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學試題_第1頁
針灸治療學試題_第2頁
針灸治療學試題_第3頁
針灸治療學試題_第4頁
針灸治療學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治療學試題

上篇總論

第一章針灸治療作用

一、填空

1.針灸治療作用有、

2是針灸治病最主要、是針灸治病的最終目的。

3.以針灸之法疏通經絡,《黃帝內經》稱之為

4.《靈樞?官針》篇指出:“針所,灸之二

5.《備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針以,灸以。

6.經絡閉阻不通,因引起者宜用針刺;由引起者宜行灸療。

7.《靈樞?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能,不可不通。”

8.針灸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變

9.針灸治病,不外乎與兩個方面。針灸治病的

過程,就是不斷發(fā)揮的作用。

10.針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實現(xiàn),除了與補瀉手法有關外,還與部分臉

穴的性能有關。

11.《靈樞?根結》篇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

12.《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善用針

百,,o

13.針灸調和陰陽的具體方法既可以,,而

從陰陽互根的角度考慮,又可以采取之法。

14.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與密切相關。

15.針灸的治療作用,實質上就是對機體的一種作用。

二、選擇題

(-)A型題(在題下五個備用答案中選擇一個正確答案,全書同。)

L“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出自:()

A《靈樞?九針十二原》B《靈樞?官針》C《素問?異法方宜論》

D《難經?二十九難》E《備急千金要方》

2.以下哪種屬于針灸治療作用的范疇?()

A消炎B行氣C鎮(zhèn)靜D調和陰陽E都不是

(二)B型題(每題選擇一個正確答案,每個備用答案可以選擇一次或

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選用,全書同。)

A止痛B升壓C降壓D安眠E增乳

1.疏通經絡作用的體現(xiàn):()

2.調和陰陽作用的體現(xiàn):()

A咳喘取肺俞B亡陽灸關元C失眠補照海、瀉申脈D嗜睡瀉照海、

補申脈E都不對

3.陰病治陽:()

4.陽病治陰:()

5.陰盛陽虛病癥治法:()

(三)D型題(在題下備選答案中,選出兩個相互間有聯(lián)系的正確答案,

全書同。)

1.在針刺疏通經絡中,《金針賦》運用的通經接氣手法是:()()

A青龍擺尾B白虎搖頭C龍虎交戰(zhàn)D陰中隱陽E陽中隱陰

2.下列治失眠用穴體現(xiàn)調和陰陽治療作用的是:()()

A補心俞B瀉行間C補照海D瀉申脈E補膽俞

(四)X型題(在題下備選答案中,選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正確答案,

全書同。)

1.屬于針灸治療作用的有:()()()()()

A疏通經絡B鎮(zhèn)靜寧神C消炎止痛D扶正祛邪E調和陰陽

2.具有扶正祛邪雙重作用的月俞穴有:()()()()()

A中脫B內關C氣海D水溝E足三里

三、改錯(在下列各題下劃線部分內,找出錯誤或不準確之處并改正,

全書同。)

1"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

2

四、簡答題

1.針灸有什么治療作用?

2.《黃帝內經》中的“解結”是什么意思?

3.《備急千金要方》中關于疏通經絡的方法是什么?

4.針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實現(xiàn)與哪些因素有關?

5.針灸調和陰陽的具體方法是什么?

五、問答題

1.針灸調和陰陽應遵循什么原則?

2.針灸治療作用的發(fā)揮,與哪些主觀、客觀因素密切相關?

附:答案

一、填空

1.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

2.疏通經絡

3.解結

4.不為、所宜

5.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開導之、溫暖之

6.實熱、虛寒

7.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

8.鎮(zhèn)痛作用、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9.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10.偏補偏瀉

11.陰與陽

12.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13.陰證治陰、陽證治陽、陰證治陽、陽證治陰

14.針刺補瀉手法

15.良性調節(jié)

二、選擇題

(一)A型題

1.B

2.D治療作用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三個方面,調和陰

陽是其中之一。

(二)B型題

1.A經絡通則不痛。

2.D陰陽調和則能寐。

3.A咳喘為臟病屬陰,肺俞在背部屬陽。

4.B亡陽為陽衰,關元位于腹部屬陰。

5.D嗜睡屬陰盛陽虛,瀉照海、補申脈為瀉陰補陽。

(三)D型題

1.AB青龍擺尾、白虎搖頭可通經接氣。

2.CD失眠屬陰虛陽盛,補照海、瀉申脈乃補陰瀉陽。

(四)X型題

1.ADE

2.ABE氣海只用于補虛,水溝只用于瀉實。

三、改錯

1.《備急千金要方?明堂仰側》

2.針刺瀉法和刺血。針刺補法和艾灸偏于補虛,其興奮作用大于抑

制作用。

四、簡答題

1.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

2.疏通經絡。

3.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

4.補瀉手法、部分月俞穴偏補偏瀉的性能。

5.既可以陰證治陰、陽證治陽,又可以陰證治陽、陽證治陰。

五、問答題

1.在陰陽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虛損的情況下,應瀉其有余,清瀉

陽熱或溫散陰寒,以防陽熱太盛而耗傷陰液,陰寒太盛而耗損陽氣;而當

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見虛損的情況下,在瀉一方有余的同時,當兼顧一方

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在陰陽偏衰的情況下,應補其不足。陰虛

不能制陽,常出現(xiàn)陰虛陽亢之虛熱證,治宜育陰潛陽,即所謂“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陽虛不能制陰,常呈現(xiàn)陽虛陰盛之陰寒證,治宜補陽消陰,

即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陰陽俱虛則滋陰補陽同施。

2.除了胸穴的特性、針灸補瀉手法以外,還與機體狀態(tài)(包括稟賦、

年齡、性別、心理素質、病變表現(xiàn)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治療時間、輔助治

