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際貿易政策概論2概觀3各國從全球貿易自由化獲得甚多利益貿易是促進經濟成長的引擎。在過去二十年間,全球貿易以每年6%的速度在成長,為全球產出成長率的兩倍1947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GATT)成立以來,已進行了八個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加上許多片面或區域性的貿易自由化協定與措施,使得全球貿易已大幅自由化4自由貿易對許多開發中國家亦攸關重要許多開發中國家因貿易的開放與興盛,而大幅提升了生活水平他們占全球貿易的重要性也逐漸升高,從1970年初其占世界貿易約四分之一,已提升至今天的三分之一其出口也逐漸以工業產品為大宗,占其總出口的80%。同時開發中國家相互貿易也大幅升高,約有40%的開發中國家出口是輸出到其他開發中國家5不平衡的貿易進展各地貿易的進展并不均衡,以亞洲開發中國家進展最快,拉丁美洲國家次之;而諸如非洲與中東國家的進展就極緩慢,他們還是大幅倚賴傳統初級產品的出口。這樣的國家大約有75個,由于根深蒂固的結構問題、萎弱的政策架構與機制,乃至國內外的保護措施,都使得這些國家逐漸趨于邊緣化6貿易開放有助于經濟成長貿易的開放對國家經濟成長的功效極為明顯。若干開發中國家因貿易的大幅開放而在許多產品產生了競爭優勢,這些國家之絕對貧窮的人口從1993到1998年間減少了一億兩千萬(14%)平均上,那些在1980年代大幅降低關稅的國家,在1990年代都有巨幅的經濟成長7開發中國家從貿易自由化獲得更多利益據估計,若消除所有貿易障礙的話,將產生每年兩千五百到六千八百億美元的利益,其中三分之二將為已開發國家所獲得,不過開發中國家所獲利益亦將遠高于他們目前所獲經濟援助的利益從比例上來說,開發中國家因全球貿易自由化所獲利益亦將較高,那是因為他們的保護程度較高,所面對的貿易障礙也較大8自我開放的獲益最大其實,各國從貿易自由化所獲利益,以開放自己本身的市場為最大。已開發國家將從開放自己的農業市場獲得最大利益,而開發中國家亦將從開放工業與農業市場而獲得極大利益另一方面,低所得國家亦將因已開發國家之開放農業市場而獲得最大,那是因為農業產品為其最重要的出口項目9工業國家對農業的保護工業國家仍然高度保護其農業,他們在農業上的平均關稅保護程度為制造業的九倍,他們對農業的補貼金額相當于非洲國家總產出的2/3,這使得世界農產價格下跌,開發中國家的農業部門因此遭到極大損失。譬如,歐洲聯盟每年以二十七億歐元支助歐洲蔗農,因此有效地阻擋了熱帶地區蔗糖的輸入10工業國家也保護其制造業在制造業方面,雖然工業國家的關稅已極低,但對那些開發中國家具比較利益的產品,譬如紡織與成衣,仍然維持極高的關稅,包括關稅高峰(tariffpeaks,關稅稅率超過15%)、關稅累加(tariffescalation,隨加工程度而提升關稅)等等。譬如美國平均關稅為5%,但卻對幾乎300種產品實施關稅高峰,這在每年從最貧窮國家輸入美國的十億美元的金額里,幾乎占了90%,這也使得許多國家不易擴大其出口產品范圍11開發中國家的關稅更高許多開發中國家也維持極高關稅,他們在工業產品的進口關稅水平,大多為工業國家的三、四倍之多。他們也有關稅高峰及關稅累加的措施他們在農業產品的進口方面,關稅比工業產品更高12非傳統貿易障礙的崛起其他非傳統的貿易障礙則較難評估,不過隨著關稅與進口配額等貿易限制的逐漸降低,這些非傳統措施工具則逐漸抬頭工業與開發中國家都漸趨倚賴反傾銷措施,而以開發中國家因此所受限制最多。另一個重要的貿易障礙,就是以技術或衛生標準為理由,使得出口者提升成本,也造成消費者的損失。譬如,歐洲聯盟對黃曲毒素的管制要求,使得非洲在麥片、干果與豆類的出口,增加了極大的成本13優惠措施的效果不彰工業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優惠貿易待遇,對后者的幫助并不大,因為他們時常將后者最感興趣的產品排除于優惠名單之外。優惠內容也極為復雜、不透明,充滿各種除外規定;而一旦被取得了市場,即軋然而止14貿易自由化勢在必行由上所述,我們發現勢須加速全球貿易的自由化,雖然多纖維協定(MultifibreAgreement)將于2005年終止,但還是需要加速紡織、成衣與農業的貿易自由化而開發中國家如要因應更為開放的世界貿易體系,勢須加強其經濟體質加強貧窮國家的市場取得,將有助于其經濟發展與消除貧窮,而這對工業國家來說,成本并不高15多邊貿易談判亟待展開在WTO之下的多邊貿易談判有其重要性,透過廣泛的消除貿易障礙,使得各國出口商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此外,這也將促使各國進一步開放其市場,并壓抑國內利益團體要求保護的聲浪。去年WTO部長會議終于同意展開新回合的貿易談判,這對許多國家來說是相當大的利基16貿易對經濟成長的影響17為何要從事貿易?貿易使得資源更有效使用,因而增進經濟的利益。舉臺灣與印尼來說,臺灣不生產石油,故必須從印尼進口石油或其他石油制品,以維持經濟的成長;反之,印尼有許多消費物品或機器設備本身并不生產,所以必須從臺灣或其他生產國進口這些物品。于是,透過相互貿易,使得兩國因此而獲利。舉另一個例子:在加拿大生產汽車,有兩種可能途徑—一種是加拿大在安大略省自己設廠生產,一種是在沙士卡其旺省種植小麥,然后將小麥賣給日本,以換取日本所生產的汽車。加拿大會選擇那種途徑,當然是那個會帶給加拿大較多汽車的途徑—向日本買車18什么是貿易?以下六點有助于我們了解什么是貿易:國際貿易就像其他經濟活動一樣,是一種生產的過程,將出口轉換為進口貿易的目的是進口,而非出口。一國從貿易獲得利益,主要是因為它有能力進口所需之物品。出口則是一種負擔,因為只有靠著出口,才能換取進口我們追求高生產力,并不是因為這有助于與他國競爭,而是因為這將使得一國可生產并消費更多的物品。這無論是有無從事對外貿易,都是一樣19什么是貿易?(續)我們時常過于強調高價值部門,其實并非這些部門才能從貿易獲得利益有人常把就業與貿易聯想在一起,進口太多產品,降會降低國內就業。實際上諸如關稅政策,對就業的影響實在不大。所以,當我們就貿易政策進行爭辯時,大可不必對就業的增減太過大驚小怪政府扶持某個產業,固然有助于該產業與國外競爭,不過也使得其他產業可用的資源因而減少。即使透過貿易,也無法掩飾這個事實:政府對某一產業的扶持,也將造成另一產業的損失20貿易的靜態利益經濟學里談到貿易利益,通常分為「靜態」與「動態」利益。一個國家從事對外貿易,其國內價格水平即必須針對國際水平來加以調整,而國內生產者與消費者也因此必須予以因應;這種因應動作所造成資源更有效的使用,即為貿易的靜態利益另一種利益為規模經濟之利益。一國因貿易而擴大銷售市場,這使得生產者能進行更大規模的生產,也使得單位生產成本因而降低。這對本國市場極小的國家來說尤其重要。這也可解釋為何兩個或更多的國家同時都生產同一種產品(譬如鞋子),并相互貿易,大家都更為專業化,也因而改變了國內的產業型態21貿易的動態利益貿易的動態利益較難理解,不過通常也較為重要。主要是指因貿易的自由化,而在較長期間(數十年)增進了經濟的成長,這可能來自若干因素:這將增進外人投資,因而促成經濟的成長因國外的競爭而激發國內生產者提升其X-效率(X-efficiency),也就是促使生產者積極從事創新及其他提升效率的行為貿易的動態利益有著重要之政策意涵。不過因為很難就實際資料加以證實,所以時常很難讓一般民眾體會其重要22自由貿易的意涵由上所述,我們可以引申:減少或消除貿易的障礙,將可激勵一國之廠商加強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利益的物品。一國將集中于生產效率較高的產品,并以之交換那些本國生產效率較低的產品貿易增加了國外與國內市場的競爭性,這表示國內廠商必須更快速因應市場的變化。廠商必須找出更多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并極力提升其產品質量,這也使得消費價格因而降低雙邊或多邊的貿易自由化亦導致更為清晰的貿易法則,這亦減少了許多不確定性。