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年人教版八下語文期中復習——名著導讀知識清單一、考點解讀二、考點梳理一、考點解讀二、考點梳理1.《經典常談》知識梳理2.重點基礎知識挖空整理一、考點解讀考查題型內容要點命題趨勢文學常識類考查名著的作者、朝代、國籍、作品名稱、主要人物等基本信息。如給出一段名著片段,要求寫出作者和作品名。1.注重素養:更加注重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考查。2.情境化突出:借助生活、學校、社會等多種情境,將名著閱讀與實際生活相結合。3.強調整本書閱讀:越來越重視對整本書閱讀的考查。4.文化傳承與價值導向明顯:注重選取具有文化內涵和思想價值的名著。內容理解類要求學生概括名著中的某個具體情節;給出人物相關的片段或事跡,讓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圍繞名著的主題思想進行提問。感悟體驗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閱讀名著后的感悟、啟示或收獲。二、考點梳理《經典常談》知識梳理【作者簡介】朱自清,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內容梗概】《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寫作目的】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言里說,他寫這部書,是為了給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藝術特色】①內容精辟通俗。全書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朱自清的傳統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他時時留意《經典常談》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語言流利暢達,娓娓道來,常有引人人勝之處。【讀經典的意義】①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著我國文明的發展軌跡,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現實。②充實精神內涵: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③學習語文相關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千年的知識匯總,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體現了語言藝術之美,例如通過《說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經過,通過《詩經》可知詩歌藝術之美。④提升個人修養: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從學習、交往、心志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導自身之修養。【章節梳理】《說文解字》第一一、內容:“倉頡造字說”—始皇統一文字—許慎的《說文解字》—“六書”—字體演變二、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進而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秦以后:始皇時,文字統一為小篆,又形成隸書;漢末時,隸書由橢圓變為扁方,稱作“漢隸”;魏晉之際,隸書變為“正書”;晉至唐朝,又稱為“隸書”,稱“漢隸”為“八分書”;晉代正書簡化形成“行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書體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方向是簡易。三、《說文解字》作者:東漢和帝時期許慎。《說文解字》特點1.從經典和別的字書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2.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3.書中每字都有說解,來源于晚周人作的《爾雅》,揚雄的《方言》,以及經典的注文。《說文解字》價值:一部劃時代的字書,文字學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四、六書: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互訓)、假借。《周易》第二戰國末期道家學說、陰陽家的學說盛行,儒家借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稱這三種傳為《逸易》。《尚書》第三《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制作。《詩經》第四詩的源頭上歌謠。歌謠可分徒歌和樂歌,徒歌隨口唱,樂歌隨樂器唱。歌謠的節奏主要靠重疊或叫復沓。發展歷程:1.春秋時宴飲通行賦詩,都從詩篇里“斷章取義”,表示這國對那國或這人對那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等。2.孔子時代,詩篇的本義漸漸模糊,于是孔子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莊子》和《荀子》都說到“詩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3.解釋《詩經》最權威的是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知識點:1.今《詩經》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詩,實存三百零五篇,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部分。2.《詩經》六義:三種音樂類別(風、雅、頌)與三種藝術技法(賦、比、興)的合稱。“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方,興則是觸物興詞,故多在詩歌的發端。3.《詩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子夏,《小序》約出自小毛公。解釋《詩經》最有權威的是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三禮第五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三種經是《儀禮》《禮古經》《周禮》:《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述之作。漢代所見的“記”很多,流傳到現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記》和四十九篇《小戴記》。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春秋》三傳第六三傳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三傳解釋經文時,常常不顧上下文穿鑿附會起來;三傳之中,公羊、穀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參考群籍,詳述史事。四書第七“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論語》是孔子弟子們所記。《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戰國策》第八戰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爭隨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和游說之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策》。《史記》《漢書》第九《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品中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該書創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馬續補寫而成。《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有八十萬字。《史記》《漢書》二書,文質和繁省雖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擇者精,卻是一樣;組織的弘大,描寫的曲達,也同工異曲。二書并稱良史,決不是偶然的。諸子第十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觀點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諸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辭賦第十一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的一個人。