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一)司門郎中王繕,濰州人,治三傳《春秋》,中第,再調沂州錄事參軍。時魯簡肅公宗道方為司戶參軍,家貧,食口眾,祿俸不給,每貸于王,猶不足,則又懇王予貸俸錢。
魯御下嚴,庫吏深怨之,訴魯私貸緡錢,州并劾王。王諭魯曰:“第歸罪某,君無承也。”魯曰:“某貧不給,以干于公,過實自某,公何辜焉。”王曰:“某碌碌經生,仕無他志,茍仰俸入,以養妻子,得罪無害,況以官物貸人,過不及免。君年少有志節,明爽方正,實公輔器,無以輕過輒累遠業,并得罪何益?”卒明魯不知,而獨受私貸之罪。魯深愧謝不自容,王處之裕如,無慊恨色。由是沉困銓管二十余年。
晚用薦者,引對吏部,狀其功過,奏內有魯姓名。時魯已參大政,立侍殿中。仁宗目魯曰:“豈卿耶?”魯遽稱謝,且具陳其實。仁宗嘆曰:“長者也。”先是有私過者,例改次等,由是得不降等,詔改大理寺丞,仕至省郎,累典名郡,晚年田園豐腆,子孫蕃衍,壽八十九卒,亦庇賢為善之報也。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貧,食口眾,祿俸不給(供應)B.某貧不給,以干于公(求取)
C.過實自某,公何辜焉(對不起)D.仁廟目魯曰(用作動詞,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無以輕過輒累遠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B.祿俸不給,每貸于王/皆以美于徐公
C.引對吏部,狀其功過/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孫
D.亦庇賢為善之報也/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王繕甘愿獨當罪過的理由的一組是()
①家貧,食口眾,祿俸不給。②魯御下嚴。
③仕無他志,茍仰俸入,以養妻子,得罪無害。④況以官物貸人,過不及免。
⑤實公輔器,無以輕過累遠業。⑥時魯已參大政。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⑤⑥D.③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宗道做司戶參軍時家貧,人口多,俸祿不夠開銷,常常借貸,還不夠用,不得已挪用了公家的錢。
B.王繕認為魯宗道年輕,有志向操守,豪爽正直,是朝廷的有用人才。
C.王繕晚年因有人舉薦,被召到吏部述職對答;由于魯宗道說出了當年的實情,而受到仁宗皇帝的賞識。
D.王繕庇賢為善,終于得到好報,晚年不但升官發財,而且多子多孫,盡享天年。(二)則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輒羅告其主,以求官賞。潤州刺史竇孝諶妻龐氏,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詛,草狀以聞,先于玉階涕泣不自勝,曰:“龐氏事狀,臣子所不忍言。”則天納之,遷季旭給事中。龐棄市,將就刑,龐男希瑊訴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覽狀曰:“正當枉狀。”停決以聞。三司對按,季旭周密其狀。秋官及司刑兩曹既宣覆而自懼,眾迫有功。有功不獲申,遂處絞死。則天召見,迎謂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過;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則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減死而放于嶺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復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則天固授之,有功曰:“臣聞鹿走于山林,而命懸于廚者何?勢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從寬行法,必坐而死矣。”則天既深器重,竟授之,遷司刑少聊。時周興、來俊臣等羅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勝紀,時人方之于定國③。中宗朝,追贈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優賜其家。開元初,竇希瑊外戚榮貴,奏請回己之官,以酬其子。(選自《大唐新語·卷之四·執法第》)注:①醮:僧道設壇作法,祈禱或詛咒②失出:重罪輕判或有罪不判。③于定國:西漢大臣,掌管刑獄,他斷案公正寬和。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輒羅告其主羅:羅織罪名。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推:審問。C.草狀以聞聞:聽聞D.有功居司刑居:擔任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是()A.季旭言其咒詛,草狀以聞。B.有功覽狀曰:“正當枉狀。”C.臣以從寬行法,必坐而死矣。D.則天既深器重,竟授之。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①為其奴所告夜醮。②吾屬今為之虜矣!B.①先于玉階涕泣不自勝。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①卿比按,失出何多也?②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也D.①則天默然久之。②作《師說》以貽之。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潤州刺史竇孝諶的妻子龐氏因為家中奴婢的誣告,被判了死刑。龐氏的兒子跑到徐有功那里為母親鳴冤叫屈。B.徐有功發現龐氏一案確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稟告,三司官員于是重審,最后使龐氏免受刑罰。C.徐有功在審理龐氏一案時力主從輕發落,冒犯了武則天,因為被革職流放到嶺南。一個月后又官復原職。