沒有這些法則,一國將面對反覆無常的貿易伙伴;而減少了不確定性,也使得廠商較易從事商業決策23多邊貿易談判的擴大我們從多邊貿易體系來了解什么是貿易自由化。最明顯的貿易障礙是關稅,在過去五十年間,先是透過GATT,然后是WTO的多邊貿易談判,使得各國關稅大幅降低。開發中國家關稅一般還是比已開發國家為高東京回合將貿易談判范圍延伸入各國國內,觸及補貼與政府采購。政府采購當然不止包括關稅問題,它深深影響貿易的機會以及投資的決定,因為它涉及一國總產值的10-15%,并關系一國是否刻意保護其國內廠商24補貼議題的涉及不論是對國內生產或出口的補貼,都對貿易造成極大的扭曲作用。基于此,GATT曾嘗試澄清關于補貼的復雜法則,并在WTO里確立了所謂「補貼與平衡措施協定」(AgreementonSubsidiesandCountervailingMeasures,ASCM)與「農業協定」(AgreementonAgriculture,AA)今天農業補貼還是存在極為嚴重的問題,并涉及每年數十億美元的補貼金額25WTO范圍的擴大烏拉圭回合談判后成立的WTO,將管轄范圍擴大到包括農業貿易、服務業貿易、與貿易相關的投資措施(TRIMS)、與貿易相關的智慧財產(TRIPS),并加強對GATT法則的檢視與擴大26對貿易效果的實證研究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IMF)都對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世界銀行主要從貿易對就業的影響著眼,它大致認為貿易對就業有正面的影響:貿易的擴大減少了國內需求所加的限制,使得國內廠商針對全球需求從事更專業與升級的生產貿易也有助于消除貧窮貿易使得勞工能取得更為低廉的消費品,也使得廠商取得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27政策意涵世界銀行就政策方面指出:如果一國原來極為保護國內產業的話,貿易自由化將會帶來相當痛苦的調整過程。社會的轉變,尤其對那些缺乏彈性與技能的工作者,會有極為負面的沖擊,原來受保護的部門也會遭殃不過,因整體來說是有利的,所以政府當局宜加強提升勞工技能,并避免保護的復起,以加速經濟結構的轉移28IMF的研究結果IMF的結論也差不多:就開發中國家來說,外向型的國家比內向型的國家表現要好,所謂內向型是指貿易障礙高,并傾向于進口替代,而不偏好出口對貿易的限制與孤立最好的例證是過去的中央計劃經濟國家,他們管制性貿易的做法,導致投資的無生產效力,以及資本的虛廢相對說來,許多先進國家因大幅保護農業,對生產、就業、消費與貿易都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效應29OECD的研究結果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結果頗為中肯,它指出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長期是有利的,并點出貿易的優勢與弱點。它也指出所謂「出口是好的,進口是不好的」觀念上的謬誤;貿易自由化同時影響了進口與出口。OECD也強調外人投資對全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外投資,將擴大投資的選擇,以及增進競爭力;象是專業服務與零售業等,對外投資有時是唯一可行的出路30APEC的研究結果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研究指出,貿易自由化將使APEC各會員總產值提升0.4個百分點,或以1995年幣值來說,將增加六百九十億美元。APEC區域內的自由化將使全球總產出增加七百一十億美元,或0.2個百分點,這大概是烏拉圭回合結果整體影響的四分之一(亦即烏拉圭回合將使全球總產值上升0.8個百分點)APEC研究亦指出,因各國經濟幅員與發展程度的不同,貿易自由化的影響程度亦不同,對開發中與新興工業會員國來說,其所受正面影響將會較大31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32關稅已不重要了嗎?世界四大(Quad)(加拿大、歐洲聯盟、日本、美國)之平均最惠國(MFN)關稅已降至5%左右,而在一般優惠關稅體系(GSP)、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歐洲∕地中海伙伴協定(Euro-MediterraneanPartnershipAgreement)等機制之下,從開發中國家輸入四大的大部分產品,都可享受免關稅的待遇不過,雖然已開發國家的平均關稅稅率已極低,但還是有若干產品之關稅稅率高于100%,而且這些關稅高峰時常集中在那些開發中國家最有出口利益的產品上面33高關稅產品有增無減這些產品包括諸如糖、谷物、魚類等主要糧食作物、煙草及若干酒精類飲料、水果與蔬菜、含糖高的食品、衣物與鞋類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實際上是將關稅范圍予以擴散,過去許多農業產品的非關稅障礙措施,都予以關稅化,轉換成極高的關稅。因此,四大里關稅高于平均稅率三至四倍者,是很普遍的事34優惠的限制與關稅的累加在有關稅高峰的情形下,許多較敏感的產品常被排除于優惠名單之外,或者搭配以某種數量的限制,譬如是關稅配額(tariffratequota),或限制適用的國家已開發國家也大多呈現關稅累加的情形。譬如在歐聯與日本,完全加工的食品關稅為初步加工者的兩倍,而達到24%與65%之間。加拿大更嚴重,完全加工者為初步加工者之十二倍四大國家的出口退稅,加上GSP亦常集中于MFN稅率較低的產品,更使得上述關稅累進的情形更為加劇35關稅高峰最值關切關稅高峰(稅率高于15%)是較值得關切的地方,那是因為關稅高峰較攸關最低度開發國家之出口這些產品也是已開發國家真正要保護者考量所有產品費時費力,也不見得能得到顯著效果同時,就四大來說,非關稅障礙(NTBs)并不重要,加拿大只有1.2%的產品,歐洲有4.2的產品、日本有2.6%,而美國有2.9%的產品受到非關稅障礙的限制36關稅高峰概況在四大關稅調和體系(HS)六碼的產品里,大約有介于6%到14%的產品為關稅高峰,其平均稅率為28%,為未加權總平均稅率(6.2%)的4.5倍。其中以歐聯最高,平均高峰稅率為40.3%,其總平均稅率為7.4%美國與加拿大的關稅高峰主要集中于工業產品,而歐聯與日本則集中于農業產品。加、歐、日、美稅率最高者分別為奶油(340%)、牛雜碎(250%)、蔗糖(170%)、有殼花生(120%)37最低度開發國家承受相當大關稅負擔1999年四大關稅高峰產品總進口值為928億美元,其中60%來自開發中國家,占這些國家對四大出口的5%。最低度開發國家所受影響則高許多,占其對美、歐、加總出口的15%到30%四大可從這些產品進口獲得22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其中半數來自開發中國家,而最低度開發國家雖然享受了優惠待遇,還是要支付二億美元的關稅38優惠待遇有高下之分如前所述,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因GSP或自由貿易協定而從四大獲得優惠待遇。