要求和用水特點等因素,滿足節能、節水、保護環境、衛生安全的要求。4.4.5方艙醫院的生活飲用水水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的有關規定。4.4.6生活給水泵房及水池(箱)、集中生活熱水機房等給水設施應設置在清潔區。4.4.7下列場所的用水點應采用非接觸性或非手動開關,并應采取防止污水外濺的措施:1公共衛生間的洗手盆、小便器、大便器;2護士站、治療室、診室、檢驗科等房間的洗手盆;3有無菌要求或防止交叉感染場所的衛生器具。4.4.8室內給水、熱水的配水干管、支管應設置檢修閥門,閥門宜設在工作人員的清潔區內或室外。4.4.9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生活給水系統應采取防止回流污染的措施。污染區與清潔區的生活給水管道應分開設置。生活給水系統宜采用斷流水箱加水泵的供水方式,且應配置消毒設施。當采用斷流水箱供水確有困難時,應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2019附錄A的有關規定選擇防回流設施。4.4.10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污染區生活熱水系統宜按病區單元進行單獨設置,可分散采用容積式電熱水器,并根據病區單元使用人數、用水特點合理設計有效容積,電熱水器必須帶有保證使用安全的裝置。當采用集中熱水供應系統時,宜采用空氣源熱泵作為熱源,并應設置消滅致病菌的設施或采取消滅致病菌的措施,系統回水溫度不應低于50℃。當淋浴用水點采用冷、熱混合水溫控裝置時,配水點出水溫度不應大于49℃。4.4.11每個病區單元宜獨立設置飲水設備,供水點可采用電開水器或瓶裝水飲水機。Ⅲ排水4.4.12病區單元排水應符合下列規定:1病區的衛生間宜污廢合流排出;2排水系統應采取防止水封被破壞的技術措施,防止管道內有害氣體溢出污染環境;3地漏宜采用帶過濾網的無水封直通型地漏加存水彎,存水彎的水封高度不得小于50mm,且不得大于100mm,并宜采用洗手盆排水給地漏水封補水;4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排水通氣管出口處應安裝凈化滅菌裝置進行消毒處理后高空排放。4.4.13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污染區與清潔區的污廢水應分別排放,污染區的空調冷凝水應集中收集,并應采用間接排水的方式排入污水管道進行集中處理。4.4.14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車輛洗消區洗消廢水應排入污水系統,經消毒后排放。4.4.15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污染區排水管道在接入室外預消毒池前應采用全密閉方式敷設,室外排水系統應采用清掃口替代檢查井的管道連接方式。清掃口的間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的有關規定。Ⅳ污水處理4.4.16方艙醫院應設置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后的出水水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的有關規定。4.4.17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污水處理應先滅活消毒后再采用二級生化處理,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傳染病醫院建筑設計規范》GB50849的有關規定,處理設施的尾氣應統一收集消毒處理后排放。Ⅴ平急轉換4.4.18新建建筑應一次完成方艙醫院施工圖設計,并應注明在工程施工時預留的給排水管道接口。4.4.19專供方艙醫院使用的污水處理設施及給排水管道可暫不實施,但應預留設施位置及管道接口。4.5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4.5.1新建建筑應根據在區域重大疫情救治規劃中的定位,相應采取符合平急轉換要求的空調通風措施。4.5.2既有建筑改造為方艙醫院,宜根據使用條件利用建筑原有的供暖空調通風設施,并應遵循快速實施、易于恢復的原則。4.5.3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其它應符合國家及福建省有關規范標準的規定。4.5.4傳染病區應按清潔區、污染區分別獨立設置機械通風系4.5.5污染區的出院處置區、搶救室應獨立設置空調通風系統。4.5.6門診、醫技用房的最小新風量應按表4.5.6的要求設置。m3/h4.5.7病床區新風量應按不小于50m3/h·人計算。呼吸道傳染病病床區的排風量應按不小于150m3/h·人計算,非呼吸道傳染病病床區的排風量應按不小于80m3/h·人計算。4.5.8傳染病污染區域的排風量應大于該區域的新風量,使空氣由相鄰的清潔區域流向此污染區域。