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語文期中必刷??碱}之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語文期中必刷??碱}之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語文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語文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語文期中必刷??碱}之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05頁(共105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一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論述類文本閱讀一.現代文閱讀(共15小題)1.(2024春?江西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長江和黃河雖然同為中華文化的母親河,都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成果,但從夏商周到西晉末,黃河流域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超過長江流域。然而,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沖擊,歷次兵燹帶來大規模北人南遷,而相對安定的長江流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優越的自然條件日益凸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皆具水熱條件,故成為中華文化的兩大源頭,而長江流域擁有更豐沛的水熱資源。但在原始社會末期至商末這一文明初始階段的氣候條件下,中國先民所能達到的生產力水平更適合開發北方黃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氣候變暖,長江、黃河流域較之現在更加溫暖濕潤。黃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溫和干旱的威脅較輕;而氣候炎熱潮濕的長江流域則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當時的原始農業以木石農具為主,黃河中上游的粟作農業依托肥沃疏松的黃土和黃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過精耕細作實現了蓬勃發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綿延不絕并逐漸融合;而長江流域則因其紅壤的土質較為緊密,水稻種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勞動量大、技術要求高,而當時人員、技術所能達到的稻作生產方式又較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脅,故其農業產出量不及黃河流域。這種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在進入青銅時代后仍長期延續,直至鐵質農具產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現、防洪手段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長江流域的水熱優勢才逐漸彰顯。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農業生產重心的轉變過程中,近5000年來的中國氣候總體向干冷演變,這導致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趨向脆弱,而長江流域則變得更適宜人類居住和農業開發。另外,黃河流域因過度開發而導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總體而言,在當時及此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長江流域鐵農具的推廣和興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黃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東漢時期長江流域的水稻生產才擺脫“火耕”,走上精耕細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區還開始使用牛耕出現了秧苗移栽與雙季稻,灌溉農業模式也日臻成熟,這些都為日后長江流域農業生產的騰飛打下基礎。六朝時,長江流域的灌溉與防洪事業進一步發展。如東晉時期的荊江筑堤,南朝的鄱陽湖筑堤建閘等,長江流域的豐富水熱資源得到較大程度開發,形成足以與黃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農業生產區。此外,造船業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長江流域開始展開大規模航運史載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龍舟翔鳳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無比”。為方便水路交通,各處運河開始修筑。比如孫吳開鑿破岡瀆以匯通秦淮與江南運河,使建鄴(今南京)成為聯絡長江與吳會水運的中心城市,商貿迅速興起。東晉南朝時期,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天文歷法學取得重大突破,東晉虞喜發現歲差現象,稍后,祖沖之將虞喜的歲差學說引入歷法(大明歷),隋唐因之,對長江流域的農業發展幫助甚大。唐朝政府極重農田水利工程,將興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層面,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水利管理機構,長江流域也隨之開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亂過后,長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為長安朝廷的財賦供應基地,其水利事業蓬勃發展,農業生產隨之日盛。中唐時期權德輿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碧拼笃?,江東人民還從長期水田耕作的實踐出發,改進笨重的直轅犁為曲轅犁,明顯降低了犁的受力點,既減輕了扶犁農戶的體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國舊式步犁至此發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轅犁沿用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區還出現了稻麥復種制、茶林間作與魚草輪作之法,這不僅令長江流域豐富的水熱資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還有利于保持生態的平衡,江南水稻區的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宋朝時,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較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揚凈等都有專門工具,復種(雙季稻和稻麥兩熟)技術也較為成熟,加之當時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早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較為耐旱的占城稻此時也在江南普遍種植,江南水稻產量得到了極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廣為流傳。綜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隨著技術的進步,自然條件更為優厚的長江流域在農業生產方面逐步趕超了黃河流域,成為中國的糧食財富供應基地。(摘編自馮天瑜、馬志亮、丁援《長江文明: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與內因》,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青銅時代后,長江流域水熱資源優勢逐漸彰顯,很快形成了能與黃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農業生產區。B.各路運河的修筑帶動了六朝造船業的突破性發展以及長江流域大規模航運的開展,推動了商貿的迅速興起。C.在天文歷法方面,引人祖沖之、虞喜歲差學說的大明歷,對長江流域的農業發展幫助很大。D.引入外來的占城稻,極大促進了江南水稻產量的提高,使江南成為南宋中期以來的糧食基地。(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第三段的內容可以看出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為受到了氣候逐漸干冷、干旱的影響。B.從六朝和唐代的歷史來看,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的長足發展離不開國家和政府層面的組織建設。C.安史之亂后淮南道和江南道農業生產的大發展與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機構的建立不無關系。D.唐朝江南地區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給了我們啟示:人類可以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為農業生產服務。(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不屬于經濟文化重心逐漸由黃河流域移至長江流域原因的一項是A.東漢末年以來,中國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沖擊,南方相對安定。B.長江流域的紅壤土質緊密,而黃河流域的黃土土質疏松。C.隨著生產力發展,長江流域更豐富的水熱資源優勢得以發揮。D.長江流域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逐漸超越了黃河流域。(4)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是生產工具,下面表格空缺處內容填充不正確的一項是表格名稱:①時間原始社會末期至商末青銅時代后期至東漢前期唐代后期宋朝工具/特點木石農具②曲轅犁④領先地域黃河流域③長江流域長江流域A.①黃河流域、長江領域生產工具發展情況對照表B.②青銅農具C.③黃河流域D.④水田耕作工具種類多樣且較為配套(5)請梳理長江流域水稻耕作、種植方式的發展脈絡。2.(2024春?泊頭市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天人關系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問題,也是莊子哲學中的重要關系。