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1頁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2頁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3頁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4頁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并將考號條形碼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無效。3.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答案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答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題。材料一:科學考古有非常強的現代性,它不認為物質遺存在提供歷史信息之外另有價值。在現代語境中,科學等同于正確,不科學就是不正確。金石學不科學,所以應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殊不知金石學并非沒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認識論比較落后,但是其本體論還是有意義的,物質遺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當代考古學出現人文回歸,這是對科學考古學的糾正,物質遺存的研究本來就需要科學與人文兩個角度。現代性中暗含著非常強的“烏托邦主義”,以為憑借科學,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把人文視為有待改造的荒地,而不是同等的幫手。歷史已證明并沒有這樣絕對的東西,它的流行極大地削弱了考古學的價值。考古學不僅僅為重建過去、證明某些歷史規律提供材料,而要傳承與弘揚文化。如果從“器以載道”的觀念再來看考古學,尤其是與當下中國的發展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考古學的作用會有巨大的改變。這里我們不妨以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為例來說明。中華文明探源是當前中國考古學的熱點,也許你首先要問,究竟什么是中華文明?對于許多研究者來說,所謂中華文明探源,就是要研究國家的起源,去尋找國家的三要素:城市、金屬冶煉、文字。這個以西亞為中心提煉出來的文明的標準很長時間成為中國研究者的圭臬,直到大家逐漸認識到諸如新大陸的文明并沒有文字與金屬冶煉,如印加文明,這并不影響印加帝國曾經擁有一千二百萬人口,以及南北超過五千公里的疆域。當文明的標準不那么絕對之后,大家似乎對什么是文明陷入了混亂。其實,我們的研究一直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就是文化!這正是考古學可以貢獻于當代中國社會的地方。所謂中華文明探源,除了探究國家或是社會復雜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探尋中華文化的形成。這里“文明”有另外一層含義,即一種以意識形態(通常是宗教或核心思想)為中心形成的文化體系。就中華文明而言,其中有我們熟知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還有諸子百家的其他思想,這些思想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而它們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比如中華文明之于天道、禮樂的強調,在新石器時代遺存中就能夠找到蹤跡。這個意義的中華文明,它決定所有中國人如何看世界,包含著所有中國人存在于世的意義根基,確定何為善,何為美。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是口口相傳的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這些生活的遺留就是考古學研究的物質遺存。考古學從這個意義上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就把歷史與現實貫通起來,讓考古學可以服務于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大眾對于考古學家的印象總是與挖墓、探險聯系在一起,考古總是意味著發現神秘的過去(如三星堆)。其實考古學的關注點跟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是一致的,橫渠四句能夠非常好地概括這個共同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地萬物的“心”就是文化意義,民眾的人生意義來源于文化,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承載之物,考古學是文化的傳承者。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正是因為文化持續不斷的傳承。器以載道!考古學扎根深遠,意蘊綿長,這已經不是“作用”所能包含的了。(摘編自陳勝前《考古學有什么用?》,《讀書》2022年第4期)材料二:當代考古學中最深層的矛盾之一是科學和人文的對立。過程考古學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讓考古學立足于科學之上,建立“作為科學的考古學”;而富有人文色彩的后過程考古學認為并不存在客觀的考古材料,物質都是包含意義的,此即“作為人文的考古學”。