4.5.9污染區的醫療廢物暫存間、洗消間、衛生間等區域排風系統應獨立設置,排風量不應小于15次/h,排風應經消毒凈化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由屋面高空排放。4.5.10新風應直接取自室外,新風取風口及其周圍環境必須清潔,取風口與污水管通氣管不宜在建筑同一側;排風系統的排出口應遠離新風取風口,不應臨近人員活動區。傳染病區排風排出口與新風取風口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20m;當水平距離不足20m時,排風排出口應當高出新風取風口,并不應小于6m。4.5.11醫護人員進入污染區的穿衣室、防疫物資通道及衛生通過區應獨立設置機械通風系統,并應符合如下規定:1穿衣室及防疫物資庫通道設置不小于30次/h的送風系統,使空氣由穿衣、防疫物資通道向緩沖間單向流動;2一脫間設置不小于30次/h的排風系統,使得氣流由更衣、衛浴向二脫、一脫等房間單向流動;3各相鄰隔間通過設置通風短管控制氣流流向,通風短管上應設置關斷閥門,短管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宜交錯布置。室外排出口應高于屋頂高空排放。4.5.12呼吸道傳染病污染區內的空調通風系統,其送風應設在空間上部區域,病床區等大空間場所的排風口可設置于空間下部的人員活動區內,其他污染區的排風口底部距地面不應小于100mm且不宜高于300mm。4.5.13新風至少應經過粗效、中效兩級過濾送入室內。呼吸道傳染病污染區的送風應當經過粗效、中效、亞高效三級過濾,其排風應經高效過濾并消毒處理后排放。4.5.14呼吸道傳染病污染區的排風機應設置備用風機,送風機宜設置備用風機。4.5.15空調通風設備不應設置在污染區內,污染區排風機應設于排風管路末端,使通風管路處于負壓狀態。Ⅲ供暖與空氣調節4.5.16各區域的溫度、濕度宜按表4.5.16的要求選取。干球溫度(℃)干球溫度(℃)4.5.17空調冷熱源應積極利用已有的能源系統,當不能滿足供應時,應根據其能源需求量,工程建設周期,建設地點的能源條件、能源結構、價格及國家節能減排和環保政策的相關規定,經綜合論證確定。4.5.18未設置冬季供暖的既有建筑,改造時宜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圍護結構情況,可采用分體空調供暖,或者設置電熱設備進行局部供暖。4.5.19當空調系統采用全空氣系統時,空調的通風形式應可切換為全新風運行模式。全空氣系統應獨立服務于同一空間內。4.5.20傳染病污染區的空調機組冷凝水管上應設有水封及閥門,末端空調設備的冷凝水應集中收集,并采用間接排水的方式排入污廢水系統統一處理。Ⅳ監測與控制4.5.21各區域排風機應與送風機聯鎖運行,清潔區應先啟動送風機,再啟動排風機;污染區應先啟動排風機,再啟動送風機。停機順序應與上述啟動順序相反。4.5.22污染區送風、排風系統各級空氣過濾器應設壓差檢測、報警裝置,確保通風系統正常運行。4.6電氣及智能化4.6.1搶救室、重癥監護室等場所中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設備及其照明用電、重癥呼吸道感染區的通風系統用電為一級負荷中特別重要負荷;搶救室、重癥監護室等場所中除一級負荷中特別重要負荷外的其他醫療用電為一級負荷。4.6.2方艙醫院應由公用電網雙重電源供電,當一路電源發生故障時,另一路電源不應同時受到損壞,并應設置柴油發電機組。柴油發電機組應確保一級負荷及以上負荷的供電。4.6.3利用既有建筑進行改造時,原有已建變電所滿足供電要求時,可由原變電所直接供電。4.6.4要求恢復供電時間小于或等于0.5s的一級負荷中特別重要負荷應設不間斷電源裝置(UPS)。4.6.5搶救室、重癥監護室等2類醫療場所中用于維持生命、重癥患者的實時監控和其他位于患者區域的醫療電氣設備及系統的回路,均應采用醫療場所局部IT系統供電,并宜設置絕緣故障監測裝置。4.6.6電氣設計應按污染區、清潔區進行分區設計,不同分區不應共用配電回路。4.6.7配電箱、配電主干路由不應設置在污染區內。4.6.8新建建筑照明宜采用LED光源,光源色溫不宜大于4000K;光源顯色指數(Ra)不應小于80,功率因數不低于0.9,燈具應采取防止眩光的措施。4.6.9利用既有建筑進行改造時,宜利用現有照明燈具,并應采取防止眩光的措施。當現有燈具為帶玻璃罩的吊裝燈具時,應采取防止玻璃破碎向下濺落的措施。4.6.10病房、衛生間、洗消間及其他需要滅菌消毒的場所應設置固定式或移動式紫外線燈等消毒設施。4.6.11放射室及搶救室門上方應設置工作警示標志燈。4.6.12人員密集場所的公共大廳和主要走道的一般照明應采取集中或區域集中控制。4.6.13搶救室、重癥監護室應設置安全照明,其照度應維持不低于一般照明照度標準值的30%,其他2類場所中備用照明的照度不應低于一般照明照度值的50%。Ⅲ線路選型和敷設4.6.14消防負荷的配電線路選型和敷設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及《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標準》GB51348的有關規定。4.6.15配電線路管線不宜穿越污染區、清潔區等,當必須穿越時,穿墻、樓板處縫隙應采用不燃材料嚴密封堵。