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氣,因此頗得時人贊譽,中宗時,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銜。5.翻譯句子(1)則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輒羅告其主,以求官賞。(2)臣聞鹿走于山林,而命懸于廚者何?勢使然也。(3)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從寬行法,必坐而死矣。(三)郅都,河東大陽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時,為中郎將。敢直諫,面折大臣于朝。嘗從入上林,賈姬在廁,野彘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復一姬進。天下所少寧姬等邪?陛下縱自輕,奈宗廟太后何?”上還,彘亦不傷姬。太后聞之,賜都金百斤,上亦賜金百斤,由此重都。濟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為濟南守,至則誅瞷氏首惡,余皆股栗。居歲余,郡中不拾遺;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為人勇,有氣,公廉,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常稱曰:“已背親而出,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矣。”都遷為中尉,丞相條候至貴居也,而都揖丞相。是時,民樸,畏罪自重,而都獨先嚴酷,致行法不避貴戚,列候宗室見都側目而視,號曰“蒼鷹”。1.對下列四句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陛下縱自輕縱:放縱B.余皆股栗股:大腿都遷為中尉遷:升官D.獨先嚴酷先:把……放在先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上目都居歲余側目而視丞相條候至貴居也兩個“目”字相同,兩個居字不同B.兩個“目”字相同,兩個居字也相同C.兩個“目”字不同,兩個居字相同D.兩個“目”字不同,兩個居字也不同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說明,錯誤的一項是()A.不發私書發:拆閱B.問遺無所受問遺:贈送
C.請寄無所聽請寄:私人請托D.郡中不拾遺拾遺:古代一種官職4.下列兩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1)天下所少寧姬等邪?(2)致行法不避貴戚。
A.(1)天下所缺少的是寧姬之流嗎?(2)以致執法不放過貴族的親戚。
B.(1)天下所缺少的是寧姬之流嗎?(2)以致刑法不避開貴族的親戚。
C.(1)天下所缺少的難道是姬妾之流嗎?(2)以致執法不放過貴族的親戚。
D.(1)天下所缺少的難道是姬妾之流嗎?(2)以致刑法不避開貴族的親戚。
5.“已背親而出,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矣”一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A.(我)既已背離雙親出來作官,自己理所當然要奉公為盡職而獻身,(所以)最終不能照顧妻子了。B.我)既已背離雙親出來作官,自己理所當然要奉公執法為氣節而死,(所以)最終不能照顧妻子了。C.(我)既已背離雙親出來作官,自己理所當然要奉公為盡職而獻身,(所以)始終不能顧念妻子、孩子了。D.(我)既已背離雙親出來作官,自己理所當然要奉公執法為氣節而死,(所以)始終不能顧念妻子、孩子了。6.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概述,準確、全面的一項是()郅都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惡,為官公正清廉,執法嚴酷,使得百姓自重,高官顯貴懼怕。郅都因敢于直言進諫,受到景公重用,任濟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惡。為人勇敢,有氣節,為官公正清廉,執法嚴酷,使百姓自重,高官顯貴懼怕。郅都因敢于直言進諫,受到景公重用,任濟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惡。為人勇敢,有氣節,不取媚丞相條候,執法公正。郅都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惡。他為官公正清廉,不放過顯貴高官,得“蒼鷹”綽號。12.C讓……聽到;稟告
13、B古義:確實。今義:“正處在”“合理合法”等。14、A都是介詞,表被動“被”。B.介詞,“在”/介詞,“比”。C.疑問副詞,“為什么”/疑問代詞,“什么”。D.音節助詞,無實義/代詞,“他”。15.A(B.龐氏最后是“敕減死而放于嶺南。”C.“流放嶺南”的是龐氏。D.越州都督之銜是“追贈”,即在他死后追封,而非“出任”。)
附譯文:武則天當朝時,官員家中的奴婢多勾結外人,經常羅織罪名告發自己的主人,來求取朝廷的賞賜。潤洲刺史竇孝諶的夫人龐氏,被奴仆誣告她夜間請道士作法詛咒武則天,武則天命令御史薛季旭審理這件案子。薛季旭認定龐氏詛咒了武則天,于是寫下奏章稟告武則天,并事先到宮殿前的臺階上痛器流涕,做出難以自控的樣子,然后說:“龐氏所做的事情,我實在不忍說出來。”武則天接納了他的審判結果,并提升他為給事中。龐氏被判死罪,馬上就要執行死刑,龐氏的兒子竇希瑊跑到侍御史徐有功那里訴冤。徐有功看了他的訴狀,說:“這的確是件冤案。”便叫人暫停行刑,并向上稟告。于是三司的官員一同再審,薛季旭把龐氏的案情說得具體細致,就像真的一樣。刑部及大理寺的官員由于公開審理擔心自己因輕判而丟官,便一起逼迫徐有功維持原判。徐有功沒有機會說話,于是龐氏便被判處絞刑。武則天召見徐有功,迎面就說:“你審理案件,為什么有那樣多重罪輕判的情況呢”徐有功回答說:“重罪輕判,則我的小過失;愛惜人的生命,是圣人高尚的品德。希望陛下弘揚圣人的美德,那么天下人將十分幸運了!”武則天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你走吧!”