作者(陳勝前教授)在書(《中國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學的視角》一書)中對這兩種思想進行了重構。他認為科學與人文相伴相生,沒有人文思想就沒有科學,沒有科學就沒有當代人文反思。同時堅持認為考古學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應是文化,是一項促進文化發展的事業,因而作者提出了作為文化的考古學。以文化為出發點,作者闡釋了考古學三大問題——人類起源、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同時也對這些問題進行發散式思考,涉及三大問題中的一些重要話題,如人的社會性、史前經濟學、社會權力的空間表達、文化與生態之間的關系等。以人為中心考察人類過去,是該書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作者認為,考古學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應保持一種張力。這一觀點更接近后過程考古學的理念——批判過程考古學中虛幻的科學純潔性,批評考古學家對話語權的壟斷,批評考古學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式”的目標。作者認為,作為文化的考古學應以作為科學的考古學為基礎,以文化建設為目標,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時,作為文化的考古學也是一種社會實踐。作者呼吁:考古學者對現實的關懷不可或缺,考古學應為理解、構建中國自身文化作出貢獻,在未來中國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考古學是作為文化的考古學,這與作為人類學的考古學,或同時作為歷史學、人類學和科學的考古學的定位,有著明顯差別。該書的重要意義,在于承襲了中國考古學一貫的以揭示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為目標的追求;開拓了以考古學理論方法敘說現實、闡釋現實的新的研究思路;尤其是將歷史與現實、文化與民族串聯,增進了人們對自身民族和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亦將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摘編自徐紫瑾、楊林旭《探討中國文化基因的起源——作為文化的考古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金石學雖然認識論比較落后,但也有合理的地方,不應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因為其本體論還是有意義的。B.以西亞為中心提煉出來的國家文明的標準有“城市”“金屬冶煉”“文字”三個要素,但印加文明只具備一個要素。C.材料一認為,中華文明探源不應該只是探究國家或是社會復雜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要探尋中華文化的形成。D.材料二認為,后過程考古學也就是人文考古學,過程考古學與后過程考古學是相互對立的,二者不可兼容。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科學考古學作為一門學問,試圖憑借科學解決一切問題,但這是很難實現的“烏托邦式”的目標。B.中華文明的儒、道、佛等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在新石器時代遺存中均能夠找到蹤跡。C.陳勝前教授提出了文化考古學這一課題,其中包含三個子課題,即人類起源、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D.文化考古學認為,考古學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應保持一種張力,這與后過程考古學的理念是一致的。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考古學“器以載道”觀念的一項是(3分)A.四川稻城縣皮羅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考古人員已發現7個文化層、近萬件石制品和用火遺跡。B.對出土甲骨進行研究,用自然科學的手段做DNA鑒定,可知遠古人占卜用的是黃牛或水牛的肩胛骨。C.甘肅南佐環壕聚落遺址面積達600萬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中國最大的中心聚落遺址之一。D.四川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發現,揭示了以夏商王朝為中心的中原與周邊地域的政治、文化關系。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特點。(4分)5.請簡要概括作為文化的考古學的含義及意義。(6分)(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題。鍛煉艾蕪第一封信姐姐:我又靜下來跟你寫信了!姐姐,我從來還沒有這么喜歡過!我覺得這幾天來活著的每一分鐘都值得贊美。你想,當一個人從危難和死亡中逃出來而又覺著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時候,這是沒法子忍著快樂的。姐姐,我怕告訴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訴你,我們那個淪陷了幾年的家鄉,弟弟冒險回去過一趟。我們部隊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糧食運到江邊,又把子彈搬上來,便決定去公路攔截。知道夜襲的地方就在我家鄉,我興奮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來,是很不容易的。