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襄陽市四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試卷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禮俗與法律有何不同?孟德斯鳩《法意》上說:蓋法律者,有其立之,而民守之者也;禮俗者,無其立之,而民成之者也。禮俗起于同風,法律本于定制。這是指出二者所由來之方式不同。其實這一不同,亦還為其本質有著分別:禮俗示人以理想所尚,人因而知所自勉,以企及于那樣;法律示人以事實確定那樣,國家從而督行之,不得有所出入。雖二者之間有時不免相濫,然大較如是。最顯明的,一些缺乏客觀標準的要求,即難以訂入法律;而凡有待于人之自勉者,都只能以風教禮俗出之。法律不責人以道德;以道德責人,乃屬法律以外之事,然禮俗卻正是期望人以道德;道德而通俗化,亦即成了禮俗。——明乎此,則基于情義的組織關系,如中國倫理者,其所以只可演為禮俗而不能成法律,便亦明白。張東蓀先生在《理性與民主》上說,自古希臘羅馬以來,彼邦組織與秩序即著見于其法律。惟中國不然。中國自古所謂法律,不過是刑律;凡所規定都必與刑罰有關。它卻沒有規定社會組織之功用,而只有防止人破壞已成秩序之功用。社會組織與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禮”中,以習慣法行之,而不見于成文法。不過為什么,一則走向法律,一則走向禮俗,張先生卻沒有論到。我以為,推原其故,就決定于開初一步。西洋自始即重在團體與個人間的關系,而必然留意乎權力(團體的)與權益(個人的),其分際關系似為硬性的,愈明確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實確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中國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間的關系,而映于心目者無非彼此之情與義,其分際關系似為軟性的,愈救厚愈好,所以走向禮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組織秩序即從以奠定。儒家之倫理名分,自是意在一些習俗觀念之養成。在這些觀念上,明示其人格理想;而同時一種組織秩序,亦即安排出來。因為不同的名分,正不外乎不同的職位,配合攏來,便構成一社會。孔子著《春秋》以道名分,實無異乎外國一部法典之厘定。為文化中心的是非取舍,價值判斷,于此昭示;給文化作骨干的社會結構,于此備具;真是重要極了。然而卻不是法典,而是禮。它只從彼此相對關系上說話,只從應有之情與義上說話,而期望各人之自覺自勉。這好像鋪出路軌,引向道德;同時,使禮樂揖讓乃得有所施。于是道德在人,可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除了社會上循名責實而外,不像法典有待一高高在上的強大權力為之督行。不過像《春秋》所設想的那套秩序,卻從未曾實現。此即我曾說過的:“孔子對當時封建秩序,作修正功夫,要使它理想化,結果是白費。”其所貽于后世者,只有那倫理秩序的大輪廓。(摘編自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材料二:禮法關系,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最難辨析清楚的關系。迄今為止,學術界并無確論成說。實際上,按照近現代法律觀念,傳統中不少“禮”的范疇,都可以歸入法之列,而傳統中不少“法”的范疇,在現代未必會被視為法。而且,禮法關系本身在傳統中也是流動的,大致可表述為三種情形:一是將禮與法相對應,如賈誼云:“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痹谶@個意義上,禮為道德教條,法為禁止性規則。二是將禮與刑相對應,如荀子所云的“治之經,禮與刑”,又如東漢陳寵所云:“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焙茱@然,禮與刑在此均表示一定的規則,只是禮為第一性規則,而刑為第二性規則,二者的關系實質上和上述第一種禮與法的關系相類似,上述的法實質上就是刑。三是“德禮”和“刑罰”相對,最典型的表述為《唐律疏議》所云:“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贝藭r“德禮”可簡化為“禮”,而“刑罰”亦可簡化為“刑”,依舊是禮與刑的關系。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于“禮”與“法”的關系,基本上是在“禮”與“刑”這個意義上闡釋的,此時的法的詞性是縮小了的,與當今所理解的法差別巨大。我們在談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禮法結合”,實質上就是“禮刑結合”。如果將法的內涵限制在“刑”這一意義上,則禮法關系主要表現為:其一,禮是法的基礎或淵源,“失禮則入刑”即指此義。其二,禮與法作用不同,上文賈誼“將然”“已然”即指此義。其三,禮與法適用原則不同,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上》)即指此義。其四,禮和法均為治理的重要手段,上述“治之經,禮與刑”以及“德刑二柄”即指此義。如果不將法律局限于懲罰性的“刑”或者“罰”,而理解為由國家制定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總和的話,那么禮法關系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部分的禮實質上就是法。