于是下旨免除龐氏的死罪,將她流放到嶺南。徐有功也因此被革除了官職。一個多月后,武則天又恢復他侍御史的官職。徐有功伏地痛器,堅持不肯接受旨意。武則天卻堅持要授予徐有功官職。徐有功說:“我聽說鹿雖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卻掌握在廚子的手中,這是為什么呢?這是環境使它這樣啊。陛下任用我為法官,我因從寬執法,一定會受牽連而獲罪致死。”武則天非常器重徐有功,最終還是授予他官職,還升任他做司刑少卿。當時,周興,來俊臣等人羅織罪名,誣告朝廷命官,遭到滅族的有數千百家。徐有功擔任司刑少卿時,含冤得到平反昭雪的人不計其數,當時的人將他比作漢代的于定國。唐中宗時,追封徐有功為越州都督,并追授徐有功一品的官銜,讓他的家人享受特殊的待遇。開元初,竇希瑊身為皇親國戚,非常榮貴,便奏請把自己的官職讓給徐有功的兒子,以表示對徐有功的酬報。四、1、武則天當朝時,官員家中的奴婢多勾結外人,經常羅織罪名告發自己的主人,來求取朝廷的賞賜。2、我聽說鹿雖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卻掌握在廚子的手中,這是為什么呢?3、陛下任用我為法官,我因從寬執法,一定會受牽連而獲罪致死。一、1.A2.D3.D4.C5.C6.B
二、1.C2.B3.B4.C
5.B(
長史欣并未勸章邯反叛)三、1.B2.A3.D4.eq\o\ac(○,1)Beq\o\ac(○,2)C5.B郅都是河東大陽人,任郎官奉事漢文帝。漢景帝時,任中郎將。郅都敢于直言進諫,在朝廷上與大臣當面辯駁。他曾經有一次隨從漢景帝到上林苑,賈姬在廁所,野豬也闖進廁所,景帝用眼睛向郅都示意,郅都不去救。景帝自己要拿兵器去救賈姬,郅都跪伏在景帝跟前說:“死了一個姬妾,再選進一個姬妾,天下缺少的難道是姬妾之流嗎?皇上縱使不重視自己,對祖宗對太后該怎么說呢?”景帝返回不去救了,野豬也沒傷害賈姬。太后聽說這件事,賞給郅都金百斤,皇上也賞了金百斤,從此重視郅都。第二節文言虛詞文言虛詞數量不多,但使用的頻率很高。幾乎每個句子中都離不開虛詞,所以我們可在閱讀使用中,逐漸掌握這些虛詞的用法。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不少虛詞都兼屬兩個以上的詞類。我們學習文言虛詞的方法是:首先在閱讀中,依據上下文領會某一虛詞的具體用法和含義;到一定時候,再進而弄清該虛詞兼屬哪幾個詞類。遇到問題時,應多查閱《古漢語虛詞詞典》,逐漸積累虛詞知識。新課標中,要求重點理解的虛詞有20個,它們是:乃、且;為、于、與、以、因;而、然、若、則;乎、也、矣、焉何、其、之、者、所;趙光老師的《高考文言文閱讀》一書中,講了十二個賞見的文言虛詞,比較了它們的用法,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們現在處于文言虛詞的積累階段,今后要進行整理歸納,所以這一節的內容將來還要補充。現在先講幾個常用的虛詞。一、兩個常用的助詞:者、所助詞〖者〗1、結構助詞“者”:結構助詞的“者”的頭一種用法是,附在別的詞或詞組的后面,組成“……者”,叫作“者字詞組”。(注意:它主要是附在動、形、數等非名詞性的詞或詞組之后)“者字詞組”在句中相當于一個名詞,可以指代人、事、物,充當名詞所能充當的句子成份。例如:①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響應的人)②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遠的時候,近的時候)③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起早走路的人)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從人那接受的東西)⑤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以肉為食的人)⑥
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替大王出這個主意的人)⑦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兩種東西)結構助詞“者”的另一用法是,它附在定語后,相當于“的”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③
項王怒,將誅定殷者將吏。2、語氣助詞“者”①
陳勝者,陽城人也。(提頓語氣,可不譯)②
長子邁……送之至湖口,因得見所謂石鐘者。(突顯語氣)3、音節助詞①
魯肅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音節助詞只是為了湊足雙音節,多附在時間名詞之后,如:“向者”、“古者”、“昔者”、“曩者”等。助詞〖所〗結構助詞的“所”,是附在動詞或介詞前,構成“所·動”、“所·介·動”稱“所字結構”。所字詞組是名詞性的,在句中可充當名詞所能充當的成分。例如:①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考慮的事,思念的事)②
可汗問所欲。(想要的東西)③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做的記號)④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走來的地方)有時“所字詞組”與“者字詞組”重合到一起。例如:⑤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人。⑥
臣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這時“者”字是中心詞,“所字詞組”是它的定語。〖附:名詞“所”、數詞“所”〗名詞“所”:是“處所”、“地方”、“位置”的意思。例如:①
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處所)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地方、地點)③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位置)數詞“所”:表示約數,可譯為“上下”、“左右”等。例如:①
父去里所,復還。②