療措施等密切相關,其中尤以機體狀態(tài)最為重要。

第二章針灸治療原則

一、填空

1.《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曰:“凡刺之真,必先經氣已

至,慎守勿失??如臨,手如,神無

2.經氣在針灸療法中的體現(xiàn)有、、等形式。

3.針灸清熱溫寒的原則包括

和。

4.《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刺諸熱者,如,刺寒清者,

5.對于補虛瀉實的治療原則,《靈樞?經脈》篇提出:“瀉之,

虛則補之??則灸之,不盛不虛

6.對于補虛瀉實的治療原則,《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提出:''虛

則,泄之,,

7.《靈樞?經脈》篇曰:“十五絡者,實則,虛則,視

之不見”。

8.實證的針灸治療原則是或。

9.《素問?針解》篇曰:“宛陳則除之,是也。”

10.腱鞘囊腫、小兒疳證的點刺放液治療屬于的

治療原則。

11.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并非病癥本身無虛實可言,而是

或者是。

12.《靈樞?禁服》篇曰:“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

13.《難經?六十九難》曰:“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

不中他邪也。當,故言以經取之。”

14.“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的針刺手法為。

二、選擇題

(一)A型題

1.下列屬于針灸治療原則的是:()

A扶正祛邪B虛則補之C子母補瀉D調和陰陽E都不是

2.針灸治療原則中,“熱則疾之”是指:()

A施灸壯數(shù)多B急吹其火C拔罐速度快D拔罐火力強E毫針點

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針

3.下列與“熱則疾之”無關的是:()

A淺刺疾出B熱病可灸C少留針D瀉法E點刺出血

4.根據(jù)《靈樞?經脈》篇提出的針灸治療原則,寒則:()

A除之B疾之C補之D瀉之E留之

5.針灸治療原則中,“寒則留之”是指:()

A艾灸時間長B艾灸量大C寒證行針時間長D坐罐E都不是

6.最能體現(xiàn)“寒則(溫之)留之”治療原則的是:()

A埋針法B艾炷灸C拔罐D溫針灸E火針法

7.久泄、久痢以致脫肛宜用:()

A實則瀉之B宛陳則除之C陷下則灸之D不盛不虛以經取之E

都不對

8.不屬于“宛陳則除之”治則的病癥是:()

A扭傷B毒蟲咬傷C癮閉D小兒疳證E腱鞘囊腫

(二)B型題

A久泄B寒痹C水腫D發(fā)熱E扭傷

1、虛則補之:()

2、陷下則灸之:()

3、寒則留之:()

4、宛陳則除之:()

A實則瀉之B寒者熱之C熱者寒之D陷下則灸之E宛陳則除之

5.出自《靈樞?經脈》:()

6.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

(三)D型題

1.下列同出于《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的針灸治療原則是:()()

A虛則補之B盛則瀉之C滿則泄之D邪盛則虛之E不盛不虛以

經取之

2.“陷下則灸之”適宜于:()()

A失眠B多寐C中氣不足D子宮脫垂E遺精

3.根據(jù)病因病機,可施行“陷下則灸之”的病癥是:()()

A水腫B久泄C尿閉D脫肛E中風閉證

(四)X型題

1.下列針灸治療原則哪些出自《靈樞?經脈》篇?()()()

()()A虛則補之B盛則瀉之C滿則泄之D宛陳則除之E陷

下則灸之

2.適合“實則瀉之”治則的病癥是:()()()()()

A高熱B中暑C久痢D劇痛E脫肛

3.可用于“宛陳則除之”的穴位有:()()()()()

A血海B膈俞C曲澤D委中E十宣

4.適宜于“宛陳則除之”的病癥有:()()()()()

A扭挫傷B癮閉C丹毒D便秘E腱鞘囊腫

5.陷下則灸之適宜于:()()()()()

A久泄B脈沉伏無力C陽氣暴脫、脈微欲絕D血絡空虛E內臟

下垂

三、改錯

1.《靈樞?經脈》篇對于熱證和寒證提出的治療原則是:熱則寒之,

寒則熱之。

2.

3.針灸治療寒證宜淺刺疾出。

四、簡答題

1.針灸“清熱溫寒”的治療原則具體內容是什么?

2.針灸對熱性病的治療原則是什么?如何應用?

3.針灸對寒性病的治療原則是什么?如何應用?

五、問答題

L“治神守氣”在針灸臨床上有何指導意義?

2.針灸臨床如何運用清熱溫寒的治療原則?并舉例說明。

3.對于表熱里寒證,針灸如何溫清并用?

4.“陷下則灸之”包括哪些內容?臨床如何應用?

5.舉例說明“宛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

附:答案

一、填空

1.治神深淵握虎營于眾物

2.得氣氣行氣至病所

3.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4.以手探湯人不欲行

5.盛則陷下以經取之

6.實之滿則宛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

7.必見必下

8.瀉法點刺出血

9.出惡血

10.宛陳則除之

11.臟腑經絡的虛實表現(xiàn)不甚明顯虛實兼而有之

12.經刺

13.正經自生病、自取其經

14.平補平瀉

二、選擇題

(一)A型題

1.B虛則補之、子母補瀉屬于補瀉原則。

2.E熱則疾之是指針刺手法,不是艾灸或拔罐法。

3.B熱則疾之不屬灸療范圍。

4.E寒盛則陽虛,針刺不宜得氣,留針有候氣作用。

5.E寒則留之是針法,留針時間宜短。

6.D溫針灸有溫熱作用,要求留針。

7.C灸能升陽。

8.C癮閉不宜行三棱針點刺。

(二)B型題

1.A久泄為虛,宜用補法。

2..A灸能升陽固脫。

3.B寒痹留針以助陽氣來復。

4.E扭傷屬氣滯血瘀,應施行三棱針點刺出血。

5.D

6.E

(三)D型題

1.CD

2.CD中氣不足導致子宮脫垂,灸能補益中氣、升陽固脫。

3.BD久泄易致脫肛,灸能升陽固脫。

(四)X型題

1.ABE

2.ABD久痢、脫肛屬虛,宜補不宜瀉。

3.CDE氣海、血海補益氣血,不宜施行瀉法。

4.ACE瘴閉、便秘不屬于點刺出血的病癥。

5.ABCDE均與陽虛有關,宜行溫灸升陽。

三、改錯

1.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2.淺刺疾出。熱則疾之屬針刺原則,不屬灸法。

3.深刺久留。淺刺疾出是熱證的治則。

四、簡答題

1.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2.熱則疾之,淺刺疾出或點刺出血、手法宜輕而快、少留針或不留