但不管“法”作廣義的“規則”解,還是作狹義的“刑罰”解,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中國傳統法文化呈現出道德(禮)和法律(法)的“混同”色彩,這就是所謂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岸Y法結合”的立法模式為傳統中國法律文化的正宗,同時也構成了中華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摘編自張晉藩《中國古代立法所反映的優秀法律文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法律不責人以道德,而禮俗期望人以道德,這是兩者的顯著區別,也是中國倫理只可演為禮俗不能成法律的重要原因。B.與西洋不同,中國社會的組織與秩序,大部分不會出現在法律之中,因而中國社會更加重視家人父子之間的情義關系。C.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在對“禮”與“法”的關系進行闡釋時,對“法”的理解與當今不同,其內涵往往限制在“刑”上。D.“禮法結合”這一立法模式構成了中華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它的形成與傳統法文化中禮法“混同”的特點密不可分。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儒家由傳統的倫理名分安排出理想的秩序,這套秩序雖然未曾實現過,但對當代中國社會組織秩序的影響仍十分深遠。B.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禮法關系尚無確論,由此可見,即使以現代法律觀點來看,禮法關系也是很難辨析的。C.傳統禮法關系的實質是禮刑關系,“失禮則入刑”,所以《鄉土中國》中鄉土社會的人們寧愿“無訟”,也不愿打官司。D.孔子所著《春秋》定秩序,《唐律疏議》明確規定刑罰,兩者相輔相承,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法律的體系。3.下列對材料中引用論證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引用孟德斯鳩《法意》中的話語,用權威的觀點直接回答了前面的問題,并為后文的討論張本。B.材料一轉述張東蓀《理性與民主》一書中的看法,能夠幫助讀者迅速了解西洋法律與中國法律的區別。C.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自己關于《春秋》所設想的那套秩序無法實現的論斷,足以看出他對傳統倫理文化的深刻思考。D.材料二引用賈誼、荀子、陳寵等人的話語時,往往先辨明“禮”“法”的概念內涵,再從兩者關系入手展開分析。4.請根據材料二第二段的內容,在橫線處補寫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禮法結合”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首先,禮與法還是重要的_______,譬如,大熊貓基地被劃為無人機禁飛區,對于違規游客,園方進行規勸,而對不聽規勸致使大熊貓受到傷害的,警方立案處理。其次,禮與法依舊承擔著不同的作用,如我們既廣泛宣傳誠信美德,營造遵信守諾的社會風氣,也對那些_______失信且造成嚴重損害者,依法懲處。同時,“禮法結合”的觀念走出國門,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曾在斷案時引用《禮記》中“禮,其政之本歟”來闡釋婚姻之于國家與社會穩定的重要性,這就是_______的生動體現。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禮與法也在不斷變化,現代社會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傳統禮與法的_______已發生改變,即使“王子犯法”,也必“與庶民同罪”。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中國傳統中禮與法的關系,二者各有側重。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仲尼之將喪馮至仲尼自從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闌珊,情緒的蕭索,更甚于前年西狩獲麟、《春秋》絕筆的時候了。那時他滿心滿意地想,世態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寫到這里也盡夠了。天?。∧憧傔€可以多給我幾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這未來的幾年以內,把我們先哲傳下來的一本《易經》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學思想都借著這部古書表現出來,留給我的弟子們——咳,他們真是可憐,像是船沒有舵,荒野濃霧中沒有指南車呀。哪知到了現在,轉瞬間就快要兩年了,《易經》,一點兒沒有著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兒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樹皮上的,錯錯亂亂地在他的房里堆積著,向來不曾有過一個人來過問。就是那張古琴,伴著他流浪他鄉,十四年總在身邊的,現在掛在壁上,不但著了許多灰塵,并且結上許多蜘蛛網了。他每每在黃昏時節,倚著窗子望落日,領略著自然間的音樂,正在忘機物我、融會一切之際,房子里便會發出來一種蒼茫的音調,使他回轉頭來,目光懶懶地落在那張琴上。他這般傷感地自語,不知說了多少次了:——當年從我困于陳蔡的故人們,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遠方,只剩下這張琴,寂寞無語的……二十年前,奔走齊魯之間,追慕著古代的風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實現在這亂世上最熱衷的時期。