Ⅳ防雷與接地4.6.16除搶救室、重癥監護室采用醫用IT系統外,低壓配電系統接地型式宜采用TN-S系統,系統設置PE專用保護接地線,PE線嚴禁串聯連接。保護接地、防雷接地和弱電接地共用接地系統時,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Ω。4.6.17電氣設備的外露可導電部分應單獨與保護導體相連接,不得串聯連接,連接導體的材質、截面積應符合設計要求。平時不帶電的電氣設備金屬外殼、金屬管道均應與PE線連接。所有電氣安裝鐵件、外露接地線等安裝完成后,應作防腐、防銹處理。4.6.18方艙醫院應采取總等電位聯結措施。有洗浴功能的衛生間和1、2類醫療場所等應采取輔助等電位聯結。Ⅴ智能化系統4.6.19智能化系統的設計內容應至少包括計算機網絡系統、綜合布線系統、有線電視系統、安全防范系統、公共廣播系統、醫護對講系統、視頻會議系統、醫療信息系統等。4.6.20安全防范系統的出入口控制應根據醫療流線進行設置。對病區出入口、污染區與清潔區的分界處應設置出入口控制,并應采用非接觸型的感應控制方式。疏散通道的出入口控制點應滿足緊急情況下人員不經憑證識讀操作即可通行的要求。4.6.21院區出入口、樓棟出入口、候診、護士站、走道、醫療廢棄物暫存間等處應設置視頻監控系統。4.6.22計算機網絡系統宜設置內網、外網和設備專網三套網絡,內網為醫院業務系統網,外網與互聯網連接,設備專網為醫院各智能化系統網路。4.6.23病區的各病床與護士站之間應設置醫護對講系統。4.6.24應設置移動通信信號室內覆蓋系統,并由有資質的運營商及承包商負責同步設計與安裝。4.6.25醫療信息系統主要包括醫療管理信息系統(HIS)、電子病歷系統(EMR)等。4.6.26智能化系統的槽盒及管線穿越污染區應嚴密封堵。4.6.27弱電機房不應設置在污染區內。5.0.1方艙醫院建筑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施工人員應經過培訓,特殊工種應持證上崗。2應實行全過程監理。3施工前施工單位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制定相應的施工技術標準、質量管理體系、施工質量檢驗標準。4施工過程中需要修改設計時,應由設計單位出具設計變5.0.2施工中不應違反設計文件擅自改動建筑主體、承重結構或主要使用功能,不應未經設計確認和有關部門批準擅自拆改水、暖、電、燃氣、通訊等配套設施。5.0.3施工單位應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并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現場的各種粉塵、廢氣、廢棄物、噪聲、振動等對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5.0.4管道、設備等的安裝及調試宜在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施工前完成,當必須同步進行時,應在飾面層施工前完成。裝飾裝修工程不得影響管道、設備等的使用和維修。5.0.5施工所用材料和設備應有符合要求的合格證、檢驗報告,并在有效期之內。5.0.6新建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前,應復核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施工影響范圍內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和障礙物等資料、平面坐標及高程控制點等相關設計資料。5.0.7污染區和緩沖區所有墻面、頂棚的縫隙和孔洞應填實密封,輕質隔斷墻與頂棚或與其它墻體的交接處應采取防開裂措施。5.0.8設備與管線的支吊架及連接節點應安全可靠。新增輕質隔墻或隔斷宜采用裝配式成品體系,隔墻或隔斷與地面的連接構造不宜對既有建筑面層造成損壞。6.1一般規定6.1.1方艙醫院工程質量竣工驗收應嚴格執行本標準規定,各個分項工程必須合格。1地漏的安裝應平正、牢固,低于周邊地面,周邊無滲漏。檢驗方法:試水觀察檢查。檢驗數量:全數檢查。2沖洗地面的排水不應由污染區流向清潔區。檢驗方法:試水觀察檢查。檢驗數量:全數檢查。3污染區的所有縫隙和孔洞應填實密封。檢驗方法:外觀檢查。檢驗數量:污染區主要房間。4外墻上的風口與建筑外圍護結構之間應密封。檢驗方法:目測觀察。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建筑裝飾裝修等項目的驗收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及配套各分部工程質量驗收規范執行。6.1.2進場材料、設備的品種規格應符合設計要求,施工過程應及時進行質量檢查、隱蔽工程驗收和檢驗批驗收。施工完成后應進行分項、分部及單位工程的驗收。6.1.3工程質量竣工驗收前,潔凈護理單元等有特殊要求的區域,建設單位應委托有資質的工程質檢部門進行環境指標的檢測。環境指標檢測前應由建設單位組織對環境指標檢測的區域進行工程完工驗收,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潔凈室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591的相關規定。