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第十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入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廣東省汕頭市第十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入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廣東省汕頭市第十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入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廣東省汕頭市第十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入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廣東省汕頭市第十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入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汕頭市第十二中學高三下期入學考試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別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相聯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發展的關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決不能和任何別的民族的帝國主義反動文化相聯合,因為我們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公式的馬克思主義者,只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開玩笑,在中國革命隊伍中是沒有他們的位置的。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摘自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材料二:隨著時代前進,民族和國家發展建設面臨的形勢在變,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在變,但文化興盛作為民族和國家強盛的支撐這一普遍規律不變,“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一主題不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對于創造新時代文化的啟示,可以濃縮為“今用”和“出新”,即利用古今中外優秀文化一切有益的成分,尤其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能夠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文化。“今用”和“出新”是新文化建設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消亡,合乎歷史前進方向的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一種辯證運動的客觀規律。恩格斯在談到理論發展時就說:“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一種新的文化思想體系的產生總是要以繼承其前人的文化思想為基礎,同時又要根據自身最新的實際狀況,對原有體系進行變革和取舍,在辯證否定中創新發展。回顧中華民族文化最近百年的發展史,的確經歷過由論爭、反思、翻身、改造到自信的曲折歷程。我們黨把握符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發展實際的文化發展規律,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貫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百花開放、百家爭鳴”“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等方針。正在此意義上,“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銪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抽象地看,“今用”以“此在”為原點,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張開兩個螺旋切面,延伸到古代和近代、歷史與現實、中國和外國、東方和西方等多個方向,進行篩查、甄選、提取后吸收文化的有益因子,以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代文化。“出新”必須扎根于“今用”的豐厚土壤,從中汲取生長壯大的養分,如果割裂歷史般地憑空創造或不經甄別地胡亂嫁接,只會造就無源之水、無花之果。