一天獨自一個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齊魯俱磅礴于茫茫大氣之內,自己不覺得胸懷高朗:——啊,當初登上東山,覺得魯小,現在立在泰山頂,天下并不大呀!現在呢,泰山依舊是那樣嵯峨,可是舊日的氣概一點也沒有了,耳邊只是纏繞著一個樵夫的哭聲,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蒼涼,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個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猶如白衣的神顯現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內了。——樵夫啊,你是世間的至圣!當我們在泰山的幽徑里相遇時,你哭得是恁般地苦悶,巖石為之墮淚,鳥獸為之驚心。我這愚蠢的人啊,我那時不但不能領會,還要問你為什么哭。樵夫啊,你說,你自傷,所以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輪……萬物的無著無落,是這樣銳敏地感動了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奧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他的頭腦眩昏,目光放出許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動起來,地在震動,遠方的河水在沸騰……他顫著……——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杖,被擲在一邊,頹然坐在階上了。兩手托著頤?!n呀,你來了?來得怎么這么晚呢?他遠遠望見一個衣冠齊楚的人,漸漸辨別了知道是子貢以后,慈母見了遠方歸來的游子一般,兩目射出消逝了的舊日的光芒,迎上去,緊緊地握著子貢的手?!n呀,你來得怎么這么晚呢!子貢見他先生的神色、言語,都與往日不同,木雞般愕然地立著了!使他忘記了種種的繁文,善于辭令的子貢,一個字,都不知怎樣說才好。——先生……——賜呀,你看這座泰山呀。你說它有時要崩頹嗎?——寂寞呀……賜,你日日錙銖為利,你好久不到我這里來了……子貢本來是因為貨殖的事,由這里經過,順便看看先生,并且想問一問他近來對于政治上的意見。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說出這樣悲痛的話,是他從來沒有聽過的?!壬?,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個夢???,這樣的夢也不止一次了。你說,前面的泰山,有崩墮的那一天嗎?——先生,夢是無憑的;泰山是不會崩頹,如同哲人永不隕亡一樣。仲尼皺紋消瘦的頰上,綴了兩顆綠豆大的淚珠了。子貢慢慢地扶著先生又坐在臺階上,這時候太陽轉到南方,被幾片浮云遮護著。子貢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開了以后,一只雄雞高踞在樹巔,叫起來了?!n呀,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著頭。一切都在白晝的夢里迷迷蒙蒙的?!壬?,是一只雄雞。——啊,一只羽毛燦麗的雄雞呀!他抬起頭,對著那只雞望了許久。假如仲由還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來,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來供我的饈饌。可憐他金星隨著太陽一般,傍著我車塵勞碌于衛楚陳蔡的路上,一日不曾離開過我;同我一塊兒受著隱士們的嘲笑、路人們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終于很慘怛地死了!我抱著我的理想,流離顛沛,一十四年——衛呀,楚呀,陳呀,……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用我一天,種種魔鬼的力恐嚇著我,諷刺著我,壓迫著我,四海之大,沒有一個地方容我的身軀,終于不能不懷著惆悵回到我這兒時的故鄉。故鄉真是荒涼呵,鄉音入在耳里,淚便落在襟前了。沒有一個人不說我是陌生人,沒有一個人對我不懷著一些異殊的意味。兒時的門巷變成一片瓦礫,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側父母的墳塋已經被人踏平。我哪里還有讀易奏瑟的心情呢。我為什么回到這個故鄉來呢?我早就應該……我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為什么不死在陳蔡人的手里?那時候的死,是怎樣地光榮!怎樣地可以自傲!那個時候,有顏回在我身邊,仲由在我身邊,百十個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誦聲中死去,韻調是怎樣地悠揚,怎樣地美麗呀!現在,不肯“先我死”的顏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個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時候。仲尼一氣說盡了多少天積蓄著的抑郁,兩目像著了瘋狂,兩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著,再也說不下去了。子貢想用旁的話把先生的話路岔開,卻找不出適當的詞句。仲尼依然坐在門前,他怕走進房內,同怕陰森的墳墓一樣。遠遠近近,靜悄悄使人聽著了萬籟中極細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時分。泰山的余脈,又蒙上一層薄薄的云靄了。(有刪減)【注】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顏回,姓顏,名回,字子淵。三人都是孔子弟子。