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護理學基礎教案
授課時間:
教材內容第十三章中醫護理技術教學任務或
(章、節)操作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方法
作業和
學生學習參
考文獻
第十三章中醫護理技術操作
第一節艾灸法
艾藍法: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條或艾炷,點燃后在人
體體表的一定部位或腌穴進行燒灼熏烤,借灸火的熱力通過經絡
脆穴的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二、方法:
一)艾炷灸:
(一)、直接灸
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稱為直接灸臨床上又可分為瘢
痕灸和無瘢痕灸。
1.瘢痕灸(化膿灸):
施灸時先將所灸腌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
和刺激作用,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腦穴上,用火點燃艾炷
施炎。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后,方可繼續易住再炎,施
灸時由于燒灼皮膚,產生劇痛,可用手在施灸腌穴周圍輕輕拍打,
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
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癡脫落后而留下瘢痕。臨床
上常用于治療哮喘、肺結核、疹瘍等慢性疾病。
2.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腕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
粘附,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腌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
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應易位再灸,一
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炎后
不化膿,不留瘢痕,故稱為無瘢痕灸。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用
此方法。
(二澗接灸
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瑜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
方法。如隔姜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
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胸穴部位或患處,
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
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
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
于應灸胸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
艾炷燃盡,易炷再灸,此法多用于治療癟瘍,肺結核及初起
的腫瘍和皮膚病等癥。
3、隔鹽灸:
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
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
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臉穴或患處,上面再放
艾炷施灸,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
不斂等癥。
二)艾條灸:
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
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
外裹以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
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干姜、丁香、獨活、細辛、白芷、
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
啄灸
(一)、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臉穴部位或患處,約
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圖150o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
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
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
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
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二)、雀啄灸
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
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
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三”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
適宜用艾灸的病癥。操作時,將針刺入腌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
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
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
后,除去灰燼,取出針。
三、艾灸法禁忌癥:
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證,如高熱、高血壓危
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病、
皮膚癰疽療用并有發熱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療法。
