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副傷寒1課件_第1頁
傷寒與副傷寒1課件_第2頁
傷寒與副傷寒1課件_第3頁
傷寒與副傷寒1課件_第4頁
傷寒與副傷寒1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傷寒與副傷寒傷寒與副傷寒1傷寒[概論]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典型臨床特征:持續發熱、相對緩脈、全身中毒癥狀、消化道癥狀、玫瑰疹、肝脾腫大與白細胞減少。嚴重及常見的并發癥為腸出血和腸穿孔。2傷寒與副傷寒1傷寒桿菌3傷寒與副傷寒1傷寒桿菌電鏡照片4傷寒與副傷寒1[流行病學]一、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病人從潛伏期開始至恢復期均可由糞便排菌,但以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傳染性也最強。病愈后排菌量減少,有2~5%的病人持續3個月以上,稱慢性帶菌者,3個月以內稱暫時帶菌者。慢性帶菌者是傷寒流行或散發流行的主要傳染源。二、傳播途徑

糞-口傳播。通過污染病菌的手、餐具、食物、水、蒼蠅或蟑螂而傳播。5傷寒與副傷寒1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以兒童及青壯年較高,病后獲持久免疫力,僅有2%再次發病。四、流行特征

終年發病,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及亞熱帶多見,夏秋季為主。

6傷寒與副傷寒1[發病機理及病理]傷寒桿菌→胃→小腸→侵入腸粘膜淋巴結及腸系膜淋巴結進行繁殖→由胸導管→進入血流→第一次菌血癥,即潛伏期(因菌量少,不引起臨床癥狀)。細菌隨血循環→肝、膽、脾、骨髓大量繁殖→再次進入血流→第二次嚴重的菌血癥(病菌釋放大量內毒素及內源性致熱原)→引起臨床癥狀,相當于發病初期(第一周)。之后2—3周,細菌繼續隨血流遍布全身,在膽汁中繁殖旺盛→隨膽汁排入小腸,(大部分隨糞便排出,小部分)→再度侵入腸道淋巴組織→使原已致敏的腸道淋巴組織發生嚴重的炎癥反應。7傷寒與副傷寒1基本病理特征

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增生性反應。以回腸末端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小結的病變最為顯著。病變過程分為:增生、壞死、潰瘍形成、潰瘍愈合4期。每期約1周,共4周。病變一般僅在粘膜及粘膜下層。若壞死或潰瘍波及血管則引起腸出血,穿透肌層及漿膜層則致穿孔。肝、脾腫大主要病變是炎癥、充血、灶性壞死,可有吞噬細胞聚集,形成傷寒小結節。貧血和白細胞減少與單核--吞噬細胞增生及作用增強所致。持續發熱除與內毒素血癥有關外,尚與單核-吞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釋放內源性致熱原有關。8傷寒與副傷寒1

中醫病因病機:傷寒屬中醫”濕溫“范疇。是由濕熱疫毒引起的急性熱病。外因——濕熱疫毒;內因——脾胃內傷。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蘊結中焦→損傷脾胃,或脾胃素虛→阻滯氣機,濕熱熏蒸而成。病理特點——因濕為陰邪,其性重濁膩滯,與熱相合,蘊蒸不化,膠著難解,故本病傳變較之一般溫病緩慢,病程較長,往往纏綿難愈。邪遏胃氣,病變主要在氣分,以脾胃為主要病變部位。本病四時皆有,但多發生在雨濕較多的夏秋季節。9傷寒與副傷寒1[臨床表現]

潛伏期3~35日,多數為7~14日。

10傷寒與副傷寒1一、典型傷寒

分為四期,病程4~5周。㈠初期(第一病周)