莊子的《養生主》不僅牽涉與知識領域、現實實踐等相關的思考,還寄寓了莊子對宇宙流行及生命價值的理解,內容豐富,意蘊深遠。在道家思想體系中,天人觀念的生成是宇宙論乃至人生論的基礎,天人關系理論構成了道家學派哲學思辨中的重要部分?!独献印返诙逭略啤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已經體現出相當清晰的天人邏輯關系。郭象注《莊子》時提出“故天者,萬物之總名也”。這就是說,莊子對“天”這一概念的使用首先是自然意義上的,表明天與客觀物質世界緊密相關,是自然事物的總稱。在《養生主》中,莊子充分肯定了天人分屬于不同的范疇,應當給予區別:“‘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可見,莊子在此對天與人做出了明確劃分,天人相分于是構成了莊子養生學說的邏輯起點。在莊子看來,天人之分是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不僅如此,天是人的存在根據,甚至很大程度上是決定人的因素。此處,天與人之別集中體現為自然天成與人事造作之別。“天與”“人與”一句的關鍵邏輯在于,無論是提問者還是回答者,都將天與人并列而談,認為二者是兩個不同的因素?;卮鹫邉t進一步在天與人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系,認為人事與天道之間存在著包含關系,反映于人身的結果其實仍然是天之作用,展現出莊子天人相分的基本觀點。概言之,莊子對天人之間差異性的強調,既是想以此確立起天人相分的基本邏輯,也是為論證天相對于人的優先性做理論上的說明與奠基。莊子在延續并發展老子生成論的基礎之上,在養生思想中進一步確立了“依乎天理”、以人順天的實踐準則。在《養生主》中,這套實踐準則集中體現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扳叶〗馀!北砻嫔鲜乔f子對解牛技藝的闡述,實則意在觸及身處復雜萬象中的人調適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經由“解牛”意象的隱喻,可以清晰看到莊子將作為實踐活動的“技”與“道”聯系起來,尋求二者的相通之處,“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道的根本特征是自然無為,在運行中表現出合規律而又合目的,因此,帶有主觀創造性的“技”也必須是合規律與合目的的,唯此實踐活動才能成為自由的創造性活動,這就是莊子的理論落腳點所在。這便是寓言結尾處文惠君由此所悟之道的實質:正是通過庖丁之“技”,才悟得“養生”之“道”,“依乎天理”是其中的線索和關鍵。故此可以認為,庖丁解牛乃是莊子對養生之法的形象喻示,養生的根本方法是順應自然。反之,若不尊重客觀規律,就無法進入自由的境地。人的自由的獲得在于主觀精神與客觀規律相一致。就養生問題而言所帶來的啟示是,唯有明確天人之別,并順著自然的理路,將其作為常法,才是養生的可能路徑。莊子對“保身全生”的重視在《養生主》首章中便有體現。其提出“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體現出莊子在生命實踐領域的核心追求。在莊子看來,“保身”“全生”“養親”“盡年”是養生的四個重要層次,四者的達成必須以“緣督以為經”作為必要前提?!岸健保慈梭w之“中”;“盡年”,指盡天命之年,即生命實現自然意義上的完成狀態。人就與自然規律發生聯系,天人關系在此構成了個人生命成立的必要基礎。人在宇宙間生存則必然與外部世界產生交互,無法僅僅困囿于一身,而是要適應天地宇宙的法則。人就算達到自身的極限,也仍然無法超越天地之無窮。莊子站在道家天人和諧的立場,提倡人須超越自身的有限性,用更為廣大的、無限的觀點去理解宇宙,遠離因走極端而危及生命的存在。而人性的存在和超越,首先必須落實在“全生”“安命”的層面。在此基礎上的“全生”“安命”不僅是求得生命的保全,還強調精神的齊全和完好,即天人之間的和諧。莊子認為,如果能忘記世俗榮辱觀念,就不會有心為善以求名利,也不會有心為惡遭受刑法,自然也就能實現保全身軀、護全天性、奉養雙親、享盡天年等目的。人作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時時刻刻、無法避免地參與著與天地萬物的溝通,因此,天人和諧必然是成就完滿生命的基礎,是經由養生而達到自由之境的必然條件。《養生主》篇以“秦失吊老聃”之喻作結,從“安時”“處順”兩個角度說明天人之道的相通性。寓言的主要內容為,老聃死后,其好友秦失來吊,卻只哭了三聲,有人因此責怪他對朋友沒有感情。莊子借秦失之口對其養生學說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边@就是說,老聃是應時而生,應時而死,此乃順天之理。若不能夠洞明這一點,反而執著、局限于其中,則是逃避自然、違背實情的行為,亦即“遁天之刑”,古時稱為逃避自然的刑法。推而擴之,視生死如一的態度,是能夠體悟天道并與之為一的具體表現。在此,莊子引入其養生思想中的重要結論:“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边@就是說,安心適時地順應變化,哀樂的情緒便不能侵入心中。莊子人天合一的境界追求更明確地體現在“薪盡火傳”的比喻中。“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边@就是說,燭薪一定有燒完之時,火種卻可以傳遞下去;雖然形體逝去,精神卻可長存,實現價值的延續和超越。“薪火之傳”最重要的啟示在于,養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體,這也正是上達天道、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契機。(摘編自李閆如玉《<莊子?養生主>中的天人之思》)(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道家思想認為,天人關系的生成論是宇宙論、人生論的基礎,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郭象對天人關系做了清晰地闡釋。B.莊子延續、發展了老子的天人關系的生成論,并確立了“依乎天理”、以人順天的實踐準則,這體現了莊子對天人關系的深入思考。C.莊子借“庖丁解?!钡脑⒀怨适掠魇攫B生之法,即帶有主觀創造性的“技”要順應自然規律的“道”,以求得延年益壽,福澤綿延。D.莊子重視“保身全生”,在生命實踐領域追求“保身”“全生”“養親”“盡年”,他認為這四點是養生的重要層次和終極目的。(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認為,天與人屬于不同的范疇,強調天人之間的差異性,老子的觀點與他完全相反。B.莊子認為,人要進入自由之境,就要使主觀精神與客觀規律相一致,尊重客觀規律。C.莊子認為,反映在人身的結果其實是天的作用,人的極限是無法超越天地的無窮的。D.《養生主》中“秦失吊老聃”的故事闡釋了視生死如一、體悟天道并與之為一的思想。(3)下列選項,最符合材料中“天人關系”的內涵的一項是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B.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C.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D.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4)下列選項,對“養生之道”的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A.《養生主》就養生問題給人們帶來啟示,明確天人之別、順應自然是養生的好方法。B.莊子認為,通過養生可以達到自由之境,養生指生命的保全和精神的完好,要天人和諧。C.莊子的養生之道重形體更重精神,形體會逝去,但精神可長存,價值可延續、超越。D.《養生主》借寓言故事的形式討論了養生之道,寄寓了莊子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思考。(5)《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楚王派使者帶著重金去聘請莊子,莊子以神龜做比喻,問使者:神龜是愿意死后被放在廟堂上祭祀呢,還是愿意在泥涂里拖著尾巴活著?使者說:愿意在泥涂里拖著尾巴活著。于是莊子說:請回吧,我將在泥涂里拖著尾巴活著。請結合材料,說說你對這個故事的理解。3.(2024春?官渡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中國古代小說每每被視為史余、史補而受輕視,大方之家每不屑道及。“戊戌變法”前后,一些較早接觸域外文學文化的知識分子,基于小說可以化民成俗的認識,開始譯介歐美及日本的小說,并充分肯定小說的社會價值和教化功用。梁啟超首倡“小說界革命”,他肯定了小說的“載道”功用,以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者,適應了晚清維新派改良群治的愿望。兼之借助日漸興盛的報紙刊物等快捷面廣的傳播媒介,動搖和瓦解了以往歧視小說的正統文學觀,使得小說的譯印和創作風起云涌。這就改變了中國文學場域的格局,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語境。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一些有新思想、用新方法的學人開始以空前的熱情對古代小說開展了學術研究。1918年3月15日,胡適首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作了《論短篇小說》的演講,講稿修改后發于《新青年》。該文雖只6000余字,卻昭示了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研究的系統性。不過讓胡適付出更大熱情的是中國章回小說的考證研究。1920年8月,上海亞東圖書館推出汪原放標點版的《水滸傳》,胡適撰寫的《水滸傳考證》置于卷首作為前言。此后8年中,胡適先后為《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章回小說撰寫了20余篇考證及序跋文章。在胡適的系列考證中,影響最大的首推1921年5月置于亞東版《紅樓夢》卷首的《<紅樓夢>考證》?!都t樓夢》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影響,可能難以與流播久遠的世代累積型經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相比,但因其精神內涵豐富,藝術表現高妙,題材與格調更適合文人讀者的口味,所以程甲本問世后,它便受到讀書人階層的群體青睞。中國的讀書傳統一向是文史不分家,讀者習慣以史家筆法來閱讀小說中的人和事?!督鹌棵贰穯柺乐?,即有諸多有關本事的傳聞,《紅樓夢》問世之后更是如此,因其開卷第一回寫出甄士隱、賈雨村兩個有符號意味的人物,脂批道是“真事隱”去、“假語存”焉,導致不少讀者以“微言大義”的方式揣測《紅樓夢》究竟隱去了什么本事,因此便有了“和珅家事”“張侯家事”“傅恒家事”“明珠家事”等各種說法。最初它們不過是民間茶余的傳聞、文人酒后的談資,直至1914年王夢阮、沈瓶庵《紅樓夢索隱》,后又附《紅樓夢》以刊行,“索隱”旗幟由此高張。1916年蔡元培發表《石頭記索隱》,次年又以單行本行世,將“索隱”往前又推進了一步。蔡元培是一位翰林出生的宿儒,有過留學德國的經歷,曾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在當時教育界、文化界威望頗高,胡適亦以“領袖”稱之。以蔡元培這樣的身份、聲望,論述《紅樓夢》是一部政治小說,賦予它以重大的內容,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價值和影響。