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中醫(yī)藥出版社)知識點總結,手打_第1頁
針灸學(中醫(yī)藥出版社)知識點總結,手打_第2頁
針灸學(中醫(yī)藥出版社)知識點總結,手打_第3頁
針灸學(中醫(yī)藥出版社)知識點總結,手打_第4頁
針灸學(中醫(yī)藥出版社)知識點總結,手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絡序言

歷史沿革:

1.《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存的最早針灸學文獻。

2.戰(zhàn)國到秦漢?《內經》的成書標志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建立。.

3.《靈樞》中大量篇幅專門論述針灸學理論和臨床治療,故又稱之為《針經》,標志著針灸學理論體

系的基本形成。

4.《黃帝八十一難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已經不在了

5.魏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最早的針灸專著。

6.王唯一一銅人模型

7.金?何若愚:創(chuàng)立子午流注取穴法,建立針灸時間醫(yī)學基礎。

8.楊繼洲卜《針灸大成》對針灸的第三次總結

9.清?李學川《針灸逢源》完整列出了361個經穴,一直沿用到現在。

10.1934年唐世丞等發(fā)表《電針學之研究》,是我國應用電針療法的開端

經絡總論

經絡: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經”,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干;“絡”,有網絡的含

義,為經脈分出的側行小支。

“經氣”,即經絡之氣,概指經絡運行之氣及其功能活動。

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

通過經氣的活動,運行氣血,協調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

經脈與絡脈的比較:

經脈路徑;粗大,主干;縱行;線狀;多行于深部

絡脈網絡;細小,分支;橫、歇,縱橫交錯;網狀布散,遍布全身;多行于淺部

經絡系統組成:

經脈: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絡脈:十五絡脈,孫絡,浮絡

一.十二經脈

命名:手經:上肢/足經:下肢;內側:陰經(臟)/夕M則:陽經(腑)

手三陽經:上肢外側;

手三陰經:上肢內側;

足三陰經:下肢內側;

足三陽經:下肢外側

頭部陽經分布:陽明一體前一前頭巔頂——督脈,足厥陰經

少陽一體側一側頭

太陽一體后一后頭

二.奇經八脈

作用: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

2.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jié)作用

三.十五絡脈:

定義: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15條,稱為15絡脈。

十五絡穴:

肺列缺胃豐隆心M膀胱飛揚心包內關膽光明督長強睥大包

大腸偏歷脾公孫小腸支正腎大鐘三焦外關肝蠡溝任鳩尾

注:膽絡光明肝蠡溝,心絡通里掌后搜,大腸偏歷肺列缺,胃絡豐隆脛外溜。

包絡三焦內外關(注)。腎絡大鐘踵上參,膀胱絡在飛揚穴,小腸支正臂中觀。

脾有二絡獨為異,公孫大包兩穴寄,奇經絡穴有二名,督脈長強任尾翳。

作用:

1.十二經別絡加強了陰陽表里經之間的聯系,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彳盾行的不足。

2.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側胸部和全身經氣。

3.孫絡細小密布,輸布氣血以濡養(yǎng)全身。

四.十二經別:

“六合",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周:多從四肢肘膝上下的同名正經離別。

因:深入胸腹腔,聯系與其經脈所絡屬的臟腑。

@:再淺出于體表上行頭項部。

§:陽經經別合于本經,陰經經別合于相表里的陽經。

作用:1.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系。

2.加強了體腔深部表里臟腑之間的聯系。

3.加強了十二經脈與頭部的聯系,擴大了經穴的主治范圍。

絡脈與經別的異同點:

相同點絡脈與經別都是加強表里兩經之間的關系

區(qū)別點經別主內,沒有所屬穴位,也沒有所主病癥。

絡脈主外,各有一絡穴,并有所主病癥。

五.十二經筋

定義:是十二經脈之氣輸布于筋肉骨節(jié)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

分布:循行走向均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行于體表,不入臟腑,結聚于關節(jié)骨骼部。

作用:約束骨骼,屈伸關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八?T一皮口卜

定義: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作用:皮部居于人體最外層,故是機體的衛(wèi)外屏障,起著保衛(wèi)機體、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癥的作用。