起病緩慢,首癥為發熱,體溫呈階梯形上升,5~7日內升至39~40℃,伴全身乏力、食欲下降、咽痛、腹部不適。

11傷寒與副傷寒1㈡極期(第2~3病周)⒈持續高熱多呈稽留熱,少數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持續發熱10~14日。⒉相對緩脈脈搏緩慢與體溫的升高不成正比。偶有重脈。正常情況體溫每升高1℃,脈搏應增加15~20次。但并發心肌炎時此癥不明顯。⒊表情淡漠同時可有精神恍惚、反應遲鈍、呆滯、耳鳴、重聽、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昏迷或腦膜刺激征等癥狀。為內毒素作用于神經系統所致。12傷寒與副傷寒1⒋消化道癥狀食欲下降、腹部不適、便秘、腹脹明顯,可見中毒性腸麻痹,少數可有腹瀉。可有右下腹壓痛。⒌肝脾腫大病后第6日開始可有肝脾腫大,質軟、壓痛,局部叩痛。少部分病人有黃疸、ALT明顯升高,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6.玫瑰疹部分病人在病程7~14日時,于下胸部及上腹部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2~4mm,壓之褪色,多在10個以下,分批出現,2~3日內隱退。

13傷寒與副傷寒1傷寒病人體溫表14傷寒與副傷寒1玫瑰疹15傷寒與副傷寒1㈢緩解期(第4病周)

癥狀逐日減輕,體溫漸降,腫大的肝脾回縮。㈣恢復期(第5病周)

體溫正常,癥狀及體征消失,常在1個月左右完全康復。

16傷寒與副傷寒117傷寒與副傷寒1

二、臨床類型㈠輕型

癥狀較輕,病程短(1~3周),體溫38℃左右。早期接受有效抗菌治療或經疫苗接種者,易誤診及漏診。㈡普通型

具有典型傷寒的臨床表現及病程。㈢遷延型

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慢性血吸蟲病者。發熱持續時間長,病程可達數月之久,癥狀早期與普通型相同。18傷寒與副傷寒1㈣逍遙型

癥狀輕,患者不易察覺,部分因腸出血或腸穿孔而就診。㈤暴發型

驟起高熱,毒血癥癥狀重,常有休克、中毒性腦炎、中毒性腦病、中毒性心肌炎、DIC等,若能盡早診斷并及時搶救治療,仍可治愈。19傷寒與副傷寒1小兒傷寒起病較急,胃腸道癥狀較明顯,體溫多呈馳張熱,常見肝脾腫大,血白細胞正常或稍偏高。常并發支氣管肺炎,少有腸出血及腸穿孔。病程短、恢復快、病死率低。老年傷寒發熱不很高,但消化道癥狀明顯,常有腹痛、腹脹、腹瀉與便秘交替,同時可并發支氣管肺炎和心功能不全。病程長、恢復慢、病死率高。

20傷寒與副傷寒1三、復發與再燃復發:體溫正常1~3周后,臨床癥狀再次出現,血培養陽性,稱之復發。少數患者可有復發,多見于抗菌治療不充分或免疫力低下時,病灶內未被消滅的細菌再度繁殖所致。再燃:當體溫已波動下降,但尚未降至正常時再次升高,血培養陽性,稱之再燃。與菌血癥未完全被控制有關。

21傷寒與副傷寒1四、并發癥

常發生在病程的第2、3周。

22傷寒與副傷寒1㈠腸出血

較重的并發癥。病情輕重不一,由僅大便潛血陽性至大量便血,甚至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血壓下降等出血性休克的臨床表現。發生率在2%~8%。發生的誘因與飲食不當、腹瀉等有關。23傷寒與副傷寒1㈡腸穿孔

最嚴重的并發癥。病人有突然右下腹劇痛,繼之很快出現腹部壓痛、反跳痛、肝濁音界縮小,X線膈下有游離氣體,血象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均增高等急性腹膜炎的表現。發生率在1%~4%。常因飲食不慎,腸脹氣或濫用瀉藥,高壓灌腸等誘因所致。