“隱”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寫作策略,也是傳統史學與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美學原則。無論是孔子的春秋筆法,還是屈騷的香草美人,都有“隱”的成分在。因此《文心雕龍》專設“隱秀”一篇,與“比興”“夸飾”等并舉,以“文外之重旨”來解釋“隱”的內涵。有文本之“隱”,也就有研究之索“隱”?!八麟[”由此自然成為中國傳統學術之于文本的一種解讀方式?!半[”是作者層面的寫作手段,“索隱”是讀者層面的思維方式和解讀途徑。即此而言,《紅樓夢》索隱派試圖從小說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間演繹、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義,實際上是沿襲了傳統學術的解經思維。既然作者說“真事隱去”,那就一定有隱去的歷史真相,索隱派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將這真相找出來,以使自己的閱讀與接受符合傳統學術的解經軌道。然而胡適的考證,卻完全改變了這樣的思維方式。胡適對古代小說的考證,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對《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世代累積型小說采用歷史演進法,主要考察小說的歷史演進情況;二是對《儒林外史》《紅樓夢》這類個人創作的小說,則側重考證其作者與版本。在20多篇古代小說考證及序跋文章中,胡適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諸多作品的成書過程、版本之間的關系,考證了不少古代小說作者的生平事跡,大多數工作是開創性的。他對《紅樓夢》的考證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胡適《紅樓夢考證》首先向索隱派提出批評。對早期所謂的“納蘭家世說”和王夢阮、沈瓶庵的《紅樓夢索隱》,胡適用考證歷史事實的方法予以批駁;對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則用“猜笨謎”的措辭指破它的牽強附會?!都t樓夢考證》后一部分是對著者和本子的考證。他根據顧頡剛、俞平伯尋求出的文獻,勾稽出與作者相關的六條結論,前五條關涉曹雪芹生平與家世,最后一條提出《紅樓夢》是曹雪芹的“自敘傳”,認為甄賈兩寶玉是曹雪芹自己的影子,甄賈兩府是當日曹家的影子。關于本子,胡適認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是乾隆六十年(1795)高鶚在中進士之前補作的,這就是著名的“高續”說。胡適《紅樓夢考證》的面世及其隨后發生的與蔡元培之間的論戰,在當時引起極大的轟動,一則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二則是因為胡適之說是附亞東版的《紅樓夢》小說刊行的,小說讀者面有多大,胡適觀點的受眾范圍就有多大。雖然胡適的考證成果并未完全終結索隱派,但蔡胡論戰確實是以胡適的勝利而告終。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亞東版《紅樓夢》的大行于世。胡適對古代小說的系列考證工作最重要的學術意義,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中,促使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他在晚年曾這樣評價:“這種工作是給予這些小說名著現代學術榮譽的方式:認定它們也是一項學術研究的主題,與傳統的經學、史學平起平坐。”胡適的考證將長期受到貶抑、輕視的小說提高到與經學、史學等傳統的“學術研究的主題”平等的地位,不僅實現了學術研究對象和范圍的突破,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新標點分段的亞東版古代小說席卷全國的運勢,使考證的學術理念和全新的閱讀方法滲入世人之心,改變了傳統學術研究的重心,大大推進了中國學術的現代轉型。(摘編自俞曉紅《胡適與<紅樓夢>百年閱讀》)(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新的文化語境”指由于梁啟超的推動,以往歧視小說的正統文學觀被改變,小說價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的中國文學場域新格局。B.“索隱”在文中指讀者以史家筆法閱讀小說中的人和事,以傳統解經思維揣測《紅樓夢》究竟隱去了什么“本事”的閱讀和研究方式。C.“微言大義”在文中指被索引派認為隱含在《紅樓夢》精微的語言和敘事中的作品內涵和歷史真相,他們為找尋其答案而孜孜不倦。D.“自敘傳”在文中指胡適對《紅樓夢》成書由來的認識,他認為作品中的甄賈兩府有曹家的影子,曹雪芹借甄賈寶玉寫自己的人生。(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豐富的精神內涵,高妙的藝術表現,更適合文人讀者口味的格調,使《紅樓夢》有別于《三國演義》等小說而受到讀書人的群體青睞。B.胡適注重文獻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創見,他認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為高鶚所續,這一觀點終結了有關《紅樓夢》作者之謎的爭論。C.文章詳細介紹了索隱派代表蔡元培顯赫的身份地位,蔡先生的學界影響力雖增加了胡適推廣新學說的難度,但客觀上也為其提供了幫助。D.胡適對古代小說的系列研究,實現了學術研究對象和范圍的突破,其考證的學術理念和全新的閱讀方法也推動了中國學術的現代轉型。(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紅樓夢》有著深刻的隱喻意義,讀者可以通過諧音理解甄士隱、賈雨村的符號意味,索隱派即以此種方法探尋作品背后的真相。B.胡適在寫作《紅樓夢考證》時,首先運用了不同策略對索隱派提出批評,蔡胡論戰最后以胡適勝利而告終,最重要的原因莫過于此。C.從小說之于經史的地位變化我們可以推斷,受到貶抑、輕視的對象不一定不具備研究價值,曾被稱為“詩余”的宋詞即是典型代表。D.傳播媒介對學術研究具有推動作用,如果沒有《新青年》雜志、新標點分段的亞東版古代小說,胡適的考證成果就很難被公眾認可。(4)作者認為“隱”也是傳統史學與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美學原則。你對此如何理解?請從下列材料中任選一個加以說明。①夜縋而出,見秦伯。(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②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紅。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節選自《紅樓夢》)(5)作為名詞,“啟示”指領悟了的道理或深刻的含義。倘若你未來要從事學術研究,你能從胡適的考證工作中獲得怎樣的啟示?請結合文本分條概括。4.(2024春?碑林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孟子論性善,與一種道德責任意識有關,嚴格地說是對自己的道德責任,然后推己及人,擴充為對他人、社會的道德責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論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應負有道德責任,他稱之為“盡心”。性善說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這個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的品質,需要生長。善的生長需要努力?!氨M其心者,知其性也”(《盡心上》),“盡心”才能“知性”,認識到自己的本性,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結果?!氨M心”就是道德上對自己承擔責任,不放任,不隨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為自身主流、主宰。關于道德生長,《論語》說“學”“修己”,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出“盡心”“存心”,雖然“盡心”有內在的根源和動力,但“盡心”要養“大體”戒“小體”,“小體”就是自身弱點、欲望,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肮延彼坪跏菍こT~,含義卻非同小可,意味自我節制,近于苦行。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長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對自己負責,性善論的這一層意思是確定無疑的。性善論在儒學思想后來的發展中影響巨大,一個重要之點,就是激發道德的激情和責任感??墒敲鞔_了性善與道德責任的關聯,內含的問題就出來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責任,是誰的責任?所有人的責任,還是部分人的責任?孟子說性善是對所有人的判斷,“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從人人皆有善性似乎會得出人人應該盡心的結論,但是涉及具體論述,孟子未必是這個意思。孟子多次說到,許多人事實上是難以盡心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保ā峨x婁下》)人之異于禽獸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丟掉了。也就是說,雖然有善性,“庶民”卻未能使善性生長成熟。其他還有類似說法:“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保ā读夯萃跎稀罚┯纱丝芍献诱J為事實上能夠“盡心”的是士,未能“盡心”的則是“民”。那么可否認為這是一個社會階層的問題,能夠盡心的是上層社會,底層社會則不行?不能說沒有這樣的意思,但完全這樣理解就有問題,肯定與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階級、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為君子圣賢,這應該是孟子的本意。為避免社會階層問題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穩妥的說法:不是社會上層與下層,而是人群中的少數與多數,愿意“盡心”的是少數人,無此意愿的是多數人。事實上《孟子》一些章的敘述表明,上層階級的人未必能“盡心”,所以少數人和多數人的劃分,簡略的意義上是穩妥的。人群中許多人不能“盡心”是事實,對這個事實的態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觀念,他并不認為所有人都該“盡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放辟邪侈”無所不為,這當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沒有批評“民”,也沒有提到教育“民”,而說制民之產,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識。教育“民”向善,與“制民之產”然后導“民”向善是不一樣的。