6.1.4方艙醫院建設驗收、移交的同時,應提供《平急結合方艙醫院使用說明書》。6.2驗收要求6.2.1方艙醫院建筑工程完工及環境指標檢測完成后,工程質量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應組織建筑、醫學、管理等方面的專家進行綜合性能評定,綜合性能評定的結論分為合格、限期整改和不合格三類。6.2.2綜合性能符合規范要求的,應判定為合格;存在問題但經過整改后能符合規范要求的,應判定為限期整改;不符合規范要求又不具備整改條件的,應判定為不合格。6.2.3綜合性能評定判定為限期整改的項目,整改完成后應組織專家組對整改部分重新進行綜合性能評定。6.2.4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具體評價項目、判定方法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傳染病醫院建筑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686相關要求執行。6.2.5工程質量竣工驗收合格應符合下列規定:1綜合性能評定的結論應為合格。2環境指標檢測文件的結論應為合格。3本標準特定的分項工程及其它有關的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質量應驗收合格。4質量控制資料應完整。5所含分部工程有關安全和功能的檢測資料應完整。6主要功能項目的抽查結果應符合相關專業質量驗收規范的規定。6.2.6方艙醫院建筑工程使用時間應按設計工作年限,使用期滿仍需繼續使用的應重新復驗。6.3工程檢測6.3.1環境指標檢測應在工程質量符合要求的條件下,由具有資質的工程檢測部門進行。6.3.2環境指標檢測前,空調系統應連續運行不小于12h。環境指標檢測應在靜態下進行。6.3.3清潔區、污染區和緩沖區的環境指標檢測除應按相關標準進行檢測外,還應增加表6.3.3的檢測項目,且檢測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序號1執行現行國家標準《潔凈室施工及驗收規范》GB2不同區域氣執行現行國家標準《傳染病醫院建筑施工及驗收規范》7.0.1征用的既有建筑投入使用后至征用結束期間,只能作為方艙醫院使用,不應兼作它用。7.0.2方艙醫院運行過程中應加強安全巡查,發現隱患應整改到位。7.0.3疫情防治過程中產生的感染性醫療廢物的運輸應使用專用醫療廢物運輸車輛。運輸車輛每次卸載完畢,應按照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要求的方法和頻次進行消毒。7.0.4醫療場所的地面應定時濕式清掃,室內地面不得有積水、積垢。7.0.5變壓器和配電盤應定期檢修,查看線纜接頭等部位的接觸或溫度情況,并應做好防護措施。7.0.6空調機組和電取暖設備的電源和管控應由專人管理和維護。7.0.7各區域應隨時監測送、排風機故障報警信號,保證風機正常運行,應隨時監測送、排風系統各級空氣過濾器的壓差報警和更換堵塞的空氣過濾器,保證送、排風風量。7.0.8方艙醫院在使用期間,應保證消防車道暢通。安全疏散出口、疏散通道不應被占用、堵塞或封閉。緊急情況下門禁解除,疏散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7.0.9方艙醫院拆除產生的各類廢棄物,應遵循“綠色低碳、環保安全”的理念,按照“循環利用、資源再生利用、末端安全處置”的原則,應采取分類利用和無害化處置。7.0.10方艙醫院拆除應包括方艙終末的評價和處置、方艙拆除工程、拆除物的利用和回收、既有建筑和場地的復原。7.0.11方艙醫院拆除應結合方艙的設計和建設資料制定總體方案??傮w方案宜包括方艙終末的清潔消毒等處置、各類拆除物的產生量估算、拆除流程和實施步驟、拆除物處置和收運、既有建筑和場地的復原、環境保護與安全措施、投資估算等。7.0.12方艙醫院拆除物應根據建筑類型和拆除物類別進行分類,應分為可回用物、拆除垃圾、涉疫垃圾、有害垃圾、其他拆除物、廁所糞污垃圾等。7.0.13方艙醫院休艙后,應按先卸荷后恢復的順序,逐步施工恢復至原建筑使用功能。改造遺留在結構構件上的孔洞不影響結構安全時,宜采用水泥砂漿或輕質材料臨時可靠封堵,轉換預留孔洞,有密閉要求的應采取密封措施。7.0.14方艙醫院宜根據拆除和拆除物收運專項方案中的物流組織和運輸路線,拆除位于運輸路線上的設施設備,順序宜按下列步驟進行:1移除生活家電、拆除家具等;2拆除暖通、給排水、電氣設施設備;3拆除隔斷及附屬配件;4拆除新建、增建、改造的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5施工恢復至原建筑使用功能。7.0.15方艙醫院拆除中宜設置臨時儲存區,儲存區宜根據拆除物類型數量和體積進行劃分。不同類型拆除物儲存區應有效分隔并設置標識標牌,儲存區位置宜結合物流組織和交通路線設置,方便裝車外運。7.0.16拆除物運輸應根據利用物品處置點分布、人口密度、道路條件以及運輸距離等因素,合理確定方艙拆除物運輸模式和運輸路線,并應錯峰運輸避開各類環境敏感區。