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8頁(共48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一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秋?重慶期末)近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研究采集的化石時發現一個主龍型家族新成員——生活在2億年前的脖子細長的隱秘細頸龍。主龍型家族中部分“長頸族”的脖子長度超過其體長的一半,典型代表是長頸龍和恐頭龍。長頸龍體長接近6米,頸部約3米,有13節頸椎;恐頭龍體長5米,頸部也將近3米,但其頸部發育有30多節頸椎。隱秘細頸龍雖然有不少解剖特征像長頸龍,但在頸椎數量方面更接近恐頭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大部分化石發現于沉積巖的地層 B.隱秘細頸龍的脖子細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隱秘細頸龍、長頸龍和恐頭龍有相似的解剖特征反映出它們在進化上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D.研究隱秘細頸龍、長頸龍和恐頭龍的形態特征等屬于胚胎學和細胞及分子水平方面的證據2.(2024?浙江模擬)科學家通過對一種古人類的指骨碎片線粒體DNA測序發現了EPASI基因,該基因利于個體在高海拔地區生存,在現代藏族人體內很常見。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A.古人類變異產生EPASI基因定向適應“高海拔”環境 B.古人類種群與現代人群中EPASI基因型頻率不同說明種群發生了進化 C.線粒體基因不發生重組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 D.DNA序列屬于生物進化的分子生物學證據,也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3.(2024?棗強縣模擬)研究顯示:人類和老鼠的血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異較大,人類和黑猩猩的血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異較小。該事實最能說明()A.人類和黑猩猩的紅細胞結構相似度較高 B.人類和老鼠的血紅蛋白運輸氣體種類不同 C.人類是由黑猩猩直接進化而來 D.與老鼠相比,人類和黑猩猩的親緣關系較近4.(2024?豐城市校級開學)大腦容量大小和認知能力強弱主要取決于神經系統發育時神經干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否正常進行。科學家通過測序分別比較了4個靈長類代表物種大腦內CENPJ基因中啟動子區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異,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結合基因組數據和化石時間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可推斷出靈長類動物各主要類群的演化時間 B.對靈長類物種大腦內CENPJ基因進行測序,為研究大腦的進化提供了細胞生物學證據 C.與非人靈長類相比,CENPJ基因在人類大腦中的甲基化水平低,這種低甲基化水平可以遺傳給后代 D.CENPJ蛋白的含量增加,可能有利于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使神經元細胞種類和數量增加,從而促進大腦容量的增大和認知能力的提升5.(2024?浙江模擬)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結構、與生物體的相互關系以及胚胎發育的過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時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別,比如鳥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鯨的胸鰭、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等。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同源器官的相似性為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支持 B.同源器官在外形和功能上的差別與進化過程中生活環境的改變有關 C.同源器官的相似性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D.不同哺乳動物的前肢在形態上差別很大,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6.(2024?浙江二模)2024年3月北京大學薛進莊教授帶領的考察團在醴陵發現距今3.6億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資源,該發現在研究生物進化方面有著重要科研價值。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古植物化石的發現可為生物進化提供直接證據 B.古植物進化的實質是古植物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 C.地球3.6億年前的特殊環境使得古植物產生更有利于其生存與繁殖的變異 D.將古植物化石中DNA與現代植物DNA進行比較,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分子生物學證據7.(2024秋?鄂爾多斯期中)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運城博物館考察并了解了運城有關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展等的情況。其中博物館內展示的“世紀曙猿”化石,距今約4500萬年,已能看到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許多特征。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能夠說明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具有共同的祖先 B.對“世紀曙猿”化石進行研究,能夠分析出其體型大小和運動方式等 C.從地層年齡與其對應的化石中能夠總結出爬行類動物的出現早于魚類 D.化石、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證據在生物進化研究中互為補充、相互印證8.(2024?齊齊哈爾三模)根據化石研究,豌豆在幾萬年前曾經是異花傳粉,有著鮮艷的花朵。地中海氣候來臨,春天短暫、夏天炎熱少雨,自花傳粉的豌豆逐漸增多。從進化地度來說,自花傳粉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保存在地層中的古豌豆化石是研究豌豆傳粉方式進化的最直接證據 B.特殊的地中海氣候使古豌豆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其傳粉方式改變 C.異花傳粉可防止劣勢基因的不斷累加,利于獲得其他植株的優勢基因 D.自花傳粉可在不良環境下維持后代數量,異花傳粉則能增強后代的適應能力9.(2023秋?鶴崗校級期末)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斯萬特?佩博,以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演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研究表明,在具有歐洲或亞洲血統的現代人類中,大約有1%至4%的基因組來自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基因測序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 B.細胞核基因和線粒體DNA發生的突變均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C.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可能是因為其不適應變化的環境 D.DNA堿基序列的差異性可揭示古人類與現代人親緣關系的遠近10.(2024?柯橋區模擬)我國新疆和內蒙古存在4種野生扁桃:新疆野扁桃、蒙古扁桃、長柄扁桃和西康扁桃,它們同為桃屬植物。研究發現,四種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可通過解剖結構研究四種扁桃間的親緣關系 B.四種扁桃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 C.降水和氣溫會影響四種扁桃的進化方向 D.生活環境越相似的扁桃親緣關系越近11.(2023秋?浙江期末)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斯萬特?帕博發現:與來自非洲的當代人類的DNA序列相比,來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與來自歐洲或亞洲的當代人類的DNA序列更相似,在具有歐亞血統的現代人中,有1%~4%的基因組來自滅絕的古尼安德特人。另外,他比較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現代人之間,以及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間線粒體DNA特定序列的堿基對差異,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人類線粒體中基因的遺傳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 B.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親緣關系近于人類和黑猩猩 C.古尼安德特人與歐亞人的親緣關系比非洲人更近 D.現代人的祖先與古尼安德特人之間存在生殖隔離12.(2023秋?十堰期末)尼安德特人一直是古人類學研究的重點對象。