大約有170個開發中國家從加、日與歐聯獲得GSP待遇,而有29個被美國排除在外,也就是只有140個開發中國家享受某種程度的優惠待遇優惠待遇有層次之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者獲得最大優惠:美國給安地斯協定(ATP)、加勒比海國家(CAR)、墨西哥(NAFTA)最高優惠待遇;歐聯給予羅美(Lomé)成員(ACP)、東歐及地中海協定國家最優惠待遇;加拿大則分別對最低度開發國家(LDC)、加勒比海優惠協定國家以及墨西哥與智利因自由貿易協定而獲得最優惠待遇39某些國家享受優惠幅度相當大優惠待遇通常都極慷慨,譬如歐聯給予LDCs或ACP成員的優惠稅率都低于1%,而對GSP待遇則較差,不過也有大約一半的差距;美、日的GSP差距也有一半,而對LDCs有60%的優惠差距;加拿大則給予GSP25%的優惠差距,LDCs則有45%的差距美國資料顯示在關稅高峰產品的優惠待遇差距較小,GSP約為20%,LDCs為41%,安地斯與加勒比海協定成員則享受45%的差距40低度開發國家尤其需要關切由上所述可知,四大對某些特定國家集團給予極優惠待遇,但若不幸不屬于這些集團,加上關稅高峰的限制,將使許多低度開發國家出口受到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根據研究,若四大消除對低度開發國家關稅高峰的限制,對后者出口市場的影響將達到30%至60%。這些國家因此增加的25億美元的出口額,占其對全球總出口的11%;另一方面,其他開發中國家因此產生的損失,指占其全球出口總額的0.1%,故對其影響極微41關稅減讓是低度開發國家能獲得最看得見的幫助低度開發國家因四大解除關稅高峰所獲利益,實集中在少數產品。譬如就美加來說,主要為成衣類,而就日、歐來說,則以蔗糖與相關產品以及谷物為主要受益者。孟加拉將是最大受益者,其他諸如柬埔寨、維德角、海地、寮國、賴比瑞亞、馬拉威、馬爾地夫以及索馬利亞也都將增加20%左右的出口關稅減讓也許不是增進這些低度開發國家利益最大的因素,不過這畢竟是其他國家能提供這些貧窮國家的幫助。其他方面,還是有賴這些國家之進行國內的改革不可42WTO有關關稅之協定除了要求四大集團工業國給予關稅優惠與減讓外,在WTO架構下有關削減關稅的協定,也不可忽視烏拉圭回合談判產生了一個兩萬兩千五百業的巨冊,里面詳細羅列各國對特定產品之相關承諾,包括對進口產品關稅稅率的削減與約束(bind)。在某些情況下,關稅削減為零,1997年又特別約定,將信息科技產品的關稅降為零;同時,約束關稅的范圍也大幅擴張43關稅大幅下跌已開發國家從1995年一月起五年之內,大致上將削減工業產品之進口關稅達40%,從平均稅率6.3%降為3.8%。所有享受免關稅之工業產品進口值,將從20%的比例跳升為44%高關稅產品數量也將減少,關稅高于15%的進口產品,比例也從7%降為5%。開發中國家出口遭受15%以上之關稅者,比例則從9%降為5%1997年三月26日共有40個國家通過協議,同意到2000年時消除信息科技產品的進口關稅與其他課征,這包含全球92%該類產品的貿易44約束關稅的擴大已開發國家將「約束」關稅項目從78%的比例提升為99%,而開發中國家更將此比例從21%提升為73%。關稅一旦被約束,就不能再升高,所以對從事貿易與投資者有相當的確保市場之作用就已開發國家來說,他們的約束關稅也是實際課征的稅率,而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則把約束關定得比實際稅率為高,成為一種上限。約束關稅的承諾并非不能打破,但必須事先與最有關系的國家協商,而且大都必須提出補償45所有農業產品的關稅都受到約束,而且絕大多數采取非關稅之貿易限制(譬如說配額),也都轉換為關稅(亦及關稅化,tariffication),這使得農業市場較為明確過去,大約有30%的農業產品受到配額的限制。起先將其轉換為關稅,而維持其保護程度,也就是說,譬如在原先配額限制下使得進口價格高于自由市場價格78%的話,就轉換為78%的關稅稅率。然后經過六年左右的時間,這些關稅也已大幅削減。此外,原先許多禁止進口的項目,也陸續予以開放46技術與標準之貿易障礙技術的管制與工業的標準實極重要,但各國都不一樣。若太多標準,將使得生產者與出口商倍感困擾,而若任意訂定標準,也時常成為貿易保護的借口WTO貿易技術障礙協定(AgreementonTechnicalBarrierstoTrade)主要是希望確保管制、標準、檢驗與認證等程序,不致造成嚴重的貿易障礙。此協定是依據GATT東京回合協商所得之規范,加以修正而得47確保標準訂定的妥適性貿易技術障礙協定乃是體認各國基于人民、動植物的生命與健康之考量,或是為了環境之保護,乃至消費者之利益,有必要訂定若干標準;此外,亦不禁止會員國基于標準的遵行,而采取必要的強制措施。不過,為了避免標準的過于分歧,協定則鼓勵各國采行現有合適的國際標準,不過并不要求降低原有之保護程度協定主要對各國中央政府在相關標準之籌劃、采行與應用等方面,予以規范;并規范其他地方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將如何執行其管制措施,一般是依循中央政府所采原則48相互承認標準各國標準之實施程序,必須公平與公正。技術標準協定禁止各國采行措施,使得國內產品因此獲得不當的利益協定亦鼓勵各國承認他國的檢驗程序,如此一來,只要在生產地(即出口國)進行檢驗,即可確認是否符合進口國的標準制造商與出口商需要知道最新的標準,才能確保市場之無虞。基于此,WTO各會員國有必要設立詢問窗口,提供其他國家相關的標準信息49進口許可的規范進口許可措施現在已較不普遍,不過WTO還是嘗試予以規范。進口許可程序協定(AgreementonImportLicensingProcedures)要求進口許可必須簡單、透明與確實譬如說,政府必須公布必要信息,讓貿易商了解為何需要進口許可,并如何申請。當進口許可程序與項目有所變動,會員國政府也必須向WTO報備50許可程序的要求某些產品在符合若干條件,即可自動取得進口許可。WTO協定訂定了準繩,使自動許可之程序不致阻礙貿易之進行WTO針對其他非自動取得之許可,要求必須盡量減輕進口者之負擔,使得行政程序不致阻礙或扭曲進口。每一申請案件之處理不得超過三十天;若同時處理所有申請案,則不得超過六十天此協定也是從東協回合規范修正而來51報關價格的評定對進口產品的估價過程,也可能產生與進口關稅一樣的限制效果。WTO協定要求海關估價必須基于公平、一致與中性的原則,符合一般的商業習俗。任意或虛偽的估價行為,都是不準的。協定乃提供了一套估價標準海關官員若認為進口報價不能采信,得要求進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而若仍無法讓海關合理信服,則可認定報關價格無法代表物品的真正價值52出貨前之檢驗有時進口國會委托專業私人公司(或「獨立個體」)在國外出貨前檢驗貨物的價格、數量與質量等詳細狀況,這通常是開發中國家為了國家財政利益所采措施,譬如為了防止資本外逃、商業詐欺,或關稅的逃避,同時也為彌補行政效率之不足實施出貨前檢驗措施的政府,必須遵從非歧視、透明、保護商業機密、避免不必要延誤、正當估價程序、避免檢驗機構利益沖突等等原則。而接受檢驗的出口國也必須在適用其國內法時,不能有所歧視,并須公布本國的法規53原產地法則之適用原產地法則(rulesoforigin)是用來界定產品是在那里制造,是相當重要的貿易法則:因為諸如配額、優惠關稅、反傾銷措施、平衡稅措施等等,都必須倚賴此法則。同時,它也被用來從事貿易統計WTO協定要求會員國在適用原產地法則時必須透明,不能對國際貿易產生限制、扭曲或阻制的作用,必須一致、公正與合理,并須采取正面標準,也就是必須表明什么符合原產地法則,而非什么不符合54一致共通的法則WTO協定希望導致一調和與共通性的原產地法則,除了優惠貿易協定之外。也就是說,組成自由貿易區的國家可采行不同的原產地法則這種調和與共通的法則,必須具客觀性、可理解性與明確性。最后將產生一單一法則,在非優惠協定的情況下,適用全體會員國WTO還定了一附屬性「共同宣言」,以處置優惠協定下的原產地法則55阻礙貿易之投資措施貿易相關之投資協定(TRIMS)只適用于影響產品貿易之措施,要求各項措施不得限制或扭曲貿易,各會員國不得對外國人或外國產品予以差別待遇,亦即GATT里的「國民待遇」(nationaltreatment)原則;并不得造成數量限制,這是另一個GATT原則該協定后面列舉了若干不當之措施,包括地方采購之限制(localcontentrequirement)、限制投資企業進口或要求出口目標(tradebalancingrequirement)等56策略性產業政策57對產業的保護許多開發中國家時常采取保護性的經濟政策,以協助萌芽中的產業茁壯,免受國際競爭的壓制。