從人性意識說,前者是認為“民”應該在道德上對自己負責,后者是認為“民”受社會環境影響,向善還是向惡,要看外部條件。有恒產,生活有保障,導以向善即容易;無恒產,生活困頓艱難,教他們在道德上自立幾乎做不到?!氨M心”作為“性善”內含的道德責任,從道理上說,是當下立決的。不能說,等有了恒產,吃飽穿暖再來盡心,也不能說,等政治社會環境變好以后再來盡心。這樣不受外因干擾的道德責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也不該要求所有人都承擔,而是個人的自覺、自愿。這個問題,雖然在《孟子》中不是一個明確顯現的問題,但是看后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可知其中有嚴峻的含意,理論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導出嚴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詞,對宋明理學猛烈批評,斥理學“天理”“人欲”說荒唐,禁錮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殺人”。這個批評后世反響甚大,現代學者大體認為這個批評擊中理學要害,但清人方東樹寫《漢學商兌》,曾激烈批評戴震故意混淆:程朱所嚴辨“理”“欲”,指人主及學人心術邪正言之,乃最吃緊本務,與民情同然好惡之欲迥別。這個批評確實點出問題的關鍵,理學“天理”“人欲”說原本不是針對普通民眾的,指責其“以理殺人”是混淆了對象。不過,理學在成為官學之后,確實一定程度上變成對民眾的要求(如婦女守節之類),所以戴震的批評在一定意義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義上”,這要結合理學在歷史上的發展來分析。我們關注的是理論源頭上的理學,其“天理”“人欲”說,是士人群體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眾的普遍規范。事實上,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是孟子“盡心”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孟子所說的“養心莫善于寡欲”“體有貴賤”“從其小體為小人”與宋代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一個路子,表述有輕重。如果不區分理論的對象是士君子還是民眾,說“滅人欲”是“以理殺人”,猶如可以說孟子是“以盡心殺人”。這聽起來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這樣。如果普通民眾衣食無著,饑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擔“盡心”責任,那這樣的理論真的就是以某種道德觀殺人了。(摘編自馮潔、顏世安《士與民:性善的不同意義》)(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的“盡心”的意思是個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并不斷推廣,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樣積極承擔起道德責任。B.關于道德生長,《孟子》主張要戒“小體”,要“寡欲”,這是其在繼承《論語》的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C.在盡心的問題上,孟子將人分為“君子”“士”與“庶民”“民”兩個群體來闡述,本文則將其分為少數人和多數人。D.孟子的性善論包含了人性意識,他對于“民”“無恒心”的情況,不主張批評教育“民”,而要考慮到“民”所處的外部環境。(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提到的“性善說”是指人人皆天生有善良的基因,但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培養、不斷成長的過程,并不意味著人天性如此。B.“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觀點與《孟子》的性善論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為人人都“盡心”。C.在孟子看來,個體的自覺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無恒產就難以做到,但是統治者可以通過施行仁政,使之有產,進而引導其向善。D.“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是對《孟子》性善論的進一步發展,把《孟子》學說中的隱性問題明確出來。(3)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對“盡心”“知性”“小體”“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闡釋,使讀者更易理解。B.第四段承上啟下,在總結上文的內容之后,用疑問句引出下文的論述,使文章行文流暢。C.第七段采用駁論法,先用問句引出靶子觀點,再徹底否定該觀點,然后論述自己觀點。D.文章通過對比戴震和方東樹關于《孟子》性善說的論述,明確了“盡心”責任的主體。(4)根據原文,下列選項中填入圖表的文字最恰當的一項是A.①有恒產②不能盡心③能盡心B.①有恒產②能盡心③不能盡心C.①能盡心②無恒產③有恒產D.①能盡心②有恒產③無恒產(5)本文中戴震和方東樹的觀點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請簡要說明。5.(2024春?六盤水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命題。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更加強調“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成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孕育于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之中,代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內在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牢牢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先進性在于能夠反映歷史發展規律且具有辯證性,能夠反映事物發展的本質,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人民,以社會主義方向、共產主義信仰引領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時,它具有創新性、民族性,能夠立足中國實際,不斷改革創新,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近年來,《覺醒年代》《山海情》等社會主義主旋律影視劇深得觀眾喜愛。這些主旋律影視劇彰顯出中華兒女無私奉獻、心懷國家、心系人民、艱苦奮斗等精神品格,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品的典型代表,對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精神境界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給予人民群眾無限力量,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火熱實踐中。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繁榮發展,要求加快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加強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不斷增強中國話語傳播力度與效度。革命文化凝結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歲月,以其鮮明的政治立場、艱苦的卓越斗爭、令人震撼的歷史成就、極具感召力的精神力量凝聚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價值認同,彰顯出中華兒女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凜然的民族氣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文化產生于20世紀戰亂紛飛的年代,其包含著為國家安危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為民族工業發展夜以繼日的奮斗精神??最終凝結成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譜系。促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必須大力弘揚革命文化。一是要回溯革命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對革命文物的保護與革命文化的傳承,并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重溫這部偉大歷史能夠受到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育,必須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紅色革命歷史應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宣傳等多種方式實現社會全體成員的掌握,成為人民繼續前行的動力。二是要傳承革命精神,使革命精神在新時代依舊煥發鮮活生命力。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全體人民也要時刻保持勇于革命、敢于斗爭的精神,從革命精神中獲得正能量,提升辨識真偽、判斷是非的能力,在全社會形成抑惡揚善、扶正祛邪的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練于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基底,積淀著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基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薄爸挥腥嫔钊肓私庵腥A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是要把握文化發展規律。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具有持久性、民族性、開放性,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延伸拓展。要在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發展脈絡與其物質根基的基礎上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不可脫離歷史、脫離實踐、脫離人民,望文生義、斷章取義。二是要講究方式方法。