早在尼安德特人滅絕前,部分智人(現代人的祖先)就已經走出非洲。科研人員利用全新的基因組測序技術研究古生物DNA,發現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現代人和留在非洲的現代人的基因組中都有來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DNA堿基序列的差異可作為研究人類進化在分子水平上的依據 B.不同生物的DNA堿基序列的差異可以揭示其親緣關系的遠近 C.若要了解人類的全部基因結構,則須測定23條染色體上DNA的堿基序列 D.尼安德特人與生活在非洲之外和留在非洲的現代人的祖先可能都有過基因交流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4秋?武漢期中)大約12000年前,三刺魚離開海洋水域到淡水水域定居,因此衍生出完全形態、部分形態和低形態三種類型的三刺魚,如圖所示。完全形態的三刺魚生活在海洋中,具有30﹣35個體側骨板,易被食魚性魚類捕食;部分形態和低形態的三刺魚生活在淡水中,部分形態三刺魚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低形態三刺魚主要生活在溪流中,二者體側骨板的數目要少得多,易被鳥類捕食。回答下列問題。(1)三刺魚體側骨板的演化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證據。(2)淡水水域鳥類眾多,水草豐富,魚類游動受到限制,體側骨板較少的三刺魚更有利于在該環境中生存,理由是。(3)研究人員欲研究自然選擇與種群基因頻率的關系,進行了如下實驗:將湖泊型與溪流型三刺魚進行多代雜交,構建一個實驗室雜交品系種群,將其投放到無三刺魚的溪流中。幾年后對該環境中的三刺魚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控制體側骨板形成的基因頻率顯著降低。據此推測: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魚(填“存在”或“不存在”)生殖隔離,理由是:。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14.(2024秋?通州區期中)雪兔在冬季褪去棕色“外衣”換為白毛,科學家對其進化進行了研究。(1)研究發現,雪兔毛色的棕色基因來源于黑尾長耳兔,二者親緣關系較近,不存在,可以進行基因交流。(2)通過對雪兔在內的22種兔的部分線粒體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如表),可推測基因最易變異,大部分基因序列相似度高,揭示了上述動物起源于。基因基因長度(bp)替換位點序號發生替換比例(%)12SrRNA96210410.8116SrRNA158517911.29ND195526327.54ND2104428026.82ND33479126.22ND4L2979130.64ND4137838127.65(3)有研究人員提出了“恐懼生態學”的假說:對天敵的畏懼心理會抑制被捕食者利用食物的能力。研究者將某棲息地劃為圖1所示的4個區塊(A:自然狀態;B:食物補充;C:加護圍擋以隔絕雪兔的天敵猞猁;D:加護圍擋并補充與B等量的食物),并統計相應區塊內雪兔數量(如圖2),結果(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假說,依據是。(4)近年來由于全球變暖,降雪量減少,部分地區的雪兔打破了其冬季“換裝”的規律,仍保持棕毛。請運用進化理論合理解釋該現象。15.(2024春?黃浦區校級期末)家鵝是人類馴化較早的鳥類。如圖顯示了家鵝是由鴻雁、灰雁等物種進化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鵝品種最多的國家,資源豐富,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的國家之一。(1)如圖中表示自然選擇的是(①/②/③)。相比于自然選擇,人工選擇作用下進化的速度(A.較快/B.較慢/C.基本相同)。(2)如圖中與WX血緣關系最近的是(A.ST/B.XP/C.HY)。可通過比較不同鵝的DNA堿基序列差異程度確定親緣關系遠近,這屬于。(單選)A.胚胎學證據B.比較解剖學證據C.細胞生物學證據D.分子生物學證據(3)HY與LD這兩種鵝屬于不同物種,原因是兩者之間存在。豁眼鵝(HY)(ZW型,ZZ為雄性,ZW為雌性)是一種白鵝。控制其雛鵝絨毛顏色的黃色基因(H)和淺褐色基因(h)位于Z染色體上,而另一對正常基因(C)和白化基因(c)位于常染色體上,當c基因純合時絨毛為白色。(4)H/h和C/c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定律。(5)不考慮突變,基因型為CcZHW的雌性雛鵝表型是(A.黃色/B.淺褐色/C.白色),可產生的正常卵子類型有。A.CZHB.CWC.CcD.ZHW(6)在HY種群中,雄性雛鵝中淺褐色個體比例與雌性雛鵝中淺褐色個體比例相比(A.較高/B.較低/C.大致相同)。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一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CDBCCCBADD題號12答案C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秋?重慶期末)近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研究采集的化石時發現一個主龍型家族新成員——生活在2億年前的脖子細長的隱秘細頸龍。主龍型家族中部分“長頸族”的脖子長度超過其體長的一半,典型代表是長頸龍和恐頭龍。長頸龍體長接近6米,頸部約3米,有13節頸椎;恐頭龍體長5米,頸部也將近3米,但其頸部發育有30多節頸椎。隱秘細頸龍雖然有不少解剖特征像長頸龍,但在頸椎數量方面更接近恐頭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大部分化石發現于沉積巖的地層 B.隱秘細頸龍的脖子細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隱秘細頸龍、長頸龍和恐頭龍有相似的解剖特征反映出它們在進化上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D.研究隱秘細頸龍、長頸龍和恐頭龍的形態特征等屬于胚胎學和細胞及分子水平方面的證據【考點】化石證據;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答案】D【分析】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解答】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大部分化石發現于沉積巖的地層,A正確;B、隱秘細頸龍的脖子細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正確;C、根據題意可知,隱秘細頸龍、長頸龍和恐頭龍有相似的解剖特征,可以反映它們在進化上可能存在共同的祖先,C正確;D、研究隱秘細頸龍、長頸龍和恐頭龍的形態特征等屬于比較解剖學方面的證據,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2.(2024?浙江模擬)科學家通過對一種古人類的指骨碎片線粒體DNA測序發現了EPASI基因,該基因利于個體在高海拔地區生存,在現代藏族人體內很常見。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A.古人類變異產生EPASI基因定向適應“高海拔”環境 B.古人類種群與現代人群中EPASI基因型頻率不同說明種群發生了進化 C.線粒體基因不發生重組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 D.DNA序列屬于生物進化的分子生物學證據,也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化石證據.【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解答】解:A、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高海拔”環境對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A錯誤;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因此古人類種群與當地現代人種群中EPAS1基因型頻率不同,不能說明生物發生了進化,B錯誤;C、線粒體的基因不符合遺傳定律,沒有等位基因,不發生重組,遺傳上保持母系遺傳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C正確;D、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是化石,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3.(2024?棗強縣模擬)研究顯示:人類和老鼠的血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異較大,人類和黑猩猩的血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異較小。該事實最能說明()A.人類和黑猩猩的紅細胞結構相似度較高 B.人類和老鼠的血紅蛋白運輸氣體種類不同 C.人類是由黑猩猩直接進化而來 D.與老鼠相比,人類和黑猩猩的親緣關系較近【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答案】D【分析】(1)比較解剖學證據: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因而產生形態上的差異。(2)胚胎學證據: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育早期都出現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3)細胞水平的證據: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4)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解答】解:血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異屬于研究生物進化的分子生物學證據,由題干信息“人類和老鼠的血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異較大,人類和黑猩猩的血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異較小”,該事實最能說明與老鼠相比,人類和黑猩猩的親緣關系較近。