十九世紀時,美國即以高關稅來保護國內產業的成長,到今天美國與許多歐洲先進國家還是刻意保護其農業與若干工業美國目前則從過去的高度保護轉變為極力推動開放,過去當它是一開發中國家,它強力反對對智慧財產的保護,今天它則堅持保護的姿態58產業政策成功要素發展國內或國外市場東亞國家之成功乃因其高度倚賴進口長期發展人力資源也較間斷式的發展計劃為有效總體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妥善使用也攸關重要所得的分配也不能偏廢當然還必須重視研究與發展59地理因素日本的領頭作用也值得深思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外來的威脅等等)邊陲對軸心的依賴60障礙產業發展政策的障礙:文化生產體系公私制度的缺憾61產業的培植先進技術的引用:困難、發展不足、經濟的不穩、政治的動蕩跨國企業與本地企業:企業育成的成功與否?62可能之瓶頸資本主義的利弊,攸關產業發展的成功與否經濟危機常造成瓶頸,不過也可能產生轉機科技的發展絕對不可忽視—技術的移轉常為注意焦點設施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則常造成產業發展的致命傷63雙邊以及區域貿易協定64多邊協商與區域協定在過去半世紀以來,全球貿易體系主要透過GATT主導的多邊貿易談判來予以維系,GATT后來則由WTO接手進行更體制化的規范行動到了1980年代末期,各國對烏拉圭回合進展的漸感不耐,乃思以雙邊或區域協定來推動全球經濟之整合,這又與多邊協商途徑產生了一種相互競爭的態勢65雙邊與區域協定的興起雙邊與區域協定比多邊協商的歷史要久遠,早在1860年英法即簽訂了無條件最惠國待遇的喀布登條約(CobdenTreaty),其他歐洲小國也相繼仿效,簽訂類似的條約1950年代有關關稅同盟(customsunion)等區域協定理論的發展,也促成另一波雙邊與區域貿易協定的興起66區域協定的型態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是一種普遍的區域貿易協定,簽署國采取差別性的待遇,對成員國的進口障礙(依據原產地法則)全部或大幅降低關稅同盟是另一種區域協定,除了自由貿易區的措施外,簽署國還采取共同一致的對外關稅及其他貿易限制措施以上為最主要之兩種區域貿易協定,其他還有所謂共同優惠關稅(commonpreferentialtariff)、共同市場(commonmarket)、經濟共同體(economiccommunity)、貨幣聯盟等等67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重建戰后的布列敦森林協定(BrettonWoods)所產生的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兩大組織,靜待第三個組織—以哈瓦納公約(HavanaCharter)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組織(InternationalTradeOrganizaqtion)之成形,惜因美國國會的反對,而只得以GATT這個過渡協定來取代,直到五十年后WTO的成立才告完成這也突顯了世界多邊與區域貿易安排多年來崎嶇的遭遇68區域貿易協定的效果兩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因降低彼此的貿易障礙,會增加相互的貿易量,這稱為貿易擴張(tradecreation)效果非會員國原來對協定簽約國的輸出,則會部分被成員國之輸出所取代,因而造成貿易的減少,這稱為貿易移轉(tradediversion)效果兩種效果對協定成員國都造成正面的效果,但對其他非會員國則可能產生負面的作用69規模經濟的利益如果一小國能藉由區域貿易協定的貿易擴張而達到生產的經濟規模(scaleofeconomy),將有助于其發展幼兒產業,進一步達成工業化的目標規模經濟產生成本降低之效果,使得協定會員國之生產者與消費者均獲得利益不過,要達成規模經濟效果,并不見得需要形成區域貿易協定,片面給予優惠性貿易待遇,也可達成此目的70促進市場之競爭區域貿易協定也可鼓勵廠商進入其他會員國的市場,如此可降低后者國內獨占廠商的市場力量,促進其市場的競爭性。競爭性的提升將有利于降低產品價格,使消費者獲得利益不過,自由貿易協定所造成貿易的擴張,也許只是增加了市場之區隔(本地貨與進口貨的區隔),不見得即會提升競爭性,所以反而不若規模經濟效果來得重要71減少相互傾銷與增加產品種類有一種情形為相互傾銷,兩國相互以較低價格將產品銷售到對方市場(而以本國之較高價格來支持)。此時若兩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將反而使得相互貿易因而減少,不過本國產品的國內價格也將降低,這也是因為經濟整合促成市場的競爭性,而使國人福利上升此外,因貿易的擴張而導致產品種類的增加,也有益于成員國的消費者72非關稅貿易障礙隨著關稅與貿易數量限制的消除,各國逐漸以國內措施來達成限制貿易的目的,諸如通關程序、產品標準與許可證、產品標示規定、智慧財產之執行、直接投資政策、監控與專業執照體系等,都會對貿易的進行造成阻礙效果有些區域整合協定即針對這些措施,達成相互調和與消除的協議(譬如見歐洲聯盟)此外,許多開發中國家亦希望藉由區域貿易協定達成促進區域貿易,乃至經濟改革之目的73已開發國家之區域整合歐洲聯盟:由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CoalandSteelCommunity)而至于歐洲共同體(EuropeanCommunity)發展而來。最近除了擴大會員體范圍之外,還注意其他深化經濟整合的議題,包括共同標準、消除妨礙貿易之產業與商業管制、貨幣聯盟等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將1988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延伸包括墨西哥,而成為一包含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區域協定,更希望借以促進墨西哥的經濟改革74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區域協定在已開發國家帶領之下,開發中國家也嘗試成立他們自己的區域貿易協定,亞洲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進展較明顯,不過其他如中東、北非等也嘗試與歐聯建立諸如地中海自由貿易倡議,乃至于沙哈拉非洲大陸75亞洲區域協定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FreeTradeArea,AFTA):東協(ASEAN)是亞洲成立最久的政治與經濟合作組織,1992年發起成立AFTA,于2002年全面實行亞太自由貿易區(Asia-PacificFreeTradeArea):區域開發中國家與美加、日本、紐澳等成立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包含了大部開放經濟體,希望有一天能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76拉丁美洲泛美洲自由貿易區:許多中南美洲國家希望藉由NAFTA的擴大,將他們納入其范圍南美共同市場(MERCOSUR):南美國家對區域整合比中美及加勒比海國家更為積極,這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與烏拉圭,自1991年成立關稅同盟至今,在消除貿易障礙方面頗有進展智利的選擇:智利最近采行關稅全面降為11%的政策,一方面成為Mercusor的附屬成員,一方面積極尋求成為NAFTA的成員77泛西半球1994年倡議的泛美洲自由貿易區,希望組成一包含整個西半球的區域協定加上美國也希望有朝一日能與歐洲聯盟連結,成為一泛大西洋自由貿易區(Pan-AtlanticFreeTradeArea)78WTO與區域協定從1947至1995年,GATT與WTO共被告知了超過100個的區域經濟協定(其中有些已不存在,或無關緊要)之成立。