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危險化學品損失評估預案The"ChemicalHazardIncidentLossAssessmentPlan"isacomprehensivedocumentdesignedtoevaluatethelossesincurredasaresultofchemicalaccidents.Thisplanisapplicableinvariousscenarios,includingindustrialfacilities,transportationaccidents,andaccidentalreleasesfromstoragecontainers.Itoutlinesthestepsandmethodologiesfordeterminingtheeconomic,environmental,andhealthimpactsofsuchincidents.Thetitlespecificallyhighlightsthecriticalaspectofassessingthelossesassociatedwithchemicalhazards.Thisisessentialforbothregulatorycomplianceandforinformingdecision-makingprocessesintheaftermathofanincident.Theplanensuresthatallrelevantfactorsareconsidered,includingpropertydamage,environmentalcontamination,andthepotentialforhumanhealthrisks.InordertoeffectivelyimplementtheChemicalHazardIncidentLossAssessmentPlan,itisimperativethatallstakeholders,includingemergencyresponseteams,regulatoryagencies,andaffectedparties,adheretotheestablishedguidelinesandmethodologies.Thisincludescollectingaccuratedata,employingappropriateassessmenttools,andcollaboratingtodevelopstrategiesformitigationandrecovery.危險化學品事故損失評估預案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危險化學品概述1.1類型與特點1.1.1類型危險化學品類型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爆炸:由于危險化學品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產生大量氣體和熱量,導致壓力急劇上升,從而引發爆炸。(2)火災:危險化學品在空氣中遇到火源、高溫等條件,易發生燃燒,造成火災。(3)溢漏:危險化學品在儲存、運輸、裝卸等過程中,因容器損壞、閥門泄漏等原因,導致危險化學品泄漏。(4)中毒:危險化學品在空氣中揮發或泄漏,被人體吸入、接觸皮膚或誤食,可能導致中毒。(5)化學污染:危險化學品進入環境,造成土壤、水體、大氣等污染。1.1.2特點(1)突發性:危險化學品往往發生突然,難以預測,短時間內可能造成嚴重后果。(2)危害性:危險化學品危害性大,可能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等。(3)擴散性:危險化學品發生后,影響范圍可能迅速擴大,增加救援難度。(4)復雜性:危險化學品涉及多種學科,如化學、物理、環境等,救援工作復雜。第二節影響范圍及危害1.1.3影響范圍(1)時間范圍:危險化學品影響的時間范圍較長,從發生到處理結束,可能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數月。(2)空間范圍:危險化學品影響的空間范圍較廣,可能涉及發生地周邊的居民區、企事業單位、自然環境等。(3)社會影響:危險化學品可能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產生深遠影響。1.1.4危害(1)人員傷亡:危險化學品可能導致人員傷亡,包括直接傷亡和間接傷亡。(2)財產損失:危險化學品可能造成企業、居民等財產損失。(3)環境破壞:危險化學品可能導致土壤、水體、大氣等環境破壞,影響生態環境。(4)社會秩序:危險化學品可能對社會秩序造成沖擊,引發社會不安。(5)心理影響:危險化學品可能對受災群眾及救援人員產生心理影響,需要關注和干預。第二章應急響應第一節應急預案啟動1.1.5啟動條件(1)當發生危險化學品,可能對人員、環境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害時,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2)當等級達到預案規定的啟動條件時,應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3)當接到上級有關部門的指令要求啟動應急預案時,應立即執行。1.1.6啟動程序(1)現場負責人或發覺的人員應立即向企業應急指揮部報告情況。(2)企業應急指揮部在接到報告后,應迅速評估等級,確定啟動應急預案的級別。(3)企業應急指揮部應立即通知相關應急組織、人員,啟動應急預案。(4)各級應急組織、人員按照預案要求,迅速到達指定位置,履行相應職責。第二節應急組織與指揮1.1.7應急組織(1)企業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指揮應急響應工作,協調各方力量進行救援。(2)現場指揮部:負責現場救援工作的具體指揮,協調各救援隊伍行動。(3)各專業救援隊伍:負責實施具體的救援任務,如消防、醫療、環保等。(4)信息與協調組:負責收集、整理信息,向上級報告,協調內外部資源。(5)后勤保障組:負責保障救援人員的生活、物資供應等。1.1.8應急指揮(1)企業應急指揮部應根據等級,設立相應級別的現場指揮部。(2)現場指揮部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救援方案,組織各救援隊伍實施救援。(3)各級應急組織、人員應嚴格遵守指揮部的指令,保證救援工作有序、高效進行。