“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履行這一文化使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當今時代,隨著經濟持續發展,物質財富變得極其豐裕,為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世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在鞏固文化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國家在由富向強的發展歷程中,面對外部的紛擾和威脅,應不斷深化強化文化的內涵、底蘊、精髓與定力,走好走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增自信的文化高質量發展之道,切實提高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面對全人類共同邁向未來高度文明的訴求,要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做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樣板,通過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中國敘事體系和中國話語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增強文化的張力和影響力,以大國氣度和大國擔當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此,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中的核心元素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摘編自馬楓、姜延博《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核心理念、實踐指向與時代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它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B.中國革命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中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是適用于中國社會的普遍真理。C.馬克思認為,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歷史的產物,不同時代的理論思維的形式和內容是完全不同的。D.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中的核心元素指導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我國都要不斷深化強化文化的內涵,走好走實文化高質量發展之道。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對待外國文化,“全盤西化”的主張是錯誤的,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也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B.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我們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公式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革命隊伍中是沒有他們的位置的。C.新文化建設中的“今用”既包括“古為今用”,還包括“西為中用”,“今用”主張建設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D.新文化建設中的“出新”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土壤,從中汲取養分,進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下列選項,不符合材料二中“對原有體系進行變革和取舍,在辯證否定中創新發展”觀點的一項是(3分)A.五四運動時期,我國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和反思,經過批判式繼承,終于找到了一條符合現代化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B.故宮文創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意和文化內涵的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還極大地提升了故宮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C.文藝復興運動對中世紀的文化藝術體系進行了變革,藝術家們重新發掘和弘揚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創造了許多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作品。D.面對觀眾老齡化等問題,一些京劇藝術家對京劇進行了創新發展,在保留京劇核心元素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京劇作品。4.材料一多處使用“決不能”“必須”等詞語,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5.對于“新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有什么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魚骨非骨8歲那年,我坐在一條大鯨魚的脊背上,在太平洋流浪。