他們對WTO的影響究竟如何?1995年WTO秘書處的報告指出:「大致說來,區域與多邊經濟整合彼此為互補,而非相互排斥。」區域協定往往能夠超越多邊架構,同時他們在服務業與智慧財產方面的規定,也為烏拉圭回合談判鋪了路其他諸如環境標準、投資與競爭政策等協定,也為WTO所仔細研究之中79WTO允許區域協定的成立基本上,區域貿易協定是違反WTO對所有會員平等待遇之原則,不過GATT第二十四條則于某些條件之下,允許區域協定之例外情形:只要這些協定能使得成員國之相互貿易更為自由,同時不對其他國家產生更多的貿易障礙依據第24條,自由貿易協定或關稅同盟必須降低或消除集團內絕大多數部門之關稅與其他貿易障礙,而非成員則不應因區域協定而遭遇更多的貿易限制80WTO對區域協定的監督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第五條亦有有關服務業區域整合之規定其他WTO協定里也有允許開發中國家加入區域或全球關稅與其他貿易障礙之減讓的規定1996年二月WTO執委會成立了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CommitteeonRegionalTradeAgreement),以檢視區域協定對多邊貿易體系的影響,以及其與多邊安排之間的關系81世界貿易組織82百年前世界貿易先盛后衰一般人都以為世界是持續朝貿易開放的境界發展,實際上當我們追溯到十九世紀時,我們卻發現當時實極為自由開放,不論產品、人民以及資金,都在全球快速流通。所以二十世紀到了末期,只不過是回復到十九世紀末的景況罷了一百年前「全球化」的景象,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呈現衰落。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Fordney-McCumber關稅法,大舉提升進口關稅。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各國更極力嘗試升高關稅,希望將進口需求導向國內產品83美國力圖振衰起蔽1929年一月,全球總貿易金額大約為三兆美元,而到了1933年三月,則大幅縮減到不及一兆美元。其中,美國在1930年通過的Smoot-Hawley關稅法,整個顛覆了世界貿易體系二次戰前美國曾嘗試挽回此頹勢,不過戰爭的一觸即發,使得美國徒勞無功戰后,重建規劃者希望設計一套規范國際商業的法則,并發起設立國際貿易組織(ITO),不過遭到美國國會于1950年的否決,而告胎死腹中84GATT微弱的開端1947年各國協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模仿當時美國所簽雙邊協定的互惠做法,并期望以ITO為正式組織之依歸。隨著ITO的失敗,GATT只好勉強暫時充當國際貿易組織的角色GATT并無實際執行的機制,它的一些法則,一旦受到各國國內政治與利益團體的挑釁,頓時遭到忽略。這也導致農業、紡織與成衣之被排除于法制之外85美國支持GATT的時盛時衰從194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殘缺不全的GATT體系卻表現得出人意外的成功。這部分要歸功于美國國會,許多國會議員為了避開利益團體的壓力,乃授權美國總統盡力以達成國際貿易協定,只要美國總統有能力與他國達成協議,國會即全力支持。就這樣完成了許多回合的貿易談判到了1980年代中以后,由于美國對外的大幅貿易赤字,國會在利益團體驅使之下,開始介入對貿易的規范,貿易保護浪潮于焉展開86新回合、新挑戰里根政權為了阻擋保護浪潮,乃于1986年極力推動新一回合的貿易談判,亦即烏拉圭回合(UruguayRound)多邊談判烏拉圭回合觸及諸多方興未艾的議題:區域貿易協定的興起,農業及紡織與成衣尚未受到規范,人們開始希望對服務業貿易有所協議,美國等高科技與創新國家希望保護其智慧財產,而貿易爭端也需要一個較好的解決機制。這都被納入烏拉圭回合的談判范圍87WTO因勢利導而產生由于需要一正式組織以協助貿易爭端的解決,WTO于焉成立。一國若違反對WTO該盡的義務,將不再可完全身免,因為WTO會有所行動。至于GATT,它還是存在,扮演著包容各種協定的角色WTO并無多大左右政府政策的權力,只不過在其監督之下,各會員國可較有秩序地進行并執行貿易之協商88WTO內建新回合談判之機制基于農業談判的未盡成功,歐美也有一個妥協(稱為和平條款,peaceclause),彼此同意在十年之內不因違反農業貿易法則而對對方提出控訴也由于美國對農業與服務業協商的不滿意,乃有一內建機制,于近期展開另一回合談判,以解決兩者尚存的問題所以如果新回合談判展開的話,并非有什么國際共識以支持談判,反而是許多開發中國家在事后越來越覺得不對,頗有落入陷阱之感:他們一方面感受到被迫必須遵守協定的壓力,一方面又苦于無力從事必要的改革89反傾銷措施浮上臺面和平條款的將屆(2003年),加上美歐貿易爭議的加劇,在在都顯示新回合談判的必要性不過,新回合絕對不會僅限于內建的議程—農業與服務業。譬如象是反傾銷措施,常使得開發中國家苦不堪言,他們認為已開發國家常假反傾銷之名,進行產業保護之實。日歐等國希望以競爭政策(反國際獨占之措施)加以解決,美國則不愿多談90各種議題,各國立場各異另外,開發中國家對烏拉圭回合強加在內的投資保護協定,甚為不滿。不過,富有國家當然希望能有進一步的保護區域協定如何更合理融入多邊體系,也需要更多的思考其他若干社會議題,包括勞工條件、人權、環境保護等,為美國所極力倡議,不過別人的勁恐怕就沒那么大當然,還是有若干的關稅議題,仍待解決91南北國家態度的轉變1999年底西雅圖部長會議失敗,其來有自。美國的自說自話,包括要以貿易制裁強迫其他國家在勞工問題上就范等等,讓許多國家感到寒心。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也首次顯得心力一致,共同為其貿易利益起而抗衡。富有國家深深感受到,此后不再可能先下手,即期望其他國家乖乖跟進歐美等國知道,要能誘使開發中國家認真進行新談判,必須要給予足夠的甜頭。尤其是日歐等國,更力主維持低調,先進行一些迷你型協商,然后再期望進入更大的議題92農業貿易政策93各國多年來的農業政策型態過去幾十年來在許多開發中國家之農業部門的境遇政府時常采取打壓農業生產的政策這些打壓的政策主要來自非農業政策(諸如對制造業的保護、匯率的高估),而非農業政策農業出口部門經常受到較大的打壓,而非與進口競爭的產品一旦發現政策的偏差,政府往往采取另一個更為復雜的政策,而非將原政策取消94工業化則促成對農業的保護一旦國家開始工業化,他們對農業生產即開始從過去負面的做法,逐漸轉為正面協助的策略。結果呢?我們目睹了許多先進國家在農業保護上的大幅提升,這種現象后來并擴展至許多新興工業國家。這導致許多國家從農業生產的不足,轉為生產過剩,而必須倚賴出口補貼,來消化過剩的農產這又造成國內財政預算的壓力,許多人開始反對對農業的補助,也促使許多傳統農業輸出國家開始急呼降低對農業的保護95降低農業出口補貼為首要之務