(4)指揮部應保持與上級有關部門、外部救援力量的溝通與協調,保證救援資源的合理利用。第三節應急資源調配1.1.9人力資源調配(1)根據等級和救援需求,合理調配企業內部救援人員。(2)當企業內部救援力量不足時,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外部救援力量支援。(3)對救援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救援能力。1.1.10物資資源調配(1)企業應急指揮部應根據等級,制定救援物資需求清單。(2)企業內部物資部門應根據需求清單,迅速調配救援物資。(3)當企業內部物資不足時,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外部物資支援。1.1.11設備資源調配(1)企業應急指揮部應根據等級,制定救援設備需求清單。(2)企業內部設備部門應根據需求清單,迅速調配救援設備。(3)當企業內部設備不足時,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外部設備支援。1.1.12技術資源調配(1)企業應急指揮部應根據特點,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參與救援。(2)企業內部技術部門應提供技術支持,保證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3)當企業內部技術力量不足時,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外部技術支援。第三章現場處理第一節現場隔離1.1.13目的與原則現場隔離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現場的安全,防止擴大,減少對周邊環境和人員的危害。現場隔離應遵循以下原則:(1)及時性:發覺后,應立即啟動隔離程序,盡快完成隔離工作。(2)科學性:根據性質、危害程度和現場實際情況,合理設置隔離區域。(3)嚴密性:保證隔離區域的安全,防止物質泄漏或擴散。1.1.14隔離措施(1)設立警戒線:根據性質和危害程度,設立相應的警戒線,限制人員進入。(2)設置警示標志:在警戒線周圍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提醒人員注意安全。(3)實施交通管制:對現場周邊道路實施交通管制,保證救援車輛和人員暢通無阻。(4)配備專業防護人員:現場隔離區域應配備專業防護人員,負責現場監控和緊急處置。第二節現場清理1.1.15目的與原則現場清理的目的是消除現場的危害,恢復環境原狀,保證人員安全。現場清理應遵循以下原則:(1)安全優先: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現場清理工作。(2)分類處理:根據物質的不同性質,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3)環保要求:在清理過程中,注意環境保護,減少對環境的影響。1.1.16清理措施(1)物質收集:對現場的危險物質進行收集、封存,防止泄漏和擴散。(2)清潔污染區域:對現場污染區域進行清潔,必要時使用專業設備進行清洗。(3)消毒處理:對現場進行消毒處理,保證人員安全。(4)廢棄物處理:對現場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合規處理,防止二次污染。第三節現場監測1.1.17目的與原則現場監測的目的是實時掌握現場環境狀況,為處理提供科學依據。現場監測應遵循以下原則:(1)實時性:保證監測數據的實時更新,為救援決策提供依據。(2)準確性: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為處理提供可靠參考。(3)完整性:全面監測現場各類環境指標,保證監測數據的完整性。1.1.18監測內容與方法(1)氣象監測:監測現場氣象狀況,如溫度、濕度、風向等。(2)大氣監測:監測現場大氣中污染物濃度,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3)水質監測:監測現場附近水體水質,如pH值、化學需氧量等。(4)土壤監測:監測現場土壤污染狀況,如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5)噪音監測:監測現場噪音水平,保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1.1.19監測設備與人員(1)配備專業監測設備:根據現場特點,選擇合適的監測設備,如氣象站、大氣監測儀等。(2)培訓專業監測人員:對監測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保證其具備監測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第四章人員傷亡評估第一節人員傷亡統計1.1.20傷亡人數統計在危險化學品發生后,首先需要統計中的人員傷亡情況。具體包括死亡人數、重傷人數和輕傷人數。統計方法如下:(1)通過現場救援人員、醫療部門及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進行統計;(2)對現場周邊居民進行調查,了解發生時的人員傷亡情況;(3)對發生單位及相關部門提供的傷亡名單進行核對。1.1.21傷亡人員分類根據中人員的傷亡情況,將其分為以下幾類:(1)死亡人員:在中因傷勢過重或中毒等原因導致死亡的人員;(2)重傷人員:在中受到嚴重傷害,可能導致殘疾或生命危險的人員;(3)輕傷人員:在中受到輕微傷害,無需住院治療的人員。第二節人員傷亡影響分析1.1.22對社會的影響(1)人員傷亡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引發社會輿論關注;(2)導致的人員傷亡會對周邊居民產生心理陰影,影響其生活質量;(3)的發生可能引發其他社會問題,如失業、家庭破碎等。1.1.23對家庭的影響(1)人員傷亡會導致家庭失去經濟來源,加重家庭負擔;(2)中傷亡的家屬可能面臨心理創傷,影響家庭和諧;(3)家庭成員可能因原因產生矛盾,導致家庭關系緊張。第三節人員傷亡補償措施1.1.24傷亡人員救治(1)發生后,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醫療救援隊伍對傷亡人員進行救治;(2)對重傷人員實行優先救治,保證其生命安全;(3)對輕傷人員提供必要的醫療救治,防止病情惡化。