經絡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

標本、根結

標本:主要指經脈胸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對應關系。

根結:指經氣的所起與所歸,反映出經氣上下兩極之間的關系。

---------強調人體四肢與頭身部位的密切聯系。四肢部為根為本,頭身部為結為標,進一步說明了四肢肘膝以

下的腌穴治療遠隔部位疾病的道理。

二.氣街

是經氣聚集運行的共同通路。有頭、胸、腹、脛四氣街,橫向為主,縱向分部,緊鄰臟腑,前后相連,為

臨床配穴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四海

即髓海,血海,氣海,水谷之海的總稱,為人體氣血精髓等精微物質,匚聚之所。腦為髓海,胸部為氣海,胃

為水谷之海,沖脈為血海。明確了經氣的組成和來源。臨床依此辯證施治。

經絡的作用

(1).聯系臟腑,溝通內外

(2).運行氣血,營養(yǎng)全身

(31抗御病邪,保衛(wèi)機體

十四阿: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各有其所屬的腳穴,故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十四經。

T原三閡:奇經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而分別循行于人體的前后正中線和腹部

兩側,故稱為一源三岐。

腌穴總論

臉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與體表的特殊部位。臉,本寫作輸,或從簡作俞,有轉輸、輸注的含義,言經

氣轉輸之義;穴,即空隙的意思,言經氣所居之處。

應用:1.胸穴,是對穴位的統稱

2.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的第三個穴位的專稱

3.俞穴,專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反應點施術部位有大有小

一.腌穴的發(fā)展

1.既無定位,又無定名,是認識腌穴的最初階段

2.定位,定名階段,給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

3.定位,定名,歸經階段

考點:《十四經發(fā)揮》首先提出十四經的概念O

內經:160個腌穴

皇甫謐口《針灸甲乙經》:349個腌穴

王惟一口《銅人喻穴針灸圖經》:354個瞄穴

滑伯仁口《十四經發(fā)揮》:354個腌穴

楊繼洲口《針灸大成》:359個臉穴

李學川口《針灸逢源》:361個瞄穴

現代:362個腌穴印堂穴

二.臉穴的分類※

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

(-).十四經穴※

1.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

2.分布并歸屬于十四經脈(十二正經和任脈,督脈)系統的腳穴

3.主治和反應本經及所屬臟腑病證

(二).奇穴(量大)

1.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固定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脈系統的胸穴

2.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

(三).阿是穴

1.既無固定名稱,也無固定位置,以壓痛點或病變局部或其他反應點等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一類胸穴。

2.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

三,瑜穴的命名

部位,治療作用,天體蟠,參照動植物,借助建筑物,結合中醫(yī)理論

四.腌穴的主治特點

1.近治作用:

瑜穴具有治療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鄰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腕穴所在,主治所在"

2.遠治作用:

瑜穴具有治療其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十二經脈位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一下的腌穴,遠治作用突出)

3.特殊作用:

某些腌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的特異治療作用

舉例:天樞穴;足三里;內關;大椎;至陰;闌尾穴

五.腌穴的主治規(guī)律

——四肢部經穴分治為主;頭身部經穴主治為主

1.分經主治:某一經脈所屬的經穴均可治療該經循行部位及其相應臟腑的病證。“定經不定穴”

2.分部主治:處于身體某一部位的腌穴均可治療該部位及某類病證。

六.特定穴※

——除了具有經穴的共同主治特點外,還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療作用。

分類(十類):五輸穴,原穴,絡穴,鄱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

口訣:五輸原絡背俞募,八脈八會都下合

(一).五輸穴(60個)

定義: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jié)一下的5個特定瑜穴,即"井,滎,輸,經,合"穴,稱~~~。

特點:”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二).原穴

定義: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腌穴,稱為原穴。"十二原"

分布:腕踝關節(jié)附近

穴名:陰經的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實為一穴。“陰經以輸為原"

陽經的原穴位于五輸穴的輸穴之后,令置一原。

(三)?絡穴

定義: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腳穴,稱之為絡穴。"十五絡穴"

分布:四肢周膝關節(jié)一下

(四).都穴(16個)

定義: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蹣、陽踏,陰維、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稱為

(五).背俞穴(12個)

定義: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臉穴,稱為“背俞穴",又稱為"俞穴"

分布: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依臟腑位置高低而排列,六臟六腑各一

(六).募穴(12個)

定義: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胸穴,稱為~~,"腹募穴"

分布: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六臟六腑各一

(七).下合穴(6個)

定義:六腑之氣下合于下肢足三陽經的胸穴,稱為~~~。"六腑下合穴"

分布:胃,膽,膀胱——本經;大腸,小腸——胃經;三焦——膀胱經

(八).八會穴

定義: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經氣匯聚的8個胸穴,稱為~~~。

分布:軀干部,四肢部

(九).八脈交會穴

定義:十二經脈與奇經,娜相通的八個胸穴,稱為~o"交經八穴”