可以將現代發展的科學技術及其科學精神中的思辨性、嚴謹性等特質運用到文化傳承與發展當中,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并有機結合,發揮出強大的時代生命力。(摘編自項久雨,李念念《文化安全視域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只要牢牢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精神支柱,就能建設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B.革命文化凝聚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價值認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C.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凝練于中華文明的歷史基底而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活水。D.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首段介紹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命題的來源,也指明了本文的核心議題,接下來展開詳細論述。B.文本在論述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時,主要從民族性和創新性兩方面展開論述,并舉了相應的例子,有理有據。C.習近平總書記以“營養劑”為喻,強調了中國革命歷史在弘揚革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語言生動形象,可讀性強。D.作者認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又要講究方式方法。作者的觀點是辯證客觀的。(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主旋律影視劇對提升人民精神境界發揮著價值引領作用,因此,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將主要依靠主旋律影視劇。B.當代青年應積極傳承革命精神,從中獲得正能量,提升辨識真偽、辨別是非的能力,使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C.脫離歷史和人民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利于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D.廣受好評的河南衛視節目《洛神水賦》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文化傳承與發展中,能促使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出強大生命力。(4)下列作品不屬于革命文化的是()A.《百合花》B.《沁園春?長沙》C.《紅星照耀中國》D.《哦,香雪》(5)如何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請結合材料概括。6.(2024春?開遠市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敝袊脊懦袚匾臅r代使命,體現出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極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歷史認知。②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所記載的商代以前的歷史,始終只能依靠神話和傳說來勉強支撐;而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國早在19世紀之前,通過考古學的介入,就已經有了5000年前后有關文字、城郭、金屬等考古發掘資料作為實證。相比之下,一部中華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知識上的困境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的侵略,讓中國處于被動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時人不僅對中華文化喪失信心,甚至對中國人種的來源和“種族優劣”,都持種種懷疑、悲觀的論調,“動言中國不如各國之文明”。曾經在西方學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國文化西來說”,此時也再度泛起,影響甚烈。如何改變國人的文化弱勢心態,為中華文明正本清源,重樹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格至關重要的一步。20世紀初期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考古學,可以說是應運而生。1926年李濟主持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發掘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標志著近代中國考古學的誕生,“重建國史”成為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的歷史使命。殷墟發掘取得了重要標志性成果。一是發現了數量眾多的甲骨文,使得流傳于世的甲骨文研究有了科學的考古出土背景;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對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甲骨卜辭中的商王世系與《史記?殷本紀》等文獻記載可以相互印證的事實,從而確證商代為有據可考的信史。二是殷墟發掘出土的大量青銅器、車馬坑,以及考古發現的大型宮殿遺址和王陵區,更是以全新的面貌,為國人展示了現代考古學“重建國史”的顯著成果和科學前景。由商代殷墟上溯追尋夏代,進而再對傳說中的“五帝時代”進行考古學的探索。一系列史前考古的重大成就不僅證實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且還用科學的考古資料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考古發現和科學普及,人們認識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諸多考古學文化,打開了一扇用科學的考古資料和理論方法去認知中國遠古文化來龍去脈的大門,也為重塑全民族的歷史認知提供了可靠的知識源泉。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考古學的價值與意義,指出:“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這些重大成就為我們更好地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會、歷史意義?!雹苣敲矗瑧斎绾卫斫饪脊艑W是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的一手材料?⑤首先,就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而言,在這個宏大的歷史敘事中,從縱向而論,考古學延伸了歷史軸線,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在這個漫長的時段中,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僅3000多年,可以說約占人類發展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歷史認知,都來源于考古學。從橫向而論,對于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隨著考古發現在地理空間上的不斷拓展而不斷豐富。例如,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中心論”幾乎是探討中華文明起源的唯一范式。但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20年來,通過實施“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考古項目,長江流域、西遼河流域、西北地區等各個區域內新的考古發現不斷涌現,突破了單一線條的演進敘事,從更為豐富的層面揭示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⑥其次,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但在傳統的歷史文獻記載和歷史敘事中,有所謂“夷”“夏”之分。關于“夏”的記載相對較多,并且呈現出較為明晰、連貫的歷史脈絡;關于“夷”的歷史資料則相對較少,對其發展脈絡的記載也相對籠統、缺少連貫性。而考古學能夠通過對邊疆地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探討邊疆各古代族群對于建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歷史貢獻,及其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軌跡。尤其是對中國歷史上“已經消失的族群”,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考古學對其遺存進行辨識和復原,考察其對締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作用。⑦最后,考古學“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這里面涉及到兩個重要的認知概念:一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二是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這兩個概念都突破了考古學“物”的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考察。考古學家們常說要“透物見人”,也就是要通過考古實物來觀察其背后更為復雜的不同時代人與社會、人的信仰與精神、人的審美好惡等價值觀念形成發展的過程,從中升華和凝煉中華文化的精華。例如,考古學家劉慶柱從都城、陵墓、禮制建筑與禮器、文字等載體入手,深層次地揭示出以“中和”思想為中心的核心觀念是如何體現于社會主導文化和國家文化之中的,總結出諸如“擇中建都”,都城“擇中建宮”,宮城“擇中建宗廟”,都城、宮城辟四門,都城城門與宮城正門均為“一門三道“等形而下的物化載體,認為其折射出的正是“國家文化基因”——中國人的“中”“中和”核心理念與“家國一體”“國家至上”的思想。(摘編自霍巍《中國考古何以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歷史及神話傳說來看,中國的文明史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國的文明史,大約少了1000年。B.20世紀初傳人中國的考古學,一開始就擔負著改變國人的文化弱勢心態,為中華文明正本清源,重樹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務。