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4.(2024?豐城市校級開學)大腦容量大小和認知能力強弱主要取決于神經系統發育時神經干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否正常進行。科學家通過測序分別比較了4個靈長類代表物種大腦內CENPJ基因中啟動子區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異,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結合基因組數據和化石時間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可推斷出靈長類動物各主要類群的演化時間 B.對靈長類物種大腦內CENPJ基因進行測序,為研究大腦的進化提供了細胞生物學證據 C.與非人靈長類相比,CENPJ基因在人類大腦中的甲基化水平低,這種低甲基化水平可以遺傳給后代 D.CENPJ蛋白的含量增加,可能有利于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使神經元細胞種類和數量增加,從而促進大腦容量的增大和認知能力的提升【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表觀遺傳;化石證據.【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題圖比較了4個靈長類代表物種大腦內CENPJ基因中啟動子區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異,CENPJ基因在人類大腦中的甲基化水平最低。【解答】解:A、結合基因組數據和化石時間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可推斷出靈長類動物各主要類群的演化時間,A正確;B、基因測序屬于分子水平的研究,故對靈長類物種大腦內CENPJ基因進行測序,為研究大腦的進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B錯誤;C、由題意和圖可知,與非人靈長類比,CENPJ基因在人類大腦中的甲基化水平低,這種低甲基化水平可以遺傳給后代,C正確;D、CENPJ基因的表達增強,CENPJ蛋白的含量增加,有利于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使神經元細胞種類和數量增加,從而促進大腦容量的增大和認知能力的提升,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生物進化相關的證據,考查考生分析柱形圖獲取信息的能力,難度適中。5.(2024?浙江模擬)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結構、與生物體的相互關系以及胚胎發育的過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時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別,比如鳥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鯨的胸鰭、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等。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同源器官的相似性為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支持 B.同源器官在外形和功能上的差別與進化過程中生活環境的改變有關 C.同源器官的相似性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D.不同哺乳動物的前肢在形態上差別很大,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根據題意,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結構、各部分和生物體的相互關系以及胚胎發育的過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時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別。如鯨的鰭、鳥的翼、蝙蝠的手和人的上肢在外形和功能上差異很大,但在解剖結構上卻具有相似性。它們都有相同的來源。同源器官的來源相同,但結構和功能差異比較大。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親緣關系,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共同的原是祖先進化而來。【解答】解:A、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親緣關系,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同源器官的相似性為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支持,A正確;B、由于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適應于不同的功能,因而產生了表面形態上的分歧,因此同源器官在外形和功能上的差別與進化過程中生活環境的改變有關,B正確;C、同源器官的相似性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間接的證據,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C錯誤;D、不同哺乳動物的前肢屬于同源器官,形態差別大,但它們都有共同的祖先,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生物進化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6.(2024?浙江二模)2024年3月北京大學薛進莊教授帶領的考察團在醴陵發現距今3.6億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資源,該發現在研究生物進化方面有著重要科研價值。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古植物化石的發現可為生物進化提供直接證據 B.古植物進化的實質是古植物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 C.地球3.6億年前的特殊環境使得古植物產生更有利于其生存與繁殖的變異 D.將古植物化石中DNA與現代植物DNA進行比較,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分子生物學證據【考點】化石證據;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及其發展.【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解答】解: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直接的、重要的證據,A正確;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的過程,即古植物進化的實質是古植物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B正確;C、地球3.6億年前的特殊環境選擇了有利于古植物生存與繁殖的變異,進而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C錯誤;D、將古植物化石中DNA與現代植物DNA進行比較,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分子生物學證據,另外,研究生物進化的證據還有化石、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7.(2024秋?鄂爾多斯期中)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運城博物館考察并了解了運城有關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展等的情況。其中博物館內展示的“世紀曙猿”化石,距今約4500萬年,已能看到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許多特征。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能夠說明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具有共同的祖先 B.對“世紀曙猿”化石進行研究,能夠分析出其體型大小和運動方式等 C.從地層年齡與其對應的化石中能夠總結出爬行類動物的出現早于魚類 D.化石、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證據在生物進化研究中互為補充、相互印證【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化石證據.【專題】材料分析題;生物的進化.【答案】C【分析】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可以通過化石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結構、行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解答】解:A、對“世紀曙猿”化石的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的形態、結構等與人類相似,說明兩者具有共同的祖先,A正確;B、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對“世紀曙猿”化石進行研究,能夠分析出其體型大小和運動方式等,B正確;C、生物最先生活在海洋,故從地層年齡與其對應的化石中能夠總結出魚類的出現早于爬行類,C錯誤;D、化石、比較解破學和胚胎學等證據在生物進化研究中互為補充、相互印證,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8.