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春季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及答案_第1頁
湘豫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春季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及答案_第2頁
湘豫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春季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及答案_第3頁
湘豫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春季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及答案_第4頁
湘豫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春季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豫名校聯考

2024—2025學年高三春季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易經》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說明道和器是相對的。道是否可以脫離器而存在?當然是不能的。用現代漢語表述的話,道就是規律,道就是秩序,道就是道德,也意味著境界。道無處不在,道是萬物承載的根本。器又是什么呢?形而下者謂之器。它是具體的、可描述的東西,是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們的關系一定是“道在器中,以道御器”。只有做到以道馭器,才能長久。(摘編自王守常《道與器;中國哲學的智慧》)材料二:目前,人類文明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人機之辨。人類如何有效駕馭新技術,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命題,中國傳統哲學由于其迥異于西方的路徑,將有機會為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提供東方智慧。在中國歷史上,科技是中華文明的弱項,雖然也取得過科技上的輝煌成就。因為中華文明重心在于社會生活,傳統文明并未發展出系統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實驗方法,科技成果更多偏重于實用,科技在文明發展中處于一個相對次要位置。“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先器后,道體器用,科技屬于器層面,不但在哲學上屬于次級范疇,在社會實踐生活中也處于輔助地位,服務于道的顯用。這種道先器后的觀念,無疑制約了傳統社會科技的發展。近代以來,中國人認識到器物對于促進文明發展一日千里的作用,改變了傳統道先器后的認知,科技得到高度崇敬,科技創新推動了中國的快速發展。到了今天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道器概念,要使得人類文明從科技至上到科技向善,根本上需要依靠以道馭器。所以,要回答人機之辨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回到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器之辨。羅素曾對中西文明做了深刻比較,他說:西方文明的顯著長處在于科學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在于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一定希望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當然,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沒有看到兩者能夠有機結合在一起,而是科技至上成為世界性的文化。21世紀人類社會的真正進步不能只是科技進步,而是需要科技和道德雙重驅動。道德缺失是任何科技、制度難以彌補的,是人類社會面臨各種危機的根源所在,西方社會并沒有找到能夠解決現代社會世俗化后的道德困境問題,并沒有找到“上帝死了”這個問題的根本答案,而道德說教往往只是為精致利已主義提供了外部包裝。現代文明的一個巨大困境,可能是巨大的物質進步,并沒有伴隨相應的道德進步,與傳統社會相比反而出現了道德滑坡。與此同時,物質進步使得人與人之間處于一種更為緊致的互相依賴與信息共享狀態中,加劇了社會財富和權力結構的不平等,科技力量得到空前放大,這些事實上又都對人類道德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許多人受西方倫理學影響將道德只是看成一套規則,看成人內心的法律。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本意是指合乎道的生活方式,人是載道之器,道德就是大道居體,德性就是我們向內求之后得到的主體性財富,這是外部財富所不能比擬的。中華文明是內求文明,就天人關系而言,將基點放在人類社會,放在主體上而非客體上;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言,將基點放在自我改造上,福由己求,求人不如求己;在物欲與身心關系上,將基點放在自我德性養成上,不為物欲所迷失羈絆。外求文化將文化重心放在資本、權力、技術等外在財富積累上,內求文化則將文化重心放在主體性財富積累上,這種內求文化歷史上是中國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到今天卻可以成為人類文明進展的重要方向。“人機之辨”使得我們意識到,人之所以為人,根本就在于主體性。今天人工智能的發展好像越來越向內求,而不是外求了,事實上這恰恰表明我們通常認為的思維也不是真正的內,不過是認物為我,什么是真正的我和真正的主體?就今天而言,我們需要“智還機器”,一切通通還光之后剩下的自性才真正是主體性。內求文化本質上是主體性的內在解放,只有通過擺脫物對于人的奴役、人對于人的奴役,擺脫經濟社會結構對于勞動的異化,才能夠實現人的全面解放與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的類本質。中國傳統文化內求根本就是要解放這個內在的真我,學道就是學逍遙,學佛就是學解脫。《莊子》開篇《逍遙游》就是道家自由哲學的浪漫主義宣言,鯤鵬北游、南面稱王都未能稱自由,唯有“無待”才能實現最高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當然,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是內在解放,是從內在覺悟中去追求生命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這和馬克思主義從改造現實世界去追求人的積極自由是兩種不同的路徑。馬克思主義認為,個體解放和人類共同解放密不可分,覺悟的人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在出入世的辯證關系中認識到個體解放與人類整體大生命解放不可分。