分布:腕踝部上下

(十).交會穴

定義: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瑜穴。

分布:頭面,軀干

七.腌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主要以骨節(jié)為標志,將兩骨節(jié)之間的長度折量為一定的分寸,用以確定腳穴位置的方法。

2.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固定(由骨節(jié),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輪廓,發(fā)際,臍等,在自然姿勢下可見得標志),

活動(各部的關節(jié),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尖端等,在活動姿勢下才出

現的標志)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依據患者本人手指為尺寸折量標準來量取瑜穴的定位方法,"寸指法”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節(jié)橫側兩端紋頭(拇、中指屈曲成環(huán)形)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尖關節(jié)的寬度作為1寸

(3)橫指同身寸"一夫法"

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為標準,其四指的寬度作為3寸,

4.簡便定位法

風市穴,列缺

經絡腌穴各論

十二經脈

-?手太陰肺經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循行:中焦——絡大腸——肺一側胸上部上肢內側緣——寸口一拇指樓側端(少商穴)

——腕后——食指槎側端(商陽穴)

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腌穴:中府——云門——天府一俠白——尺澤一列缺一經渠——太淵——魚際-

少商

1.肺之募穴:中府: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斜刺,平刺

2.都穴:孔最: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直刺

3.絡穴,八脈交會穴:列缺:梯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肱橫肌和拇長伸肌腱之間。兩手交叉

虎口;斜刺

4.合穴: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梯側凹陷處;直刺0.8-1.2寸,點刺

5.經穴:經渠:棉骨莖突與模動脈之間的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斜刺

6.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穴:太淵:腕掌側橫紋橫側,梯動脈的橫側凹陷中;直刺

7.滎穴:魚際:第1掌骨中點橫側,赤白肉際處;直刺

主治:肺系疾病熱證,小兒疳積

8.井穴:少商:拇指橫側指甲根角旁0.1寸;淺刺,點刺

主治:肺系熱證,

二.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奉

循行:食指橫側端—上肢外側前緣—肩缺盆——絡肺—大腸

—頸——下齒——人中溝——對側鼻旁

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其他部位疾病

腌穴: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絡穴)——溫溜(都穴)——下廉—

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醪一^手五里——臂月需一肩娼——巨骨——天鼎一扶突——口

禾髏——迎香

1.井穴:商陽:食指末節(jié)槎側,指甲根角旁0.1寸;淺刺,點刺

主治:牙齒痛,咽喉痛等五官疾患

2.滎穴:二間:微握拳,在食指樓側,第2掌指關節(jié)前凹陷中;直刺

3.月俞穴:三間:微握拳,在食指槎側,第2掌指關節(jié)后凹陷中;直刺

4.原穴:合谷:手背,第1、2掌骨間,在第2掌骨槎側的中點處;直刺,孕婦不宜

5.經穴:陽溪:腕背橫紋槎側,在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直刺;

6.合穴: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股連線中點;直刺

主治:上治病證,熱病,五官病證,近遠作用

7.迎香: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在鼻唇溝中

8.偏歷:屈肘,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直刺

9.手三里: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直刺(上治病證;腹痛腹瀉;齒痛)

10.臂脯:曲池穴與肩姻穴連線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點處;直刺,斜刺(肩頸部疼痛,?)

11.扶突:結喉旁約3寸,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直刺,電針(氣喘)

三.足陽明胃經

循行:——內行——缺盆——絡脾,胃

鼻旁——鼻根——鼻外側——從頸下胸—胸腹第2側線——腹股溝——下肢外側前緣—第2趾指外側端

.入齒——環(huán)繞口唇—承漿——下頜,耳前一頭角

-膝下3寸,足背——足中趾,大趾

主治: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經脈循行部位疾病

臉穴:畫回一四白——巨醪——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

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一

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大腸募穴)——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一

一髀關一伏兔——陰市——梁丘(都穴)——犢鼻—足三里—上巨虛(大腸下合穴)——條

口——下巨虛——豐隆(絡穴)——解溪—沖陽——陷谷——內庭一蕨

1.井穴:厲兌:第2趾指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淺刺

2.滎穴:內庭: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直刺,斜刺

3.腌穴:陷谷:足背第2、3跖骨結合部前,第2、3跖趾關節(jié)后凹陷處;直刺,斜刺

4.原穴:沖陽:足背最高處,在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直刺

5.經穴:解溪:足背踝關節(jié)橫紋中央凹陷處,在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直刺