它帶著我一躍而起的時候,可比一匹馬更威風。它前進時不追求速度,而是沉浸于游戲時的激情。躍起,俯沖,激起巨大的海浪,我們享受征服海洋的快感。尤其夜晚,我們騰空的時候,高度直逼那輪耀眼的月亮。它光滑的背,在夜色中發出幽藍的光。我牢牢抓住它的鰭,一點兒恐懼也沒有,我們一次次撞擊天堂的大門。有那么幾個瞬間,我干脆閉上眼,享受這一切。令我遺憾的是,這么刺激的場景,卻無人駐足欣賞。路過我們身邊的,大多是些剛賣了魚揣著鈔票趕回家歇息的漁民。他們每個人肩上都搭著一個人形的皮叉子,像背著自己的軀殼,靴子在屁股的位置晃蕩。他們身體疲乏,精氣神卻很足,大約腦袋里還回憶著魚販子點鈔票時的情景。漁婦們則是一手拎著魚簍子,里面盛著賣剩下的小雜魚,一手拎著秤盤子,嘰嘰喳喳,嘴巴閑不住,東家長西家短,議論著其他漁民的收成。沒有一個人注意到我,一個騎著鯨魚只身在太平洋探險的小姑娘,盡管有時候他們和我的距離不到3米。還有,這條體形龐大的鯨魚,竟一點兒也吸引不了他們的注意。他們的眼里只有錢。我的世界和他們的世界,那么近,又那么遠。聲明一下,這不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而是我童年經歷的真實場景。彼時,爺爺趕海的時候撿來一塊鯨魚骨,足有七八米長。爺爺費了好大氣力才把它扛回來。進門有照壁擋著拐不過去,他只好將鯨魚骨橫在家門口的羊圈邊。爺爺說,要等考古隊或者博物館的人來收這塊骨頭。這條可憐的鯨魚,爺爺竟也說不清是藍鯨還是虎鯨,它死去已經有至少100年的時間,骨頭被海浪漂得雪白,周身布滿了不均勻的蜂窩孔。這可是一條鯨魚,叱咤萬里、搏擊風浪的鯨魚!放了學,百無聊賴,我就騎在這塊月牙形狀的骨頭上,上下晃蕩,像坐了蹺蹺板。一會兒在渤海,一會兒在黃海,去往太平洋,通向無盡的深藍宇宙。爺爺是個老漁民。這是漁村男丁的普遍命運。爺爺疼我。我出生的時候媽媽沒有奶,爺爺便為我養了一只奶羊,每天擠羊奶給我喝。村里人屢次向我描述,爺爺一手抱著我,一手牽著羊,那場面真溫馨,叫我以后一定要孝順爺爺。我最近一次想念爺爺,是因為讀了蘇東坡的詩。

“瑩凈魚枕冠,細觀初何物。形氣偶相值,忽然而為魚。不幸遭網罟,剖魚而得枕。方其得枕時,是枕非復魚。湯火就模范,巉然冠五岳。方其為冠時,是冠非復枕……我觀此幻身,已作露電觀。而況身外物,露電亦無有。佛子慈閔故,愿受我此冠。若見冠非冠,即知我非我。五濁煩惱中,清凈常歡喜。”時空轉換至1081年的黃州。在一次聚會中,老友陳季常對著天才作家蘇東坡調侃說,蘇東坡你什么文章都會作,唯獨不會作佛經。蘇東坡不服氣,誰說我不能呢?陳季常說,“佛經是三昧流出”,與你平時靠思慮謀篇布局不同。蘇東坡摩拳擦掌,那就試試,你隨便出題!陳季常隨手指指頭上的魚枕冠說,就以它為題。由此,蘇東坡寫下這首《魚枕冠頌》。魚枕冠,是以魚枕骨作為裝飾的帽子。那是一種特別的魚骨,是從淡水大青魚的頭部取下的骨頭。這種魚骨經打磨之后,呈半透明狀,像瑪瑙,又像蜜蠟。古代王公貴族戴的帽子,常以這種魚骨作為裝飾。當時,蘇東坡沉吟片刻,作了這首《魚枕冠頌》,意思并不難懂。魚骨,

離開魚身,成為帽子上的飾品。魚骨的身份,不斷地轉換,沒有定則,像我們的身體,如露如電。蘇東坡所作,當然稱不上佛經,因為這非佛親口所說。但詩文很切題,也很通透,有點《金剛經》的意味。或許正是靠著這種理念,在幻滅中暗含樂觀,蘇東坡在跌宕的人生旅途中收獲了許多快慰,不然他不可能將這首詩脫口而出。我懷念爺爺的時候,這首《魚枕冠頌》也多少寬慰了我的心。當年我騎的那塊鯨魚骨,終究沒有被博物館的人收走,而是在漁村搬遷的時候被推土機壓斷,跟普通的石塊、泥土一起填進了大海。威武的鯨,最終以這樣的方式回歸海洋。爺爺還跟魚骨發生過一次密切的聯系。爺爺視力極好,在岸上能看見50米以內海域中的魚。我們當地有一種土魚,沙黃色,身形扁平,游動的時候貼著水底的沙灘,靠著保護色很難被發現。年輕時,爺爺拿著鋼叉,站在齊腰深的海水里,專叉這種魚。土魚的尾巴上有毒針。有一次,挨了一叉子的大土魚痛極了,一掙扎,將毒針扎進爺爺右手的大拇指。爺爺了解那種毒性,立馬斬斷拇指。到了縣醫院,醫生在爺爺肚子上開了一個洞,將拇指插在洞里,長好了,再將拇指取出來。最終,拇指保住了,卻丟了指甲。爺爺跟我講述這一切的時候,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十年。自打我記事起,爺爺右手的拇指便沒有指甲。當時,爺爺一邊抿著黃酒,一邊道出上述情景。我懷疑爺爺是喝多了,抑或是評書聽多了,開始亂編故事——如何能將拇指插進肚子里生長呢?爺爺見我不信,便撩開衣服給我看那道傷口縫合之后留下的疤痕。最關鍵的是,爺爺還保留著那根有毒的土魚針。它像繡花針那么長,不太起眼。那根針,是另類的魚骨。冰山一角,訴說著海洋的兇險。爺爺晚年得了胃癌。我放暑假回家,得知這一消息,痛哭起來。再去看爺爺,他人瘦了一大圈,依舊閑不住手腳,樂呵呵地擺弄他的漁具。爺爺掀起衣服,給我看手術的刀口。爺爺說,他這輩子吃的魚太多了,魚骨便長在了肚子外面。只見那刀口是豎著的長長的一道,加上針線縫合的印記,歪歪扭扭,很像一條魚的骨頭。如今,爺爺故去已經10年。我經常在夢里見到他,有時見他在認真地叮叮當當修理一條漁船,有時見他沿著長長的海岸線行走、趕海。爺爺是個倔強不服輸的人。但是,任憑他再堅硬,也抵擋不住歲月柔軟的磨礪。如同蘇東坡的《魚枕冠頌》所寫,堅硬的魚骨,被打磨成帽子上的裝飾,又在時空里不斷地轉換身份。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這具如夢幻般脆弱的身軀,不可能長久保有。肝腸寸斷的別離,只是萬物演化中最微不足道的環節罷了。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的世界和他們的世界,那么近,又那么遠”,“近”指“我”與漁民的“距離不到3米”,“遠”指兒童的快樂世界與成人的生活世界截然不同。B.作者說蘇東坡的《魚枕冠頌》稱不上佛經,卻有《金剛經》的意味,表明蘇軾的這個作品寫得很通透,展現了“幻滅中的樂觀”這一人生態度。C.我出生時媽媽沒奶,爺爺便為我養奶羊,擠羊奶給我喝。這一方面表明爺爺疼我,另一方面也蘊含了成年后的“我”有羊羔跪乳的感恩之情。D.“我”深愛爺爺,爺爺的去世給我帶來了巨大傷痛。