針、針用瀉法。

3.寒則(溫之)留之,灸法、深刺而久留針。

五、問答題

1.治神與守氣是充分調動醫(yī)者、病人兩方面積極性的關鍵措施。醫(yī)

者端正醫(yī)療作風,認真操作,潛心盡意,正神守氣;病人正確對待疾病,

配合治療,安神定志,意守感傳。既體現(xiàn)了醫(yī)者的良好醫(yī)德,又貫穿了“心

理治療”于其中。所以能更好地發(fā)揮針灸療法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同

時,還能有效地防止針灸異常現(xiàn)象和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2.熱性病癥的治療原則是熱則疾之,具體應用是淺刺疾出或點刺出

血,手法宜輕而快,少留針或不留針,針用瀉法。例如風熱感冒,常取大

椎、曲池、合谷、外關等穴淺刺疾出,即可達清熱解表之目的。若伴有咽

喉腫痛者,可用三棱針在少商穴點刺出血,以加強瀉熱、消腫、止痛的作

用。

寒性病癥的治療原則是“寒則(溫之)留之”,適宜用灸法施治,針

刺則應深刺久留,以達溫經散寒的目的。主要適用于風寒濕痹為患的肌肉、

關節(jié)疼痛以及寒邪入里之證。若寒邪在表,留于經絡者,艾灸施治最為相

宜。若寒邪在里,凝滯臟腑,則針刺應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燒山火”

復式針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溫針法最為適宜。

3.表熱里寒,治宜內溫足陽明、太陰,針補或灸足三里、三陰交;

外清手陽明、太陰,毫針淺刺曲池、合谷、列缺。

4.“陷下則灸之”,屬于“虛則補之”的范疇。所謂“陷下”,有多種

含義:一是指中氣不足,失于固攝,而導致臟腑功能低下或有關組織下垂;

二是指血絡空虛;三是指脈象沉伏無力;四是指陽氣暴脫、脈微欲絕之危

象。

針灸臨床對于因臟腑、經絡之氣虛弱,中氣不足,對氣血和內臟失其

固攝能力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氣虛陷下病癥,常灸百會、神闕、氣海、關元、

中脫、脾俞、胃俞、腎俞、足三里等

穴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對于失血過多、大汗不止、四肢厥冷、陽氣

暴脫、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的虛脫危象,更應重灸上述月俞穴,以升陽固脫、

回陽救逆。

5.“宛陳則除之”,是“實則瀉之”的一種。即由絡脈瘀阻而引起的

病癥,應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例如由于閃挫扭傷、毒蟲咬傷、丹毒等引起

的肌膚紅腫熱痛、青紫腫脹,即可選用局部絡脈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針點

刺出血術,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如病情較重者,可以施行點刺出血后

加拔火罐,這樣可以排出更多的惡血,促使病愈。其它如腱鞘囊腫、小兒

疳證的點刺放液治療也屬此類。

第三章針灸臨床辯辨證論治

一、填空

1.針灸臨床辨證論治應以為基礎,以

為核心,以為綱領。

2.標本施治在臨床上運用的原則是:,。

當標本俱急或俱緩時,則應。

3.《素問?標本病傳論》篇說:知標本者,,不知標

本,。

4.三因制宜即、、制宜。

5.陰虛火旺的治則,一般是、。

6.陰證轉為陽證,表明病情有的趨勢;陽證轉為陰證,提示

病情有的傾向。

7.里寒證最宜施行療法,以最為適宜。

8.肺氣不足治宜調氣、益氣、納氣;肺陰不足

治宜滋養(yǎng)之陰、清瀉。

9.氣陷證應本著的治療原

則,、、O

10.辨證歸經是以為依據(jù)的歸經形式。

11.辨位歸經是直接按作為依據(jù)的一種歸經形式。

12.經穴觸診又稱O

13.按壓巨闕、膻中過敏或遲鈍,可判為、的

病變。

14.腎俞穴下按之空軟,表明和虛弱。

15.皮膚的良導現(xiàn)象,是的表現(xiàn),經穴的電位變化是

的反映。

16.風寒束肺證以取穴為主,配以及經

穴。

17.手陽明大腸經病癥以取穴為主,配以、

經穴。

18.“任脈為病,男子,女子

19.“督脈為病,脊強反折”一語出自。

20.《素問?調經論》篇曰:“病在血,調之

21.經筋病癥多表現(xiàn)為在運

動方面的機能失常。

22.《靈樞?經筋》篇對經筋病癥提出的治療方法是:“治

在,,二

二、選擇題

(一)A型題

1.適宜于胃陰不足的是:()

A針灸并用B重用灸法C針補加灸D瀉法E平補平瀉

2.取心經、心包經和督脈穴為主可用于:()

A心氣不足B心血虧虛C心火亢盛D痰蒙心竅E心脈瘀阻

3.穴取關元、足三里、下巨虛,針灸并用、施行補法適宜于:()

A大腸虛證B大腸寒證C小腸虛寒D小腸氣滯E都不對

4.針灸并用、瀉法適宜于:()

A肝血不足B肝脈寒滯C肝陽上亢D肝氣郁結E肝風內動

5.要求針灸并用、并強調重用灸法的是:()