(2024?齊齊哈爾三模)根據化石研究,豌豆在幾萬年前曾經是異花傳粉,有著鮮艷的花朵。地中海氣候來臨,春天短暫、夏天炎熱少雨,自花傳粉的豌豆逐漸增多。從進化地度來說,自花傳粉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保存在地層中的古豌豆化石是研究豌豆傳粉方式進化的最直接證據 B.特殊的地中海氣候使古豌豆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其傳粉方式改變 C.異花傳粉可防止劣勢基因的不斷累加,利于獲得其他植株的優勢基因 D.自花傳粉可在不良環境下維持后代數量,異花傳粉則能增強后代的適應能力【考點】化石證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及其發展.【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答案】B【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解答】解:A、化石證據是研究進化的最直接證據,A正確;B、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地中海氣候屬于自然選擇,使古豌豆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從而發生了向自花傳粉的進化,B錯誤;CD、異花授粉主要是為了防止劣勢基因不斷累加,利于獲得其他植株的優勢基因,而之所以豌豆這類花選擇自己解決,主要是因為環境惡劣。為了防止花粉一粒也收不到,所以才“自給自足”,即自花傳粉可在不良環境下維持后代數量,異花傳粉則能增強后代的適應能力,C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證據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運用能力。9.(2023秋?鶴崗校級期末)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斯萬特?佩博,以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演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研究表明,在具有歐洲或亞洲血統的現代人類中,大約有1%至4%的基因組來自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基因測序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 B.細胞核基因和線粒體DNA發生的突變均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C.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可能是因為其不適應變化的環境 D.DNA堿基序列的差異性可揭示古人類與現代人親緣關系的遠近【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化石證據.【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答案】A【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解答】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A錯誤;B、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細胞核基因和線粒體DNA發生的突變均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B正確;C、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可能是因為其不適應變化的環境,C正確;D、DNA的堿基序列可表示遺傳信息,故DNA堿基序列的差異性可揭示古人類與現代人親緣關系的遠近,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0.(2024?柯橋區模擬)我國新疆和內蒙古存在4種野生扁桃:新疆野扁桃、蒙古扁桃、長柄扁桃和西康扁桃,它們同為桃屬植物。研究發現,四種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可通過解剖結構研究四種扁桃間的親緣關系 B.四種扁桃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 C.降水和氣溫會影響四種扁桃的進化方向 D.生活環境越相似的扁桃親緣關系越近【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生物進化的證據主要包括胚胎學證據、比較解剖學證據、生物化學證據和古生物證據。胚胎學證據主要是通過觀察胚胎細胞發育早期的一些特征,來得出生物進化的相關聯系,比較解剖學證據主要通過觀察生物之間的同源器官來得出結論,生物化學證據主要通過對比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質這些物質上的異同點來得出生物的聯系。【解答】解:A、可通過解剖結構研究四種扁桃果實等部位的結構,可分析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A正確;B、題意顯示“四種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說明四種扁桃可能由同一祖先進化而來,這也符合達爾文的共同由來學說,B正確;C、降水和氣溫等環境因素作為自然選擇的隱性可通過影響水分利用、耐寒耐熱能力、生長周期和生態競爭,決定四種扁桃的進化方向,C正確;D、親緣關系與遺傳物質有關,扁桃的DNA序列相似度越高親緣關系越近,與其生活環境無關,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11.(2023秋?浙江期末)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斯萬特?帕博發現:與來自非洲的當代人類的DNA序列相比,來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與來自歐洲或亞洲的當代人類的DNA序列更相似,在具有歐亞血統的現代人中,有1%~4%的基因組來自滅絕的古尼安德特人。另外,他比較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現代人之間,以及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間線粒體DNA特定序列的堿基對差異,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人類線粒體中基因的遺傳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 B.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親緣關系近于人類和黑猩猩 C.古尼安德特人與歐亞人的親緣關系比非洲人更近 D.現代人的祖先與古尼安德特人之間存在生殖隔離【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物種的概念隔離與物種形成.【專題】坐標曲線圖;生物的進化.【答案】D【分析】共同由來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進化而來,共同由來學說的證據包括化石證據、比較解剖學證據、胚胎學證據和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解答】解:A、孟德爾遺傳定律使用范圍是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細胞核遺傳,人類線粒體中基因的遺傳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A正確;B、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差異堿基對的個數少于人類和黑猩猩,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的親緣關系近于人類和黑猩猩,B正確;C、與來自非洲的當代人類的DNA序列相比,來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與來自歐洲或亞洲的當代人類的DNA序列更相似,說明古尼安德特人與歐洲和亞洲人的親緣關系比非洲人更近,C正確;D、現代人類中有1%~4%的基因組來自古尼安德特人,說明現代人的祖先與古尼安德特人之間存在著基因交流,并產生了可育后代,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2.(2023秋?十堰期末)尼安德特人一直是古人類學研究的重點對象。早在尼安德特人滅絕前,部分智人(現代人的祖先)就已經走出非洲。科研人員利用全新的基因組測序技術研究古生物DNA,發現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現代人和留在非洲的現代人的基因組中都有來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DNA堿基序列的差異可作為研究人類進化在分子水平上的依據 B.不同生物的DNA堿基序列的差異可以揭示其親緣關系的遠近 C.若要了解人類的全部基因結構,則須測定23條染色體上DNA的堿基序列 D.尼安德特人與生活在非洲之外和留在非洲的現代人的祖先可能都有過基因交流【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兩大學說組成:共同由來學說和自然選擇學說。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后者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解釋了適應的形成和物種形成的原因。