直到10年后,我明白了別離只是萬物演化的一個環節后,才從這種悲痛中解脫出來。7.下列對文本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足有七八米長的鯨魚骨,被海浪漂得雪白,周身布滿了不均勻的蜂窩孔。作者由此想象它曾經叱咤萬里、搏擊風浪,是一條威武的鯨。B.爺爺第一次“撩開衣服”給我看疤痕,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亂編故事;第二次“掀起衣服”給我看手術的刀口,是為了展現自己面對病魔的樂觀。C.文中交待鯨魚骨回歸海洋的結局,不僅照應前文爺爺對鯨魚骨的結局的期待,也呼應了《魚枕冠頌》中的魚骨變化所蘊含的情理。D.本文采用時空跳躍的方式,結合清晰的線索結構,帶領讀者穿梭于不同的人事場景當中,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審美感受。8.“我”、爺爺、蘇軾與魚骨有著不同的關聯點,作者是如何建立起這些關聯來的?這樣的關聯有何作用?(4分)9.本文開篇為什么給人以魔幻現實主義的“錯覺”,這樣的寫法有怎樣的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小題。材料一:為學之道,始于立志,猶射者未發矢而志已及之。志大而大,志小而小,他日所成無不由是。吾人須思天地生我,是如何賦畀①,父母生我,是如何屬望,為智為愚,為賢為不肖,去取斷然,自此分明矣。此志一定,便須實做工夫,以必求其如我所志而后已。日用之間,一切外誘凡可以奪志者,力屏絕之。如耳之于聲,目之于色,口之于味,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之類,固有不知其然而浸淫入之者。惟有猛提此志,一發深省曰:“吾志為何,而以是自喪乎?”則于學也,將有欲罷不能者矣。(節選自《答顏孝嘉論學十二則·一》)材料二:朱子上疏曰:“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責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為兄弟、為夫婦、為朋友,以至出入起居、應事接物之際,亦莫不各有其理。有以窮之則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若夫讀書,則其不好之者困息忽間斷而無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乎貪多而務廣,往往未啟其端而遽已,是以雖復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匆匆,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從容涵泳②之樂,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厭,以異于彼之息忽間斷而無所成者哉?孔子所謂‘欲速則不達’,正謂此也。誠能鑒此而有以反之,則心潛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讀之書文意接連,血脈貫通。若夫致精之本則在于心。孔子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孟子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正謂此也。該能嚴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讀書以之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注】①畀:予,給予。②涵泳:玩味,細細體會。(節選自《朱子讀書法》)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不為物欲A之所侵B亂C則以之D讀書E以之觀F理G將無所H往而不通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屬,委托、交付,與《赤壁賦》中“舉酒屬客”的“屬”意思不同。B.誠,如果、果真,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誠能見可欲”的“誠”意思相同。C.通,通曉、懂得,與成語“觸類旁通”中的“通”意思相同。D.厭,滿足,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何厭之有”的“厭”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個人成就的高低與其志向的大小有關,志向的確立建立在個人責任與父母期望的基礎上,志向的實現則需要做實功夫,并時常反省。B.朱熹認為要想深入鉆研學問,必須用心專一,不受物欲侵擾,這一觀念不僅與孔孟之道相合,也與荀子在《勸學》中的觀點契合。C.在朱熹看來,倘若讀書之人能夠思緒從容、細細體味,那么即使是不喜歡讀書的人,也能專心于一處而不移,獲得讀書的樂趣。D.兩則材料都圍繞“為學之道”展開論述,材料一側重強調立志的重要性與踐志的方法,材料二則側重討論為學與讀書的方法和態度。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日用之間,一切外誘凡可以奪志者,力屏絕之。(2)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14.材料二中,朱熹是如何論證“致精之本則在于心”這一觀點的?(二)古代詩歌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15—16題。己未元旦文徵明勞生九十漫隨鱌,老病支離幸自全。百歲幾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見曾玄。