運輸過程中應采取覆蓋密封、防滲措施,不應出現“跑、冒、滴、漏”現象。1為便于在執行本標準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先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時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3《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4《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5《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6《潔凈廠房設計規范》GB500737《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698《建筑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2109《建筑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1210《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GB5022211《工業金屬管道工程施工規范》GB5023512《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213《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14《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15《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30316《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5031417《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GB5033318《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33919《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筑技術規范》GB5034620《潔凈室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59121《傳染病醫院建筑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68622《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3《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4《傳染病醫院建筑設計規范》GB5084925《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GB5103926《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GB5130927《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GB5134828《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29《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30《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范》GB5500331《鋼結構通用規范》GB5500632《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33《建筑節能與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5501534《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5501635《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GB5501936《建筑給水排水與節水通用規范》GB5502037《既有建筑維護與改造通用規范》GB5502238《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GB5503039《民用建筑通用規范》GB5503140《建筑防火通用規范》GB5503741《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42《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43《醫院負壓隔離病房環境控制要求》GB/T3542844《建筑與工業給水排水系統安全評價標準》GB/T5118845《醫療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312-201346《輕型模塊化鋼結構組合房屋》JGJ/T46647《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文件管理標準》DBJ/T13-56福建省平急結合方艙醫院建設技術標準13-482-2025,經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5年3月6日以閩建科〔2025〕7號文批準發布,并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備案號為J18082-2025。本標準制定過程中,編制組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收集了國內外方艙醫院的建設和規劃資料,總結了我國方艙醫院建設經驗,在利用大空間建筑平急轉換成方艙醫院時,強調平急轉換建設的“經濟性、應急性、臨時性、簡易性”,積極盤活城市低效和閑置資源,充分發揮既有大空間建筑的作用。同時參考了國內外先進技術法規、技術標準,編制過程中還廣泛征求了相關領域專業人員的意見。為便于廣大設計、施工、科研、學校等單位有關人員在使用本標準時能正確理解和執行條文規定,《福建省平急結合方艙醫院建設技術標準》編制組按章、節、條順序編制了本標準的條文說明,對條文規定的目的、依據以及執行中需要注意的有關事項進行了說明。但是,本條文說明不具備與標準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僅供使用者作為理解和把握標準規定的參考。 343基本規定 35 364.1選址與總平面 364.2建筑 374.4給水排水 394.5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 414.6電氣及智能化 42 44 456.1一般規定 456.2驗收要求 466.3工程檢測 467使用和拆除 481.0.1為適應未來城市備災的需要,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針對構建平急結合的方艙醫院發展需求,規范其建筑設計及施工,結合福建省方艙醫院建設的經驗,制定本標準。1.0.2本條明確了本標準的適用范圍。適用于新建、改造和擴建的方艙醫院項目。3.0.3方艙醫院建設以構建完善平急結合的醫療救治體系為目的,加強方艙醫院儲備,綜合考慮平時及應急時的功能,做好轉換預案。以確??焖俎D換使用為原則,同時滿足醫療衛生、建筑結構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要求。4.1選址與總平面4.1.2體育館、會展中心作為城市公共設施之一,建筑周邊場地開闊,對外交通便捷,室內運動場地容量大,改造后可集中布置較多的醫療床位。場館內部具有多個功能分區,對應各類人員的出入口,改造后可區分患者、醫護、痊愈者的不同出入口。此類封閉式大空間民用建筑具備其他類型的公共設施所沒有的快速改造優勢,具備多元的彈性發展空間。方艙醫院選址應盡量靠近并利用現有給排水、供電、電信、熱力、煤氣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條件。應選擇遠離人口密集的生活與活動區,包括高密度人口居住區,幼兒園老年人照護設施等易感人群場所。還應遠離其他可能造成衛生污染或事故災害的場所,如食品、飼料、易燃易爆物品的生產、加工、儲存等場所。4.1.3場地出入口。根據醫院規模及場地條件應設置不少于2個出入口,獨立設置病患出入口,輔助人員(醫護工勤人員、物質供應)出入口。條件允許時另外設置污物、廢棄物、尸體出口。4.1.4方艙醫院場地內除規劃功能分區外,還應對醫療建筑特有的復雜流線進行梳理和有序組織,包括潔污流線、醫患流線、人車流線。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清潔區與污染區之間應按醫院衛生感染要求設置隔離。4.1.5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分為傳染病和非傳染病,當收治一般非傳染病患者可直接利用現有建筑進行收治;當收治傳染病患者應根據傳染病相應規范及標準要求設置醫護工勤人員的工作區(清潔區)、衛生通過區。4.1.7潔污出入口宜在建筑不同側設置,且距離宜不小于10米。4.1.8方艙醫院根據使用需求往往會在室外設置移動CT、移動DR車、移動檢驗車、垃圾收集點等,需要有停放這類醫療車的硬質地面和醫療車所需的電源及給排水接口。另外根據收治患者類型,當收治傳染病患者時,還應考慮室外搭建清潔工作區的硬質地面。4.2建筑4.2.1方艙醫院入口處應設置足夠數量的救護車停車位,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傳染病時,運行期間每1千張床位應常規配備至少1輛負壓救護車,用于隨時裝運患者。車輛洗消場地應有組織排水,污水收集,并做好防滲漏處理,避免污染土壤。4.2.3本條主要是區分收治人員和醫護后勤健康人員出入的流線,做到潔污分流。4.2.5收治用房即污染區,本條規定了收治用房的設置要求??