2、化石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以及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給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些證據互為補充、相互印證,有力地支持了達爾文的共同由來學說,進而為解釋適應和物種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解答】解:AB、DNA堿基序列的差異可以反映兩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從而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據,AB正確;C、若要了解人類的全部基因結構,則需測定人的22條常染色體以及X、Y染色體,共24條染色體上DNA的堿基序列,C錯誤;D、由題干可知,發現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現代人和留在非洲的現代人的基因組中都有來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所以推測他們可能有過基因交流,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4秋?武漢期中)大約12000年前,三刺魚離開海洋水域到淡水水域定居,因此衍生出完全形態、部分形態和低形態三種類型的三刺魚,如圖所示。完全形態的三刺魚生活在海洋中,具有30﹣35個體側骨板,易被食魚性魚類捕食;部分形態和低形態的三刺魚生活在淡水中,部分形態三刺魚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低形態三刺魚主要生活在溪流中,二者體側骨板的數目要少得多,易被鳥類捕食。回答下列問題。(1)三刺魚體側骨板的演化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比較解剖學證據。(2)淡水水域鳥類眾多,水草豐富,魚類游動受到限制,體側骨板較少的三刺魚更有利于在該環境中生存,理由是三刺魚體側骨板越少,身體的靈活性越高,更有利于在水草多的環境躲避鳥類。(3)研究人員欲研究自然選擇與種群基因頻率的關系,進行了如下實驗:將湖泊型與溪流型三刺魚進行多代雜交,構建一個實驗室雜交品系種群,將其投放到無三刺魚的溪流中。幾年后對該環境中的三刺魚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控制體側骨板形成的基因頻率顯著降低。據此推測: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魚不存在(填“存在”或“不存在”)生殖隔離,理由是:二者仍能雜交并產生可育后代。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自然選擇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物種的概念隔離與物種形成.【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實驗探究能力.【答案】(1)比較解剖學(2)三刺魚體側骨板越少,身體的靈活性越高,更有利于在水草多的環境躲避鳥類(3)不存在二者仍能雜交并產生可育后代自然選擇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解答】解:(1)比較解剖學證據主要來自于對脊椎動物器官和系統的形態與結構的比較研究,所以說三刺魚體側骨板的演化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比較解剖學證據。(2)淡水水域鳥類眾多,水草豐富,魚類游動受到限制,體側骨板較少的三刺魚更有利于在該環境中生存,理由是三刺魚體側骨板越少,身體的靈活性就越高,則更有利于其在水草多的環境中躲避其天敵鳥類的捕食。(3)據題意可知,將湖泊型與溪流型三刺魚進行多代雜交,構建一個實驗室雜交品系種群,將其投放到無三刺魚的溪流中,說明這兩種類型三刺魚能進行雜交,產生后代,且后代是可育的,因此湖泊型與溪流型三刺魚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幾年后對該環境中的三刺魚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控制體側骨板形成的基因頻率顯著降低,說明三刺魚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的改變,即自然選擇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故答案為:(1)比較解剖學(2)三刺魚體側骨板越少,身體的靈活性越高,更有利于在水草多的環境躲避鳥類(3)不存在二者仍能雜交并產生可育后代自然選擇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內容,意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作答的能力。14.(2024秋?通州區期中)雪兔在冬季褪去棕色“外衣”換為白毛,科學家對其進化進行了研究。(1)研究發現,雪兔毛色的棕色基因來源于黑尾長耳兔,二者親緣關系較近,不存在生殖隔離,可以進行基因交流。(2)通過對雪兔在內的22種兔的部分線粒體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如表),可推測ND4L基因最易變異,大部分基因序列相似度高,揭示了上述動物起源于共同祖先。基因基因長度(bp)替換位點序號發生替換比例(%)12SrRNA96210410.8116SrRNA158517911.29ND195526327.54ND2104428026.82ND33479126.22ND4L2979130.64ND4137838127.65(3)有研究人員提出了“恐懼生態學”的假說:對天敵的畏懼心理會抑制被捕食者利用食物的能力。研究者將某棲息地劃為圖1所示的4個區塊(A:自然狀態;B:食物補充;C:加護圍擋以隔絕雪兔的天敵猞猁;D:加護圍擋并補充與B等量的食物),并統計相應區塊內雪兔數量(如圖2),結果支持(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假說,依據是D組雪兔增加的數量顯著高于B組和C組的數量增加之和。(4)近年來由于全球變暖,降雪量減少,部分地區的雪兔打破了其冬季“換裝”的規律,仍保持棕毛。請運用進化理論合理解釋該現象保持棕毛更有利于變異兔躲避天敵、適應新環境,有利于變異逐代積累。【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及其發展.【專題】探究性實驗;生物的進化;理解能力.【答案】(1)生殖隔離(2)ND4L;共同祖先(3)支持D組雪兔增加的數量顯著高于B組和C組的數量增加之和(4)保持棕毛更有利于變異兔躲避天敵、適應新環境,有利于變異逐代積累【分析】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叫做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容易被其他動物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捕獵動物都是有利的。【解答】解:(1)由題意可知,雪兔與黑尾長耳兔可以進行基因交流,說明二者并不存在生殖隔離。(2)分析表格數據可知,ND4L發生替換比例最高,由此可知ND4L基因最易變異。上述動物大部分基因序列相似度高,由此可推測上述動物具有共同祖先。(3)分析圖2和題意,A組自然狀態下雪兔的相對數量最少;B組進行食物補充、C組加護圍擋以隔絕雪兔的天敵猞猁,B、C兩組雪兔的相對數量較A組多一些,D組加護圍擋并補充與B等量的食物,結果D組雪免增加的數量顯著高于B組和C組的數量增加之和,由此可知,對天敵的畏懼心理會抑制被捕食者利用食物的能力。(4)全球變暖導致冬季降雪減少,保持棕毛更有利于變異兔躲避天敵、適應新環境,有利于變異逐代積累。故答案為:(1)生殖隔離(2)ND4L;共同祖先(3)支持D組雪兔增加的數量顯著高于B組和C組的數量增加之和(4)保持棕毛更有利于變異兔躲避天敵、適應新環境,有利于變異逐代積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物進化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15.(2024春?黃浦區校級期末)家鵝是人類馴化較早的鳥類。如圖顯示了家鵝是由鴻雁、灰雁等物種進化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鵝品種最多的國家,資源豐富,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的國家之一。(1)如圖中表示自然選擇的是①(①/②/③)。相比于自然選擇,人工選擇作用下進化的速度較快(A.較快/B.較慢/C.基本相同)。(2)如圖中與WX血緣關系最近的是HY(A.ST/B.XP/C.HY)。可通過比較不同鵝的DNA堿基序列差異程度確定親緣關系遠近,這屬于D。(單選)A.胚胎學證據B.比較解剖學證據C.細胞生物學證據D.分子生物學證據(3)HY與LD這兩種鵝屬于不同物種,原因是兩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豁眼鵝(HY)(ZW型,ZZ為雄性,ZW為雌性)是一種白鵝。控制其雛鵝絨毛顏色的黃色基因(H)和淺褐色基因(h)位于Z染色體上,而另一對正常基因(C)和白化基因(c)位于常染色體上,當c基因純合時絨毛為白色。(4)H/h和C/c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或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5)不考慮突變,基因型為CcZHW的雌性雛鵝表型是黃色(A.黃色/B.淺褐色/C.白色),可產生的正常卵子類型有AB。A.CZHB.CWC.CcD.ZHW(6)在HY種群中,雄性雛鵝中淺褐色個體比例與雌性雛鵝中淺褐色個體比例相比較低(A.較高/B.較低/C.大致相同)。【考點】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物種的概念隔離與物種形成;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專題】模式圖;生物的進化.【答案】(1)①;較快(2)HY;D(3)生殖隔離(4)自由組合(或分離和自由組合)(5)黃色;AB(6)較低【分析】(1)比較解剖學證據: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因而產生形態上的差異。