C.殷墟發掘所取得的重要標志性成果,既指出土的甲骨文,還指出土的青銅器、車馬坑,及大型宮殿遺址和王陵區。D.長江流域、西遼河流域、西北地區等各個區域內新的考古發現,使“黃河中心論”不再是討論中華文明起源的唯一范式。(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由“知識上的困境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可知,當民族的歷史資料僅依靠神話和傳說支撐,而缺少實證時,民族自信也會不足。B.從第二段的內容來看,中國考古學者以“重建國史”為使命,用科學的考古資料向世人展現出古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系和發展脈絡。C.我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而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僅3000年,可見我國對人類發展史的歷史認知大部分來源于考古,考古學延伸了中華文明歷史軸線。D.從劉慶柱的考古研究可以發現,如果沒有都城、陵墓、禮制建筑與禮器、文字等客觀載體,歷史研究者就不可能發現民族的“文化基因”。(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六段觀點的一項是A.1933年,傅斯年先生作《夷夏東西說》,將五帝時代至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概括為東方的夷族、商族和西邊的夏族、周族之間的交流。B.1962年,夏鼐在《新中國的考古學》一文中談到,正是由于其他少數民族的先人同漢族的先人建立了密切聯系,才構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C.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曾作過概括:在距今5000~4000年期間,從黃河中、下游到長江中、下游,乃至長城地帶,都陸續由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D.“馬家窯文化的溯源地和核心實際上在臨夏區域內,從青藏高原北部追溯史前文化脈絡,臨夏是最值得關注的史前文化搖籃?!敝袊缈圃嚎脊叛芯克珴f。(4)文中畫線句子有哪些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論證考古學塑造了全民族歷史認知這一觀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7.(2024春?萬州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唐詩在讀者心目中之所以獲得那么普遍的榮譽,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語言方面的成就,則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唐詩語言是高度詩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這種語言的更深的基礎,則是唐人的現實生活。唐代從分裂中獲得統一,又擺脫了六朝門閥勢力的殘余,使得唐帝國走上古代封建社會的高峰,一種生活的信念,高瞻遠矚的氣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氣蓬勃地展現在眼前。所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種豐富而健康的生活氣息,反映著時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詩。語言的詩化,正如語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它的語法,一是它的詞匯。以前者為基礎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虛字可以省略,新鮮的表現手法等等,使得語句更精煉、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則是它的豐富的語匯,這些語匯是在詩歌創作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個詩人寫一首詩,很少都同時由他自己來創作詩的形式、詩的語法、詩的語匯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這方面所累積的無數成果而創作。所謂詩的詞匯,并非在生活的詞匯外另外有什么詞匯,詩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從事物本身得來?!对娖沸颉氛f:“‘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边@些話至少說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詩壇的普遍繁榮,正是要建立在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語言中的詞匯怎樣能成為富于詩意的詞匯呢?這仍然是與實際的生活分不開的。中國封建社會從漢帝國發展到唐帝國,生活內容五百年來沒有發生劇烈的變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峰而已。在這樣長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積了生活經驗,也累積了生活感受,仿佛一個住了幾十年而沒有劇烈變化的家鄉,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喚起生活中的豐富的感受和聯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边@個“月”,這個“關”,這個“山”,從秦漢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積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喚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廣度有多么普遍的意義!正是這樣,這首詩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來。且不說一首完整的詩,就僅僅“關”“山”“月”這三個字連在一起就會產生相當形象的聯想。這難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嗎?正如“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边@個“柳”又是何等地為生活所熟悉。然而,詩化的過程也不單純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層建筑與基礎的關系一樣,一個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決于他的生活,也淵源于他的文化傳統。從《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古詩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柳”的形象開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詩中出現。然而“柳”已經與“春天”、與“游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度o黃圖》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碧諟Y明則自稱五柳先生。王恭則被人稱道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詩中大量地出現,則仍要到北朝《折楊柳歌辭》出現之后。接著隋、唐進入了統一,隨著春風得意的時代,隨著游子以至邊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詩情畫意的聯想,它是生活也是詩的語言。直到今天,我們還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諺語。如果說這也可以算是廣義的民族形式,我們能學習的就更多了。“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寒雨連江夜入吳”“鸕鶿山頭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時節雨紛紛”“江雨霏霏江草齊”,這個“雨”也不過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詩歌語言中,它又逐漸形成為多么富于聯想的一個詞匯,而它的豐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為突出的,所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關”“山”“月”,這里的“雨”“柳”“酒”“關”這些詞匯的出現,也就無怪乎它之成為最富于感染力的贈別詩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與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構思,交織成陽關三疊的歌唱。而從此“渭城”也就被賦予鮮明的詩意,所謂:“生尋野渡尋無歸,雁帶斜陽入渭城。”這樣詩與生活的反復交織充實著豐富著詩的詞匯。唐代詩人們以豪邁的生活信念,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吸取著創造著這些詞匯,這就使詩歌的語言步入更為鮮活廣闊的天地。(摘編自林庚《唐詩的語言》)(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詩語言是高度詩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這是唐詩在讀者心目中獲得普遍榮譽的重要原因。B.“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反映了當時豐富健康的生活,這種生活本身就是詩。C.隨著唐代語法的發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虛字省略、新鮮的表現手法等等都體現并促進了詩歌語言的詩化。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諺語雖不是嚴格的詩句格式,但能說明“柳”到今天仍然貼近我們民族的生活經驗。(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朝時期,社會從亂局轉入大一統,精神氣質如少年般健康、昂揚,以此為基礎,詩歌的語言也迎來大發展。B.作者贊同《詩品序》對“思君如流水”等詩的分析,認為有詩意的詞匯往往既要借鑒經史典故,又取材于現實生活。C.一代代人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不斷累積經驗和感受,當唐人讀到詩中的“風”“月”“關”“山”,便能喚起豐富形象的聯想。D.唐詩與生活的不斷交織豐富著詩的詞匯,詩人們不斷創造和吸取這些詞匯,使得唐詩語言既高度詩化又廣闊鮮活。(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四段主要觀點的一項是A.