2.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癥,孕婦的腹部、腰
舐部,均不宜施灸。
3.顏面部、頸部及大血管走行的體表區域、粘膜附近,均不得
施灸。
四、注意事項:
1,施灸前要與患者講清灸治的方法及療程,尤其是瘢痕灸,一
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與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潔,必要
時要貼敷料,每天換藥1次,直至結痂為止。在施灸前,要將所
選穴位用溫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凈,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
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傷皮膚。尤
其幼兒患者。如有起泡時,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針將水泡挑破,
再涂上龍膽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體不適者,如身熱感、頭昏、煩躁等,可令患者
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或針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
癥狀迅速緩解。
4.施灸時注意安全使用火種,防止燒壞衣服、被褥等物
第二節拔罐法
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罐內燃燒或熱蒸、抽吸等方法,排除罐
內空氣,使之形成負壓,將罐吸附于施術部位,使施術部位產生
瘀血和藥物透入,致使瘀滯、凝結之氣血,負而吸達,動而通暢,
改善局部及全身臟腑經絡之營養,調整陰陽,疏通氣血,從而達
到療病愈瘡之功效。
二.特點:
通過罐內負壓、溫熱等作用引起局部組織充血或皮下輕度的瘀
血,使機體氣血活動旺盛,經絡通暢。拔罐法經常與針刺、灸法
配合應用,適應范圍廣泛,方法簡單。
三,適應范圍:
拔罐法具有溫經通絡,散寒祛濕,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提
膿祛腐,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改善人體微循環、提高人體免疫功
能等功效。廣泛地用于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各科病癥。
拔罐法無痛無創,使用安全,便于推廣應用。
四.禁忌癥:
1、不宜拔罐的人群
高熱、昏迷、抽搐、水腫、惡性腫瘤、各種皮膚病及潰瘍、
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肌肉瘦削、體質虛弱者不宜拔罐
2、不宜拔罐的部位
骨骼不平及毛發多處,大血管部位、孕婦腹部及腰覦部不宜
拔罐。
五.用物準備:
治療盤、玻璃罐、95%酒精棉球、酒精燈、火柴或打火機、
血管鉗、彎盤、盛水的治療碗及凡士林、紙巾、毛毯等。
罐的種類:竹罐;陶罐;玻璃罐;負壓吸引罐
六.拔罐方法:
(一)拔火罐:
1留.罐
拔罐后一般留罐10—15分鐘,待局部皮膚充血,出現皮下瘀
血時即應起罐。起罐時一手持罐拔起,另一手以指按壓罐口皮膚,
待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取下。
2走.罐
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涂一層凡士林油或按摩乳,將
罐吸緊皮膚后用于握住上下或左右往返推移,所以又稱為推罐。
至所拔部位皮膚紅潤、充血,或出現瘀血時,將罐起下。走罐適
宜于脊背、腰臀、大腿等肌肉豐厚,面積較大部位的麻木、風濕
痹痛等癥。
3閃.罐
將罐拔住立即起下,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
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即可停止。此法適于局部疼痛、麻木
等癥。
4.留針拔罐
在針刺得氣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留罐與
針5—10分鐘,將罐與針同時起出。此種方法將針刺與拔罐相配
合起到雙重療效。
(二)拔水罐法:
煮鍋內加水或加水后放中藥包,將完好無損的竹罐投入鍋內煮
5—10分鐘。用長鍛子將罐夾出,罐口朝下,迅速用毛巾緊捫罐
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上。留罐10-20分鐘。觀察水罐吸
的情況,如病人感到過緊疼痛或燙痛應立即起罐。
(三)穴位負壓吸引拔罐法
選定穴位后將玻璃罩口按叩在局部皮膚上,連續捏橡皮球數
次,吸牢后可留置20-30分鐘。從玻璃罩外觀察皮膚呈現稍微
紅腫或有細小出血點,若無其他變化和不適,可以增加負壓繼續
留置10分鐘左右起罐。(耳部穴位用微型負壓吸引器為橡膠制小
囊,可直接按捏即可吸附在穴位皮膚上)。
七,注意事項:
1、選擇適當的體位,拔罐過程中不能移動體位。
2、拔罐時要選擇肌肉豐滿的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及毛
發較多的部位不適宜拔罐。
3、皮膚有過敏、水腫、潰瘍、腫瘤、大血管處、孕婦腰舐部、
腹部均不宜拔罐。
4、拔罐時應根據所拔部位面積的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并
檢查罐口。
5、用火罐或水罐時應注意避免燒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
后皮膚起泡時,小的水泡可敷以消毒紗布保護,防止擦破感染。
水泡大時應經消毒后用無菌注射器將液體吸出,再用消毒紗布外
敷預防感染。
L加麻寸動作要穩準快,起罐時不要強拉。
7、火罐療法可隔日或每日1次,如每日1次,必須更換部位或
穴位。
第三節耳穴法
一.耳穴埋豆:
1.概念:
是用膠布將藥豆或磁珠粘貼于耳穴處,給予適度的揉、捏、壓,
使其產生熱、麻、脹、痛等刺激感應,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
療方法。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內、外、婦、兒、五官、傷科及內分泌代謝等疾病,也
可用于預防感冒、暈車暈船以及預防和處理輸血、輸液反應等。
3操作方法:
進行耳穴探查,找出陽性反應點,結合病情確定穴位。
用鏡子夾取割好的方塊膠布,中心粘上準備好的藥豆或磁珠,
對準穴位緊壓其上,并輕揉1?2min,每次以貼壓5?7個穴為宜,
每日按壓3?5次,隔1?3天換1次,兩耳交替或同時貼用c
4注.意事項:
1、注意防水,以免脫落。
2、夏天取穴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脫落或感染。
3、耳廓皮膚有炎癥或凍傷者不宜采用。
4、饑餓、疲勞、精神緊張、年老體弱及孕婦宜輕壓,急性疼痛
性病證宜重手法,強刺激,習慣性流產者慎用。
5、根據不同病證采取不同體位。
二.藥熨法
]概念.