6.合穴,胃下合穴:足三里: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崎外1指橫指處;直刺;強壯保健溫灸法

7.絡穴:豐隆: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崎外2橫指處

8.gg:骼前上棘與骸骨底外緣連線上,屈髓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腰下肢疾病)

9.募穴:天樞:臍中旁開2寸;直刺

主治:胃腸病;月經病

101人迎喉結旁1.5寸,在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之后;直刺

11.n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在鼻唇溝外側(面癱)

12.承泣目正視,瞳孔直下,在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出針時按壓,緩慢直刺,不宜提插

主治:目疾,面癱

四.足太陰脾經

隱白大都太白睥,商丘陰陵泉要記

循行:足大趾—小腿內側中間—內踝上8寸——小腿內側前緣—膝股部內側前緣—入腹

——絡胃,脾——膈——咽——舌

——心中

——胸腹部第3側線一鎖骨下——大包穴

主治: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經脈循行部位其他病證

臉穴:恒一大都——太白——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商丘——三陰交——漏谷——地

機(都穴)——陰陵泉——血海一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一

一天溪——胸鄉(xiāng)——周榮一氏目(脾之大絡)

I.經穴:隱白:足大趾內側趾甲跟角旁0.1寸;淺刺:

主治: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癲狂多夢,驚風,腹?jié)M,暴瀉

2.滎穴:大都:足大趾內側,第1跖趾關節(jié)前下方,赤白肉際處;直刺

主治:脾胃病,熱病,無汗

3.輸穴,原穴:太白:第1跖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凹陷處;直刺

4.經穴:商丘:內踝前下方凹陷中,在舟骨結節(jié)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直刺

5.合穴:陰陵泉:脛骨內側黑下方凹陷處;直刺

主治:脾不運化水濕病證,膝痛

6.絡穴,八脈交會穴:公孫:第1趾指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直刺

主治:脾胃病,心煩失眠躁狂,沖脈病證

7.ggg: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直刺,孕婦禁

主治:脾胃虛弱,婦產科病證,生殖泌尿,心悸失眠高血壓,下肢痿痹,陰虛

8.脾之大絡:氏回:側胸部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斜刺,平刺

主治:氣喘,胸脅痛,全身疼痛,岔氣,四肢無力

五.手少陰心經

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循行:心中——心肺,咽,目,絡小腸——肺部一腋下——上肢內側后緣—掌后豌豆骨——掌內——小

指模側端

主治:心,胸,神志,經脈循行部位疾病

腌穴:遮一青靈——少海一靈道——通里(絡穴)——陰郡(都穴)——神門——少府一國

1.井穴:少沖:小指梳側指甲根角旁0」寸;淺刺,點刺

主治:心系疾病,神志疾病,熱病,胸脅痛

2.滎穴:少府: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在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直刺

主治:心胸病,陰癢,陰痛,癰瘍;小指攣痛

3.輸穴,原穴: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槎側凹陷處;直刺

主治:心與神志病,高血壓,胸脅痛

4.經穴:靈道:腕橫紋上1.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樓側緣;淺刺,留針不可屈腕

5.合穴:少海:肘屈,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牌連線的中點處;直刺

主治:心,神志病,肘臂攣痛,頭項痛,胸脅痛,瘵病

六.手太陽小腸經

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小海小腸經

循行:小指尺側端——上肢外側后緣—繞行肩胛部—缺盆——絡心,小腸——胃,咽

——目外眥,耳——鼻——目內眥

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神志病,經脈循行部位疾病

胸穴:g一前谷一后溪——腕骨——陽谷——養(yǎng)老(都穴)——支正(絡穴)——小海一肩負

月需俞——天宗一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顆髏一寇

1.井穴:少澤:小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寸;淺刺,點刺,孕婦慎

主治:乳癰,乳少,急癥,熱證,頭面五官病

2.滎穴:前谷: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jié)前尺側,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直刺

主治:熱病,乳病,五官病

3.輸穴,八脈交會穴:后溪: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jié)后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直刺,透刺合

谷主治:頭項,腰背,手指,手臂痛,耳聾,目赤,癲狂,瘧疾

4.原穴:腕骨: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直刺

主治:手指,頭項痛,目翳,黃疸,熱病,瘧疾

5.經穴:陽谷:腕背橫紋尺側端,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直刺

6.合穴:小海:屈肘,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股之間的凹陷處;直刺

主治:肘臂疼痛麻木,癲癇

7.£3:臂內收,腋后紋頭上1寸;直刺,斜刺,不宜向胸側刺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癟瘍