烏拉圭回合談判在農業協定上第一件要做的,就是降低對農業的出口補貼:到2000年時,各國對農業出口補貼至少要從1980年代末期水平降低五分之一,所有非關稅進口障礙都要轉換為約束關稅—未加權平均約束關稅稅率必須降低36%(開發中國家為24%),而實際上加權平均大概降不到六分之一較微妙的是,各國原來的約束關稅都遠高于1986-88年的實際關稅稅率,譬如歐聯將平均約束稅率設在實際共同農業政策(CAP)稅率的60%之上,而美國則設在實際稅率的45%之上96骯臟關稅措施導致事倍功半對開發中國家來說,其約束關稅更設在遠高于實際關稅50%以上,有些更高達150%。這種「骯臟」的關稅措施,將使得2000年的實際農業關稅其保護程度,高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非關稅措施的保護程度。譬如歐聯到2000年的約束關稅將達到1989-93年實際關稅的三分之二以上,而美國更是實際稅率的四分之三以上這么大的差距將容許歐美等國有極大的調整空間,以達成穩定國內市場的目的,這也使得原來關稅化希望減少國際糧價波動的用意,因而大打折扣97增進糧食的進口貿易談判第二個訴求是提升各國農業進口比例,以致達到國內消費總額的5%(日本稻米市場則將開放到8%,而開發中國家開放的比例則較小)針對這種市場開放,有所謂安全防衛(safeguard)措施的規定,也就是各國可采取必要措施,使進口所造成之損害達到最低,譬如日本可將進口稻米限制為低值的飼料米,或者可再出口以做為糧食援助用98開放進口比例反而有助于差別措施這種增進糧食進口的規定還容許各國在分配進口配額時采取差別措施—各國可委由國家采購機構從事各種運作,利用其在國內市場的專賣權,加上其對農產進口的專買能力,即可將價格加碼,很容易扭曲國內價格易言之,由于WTO的新規定,將過去對農產進出口貿易的數量管理措施,予以合法化了;這包括對數量以及價格的扭曲99降低對農民之直接補助農業協定第三項措施是降低工業國家對農民整體國內補助(AMS)的程度,必須達到1986-88年水平的五分之四。此外也協議達成和平條款(見前述)不過,許多補助措施不在這些限制之列,包括在生產限制計劃下對農民的直接支付,這稱為「藍盒子」(bluebox)除外措施;另外諸如因環境或公共利益等因素而從事的補貼,則被稱為「綠盒子」(greenbox)除外措施100農業補助真的降低得夠多?對各國農業補貼的估計顯示,過去十年工業國家對農民的補助平均上減少了超過三分之一,而一般消費者因較高糧價而對生產者的變相補貼,也從65%略降為60%。不過這些變化大約有三分之二,是因為國際糧價的上升,而只有十分之一才是因為國內糧價的降低之故。所以一旦國際糧價開始下降,各國對農業補貼之比例即會開始上升101農業協定不無助益綜上所述,在工業國家開放其農業市場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開發中國家欲減少對農業的打壓,并促進農業的生產(以及出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論如何,烏拉圭回合談判畢竟還是將農業導入正軌;譬如在WTO之下,農業爭端的案例從1950-90年間的40%降為30%。至少可以說,今天的農業貿易,確實是少了幾分沖突,多了幾分和氣102國內政策攸關農業的發展當我們仔細思量,我們將發現各國國內許多似乎與農業不甚相關之措施,實關系著農業乃至整體經濟的成長與發展譬如對某些國家來說,若干阻礙進入市場,或妨礙議價能力的情況,可說非常嚴重;國家采購當局也常能絕對掌控國內農業產品的進出口以印度來說,對農產的移動與貿易都有極大限制,民間貿易商不準囤積關鍵農作,或越區進行議價行為。它是一個以過度保護工業,因而傷害到農業的最好例子103改進服務效率的重要印度雖然在1990年代進行了貿易改革,將加權進口平均關稅從1991年的87%降為1996年的27%,但礙于結構上的瓶頸,主要來自對信用提供競爭的限制,以及運輸、倉儲與通訊等基礎建設的缺乏等,都使得農業供給的反彈受到限制這在在顯示許多生產者服務(producerservices)的重要性,假如印度的商業銀行網絡以及其他服務能擴充的話,將會大幅提升民間對農業的投資。同理,若智利能解除對國輪運輸的限制,將會大幅降低出口成本,有助于因應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104避免國內標準導致國際爭端另一個重要癥結是,許多工業國家會把本國標準,嚴格應用到進口產品。譬如要求在捕獲鮪魚或蝦之時,不得傷害到海豚或海龜目前WTO規則容許各國在顧慮進口實質質量會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將其「生產程序」標準應用到進口產品上。譬如歐聯的糧食安全標準可能會要求蝦必須在一定干凈度的水里清洗過,才得輸入。不過,這往往會導致貿易上的爭端,因為標準極難認定之故。所以如何建立國際通行的標準,不致使有些國家以其國內標準傷害到他國利益,實為當急之務105技術性的貿易障礙106技術障礙攸關貿易之新的權利義務過去視開發中國家主要貿易興趣是在農業的觀念已必須有所改變:今天開發中國家大約四分之三的對外出口是制造業產品。因此,如何因應工業產品貿易體系所產生權利義務的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挑戰,而這絕對是超乎傳統的配額與關稅等議題開發中國家在國內管制措施等方面,攸關貿易之發展者,已不能再掉以輕心了。這些包括WTO貿易技術障礙協定(TBT)所明示的標準與技術障礙等項目107技術障礙對貿易的重要技術障礙為何那么重要呢?如前所述,工業產品貿易的快速成長。譬如亞洲開發中國家工業產品貿易比例從1980年的58%增加到1995年之超過80%,拉丁美洲國家從36%增加到62%,中東以及非洲國家更從10%增加為2.5倍。由于工業產品關稅的大幅下降,使得其他諸如技術障礙等非關稅措施更相形重要這種障礙的貿易效果與成本極難量化,不過我們可以確定若消除因為不同標準或符合規定等措施,將會產生極大利益。同時,各國之標準與管制體系對基本設施、人力成本的意涵,亦不可限量108開發中國家所面臨的挑戰那么,開發中國家的問題在哪里呢?首先,他們在迎合國際標準的能力上,極為有限,尤其是那些低度開發國家。據調查,這些國家要達成WTO對市場開放之要求,所要付出的代價,遠高于他們在發展上所訂定的總預算金額他們面對兩個重要問題:如何符合WTO有關各國國內管制與程序等規定,以及如何符合其他國際組織(譬如ISO)有關國際標準的規定109擴大各國對國際標準活動的參與姑不論國際標準之調和將如何促進經濟效率,光是如何讓諸多國家真正參與國際標準之相關活動(譬如ISO、IEC等),就需要新的設計才行,譬如發展新的通訊技術,可讓這些國家不必真正派員與會,主要意義是在如何將必需信息傳達給這些國家110國內規定不能對貿易造成不便談到市場的開放,即可想見,若一家廠商想要進入一出口市場,它即會面對將如何符合地主國各種規定的難題WTO這方面的要求是,各國不得使其管制規定,諸如檢驗、認證等,會對貿易造成極大不便。值得考慮者:因不符合規定所產生之風險、符合國際模式的必需設施。又,是否各國都必須滿足某種國際模式之要求呢?我們可以從區域合作與跨國共享設施等方面著手111產品標示問題值得深思產品的標示,一方面可對消費者提供有益之信息,一方面也可因差異性做法而造成貿易障礙WTO的TBT協定含括了最終消費產品,以及制造程序與制造方法,所以如何在產品標示規定上從事合理的處置,頗值深思112相互承認協定值得一試相互承認協定(MRAs)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做法,諸如歐聯與瑞士、以色列、日本等雙邊協定,又如亞太經合會所進行的區域協定MRAs的問題:許多開發中國家可能缺乏參與該等協定所需之資源,他們也可能缺乏必需的現代設施,還有這種協定與WTO最惠國待遇原則是否牴觸呢?又,如何將雙邊與區域協定擴大至多邊體系,也是一大難題。113信息的咨詢與公告為了讓出口者充分了解地主國的規定,也必要要求各國設立咨詢窗口(inquirypoints),此外各國亦應通告其他國家,他們將要設立的管制規定與檢驗規則當然,如果國家規定不見得與貿易、發展或財務需要相關者,還是可以不用公告昭知。重要的是,政策訂定必需顧及市場力量,并參酌其他國家在解除管制的經驗,才能真正促進經濟效率以及貿易的擴張114服務業貿易115服務業貿易的成長跟貿易相關的服務業通常為所謂商業貿易(businessservices),或稱為生產者服務(propducerservices);顧名思義,就是提供給一般企業的服務,包括運輸、金融、通訊、工程服務等等服務業之就業與產值雖然通常都超過各國的一半以上,但是在貿易上所占比例就小得多。