A氣虛證B氣滯證C氣逆證D氣陷證E都不是

6.針灸并用、補法適用于:()

A肺氣上逆B胃氣上逆C肝氣上逆D腎不納氣E都不對

7.只針不灸、平補平瀉適宜于:()

A氣不攝血B血熱妄行C陰虛火旺D瘀血內積E氣滯血瘀

8.按辨位歸經,后頭痛屬于:()

A陽明頭痛B太陽頭痛C少陽頭痛D厥陰頭痛E少陰頭痛

9.哪一種“經絡現(xiàn)象”不屬于經穴壓診范疇:()

A敏感B麻木C結節(jié)D丘疹E凹陷

10.經絡電測定中,有臨床診斷意義的數(shù)據(jù)是電阻值大于或小于:()

A1萬歐姆以上B1萬以下C2萬以上D2萬以下E5萬以上

11.《難經?二十九難》記載的帶脈病癥是:()

A帶下B疝氣C心痛D寒熱E腹?jié)M

12.“逆氣里急”是何經的病候?()

A任脈B督脈C沖脈D帶脈E陰維脈

13.以“苦心痛”為主癥的奇經八脈是:()

A任脈B督脈C沖脈D陽維脈E陰維脈

14.“陽緩陰急”屬于哪一條脈的主病:()

A陽維B陰維C陽蹺D陰蹺E督脈

15.《素問?骨空論》記載的“男子內結七疝”是何經病癥:()

A足厥陰肝經B足少陰腎經C足太陰脾經D任脈E沖脈

16.《黃帝內經》指出經筋病癥主要選用:()

A肝經穴B膽經穴C阿是穴D特定穴E經外奇穴

(二)B型題

A牙痛取頰車、合谷B足三里補氣血C大腸俞止腹瀉D印堂、

太陽治頭痛E天突平喘

1.局部治療:()

2.整體治療:()

3.整體與局部同治:()

A感冒針外關B五更泄灸命門C咯血針孔最D面癱取合谷E

急性吐瀉、四肢逆冷針中脫、灸關元

4.急則治標:()

5.緩則治本:()

6.標本同治:()

A補法B瀉法C平補平瀉D平補平瀉加灸E都不是

7.風寒束肺:()

8.風寒束肺兼體虛者:()

9.寒痰阻肺:()

A針灸并用B重用灸法C多針少灸D瀉法E平補平瀉

10.腎陰虧虛:()

11.腎陽不足:()

12.陰虛火旺:()

A少商B伏兔C足三里D俞府E都不對

13.肺氣上逆選:()

14.胃氣上逆選:()

15.腎不納氣選:()

A熱邪阻肺B邪熱蒙心C五更泄D消化不良E膀胱虛寒

16.與脾有關:()

17.與腎有關:()

18.與胃有關:()

A按臨床證候表現(xiàn)B按病變部位C按表里深淺D按陰陽屬性E

按脈象虛實

19.辨證歸經:()

20.辨位歸經:()

A凹陷B結節(jié)C皮下出血線D循經丘疹E導電量高

21.循經按壓反應:()

22.穴位按壓反映:()

A京門B石門C章門D風門E殷門

23.足太陰脾經證治用穴:()

24.足厥陰肝經證治用穴:()

A逆氣里急B帶下痕聚C心痛D內結七疝E苦寒熱

25.沖脈病癥:()

26.陰維脈病癥:()

27.陽維脈病癥:()

A任脈病癥B督脈病癥C陰蹺脈病癥D陽蹺脈病癥E帶脈病癥

28.陽緩陰急:()

29.陰緩陽急:()

30.男子疝氣、女子帶下:()

(三)D型題

1.胃寒偏盛宜用:()()

A行氣活血B溫中散寒C只針不灸D多針少灸E針灸并用

2.與腎相關的病變是:()()

A消化不良B五更泄C陽痿D暈厥E心悸

3.針灸并用、平補平瀉適宜于:()()

A氣血兩虛B氣虛血脫C氣虛血瘀D血瘀血虛E氣滯血瘀

4.按辨位歸經,偏正頭痛涉及:()()

5.A陽明經B太陽經C少陽經D厥陰經E少陰經

6.哪二種經絡現(xiàn)象屬于經穴壓診的范圍:()()

A紅線B腫塊C結節(jié)D丘疹E脫毛

7.知熱感度測定中,表示機能亢進(屬實)的依據(jù)是:()()

A數(shù)據(jù)偏高B數(shù)據(jù)偏低C時間長D時間短E時間對等

8.知熱感度測定中,表示機能減退(屬虛)的依據(jù)是:()()

A數(shù)據(jù)偏高B數(shù)據(jù)偏低C時間長D時間短E時間對等

9.經絡電測定中,確定病經的依據(jù)是電阻值:()()

A大于其他經1萬歐姆以上B小于1萬歐姆C大于2萬以上D小

于2萬以上小于3萬以上

10.足太陰脾經證治,應選用:()()

A本經B手太陰經C足陽明經D任脈E督脈

E

11.《素問?骨空論》記載的任脈病癥為:()()

A苦心痛B腹?jié)MC內結七疝D帶下癖聚E寒熱

12.《難經?二十九難》記載陰蹺脈病癥為:()()

A陰緩B陽緩C陽急D陰急E角弓反張

13.用于絡脈病癥的同一種刺法是:()()

A三棱針散刺出血B刺絡C挑刺D刺血拔罐E豹紋刺

14.可用于治療經筋病癥的是:()()

A皮膚針法B火針法C三棱針點刺D皮內針法E燔針動刺

(四)X型題

1.宜行針灸并用、補法的病癥有:()()()()()

A腸道虛寒泄瀉B惡心嘔吐C脫肛D脾虛月經過多E痔瘡出血

2.只針不灸、瀉法可用于心和心包的病癥是:()()()()