8.題圈:目外眥直下,額骨下緣凹陷處;直刺,斜刺,平刺(面癱)

9.阮囿:耳屏前,下頜骨牌狀突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張口刺,直刺(耳疾,齒痛)

七.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經

循行:目內眥一頭頂,腦——耳上角

?枕部——脊柱兩側——背腰臀部—內入膀胱,絡腎——胴窩

——腰背部主干經線夕惻—胴窩相合—小腿后側一^卜踝——小趾外側端

主治: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病證,神志病,背俞穴治相關臟腑病

臉穴:精明一攢竹——眉沖——曲差一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八

會穴之骨會)——風門——肺俞——厥陰俞一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一胃俞

—三焦俞——腎俞一氣海俞一大腸俞一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上

醪——次髏一中醪——下髏——會陽—承扶一殷門——浮都——委陽(三焦下合穴)——委中——附

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一魂門——陽綱——意舍——胃倉——盲門——志室——

胞盲——秩邊——合陽——承筋——承山一飛揚(絡穴)——附陽(陽蹺脈都穴)——昆侖仆參——

申脈(八脈交會穴)——金門(都穴)——京骨——束骨——足通谷一fl

1.經穴:至陰: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淺刺

主治:胎位不正,頭痛,目痛,鼻塞,鼻蝴

2.滎穴:足通谷:第5趾指關節(jié)的前方,赤白肉際處;直刺

主治:頭痛項強,鼻蜘,癲狂

3.輸穴:束骨:第5跖骨小頭的后緣,赤白肉際處;直刺

主治:頭部疾患,腰腿痛,癲狂

4.原穴:京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直刺

主治:頭痛,腰腿痛

5.經穴:昆侖: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直刺孕婦禁;經期慎用

主治:頭項腰舐,足踝痛,癲癇滯產

6.合穴,膀胱下合穴:委中:胭橫紋中點,在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直刺

主治:腰,下肢病證,腹痛,急性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7.精明目內眥角稍內上方凹陷處;不要亂扎(目疾;腰扭傷;心悸怔忡)

8.眉頭凹陷中,約在目內眥直上;平刺,斜刺(頭痛,眉棱骨痛,目疾,呃逆)

9.承山腓腸肌兩肌腹之間的凹陷頂端處,約在委中穴與昆侖穴連線之中點;直刺,不宜強

主治:腰腿拘急疼痛,痔瘡便秘

各種背俞穴: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厥陰俞: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心俞:第5。。;

督俞:第6;膈俞:第7;肝俞:第9;膽俞:第10;脾俞:第11;胃俞:第12;三焦俞:第1腰椎棘突下,

旁開1.5寸;腎俞:第2;氣海俞:第3;大腸俞:第4;關元俞:第5;小腸俞:第1靚椎棘突下,旁開1.5

寸,約平第1舐后孔;膀胱俞:第2;中膂俞:低3:;白環(huán)俞:第4;

八.足少陰腎經

涌泉然谷與太溪,復溜陰谷腎經宜

循行:足小趾下——足心,舟骨粗隆—內踝后側——小腿,胭窩,大腿內后側——脊柱——腎;膀胱——肝,

膈,肺中—喉嚨——舌根

——心,胸中

——腹部前正中線旁0.5寸,2寸一鎖骨下緣

主治:婦科疾病,前陰病,腎臟病。。。

瑜穴:涌泉——然谷一太溪——大鐘(絡穴)——水泉(鄱穴)——照海(八脈交會穴)——復溜——交

信(陰蹣脈之都穴)——筑賓(陰維脈之都穴)——陰谷一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

盲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步廊一神封——靈墟一神藏——盛中——俞府

1.經穴:涌泉※:足趾跖屈時,曰在足底(去趾)1/3凹陷處;直刺,灸法,貼敷(瘠病)

主治:急癥,神志病,頭痛眩暈,失眠;咯血喉痹等肺病;大便難,小便不利,足心熱

2.滎穴:然谷: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直刺

主治:婦科,生殖泌尿,咯血,咽喉腫,腹瀉,小兒臍風

3.腌穴,原穴:太溪:內踝高點與跟腱后緣連線的的中點凹陷處;直刺

主治:腎虛,陰虛性五官病癥,肺部疾病,消渴,小便頻,便秘,月經不調,腰脊疼痛

4.經穴:復溜※:太溪穴上2寸,在跟腱的前緣;直刺

主治:水腫,汗證;胃腸病,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5.合穴:陰谷※:屈膝,胭窩內側,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直刺