24傷寒與副傷寒1㈢中毒性肝炎

發生率為12%~60%。肝腫大、質軟、有壓痛及叩擊痛,ALT升高,少部分有黃疸,隨傷寒好轉而復常。極個別病例可發展為重型肝炎、肝衰竭。

25傷寒與副傷寒1㈣中毒性心肌炎

約占3~5%。病人可有胸悶、心慌、心跳現象。心電圖檢查,心率快或心律失常、心音低鈍、心肌缺血、血壓下降等表現。偶有心臟擴大,心衰。

26傷寒與副傷寒1㈤支氣管肺炎

常為繼發感染,極少為傷寒桿菌引起。支氣管炎發生于病程的早期,支氣管肺炎則發生于極期或恢復期。

27傷寒與副傷寒1㈥其他

溶血性尿毒綜合征,中毒性腦病,膽囊炎、腎孟腎炎、DIC、血栓性靜脈炎、骨髓炎等偶可發生。

28傷寒與副傷寒1[實驗室檢查]一、血象

白細胞計數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隨病情好轉而恢復,但復發時可再度減少或消失。

29傷寒與副傷寒1二、傷寒桿菌培養是確診的依據。㈠血培養

抗菌治療前,于病程1~2周陽性率為80~90%,第3周為50%。若抗菌治療后,可取血塊進行培養或加膽汁培養。㈡骨髓培養

陽性率最高,可達90%。不論是病程早晚或用藥與否均較血培養陽性率高。30傷寒與副傷寒1㈢糞培養及尿培養

于病程第2~3周時,陽性率分別為75%和25%。㈣膽汁培養適用于慢性帶菌者。

31傷寒與副傷寒1三、肥達氏反應對傷寒和副傷寒有輔助診斷的價值。用已知的傷寒“O”和“H”抗原及副傷寒桿菌“甲”“乙”“丙”抗原,通過凝集反應檢測機體內相應的抗體。因菌體“O”抗原為傷寒與副傷寒甲、乙所共有,所以僅檢出高效價“O”抗體不能區別傷寒與副傷寒,還必須依靠“H”、“A”、“B”、“C”特異性抗體效價的高低來判斷感染的菌種。32傷寒與副傷寒1若“O”>1:80,“H”>1:160,為肥達氏反應陽性,有助于傷寒的診斷;若“O”>1:80,“A”>1:160,則有助于副傷寒甲的診斷,余此類推。一般于病程第一周末出現陽性,第3~4周陽性率可達80~90%。但有10%~20%的傷寒病人肥達氏反應始終陰性,故不能據此而排除傷寒。33傷寒與副傷寒1分析肥達反應注意事項:①僅有“O”抗體陽性而“H”抗體陰性,可能為病程的早期;僅有“H”“甲”“乙”“丙”抗體陽性,而“O”抗體陰性,可能為既往感染或曾接種過傷寒疫苗。因為“O”抗體出現早,半年左右消失,而“H”抗體出現遲,可持續數年之久。②早期應用有效抗菌治療,病菌很快被殺滅,抗體可不高,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者,抗體也可能持續陰性。34傷寒與副傷寒1③傷寒桿菌屬于D群沙門氏菌,和A群、B群有部分共同抗原,亦可產生“O”和“H”抗體而出現交叉反應。④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風濕病、潰瘍性結腸炎、結核病等可呈假陽性。少部分血培養陽性者,而肥達氏反應則呈陰性。故肥達氏反應對傷寒病的診斷有輔助價值,但不能做為確診的依據。

35傷寒與副傷寒1四、其它

近年來建立了許多新的免疫學診斷方法,如ELISA法檢測傷寒桿菌抗原及檢測IgM或IgG型抗體;被動血凝試驗(PHA)、免疫電泳(CIE)、免疫熒光試驗等技術,最近尚有用傷寒桿菌DNA或PCR技術檢測傷寒的方法。但以上技術尚需臨床進一步總結應用。

36傷寒與副傷寒1[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㈠流行病學資料

注意當地有否傷寒的流行、流行季節、患者的生活習慣、既往史、預防接種史及接觸史等。37傷寒與副傷寒1㈡臨床表現

持續發熱1~2周不退,伴有表情淡漠,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腫大,應高度懷疑傷寒。若并發腸出血或腸穿孔更助于診斷。㈢實驗室檢查