1980年時大約占了全球貿易17%,1990年時為20%(八千億美元),1995年時也大約為20%(1.2兆美元)116對開發中國家的協助開發中國家的服務業貿易雖然也持續增加,但其貿易比例上升速度并不如預期的高,主要是因為工業產品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大幅下降服務業市場之進入也相對較為困難為了協助開發中國家服務業貿易的發展,首重其在基礎電信業的開放承諾;其次則鼓勵他們參與諸如補貼、政府采購與安全防衛等協定,并確保他們在技術標準、資格認定、證照授與等方面,不致造成服務業貿易之障礙117信息與協商務必謹慎進行鑒于信息交換的重要,所以在諸如法規、管制措施、行政法則以及其他影響服務業貿易之政策等方面,都需加強信息的交流其他必須注意的是,針對個別產業之特性,厘清有關貿易之癥結,還有確實建立貿易協商的原則與程序118社會議題119貿易與環境許多人認為,在一開放、公平與不歧視之全球貿易體系里,也較可能達成生態上永續發展之目標,亦將有助于各國對環境資源的維護對那些以出口農產品為主的開發中國家來說,他們更強調農業貿易的自由化所產生之環境上的利益。他們的論點是,農業貿易自由化將因增加資源配置之效率,因而減少了環境對農業之沖擊。譬如,消除對農業投入的補貼,將可減少邊際農地的使用,而這些較無效率的農地,也正是大量消耗肥料、水以及其他生產投入者120自由貿易是永續發展的盟友讓我們引用RenatoRuggiero在1997年十二月的一段講詞:「貿易是促進經濟成長之動力,而經濟成長將會造成有助于環境保護、改善社會狀況、或維系道德價值的環境。尤其透過對開發中國家出口市場的開放,并以清晰與可行之法則來維持市場,將會使得全球貿易體系成為永續發展最自然的盟友。」121WTO的相關規定以WTO為例,我們可發現其諸多對環境的關切:WTO協定序言里明確標示永續發展的目標,以及維護環境的必需性技術障礙(TBT)與動植物衛生(SPS)等協定,容許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采取措施以保護人類與動植物之生命與健康,以及環境農業協定的所謂「綠盒子」除外規定,容許會員基于環境考量得對國內農業生產予以資助補貼與平衡措施協定,允許各國對產業適應新環境立法之20%的成本范圍內所做的補貼,不予追究智慧財產(TRIPs)與服務業貿易(GATS)等協定,亦均有關于環境的相關規定122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當WTO在1994年四月成立時,貿易部長們決定設立一「貿易與環境委員會」(CommitteeonTradeandEnvironment,CTE),以確認WTO將如何促使貿易與環境政策相互支持,以達成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RioEarthSummit)所協議的永續發展目標CTE主要是在審視貿易與環境措施之間的關系,并向WTO提出建議,是否需修改WTO規定,以因應環境上的需求123WTO工作計劃WTO各工作計劃包括:探討多邊貿易體系規定與有關環境之貿易措施之間的關系,包括那些為符合多邊環境協定[聯合國氣候變遷架構協定(UNFCCC)、生物多樣協定、(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廢料處理、土地、海洋等協定]所采取之措施生態標示(eco-labeling),特別是有關各國是否針對生產過程與方法,有公平的標示規定,這些過程或方法往往無法從最終產品察覺出來124WTO工作計劃(續)環境措施對市場取得的影響去除貿易限制或扭曲的環境利益WTO透明化之規定(特別針對非政府組織)各國將國內禁止產品予以輸出特別針對農業與天然資源產業之貿易與永續發展服務業貿易與智慧財產,特別關于有益環境之技術,以及保存生態多樣之本土知識等125回歸環境對許多開發中國家來說,他們還是在乎市場的取得,以及多邊貿易體系與環境措施之調和的問題1992年里約宣言也強調,貿易措施并非解決環境問題最適當的途徑。其他若干已開發國家也同意,要真正解決跨境之環境問題,還是需要在一全面性的多邊環境協定里來解決不可126勞工標準的爭議以美國及法國為主在1996年新加坡WTO貿易部長會議所提出,協商國際最低勞工標準之提議,受到諸如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與埃及等開發中國家的強力反對最后,貿易部長們表達遵守國際公認基本勞工標準之支持,并認為國際勞工組織(ILO)才是解決此等問題的最適場合127國際發展趨勢加深對社會議題的重視為什么社會議題越來越受重視?第一,出口導向之工業化的進展,提升對天然資源與環境服務的需求,尤其是能源的大量使用,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加上勞力密集工業的發展,使得許多已開發國家低技術勞力密集產業受到極大沖擊,他們把諸如失業、工資差異等歸罪于開發中國家的出口,認為這些國家較低勞工標準導致低生產成本,使得問題加大128國際經濟整合推波助瀾第二個關鍵發展趨勢,是因國際與區域經濟整合,使得傳統貿易障礙逐漸消失,也使得與社會標準相關之成本因素,相形重要。加上各國相繼解除對外人投資的限制,也促使許多廠商從高標準國家移至低標準國家再者,近年許多社會議題也成功地被置入許多區域協定里,譬如歐聯馬斯垂克條約(TreatyofMaastricht)里的社會政策議定書,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里有關環境與勞工的附屬協定。這些動作表面上受到極大歡迎,主要是因為一般人民無法察覺背后所隱含之重大貿易意義129工業國家的訴求對許多高標準國家來說,他們倒并不真正擔心低標準國家低工資的問題,主要還是在于職業的衛生與安全標準,組織工會、最低工資以及其他改善就業的勞工權利,童工以及監獄勞工或強迫勞工的使用,還有加工出口區里次于國家標準的各種勞工措施等他們提出的國際基本勞工標準(corelaborstandards)包括:結社與集體協商之權利、剝削童工的解除、禁止強迫勞工、就業不歧視規定等130國際標準變動的沖擊基本上,每一國家都會受到其他國家環境或勞工標準政策之變動的影響。標準提升的國家,難免遭受貿易競爭力之惡化,而為了降低國內產業保護的聲浪,貿易政策顯然是一誘人的選擇,但這又為主張自由貿易者所反對另一方面,工業國家增加對進口的限制,也會促使開發中國家提升其國內標準,促使其人民競相追求高工資、高標準之工作,也因而導致失業的上升,乃至婦女與兒童淪入低賤工作之陷阱131事情難以兩全更復雜的是,低環境或勞工標準都會有跨國之溢出效果,如印尼霾害的播散,而即使無實質的溢出,也會有心理上的影響。這些都會導致國際制裁聲音的提高,以及懼怕被制裁的憂慮簡言之,如果國際上只有一項扭曲,譬如貿易的限制,那我們只要針對此單一扭曲來解決;但若超過了一項扭曲,而只解決單一之扭曲,并不見得可增加全球福利,只有全面的行動才行。而即使是這樣,還是難免會有國家遭受損失。所以不論是主張自由貿易者,或是主張保護環境∕勞工者,都必須有所妥協132貿易與競爭政策133何謂競爭政策所謂競爭政策,是指對某些會影響市場有效運作之商業行為予以禁止或控制的管制措施或法律規定。所以競爭政策關心的是市場的競爭性(contestability):約束或消除對特定國內市場之進入或離開的障礙。只有維持市場的競爭性,才能確保市場里的最佳質量、最低價格與充分的供給目前全球大約有八十個WTO會員國已有了競爭法,處置諸如固定價格及其他勾結措施,濫用市場壟斷力量、企業結合以阻絕競爭、供銷之勾結等違反競爭行為134反競爭行為是對貿易不公平的危害許多開發中國家提出控訴,認為若干私人企業違反競爭的行為,已大大阻礙了這些國家取得已開發國家之市場。后者對某些企業反競爭行為的容忍,即表示對某些人的偏袒,對其他國家或企業是不公平的UNCTAD乃特別強調,各國所具有之貿易上的義務,不應因私人的反競爭行為,而遭到危害;并呼吁各國在競爭政策的各項措施上,應盡量趨于一致135競爭管制當局常為民間所用在現實世界里,有若干棘手的問題。第一個是,許多國家的產業發展政策,都是透過國家政府與民間部門的合作以達成。