不過,我漸漸感覺出了。水浸著蘆葦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釣過的那個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橋,就是我和姐姐看過捕魚的那個拱橋;穿在田野中的村路,兩旁鑲著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讀書倦了常常踏著夕陽去散步的那些村路……當我感覺出來時,真有說不出來的喜悅,但同時又多么難過呵!四年前,我們還可以對著田野大聲唱歌,現在卻連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們還可以隨意在小河邊上,拋著石頭打野鴨,現在卻連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著想著,心里禁不住疼痛起來——故鄉呵,是多么親切,卻又多么生疏……不久,隊長叫我們格外注意,這才打斷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傾聽著遠處馳來的汽車的聲音。姐姐,寫到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來襲擊村子的消息,我們又得立刻移動了,不能再從容不迫地給你寫信了。弟弟青牧六月三十日第二封信姐姐:部隊現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襲去了。他們要我靜養幾天,我便繼續寫前次尚未寫完的信。那次夜襲,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運糧食和軍火,耽擱了時間,就遭了敵人反攻,競至陷入包圍。有些人突圍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賴這些地方是我的故鄉,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熱。我便趁著地里棉花枝葉的遮掩。向我們那個院子爬去,天亮時,我便趁著四下沒人,大膽走進門去。當年選難讓幫忙看家的佃戶阿長,看出是我,連忙請我進屋,又到門外去瞧瞧,看有沒有人尾來。我的書房仍和先前一樣,書架和書桌,都擺得好好的。我向阿長表明謝意,他說這是他兒子阿寧保管的,并帶著驕傲的神情,夸獎阿寧,說他已進了中學。書讀得很好,不錯,難怪書桌上擺有代數、地理、歷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譯的短篇小說集那類的書。接著就有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年,穿著一身學生制服,走進來向我打招呼,臉上卻帶著驚奇而又歡喜的樣子。唉,誰還能認出這就是我們從小看大的,那個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這幾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給阿寧的教育費上,當然還有許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錢。給部隊,便講了出來。你知道,我們部隊沒有餉,全靠人民養活,阿長只推說日本人捐稅很重。我說我這幾年最關心的,是打退敵人,順著這句話,我同他講國家大事來。阿長神情很冷靜,既不搭話,也沒現出什么感動。我難受起來:“阿長老爹,這用不著你勞多大神,敵人有什么動靜,你留心看在眼里我們這邊有人來,你就告訴他……”阿長老頭子現出害怕的神情說:“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阿寧一直帶著興奮的神情在旁聽,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這沒什么要緊的。”阿長老頭子卻惡狠狠地罵道:“有你講的了!出去!”阿寧臉上顯得很痛苦,眼里含著淚。見他兒子出去,阿長老頭子便立即走來拍拍我的肩膀,小聲地說:“你的話說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兒子在旁,我不好說的,老實說一句,我比誰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們隊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個人好了。”姐姐,我入世太淺,完全受了騙。晚間當我睡著的時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來了。寫到這里,夜襲的弟兄已經回來了,他們這次得到很大的勝利,我沒法寫下去了,明天再繼續吧!弟弟青牧七月三日第三封信姐姐:誰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長老家伙的兒子阿寧,那一夜,他背叛了父親,同我一道走了。這個年輕人,不僅因為救過我,我就格外喜歡他,而是他帶來了無限的光明,展現出更年輕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敵人的奴化教育,也還心向著祖國。那一夜,我們悄悄地穿過田野,越過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時候,才敢小聲地談起話來。我記起在他書桌上擺的那本翻譯的短篇小說了問他道:“你還讀別的書沒有?”他連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們還讀了好些書。那些都是學校嚴厲禁止的,說來真覺得奇怪,他們越禁止,我們就越偷讀得熱心。我常常做夢都在想,我能到我們中國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總是找不著門路……現在總算碰著你了!”聲音有些興奮得顫抖起來,“現在請你告訴我,到我們中國人可以自由的地方,還有多遠?”