《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茍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總題分詠,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以來,班固作《兩都賦》,后張衡仿其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仿作《三都賦》。詩第十二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晉代詩逐漸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末流只知道典故對偶;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文第十三1.現存的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后來除了卜辭之外,還有訟辭。2.春秋——列國外交的言語稱為“辭”或“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3.戰國——游說之風大盛。所以最重說辭。他們的說辭鋪張局勢,最重辯。孔子開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從此也便有了第一種私家的著作《論語》。諸子書大概多是弟子們及后學者所記,著作越來越多,流傳也越來越廣,“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體了。后世大體采用,言文漸漸分離。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記事文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左傳》只是記事,《史記》進一步描寫人。4.漢朝——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駢文”或“駢體”出于辭賦,句讀整齊,對偶工麗。5.魏晉南北朝——梁昭明太子在《文選》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用典故、有對偶、諧聲調的抒情作品叫作“文”。6.唐朝——后來出現兩種新文體,佛典的翻譯與群經的義疏,不過沒有人將這些當作“文”,“文”只用來稱“沉思翰藻”的作品。北周的的蘇綽是首先提倡復古的人。唐初陳子昂提倡改革文體,韓愈繼往開來倡導“古文運動”,宋代稱為“散文”。7.宋朝——到了宋代,又有“話本”,這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后來將許多關聯的故事組織起來,分為“章回”了。8.明朝——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聲名大振。9.清末——梁啟超先生的“新文體”可算登峰造極。胡適之先生提倡白話文。10.經過五四運動,白話文暢行。重點基礎知識挖空整理1.《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2.《經典常談》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3.朱自清是按照現代的、科學的學術觀念來撰寫《經典常談》的,例如討論儒家經書時,破除“經書都是圣人所作”的傳說。4.《經典常談》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朱自清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5.《經典常談》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學術散文集。這本書不“板著臉說話”,也不平鋪直敘,而是以流利暢達的語言娓娓道來。6.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的。東漢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7.在人家門頭上,在小孩的帽飾上,我們常見到八卦那種東西。講八卦的便是《周易》這部書。8.《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份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份是君臣相告的話。9.《詩經》被稱作“詩三百”,現在實存305篇。10.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戴圣所作的《小戴記》。11.《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史。12.《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13.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14.“科舉是一種競爭的考試制度,考試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題目都出在‘四書’里,而且是朱注的‘四書’里”句中的“朱注”指朱熹的小注。15.《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節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闕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16.孟子生在戰國時代,他不免“好辯”,他自己也覺得的;他的話流露著“英氣”,“有圭角”,和孔子的溫潤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稱為“亞圣”,次于孔子一等。17.“他們憑他們的智謀和辯才,給人家劃策,辦外交;誰用他們就幫誰。他們是職業的,所圖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貴;幫你的時候幫你,不幫的時候也許害你。”句中的“他們”指的是戰國策士。記載他們說辭的書叫《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定的。18.蘇秦說連橫不成,就改說合縱,在策士看來,這正是當然。張儀說舌頭在就行,說是說非,只要會說,這也正是職業的態度。19.《史記》創了“紀傳體”,敘事自黃帝以來到著者當世,就是漢武帝的時候,首尾三千多年。20.《漢書》采用了《史記》的體制,卻以漢事為斷,從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斷代成書。21.《史記》、《漢書》,可以說都是“正史”的源頭。這兩部書都成了文學的古典;兩書有許多相同處,雖然也有許多相異處。22.《史記》作者司馬遷,字子長,是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他因替李陵辯護,被處以宮刑,灰心失望已極,只能發憤努力希圖留個后世名。23.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說他的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24.《史記自序》里說:“罔(網)羅天下放佚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25.《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26.《史記》共一百三十篇,列傳占了全書的過半數;司馬遷的史觀是以人物為中心的。27.《漢書》作者是漢代的班固,字孟堅。《漢書》的名稱從《尚書》來,是班固定的。28.孔子以后,儒家還出了兩位大師,孟子和荀子。29.孟子說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這便是仁、義、禮、智等善端,只要能夠加以擴充,便成善人。30.荀子說人性是惡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沒有善端,還有爭奪放縱等惡端。31.墨家的創始者墨翟,墨家是有團體組織的,他們的首領叫作“鉅子”,他們不但是打仗的專家,并且是制造戰爭器械的專家。32.《墨子》里只講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講。這是他們的“非攻”主義。33.《墨子》說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爭;天下人都該視人如己,互相幫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這是“兼愛”主義。34.壓根兒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他們看見時世太亂,難以挽救,便消極起來,對于世事,取一種不聞不問的態度。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35.儒、墨、道各家有一個共通的態度,就是托古立言;他們都假托古圣賢之言以自重。孔子托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堯、舜,老、莊托于傳說中堯、舜以前的人物。36.秦相呂不韋教許多門客合撰了一部《呂氏春秋》。淮南王劉安仿效呂不韋的故智,教門客編了一部《淮南子》。37.到了漢代,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