筛鶕唧w情況設置心理輔導區、健康教育區、民警保安和保潔人員的工作用房,收治人員衣服晾曬區等。4.2.6隔斷表面光潔、收口包邊,無毛刺快口,易于清潔,各面交角處有避免污物殘留的細節措施。4.2.7病床區的疏散通道應滿足國家標準規范相關要求,當兼作收治人員活動區域時應適當加寬。4.2.8護士站宜設置于病床區的中間位置,便于觀察和到達收治人員床邊。每200-300張床位宜配套設置一個護士站。4.2.9此區域應靠近建筑出入口,以便快速轉運特殊危重人員。4.2.10本條規定了監護單元的設置要求。4.2.11由于兒童年齡小,對傳染病的抵抗力弱,大空間的收治病床區人流嘈雜,環境衛生難以保證,為避免交叉感染,兒童病床區自成一區??紤]部分陪護需求,每床凈使用面積可適當加大按10m2配置。4.2.12衛生間和淋浴間宜利用建筑內原有衛浴設施,應當考慮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在衛生間和淋浴間內部設置扶手,在外部設置欄桿扶手、防滑坡道等無障礙設施,保證公共區域有足夠的燈光照明、地面防滑等設施。4.2.13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存在出院與入院人員屬于潔污兩類人群,應做到潔污分開,設置不同的出入口。Ⅲ清潔工作區4.2.14本條規定了清潔工作區的設置要求。4.2.15室外搭建醫護工作清潔區,優先選用裝配式建材,優選耐久免維護或少維護的產品和部件,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快速轉換成方艙醫院的要求。Ⅳ衛生通過區4.2.18合理設置醫務人員與工勤人員污染區進出口,確保進出口數量充足,減少人員排隊,原則上每1千張床位至少設置5-10個出口,醫務人員與工勤人員出口數量比為4:1,并進行物理分隔。4.2.21緩沖間門宜錯位布置。Ⅴ室內裝修4.2.23方艙醫院的裝修材料及構造應兼顧保障衛生、易于清掃沖洗、耐消毒液腐蝕、堅固耐磨等特性。4.4給水排水4.4.1方艙醫院的給水排水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相關規定。當利用既有建筑改造為方艙醫院時,應根據方艙醫院的功能需求對既有建筑現狀給水排水系統和設備進行全面評估,在安全、適用的基礎上避免過度改造導致的經濟浪費。4.4.3方艙醫院作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功能建筑,一般建設周期較短,給水排水系統、設施及設備等應結合建筑結構裝配作業的需求,提高裝配程度,選用標準化、集成化、裝配化程度高的給水排水系統、設施及設備。Ⅱ給水及熱水4.4.6生活給水泵房及水池(箱)、集中生活熱水機房等給水設施防止污染的要求十分重要,因此,應設置在清潔區內。作為方艙醫院使用的新建建筑,在項目建設階段應按方艙醫院的功能需求設置給水設施規模及位置。既有建筑改造作為方艙醫院使用時,可利用既有建筑的原有設備,也可在室外單獨建造。4.4.7本條從公共場所衛生器具預防交叉感染的角度做出規定。非接觸性開關如感應開關,非手動開關如肘動、膝動和腳動(踏)式開關。4.4.9收治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具有病毒感染傳播的潛在風險,為保證供水的安全性,應采取水質防回流污染措施。斷流水箱進水管設有空氣隔斷,防回流污染能力較強,生活給水系統宜采用斷流水箱供水方式。當采用斷流水箱供水確有困難時,應分析供水系統回流污染危害程度,當產生回流污染的風險較低時,可采用減壓型倒流防止器。4.4.10分散設置熱水器供應熱水,可減少污染區的交叉感染,但應采用優質的產品,減少維修,并應根據病區單元使用人數、用水特點合理設計有效容積。空氣源熱泵比采用電直接加熱節約能耗50%以上,當采用集中熱水供應時,宜采用空氣源熱泵作為熱源,同時應有熱水系統消毒的措施,高溫消毒和銀離子、光催化氧化消毒措施都是可以選擇的。Ⅲ排水4.4.12排水系統水封破壞會導致病毒通過感染者排泄物或廢水傳播,地漏內的水封會因為蒸發、沒有及時給水封補水或排水系統內的負壓而破壞。病區單元排水地漏宜采用帶過濾網的無水封直通型地漏加存水彎,并應采用水封補水措施,如采用洗臉盆的排水給衛生間地漏補水。4.4.13為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污染區與清潔區的排水應分別排至預消毒池。為防止空調冷凝水隨意排放,造成污染,應將污染區的空調冷凝水集中收集,隨污水集中處理。4.4.15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方艙醫院,污染區污廢水有病毒污染,應統一管道合流收集,集中進入預消毒池處理,在室外進入預消毒池之前,排水系統的檢查井井蓋密封不嚴,有可能冒氣,造成有害氣體的蔓延,為降低管道內潛在的病毒擴散風險,建議室外排水管道的連接應采用清掃口替代檢查井的全密閉連接方式。為了清掏,清掃口的設置間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中的有關規定。Ⅳ污水處理4.4.17考慮傳染病醫院的特殊性,其污水處理應先滅活消毒后再采用二級處理工藝。