我告訴他不要性急:“這里還是作戰區域,不過有我們中國軍隊的地方,就有自由!”姐姐,這年輕人到了部隊,便受到極大的歡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還沒畢業,我主張他再去讀書,他不愿意,眼紅我們這里武裝起來的年輕弟兄。他指著他們說:“我也要像他們一樣,要一支手槍,兩顆手榴彈。”現在我寫這封信時,他就正坐在我旁邊。我寫完這封信,遞給他讀,他快樂得臉紅起來,要我附上一筆,說他阿寧問你的好!弟弟青牧七月五日(有刪改)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理解與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鄉淪陷——與姐姐逃難——加入部隊——同部隊回鄉作戰B.部隊陷入包圍——我逃回小院——爭取阿長支持——輕信阿長而被捕C.被阿寧解救——寫第一封信——回到部隊——部隊轉移到山上D.部隊下山夜襲——寫第二封信——部隊夜襲成功——寫第三封信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林中伏擊的情節中,插入“我”對過往生活片段的聯想,這既舒緩了小說的節奏,又豐富了小說的情感。B.從“老爹”到“老頭子”,再到“老家伙”,稱謂變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與心境下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變化。C.“翻譯的短篇小說”在文中出現兩次,前后呼應,意在強調阿寧是一個積極好學的孩子,不滿足于課內知識的學習。D.小說以“鍛煉”為題,既指“我”在戰爭生活中獲得的人生歷練,也指阿寧從放牛娃到革命戰士的成長歷程。8.阿寧這一人物在小說中有何作用?請結合文中相關內容簡要分析。9.小說由“我”寫給姐姐的三封信組成,這樣處理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請談談你的理解。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問題。(本題共5小題,20分)材料一:曾子弊衣而耕于魯,魯君聞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辭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辭也?”曾子曰:“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吾豈能勿畏乎?”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于仁義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節選自《孔子家語·在厄》)材料二: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為悅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辯,而有華下之患;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此二者,任辯之失也。夫視鍛錫②而察青黃?區冶③不能以必④劍;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⑤不疑鈍利。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則臧獲不疑駑良。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節選自《韓非子·顯學篇》)【注】①埃墨:煙灰。②鍛錫:古人鍛煉金屬時摻的錫。青黃:藍黃色,冶煉金屬時的火色。③區冶:區冶子,春秋時善于鑄劍的人。④必:判斷。⑤臧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吾信回之為仁A久矣B雖汝有C云D弗以疑也E其或者必有F故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與,給予,與《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的“與”意義相同。B.全,保全,與《伶官傳序》“逸豫可以亡身”中的“亡”字用法不同。C.弊,指破敗,與《過秦論》“率疲弊之卒”中的“弊”意思完全不同。D.涂,通“途”,與《齊桓晉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曾子生活貧困,面對魯君的賞賜做了出人意料的選擇,孔子對其所言大加贊賞,認為他可以保全名節。B.孔子信任顏回,子貢告訴孔子顏回偷吃米飯后,孔子委婉向顏回詢問事情的原委,證實了自己的判斷。C.材料二認為華陽之戰的慘敗、長平之戰的大禍,是由魏、趙兩國任用能言善辯的孟卯與馬服造成的。D.材料二運用對比說理,通過如何識別劍器的鈍銹與鋒利、馬匹的低劣與優良,形象地闡釋了識人之道。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辭也?(2)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于愚智。14.材料二寫孔子識人之失有何用意?(3分)(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共9分)圣賢曾鞏圣賢性分良難并,好惡情懷豈得同?荀子書猶非孟子,召公①心未悅周公②。況令樹立追高遠,而使裁量屬閤蒙③。舉世不知何足怪?力行無顧是豪雄。【注】①召公:姬姓,名奭,西周宗室,食邑于召,固稱召公。②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子,武王弟。西周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③閤蒙:不明事理。