如果把生命分為三部分,即主體、軟體、硬體,主體性并非生命的軟件,而是生命的主宰,主體性進化不來源于外部知識,而來源于內在覺悟,從這個意義說,知識可以從外部灌輸,智慧只能內求。中國傳統文化為地球文明進入生命更高階段的文明發展提供了另外一個方向,就是主體進化的方向,就是通過內在覺悟來實現主體性升維,從而能夠更好地以道馭器,為人類文明未來發展探索更為光明的方向。(摘編自鄢一龍《以道馭器:數智時代科技如何向善》)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道是抽象的規律、秩序、道德、境界,是萬物承載的根本,而器是具象的方法,只有以道來協調器才能發展長久。B.中國歷史上科技處于相對次要地位,是受傳統哲學道先器后觀的制約,沒有發展出系統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實驗方法。C.羅素曾對中西文明做過深刻對比,他認為西方文明的突出優點在科學方法,而中國文明的優點是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D.今天人工智能越來越向內求,“人機之辯”讓人的主體性得到證實,內求文化正在成為人類文明進展的重要方向。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天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道器概念,是因為科技至上雖然加速了人類文明發展,但要從科技至上到科技向善必須以道馭器。B.人類真正進步需科技與道德并重,物質進步伴隨道德挑戰,要求我們在追求前者時不忘后者的重要性。C.中華文明是內求文明,它重視德性,在處理各類關系時只要將基點放在主體、自我改造和德性養成上,就可以不為物欲束縛。D.中國傳統哲學能為人類文明高階發展提供方向,與中華文明向內求的本質在主體性,而且能通過內在覺悟實現主體性升維有關。

3.材料二提到“科技向善”,結合材料理解,下列選項不符合科技向善觀的一項是(3分)A.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某研究院研究上線了“ADC失智癥篩查”小程序,使得阿爾茲海默癥篩查門檻大為降低。B.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設計研發的助盲帽,通過接入人工智能的圖片理解能力,讓視障人士也能“看見”。C.將智能駕駛算法接入元宇宙仿真平臺,通過SIL技術進行算法代碼的運行測試,讓交通事故止步虛擬世界。D.某科技企業專注于研發高性能芯片,憑借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其市值已突破數萬億,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4.為什么“要回答人機之辨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回到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器之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5.在科技和人類社會深度智能化的世界圖景下,有人擔心“人類對機器人進行奴役”或者“機器人反過來對人類進行奴役”的情景會出現在未來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這種擔心有必要嗎?請結合兩則材料觀點,運用歸謬法,按照“引謬論——駁謬論——明觀點”的過程予以簡要辯駁。(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孕婦和牛鐵凝孕婦牽著牛從集上回來,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著。午后的太陽照耀著平坦的原野,干凈又暖和。孕婦信手撒開韁繩,好讓牛自在。當它拐進麥地歪起脖子啃麥苗時,孕婦喚一聲:“黑,出來。”黑是牛的名字。黑遲遲不肯離開麥地,孕婦就惱了:“黑!”她喝道。孕婦愛趕集,只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總是牽出黑來讓孕婦騎,怕孕婦累著身子。黑也懷了孕啊,孕婦想。但她接過了韁繩,她愿意在空蕩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仿佛有點兒同病相憐,又有點兒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塊兒腆著驕傲的肚子上了路。回來時,孕婦也沒騎黑,走快走慢由著黑的性兒。當她走得實在沉悶,才冷不丁叫一聲:“黑——呀!”她夸張地拖長聲,把黑弄得挺驚愕,拿無比溫順的大眼瞪著孕婦。孕婦樂了,平原頓時熱鬧起來。

遠處,依稀出現了三三兩兩的黑點,是那些剛放學歸來的孩子。孕婦累了,在路邊一個巨大的石碑上坐下來,黑又信步去了麥地閑逛。這石碑屬于一個王爺,后來讓一些城里來的粗暴的年輕人給推倒了。石碑躺在路邊,成了過路人歇腳的坐物。碑上刻著一些文字,個個如同海碗大小。孕婦不識字,她曾經問過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說:“知道了有什么用?一個老輩子的東西。”孕婦坐在石碑上,又看見了這些字,她的屁股壓住了其中一個。這次她挪開了,小心地坐在碑的邊沿。她弄不明白為什么她要這樣,從前她歇腳,總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還是胸膛下面的這個肚子吧。孕婦對這肚子充滿著希冀,這希冀又因為遠處那些越來越清楚的小黑點而變得更加具體。孕婦相信,她的孩子將來無疑要加入這上學、放學的隊伍。若是孩子也問起這碑上的字,她不能夠說不知道,她不愿意對不起孩子。可她實在不認識這碑上的字啊。放學的孩子們走近了,她叫住一個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張白紙和一桿鉛筆。孕婦一手握著鉛筆,一手拿著白紙,等待著孩子們遠去。她仿佛要背著眾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婦將白紙平鋪在石碑上。當她打算落筆,才發現這勞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卻支配不了手中這桿筆。她努力端詳著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膽怯而又堅決地落下了第一筆。她描畫著它們,心中揣測它們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嘆:字是一種多么好的東西啊!夕陽西下,孕婦伏在石碑上已經很久。她的臉紅通通的,茁壯的手腕不時地發著抖。可她不能停筆,她的心不叫她停筆。她長到這么大,還從來沒干過這么累人又這么不愿停手的活兒。不知何時,黑已從麥地返回,臥在孕婦的身邊。它靜靜地凝視著孕婦,臉上滿是馴順,像是守候,像是鼓勵。孕婦終于完成了她的勞作。在朦朧的暮色中她認真地數,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個,她的白紙上也落著十七個: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紙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盤錯的長蟲,像混亂的麻繩。可它們畢竟是字。有了它們,她似乎才獲得一種資格,似乎才敢與她未來的嬰兒謀面。孩子終歸要離開孕婦的肚子,而那塊寫字的碑卻永遠立在了孕婦的心中。每個人的心中,多少都立著點什么吧。