主治:癲狂,泌尿生殖,膝股內側疼痛

九.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循行:胸中,心包——膈——三焦

一側胸上部——上肢內側面的中間部—掌面中指端

——無名指末端

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經脈循行部位其他病

腳穴:天池——天泉——曲澤——都門(都穴)——間使——內關(絡穴八脈交會穴)——大陵一勞宮

一中沖

1.井穴:中沖※:中指尖端的中央;淺刺,點刺(中風昏迷)

2.滎穴:勞宮※:掌心橫紋中,第2,3掌骨中間,握拳,中指尖下;直刺(中風,癲狂)

3.輸穴,原穴:大陵: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槎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

4.經穴:間使: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槎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

主治:心病,胃病,熱病,癲狂

5.合穴:曲澤※:肘微屈,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緣;直刺,點刺

主治:心,胃,暑熱,肘臂攣痛

6.兩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槎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中風,癲狂,眩暈)

十.手少陽三焦經

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合

循行:無名指末端一一^手背第4,5掌骨間上行—上肢外側中間部—肩——頸部,內耳,耳前后,

面頰,目外眥——缺盆—胸中,心包,膻中,三焦

主治:頭,目,耳,頰,咽喉,胸脅,熱病,經脈循行部位其他病證

腌穴: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支溝一外關(絡穴,八脈交會穴)——支溝——會宗

(都穴)——三陽絡——四瀆天井一清冷淵——清:樂——月需會——肩髏一天髏一天牖一

一翳風一瘦脈一一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醪—絲竹空

1.井穴:關沖※:無名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淺刺,點刺

主治:頭面五官,熱病。耳鳴耳聾

2.滎穴:液門:第4,5掌指關節(jié)之間的前緣凹陷中;直刺

主治:頭面五官耳鳴,熱病,手臂痛

3.輸穴:中渚:手背,第4,5掌骨小頭后緣之間的凹陷中,液門穴后1寸;直刺

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肩臂肘臂酸痛

4.原穴:陽池: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直刺

主治:五官病,痛,消渴

5.經穴:支溝: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模骨正中間;直刺(耳鳴,耳聾,便秘,瘵病,熱病。。)

6.合穴:天井※:屈肘,尺骨鷹嘴上1寸凹陷中;直刺

主治:耳聾,癲癇,瘵病,偏頭痛,胸脅痛,頸項肩臂部疼痛

7.福※: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梳骨正中間;直刺

主治:熱病,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病,上肢痿痹不遂

8.|絲竹空|※:眉梢的凹陷處;平刺(癲癇,目病,頭痛,齒痛)

十一,足少陽膽經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循行:目外眥——額角——耳后—頸肩部后下缺盆

——耳中—目外眥前方——大迎額骨部一頰車——頸部——

缺盆——內行,胸中——橫膈,肝膽——腹股溝動脈部一外陰毛際橫行入嵌關節(jié)部(環(huán)跳)一

一大腿外側一外踝前至足背——第4趾指外側

——足大趾

主治:肝膽病,側頭,目,耳,咽喉,胸脅病,循行部位疾病

瞄穴:童子髏—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一

一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

肩井一淵腋——輒筋——日月(膽之募穴)——京門(腎之募穴)——帶脈——五樞—維道一

一居髏——環(huán)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陽維脈之都穴)一^卜丘(都

穴)——光明(絡穴)——陽輔一懸鐘(八脈交會穴之髓會)——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一

一俠溪——足竅陰

1.井穴:足竅陰※:第4趾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淺刺,點刺

主治:頭面五官實熱證;胸脅痛,足痛

2.滎穴:俠溪※:足背,第4,5趾間,指蹊緣后方赤白肉際處紋頭上凹陷處;直刺(耳鳴)

主治:驚悸,頭面五官,痛癥,乳癰,熱病

3.輸穴,八脈交會穴:足臨泣:第4趾指關節(jié)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側;直刺

主治:痛癥;月經不調,乳癰,爆病

4.原穴: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直刺

主治:目疾,痛癥,足內翻

5.經穴:陽輔: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處;直刺

主治:頭面軀體痛癥;爆瘍,下肢痿痹

6.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直刺

主治:肝膽犯胃,下肢,膝關節(jié)疾病,小兒驚風

7.|童子翻※:目外眥外側約0.5寸,眶骨外緣凹陷中;平刺,三棱針點刺(目疾)