(2)胚胎學證據: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育早期都出現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3)細胞水平的證據: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4)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解答】解:(1)圖中①可以表示自然選擇,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相比于自然選擇,人工選擇作用下進化的速度較快。(2)由圖可知,在WX和HY在一個分支,它們的親緣關系最近。可通過比較不同鵝的DNA堿基序列差異程度確定親緣關系遠近,這屬于分子生物學證據,D正確,ABC錯誤。故選:D。(3)HY與LD這兩種鵝屬于不同物種,原因是兩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4)由題干信息可知,控制其雛鵝絨毛顏色的黃色基因(H)和淺褐色基因(h)位于Z染色體上,而另一對正常基因(C)和白化基因(c)位于常染色體上,兩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遵循自由組合(或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5)控制其雛鵝絨毛顏色的黃色基因(H)和淺褐色基因(h)位于Z染色體上,而另一對正常基因(C)和白化基因(c)位于常染色體上,當c基因純合時絨毛為白色,不考慮突變,基因型為CcZHW的雌性雛鵝表型是黃色,可產生的正常卵子類型有CZH或cZH或CW或cW,AB正確,CD錯誤。故選:AB。(6)由于淺褐色是由Z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控制的,因此雌性只要有一個h基因即為淺褐色,而雄性要同時有兩個h基因才表現出淺褐色,因此雄性群體中淺褐色絨毛雛鵝個體所占的比例小于雌性群體中淺褐色絨毛雛鵝個體所占的比例,B正確,AC錯誤。故選:B。故答案為:(1)①;較快(2)HY;D(3)生殖隔離(4)自由組合(或分離和自由組合)(5)黃色;AB(6)較低【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物進化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考點卡片1.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知識點的認識】1、基因的分離定律﹣﹣遺傳學三大定律之一(1)內容: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2)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3)適用范圍:①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②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基因;③進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4)細胞學基礎:同源染色體分離.(5)作用時間: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時(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6)驗證實驗:測交實驗.2、相關概念(1)雜交:基因型不同的個體間相互交配的過程.(2)自交:植物中自花傳粉和雌雄異花的同株傳粉.廣義上講,基因型相同的個體間交配均可稱為自交.自交是獲得純合子的有效方法.(3)測交:就是讓雜種(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來測F1基因型的方法.(4)正交與反交:對于雌雄異體的生物雜交,若甲♀×乙♂為正交,則乙♀×甲♂為反交.(5)常用符號的含義符號PF1F2×?♂♀C、D等c、d等含義親本子一代子二代雜交自交父本(雄配子)母本(雌配子)顯性遺傳因子隱性遺傳因子3、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1)正確解釋某些遺傳現象兩個有病的雙親生出無病的孩子,即“有中生無”,肯定是顯性遺傳病;兩個無病的雙親生出有病的孩子,即“無中生有”,肯定是隱性遺傳病.(2)指導雜交育種①優良性狀為顯性性狀:連續自交,直到不發生性狀分離為止,收獲性狀不發生分離的植株上的種子,留種推廣.②優良性狀為隱性性狀:一旦出現就能穩定遺傳,便可留種推廣.③優良性狀為雜合子:兩個純合的不同性狀個體雜交后代就是雜合子,但每年都要配種.(3)禁止近親結婚的原理每個人都攜帶5~6種不同的隱性致病遺傳因子.近親結婚的雙方很可能是同一種致病因子的攜帶者,他們的子女患隱性遺傳病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法律禁止近親結婚.4、基因分離定律中幾個常見問題的解決(1)確定顯隱性方法:①定義法:具相對性狀的兩純種親本雜交,F1表現出來的性狀,即為顯性性狀;②自交法:具相同性狀的兩親本雜交(或一個親本自交),若后代出現新的性狀,則新的性狀必為隱性性狀.(2)確定基因型(純合、雜合)的方法①由親代推斷子代的基因型與表現型(正推型)親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現型AA×AAAA全為顯性AA×AaAA:Aa=1:1全為顯性AA×aaAa全為顯性Aa×AaAA:Aa:aa=1:2:1顯性:隱性=3:1aa×AaAa:aa=1:1顯性:隱性=1:1aa×aaaa全為隱性②由子代推斷親代的基因型(逆推型)a、隱性純合突破方法:若子代出現隱性性狀,則基因型一定是aa,其中一個a來自父本,另一個a來自母本.b、后代分離比推斷法后代表現型親本基因型組合親本表現型全顯AA×AA(或Aa或aa)親本中一定有一個是顯性純合子全隱aa×aa雙親均為隱性純合子顯:隱=1:1Aa×aa親本一方為顯性雜合子,一方為隱性純合子顯:隱=3:1Aa×Aa雙親均為顯性雜合子(3)求概率的問題①方法:先算出親本產生幾種配子,求出每種配子產生的概率,再用相關的兩種配子的概率相乘.②實例:如白化病遺傳,Aa×Aa,F1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2Aa:laa,生一個白化病(aa)孩子的概率為1/4.配子法的應用:父方產生A、a配子的概率各是1/2,母方產生A、a配子的概率也各是1/2,因此生一個白化病(aa)孩子的概率為1/2×1/2=1/4.拓展:親代的基因型在未確定的情況下,如何求其后代某一性狀發生的幾率?例如:一對夫婦均正常,且他們的雙親也都正常,但雙方都有一白化病的兄弟,求他們婚后生白化病孩子的幾率是多少?解此題分三步進行:a、首先確定該夫婦的基因型及其幾率.由前面分析可推知該夫婦是Aa的幾率均為2/3,是AA的幾率均為1/3.b、而只有夫婦的基因型均為Aa時,后代才可能患病;c、將該夫婦均為Aa的概率2/3×2/3與該夫婦均為Aa情況下生白化病忠者的概率1/4相乘,即2/3×2/3×1/4=1/9,因此該夫婦后代中出現白化病患者的概率是1/9.(4)遺傳系譜圖的解讀(5)雜合子自交問題:雜合子連續自交n次后,第n代的情況如下表:Fn雜合子純合子顯性純合子隱性純合子顯性性狀個體隱性性狀個體所占比例1/2n1﹣1/2n1/2﹣1/2n+11/2﹣1/2n+11/2+1/2n+11/2﹣1/2n+1(6)理論值與實際值的問題【命題方向】題型一:概率計算典例1:(2014?鄭州一模)番茄的紅果(R)對黃果(r)是顯性,讓雜合的紅果番茄自交得F1,淘汰F1中的黃果番茄,利用F1中的紅果番茄自交,其后代RR、Rr、rr三種基因的比例分別是()A.1:2:1B.4:4:1C.3:2:1D.9:3:1分析:雜合的紅果番茄(Rr)自交得F1,F1的基因型及比例為RR:Rr:rr=1:2:1,淘汰F1中的黃果番茄(rr),則剩余紅果番茄中:RR占、Rr占.解答:利用F1中的紅果番茄自交,RR自交不發生性狀分離,而Rr自交發生性狀分離,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為RR、Rr、rr,即RR、Rr、rr三種基因所占比例分別是+×=、×=、×=,所有RR、Rr、rr三種基因之比為3:2:1.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基因分離定律及應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要點的能力;能能用文字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的能力和計算能力.題型二:自由交配相關計算典例2:(2014?煙臺一模)老鼠的皮毛黃色(A)對灰色(a)呈顯性,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有一位遺傳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如果黃鼠與黃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那么在第三代中黃鼠的比例是()A.B.C.D.1分析:老鼠的皮毛黃色(A)對灰色(a)呈顯性,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因此黃鼠的基因型為Aa.據此答題.解答:由以上分析可知黃鼠的基因型均為Aa,因此黃鼠與黃鼠交配,即Aa×Aa,由于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因此第二代中Aa占、aa占,其中A的基因頻率為,a的基因頻率為,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根據遺傳平衡定律,第三代中AA的頻率為、Aa的頻率為=、aa的頻率為,由于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因此在第三代中黃鼠的比例是=.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基因頻率的相關計算,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能結合題干信息“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準確判斷黃鼠的基因型;再扣住“自由交配”一詞,利用基因頻率進行計算.【命題方法點撥】1、分離規律的問題主要有兩種類型:正推類和逆推類親代遺傳因子組成、親代性狀后代遺傳因子組成、性狀表現及比例逆推類問題(1)正推類問題:若親代中有顯性純合子(BB)→則子代一定為顯性性狀(B_);若親代中有隱性純合子(bb)→則子代一定含有b遺傳因子.