孕婦將她勞作的果實揣進襖兜,捶著酸麻的腰,呼喚身邊的黑啟程。黑卻執意不肯起身,它換了跪的姿勢,要主人騎上去。“黑——呀!”孕婦憐憫地叫著,強令黑站起來。孕婦和黑走在平原上,像兩個相依為命的女人。黑身上釋放出的氣息使孕婦覺得溫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撫摸它,它拿臉蹭著她的手。一股熱乎乎的東西涌現在孕婦的心房。她很想對人形容心中這突然的發熱。她永遠也形容不出,心中這種情緒就叫作感動。“黑——呀!”孕婦在黑暗中小聲嘟囔,聲音有點兒顫,宛若幸福的囈語。(有刪改)文本二:我看短篇小說鐵

凝我的寫作是從短篇小說開始的,我對短篇小說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喜愛。短篇小說鍛煉了我思維的彈性跳躍和用筆的節制,短篇小說使我的精神沉著,也留給我的心靈更多的暢想余地。我從不認為寫作短篇是營造長篇的過渡和準備,我甚至老是妄想以我的實踐來證明短篇小說的獨立價值。即使在時代的物欲和功利色彩愈加鮮明的關頭,即使在短篇小說常常作為陪襯和償還“感情文債”的今天,我仍然愿意“奮不顧身”地以短篇小說的方式磨礪自己的心靈和筆。短篇小說有點像體操項目中的吊環和平衡木,吊環和平衡木給運動員提供的條件較之其他項目更為苛刻,但那些不凡的健將卻能在極為有限的場地翻躍、騰飛,創造出觀眾意想不到的瀟灑和美。短篇小說是一種挑戰,它就像吊環和平衡木對于運動員那樣,不給你犯錯誤的機會,也讓你沒有改正錯誤的可能。因此短篇小說也是一種誘惑。我甚至不斷以一位美國作家的話給短篇小說助威,他說他終生喜歡短篇小說,因為“人生本不是一部長篇,而是一連串的短篇”。我亦在一些文字里表述過我對于短篇小說的看重,我說:“我看重的是好的短篇給予人的那種猝不及防之感;在滯緩、恒久的巨大背景前后,正是不同的人在上演著同一劇目的不同片段,走馬燈似的。好的短篇正在于它能夠把這些片段弄得叫人無言以對,精彩得叫你猝不及防。因為世界上本不存在一氣呵成的人生,我們看到的他人和自己,其實都是自己和他人的片段。或許再精彩的小說,你讀過之后愣愣神兒,也會說一句:不過如此。”的確不過如此,人生本來如此。重要的在于你畢竟被那猝不及防的精彩迷惑過,不過如此的人生,是不可以沒有片刻的迷惑、片刻的忘情的,甚至于片刻的受騙。