()A心脈瘀阻B心氣不足C心血虧虛D心火亢盛E痰蒙心竅

3.膀胱虛寒和膀胱濕熱均適用的月俞穴是:()()()()()

A中極B膀胱俞C氣海D京骨E委中

4.太沖、行間適宜于下列哪些病癥?()()()()()A

肝氣郁結B肝陽上亢C肝火上炎D肝血不足E肝風內動

5.氣虛血瘀、血瘀血虛的共同治則是:()()()()()

A只針不灸B針灸并用C補法D瀉法E平補平瀉

6.循經按壓所得的異常反應有:()()()()()

A壓痛B皮下出血C結節(jié)D脫毛E條索狀反應物

7.針灸臨床應突出經絡辨證的病癥是:()()()()()

A水腫B尿閉C牙痛D頭痛E面癱

8.井穴知熱感度測定數(shù)據(jù)大、時間長提示:()()()()()

A機能亢進B屬實C機能低下D屬虛E無意義

9.井穴知熱感度測定數(shù)據(jù)小、時間短提示:()()()()()

A機能亢進B屬實C機能低下D屬虛E無意義

10.手太陰肺經證治中,除選用本經臉穴外,還可配用:()()

()(A手太陽經穴B足太陽經穴C手陽明經穴D足陽明經穴E

任脈經穴

11.足太陰脾經證治可選用:()()()()()

A太白B章門C脾俞D大橫E足三里

12.陰蹺脈的病癥是:()()()()()

A多寐B癲癇夜發(fā)C陽緩陰急D陰緩陽急E腰溶溶如坐水中

13.陽蹺脈的病癥是:()()()()()

A多寐B失眠C狂躁D陰緩陽急E陽緩陰急

14.絡脈病癥的刺法有:()()()()()

A豹紋刺B三棱針點刺C皮膚針重叩出血D挑刺E刺血拔罐

15.屬于經筋病癥的治法是:()()()()()

A挑刺B豹紋刺C以痛為月俞D燔針動刺E以知為數(shù)

16.可用于治療經筋病癥的月俞穴有:()()()()()A

筋縮穴B阿是穴C陽陵泉D井穴E募穴

三、改錯

1.針灸辨證論治,以經絡證治為基礎,臟腑、氣血證治為核心。

2.按經絡辨證,前額痛屬少陽經病變。

())

3.按經絡辨證,偏頭痛屬太陽經病變。

4.辨證歸經是按病變部位為依據(jù)的歸經形式。

5.腎陰虧虛兼見火旺宜針灸并用,補法。

6.井穴對熱力的感知時間長、超過正常值的以上為機能亢進。

7.《難經?二十九難》曰:"

8.《難經?二十九難》曰:“陰維為病,苦寒熱。”

9.關于絡脈證治,《素問?調經論》提出“病在絡,調之血

10.

四、簡答題

1.針灸臨床辨證論治的特點是什么?

2.針灸臨床如何處理病癥的標本緩急?

3.胃氣上逆的針灸治療原則和方法是什么?

4.氣滯血瘀的針灸治療原則和方法是什么?

5.牙痛如何辨位歸經?

6.某一病變部位有數(shù)經分布時如何辨位歸經?

7.循經按壓所得的異常反應有哪些?

8.《素問?骨空論》篇所記任脈病變是什么?

9.經筋病癥的表現(xiàn)是什么?

10.《靈樞?經筋》篇對經筋病癥提出了什么治療方法?

五、問答題

1.表證如何應用針灸療法施治?

2.里證如何應用針灸療法施治?

3.寒證如何運用針灸療法施治?

4.舉例說明熱性病癥的針灸治療方法?

5.風寒束肺、邪熱壅肺的針灸治則和具體方法有何不同?

6.氣不攝血、血熱妄行、陰虛火旺引起的出血證在針灸治則中有何

不同?

7.以頭痛為例,說明針灸臨床辨位歸經的方法。

8.結合臨床,闡明“經絡現(xiàn)象”在望診中的意義。

9.如何運用經絡電測定判斷經絡的平衡與失衡?

附:答案

一、填空

1.臟腑氣血證治經絡證治八綱證治

2.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同治

3.萬舉萬當是謂妄行

4.因人因地因時

5.多針少灸平補平瀉。

6.好轉加重

7.艾灸溫針灸

8.補肺健脾、溫腎肺腎虛熱

9.陷下則灸之、針灸并用補法重灸

10.臨床證候表現(xiàn)

11.病變部位

12.經穴按壓經穴切診

13.心經心包經

14.腎腎經

15.經絡通路經絡活動

16.手太陰經手陽明經足太陽經穴

17.本經手太陰足陽明經穴

18.內結七疝帶下痕聚

19.《素問?骨空論》

20.絡

21.肌肉肌腱關節(jié)韌帶

22.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腌

二、選擇題

(一)A型題

1.E胃陰不足不可單行補法或瀉法。

2.D痰蒙心竅涉及到心、心包、督脈。

3.C小腸虛寒宜針、宜灸、宜補。

4.B肝脈寒滯宜針、宜灸、宜瀉。

5.D陷下則灸之。

6.D腎不納氣宜針、宜灸、宜補。)