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B.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C.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D.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4)請結合材料梳理“柳”這一形象詩化的過程。(5)杜甫的《登高》體現了唐詩語言高度詩化的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8.(2024春?西充縣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②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撐?!吨芤住分姓f“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以寬厚之德對待天下民眾和事物。《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論語》中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激發人們弘揚光明正大的德性,自覺把“道”弘揚光大。這種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經過中華兒女的踐行傳承與歷史長河的淘洗積淀,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推己及人”的人己關系準則,以道德秩序構造出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③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理想支撐?!抖Y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推崇天下為公的治世之道,倡導公共意識、公共道德,引導人們超越個體,各有所養、各盡所能,胸懷天下、謀求大同。中國古人講,“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認為“天下”并不是個別人、個別國家、個別民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天下,表達出所有人、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應平等相待、友好相處、守望相助的愿望和理想。④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實踐支撐。“講信修睦”源自《禮記?禮運》,講的是要相互講信守義、建立和睦關系;“親仁善鄰”出自《左傳?隱公六年》,講的是要親近仁道、友善鄰國,這是治理國家的方略。中華文明是推崇信義、和睦、仁道、友善的偉大文明。個人、團體、民族、國家之間講信守義、和睦相處、仁愛相助、友善鄰里,是中華民族基于明德追求與大同理想而形成的處世之道、交往之道。絲綢之路就是這種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結出的碩果。南北朝時期沈約在《宋書》中講“舟舶繼路、商使交屬”,記載了絲綢之路上商賈、使者來往頻繁的熱鬧場面與繁榮景象。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其他重要元素,也為共同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等,都對中華文明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的拘囿,形成開放包容、平和中正的文明特質作出了貢獻。⑥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中華文明思想理念的精華,同時也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歷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養。⑦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著熱愛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諧的理念。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沒有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反對軍備競賽,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⑧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著天下大同、共生并進、交通成和的理念。今日中國以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大國擔當將這些理念發揚光大。中國毫不動搖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⑨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耙蕴煜抡撜撸匮煜轮?。”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能夠站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問題,堅持團結合作,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⑩求和平、謀發展,凝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智慧。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給予我們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底氣和豐富智慧。我們要繼續深入挖掘中華文明和平性的豐富內涵,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更多中國方案,使之在人類應對風險挑戰、開辟光明未來的道路上彰顯更大的價值、更強的力量。(摘編自王杰《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B.“推己及人”的人己關系準則是經過中華兒女的踐行傳承與歷史長河的淘洗積淀而形成的。C.中華民族基于明德追求與大同理想而形成了講信守義、和睦相處、仁愛相助、友善鄰里的處世之道、交往之道。D.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是我們的大國擔當。(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不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哪些元素對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塑造起了作用,將不利于對其進行深入理解。B.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撐、理想支撐和實踐支撐。C.中華文明思想理念精華中的和平性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歷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養。D.中國能夠站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問題,堅持團結合作,是與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分不開的。(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第⑤段中提到的“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生態理念的一項是A.《禮記?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盉.漢代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C.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石門自然村房前屋后種植樹木,同時對古樹名木也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D.2023年8月24日,日本向大海排放福島核污染水,并計劃在未來30至40年內排放130多萬噸。(4)第④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根據材料簡要分析。(5)當今的中國傳承和發揚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請結合材料概述我國在建設美好世界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9.(2024春?興化市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湯顯祖年輕的時候懷有滿腔經天緯地的濟世熱情。湯顯祖的政治理想,說來也很簡單,就是經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凍餒無虞,安居而樂業;使人人樂于向善,民德歸于淳厚。在他看來,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過,最終決定于士大夫和官員的德性和修養。他曾經代擬過一篇《為士大夫喻東粵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濁吏之法法人也?!彼岢龅摹扒謇簟迸c“濁吏”兩個概念,并不新鮮,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說法,卻極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國自古以來封建統治者的一種普遍德性:他們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當法外的“特選之民”,高人一等,飛揚跋扈;他們的道德繩墨,只是用來裁制百姓,他們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來宰割人民——他們教別人不要“利己”,自己卻很少“利人”,教別人要“利人”,自己卻專門“利己”。在湯顯祖看來,吃飯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而農業生產則是一個官員必須關心的頭等大事。他做官期間,曾多次下到鄉里,勸農勵耕。他曾經在詩里記錄過自己這方面的活動,在《丙申平昌迎春,曉云如金,有喜》里,他這樣寫道:“仙縣春來仕女前,插花堂上領春鞭。青郊一出同人笑,黃氣三書有大年?!笨梢姡瑸榱硕酱俸凸膭钷r民耕地種田,他確實用了一番心思。湯顯祖的政績,不僅當時就贏得了人民的敬意,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順治年間,遂昌知縣繆之弼還為他建了“遺愛祠”。如果說,湯顯祖早期的兩部劇作的主題,在探討“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寫作,則在強化了反諷力度的同時,致力于尋求精神出路——解決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與“生活哲學”有關的重大問題。