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西狩獲麟、《春秋》絕筆的時候,正是孔子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時候,與現在孔子的處境形成對比。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與孔子形象相通,這一形象的設置可以讓孔子在抒發自己的情感時更有依托。C.高踞樹巔的雄雞喚起了孔子對仲由的回憶,他為其命運悲嘆,為自己沒有給仲由帶來什么好處而痛心。D.小說在現實中插入孔子困于陳蔡、流離楚衛等回憶性片段,使讀者更好地感受到人物內心世界。7.下列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段的心理描寫寫出了孔子對生命將盡的感嘆,及對許多未完成之事的擔憂,同時也表達了無人過問的孤獨。B.文中畫橫線的兩處文字內容幾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現了對子貢到來的期盼,后者則是現實,有埋怨之意。C.“子貢本來是因為貨殖的事,由這里經過,順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貢重利的特點,與文中仲由的形象形成對比。D.孔子后悔回到故鄉,主要是因為不肯“先我死”的顏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個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8.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樣的意蘊?請簡要分析。9.作者結合《史記·孔子世家》《論語》等相關記述進行再創作,使本小說達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融合。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妙處。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樱枪讶酥^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文本二:楚王死,太子在齊質。蘇秦謂薛公①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毖唬骸安豢?。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碧K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粍t下東國必可得也?!碧K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非亟得下東國者,則楚之計變,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為之奈何?”對曰:“臣請為君之楚,使亟入下東國之地。楚與成,則君無敗矣。”薛公曰:“善”。謂楚王曰:“齊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今王不亟入下東國,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背踉唬骸爸斒苊!币颢I下東國。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毖唬骸澳魏危俊薄罢埜嫣悠涔剩固又]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入地?!敝^太子曰:“齊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齊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齊必奉太子?!碧釉唬骸吧??!北冻疃育R。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恐事不成。(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三》)【注】①薛公:田文,即孟嘗君,戰國時齊國貴族。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與我下A東國B吾為王C殺太子D不然E吾將與F三國共G立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東道主,文中指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F泛指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B.文本一“因人之力而敝之”與文本二“因獻下東國”兩句中,“因”的含義相同,都是依靠的意思。C.何,為什么,與《論語》“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中“何”的含義不同。D.《戰國策》,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以戰國時期策士的游說為中心內容,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在被舉薦之初推辭,在鄭伯向燭之武道歉并闡述亡鄭的利害關系后,答應去勸說秦國。B.蘇秦建議孟嘗君扣留太子,以獲得下東國之地,孟嘗君擔心這樣做會讓自己落得不義之名。C.蘇秦建議孟嘗君親自去楚國,勸楚王盡快割讓下東國之地,孟嘗君采納了蘇秦的建議。D.蘇秦讓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賄賂齊國,以獲得齊國的支持。最終楚王割讓更多的土地。13.