只將去日占來日,誰謂增年是減年?次第梅花春滿目,可容愁到酒樽前?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勞生”寫出詩人一生辛勞,“漫隨緣”則體現出人生應順應機緣,不必強求。B.詩人年老體弱、疾病纏身,新年來臨深感憂慮,希望能夠保全自己,安度晚年。C.詩人用問句發出感慨,能活到耄耋之年的人寥寥無幾,也為能五世同堂感到欣慰。D.梅花依次綻放,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春日美好圖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悅之感。16.頸聯蘊含著詩人深刻的人生感悟,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陳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向晉武帝表示自己將不惜犧牲生命,為國效力,報答皇帝恩德。(2)屈原《離騷》中,將時間比作流水,表達時不我待之感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擬聲詞常以疊詞的形式出現,古詩詞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如今,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而且是全人類共享的節日和文化了。春節以它_A_、無可替代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被世界所熟知。列入非遺名錄的春節,已是人類的文化瑰寶,必定受到更廣泛的關切。(甲)?不難。他們只要能有機會和中國人過幾天春節,參與其中,就會深切地感受到春節的熾烈與溫馨,還可以從習俗里了解到中國人特有的感情表達方式,比方說為什么非要在除夕這天趕回家。為什么金家要一起守歲,為什么除夕夜晚不熄燈,為什么壓歲錢必不可少。為什么過年要穿新衣裳,為什么太紅色突然成了年的標志色,為什么平常看不到的門神、財神、灶王、三星、八仙,這時候全胃出來了……外國朋友會從中知道中國人的重視親情,孝敬父母,生活理想,還有淳樸美好的價值觀。春節源自農耕生活。①在漫長的農耕時代,生活依從生產,生產依從大自然的四季。②新一輪大自然四季的更替,也是人間新一輪生產、生活的開始。③當一年一度冬去春來的節點到來時,就分外重要了。④人們自然要把對新一年生產和生活的向往,全放在對年的祝愿里。⑤所有人間的美好期許,也都一擁而來,匯成年的主題。人們表達這種對生活的向往與盛情,落到行動上是_B_的民俗,大到民間灶火和廟會,小到一枚巴掌大,美麗、鮮亮的窗花。沒有一處灶火不具有自己的特色,沒有一枚剪紙不帶著自己地城的風情與傳說。大多數非遺項目的傳承者是少數身懷絕技的人,(乙)。一代代中國人不僅僅是春節文化的傳承人,還是春節文化的創造者。如果說,萬里長城是我國最大的物質文化遺產,那么,春節則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萬里長城。當春節習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定會給人類文明大大增添奇光異彩和多樣性,同時也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拓開一條寬展的大道。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4分)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20.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連用七個“為什么”,有什么表達效果?(3分)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如改成“可以說,我國最大的物質文化遺產是萬里長城,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春節”,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5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凱文·凱利在《寶貴的人生建議》中說:“每個月嘗試一次,換條路回家,換個門進家,換把椅子吃飯。”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及解析1.A(B“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是適用于中國社會的普遍真理”錯誤,表述絕對化。C“馬克思認為”錯誤,應該是“恩格斯認為”。D“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中的核心元素指導我們”錯誤,原文是“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中的核心元素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無論何時何地”的說法也不正確)2.D(“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土壤”錯誤,原文是“‘出新’必須扎根于‘今用’的豐厚土壤,從中汲取生長壯大的養分)3.B(強調的是故宮文創開發出了新產品,沒有體現出“對原有體系進行變革和取舍”,也沒有體現出“在辯證否定中創新發展”)4.①“決不能”“必須”等詞語表示強烈的語氣,斬釘截鐵,表達了作者鮮明的觀點、態度和立場,體現了作者的自信。