也就是說,湯顯祖后期的“二夢”,是一種緣于精神焦慮的寫作。湯顯祖的一生,幾乎就在幾種選擇的困擾中度過。他在《和大父游域西魏夫人壇故址詩》的序中說:“家君恒督我以檢儒,大父輒要我以仙游?!睆母行陨险f,他更認同祖父的生活方式,但是,就理性而言,他又無法不接受父親的“檢儒”之督,因為,他也覺得只有進入社會,才能建功立業,有所作為。事實上,終其一生,湯顯祖的精神,都處于這種“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擾之中。佛家的“慈悲”接近自己的“至情”,但它的“五蘊皆空”,可信不可信呢?道家的“天地不仁”,接近自己民胞物與的同情心,但是,它的近乎冷漠的“超然”,可取不可取呢?那么,人生最終的解脫和自由是否可能。在夢境中的浮于攀過看一種貪婪而混亂的生活,到死都不曾覺悟,然而,經歷過夢中的一番教訓,“知夢調醒”,最后沒棄了夢中的求仙,跟著師傅呂洞賓,在現實生活中尋“證照師”去了。這樣的解呢和出路,似乎啟發了《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也隨著那一僧一道,飄然而丟了。但是,對湯顯祖梟講,有著內在的覺悟,也就夠了,舍下生活中的一切人情物事,掉臂而去,他很難做到,這是因為,他終了還是一個有情人。如果說“臨川四夢”的“前二記”——《紫釵記》和《牡丹亭),表現的是對“情”的執著,是通過“夢”而走進“情”的世界,而體驗“情”的真與美,那么,到了“后二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則表現的是“覺”,是通過“夢”而走進“覺”的世界,從而在理性的意義上,認識到人性和生活的真諦。關于湯顯祖思想的“復雜性”、鄒元江先生的分析和判斷,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合乎實際的:“從湯顯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觀來看,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對他影響最大。但他時常也在‘檢儒’與‘仙游’之間矛盾痛苦,道家出世思想對他也有一定影響。”這種復雜性情形,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狀態。在不受主流意識形態強力干擾的環境里,一個正常人所接觸和吸納的思想,一定是豐富而多樣的。不同的思想,滿足著他不同的精神需要,解決他不同時期或不同層面的情感和思想問題。只有頭腦簡單的“單向度的人”,才會一輩子只接觸一種思想,只接受一種思想。事實上,一個一輩子只知道一種思想的人,不可能成為情感豐富和思想活躍的人,也不可能成為視野開闊、有創造力的人,就像只吃一種食物的人不可能成為營養均衡、體魄健康的人。班固父子批評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那是完全說錯了,因為,在司馬遷那里,各家思想都有其合理的部分,都有其可取之處,所以,他對所接觸到的思想都有吸納,而他的“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也就可以被轉換性地表達為:“吸納天下百家思想。”如此說來,關于湯顯祖思想的復雜性,我們不僅無須把它看成多大的問題,而且,還要認識到,正是這種復雜性,才形成了湯顯祖作品斑斕而豐饒的特點。(摘編自李建軍《湯顯祖的情結:政治理想與精神解脫》)(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年輕時代,湯顯祖懷有濟世抱負,想要進入社會,建功立業。可見,就理性而言,他接受了父親的“檢儒”之督。B.作為官員,湯顯祖多次勸農勵耕,這是湯顯祖“入世”思想的體現。他的政績贏得了百姓敬意,百姓為他建了“生祠”。C.儒家“入世”思想對湯顯祖有一定影響,但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對他影響更大,這是因為他更認同祖父的生活方式。D.佛家“五蘊皆空”和道家“超然”讓湯顯祖倍感困擾,這讓他難以做到像淳于棼、賈寶玉那樣舍棄人情物事,出世而去。(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湯顯祖認為士大夫要以身作則,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這與《論語》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理念一致。B.濁吏之法法人,即不修德行的封建統治者教別人不要“利己”而要“利人”,而自己卻專門“利己”很少“利人”。C.由于精神焦慮,湯顯祖在《南柯記》和《邯鄲記》中致力于尋求精神出路,解決精神困境,由“夢”而“覺”。D.“臨川四夢”體現了湯顯祖思想的復雜性?!扒岸洝焙汀昂蠖洝狈謩e從“情”和“覺”的層面,表現了黃老思想。(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A.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親風景和。老的醉顏醉,后生們鼓腹歌。B.夕陽煙雨片江開,滟滟寒潮自去來。我亦桄榔庵下客,明珠海上寄蓮臺。C.今日班春也不遲,瑞牛山色雨晴時。迎門競帶春鞭去,更與春花插兩枝。D.家家官里給春鞭,要爾鞭牛學種田。盛與花枝各留賞,迎頭喜盛在新年。(4)如何避免淪為“單向度的人”?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5)下列文字出自湯顯祖的《牡丹亭》,描寫了在南安太守杜寶治理下南安郡的生活圖景。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湯顯祖的政治理想?!鹃L相思】你看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云處處生。〔生、末〕正是。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餐狻掣咐希掖河沃夂??【八聲甘州】平原麥灑,翠波搖翦翦,綠疇如畫。如酥嫩雨,繞塍春色荔苴。趁江南土疏田脈佳。怕人戶們拋荒力不加。還怕,有那無頭官事,誤了你好生涯?!采?、末〕以前晝有公差,夜有盜警。老爺到后啊?!厩扒弧壳Т遛D歲華。愚父老香盆,兒童竹馬。陽春有腳,經過百姓人家。月明無犬吠黃花,雨過有人耕綠野。真個,村村雨露桑麻?!矁雀琛赌嗷方椤场餐狻城按逄锔杩陕?。10.(2024春?天河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數字文化是數字社會特有的文化形態,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為人類創造出的全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副主任??讖娭赋?,數字文化可以從文化的數字形態和數字的文化表征兩個角度來理解。文化的數字形態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文化和文化信息的數字化呈現,通俗理解為“文化數字化”,如文化資源數字化工作就是實現文化數字形態的重要途徑。再如從內容創作生產的角度,文化數字化是以數字思維推動文化創新,實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生態化與平臺化轉型。數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數字化的文化環境和數字文化所蘊涵與表達的文化信息,通俗理解為“數字文化化”,既包括數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數字化環境自身的文化特征。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虛擬空間中,人們之間發生著交互,產生了對自身和自身關系的構建訴求,塑造著新型的社會關系。網絡數字空間日益成為與現實世界并存的虛擬世界,使其中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關系與交往互動的范式、規范等發生重構,衍生出基于數字空間的新興文化形態。與現實世界一樣,數字空間的文化價值塑造同樣重要,以營造風清氣朗、和諧有序的網絡生態空間。例如,數字空間的道德觀引導“數字向善”,防止虛擬世界成為突破道德底線的“法外之地”;數字空間的價值觀既尊重數字自由,又維護數字秩序,為數字技術注入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理性,約束數字空間的不理性行為;數字空間的世界觀推動數字世界成為人類生活新空間、國家主權新疆域、全球治理新領域,使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理念成為數字空間的發展共識。人們在數字空間通過虛擬身份完成人與人之間、人與機器之間的交互,形成了與現實空間并存的虛擬世界。這種虛擬世界中包含大量的人類活動,理應是一種文化存在。數字替身就是人們現實身份在虛擬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調節了人們對虛擬空間的體驗。在虛擬世界中,現實中的人借助數字替身參與虛擬數字世界的活動,聚集形成包括消費、購物、娛樂、社交等主題的虛擬社群。虛擬社群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相應的社會系統以及獨特的規章和制度,使虛擬數字世界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既需要在現實中建構虛擬世界的運行規則,也要利用數字替身來參與并推動數字世界的文化形成。以網絡游戲為例,游戲開發商必須制定相應的運行規則,而玩家在游戲中的交互行為也在建構網絡游戲自身的文化生態。Woolgar等(2002)認為,虛擬世界的創造者讓虛擬世界具備獨特的“社會性”,這種原始的“社會性”通過創造者對這個世界的不斷更新以及參與者的再創作,逐漸給虛擬世界注入了人文特性并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形態,這實質上也是數字文化化的實質邏輯。數字世界相對獨立于現實世界,其內生的文化系統也具有相對獨立性,明顯區別于現實人類的文化和文明系統。同時,數字空間是人類通過技術和想象構建的虛擬世界,是人們凌駕于現實、自行構造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的文化形態是現實世界文化形態的延伸,同時也是為現實世界服務的文化系統。事實上,人們在數字空間的活動既有純粹網絡空間的交互,如游戲、社交等,也有線上線下的結合,例如,很多網絡購物就是通過線上交易、線下交付的方式來完成。再如當前風行的元宇宙,元宇宙擁有起源于現實、依托于現實卻又獨立于現實的虛擬文明,這套文明系統擁有自己完備的政治系統、經濟系統和文化系統?,F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數字空間與現實世界的交融,加速了社會的信息化和虛擬化進程,重塑著社會的文化形態。當前,數字生活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新圖景,人們通過大量數字化活動賦予“數字”更加鮮明的文化屬性。數字空間及其衍生出來的數字文化,正在加速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邏輯。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數字技術都從量的積累邁向了質的飛躍,帶來了社會文化形態的變革,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