血中白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肥達氏反應陽性,有助于診斷。確診的唯一依據是血、骨髓、糞等中培養出傷寒桿菌。

38傷寒與副傷寒1二、鑒別診斷㈠病毒感染主要是上呼吸道及腸道病毒感染。

有持續發熱及白細胞減少,但無傷寒中毒癥狀,無相對緩脈、玫瑰疹、少有肝脾腫大,肥達氏反應及傷寒桿菌培養陰性。且病程短,1~2周可治愈。

39傷寒與副傷寒1㈡鉤端螺旋體病

近期有疫水接觸史。有鉤體病的“寒熱、酸痛、一身乏”,“眼紅、腿痛、淋巴大”等三癥狀、三體征,白細胞計數增高,血沉快,血清凝溶試驗陽性。

40傷寒與副傷寒1㈢粟粒型肺結核

有結核病史或密切接觸史。呈不規則發熱、常伴有盜汗、脈速、氣促、紫紺、消瘦等表現,血沉快,結核菌素試驗陽性。2周后胸片可見粟粒型病灶。

41傷寒與副傷寒1㈣瘧疾

體溫波動大,有寒戰、高熱、熱退時大汗淋漓特點,并有一定的間歇期,以脾腫大為主,質偏硬,常有貧血,血或骨髓切片可發現瘧原蟲。

42傷寒與副傷寒1㈤敗血癥

部分革蘭氏陰性菌感染者,血中白細胞正常或偏低,但中性粒細胞常增高。可有原發病灶。血培養可確診。

43傷寒與副傷寒1㈥斑疹傷寒

流行性斑疹傷寒多見于冬春季節;地方性斑疹傷寒多見于8~9月。后者癥狀比前者輕,均有被虱咬史、突起高熱、寒戰、結膜充血、脈快。皮疹于病程3~5天出現。分布廣,數量多、色暗紅,壓之不退色,退疹后有色素沉著。病程約2周,外斐反應陽性。

44傷寒與副傷寒1㈦惡性組織細胞病

病情變化快,有不規則高熱,進行性貧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消瘦,全血細胞減少。骨髓檢查可發現惡性組織細胞。

45傷寒與副傷寒1[治療]

46傷寒與副傷寒1

一、一般治療(一)隔離與休息

消化道隔離,排泄物進行消毒處理,臥床休息。(二)護理

注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大小便情況、保持口腔衛生。對臥床者需防褥瘡。(三)飲食

高熱時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并注意補充水份及各種維生素。熱退期給予少渣飲食,避免進食過飽、進食粗糙及含纖維素多的食物,以免造成腸出血或腸穿孔。47傷寒與副傷寒1(四)對癥處理

高熱給予物理降溫。不宜用大量退熱藥,以免虛脫。煩燥者可用安定等鎮靜劑;腹脹時禁用新斯的明,可給予松節油熱敷或肛管排氣;便秘者可用開塞露通便或生理鹽水低位灌腸;毒血癥嚴重者可在有效抗菌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2~5mg/日,有腹脹者慎用,以誘發腸出血、腸穿孔。

48傷寒與副傷寒1二、病原治療(一)喹諾酮類

目前治療傷寒的首選藥。此類藥抑制細菌DNA旋轉酶,干擾其DNA復制,導致細菌死亡。氧氟沙星針100ml靜滴,每日2次,口服200mg,每日3次;左氧氟沙星針200mg,每日2次;環丙沙星200mg,每日2次;諾氟沙星400mg,每日3~4次,口服。四種藥可任選一種。用藥后一般5天左右退熱,但仍需繼續服用10~14天,孕婦與兒童不宜用。49傷寒與副傷寒1(二)氯霉素

在傷寒桿菌敏感地區,氯霉素仍為有效藥物。成人每日1.5~2g,分4次口服,或靜滴每次0.75ml,每日2次,退熱3天后可減半量繼續用2周,本藥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故在治療前及治療中應定期復查血象。若血細胞總數低于3.5×109/L。中性粒細胞低于35%應立即停藥,改用其他藥物治療。孕婦及兒童禁用或慎用。50傷寒與副傷寒1(三)頭孢菌素類