南將中藥用白酒或食醋攪拌后炒熱,裝入布袋中,在患處或
特定穴位適時來回推熨或回旋運轉,利用溫熱及藥物的共同作
用,以達到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腫、溫經通絡等作用的
一種治療方法。
2適.用范圍:
痹病、腰腿痛、脫腹痛、泄瀉及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
等。
3用.物準備:
治療盤、藥物或坎離砂、白酒或醋、治療碗、棉簽、凡士林、雙
層紗布2個,另備毛巾、炒鍋、電爐、鏟或筷,必要時備屏風。
4操作方法.
將藥物加酒或醋一起放入鍋中,文火炒至60?70C裝袋,患者根
據病情取合適體位,在患處涂凡上林,將藥袋放丁患處或相應穴
位上,用力來回推熨。
5.注意事項:
(1)、操作前囑患者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
(2)、藥熨溫度不超過70℃,年老嬰幼兒及感覺障礙者,藥袋溫
度不超過50℃,以免燙傷。
(3)、操作中保持藥袋溫度,涼后及時更換或加熱,如感到疼痛應
停止操作。
(4)、中藥可連續使用1周,用后清洗消毒備用。
(5)、炒藥中途加酒或醋時要將炒鍋離開熱源,以免發生危險,
(6)、熨燙過程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況。
(7)、治療后注意保暖,不過度疲勞,飲食宜清淡。
三.熏洗法
]概念.
是將篙物煎湯開沸后,利用藥液所蒸發的藥氣熏洗患部,待藥液
稍溫后,再洗滌患部的一種外治治療。
2.適用范圍:主要用于治療體表急性炎癥及風濕腫痛等病證。
3.用物準備:治療盤、藥液、熏洗盆、水溫計,必要時備屏風及換
藥用品。
4操.作方法:
制訂好中藥配方,經煎煮后倒入熏洗盆中,將患者置于器皿之
上,外罩布單,進行熏蒸,待藥液不燙時,用藥液洗滌患處C
5.注意事項:
(1)、熏洗部位與熏洗盆之間距離合適,洗滌時藥液溫度以不燙手
為宜,嚴防燙傷。
(2)、婦女經期及妊娠期會陰部不宜用熏洗療法。
(3)、熏洗藥禁止內服。
四.全身藥浴法
]概念.
法將藥物煎湯濾去藥渣,趁熱進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漬的一
種方法,利用水的濕熱、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藥液輕清之氣,
直透媵理,促使氣血流暢,溫通經絡,達到治療及保健的目的。
2.適用范圍:
用于各種泛發性皮膚病和各種原因引起的全身關節酸痛、肢體
麻木等。
3操.作方法:
調節浴室溫度,將過濾后的藥液倒入浴盆內,放好坐架,協
助患者脫去衣褲,扶患者坐在浴盆支架上,用罩布圍住全身,露
出頭部,使藥液蒸氣熏全身。待藥液溫度適宜時四肢及軀體浸泡
于藥液中,浸泡時間為20?40min,洗浴結束后,用溫水沖去藥液,
擦干,幫助患者穿好衣服,送回病房。
4注.意事項:
(1)、操作前解釋清楚,以取得合作。
(2)、浴室空氣流通,室溫、水溫均應適宜,藥液置于能加溫的浴
缸內,注意勿使患者燙傷或受涼。
(3)、對體質虛弱、年老、兒童或肢體活動不便者應予協助,并觀
察病情。
(4)、如發現患者有不適感應立即出浴,進行對癥處理。
五.貼敷法
1.概念:貼敷法分為干性貼敷法和濕性貼敷法兩種。
干性貼敷法又稱穴位貼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貼敷藥物,通
過藥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濕性貼敷法簡稱濕敷法,將無菌紗布用藥液浸透,敷于局部的一