②“決不能”“必須”等詞語體現了作者對形成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嚴格要求,使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每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給分)5.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強調中國文化必須有自己的形式,必須立足于民族文化。②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主張吸收外來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將之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③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強調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文化。(每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給分)6.(3分)D7.(3分)B8.(4分)①用回憶、聯想的方式,通過魚、魚骨將幾者關聯起來(“回憶”、“聯想”各1分)②作用:將不同人物用同一種東西——魚,鏈接起來,使故事內容集中。(1分)表現不同人物都跟魚有相似命運,從而凸顯主題。(1分)9.(6分)原因:開篇寫的是兒時的記憶,采用的是兒童視角,展現的是超脫現實的感受和想象,但它又是“我”兒時真真切切騎魚骨玩樂的事兒,所以給人以魔幻現實主義的“錯覺”。(2分)好處:①以夢幻開篇,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②在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強烈反差中展現新奇的藝術魅力;③為后文寫爺爺的傳奇故事、蘇軾的人生態度以及我的人生體驗張本。(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兩點得3分,答對三點得4分)10.CEG

11.D12.C

13.(1)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外來的誘惑,凡是能夠動搖(改變)志向的,都要盡力摒棄它們。(2)做學問的方法,沒有比窮究事理更重要的;窮究事理的關鍵,必定在于讀書。14.首先引用孔子、孟子關于為學的言論,說明學問之道關鍵在于收心、求放心;接著指出如果能做到嚴恭寅畏,讓內心不被物欲侵亂,那么讀書、觀理就能無所不通,從而論證了“致精之本則在于心”這一觀點。【解析】【導語】這篇文言文主要探討了為學之道的原則和方法。材料一強調了立志的重要性以及專心一志去學習的必要性,指出個人成就與志向相關,且需要實際行動和自我反省。材料二由朱熹論述其學問方法,提出先窮理、后讀書,并在讀書過程中要專心致志、避免受物欲干擾,強調學習的精髓在于內心的敬畏與持志。兩者均點明學習過程中志向和方法的重要性,具備較強的說服力和指導性。【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不被物質欲望侵擾擾亂,那么用這樣的心態去讀書,去體悟道理,就會無論到哪里都能融會貫通。“為”為介詞“被”,引出對象“物欲”,“不”“為物欲”修飾動詞“所侵亂”,中間不應斷開,應在“亂”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以之讀書”“以之觀理”句式對稱,應在“書”“理”后面分別斷開,即在E、G處斷開。故選CE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屬”,委托、交付;/通“囑”勸酒。句意:對我們有著怎樣的期望。/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B.正確。“誠”,均為“如果、果真”。句意:如果真能以此為鑒并加以改正。/如果看見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C.正確。“通”,均為“通曉、懂得”。句意:前后脈絡融會貫通。/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D.“厭,滿足”“意思相同”錯誤。“厭”,厭煩;/滿足。句意:長久堅持而不厭倦。/有什么滿足呢?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那么即使是不喜歡讀書的人,也能專心于一處而不移,獲得讀書的樂趣”錯誤。朱熹的意思是讀書之人要能思緒從容、細細體味,才能專心于一處而不移,獲得讀書的樂趣,而不是說不喜歡讀書的人通過這樣做就能做到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日用”,日常生活;“外誘”,外來的誘惑;“奪”,動搖、改變;“屏絕”,摒棄。(2)“為學”,做學問;“莫先于”,沒有比……更先(重要)的;“窮理”,窮究事理;“要”,關鍵。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思路的能力。由原文“孔子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孟子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正謂此也”可知,首先引用孔子、孟子關于為學的言論,說明學問之道關鍵在于收心、求放心;由原文“該能嚴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讀書,以之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可知,指出如果能做到嚴恭寅畏,讓內心不被物欲侵亂,那么讀書、觀理就能無所不通,從而論證了“致精之本則在于心”這一觀點。