當我寫作長篇小說時,我經常想到的兩個字是“命運”;當我寫作中篇小說時,我經常想到的兩個字是“故事”;當我寫作短篇小說時,我想得最多的兩個字是“景象”。我并不想強迫讀者一定接受我以短篇的形式表述出的那些人生景象,我只愿意琢磨,我該以何樣的本領把我心中的一萬種景象呈現給我的讀者。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開頭寫午后太陽干凈暖和地照著平坦的原野,“干凈”一詞用于描寫太陽富有新意,寫出午后環境的寧靜、恬淡、溫暖而質樸。B.小說將懷孕的牛與孕婦形象并置,通過牛與孕婦之間的親昵互動,既體現了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又凸顯了孕育新生命的幸福與喜悅。C.小說用多種描寫手法,生動刻畫了孕婦描碑這一景象,突出了孕婦不懂文化卻多此一舉描碑上字的無知造作,她這樣做只為打發時間。D.小說舒緩、從容地講述了一人一牛在平原上的活動,敘述語言和緩平靜富有詩意,情感抒發溫暖蘊藉,內斂中有歡樂,靜穆中有快慰。7.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之所以對短篇小說有近乎偏執的喜愛,是因為短篇小說“鍛煉了我思維的彈性跳躍和用筆的節制”,使作者精神沉著、心靈開闊。B.作者認為短篇小說有其獨立的價值,它像完成吊環與平衡木項目一樣富有限制性、挑戰性和誘惑性,它有利于作者磨礪自己的創作能力。C.作者認為好的短篇小說擅長以小見大,通過創作經典的人生片段讓讀者在無言以對、猝不及防之間,產生迷惑、忘情,甚至受騙的精彩感受。D.作者給不同小說進行定位,提出獨到的短篇小說創作觀——“景象說”,她認為短篇小說沒有紛繁復雜的人生景象就不能構建含蓄蘊藉的藝術世界。8.文本一中多處運用白描手法,以極儉省的筆墨,勾勒事物輪廓,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請你從文中找出兩例加以簡要賞析。(4分)9.汪曾祺評價《孕婦和牛》:“這是一篇快樂的小說,溫暖的小說,為這個世界祝福的小說。”請結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談談你對汪曾祺這句話的理解。(6分)二、古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李賀,字長吉,宗室鄭王之后。父名晉肅,以是不應進士,韓愈為之作《諱辨》,賀竟不就試。手筆敏捷,尤長于歌篇。其文思體勢,如崇巖峭壁,萬仞崛起,當時文士從而效之,無能仿佛者。其樂府詞數十篇,至于云韶樂工,無不諷誦。補太常寺協律郎,卒,時年二十四。

(節選自《舊唐書·李賀傳》)材料二: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諱。”釋之者曰:“謂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律曰:“不諱嫌名。”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茝’之類是也①。”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②。曾參之父名哲,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③,以為觸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質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官宮妾。則是宦官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節選自《古文觀止·諱辯》,有刪改)【注】①律曰八句:這里所引律文及其解釋均見《禮記》及漢代鄭玄的注釋。《禮記·曲禮上》:“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遍)諱。”鄭玄注:“為其難辟(避)也。嫌名,謂音聲相近……偏,謂二名不一一諱也……”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發,周公有詩曰“克昌厥后”“駿發爾私”。③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今考之A于經B質之C于律D稽之E以國家之典F賀舉進士G為可邪?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竟,最終,與《屈原列傳》“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的“竟”意思相同。B.毀,毀謗,誹謗,與《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的“毀”意思不相同。C.之類,這一類,與《桃花源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之屬”用法相同。D.惑,糊涂,與《師說》“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中的“惑”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韓愈勸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李賀因為避父親名諱,受到與他爭名的人不加明辨的詆毀,韓愈因此寫《諱辯》為他辯解,但李賀最終沒參加考試。B.李賀手筆敏捷,最擅長寫詩歌,他寫過數十篇樂府詩,給當時宮廷樂工演奏,但大家卻沒有不嘲諷吟誦的,以致他補闕擔任協律郎后英年早逝。C.韓愈依據禮法中規定兩個字的名字不必對兩個字都避諱,和人名聲音相近的字亦可不避諱,并舉多個事實力證李賀參加進士考試符合禮法。D.韓愈認為現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力行周公、孔子等先賢的品行,卻在避諱父母名字上一定要超過曾參、周公、孔子等先賢,這是愚昧行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當時文士從而效之,無能仿佛者。(2)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14.材料二韓愈采用了哪些邏輯推理方法為李賀作諱辯?請指出并簡要說明。(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水調歌頭·多景樓①陸游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②。連山如畫,佳處縹緲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曜戈甲,萬灶宿貔貅。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③獨千載,名與漢江流。【注】①多景樓:位于鎮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內。1164年,出任鎮江府通判的陸游陪同鎮江知府方滋(即詞中“使君”)登樓游宴,寫下此詞。時金兵踞淮北,鎮江為江防前線。②徐州:此處指鎮江。③叔子:西晉大將羊祜,字叔子,鎮守襄陽,曾登臨興悲。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作者開篇即點明了徐州的地理優勢,引出多景樓非凡壯麗的景象。B.“連山如畫,佳處縹緲著危樓。”作者由遠及近,從宏觀江山聚焦到具體樓閣,既有壯闊感,又帶朦朧詩意。C.“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作者以九字為三頓,節奏峻急,露草風枝,繪出秋容慘淡,情緒稍轉低沉。D.“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作者感今懷古盡顯自己豁達的胸懷和對歷史憂愁的悲憤之情。16.本首詞很擅長用典,請結合文本分析本首詞是如何運用典故抒情言志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魯冒雪登泰山,拍攝了皚皚白雪覆蓋青山、雪光似燭火照亮南天的極美景象。請你選用姚鼐《登泰山記》中的“

”作為小魯泰山雪景圖片的文案。(2)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許多表達壯志難酬的詩句。例如杜牧在《赤壁》中有“

