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高考歷史考前三個月速記清單_第1頁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高考歷史考前三個月速記清單_第2頁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高考歷史考前三個月速記清單_第3頁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高考歷史考前三個月速記清單_第4頁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高考歷史考前三個月速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十四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速記清單】中國古代和當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秦朝(1)中央: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2)邊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在今兩廣地區(qū)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1)中央:設大鴻臚(2)民族地區(qū)①邊疆治理北部漢初,與匈奴和親漢武帝時期,衛(wèi)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取勝東漢初,南匈奴內遷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西北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東北設護烏桓校尉②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1.隋朝(1)中央①禮部:禮部司負責朝覲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②鴻肺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2)民族地區(qū)①加強對嶺南地區(qū)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領洗夫人被冊封為誰國夫人。②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但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③加強與流求的接觸,三次派人抵達流求。2.唐朝(1)中央:禮部、鴻肺寺。(2)民族地區(qū)①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數次會盟。③加封南詔王,南詔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④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tǒng)于中央政府。3.宋朝(1)先后與遼西夏和金長期并立。(2)遼、西夏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3)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未中斷。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1.元朝(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2)具體措施①對西藏地方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時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②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fā)賦役。2.明朝(1)中央:禮部鴻寺提督四夷館(培養(yǎng)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2)邊疆管理北部修筑長城,沿線布置軍鎮(zhèn),號“九邊”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開展貿易東北設都司、衛(wèi)、所,管理女真等族,與其開展貿易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wèi)西南設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都司等機構進行管轄,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3.清朝(1)中央:理藩院。(2)邊疆治理北部通過滿蒙聯(lián)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西北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西南分別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沿襲土司制度,后逐漸“改土歸流”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秦漢: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擴大。(1)陸路:漢朝時,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路:漢朝時,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fā),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光武帝劉秀賜倭國“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3.隋唐:對外關系空前發(fā)展。(1)陸路:隋煬帝命裴矩掌管與西域的通商事務: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使造紙術等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qū)。(2)海路: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來到中國;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4.宋朝:北方陸路交通受阻,海路轉趨發(fā)達。(1)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fā)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2)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5.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通暢6.明清(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絕。(2)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①1689年,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這是清朝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②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試圖打開中國市場,結果被拒。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fā)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背景經濟歐洲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政治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和教會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和世俗王權加強民族認同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思想①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傳播了民主觀念,解放了人們的思想②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③出現(xiàn)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jié)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2.表現(xiàn):16-19世紀,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yōu)榫哂歇毩⒅鳈嗟拿褡鍑摇_@些民族國家更多的由多個民族組成。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國際法的形成(1)背景: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②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2)發(fā)展過程①奠定基礎荷蘭人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②確立原則: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結束了歐洲的混戰(zhàn)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chuàng)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xié)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zhàn)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2.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1)過程: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向他國派遣常駐外交使節(jié)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2)影響: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guī)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zhàn)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3.國際法與外交制度的發(fā)展(1)1815年歐洲各國建立起以大國協(xié)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即維也納體系。(2)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3)各國之間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zhàn)爭法規(guī)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4)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fā)展1.一戰(zhàn)后(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2)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不兼并不賠償原則,宣布侵略戰(zhàn)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fā)展階段。(3)《非戰(zhàn)公約》①簽訂: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zhàn)公約》。②內容: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zhàn)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③結果:并未真正得到實施。2.二戰(zhàn)后(1)背景:二戰(zhàn)爆發(fā)后,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再次遭到極大破壞。(2)表現(xiàn)①1945年,《聯(lián)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②1946年,國際法院成立,發(fā)展了國際司法制度。③國際法主體擴大,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④國際法領域大大擴展,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3)評價①對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②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lián)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fā)動戰(zhàn)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1.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許多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落后;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2)建立過程1941年《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規(guī)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qū)”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qū)域自治”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詳細規(guī)定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3)概況①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②其他自治單位:自治州、自治縣(旗)。2.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發(fā)展(1)發(fā)展歷程①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②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將其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優(yōu)勢:維護國家的集中統(tǒng)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xiàn)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事業(yè)加快發(fā)展。3.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兩個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題,不斷增進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2)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3)中共二十大對未來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當代中國的外交1.新中國成立后: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方針“另起爐灶”核心: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一邊”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2)成就①新中國成立之初,與蘇聯(lián)及10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1954年,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到1956年,中國又與挪威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②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現(xiàn)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xiàn)了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③20世紀70年代,外交打開新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中國迎來建交高潮。2.改革開放后:遵循和平發(fā)展理念,開展全方位外交。(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蘇實現(xiàn)國家關系正常化。(2)世紀之交:鞏固與發(fā)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3)21世紀: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把與發(fā)展中國家合作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zhàn)略的一部分;積極推動區(qū)域和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3.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指導思想: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2)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外交實踐①拓寬與發(fā)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②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③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3)中共十九大以來的外交實踐①提出要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