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2)請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謁之君,以忠太子。14.燭之武和蘇秦游說成功的秘訣有哪些共同點?請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賣花聲·題岳陽樓(北宋)張舜民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咀ⅰ勘驹~是作者在宋神宗元豐六年因譏議邊事被貶南方,途經岳陽時所作。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起首兩句勾畫出一幅洞庭葉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B.樓內詞人正在把酒,因即將離別遠行,侍酒的女子滿斟酒杯,顯出莊重的顏容。C.詞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陽關曲》來送別自己,表現了詞人對離別的灑脫態度。D.詞人憑欄遠望,遙想南行的艱辛,字里行間也蘊含了人生之路充滿艱危的感慨。16.本詞和杜甫的《登岳陽樓》同為登樓名篇,兩個作品分別提到“長安”和“關山北”兩地,請簡要分析這兩地分別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現了曾皙回答老師問題時的恭敬態度,回答中曾皙說和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與杜甫《登岳陽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垠的磅礴氣勢。(3)“猿”是古代詩文中的典型意象,古人常借以表情達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歡度春節,要貼春聯。大紅的紙,黑亮的字,分貼門旁,的確增加喜氣。寫的又都是贊美春天或鼓舞士氣的話語,更非全無意義。這個形式為漢語所獨有,一個字對一個字,不能此長彼短;兩腿一樣長,站得(A),看起來頗覺舒服。因此,編寫春聯也是練習文字運用之一道,起碼要左右平衡,不許一只靴子一只鞋。如此說來,練習一番便了。第一聯是說今年春節在月份牌上的特點:舊除夕正趕上立春,雙重喜氣,理當祝賀。除夕立春同日雙節隨時進步一刻千金第二聯是寫給我的兒女的:勞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鹽休浪費勤儉持家我愿意看到他們都干勁沖天,可也希望他們會(B),注意健康,使勤儉持家成為家庭傳統。贈青年藝術劇院一聯:破浪乘風前途無量降龍伏虎干勁沖天這一聯未免過猛一些,而又不許下小注,怎么辦呢?對了,以“輕松愉快”當橫批,不就行了嗎?最后,還得給自己寫一聯:付出(C)力不作七拼八湊文作文章最忌七拼八湊。欲免此弊,必須賣盡力氣,不怕改了再改;實在無法再改,可是還不通暢,那就從頭另寫,甚至寫好幾回。我不能經常這樣,有時候一忙,就勉強交卷,以后應當改正。18.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波浪線的對聯,雖對仗不工但別有意趣。請談談你的理解。20.文中畫橫線部分的問句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2024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東廣州正式入列。作為支撐海洋強國建設的核心利器,這艘船設計之初就是奔著“打穿莫霍面、進入上地幔”的夢想去的。向地球深部挺進有多難?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與地球約6371千米的半徑相比微不足道。有科學家形象地說,(A),目前人類對地球的研究,仍還在“蛋殼”上。穿透地殼,才能接觸到地?!嫉厍蝮w積的4/5、質量的3/4的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化學儲庫”,充滿未解之謎。而作為地殼和地幔分界面的“莫霍面”,在大陸之下約30至40公里,在大洋之下約6至7公里。這意味著,(B),更容易達到和突破“莫霍面”。為此,①“夢想”號配備了兼具油氣勘探和巖心鉆取功能的全球首臺液壓舉升鉆機,②頂驅的舉力達到907噸,③具備4種鉆探模式和3種取心方式,④可滿足大洋鉆探取心和深海大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不同作業,⑤綜合鉆探效率、硬巖鉆進能力得以大幅提升,⑥鉆采系統國際領先。21.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2.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老子說:“自見者不明?!币馑际亲晕冶憩F、自我顯露是不明智的。那么,在今天這個時代,“自見者”是否亦是“不明”?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答案】1.B2.A3.D4.①.治理手段②.惡意③.禮與法適用原則不同④.適用原則5.①材料一側重從禮俗與法律不同(由來方式、本質區別等)出發,闡述中國社會因重視情義關系走向禮俗而西洋走向法律的原因,還談及儒家倫理名分與禮、秩序的關聯及《春秋》所設想秩序的情況等,以此展現中國傳統中禮與法關系的特點形成緣由及相關表現。②材料二則側重于梳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禮法關系的不同情形,辨析“禮”“法”在傳統中的復雜關系,指出傳統“禮法結合”實質是“禮刑結合”及其主要表現,強調傳統法文化中禮法“混同”色彩以及“禮法結合”立法模式對中華法系的意義?!敬鸢浮?.A7.D8.①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寫照,是孔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