種治療方法。具有通調媵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2適.用范圍:
(1)、內科疾病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盜汗胸痹不寐胃脫痛
泄瀉嘔吐便秘食積黃疸脅痛頭痛眩暈消渴遺精陽痿
(2)、外科疾病瘡瘍腫毒關節腫痛跌打損傷等
(3)、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脫垂乳癰乳核
(4)、五官科疾病喉痹牙痛口瘡
(5)、兒科疾病小兒夜啼厭食遺食遺尿流涎
3.穴位貼敷操作方法:
(1)、根據所選穴位取體位,用溫水洗凈局部或用酒精棉球消毒。
(2)、固定藥物,以免移動或脫落
(3)、刺激性小的藥物每隔1?3天換藥1次,不需溶劑調和的藥
物,可適當延長至5?7天換藥1次;刺激性大的藥物,應視患
者的反應和發皰程度敷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如需再貼敷,應待
局部皮膚基本正常后再敷藥。
4.穴位貼敷注意事項:
(1)、凡用溶劑調敷藥物,需現調現用。
(2)、若用藥膏貼敷,應掌握好溫度,以免燙傷或貼不住。
(3)、對膠布過敏者,可改用其他方法固定貼敷藥物。
(4)、對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貼敷穴位不宜過多,面積不宜
過大,時間還宜過久,并觀察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
5.濕敷操作方法:
(1)、根據所患部取體位,暴露濕敷部位,下墊橡膠單或中單,局
部涂凡士林。
(2)、將藥液倒入容器內,置敷布于藥液中浸透,用鐐子擰干,敷
于患處3、每隔5?10分鐘以無菌鏡子夾紗布浸藥后,淋藥液于
敷布上,保持濕度和溫度,每次濕敷30?60分鐘。
(4)、濕敷完畢后,擦干局部藥液,協助患者穿好衣服,整理用物。
第四節刮箱法
一.概念:是指用邊緣純滑的器具,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
使其局部皮下出現瘀斑或癡痕的一種治療方法。
二.歷史沿革:
刮痛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起源于舊石器時代,其確
切的發明年代及發明人,難以考證。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是元
代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醫得效方》。明代醫學家
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于痛癥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癥狀
都有具體的描述。
三.刮癡原理
以經絡臉穴學說為指導,運用手法刮拭經絡和胸穴,強刺激經絡,
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起到調血行氣,疏通經絡,活血祛瘀的作
用,把阻滯經絡的病源呈現于體表,使病變器官、細胞,得以營
養和氧氣的補充發生活化,從而恢復了人體自身的愈病能力C
四.適用范圍:
所致的高熱頭痛、惡心嘔吐等,暑濕所致的中暑、腹痛、腹
瀉等癥。
五.禁忌癥:血性疾病
六.用物準備:
治療盤,刮疼板,治療碗,刮痛活血劑,擦紙,治療巾等。
刮瘡工具:刮疵板;硬幣、瓷碗、瓷酒盅、湯匙等。
七,刮蘇部位
第七頸椎上下左右四處;喉骨兩旁;兩臂彎,兩腿彎脊椎兩旁;前胸
肋骨間,后背肋骨間;兩足內外踝后的足跟肌腱處;左右肋下肝脾
區;兩肩胛崗上和崗下等處.