”,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假設,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3)小文學到了“對寫”這一詩歌藝術手法,為了更好理解“對寫”,小文想做一個“對寫”知識卡片,請你給小文推薦一個例句“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發展銀發旅游,對于釋放消費潛力具有積極作用。例如,老年人時間彈性較大,可平衡旅游行業淡旺季。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測算,“十四五”末,我國出游率較高、旅游消費較多的低齡健康老年人將逾1億人,老年旅游收入有望超萬億元。銀發旅游不再小眾,正在成為旅游市場發展的新藍海。為更好滿足老年人的出游需求,釋放銀發旅游的市場活力,我們需要不斷優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可當下,針對老年消費者的高品質旅游產品卻(

)。這背后既有觀念問題,也有現實困境。比如,有的景區適老設施不完善、對體能要求較高,如何保障順暢游覽?又如,老年人身體狀況相對復雜,一些人患有慢性病,遇到突發狀況,如何及時有效應對?

發展銀發旅游,應當在保障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著力優化體驗。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提出,“以健康狀況取代年齡約束,完善相關規定便利老年人出游”。旅行社等相關機構應結合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身心需求,統疇考慮景點選擇、交通安排、餐飲住宿等規劃出行。長遠來看,讓老年人順暢、安心、舒心出游,還有賴于構建全過程無障隘的旅游環境。有的景區在燈竿、垃圾桶、廁所等安裝一鍵報警設備;一些場館設制老年人綠色通道,幫助他們快速購票、安檢……從硬件到服務,全社會共同發力,將適老化理念融入方方面面,才能便利老年人去追尋“詩和遠方”。更應看到,老年群體的旅行需求日益(

)。有的人注重性價比、偏好觀光打卡,有的人注重品質、喜好慢節奏休閑,越來越多老年人愿意為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付費。這也為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18.下列詞語與文中加點的銀發旅游詞語特點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A.國腳

B.的哥的姐C.爆棚

D.龍頭企業19.文中第三段有多處詞語書寫錯誤,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2分)20.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21.文中畫橫線句子生動突出了“銀發旅游”將是一個前景無限的旅游市場發展項目。請你簡要分析這一效果是如何達成的。(5分)22.河南是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的省份。為了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多元化、多層次化的旅行需求,請你根據文本第三段內容,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提出兩條適合銀發旅游的可行性建議。(6分)四、寫作(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材料:

以上漫畫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湘豫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春季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參考答案題序123671011121518答案DcDCDBDFDBDA一、(一)【命題意圖】材料二摘自《中國科技論壇》,內容涉及對以道馭器、科技向善的討論。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爆發,人類文明正進入新一輪數智革命,人類如何有效駕馭新技術,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命題。人類最重要的文明命題已經變成“人機之辨”,人類對于文明的最大意義在于主體性。從科技至上到科技向善根本在于以道馭器,科技應恢復器的從屬地位、處理科技帶來的不平等問題,并建構人類對科技的治理體系,面對科技快速進步,要內求于人的德性,以道馭器,推動道德與科技雙輪驅動才能真正促進人類社會進步。材料涉及哲學,雖然進行了刪改,仍有一定難度,但是設題盡可能減少了理解障礙。1.D【解析】本題考查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即能否客觀全面地獲取相關信息,能否全面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能否從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確的判斷。D項中“內求文化正在成為人類文明進展的重要方向”表述過于絕對化,材料二第七段中“這種內求文化歷史上是中國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到今天卻可以成為人類文明進展的重要方向”,“可以”代表可能,并非必然,故D項表述錯誤。2.C

【解析】本題考查融會貫通地把握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提煉、分析的能力,以及進行多元和比較閱讀,并根據獲取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C項中“在處理各類關系時只要將基點放在主體、自我改造和德性養成上,就可以不為物欲束縛”于文無據,材料二第六段雖有“中華文明是內求文明……不為物欲所迷失羈絆”,但作者沒有絕對得出主體性自我德性養成是不受物欲束縛的結論。故C項表述錯誤。3.D

【解析】本題考查準確辨析觀點與材料之間聯系的能力。所謂科技向善,是指科技的發展必須有利于更好增進人類的福祉,既能夠推動產業變革和經濟發展,又能夠讓社會更加美好,實現可持續發展。D項雖然體現了科技的先進,只能體現科技至上,不能體現科技向善。