7.C陰虛火旺不宜施灸,也不可單行補法或瀉法。

8.C側頭部為少陽經分區(qū)。

9.D丘疹屬望診范疇。

10.C以2萬為基準。

11.E帶脈為病,腹?jié)M、腰溶溶如坐水中。

12.C沖脈為病,逆氣里急。

13.E陰維為病,苦心痛。

14.D陰蹺為病,陽緩陰急。

15.D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瘤聚。

16.C以痛為月俞即阿是穴。

(二)B型題

1.D印堂、太陽位于頭部。

2.B足三里補氣血屬整體調節(jié)。

3.A頰車屬局部取穴,合谷從遠端總體治療。

4.C咯血病勢急,孔最有止血作用。

5.B五更泄病勢緩,灸命門溫補腎陽治本。

6.E針中皖治標、灸關兀治本。

7.B風寒束肺屬實,宜瀉。

8.D實中夾虛,宜平補平瀉,兼寒則宜灸。

9.B寒痰阻肺屬實,宜瀉。

10.E陰虛常兼有火旺,只宜平補平瀉。

11.A腎陽不足既虛且寒,故宜針灸并用。

12.E陰虛火旺不宜單行補瀉。

13.C足三里可以引氣下行。

14.C足三里可以引氣下行。

15.C足三里可以引氣下行。

16.D消化不良由脾運化失常引起。

17.C五更泄由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引起。

18.D消化不良屬胃的病變。

19.A辨證歸經以臨床證候為依據(jù)。

20.B辨位歸經以病變部位為依據(jù)。

21.B結節(jié)可通過循經按壓查得。

22.A凹陷可通過穴位按壓發(fā)現(xiàn)。

23.C章門為脾之募穴。

24.C章門屬于肝經。

25.A沖脈為病,逆氣里急。

26.C陰維為病苦陰維。

27.E陽維為病,苦寒熱。

28.C陰蹺為病,陽緩陰急。

29.D陽蹺為病,陰緩陽急。

30.A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瘤聚。

(三)D型題

1.BE溫中散寒是治則,針灸并用是手段。

2.BC五更泄由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引起,陽痿系前陰病變。

3.CD氣虛血瘀、血瘀血虛均為虛實夾雜病變,不可單行補法或瀉

法,灸能化瘀。

4.AC陽明經位于前額,少陽經位于側頭。

5.BC腫塊、結節(jié)均可通過經穴按壓發(fā)現(xiàn)。

6.BD時間短即數(shù)據(jù)偏低。

7.AC時間長即數(shù)據(jù)偏高。

8.CD以2萬為基準。

9.AC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

10.CD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痕聚。

11.BD陰蹺為病,陽緩陰急。

12.AE三棱針散刺出血又稱“豹紋刺”。

13.BE燔針動刺即火針法。

(四)X型題

1.ACD腸道虛寒泄瀉虛則宜補、寒則宜灸,脫肛、脾虛月經過多為

氣虛下陷,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

2.ADE心脈瘀阻、心火亢盛、痰蒙心竅均為實證,實則瀉之。

3.ABDE中極、膀胱俞、京骨、委中均屬足太陽膀胱經。

4.ABCE肝血不足屬虛,行間不宜。

5.BE氣虛血瘀、血瘀血虛均為虛實夾雜病變,不可單行補法或瀉

法,灸能化瘀。

6.ACE壓痛、結節(jié)、條索狀反應物均可通過循經按壓所得。

7.CDE牙痛、頭痛、面癱有明確部位,應突出經絡辨證。

8.CD機能低下屬虛的病癥對熱的感知較為遲鈍,故數(shù)據(jù)大、時間

長。

9.AB機能亢進屬實的病癥對熱的感知較為敏感,故數(shù)據(jù)小、時間

短。

10.BC足太陽主一身之表,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相表里。

11.ABCDE太白、章門、大橫屬脾經,脾俞為脾之背俞,足三里屬

相表里的胃經。

12.ABC陰緩陽急屬陽蹺脈的病癥,腰溶溶如坐水中屬帶脈病癥。

13.ABCD陽緩陰急屬陰蹺脈的病癥。

14.ABCDE各項均為刺絡療法。

15.CDE挑刺、豹紋刺屬絡脈的刺法。

16.ABC井穴、募穴不適宜于經筋病癥。

三、改錯

1.臟腑氣血證治、經絡證治。經絡學說是核心,臟腑、氣血是基礎。

2.陽明經。少陽經病變?yōu)槠^痛。

3.后頭痛。偏頭痛屬少陽經病變。

4.臨床證候表現(xiàn)。按病變部位為依據(jù)的歸經形式屬辨位歸經。

5.多針少灸、平補平瀉。陰虛不宜多灸,也不宜用補法。

6.1/2o以1/2為基準。

7.腰溶溶如坐水中。帶下為任脈的病變。

8.心痛。苦寒熱為陽維脈的病變。

9.病在血、調之絡。絡、血二字用反了。

10.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月俞。火針刺阿是穴才是經筋病

癥的治療方法。

四、簡答題

1.以臟腑、氣血證治為基礎,以經絡證治為核心,以八綱證治為綱

領。

2.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俱急或俱緩時則應標本同治

3.理氣和胃、平降沖逆,只針不灸、瀉法

4.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以針為主,瀉法,并施行三棱針點刺出血

或刺血拔罐術

5.下齒齦歸手陽明經、上齒齦歸足陽明經

6.結合其他兼證考慮歸經

7.循經疼痛(疫痛、抽痛、壓痛)、敏感、麻木、寒涼、灼熱或腫塊、

結節(jié)、條索狀反應物等等

8.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瘤聚

9.肌肉、肌腱、關節(jié)、韌帶在運動方面的機能失常

10.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月俞

五、問答題