八.操作步驟
1、充分暴露刮痛部位,并做適當清潔。
2、施術者手持刮具,蘸水、油或藥液,在選定的部位,使刮痛
用具始終與皮膚保持45。?90。角,從上至下,由內向外,單一
方向刮動皮膚。以皮膚出現紫紅色斑點為度。
3、刮箱順序:一般先刮頸項部,再刮脊椎兩側部,然后刮胸部
及四肢部位。
4、刮背部時,應在脊椎兩側,沿肋間隙呈弧線由內向外刮。
5、刮戒每次8-10條,每條長6?15cm,刮痣時間為20min左右,
或以患者能耐受為宜。
九,注意事項
1、室內空氣流通,忌對流風,以防復感風寒。
2、操作用力適中、均勻,以患者耐受為宜,方向單一。
3、操作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4、刮痣后囑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之
品。
第五節蠟療法
一.概念:
利用加熱熔化的醫用蠟涂抹、貼敷于人體體表以治療疾病的
方法,稱為蠟療法。
二.特點:
蠟總有可塑性、黏稠性、延展性,適合人體各個部位,尤其
是關節部位。蠟常溫時為固體,有較大的蓄熱性,且導熱系數小,
散熱慢,治療時間持久等特點。
三.功效:
蠟療具有溫中散寒、消腫止痛、改善運動功能、促進組織愈合
之功效。
四?原理:
現代研究發現,利用加熱的醫用蠟貼敷于人體表面或某些穴
位上,可產生刺激或溫熱作用,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而改
善周圍組織的營養,促進組織愈合;另一方面,熱蠟在冷卻的過
程中,體積逐漸縮小,產生柔和的機械壓迫作用,能防止組織內
的淋巴液和血液滲出,或促進滲出液的吸收,從而達到消腫止痛
的目的。
五.評估
1、了解患者當前的主要癥狀及是否對蠟療過敏。
2、評估患者當前的心理狀態、體質、形體、耐受能力等。
3、檢查發病部位及局部皮膚情況。
4、了解患者的性別、年齡,及女性患者的月經情況。
六.適應癥
1、各種損傷及勞損。
2、關節病變。
3、外傷或手術后遺癥、愈合不良的傷口或慢性潰瘍等。
4、神經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神經痛、神經性皮炎、皮膚硬
化癥、肌炎、骨髓炎等疾病。
5、胃院痛、腹痛、虛寒泄瀉、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炎、膽囊炎
等。
6、慢性盆腔炎、不孕癥等。
七.禁忌證
感覺障礙、心腎功能衰竭、惡性腫瘤、有出血傾向者、化膿
性感染、傷口滲出未停止者及嬰幼兒禁用此法。蠟塊、水、無菌
鉗、無菌躡、消毒
八.操作步驟
1、洗手、戴口罩,備齊用物至患者床旁。
2、核對醫囑,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解釋工作。
3、根據不同治療部位,協助患者取舒適持久的體位。
4、按醫囑選擇蠟療的方法。
九.分類
(一)、蠟布貼敷法
將消毒紗布墊浸蘸熱蠟液,冷卻到病人所能耐受的程度,敷貼
在治療部位上,然后再用另一塊浸有60C?65C較高溫度蠟液的
紗布墊,蓋在第一塊紗布墊的上面,用保鮮膜、床單、棉被依次
裹好保溫。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時間30?60分鐘,
15次為一個療程。
(二”蠟液涂貼法
將石蠟加熱到100C,經15分鐘消毒后,冷卻到50C?60C,
用無菌毛刷向患處涂抹。囑病人不要動,以免保護層破裂后,外
面熱蠟液進入蠟殼內燙傷皮膚。各層盡快涂抹,外面保鮮膜蓋好,
再依次用床單和棉被包裹保溫。每口或隔口治疔1次,每次治療
30?60分鐘,20次為一個療程。
(三)、蠟袋貼敷法
將加熱熔化后的石蠟液裝入橡皮袋內,石蠟液要占橡皮袋容
積的1/3,將石蠟液冷卻到治療所需溫度時,敷于患處。
(四)、蠟液浸泡法
將石蠟加熱熔化后,處于保溫狀態,溫度約為55c左右,然
后將病變部位浸泡在蠟液之中。30分鐘后抽出,脫去蠟層,每日
1?2次,15次為一個療程。
十.注意事項
1、必須采用隔水加熱的方法,以免燒焦或燃燒。注意防火、防
止燒燙傷。
2、用過的蠟,可塑性及粘滯性均降低,重復使用時,,每次要加
入15%?25%的新蠟。
3、應用在創面、潰瘍面和體腔內部(如陰道內)的蠟不可再重
復使用。
4、蠟療的溫度要因人因病而異,不可過熱過冷。
5、蠟療過程中,若出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止操作。
第六節推拿法
一、概念:
推拿法又稱按摩法,是指依靠術者的手法作用于人體的局部或
穴位上,刺激和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祛除病邪、舒筋活絡、
活血祛瘀、調整氣血及內臟功能作用的一種操作技術。
二、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持久,有力,均勻,柔和。
三.適用范圍
骨外科疾病:頸椎病落枕腰突肩周炎軟組織扭傷
普外科疾病:術后粘連慢性前列腺炎闌尾炎乳癰下肢靜脈由張
內科疾病:胃院痛、失眠、頭痛、感冒、久瀉、中風后遺癥尿潴
留
婦科疾病:月經失調、痛經、閉經、慢性盆腔炎
兒科疾病:發熱、腹瀉、疳積、驚風、便秘、脫肛、腸套疊、哮
喘、遺尿、夜啼、小兒麻痹后遺癥等。
五官科疾病:鼻炎、耳聾、耳鳴、斜視、近視
四、用物準備
床、椅、軟墊或枕頭、毛巾
推拿介質:滑石粉、生姜水、冬青膏、冷水、麻油、雞蛋清等
五、推拿手法
(一)一指禪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著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
懸腕,肘關節略低于手腕,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