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詩人直接入題,“良難并”“豈得同”清晰地呈現了詩人的判斷。B.詩人認為,假令不樹立擁有高德的圣賢為榜樣,會使裁量標準不明。C.尾聯詩人直抒胸臆,鮮明表達出對堅持自我、勇于力行的高度贊揚。D.全詩圍繞“圣賢”涉及了多個相關話題,充滿議論色彩,發人深思。16.曹操《短歌行》和曾鞏的這首詩都提到了周公,請分析各自在詩中提及周公的不同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3小題,共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適《燕歌行》有“,”,將普通士兵和將軍的拼死和享樂形成鮮明對比,暗示戰局不順的原因。(2)《李憑箜篌引》中,“,”正面寫樂聲,或以聲寫聲,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或以形寫聲,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3)蘇軾《念奴嬌》中有對偶“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望海潮》中也有類似的對句,表現錢塘江的優美與壯麗兼備的風光:“,。”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18分)這種對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謝昆明七年的寄居。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樣樸素,坦白,少有歷史的負擔和人工的點綴,A,無處不呈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這時我認識了自然,B。在抗戰期中最苦悶的歲月里,多賴那樸質的原野供給我無限的精神食糧,當社會里一般的現象一天天地趨向腐爛時,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棵山坡上的樹木,都曾經給予我許多啟示。在寂寞中,在無人可與告語的境況里,它們始終維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們在我的生命里發揮了比任何人類的名言懿行都重要的作用。我在它們那里領悟了什么是生長,明白了什么是忍耐。如今回到北平,眼前的種種陷入比戰時更為紛紜的狀況,終日坐在城圈子里,再也沒有原野的風梳櫛我的心靈,而昆明的山水竟好像成為我理想中的山水了。18.給文中畫線的部分補寫語句。(4分)19.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成2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分)20.文中加點的“梳櫛”一詞富有表現力,請簡述理由。(3分)四、名著閱讀(10分)《論語》考查:閱讀下面材料,完成題目(5分)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21.有人認為,這則孔子與弟子樊遲的對話,反映了孔子對勞動和勞動者的輕視。請你根據對話,說說你是否認同此觀點,并說出理由。《紅樓夢》閱讀(5分)22.《紅樓夢》后四十回有人認為是原作,情節和主旨與前八十回是和諧一致,也有人認為在很多方面與前文的主旨和情節相違背。這些都在第119回、120回可以找到依據,你更偏向于哪種觀點,試從文本找出依據加以簡要說明。五、寫作(本題共1小題,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其中書寫5分)近日,有人網上發圖,稱某中學食堂設置“學霸就餐區”。對此公眾議論紛紛,或表贊同,認為可以鼓勵學生爭當學霸;或表質疑,認為學校食堂不應該像高鐵座位一樣,分出等級。……對此做法,你會是怎樣的看法?說說你感受和思考。請結合以上材料,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作成文。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D2.A3.B【1題】D.“二者不可兼容”錯誤。由原文“他認為科學與人文相伴相生,沒有人文思想就沒有科學,沒有科學就沒有當代人文反思”可知,科學與人文是可以兼容的,因此過程考古學與后過程考古學雖然相互對立,但也可兼容。【2題】B.“中華文明中的儒、道、佛等思想的源頭”錯誤。由原文“其中有我們熟知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還有諸子百家的其他思想,這些思想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而它們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可知,原文沒有提到“佛”。C.“共包含三個子課題”錯誤。原文“以文化為出發點,作者闡釋了考古學的三大問題……”三大問題不等于三個子課題。D.“這與后過程考古學的理念是一致的”錯誤。由原文“作者認為,考古學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應保持一種張力。這一觀點更接近后過程考古學的理念”可知,原文只是說“這一觀點更接近后過程考古學的理念”。故選A。【3題】根據材料一可知,“器以載道”觀念中的“道”即“文化”,也就是作者強調的考古應是作為文化的考古,要從文化這一維度進行考古,探尋文化的起源、發展、傳承。B.屬于科學考古,并沒有強調文化層面的意義。4.①論證結構方面,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行文。②論證方式方面,主要運用了先破后立、破立結合的方式。③論證方法方面,文章運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等論證方法。(1點2分,答對2點4分)5.