(2)逆推類問題:若后代性狀分離比為3顯:1隱→則雙親一定是雜合子(Bb),即Bb×Bb→3B_:1bb;若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顯:1隱→則雙親一定是測交類型,即Bb×bb→1Bb:1bb;若后代只有顯性性狀→則雙親至少有一方為顯性純合子,即BB×BB或BB×Bb或BB×bb;若后代只有隱性性狀→則雙親全為隱性純合子,即bb×bb.2、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不同: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兩對相對性狀n對相對性狀相對性狀的對數1對2對n對等位基因及位置1對等位基因位于1對同源染色體上2對等位基因位于2對同源染色體上n對等位基因位于n對同源染色體上F1的配子2種,比例相等4種,比例相等2n種,比例相等F2的表現型及比例2種,3:14種,9:3:3:12n種,(3:1)nF2的基因型及比例3種,1:2:19種,(1:2:1)23n種,(1:2:1)n測交后代表現型及比例2種,比例相等4種,比例相等2n種,比例相等遺傳實質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開,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減數分裂時,在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開而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進而進入同一配子中實踐應用純種鑒定及雜種自交純合將優良性狀重組在一起聯系在遺傳中,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同時起作用: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既有同源染色體上等位基因的分離,又有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2.表觀遺傳【知識點的認識】(1)表觀遺傳:生物體基因的堿基序列不變,但基因表達和表型發生可遺傳變化的現象。(2)表觀遺傳發生在:普遍存在于生物體的生長、發育和衰老的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3)影響表觀遺傳的因素有:DNA的甲基化、染色體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等。【命題方向】同卵雙胞胎雖然具有相同的基因組成,但行為習慣等卻有細微的差別,這種現象的出現和表觀遺傳有關,下列關于表觀遺傳的敘述,錯誤的是()A.孟德爾遺傳定律能夠解釋表觀遺傳現象B.DNA的甲基化、組蛋白甲基化或乙能化等都會影響基因的表達C.基因部分駭基發生甲基化修飾引起的表型改變不一定會遺傳給后代D.表觀遺傳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等都屬于可遺傳變異分析:表觀遺傳是指DNA序列不發生變化,但基因的表達卻發生了可遺傳的改變,即基因型未發生變化而表型卻發生了改變,如DNA的甲基化。解答:A、表觀遺傳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故用孟德爾遺傳規律不能解釋表觀遺傳現象,A錯誤;B、DNA的甲基化、組蛋白甲基化或乙酰化等修飾都會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導致性狀發生改變,B正確;C、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DNA甲基化修飾可能會遺傳給子代,發生在體細胞中的DNA甲基化修飾不一定遺傳給子代,C正確;D、表觀遺傳和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都是可遺傳變異,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表觀遺傳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思路點撥】DNA甲基化為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能夠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3.化石證據【知識點的認識】(1)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2)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命題方向】地層中的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化石包括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B.化石大部分分布在沉積巖的地層中C.化石在不同地層中的分布相同,成為研究生物進化是最直接證據D.地層中大量的化石證據有力支持了達爾文提出的共同由來學說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化石證據: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后順序,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2、比較解剖學證據: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因而產生形態上的差異。3、胚胎學證據: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育早期都出現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4、細胞水平的證據: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5、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解答:A、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A正確;B、大部分化石發現于沉積巖的地層中,故化石大部分分布在沉積巖的地層中,B正確;C、科學家發現,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化石總是出現在越古老的地層里,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則出現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層里,即生物進化的最直接的證據是化石,不同地層中化石分布不同,在遠古的地層不可能出現高等動物的化石,C錯誤;D、已經發現的大量化石證據支持達爾文的共同由來學說,D正確。故選:AB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思路點撥】掌握化石證據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4.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知識點的認識】(1)比較解剖學證據: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因而產生形態上的差異。(2)胚胎學證據: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育早期都出現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3)細胞水平的證據: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4)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命題方向】逆轉錄病毒侵入細胞后,會將其逆轉錄產生的DNA片段隨機的插入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這種基因組中的逆轉錄病毒的DNA片段稱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科學家通過比較人類和靈長類基因組中同源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位置和分布,證明了人類和靈長類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這種證據屬于()A.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證據B.解剖學證據C.胚胎學證據D.化石證據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解答:DNA屬于生物大分子,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是指宿主細胞內逆轉錄病毒逆轉錄產生的DNA片段,科學家通過比較人類和靈長類基因組中同源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位置和分布,證明了人類和靈長類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這種證據屬于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證據,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物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以及生物的祖先方面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解題思路點撥】掌握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是解題的關鍵。5.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知識點的認識】一、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與生物進化(一)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種群.