1.表證治宜通經活絡、疏散表邪。常取大椎、合谷、曲池、外關、

列缺、風池、風門、肺俞等穴。根據(jù)表寒、表熱、表虛、表實的不同,決

定針灸措施和補瀉手法。表熱、表實者,只針不灸,瀉法,淺刺疾出,以

清熱解表、祛邪瀉實;表寒、表虛者,針灸并用,補瀉兼施;表寒者留針,

表虛者多灸,以散寒解表、固表補虛。

2.里證治宜通調臟腑、行氣活血。常取中脫、天樞、大橫、支溝、

豐隆、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上巨虛、下巨虛等穴。根據(jù)里寒、

里熱、里虛、里實的不同,決定針灸措施和補瀉手法。里實、里熱證,只

針不灸,深刺瀉法,以清熱瀉火,通調腑氣;里虛、里寒證,針灸并用,

里虛者輕刺,補法,重用灸法;里寒證深刺久留,補瀉兼施,最宜溫針,

以溫中散寒。

3.寒證治宜溫通經絡、助陽散寒,針灸并用,補瀉兼施。對于寒邪

在表、留于經絡、肌膚疼痛或麻木者,艾灸最為適宜,也可以用皮膚針叩

刺或加拔火罐。對于寒邪在里、凝滯臟腑者,因陽虛寒甚,難以得氣,針

刺宜深,并久留針,以候其氣。陽氣得復,寒邪乃散。溫針之法尤為適宜,

使溫熱之感隨針體直達深層,溫經散寒。

4.熱性病癥應淺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針。例如熱邪在表的風熱感冒,

常取陽經腌穴大椎、曲池、合谷、外關等清熱解表,可淺刺不留針。若伴

咽喉腫痛者,可加少商、魚際點刺出血。熱閉清竅,證見高熱抽搐、神昏

澹語,常取水溝、十宣、十二井、大椎、合谷、太沖等急刺、重刺或點刺

出血,以清瀉熱毒、醒神開竅。熱邪在里(陰有陽疾),證見“四大”(大熱、

大汗、大渴、脈洪大)以及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常取合谷、曲池、支溝、

豐隆、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清瀉里熱,通調腑氣。里熱證因熱邪深

伏,也可以深刺留針,并可施以“透天涼”法。虛熱證可多針少灸,平補

平瀉。

5.風寒束肺治宜祛風散寒、宣肺解表,針用瀉法(體虛者平補平瀉),

寒邪較重者加灸。

取手太陰經和相表里的手陽明經以及足太陽經穴為主,如中府、太淵、

列缺、合谷、曲池、風門、肺俞、大椎等;熱邪壅肺治宜祛風清熱、宣肺

解表,只針不灸,瀉法,并可點刺出血。取手太陰經及手陽明經月俞穴為主,

如中府、尺澤、魚際、少商、合谷、曲池、外關、大椎、內庭等。

6.氣不攝血治宜補氣攝血,針灸并用,補法,重灸;血熱妄行治宜

清熱、涼血、止血,只針不灸,瀉法;陰虛火旺治宜養(yǎng)陰、清熱、止血,

只針不灸,平補平瀉。

7.根據(jù)經脈在頭部的分區(qū),前額為陽明之位,前額疼痛即為陽明頭

痛;側頭為少陽分野,偏頭痛即為少陽頭痛;后枕為太陽所在,后頭疼痛

即為太陽頭痛;巔頂為厥陰所屬,頭頂疼痛即為厥陰頭痛。

8.由于臟腑有病能夠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的相應部位,出現(xiàn)種種特

異的、可見的“經絡現(xiàn)象”,故可借助這些可見的“經絡現(xiàn)象”診斷疾病。

例如上肢內側前緣出現(xiàn)“紅線”(即皮下出血線)即歸入手太陰肺經,往往

是呼吸道病變的反應;下肢內側后緣出現(xiàn)脫毛,就歸入足少陰腎經,提示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病變;上肢外側上緣或下緣出現(xiàn)丘疹、水泡或瘡疳,則分別

歸入手陽明大腸經或手太陽小腸經,往往表明腸道病變,多見于腸道梗阻

的患者。古代外科醫(yī)家常常按瘡瘍癰癥的發(fā)生部位歸經論治,不但可以提

高治療效果,而且對判斷預后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9.測定時一般首選各經原穴或井穴(指趾畸形或四肢缺如者改用背

俞穴),從測定的結果中來分析臟腑、經絡的虛實狀況。正常情況下,十

二經穴之間或各經左右兩側的電阻值是接近平衡的(約在5~10萬歐姆之

間),一般大于或小于它經2萬歐姆以上或本經左右相差2萬歐姆以上即

是病態(tài)。如果某些經穴的導電量高于其他經穴導電量平均值的1/3時:稱

為“高數(shù)”,其中的最高數(shù)常提示實性病變之所在;如果某些經穴的導電

量低于其他經穴導電量的平均值的1/3時,稱為“低數(shù)”,其中的最低數(shù)往

往是虛性病變之所在;如果左右兩側同名經穴的導電量或電阻值相差在一

倍以上者,即表示該經脈存在左右失衡的病變。

第四章針灸配穴處方

一、填空

1.針灸選穴原則

2.局部選穴體現(xiàn)了的治療規(guī)律。

3.遠端選穴在《黃帝內經》中稱之為“二這種選穴方

法緊密結合經脈的循行,體現(xiàn)了“”的治療

規(guī)律。

4.“四總穴歌”是選穴的范例。

5.前額痛取印堂、內庭為選穴法和選穴法

的綜合應用。

6.發(fā)熱選大椎,痰多選豐隆屬于選穴法。

7.按部位配穴的方法主要有。

8.按經脈配穴的方法主要有。

9.目疾以睛明、風池、光明相配屬于

10.前后配穴法又稱,《黃帝內經》中

咳嗽取云門、肺俞屬牙痛取合谷、內庭屬配穴法。

12.針灸處方符號中,針刺瀉法為,三棱針刺法為。表

示,A3表示

選擇題

(一)A型題

1.臟腑病遠端取穴應首選:()

A頭面B胸腹C腰背D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上E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

2.下列屬隨癥選穴的是:()

A肝陽上亢取太沖B發(fā)熱針曲池C心腎不交灸神門D五更泄灸命

門E脾虛腹泄針足三里

3.百會、長強、足三里治痔瘡屬什么配穴法?:()

A局部B遠端C上下D三部E前后

4.下列屬表里配穴的是:()

A合谷、偏歷B孔最、列缺C內關、外關D合谷、太沖E太溪、

太沖

5.艾條灸的符號是:()