彗星出天市,長二尺所。③
以弟子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后。二、兩個常見的語氣副詞:“其”、“曾”語氣副詞〖其〗語氣副詞“其”,在句中作狀語,表示一種語氣,但它本身無固定含義,我們應根據前后文,判斷該處的語氣,然后選出一適當字眼,對譯這個“其”字。例如:①《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此處猜度語氣,“其”字可譯為“大概”、“也許”②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鄭伯克段于鄢》)——此處反詰語氣,“其”可譯為“難道”。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此處期望語氣,“其”可譯為“可要”。④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此處委婉語氣,“其”可譯為“還是”。總之,并不是“其”字本身有這些含義,或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某個詞,而是根據句中的語意,選一個適當的詞語譯它。語氣副詞〖曾〗zēng語氣副詞的“曾”,在句中作狀語,表示一種“出乎意料”的語氣,可譯為“竟”、“竟然”、“原來”等。例如:①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②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③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附:代詞“其”;時間副詞“曾”〗“其”1、人稱代詞(指代人、事、物)第三人稱:“他、他們,它們,他的”也可活用為第一人稱:“我,我的”2、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其中的”“曾”作時間副詞可譯為“曾經”三、兼詞:諸、焉、盍文言詞匯中,有一種特殊的詞,叫兼詞(又稱“合義詞”),即它一身兼有兩個詞的含義。兼詞不多,這里講三個。兼詞〖諸〗兼詞“諸”,在句中是“之于”,在句尾是“之乎”。即處在句子中間,它等于代詞“之”加介詞“于”,在句子末尾,它等于代詞“之”加語氣助詞“乎”。例如:①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第7頁)譯法:告諸往——告之于往——于往告之——把往事告訴他;②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3頁)譯法:有諸?——有之乎?——有這事嗎?③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④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孟子》31頁)[附:代詞“諸”]代詞“諸”,為指示代詞,可譯為“眾”、“各位”、“那些”“別的”、“各”等。兼詞〖焉〗兼詞“焉”用在句尾,等于“于之”或“于是”,即介詞“于”加代詞“是”。這樣看來,“焉”作兼詞時,一個字就是個介賓詞組,用在動詞后,就是該動詞的補語。例如:①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譯法:父異焉~~父異<于是>~~父[于是]異~~父親對此感到詫異。②復到舅家問焉。譯法:問焉——問<于之>——問到這件事[附:代詞“焉”,助詞“焉”]一、“焉”作代詞,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怎么樣”等。例如: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哪能)②殺雞焉用牛刀。(怎么,何必)二、“焉”作助詞,是語氣助詞,用在句尾,可譯為“呢”、“啊”等。例如:①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了”)②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啊”)兼詞〖盍〗兼詞“盍”是“何不”兩詞的合義。例如:①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譯法:盍各言爾志?——何不各言爾志?——為什么不各自談你們的志趣呢?第四節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斷句判斷句中,后面的謂語部分,是對前面的主語進行判斷的,即指出它是什么,或具有某種屬性等等。現代漢語中,判斷句以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例如:“陳勝是陽城人”。但是在早期的古漢語中,沒有判斷動詞,古漢語的判斷句,是以名詞性謂語,直接表示判斷的。例如:陳勝陽城人。秦,虎狼之國。由此可見,文言判斷句的基本特征,是名詞性謂語。文言判斷句,分有標志的,無標志的,兩大類。(一)無標記判斷句即在句中,除名詞性謂語表判斷外,再無其它任何詞語可作判斷的標記。就象陳勝陽城人。秦,虎狼之國。(二)有標記判斷句在名詞謂語這一判斷句的基本構架中,有時為突顯判斷意味,而在句中加進一些輔助性詞語(助詞、副詞),它們成了判斷句的標記。1、加進助詞“者”、“也”,以突顯判斷。……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也。陳勝,陽成人也。……者,……。陳勝者,陽城人。例如:①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②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③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④
兵者,兇器。(《史記·酷吏列傳》)這種句式在翻譯時,要在主、謂之間加判斷動詞“是”。注意:這里的“者”字,只表示一種提頓的語氣,不起別的作用,“也”字表示判斷語氣。2、加進副詞“乃、為、即、則、亦、皆”等,以突顯判斷。例如:①
身非木石。②