帶動拇指關節的屈伸活動,以使之產生的功力輕重交替、持續不
斷地作用于經絡穴位上,稱為一指禪推法。頻率120?160次/分
鐘。
本法接觸面積小,但深透度大,常用于頭面、胸腹及四肢等
處。
(二)滾法
是以小指掌關節背附著在一定部位,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
主動擺動帶動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轉的復合運動。
本法壓力大,接觸面積也較大,適用于肩部、腰部及四肢等
肌肉豐厚的部位。
(三)揉法
用手掌大魚際或掌根或手指指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腕部放松,經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和手指作
輕柔緩和的擺動。動作速度120?160次/分鐘。
本法刺激量小,適用于全身各部位。
(四)摩法
用于掌掌面或示、中、無名指指腹附著于一定部位或穴位,
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或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頻率
120次/分鐘左右。此法刺激輕柔緩和,常用于胸腹、脅肋部位。
(五)擦法
又稱平推法,是用于掌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
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操作時腕關節伸直,手指自然伸開,整
個指掌要貼在患者體表的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
帶動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動,向掌下的壓力不宜太大,但推
動的幅度要大。頻率100?120次/分鐘。
本法適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
(六)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著力于一定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摩擦。
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操作時指、掌、
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緩慢而均勻,以能使肌膚深層透
熱面不擦傷皮膚為度。此法可在人體各部位使用。
(七)搓法
用雙手掌面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時做上
下往返移動。
適用于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位,以上肢部最為常用,一般作
為治療的結束手法。
(八)抹法
用單手或雙手拇指指腹緊貼皮膚,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動。
本法適用于頭面及頸項部
(九)抖法
用雙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力作連續的小幅度的
上下顫動。
本法用于四肢部,以上肢為常用。操作時幅度要小,頻率要
快,臨床常與搓法配合使用。
(十)振法
用手指或手掌著力于體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力地靜止
性用力,產生振顫動作。
此法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H^一)按法
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
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
(十二)點法:有拇指點和屈指點兩種。
(十三)捏法
用拇指與示、中二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將患處皮膚、肌肉、
肌腱捏起,相對用力擠壓。
此法適用于頭部、頸項部肩背部及四肢。
(十四)拿法
捏而提起謂之拿,用拇指與示、中二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相
對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節律性的提捏。
臨床上常用于其他手法使用于頸部頸部肩部和四肢等部位。
六、推拿療法在護理中的應用
1.頭痛
取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百合、風池、風府、天柱等
手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按法、拿法
2牙.痛
取穴:合谷、頰車、內庭、下關
手法:一指禪推法、掐法、操法
3胃.痛
取穴:中脫、氣海、天樞、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肩井、
手三里、內關、合谷及兩脅部穴部
手法: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禪推法、拿法、搓法
4失.眠
取穴:睛明、印堂、攢竹、魚腰、太陽、迎香、風池、百匯、神