孕婦及兒童均可選用。頭孢哌酮與頭孢他啶等均有良好的療效,常用劑量為2~4g,兒童100mg/kg,每日兩次靜脈注射,療程10~14天。(四)丁胺卡那霉素

對傷寒桿菌有較好的療效。成人200~600mg/天,分兩次注射;兒童4~8mg/kg/天,分兩次靜脈給藥,療程一般不超過7~10天。

51傷寒與副傷寒1三、主要并發癥治療(一)腸出血

禁食,絕對臥床,注意觀察出血量,視出血量的多少,應用止血劑及適當輸入新鮮血液。(二)腸穿孔

禁食,胃腸減壓,加強抗菌治療,視具體情況及時外科手術治療。(三)中毒性心肌炎

絕對臥床休息,在足量有效抗菌素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并用營養心肌類藥物。若出現心功能不全,可慎用小劑量洋地黃制劑。52傷寒與副傷寒1四、慢性帶菌者的治療

氨芐青霉素每日3~6g,加用丙磺舒每日1~1.5g口服,連用4~6周;復方新諾明每次2片,每日2次;療程1~3個月;氟哌酸0.4g,每日2次,連用4周;以上可任選一種,若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外科膽囊切除。

53傷寒與副傷寒1三、中醫辨證:(一)辨證依據多于夏秋發病。起病較綬,初起雖有惡寒發熱,但熱勢不揚,并有頭身重痛,胸悶脘痞,舌苔垢膩脈濡緩等。(二)辨證要點首辨濕熱的偏盛程度,有無兼挾。次辨病變所屬部位,尤其應注重氣分的辨證。54傷寒與副傷寒1(三)類證鑒別本病應與風溫挾濕和暑溫挾濕相鑒別。風溫多于冬春病,且以肺衛癥狀多。暑溫多見于夏令,多以陽明熱盛的證候較多。(四)證候鑒別

本證發熱惡寒,頭痛少汗,有類似風寒表證,但脈不浮緊,項不強,且有胸脘痞悶等濕阻之證,可資鑒別。本證胸悶脘痞,有似食滯,但無噯氣食臭,亦易鑒別。本證多午后身熱甚,狀如陰虛之證,但無五心煩熱、舌紅少苔之證。55傷寒與副傷寒1四、辯證論治(一)治療原則:

清熱祛濕(二)分型論治56傷寒與副傷寒11、濕遏衛氣主證:身重惡寒,頭痛,身熱不揚,午后熱甚,口不渴,胸悶不饑,苔白膩,脈濡緩。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濕邪方藥:藿樸夏苓湯杏仁、豆豉——宣肺疏表,使濕隨氣化;白蔻仁、藿香、半夏、厚樸——芳香化濕;豬苓、茯苓、澤瀉、苡仁——淡滲利濕。或用三仁湯加減。

57傷寒與副傷寒12、胃腸濕熱主證:壯熱口渴,汗出不解,心煩脘悶,惡心嘔逆,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利濕熱,理氣和中方藥:王氏連樸飲黃連、梔子——清熱燥濕;厚樸——化濕行氣;半夏——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菖蒲——芳香化濁醒脾;豆鼓——清宣郁熱;蘆根——清熱生津止渴。

58傷寒與副傷寒13、熱入營血主證:身熱夜甚,心煩,時有譫語或神昏不語,斑疹隱隱,便血,舌絳少苔,脈細數。治法:清營泄熱,涼血散血方藥:犀角地黃湯或清營湯水牛角、生地——涼血止血;赤芍、丹皮——涼血散瘀;黃連——清熱解毒。紫珠草、地榆、茜草根——涼血止血;可配合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或至寶丹。

59傷寒與副傷寒14、氣虛血脫主證:脘腹不適,大便出血,量多,身熱驟降,顏面蒼白,汗出肢冷,脈象細數。治法:補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