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③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④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⑤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⑥
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⑦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也。⑧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⑨
相如,素賤人。⑩
丈人笑曰:“禽獸負恩如是,而猶不忍殺,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11荊州北據漢、沔,……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要注意,這些副詞并不是判斷動詞,不起判斷作用,起判斷作用的仍是后面那個名詞性謂語。這些副詞只是謂語的狀語,對后面謂語(名詞)進行修飾限定的。結果此處就形成了副詞修飾名詞的情況,這一般是不行的,此處之所以允許,是古代漢語的一種特殊現象。注意,也只有在這種句式中,副詞才可修飾名詞。這種句子的翻譯方法是,在翻譯時,要在這些副詞的后面加進判斷動詞“是”,用“是”起判斷作用,這些副詞轉而給“是”做狀語了。3、在主、謂之間加判斷動詞“是”,由“是”起判斷作用,這就與現代漢語的判斷句相同了。例如:①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②
問今是何世。③
斯是陋室。④
西門豹曰:“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漢代以后,“是”字有時作判斷動詞,但是這種用法,在古書中極少見。二、被動句主語是謂語動作的施動者,叫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作的受動者,叫被動句。廣播員播發新聞。(主動句)新聞播發了。(被動句)下句,主語“新聞”是謂語“播發”的受動者,叫主語被動式,也叫被動句。被動句的格式,大致如下:(一)無標記的被動句:新聞播發了。就是無標記被動句,句中無任何標記顯示主語的被動地位,我們只能從句中的語意上,領會它的被動性。例如:①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②
珠可歷歷數也。(二)有標記被動句為標明主語的被動地位,在謂語動詞之前、之后,加進一些表示被動的介詞或介賓詞組,這些就成了被動句的標記。1、用表示被動的介詞“被、見、為、受”等作狀語,表主語之被動:①
新聞被播發了。②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2、用介詞“于、以”等,在補語中引進施動者,以表主語之被動。①
新聞播發于廣播員。②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③
而君幸于趙王。3、上面兩種形式的合用,用“見……于”“受……于”表示主語被動。①
新聞被播發于廣播員。②
五被除以二。③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④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4、用介詞“為”、“為……所”、“為所”等,在狀語中引進施動者,表主語之被動:①
新聞被廣播員播發。②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③
嬴聞如姬之父為人所殺。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三、省略句文言句中的省略現象,比現代漢語要普遍而常見。(一)主語的省略1、承前省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2、蒙后省略——[]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3、對話省略——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這些省略的主語,翻譯時,有的須補上,有的不補也明確,就不必增補。但是下面的各類省略,翻譯時都須補上。(二)謂語的省略①途中[]兩狼,綴行甚遠。②又[]數刀斃之。③楫左右[]舟子各一人。(三)賓語的省略古代漢語中,許多句子的賓語都可以由代詞“之”充當,凡在賓語位置上應出現“之”而沒有出現的,即是省略賓語。①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②屠懼,投[]以骨。③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四)介詞的省略文言文中,句子里的介詞“于”、“以”有時可以省略。例如:①一日,見二蟲斗[]草間。②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③屠乃奔倚[]其下。例句中,本來是以介賓詞組作狀語、作補語的,介詞省略以后,就變成名詞直接作狀語、作補語了。這就是名詞狀語與名詞補語的成因。(五)介詞賓語的省略文言語句中,介詞“以”“與”“為”的賓語如果是個代詞,常常被省略。例如:①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②旦曰,客從外來,與[]坐談。③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六)中心詞的省略文言語句中,定語或狀語的中心詞,有時被省略。例如:①夏蚊[]成雷。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④父異焉,借旁近[]與之。⑤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⑥無絲竹[]之亂耳。以上這類省略的成份,在翻譯時,多數須要補上。四、倒裝句所謂倒裝,是依據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而言的,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一)主謂倒裝①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