4.【答案】①科技至上忽視人的主體性,需回歸道器之辨以德性引領科技。②中國哲學“以道馭器”重內求,促科技向善,破解人機矛盾。(4分。每點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關鍵語句的理解,和對主要信息的概括能力。注意抓住語句中的“人機之辨”“重新回到”“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器之辨”關鍵詞語進行理解。5.【答案】示例:①引謬論:假設“人類對機器人進行奴役”或者“機器人反過來對人類進行奴役”的情景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確實會發生。②駁謬論:如果“人類對機器人進行奴役”為真,那么人類社會將陷入對機器人的過度依賴,失去自主創新能力,這與人類追求科技進步和發展的初衷相悖。如果“機器人反過來對人類進行奴役”為真,那么人類將失去對科技的主導權,社會秩序將徹底崩潰,這與材料一中提到的“以道馭器”原則相矛盾。材料二也強調,科技向善的關鍵在于人類的主體性和德性,而非科技本身的自主性。因此,這種假設導致的荒謬結論證明了“奴役”情景的不可能性。③明觀點:因此,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只要我們堅持“以道馭器”,確保科技發展符合人類的道德和倫理原則,人類就不會陷入被機器人奴役或奴役機器人的困境。相反,科技將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6分。每個步驟2分,思路清晰,有明確的起承轉合詞。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重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主要考查信息轉化能力和思維認知能力。材料一中國傳統哲學強調道器相對卻互不分離,以道馭器可以長遠。材料二強調人機之辨的當下,中國哲學主體性的本質以及內求的覺悟,重視德性,為人類文明進階發展提供方向。以此可作出簡要辯駁。一、(二)【命題意圖】所選文本是中國當代作家鐵凝在199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孕婦和牛》,并關聯了鐵凝關于短篇小說的文藝理論——《我看短篇小說》,二者形成雙文本考查形式,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綜合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6.C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學作品語言、形象、情感、手法之美的體會和鑒賞。C項,文本一小說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方法寫了一個字不識、筆都不會握的孕婦借了孩子的紙筆耐心描碑的景象,在沒懷孕前,孕婦一屁股就坐到碑上休息,懷孕后孕婦開始關注碑上的字,還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地描下來。由文本一倒數第六段推知,孕婦特別有儀式感,這是一個即將做母親的人送給孩子的禮物,是母性意識的一種覺醒,是愛與責任的表現。因此C項錯誤。7.D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D項,根據文本二第二、三段,“當我寫作長篇小說時,我經常想到的兩個字是‘命運’;當我寫作中篇小說時,我經常想到的兩個字是‘故事’;當我寫作短篇小說時,我想得最多的兩個字是‘景象’”可知,作者對不同類型的小說進行了定位,短篇小說被歸于“景象”類。“我只愿意琢磨,我該以何樣的本領把我心中的一萬種景象呈現給我的讀者。”作者支持通過將心中的景象呈現給讀者實現短篇小說的價值,但是并未否認其他形式也可以展示短篇的魅力。選項中“她認為短篇小說沒有紛繁復雜的人生景象就不能構建含蓄蘊藉的藝術世界”文中無據,表述錯誤。所以D項錯誤。

8.【答案】示例一:孕婦從集市回來,路上走沉悶時拖長聲音喊牛。作者通過白描手法刻畫牛“驚愕”、孕婦“樂”的神態,干凈利落,純正質樸,既寫出孕婦樂觀、善良、溫婉的女性形象,又傳達出孕婦內心的變化,為下文“描字”情節做鋪墊。示例二:孕婦在回村途中坐在倒下的石碑上歇腳這一段描寫中,一“壓”一“挪”,只兩個字,就傳神地寫出一個農村婦女對知識的最真誠的尊重和敬意,更顯示出孕婦對自己未出生孩子深沉的愛。(每點2分,只舉出例子一個給1分,舉出例子并賞析,每個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考查對小說白描手法的賞析。小說中的白描手法是作者用極儉省的筆墨,勾勒事物的輪廓,以達到傳神的目的。它不求細致,只求傳神。作者集中描寫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幾句話、幾個動作,就能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勝多、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做題時需要根據白描的藝術特征找出并簡要概述對應文本,再結合語境進行賞析。9.【答案】①孕婦與牛的關系是快樂溫暖、和諧溫馨的。作者將孕婦和牛并置,二者都在孕育新生命,通過孕婦和牛親昵互動的景象,如回村路上牛悠閑自在的形象,孕婦五次呼喚牛,孕婦對牛的疼惜,孕婦描碑牛溫順守護孕婦等片段,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最和諧美好的關系。②小說是一曲母愛的頌歌,孕婦是一個善良純凈、溫婉嫻靜的傳統女性形象,作者用傳神的筆觸刻畫孕婦虔誠地描碑這一景象,突顯了孕婦孕育新生命的幸福與喜悅,也揭示了母性的覺醒和對文化與文明的更高追求,這是普世母愛的贊歌。③作者在文本二中強調短篇小說就是通過“不過如此”的片段,讓人無言以對,被猝不及防的精彩迷惑,經歷片刻的迷惑、片刻的忘情,甚至于片刻的受騙。小說就是通過人與牛和諧相處的片段,鄉村寧靜詩意的生活狀態,來傳達溫暖和諧的生命感受。(每點2分,分析部分能夠自圓其說,驗證觀點即可給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考查對小說內容、寫作特點與主題賞析的能力,學生要結合文本一,抓住孕婦與牛的互動關系、孕婦描碑等的景象,從人物、環境、主題等方面,結合文本二作者關于短篇的景象說觀點,加以理解分析。二、(一)【命題意圖】選材來自《舊唐書·李賀傳》和《古文觀止·諱辯》,銜接教材李賀和韓愈,以及必修上冊第六單元議論要有針對性等內容。材料一是敘事,感性材料,說明《諱辯》的背景。材料二是議論,理性材料,富有辯駁力,要求學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能夠綜合材料理解韓愈的論辯藝術。10.BDF【解析】本題重點考查整理并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實詞的理解、虛詞的把握、句式的運用,以及事理的連貫性、流暢性。“考之于經”“質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是三個“動詞+之+于+對象”的并列短句,所以應在BDF三處斷開,而“賀舉進士”是“為可邪”的主語,無須斷開。原文:今考之于經,質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11.D【解析】本題重點考查理解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關鍵詞語、特殊用法的能力。D項要求理解“惑”的意義。“惑”有“疑惑、迷惑、糊涂”等意思。材料中的“亦見其惑也”意思是現在世上一些人在避諱父母名字的事情上,一定要超過曾參、周公、孔子,可見這些人是糊涂的。與《師說》中的士大夫自己恥于向老師學習是很糊涂的,兩個“惑”意思一樣,所以D項是錯誤的。12.B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對閱讀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歸納和綜合分析能力。B項的相關信息主要在材料一中。選項前一半對應的語句是:“手筆敏捷,尤長于歌篇。”其概述內容與材料一相應語句意義相合。選項后一半對應的語句是:“其樂府詞數十篇,至于云韶樂工,無不諷誦。補太常寺協律郎,卒,時年二十四。”這里的“諷誦”即背誦,選項意思理解錯誤,后面補闕擔任協律郎,以及二十四歲去世,理解為英年早逝,是大家無不諷誦導致的結果,強加因果。因此B項是錯誤的。