①作為文化考古學是以作為科學的考古學為基礎,以文化建設為目標的考古學。(2分)②作為文化的考古學的意義:通過考古探尋文明源頭,傳承、發展文化,通過考古進行社會實踐,為理解、構建中國自身文化做出貢獻;(2分)將歷史與現實、文化與民族串聯,增進人們對自身民族和文化的理解,提升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2分)6.C“寫第一封信——回到部隊”錯誤。原文“你想,當一個人從危難和死亡中逃出來而又覺著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時候,這是沒法子忍著快樂的”可知,“我”先回到部隊,再寫的第一封信。7.C“翻譯的外國小說”,暗示阿寧不甘于日本的奴化教育,另外去閱讀富于反抗精神的讀物,表現他向往進步的思想。8.①阿寧與父親的爭議,以及出手解救“我”,豐富和推進了情節的發展。②對阿寧一家的敘說,揭示了淪陷區百姓被壓迫、奴役的生活,勾勒了人物活動的背景。③阿寧與阿長父子對比,凸顯差別;阿寧與“我”相互襯托,形象更為鮮明。④阿寧是更年輕的一代人,他的覺悟和成長,象征抗戰精神的接續,豐富了小說的內涵和意義。(1點2分,答對2點4分)9.①采用書信形式,貼合動蕩不安、親人離散的抗戰背景,真實還原“我”的戰斗生活。②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敘述交代,使敘事更加集中。③可直訴內心感受,引發讀者的代入感和共鳴,也增添了小說的抒情色彩。④書信呈現的斷續狀態,形成許多懸念與留白,可激發閱讀興趣,引人遐思。(1點2分,答對3點6分)10.BDE。吾信回之為仁久矣B雖如有云D弗以疑也E其或者必有故乎11.C。A.“給予/結交、親附”。句意: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助秦國卻不助五國。B.都是使動用法,“使……保全/使……滅亡”。C.“疲弊”,弊,疲困:與“破敗”不同。D.均為“通‘途’,路途”。12.D并非對比論證,而是比喻論證。13.(1)不是您(向國君)索求封地,是國君自己封贈領地(給你的),為什么堅決推辭呢?(評分點:致、奚、固,句意1分)(2)可是用官職來測試他,用辦事成效來考察他,那么平常人也不會懷疑他是愚蠢還是聰明了。(評分點:課、功伐、狀語后置各1分,句意1分。)14.材料二寫孔子識人之失,是為了證明認識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實踐來驗證;(或:為了證明即便是圣人,如果只看表面,也不能正確認識事物或人:一定要用實踐來驗證)(2分)進而提出選拔官員的見解。(1分)【參考譯文】材料一:曾子穿著破舊衣裳在魯國耕種,魯國國君聽說此事,封贈他一座領地,曾子堅決推辭沒有接受。有人說:“不是您(向國君)索求領地,是國君自己封贈領地(給你的),為什么堅決推辭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常常畏懼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縱然魯君贈送我領地,沒有對我驕橫,我能不畏懼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孔子受困于陳、蔡之地,跟隨的人七天吃不上飯。子貢拿著攜帶的貨物,偷偷跑出包圍,向村民請求換些米,得到一石米。顏回、仲由在一間土屋下煮飯,有塊熏黑的灰土掉到飯中,顏回把弄臟的飯取出來吃了。子貢在井邊望見了,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吃。他進屋問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窮時也會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改變節操還稱得上仁人廉士嗎?”子貢問:“像顏回這樣的人,他不會改變節操吧?”孔子說:“是的。”子貢把顏回吃飯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德之人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懷疑他,那樣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這里,我來問問他。”孔子把顏回叫進來說:“前幾天我夢見了祖先,這難道是祖先在啟發、保佑我們嗎?你做好飯端上來,我要進獻給祖先。”顏回說:“剛才有灰塵掉入飯中,如果留在飯中則不干凈;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孔子說:“這樣的話,我也會吃掉。”顏回出去后,孔子看著弟子們說:“我相信顏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們由此嘆服顏回。材料二:澹臺子羽有著君子的儀表,孔子因而收他為徒;相處時間長了,卻發現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稱。(補注:歷史上的澹臺子羽相貌丑惡,孔子開始因此而不愿納其為徒,最終發現其貌丑而德高,故孔子有以貌取人之省,與韓非此說相背。)宰予說起話來非常文雅,孔子因此而收他為徒,相處時間一長,卻發現他的智力遠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說:“按照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談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來,即使憑借孔子那樣的聰明,也還有看人失實的結論。現在流行的巧辯超過了宰予,而當代君主聽起話來比孔子還要眩惑;因為喜歡他的言論,就去任用他這個人,這怎么能不出差錯呢?因此,魏國聽信孟卯的花言巧語,帶來了華陽之戰的慘敗;趙國聽信趙括的紙上談兵,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