種群特點:種群中的個體不是機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過種內關系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個體間可以彼此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后代.2、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種群越大,基因庫也越大,反之,種群越小基因庫也就越小.當種群變得很小時,就有可能失去遺傳的多樣性,從而失去了進化上的優勢而逐漸被淘汰.3、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計相關計算(1)基因頻率: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①定義公式法:某基因頻率=②基因型比率法:某基因頻率=純合子基因型比率+雜合子基因型比率(2)基因型頻率:指在一個種群中某種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基因型頻率=4、基因頻率和哈代﹣﹣溫伯格平衡群體中的基因頻率能否保持穩定?在什么情況下才能保持穩定?對此,英國數學家哈代和德國醫生溫伯格分別于1908年和1909年提出一個理論,即如果有一個群體凡符合下列條件:①群體是極大的;②群體中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③沒有突變產生;④沒有種群間個體的遷移或基因交流;(AA)⑤沒有自然選擇,那么這個群體中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就可一代代穩定不變,保持平衡.這個理論稱哈代﹣﹣溫伯格平衡,也稱遺傳平衡定律.哈代﹣﹣溫伯格平衡可用一對等位基因來說明.一個雜合的群體中,在許多基因位點上,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只要這個群體符合上述5個條件,那么其中雜合基因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都應該保持遺傳平衡.設一對等位基因為A與a,親代為AA與aa兩種基因型,其基因頻率分別為p與q(因為是百分率,所以p+q=1).自由交配后,按孟德爾遺傳法則確定F1代具有AA、Aa、aa3種基因型.其頻率如下列公式所示:p2(AA)+2pq(2Aa)+q2(aa)=1,哈代﹣﹣溫伯格的發現說明了在一定條件下群體可以保持遺傳平衡,但在事實上,這些條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為所謂極大的群體是不存在的,群體內個體之間充分的隨機交配也不現實,突變總不斷在產生,外來基因由于流動與遷移不斷在加入,自然選擇也時時在發生.因此,這一定律恰恰證明遺傳平衡是相對的,而群體的基因頻率一直在改變,進化是不可避免的.5、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因素:遷入與遷出,突變,自然選擇,隔離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二、自交和自由交配相關計算1、自交:基因型相同的個體交配.大多數植物沒有性別分化,為雌雄同株單性花或兩性花植物,像水稻、小麥等兩性花植物,其自花授粉的過程就稱為自交;而像玉米、黃瓜等單性花植物來說,自交是指同株異花授粉.所以自交的概念適用于植物,含義是自花授粉或雌雄同株的異花授粉.對動物而言,大多數為雌雄異體,雖有像蚯蚓等雌雄同體的低等動物,但為防止物種衰退現象,它們也通常進行異體受精.因此,在動物種群中,若沒特殊說明,自交的含義是指基因型相同的雌雄異體交配.比如: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自交組合有哪些?解析: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種,三種基因型中分別有相應的雌雄個體.因此根據自交定義有:♂AA×♀AA,♂Aa×♀Aa,♂aa×♀aa三種組合方式.2、自由交配:自由交配指在一群體中,不同的個體之間都有交配機會且機會均等,即有基因型相同的個體交配,也有基因型不同的個體交配,強調隨機性.在間行種植的玉米種群中,自由交配包括自交和雜交方式.對水稻、小麥、豌豆等主要進行自花授粉的植物來說,自然狀態下自由交配的概念不適用,而主要是自交,在人為條件下可以進行自由交配.在動物種群中,自由交配指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雌雄異體交配.比如: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自由交配組合有哪些?解析: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種,三種基因型中分別有相應的雌雄個體.因此根據自由交配定義有如下九種交配組合:♀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3、自交和自由交配計算差異(1)自交例1:已知一批基因型為DD與Dd的豌豆種子,其數目之比為1:2,將這批種子種下,自然狀態下(假設結實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為DD、Dd、dd的種子數之比為()A.3:2:1B.1:2:1C.3:5:1D.4:4:1解:豌豆的基因型及比例為1/3DD、2/3Dd,且是自花授粉植物,因此自然條件下為自交,既:1/3DD×DD→1/3(DD×DD)→1/3DD,2/3Dd×Dd→2/3(Dd×Dd)→2/3(1/4DD、2/4Dd、1/4dd).因此,子一代中DD:1/3+2/3×1/4=1/2,Dd:2/3×2/4=1/3,dd:2/3×1/4=1/6.故DD:Dd:dd=1/2:1/3:1/6=3:2:1.要注意的是:自交時為什么不寫成1/3DD×1/3DD而寫成1/3DD×DD,是因為這個群體中基因型為DD的比例為1/3,所以其自交結果所占的比例仍為1/3(DD×DD),也就是說這個群體中基因型為DD自交結果占總的1/3,Dd的自交結果占總的2/3(Dd×Dd).(2)自由交配例2:老鼠的皮毛黃色(A)對灰色(a)顯性,是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有一位遺傳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如果黃鼠與黃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那么在第三代中黃鼠所占的比例是()A.4/9B.1/2C.5/9D.1解:由題意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則黃鼠的基因型不存在AA,因此F1黃鼠基因型為雜合Aa,從而推知其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及比例.故F2代老鼠的基因型有Aa、aa,其比例分別為:Aa/(Aa+aa)=2/4/(2/4+1/4)=2/3,aa/(Aa+aa)=1/3.特別要注意的是,此時應重新計算Aa、aa的比例,因為Aa、aa的比例范圍與之前不同.F2代自由交配得到F3代,可用以下方法解題:方法一:基因型法由于皮毛黃色和灰色這對相對性狀是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可知每種基因型的個體中雌雄個體數量應相等,即各占一半.則F22/3Aa(♂1/3Aa、♀1/3Aa)1/3aa(♂1/6aa、♀1/6aa)在F2代雄鼠的基因型有Aa、aa,其所占比例分別為:♂Aa/(♂Aa+♂aa)=1/3/(1/3+1/6)=2/3,♂aa/(♂Aa+♂aa)=1/3,同理可推知:F2代雌鼠Aa占2/3、aa占1/3.這樣F2中雌雄老鼠的基因型如下表示:F2:♂2/3Aa、♂1/3aa,♀2/3Aa、♀1/3aa因此F2代老鼠自由交配就有四種組合方式:♂2/3Aa×♀2/3Aa→2/3×2/3(Aa×Aa)→4/9(1/4AA、2/4Aa、1/4aa)♂2/3Aa×♀1/3aa→2/3×1/3(Aa×aa)→2/9(1/2Aa、1/2aa)♂1/3aa×♀2/3Aa→1/3×2/3(aa×Aa)→2/9(1/2Aa、1/2aa)♂1/3aa×♀1/3aa→1/3×1/3(aa×aa)→1/9aa從而得到F3代:AA:4/9×1/4=1/9不存在Aa:4/9×2/4+2/9×1/2+2/9×1/2=4/9存在aa:4/9×1/4+2/9×1/2+2/9×1/2+1/9=4/9存在Aa/(Aa+aa)=4/9/(4/9+4/9)=1/2故在第三代中黃鼠所占的比例是1/2.方法2:配子法同方法1可知:F2:♂2/3Aa、1/3aa,♀2/3Aa、1/3aa根據基因分離定律可知雄果蠅中能產生A、a雄配子的概率為:♂(A:2/3×1/2A=1/3Aa:2/3×1/2a+1/3×1a=2/3a)雌果蠅中能產生A、a雌配子的概率為:♀(1/3A、2/3a)F2代老鼠自由交配,即雌雄配子自由結合:♂配子♀配子1/3A2/3a1/3A1/9AA不存在2/9Aa2/3a2/9Aa4/9aa故在第三代中黃鼠所占的比例是(2/9+2/9)/(2/9+2/9+4/9)=1/2.方法3:遺傳平衡定律法(即哈迪﹣溫伯格定律)由上可知F2代老鼠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別為2/3Aa、1/3aa,在一個理想的種群中個體間自由交配,其遵循遺傳平衡定律(p+q)2=p2+2pq+q2=1,若親本產生A的基因頻率為p,產生a的基因頻率為q,則子代基因型及比值為AA=p2、Aa=2pq、aa=q2.F2老鼠的基因型及比值為2/3Aa、1/3aa,則A的基因頻率為2/3×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委托出租物品合同協議
- 轉讓合同協議書細節要點
- 銷售房屋合同補充協議
- 轉押協議合同
- 企業復印機買賣合同協議
- 無息貸款合同
- 工程服務外包合同
- 安裝工程分包合同協議書
- 學校租賃校舍合同書
- 接手項目合同協議
- IT項目管理方法論
- 登錄用戶協議
- 有絲分裂說課
- 基于PLC洗車系統設計
- 低壓綜合配電箱二次配線工藝守則
- 中國動畫的發展中國動畫發展史課件
- 2023年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報告(模本)
- 浙江省紹興市2023年中考英語真題(附答案)
- 龍虎斗(2017廣東廣州中考記敘文閱讀試題含答案)
- 錯合畸形的預防與早期矯治-錯合畸形的早期矯治(口腔正畸學課件)
- 地下鐵道-中南大學中國大學mooc課后章節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