13.【答案】(1)當時的文人都跟從效仿(李賀的文風),但是沒有能學得相像的。(4分。關鍵詞“效”“仿佛”的翻譯各1分,大意2分。大意從寬,關鍵詞從嚴,若關鍵詞譯文有錯誤,該關鍵詞不得分)(2)現在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李賀去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是違犯了兩個字的名字不必對兩個字都避諱的規定呢?還是違犯了和人名聲音相近的字不避諱的規定呢?(4分。關鍵詞“舉進士”、句式“為……乎?為……乎?”的翻譯各1分,大意2分。大意從寬,關鍵詞從嚴,若關鍵詞譯文有錯誤,該關鍵詞不得分)【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綜合把握能力、翻譯能力。句中關鍵詞:(1)效:仿效。仿佛:相似,相像。(2)舉進士:參加進士科考試。句式“為……乎?為……乎?”翻譯為“是……嗎?還是……嗎?”的反詰句。14.【答案】①運用演繹推理,引用禮法中的規定以及鄭玄的解說層層推論反駁毀譽者講避諱是自相矛盾的。②運用歸納推理,列舉周公、孔子等古人講避諱與當代人進行對比,如朝廷中大臣寫奏章、皇上發詔書不講避諱,宦官和宮女卻必須講避諱,歸納總結出今人講避諱不過是一種虛偽行徑。③運用類比推理,將周公、孔子等人的不講避諱與當代人一味講避諱進行類比,駁斥當代人用避諱詆毀他人是不符合道德法規的愚昧行為。(5分。指出推理方法給3分,指出方法并結合材料予以說明給5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對議論性文言文推理方法的辨析能力。按推理過程的思維方向劃分,推理主要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演繹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推理;歸納推理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結論的推理;類比推理是從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一種推理,也就是從一個對象的屬性推出另一對象也可能具有這一屬性。材料二第二段韓愈引用禮法中的“二名不偏諱”“二名律”及鄭玄的解釋,演繹推理出李賀不違反禮法中的規定,參加考試不需要避諱父親名;第三段韓愈先是舉周公、孔子、曾參、漢武帝、呂后等一系列例子,最后歸納出李賀避諱父名考據歷史經典都是沒有依據的;第四段韓愈進一步將今人不學周公、孔子的賢明孝順,而在避諱上想要超越周公、孔子,二者類比,推出今人行為的可笑。【參考譯文】材料一李賀,字長吉,是宗室鄭王的后代。李賀父親的名字叫晉肅,他因為這(避諱父名)不去參加進士考試,韓愈為他寫了一篇《諱辯》(為他可以參加進士作辯解),他最終也沒有前往考試。(李賀)手筆敏捷,尤其擅長寫詩歌。他的文風走勢,就像柴山峭壁,崛起萬仞,當時的文人都跟從效仿(李賀的文風),但是沒有能學得相像的。他做樂府詩十數篇,給宮廷樂工演奏,沒有不爭相吟誦的。補闕擔任協律郎,二十四歲去世。材料二