8.賴|※: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微下,斜刺,平刺,嚴格!(中風)

主治:中風癲癇,感冒等內風外風疾病,耳鳴耳聾,頸項強痛

9.環(huán)跳※|: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高點與舐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直刺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部疾患風疹

10肩井: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十二.足厥陰肝經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

循行:足大趾夕M則——足背,內踝前上行(8寸處太陰交叉)——附部^一體腔——胃,肝膽,膈,

脅一咽喉——目系額部——與督脈交會于巔頂——肺

----頰里---環(huán)繞唇內

主治:肝膽,脾胃病,婦科,少腹,前陰病,經脈循行部位疾病

臉穴:大敦一一^行間——太沖——中封——蠡溝(絡穴)——中都(都穴)——膝關——曲泉-

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脾之募穴,八會穴之臟會)——期門(肝之募穴)

I.井穴:大敦※:足大趾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淺刺,點刺

主治:疝氣,泌尿系疾病,月經病,前陰病,癲癇,善寐

2.滎穴:行間:足背,第1,2趾間的趾蹊緣上方紋頭處;直刺

主治:肝經風熱,婦科經帶病,泌尿,胸脅痛

3.輸穴,原穴:|太沖※卜足背,第1,2趾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直刺(中風,耳鳴)

主治:肝經風熱病,中風,癲狂,小兒驚風,頭痛眩暈,耳鳴,月經不調等婦科經帶病,

肝胃病,下肢痿痹,足附腫痛

4.經穴:中封: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內側緣凹陷中;直刺

主治:疝氣,遺精,小便不利,痛癥

5.合穴:曲泉:屈膝,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半腱肌與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直刺

主治:婦科病,生殖病,膝骸骨痛,下肢痿痹

6.gn|:第11肋游離端下際;直刺(胃腸病,肝脾病)

奇經八脈

督脈

循行:小腹——會陰——后行,脊柱內部——項后風府——腦—巔頂——前額——鼻柱——上唇內齦交穴

主治:神志病,熱病,腰舐,背,頭項等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病證;

腳穴28:長強——腰俞——腰陽關一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一神道

——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一強間——后頂——百會——前頂——鹵會——上

星一神庭——素修一水溝——兌端——齦交

1.長強:跪伏,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斜刺

2.命門:后正中線,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多灸法

3.大椎:后正中線,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斜刺

4.風府:正坐,頭微前傾,后正中線上,入后發(fā)際上1寸;淺刺!

5.百會:后發(fā)際正中直上7寸,或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平刺,灸法

6.啞門:第一頸椎下,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斜刺(頭痛等)

7.素修:鼻尖正中;斜刺或點刺;(急證,鼻病)

8.水溝: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斜刺,指甲掐按(急救,頭面疾病,閃挫腰痛)

二.任脈

循行:小腹——會陰——陰毛部——腹內前正中線—關元——咽喉部——環(huán)繞口唇—目眶下——目

主治:少腹,臍腹部,胃院,胸,頸,咽喉,頭面等局部病證,部分腌穴具有強壯作用,后治療神志病

腌穴(24):會陰——曲骨——中極一一關元(小腸募穴)石門——氣海(盲之原穴)——陰交——神

闕——水分——下皖——建里——中院(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上皖——巨闕——鳩尾(絡穴,膏

之原穴)——中庭——膻中(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玉堂——紫宮——華蓋——璇磯——天突——

廉泉----承漿

1.醫(yī)園: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直刺,多灸法,孕婦慎(中風脫證;)

2.陰交:前正中線,臍下1寸;直刺,孕婦慎

3.gg:臍窩中央;艾灸

4.水分:前正中線,臍上1寸;直刺,水病多灸法(水腫,腹瀉)

5.下腕:前正中線,臍上2寸;直刺

6.|中皖※I: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直刺(脾胃病,癲狂,黃疸)

7.鳩尾:前正中線,臍上7寸,或劍突下,胸劍聯合下1寸;斜刺;

8.|膻中※|: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交點;平刺(胸中氣機不暢;胸乳病)

9.遨:頒唇溝的正中凹陷處;斜刺(面癱,癲狂)

三.沖脈

循行:小腹——會陰——脊柱——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腹部兩側,上行——胸中——咽喉,環(huán)繞口唇

主治:婦科病,腹部氣逆上沖

交會腌穴: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盲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四.帶脈