Ⅴ平急轉換4.4.19方艙醫院僅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使用,專供方艙醫院使用的污水處理設施及給排水管道初期投資較高,允許平時預留設施位置及管道接口。4.5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4.5.1為了響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于已規劃定位的新建建筑,空調通風設計應同時滿足其在平時和緊急狀態的使用要求,平急轉換時可通過閥門切換、設備變頻調節、啟用備用系統以及其他調節措施達到快速轉換的目的。4.5.2當既有建筑應急改造為方艙醫院時,宜盡可能利用原有的供暖空調及通風系統,降低施工成本,減少施工工作量,縮短施工周期。4.5.5搶救室為重要生命支持區域,為避免系統出現故障以及交叉感染,不受其他系統的干擾,確?;颊邠尵冗^程順利進行,空調通風系統應獨立設置。出院處置區為病人康復區域,為了不發生再次感染,故其空調通風系統應與其他污染區域分開設置。4.5.7由于病床區建筑空間一般比較高大,排風量計算不宜按空間換氣次數確定,可按人體個數計算排風量。4.5.8對于傳染病區域,排風除滿足人員基本的衛生需求外,尚應確保該空間保持負壓狀態。4.5.12本條文規定了呼吸道傳染病區域的氣流組織要求。因平時使用功能及空間美觀等原因,呼吸道傳染病排風口設置位置要求對于結合平急轉換要求的新建大空間區域較難實現,考慮到收治的病人為輕癥患者,傳染性較弱,故規定該區域的排風口設置于大空間下部的人員活動區內即可。4.5.14呼吸道傳染病區內的空氣具有傳染性,應保證排風系統連續運行,為防止突發故障,排風機應設置備用。4.5.15為了避免操作及檢修維護人員進入污染區,保證此類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要求空調機組、通風機不應設置在污染區內。為使排風管路內污染物不溢出,將排風機設置在末端處,使得系統管路處于負壓狀態。Ⅲ供暖與空氣調節4.5.17根據我省氣候條件,冬季供暖需求不高,采用集中大面積供暖代價較高,故可根據需求進行局部供暖。4.5.19采用的全空氣系統應按滿足全新風運行的條件設置,但對全新風運行時所需的制冷/制熱量可不做此要求。全新風運行時,當室內溫度達不到使用要求時,宜通過改變空調系統供水溫度、增加其他輔助冷熱源的方式改善室內環境溫度。4.5.20傳染病區空氣中的病菌會隨著冷凝水排出,可能使人員致病,所以應該避免將空調冷凝水排到裸露的地面,而應該將冷凝水排到設置的冷凝水管,引至醫院的廢、污水系統,集中處理。4.6電氣及智能化4.6.1本條文參照現行國家標準《醫療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312-2013第4.2.1條表4.2.1醫療建筑用電負荷分級并結合呼吸道傳染病應急醫院的特殊性確定用電負荷分級。4.6.6電氣設計按污染區、清潔區進行設計可以減少不同分區之間的管線穿越,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4.6.7配電箱、配電主干路由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EC TR 62899-250:2025 EN Printed electronics - Part 250: Material technologies required in printed electronics for wearable smart devices
- 【正版授權】 IEC 60947-8:2003+AMD1:2006 CSV FR-D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8: Control units for built-in thermal protection (PTC)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s
- 護理八年工作總結
- 兒童安全教育:瘋跑打鬧的危害與防范
- 球類運動居家護理方案
- 后循環缺血護理
- 2025年誠信建設實施方案
- 2025年數學學科教學工作方案
- 出鏡記者與主持人實務 課件 第七章 災難事件現場報道
- 2025年幼兒園推廣一般話工作方案
- 無錫諾宇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研發及銷售放射性藥物項目環境影響報告
- 《傳統康復方法學》期末復習考試題庫及答案
- 臭氧參考光度計nist srpqaqc手冊
- 盤點數據統計表
- 07FK02 防空地下室通風設備安裝
- 優質課一等獎小學綜合實踐《奇妙的繩結:平結手鏈》
- 銀行保險客戶KYC基礎信息表
- CRPS電源設計向導 CRPS Design Guide r-2017
- 2022年家政服務員(高級)理論考試題庫-下(多選、判斷題部分)
- (完整版)東南大學工程項目管理陸惠民第四章工程項目管理組織(課后習題答案)
- GB/T 41888-2022船舶和海上技術船舶氣囊下水工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