我給李賀寫信,勸他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李賀被推舉去應考進士有了名聲,和他爭名的人就毀謗這件事情,說:“李賀父親名晉肅,李賀不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才是對的,勸他考進士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沒有仔細想,就異口同聲,跟著附和。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把這件事說清楚,你和李賀將要得到罪罰。”我說:“是這樣的”。禮法規定說:“兩個字的名字不必對兩個字都避諱。”解釋這規定的人說:“孔子的母親名‘微在’,這是說如果說‘徵’就不說‘在’,說到‘在’就不說‘徵’。”禮法規定又說:“不避諱和人名聲音相近的字。”解釋的人說:“說的是像‘禹’和‘雨’、‘丘’和‘苬’之類的情況啊。”現在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李賀去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是違犯了兩個字的名字不必對兩個字都避諱的規定呢?還是違犯了和人名聲音相近的字不避諱的規定呢?父親的名字叫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假如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嗎?避諱這個規定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制定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嗎?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對人名的兩個字也不都避諱。曾參的父親名皙,曾參不避諱“昔”字。周朝時有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個人叫杜度,他們的兒子應怎樣避諱?漢朝避諱武帝的名,就改“徹”為“通”,沒聽說又改“車轍”的“轍”為別的什么字;避諱呂后的名,就改“雉”為“野雞”,沒聽說又把“治天下”的“治”改為別的什么字。現在上奏章和下詔諭,沒有聽說避諱“滸”“勢”“秉”和“機”字。只有宦官官妾才不敢說“諭”字和“機”字,認為說了就是觸犯皇帝名諱。君子著書做事,應該遵守什么禮法呢?現在考據經書,查詢律文,用國家法典來檢核,李賀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是可以呢?還是不可以呢?凡是侍奉父母的,能做到像曾參那樣,就能不被人指責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樣,也可以說是到頂點了。現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學習曾參、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諱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力求勝過曾參、周公、孔子,這也可以看出他們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參,畢竟是不可能超過的。在避諱上超過了周公、孔子、曾參,只不過向宦官官妾的水平看齊。那么豈不是說宦官官妾孝敬他們的尊親,比周公、孔子、曾參還做得好嗎?(二)【命題意圖】材料選用陸游的《水調歌頭·多景樓》,是陸游三十九歲,陪同知鎮江府事方滋登樓游宴時寫下的。這首詞記一時興起,離千古興亡,容量特大,寄慨遙深。15.D

【解析】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詩人與使君登高歡宴,詩句描寫出登樓談笑,揮斥方遒的場面,情緒由懷古的悲壯,再轉登高談笑的爽朗與豁達,以及對歷史憂愁理解之后的曠達。因此D項說“對歷史憂愁的悲憤之情”是錯誤的。16.【答案】①上片用典:陸游在詞的上片中運用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典故,通過回憶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的歷史事件,表達了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同時,這一典故也隱含了對現實政治的批評和建議,暗示南宋統治者應學習孫劉的聯合抗敵精神,積極對抗外敵入侵。②下片用典:在下片中,陸游借用了西晉羊祜鎮守襄陽的典故。羊祜是歷史上著名的賢臣,他鎮守襄陽時,曾登臨興悲,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陸游通過這一典故,既表達了對先賢的敬仰之情,又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惆悵抑郁。③總結:陸游通過這些典故,巧妙地將個人情感與歷史事件相結合,既展現了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又表達了對現實的深切關懷,體現了他作為一位愛國詩人的高尚情懷。(6分。每點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修辭手法的分析鑒賞能力。(三)【命題意圖】本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語感,在正確理解古詩文名篇名句的基礎上,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活學活用,自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試題將具體的名篇名句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中呈現,考查提取信息、篩選分類、比較概括、歸納總結等思維的能力,體現經典詩句積累在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旨在弘揚中華文化精神。

17.【答案】(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3)示例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示例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6分。一空1分。該空有一個錯別字就不得分)【解析】本題考查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填寫時注意“蒼”“雀”“茱萸”等字的字形。三、【命題意圖】語言文字運用題采用一拖五的形式,材料采用當下熱門話題“銀發旅游”展開。第18題銜接了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詞語積累和詞語解釋”,四個新詞舉例要很好完成,需要明確詞語的結構和造詞方式,同時要關注生活中的新詞。第19題考查語境中字詞正確書寫的判斷和糾正能力。第20題考查根據語境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21題考查對語句表達效果的賞析。第22題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8.A

【解析】本題考查對詞語特點的辨析理解能力。這些詞語都來自生活,需要學生熟悉新詞的常見構詞方式。文本中的銀發旅游是利用借代造新詞,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標記代指該事物,“銀發旅游”即“老年人旅游”。A項“國腳”,借代造新詞,以一事物的某一部分特征或標記代指該事物,“國腳”專指具有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