AABICXDIIEt

(二)B型題

A合谷治面癱B曲池退熱C后溪治腰扭傷D勞宮治手心熱E頭

維治偏正頭痛

1.根據(jù)循經取穴原則:()

2.根據(jù)交經繆刺理論:()

3.根據(jù)對癥取穴:()

(三)D型題

1.痰多選豐隆、嘔吐選內關體現(xiàn)了:()()

A辨證選穴B隨癥選穴C經驗選穴D特定穴選穴E循經選穴

2.類似的配穴方法是:()()

A上下配穴B前后配穴C左右配穴D表里配穴E俞募配穴

(四)X型題

1.常用選穴方法有:()()()()()

A局部選穴B遠端選穴C特定選穴D辨證選穴E隨證選穴

2.下列屬局部取穴的是:()()()()()

A升壓取素髏B頭痛取百會C手麻取八邪D失眠取神門E腰扭

傷取陽陵泉

3.下列屬鄰近選穴的是:()()()()()

A鼻塞取迎香B鼻塞取通天C近視取風池D近視取光明E陽痿

取關元

4.下列屬遠道遠穴的是:()()()()()

A昏迷選水溝B癲癇選大椎C高血壓選曲池D項強選列缺E牙

疼選合谷

5.多汗取雙側合谷、復溜屬:()()()()()

A上下配穴法B左右配穴法C表里經配穴法D內外配穴法E遠

近配穴法。

6.治療哮喘的處方膻中、孔最、尺澤、定喘、天突、肺俞、豐隆體

現(xiàn)了什么配穴方法?()()()()()

A上下B前后C本經D表里E三部

三、改錯

1.三部配穴法即頭部、胸腹部、腰背部三個部位的綜合配穴法。

2.《靈樞?終始》篇說:“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下,病在

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頭。”

3.循經取穴體現(xiàn)了“胸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療規(guī)律。

四、簡答題

1.針灸臨床的選穴原則有哪些?

2.局部選穴體現(xiàn)了什么治療規(guī)律?

3.《四總穴歌》是什么選穴法的典范?

4.循經遠端選穴體現(xiàn)了什么治療規(guī)律?

5.針灸臨床常用配穴方法有哪幾種?

6.子母經配穴法的治療原則是什么?

7.治療腸道病的處方曲池、中脫、天樞、三陰交、上巨虛、大腸俞

體現(xiàn)了哪些配穴方法?

8.寫出針刺瀉法、艾條灸、艾炷灸3壯、穴位注射的處方符號。

五、問答題

1.何為“三部配穴”法?以眼病和胃病為例說明之。

2.舉例說明左右配穴法的臨床應用。

附:答案

一、填空

1.局部選穴鄰近選穴遠端選穴辨證選穴隨癥選穴

2.月俞穴所在主治所在

3.遠道刺經脈所通主治所及

4.遠端選穴

5.局部遠端

6.隨癥

7.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

8.本經配穴表里經配穴同名經配穴子母經配穴交會經配穴

9.三部

10.腹背陰陽配穴法偶刺

11.前后上下同名經

12.1平補平瀉I拔罐艾炷灸3壯

二、選擇題

(一)A型題

1.E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為根為本,有遠端治療作用,

2.B其他均屬于辨證其穴,

3.D長強屬局部、次髏屬鄰近、足三里屬遠端,

4.C內關屬心包經、外關屬三焦經,二經互為表里,

5.D

(二)B型題

1.A合谷屬大腸經,經脈從手走頭面。

2.A合谷治面癱應左右交叉取穴。

3.B曲池是退熱的經驗效穴。

(三)D型題

1.BC痰多選豐隆、嘔吐選內關均是針對某一癥狀的經驗效穴。

2.BE俞募配穴是前后配穴法的一種。

(四)X型題

1.ABDE特定選穴不屬常用選穴方法。

2.BC百會、八邪均位于病變局部。

3.BCE鼻塞取迎香屬局部取穴,近視取光明屬遠端取穴。

4.DE列缺、合谷均距所治病變較遠。

5.AB合谷在上肢、復溜在下肢,雙側即左右。

6.ABCE無表里經關系。

三、改錯

1.局部、鄰近、遠端。此三部非彼三部。

2.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足者取之服。

3.經脈所通、主治所及。臉穴所在,主治所在是局部治療規(guī)律。

四、簡答題

1.局部選穴、鄰近選穴、遠端選穴、辨證選穴、隨癥選穴。

2.胸穴所在,主治所在。

3.遠端選穴。

4.經脈所通、主治所及。

5.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

法。

6.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7.三部、上下、左右、表里、同名、前后(或俞募)。

8._L、II、A3^IMo

五、問答題

1.三部配穴法是在病變的局部、鄰近和遠端同時選穴,配伍成方。

例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鄰近的風池、遠端的光明相配;胃病以腹部的中

脫、梁門,背部的胃俞配四肢的內關、足三里等。

2.左右配穴既可以左右交叉取(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也可以左右對稱

取(左右同取)。此法對于治療頭痛、牙痛、風濕痹痛、扭傷以及面癱、半

身不遂等病癥常有獨到之處。疼痛發(fā)作針對側,痿證后期刺健側,以調節(jié)

左右氣血,促使經絡平衡。左右交叉配穴,多用于治療頭面疾患。如左側

面癱,取同側地倉、頰車,配右側合谷、手三里;右側偏頭痛,取同側太

陽、頭維,配左側外關、足臨泣。左右對稱配穴多用于治療內臟疾患,例

如胃痛取雙側梁門、足三里;咳喘取雙側肺俞、膏肓等。

第五章特定穴的臨床應用

一、填空

1.五輸穴中,陰經經脈的合穴五行屬。

2.手少陽三焦經的五輸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別

是五輸?shù)摹ⅰⅰⅰⅰ⒀ā?/p>

3.《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曰:“取之井,

取之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