這就好像是國家特許的反競爭措施,在國際貿易領域里將該如何處置呢?有些國家之民間工商協會,更逕直利用政府管制當局,以行使反競爭之措施,這使得國外廠商在面對本地廠商的挑戰時,真是無計可施。這又如何處置呢?136牽涉他國,尷尬難免競爭政策基本上是一個國內政策,有其主管機構,與主管貿易之機構通常不同。所以主管競爭政策部門若要介入貿易相關事物,有時會與貿易主管當局相牴觸,甚至發生反效果同時,若本國之競爭政策主管機構發現他國之姊妹機構有反競爭之行為,它又將如何自處呢?反競爭案件的解決又常需到相關地點收集資料,那么這又該屬誰的責任呢?是本國當局?還是他國競爭政策當局?137國際競爭政策的困境由于涉及復雜與棘手之狀況,我們在此祇做原則性的闡述。首先,若欲追求一全球通用的標準法則,顯然言之過早,蓋因各國競爭政策之差異實在太大。此外,許多人主張采正向互惠(positivecomity)的原則--別人給你什么樣的待遇,我才給予別人什么待遇。這基本上也不太行得通,畢竟有些國家已進展到相當地步,若為了與他國配合而需倒退幾步,相信不會有幾個人愿意這么做138有必要超越烏拉圭回合若以貿易協商者的立場來看,他們恐怕并不怎么在乎公不公平競爭的問題,而是在于市場取得的問題。所以不論采取何種途徑,主要是能確保己方的讓步能獲得對方若干的回應。譬如說,若因民間對貿易的限制、民間與政府的勾結,或是行政部門私底下的「指導」,致使己方的貿易讓步因此而無效,那就應該有某種管道以取得補償由此來看,WTO實在沒有能耐以處理這種事務,因為貿易協商者既然不在乎各國是否真有競爭政策或競爭法的存在,WTO又如何能設立其自己之競爭政策,以為評斷之準繩139開發中國家的問題
140開發中國家的興起開發中國家(以及轉型經濟國家)自1980年以來,其工業出口已從占全球10%的比例提升為20%,而接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外人投資。世界銀行估計,他們到了2020年時,占全球貿易及產出的比例將分別增至50%及30%戰后開發中國家大多采取干預性與保護的政策,游走于GATT之邊緣。他們占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此外,還有大約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者,是所謂中央集權經濟體,則大多自閉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他們都不是GATT的會員141貿易開放帶來經濟成長在過去十五年之間,33個開發中國家(大約占所有保護政策國家之一半)從相對性封閉轉為相對開放的貿易體系,他們之中也從原來之九個而增為三十個,轉為采取開放或大部開放的資本市場政策從1990年以來,也有四分之三的轉型經濟體(原稱為中央極權國家)大幅將國內經濟對外開放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伴隨貿易的開放所帶來之快速經濟成長142貿易開放并非全球性不過,大部貿易政策的改革,都是片面與不均,而且國與國間的差異從1970及1980年代以來即與日俱增。真正大幅開放貿易與投資者還是少數,主要在東亞、拉丁美洲以及東歐;至于非洲、中東、南亞、東南歐以及過去之蘇聯等大多數國家,開放均極有限,甚而有倒退之情形143片面開放政策1990年代以來,開發中及轉型國家同時采取了三種貿易開放政策。第一種為片面(單邊)措施,亦即,政府獨自將配額開放、削減關稅、放寬進口許可、減輕對外人投資限制、開放國營獨占企業,而非出于任何國際協定許多國家因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結構調整計劃而被迫采取片面改革,不過也有若干國家是自愿采取這些措施,譬如智利與阿根廷、艾斯托尼亞與捷克、東亞新興國家以及中國。而已開發中國家中,則只有澳洲與紐西蘭在最近數十年采取急速的片面開放政策144片面開放的方興未艾片面自由化最早要屬英國,它在1842到1850年間采取了大幅全面的取消貿易障礙措施,此后即維持自由政策直至一次世界大戰在整個二十世紀,這種片面開放的情形極為少見,直到上述所提之最近東亞等國家之發展。而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之后,則有超過六十個開發中國家片面降低其進口障礙145對片面政策的支持與反對幾乎所有古典經濟學家,從亞當史密斯(AdamSmith)、馬薛爾(AlfredMarshall),乃至十九世紀英國的經濟政策改革者,都極力推動。片面的開放,可以省卻雙邊協商的拖延,即使享受資源最適配置之利后來的互惠性(reciprocal)開放主張,則以權力游戲為主要考量,而非經濟效率,也因此受到利益團體的左右,并流于相互威脅,以防止他國采取不公平之政策146互惠性的多邊協商有其益處從互惠性協商的依賴,即進入了第二種開放貿易途徑:多邊協商。在這種協商里,各國政府相爭進入他國之出口市場,予人一種錯誤觀念,認為出口是「好」的,進口是「壞」的。因此,各國都希望從他國獲得越多的出口市場之讓步,而減少對他國承諾進口市場的開放不過,在這種心態之下所進行多回合的多邊談判,卻帶來相當豐碩的結果。這主要是透過國際壓力,使得各國被迫放寬國內的各種限制,尤其是非歧視原則(MFN)與國民待遇原則,造成大幅的貿易開放147多邊法則對開發中國家之利益如前所述,烏拉圭回合談判是開發中國家利益首次受到矚目者,也目睹了東亞(以及后來之拉丁美洲)國家之大幅片面開放之情形多邊貿易法則的建立,對開發中國家特別關鍵。因為他們大多極端倚賴對外貿易,所以國際貿易體系法規的健全,對其極為重要多邊法則也賦予開發中國家許多權利以及保障。此外,經由其約制性的互惠承諾,也使各國之國內政策較能有效施行,不受利益團體之左右148復邊協定的興起各國所采另外一個途徑,就是所謂復邊的(plurilateral)貿易自由化措施,也就是諸如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有人認為是對多邊體系的補足,有人則認為會對多邊體系帶來阻礙開發中國家大多為區域協定的參與者,而且至今并未發現有何大幅阻礙全球貿易之情事。不過,區域協定的歧視性措施,也確實對WTO的制度遵循帶來極大挑戰149多邊、單邊之兼顧不論單邊、多邊或復邊對開發中國家都有其利,不過多邊措施還是有著最大的機會。據研究,若將全球貿易障礙減半,將會提升全球經濟達四千億美元,約為烏拉圭回合福利效果的兩倍不過,這并不亦為他們該忽略其他管道,事實上,他們應同時促使多邊與單邊的同時進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師師徒拜師協議書
- 民間土地賠償協議書
- 政府出租空地協議書
- 中介租房意向協議書
- 裝修木工承包協議書
- 瑞麗學校培訓協議書
- 牲畜承包協議書模板
- 路道糾紛協議書范本
- 經濟仲裁調解協議書
- 墓地陵園轉讓協議書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分享
- YC/T 145.2-2012煙用香精相對密度的測定
- GB/T 16823.3-2010緊固件扭矩-夾緊力試驗
- 《生活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大綱
- 2023年高考英語試題及答案(江蘇卷)(直接打印Word)無錯版
- 硬筆書法全冊教案共20課時
- 資源環境信息系統(gis)課件
- 股東身份證明
- 本科大學生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教程第三章 教學課件
- 近代以來廣州外貿產業的發展歷程
- 29《馬說》2022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復習精選真題匯編(原卷版+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