門、足三里
手法:按法、推法、摩法、揉法、一指禪推法
5腹.脹
取穴:中皖、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等
手法:摩法、推法、按法、揉法
6便.秘
取穴:中院、天樞、關元、肝俞、脾俞、胃俞、大腸俞、長強穴
等
手法:一指禪推法、摩法、按法、揉法
七、注意事項
1、根據不同患者采用合適的體位和手法。
2、術者操作前剪指甲,洗手。
3、操作者蘸介質
4、操作前囑患者排尿,治療中保暖。
5、用法柔和有力持久均勻,運力能達到組織深部。
6、一般每次做15?20分鐘。
第七節針刺法
一、概念
、是每日用金屬制成的針具,通過一定的手法刺激人體腌穴的
一種治療方法。
二、針刺法
針力法、皮內針法、針刺法、皮膚針法、水針法、電針法
三、身體姿勢
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仰靠臥位、俯伏坐位、側伏坐位
四、進針方法
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針管進針
法、提插法、捻轉法。
五、操作前準備
1.針尖有無鉤曲、變鈍、偏正;針身有無彎曲銹蝕;針柄有無斷
裂
2.針具消毒;高壓蒸汽滅菌,煮沸
3.藥物浸泡
4.術者手的消毒,月俞穴部位消毒。
六、針刺意外的處理及預防
(一)暈針
1.概念:暈針是針刺過程中,患者發生的暈厥現象。
2.原因: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大汗、大瀉、
大出血之后,或體位不當、或術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而致。
3.癥狀: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惡心欲
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
撲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等
4.護理:
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
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
處理的基礎上,可刺人中、內關、足三里,灸百會、氣海、關元
等穴,必要時,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5.預防:
對于暈針應注意預防。如初次接受針刺治療或精神過度緊張,
身體虛弱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其對刺的顧慮,同進選擇
舒適持久的體位,最好采取臥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若饑餓、
疲勞、大渴時,應令進食、休息、飲水后再予針刺,術者在針刺
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神色,詢問患者
的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可及早采取處理措施
(二)滯針
1.滯針是指在行針時或留針后術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
出針均感困難而患者感覺疼痛,稱為滯針。
2.原因: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腌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強烈收
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針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
針體而成滯針。若留針時間過長,有時也可出現滯針。
3.癥狀: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險解除合同樣本
- 修鄉村道路合同樣本
- 企業集體合同樣本
- 買房委托中介合同樣本
- 出水果合同標準文本
- 外科護理人員職業發展計劃
- 出售工地防塵網合同范例
- 出口代理協議合同樣本
- 產品展示合同樣本
- 班主任如何引導班級輿論計劃
- (二模)衢州、麗水、湖州2025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學質量檢測 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
- 水下潛水艇課件
- 36 階段統計項目風險管理表甘特圖
- 第9課《木蘭詩》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中央2025年中國日報社及所屬事業單位招聘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成都市新都區教育局所屬事業單位招聘中小學教師筆試真題
- 2025-2030中國露酒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生產車間5S管理制度
- 裝修公司設計經理述職報告
- 2025年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一套
- 【珍藏版】魯教版初中英語全部單詞表(帶音標、按單元順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