參考譯文:材料一:做學問的方法,從樹立志向開始,就如同射箭的人還沒放箭,志向就已經指向了目標。志向遠大,成就就大;志向渺小,成就就小,日后所能取得的成就,無不是由此決定的。我們必須思考,天地生育我們,賦予了我們怎樣的稟賦;父母生育我們,對我們有著怎樣的期望。是成為聰明的人還是愚笨的人,是成為賢能的人還是不成才的人,取舍應當果斷,從此界限分明。這個志向一旦確定,就必須切實下功夫,一定要讓自己達成所立下的志向才行。日常生活中,所有來自外界的誘惑,凡是能夠改變志向的,都要極力排除。比如耳朵對于音樂,眼睛對于美色,嘴巴對于美味,鼻子對于香氣,四肢對于安逸等,本來就有不知不覺逐漸侵入內心的情況。唯有猛然提起這個志向,深刻地自我反省說:“我的志向是什么,怎能因為這些而喪失志向呢?”那么對于做學問,就會達到欲罷不能的境地了。材料二:朱熹上奏章說:“做學問的方法,沒有比窮盡事理更重要的;窮盡事理的關鍵,必定在于讀書;讀書的方法,最重要的在于循序漸進并達到精通。而達到精通的根本,又在于心懷敬畏并堅守志向,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天下的事物,沒有不存在事理的。做君主與臣子的,有君主與臣子之間相處的事理;做父親與兒子的,有父親與兒子之間相處的事理;做兄弟、做夫妻、做朋友,以至于日常的出入起居、待人接物的時候,也沒有一處不存在各自的事理。能夠對這些事理進行探究,那么從君臣關系的重大方面,到事物細微之處,就沒有不明白它們為什么是這樣以及應當是這樣的原因。至于讀書,那些不喜歡讀書的人,會因困倦懈怠而忽然間斷,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些喜歡讀書的人,又難免貪多求廣,往往還沒開始深入探究,就倉促結束。因此,雖然整天勤奮勞作,不得休息,但神情匆忙,常常好像有什么在催促追趕,而沒有從容品味、深入體會的樂趣。這樣又怎能深刻相信并有所收獲,長久堅持而不厭倦,從而與那些因懈怠間斷而一事無成的人有所不同呢?孔子所說的“欲速則不達”,正是指這種情況。如果真能以此為鑒并加以改正,那么心思就能專注于一點,長時間保持不變,所讀之書的文意就能連貫,前后脈絡融會貫通。至于達到精通學問的根本,在于內心。孔子所說的‘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牢固’,孟子所說的‘學問的方法沒有別的,只是找回自己迷失的本心罷了’,正是說的這個道理。如果能夠做到嚴肅恭敬、心懷敬畏,長久保持這種心境,使自己整天莊重嚴肅,不被物質欲望侵擾擾亂,那么用這樣的心態去讀書,去體悟道理,就會無論到哪里都能融會貫通。”15.B[解析]“新年來臨深感憂慮,希望能夠保全自己,安度晚年”理解有誤。16.①“只將去日占來日”,詩人年近九十,認為自己生活過的每一天都是對未來的占取,表達出對人生的知足與感恩;②“誰謂增年是減年”用反問句反駁了年齡增長生命就不斷減少的觀點,體現出詩人的樂觀豁達;③通過對時間和生命的思考,表達了詩人珍惜當下、不懼衰老的積極人生態度。【評分標準】6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17.(1)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2)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3)示例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示例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示例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評分標準】6分。每空1分,錯字、漏字均不得分。18.(2分)A.博大精深B.形形色色(每空1分,其它答案符合語境也可得分)19.(4分)甲:外國人想了解春節難嗎?乙:而春節的傳承者卻是全體中國人(每空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20.(4分)②語序不當,將“大自然”與“新一輪”對調。③成分殘缺。在“成為”前加“年”(每改對一處給2分。)21.(3分)①排比列舉中國春節的各種習俗,表現中國春節文化的豐富性。②采用“為什么”句式,表現外國友人對中國春節的好奇心理。(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3分。)22.(5分)示例:①原文巧用比喻,將春節比作萬里長城,生動地表現出春節的文化內涵及其重要地位。②原文用假設語氣,更符合評判的邏輯。③原文句式回環交錯,更具意蘊,令人回味無窮(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4分,答對三點給滿分。)23.【難度】0.4【知識點】人生感悟、價值理念、引語式材料、探索創造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引用凱文·凱利的話,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喻示人生的道理。其中關鍵詞是“換”,“換”就是摒棄因循守舊的思維,學會改變。人們慣常于走老路,每天重復著一成不變的動作:始終沿著那條路回家,始終開那個門進家,始終坐那把椅子吃飯。這反映出人們在思維深處,有著出于所謂安全感的守舊心理,有著安于現狀的落后思想。這種心理和思想危害很大,它往往會使人不思進取,使人的思想僵化,使生活缺乏生機。因此,必須學會“變”。引申開來看,無論在什么領域,都要善于沖破舊有的藩籬,順勢而“變”。生活中添加小小的變化,能夠給生活增加色彩和生機;學習中尋求方法的變化,會使人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習質量更高;團隊有了變化,會使每個成員更富朝氣;國家實行改革,會使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