子曰:“賢哉,回也!”(《論語·雍也》)③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二)動賓倒裝(即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提前。例如:①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②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論語》)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要提前。例如:①
吾誰欺?欺天乎?②
白雪紛紛何所似?③
沛公安在?3、強調性提賓為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提到動詞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格式:(1)用“之”作標志,把賓語提到動詞前①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②
何陋之有。(2)用“唯……是”、“唯……之為”的格式,把賓語提到動詞前。①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②
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奕秋之為聽。(3)沒有標志,只是將賓語提到動詞前。例如:①
小學而大遺,惑矣!(《師說》)(三)介賓倒裝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可以提到介詞前。例如:①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②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③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以上三例介賓詞組的正常語序依次是“以何”、“與誰”、“以是”。(四)定中倒裝(即定語后置)①
以土礫凸者為丘。②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③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④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⑤
僧之富者不至,而貧者至矣。⑥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五)介賓詞組的后置文言語句中,介賓詞組常常是放在動詞后作補語,翻譯時,多數須提到動詞前作狀語(可簡稱為“介賓補語變狀語”),只有少數仍可留在動詞后作補語。例如:①
又留蚊于素帳中。翻譯:又在素帳里留下一些蚊子。②
徐噴以煙。翻譯:慢慢地用煙噴。③
又七年,還自揚州回來。翻譯:又過七年,從揚州回來。少數介賓詞組,也可以不提到動詞前,繼續留在動詞后面作補語。例如:④
夫子至于是邦也。可譯成:夫子來到這個國家。⑤
各隱卷底衣褶中。可譯成:各自隱蔽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介賓詞組在翻譯時是否提前,主要是根據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而定。留在動詞后作補語不順暢,就提前作狀語。第五節文言文的翻譯前面講了文言語法知識,目的是讓我們掌握了之后,能準確翻譯文言文,所以歸根結底,效果要落實在完成翻譯上。我們翻譯文言文時,容易犯的毛病是對原文字句推敲不準、不足,只籠統述其大意。要想準確翻譯文言文,要注意以下方面。一、翻譯的原則翻譯文言文的原則應是:字字落實,直擇為主,意譯為輔。所謂“字字落實”就是,對每句話中的每一個詞,都要用相應的現代漢語詞匯對譯它,有的虛詞譯不出來,也要知道它在句中的語法作用。這就叫直譯。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憑您的力量尚且不能挖掉魁父(那樣)的小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廣東科貿職業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東服裝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9-2024歷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2024年5月水壩閘門液壓系統同步拆除精度控制合同
- 自我介紹開場-展現你的精彩亮點
- CO的有關知識課件
- 新發展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2 課件 Unit 9 Remembrances
- 石家莊經濟職業學院《兒童歌曲演唱與指揮》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GB/T 18655-2025車輛、船和內燃機無線電騷擾特性用于保護車載接收機的限值和測量方法
-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三模試題 生物 含答案
- DZ∕T 0130-2006 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正式版)
- 《新疆大學版學術期刊目錄》(人文社科)
- 衛生應急響應與處置
- 電子式交流電能表檢定原始記錄
- 最新整理【施耐德變頻器故障代碼】
- 供應商審廠報告模板
- 門診特定病種待遇認定申請表
- 文化遺產學概論:第七講 遺產的完整性問題
- 裝修項目技術標(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