循行:季脅部一斜向下行——帶脈,五樞,維道——繞身一周

主治:婦科經帶病,痿證

交會腌穴:帶脈,五樞,維道

五.陰維脈

循行:小腿內側——大腿內側——腹部——合足太陰經——胸部任脈會于頸部

主治:心痛,胃痛,胸腹痛,憂郁

交會腌穴:筑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

六.陽維脈

循行:足跟外側一外踝——足少陽經上行——骸關節(jié)部——脅肋部后彳則一腋——肩——前額——項后一

一合督脈

主治:外感病,腰痛

交會腌穴:金門,陽交小需俞,天髏,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

風府,啞門

七.陰踴脈

循行:足舟骨后方——內踝上面——下肢內側——陰部——胸部內側——胸骨上窩——人迎頷部——目

內眥一一^與膀胱經,陽蹺脈會合

主治:多眠,痛閉,陽緩陰急

交會腳穴:照海,交信,精明

八.陽蹺脈

循行:足跟外側一外踝——腓骨后緣——股部夕歐U,脅后——肩一頸部——口角——目內眥——足太陽

膀胱經——額——足少陽經合風池

主治:不眠,肢體經脈陰緩陽急

交會瑜穴:申脈,仆參,的陽,居醪,月需俞,肩媚,巨骨,天髏,地倉,巨髏,承泣,精明

十五絡穴

常用奇穴

頭頸部穴

1.四神聰:頭頂部,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一,共4個;平刺(失眠,頭痛,目疾)

2.印堂:額部,兩眉頭中間;提捏皮膚;平刺;(失眠,頭痛,眩暈,鼻病,小兒驚風,產后血暈)

3.安眠:項部,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中點;直刺(失眠頭痛,眩暈,心悸,癲狂)

背部穴

4.定喘:背上部,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直刺(哮喘,肩背痛,落枕)

5.夾脊穴: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34穴);直刺(疾病

對應)

上肢穴

6.四縫:第2-第5指掌側,近端指尖關節(jié)的中央,一手4穴,共8;點刺(小兒疳積,百日咳)

7.外勞宮:左手背側,第2,3掌骨間,掌指關節(jié)后約0.5寸一;直刺(落枕,臍風)

下肢穴

8.膽囊穴:小腿外側上部,腓骨小頭前方凹陷處(陰陵泉)直下2寸;直刺

9.闌尾穴:小腿前側上部,犢鼻穴下5寸,脛骨前緣旁開1橫指;直刺

刺灸法總論

刺法灸法:通過刺激人體的一定部位,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協調臟腑陰陽的作用一扶正祛邪,

調和陰陽

硬石,針具,骨針,竹針,青銅針,九針

針刺手法:竇漢卿?《針經指南》一針刺十四法

陳會?《神應經》一催氣手法

徐鳳《金針賦》

楊繼洲《針灸大成》

灸法:《莊子?盜跖》;《孟子?離婁》;內經

王壽?《外臺秘要》.OOOO

刺灸法各論

刺法

毫針:25mm,40mm,75mm

毫針練習:指力練習;手法練習;自身練習;

毫針的選擇與消毒

體位的選據:仰酣立;側酣立;俯臥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側伏坐位

毫針刺法:

1.進針法: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夾持針柄,狀如持筆;右手稱為“刺手”

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左手稱為“押手”

針身垂直,力達針尖

(1)單手進針法

(2)雙手進針法指切進針法(爪切進針法);

夾持進針法(駢指進針法);

舒張進針法:撐開皮膚,使之繃緊,持針刺入;

提捏進針法:皮肉淺薄的部位,如印堂

(3)針管進針法

2.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直刺90°;

斜剌:45°,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

平剌:15°,橫刺,沿皮刺,皮菌肉少的腌穴,如印堂

深度:年齡,體質,病情,部位

3.行針手法

基本手法:(1)提插法,3-5分為宜,均勻一致,不宜過快。每分鐘60次左右

(2)捻轉法,反復前后來回旋轉;用力均勻,角度適當180°左右,不能單向捻針

輔助手法:循法;彈法;刮法;搖法;飛法;震顫法

44導氣※※※上古稱"氣至",今又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胸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

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當針刺腳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等自覺反應,

有時還出現熱,涼,癢,抽搐,痛,蟻行樣感,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的現象;少

數患者會出現循經性肌膚型動,震顫等反應,有時還可見到針刺腳穴部位的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

狀現象。

5.毫針補瀉手法

*單式補瀉手法:

基本補瀉:

(1)捻轉補瀉: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