1.1.25傷亡人員家屬安撫(1)及時向傷亡人員家屬通報情況,做好心理安撫工作;(2)提供必要的經濟援助,緩解家庭經濟壓力;(3)對家屬提出的合理要求給予關注,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解決問題。1.1.26傷亡人員善后處理(1)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對死亡人員進行善后處理,如遺體火化、骨灰安置等;(2)對重傷人員提供康復治療和心理疏導,幫助其恢復正常生活;(3)對輕傷人員提供相應的醫療救助,保證其盡快康復。1.1.27傷亡人員賠償(1)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傷亡人員及其家屬進行賠償;(2)賠償金額應綜合考慮傷亡人員的年齡、家庭狀況、原因等因素;(3)積極協調保險公司,為傷亡人員家屬提供相應的保險賠償。第五章財產損失評估第一節財產損失范圍1.1.28直接損失在危險化學品中,直接損失主要包括現場設備、設施的損壞,以及原材料、產品等物資的損失。具體范圍如下:(1)現場設備、設施的損壞:包括生產設備、存儲設備、輸送設備等;(2)原材料損失:指導致原材料無法繼續使用或價值降低的部分;(3)產品損失:指導致成品、半成品無法銷售或價值降低的部分;(4)現場清理費用:包括現場清理、消毒、修復等費用。1.1.29間接損失間接損失是指在危險化學品中,由于直接損失導致的經營中斷、市場份額下降、聲譽受損等損失。具體范圍如下:(1)經營中斷損失:指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2)市場份額下降損失:指對企業市場份額、客戶信任度等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的損失;(3)聲譽受損損失:指對企業形象、品牌聲譽等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的損失;(4)應對產生的額外費用:包括調查、善后處理、法律訴訟等費用。第二節財產損失統計1.1.30統計原則財產損失統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客觀、公正、真實:保證統計數據真實反映損失情況;(2)科學、規范:按照國家相關法規、標準進行統計;(3)及時、準確:及時收集、整理、分析損失數據,保證統計數據準確無誤。1.1.31統計內容財產損失統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直接損失:包括設備、設施損壞損失,原材料、產品損失,現場清理費用等;(2)間接損失:包括經營中斷損失,市場份額下降損失,聲譽受損損失,應對產生的額外費用等;(3)損失原因分析:分析損失產生的原因,為防范類似提供參考。第三節財產損失賠償1.1.32賠償原則財產損失賠償應遵循以下原則:(1)合法、合規: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進行賠償;(2)公平、合理:保證賠償金額與損失相當,維護各方合法權益;(3)及時、高效:及時開展賠償工作,保證賠償到位。1.1.33賠償程序財產損失賠償程序如下:(1)調查:查明原因、損失范圍、損失金額等;(2)賠償協商:與受損方進行協商,達成賠償協議;(3)賠償支付:按照賠償協議,及時支付賠償款項;(4)賠償監督:對賠償過程進行監督,保證賠償到位。1.1.34賠償方式財產損失賠償方式包括:(1)資金賠償:直接支付賠償款項;(2)物資賠償:提供與損失相當的物資;(3)服務賠償:提供與損失相當的服務;(4)混合賠償:采用資金、物資、服務等多種方式賠償。第六章環境污染評估第一節環境污染類型1.1.35水污染在危險化學品中,水污染是常見的環境污染類型之一。主要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發生時,泄漏的化學品可能通過雨水徑流、管道排放等途徑進入水體,造成水質惡化,影響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1.1.36大氣污染大氣污染主要是指中泄漏的化學品對周圍空氣造成污染。這些污染物可能包括有害氣體、粉塵、煙霧等,對人體呼吸系統、皮膚及眼睛產生刺激,甚至引發中毒。1.1.37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中泄漏的化學品進入土壤,導致土壤質量惡化。土壤污染可能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降低土壤肥力,影響農作物生長,甚至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1.1.38噪聲污染在處理過程中,可能產生較大的噪聲,對周圍環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響。噪聲污染主要表現為聲音強度大、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第二節環境污染程度評估1.1.39水污染程度評估(1)水質指標檢測:通過檢測水中化學物質濃度、生物指標等,評估水污染程度。(2)水環境容量分析:根據泄漏量、水體容量、水環境容量等參數,分析水污染程度。(3)水生態系統影響評估:評估對水生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1.1.40大氣污染程度評估(1)污染物濃度監測:通過監測空氣中污染物濃度,評估大氣污染程度。(2)污染物擴散模擬:運用大氣擴散模型,預測污染物在空氣中的擴散范圍和濃度分布。(3)大氣環境容量分析:根據污染物排放量、大氣環境容量等參數,分析大氣污染程度。1.1.41土壤污染程度評估(1)土壤質量檢測:通過檢測土壤中化學物質濃度、生物指標等,評估土壤污染程度。(2)土壤環境容量分析:根據泄漏量、土壤容量等參數,分析土壤污染程度。(3)土壤生態系統影響評估:評估對土壤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1.1.42噪聲污染程度評估(1)噪聲強度監測:通過監測現場噪聲強度,評估噪聲污染程度。(2)噪聲傳播模擬:運用噪聲傳播模型,預測噪聲在環境中的傳播范圍和強度分布。(3)噪聲影響評估:根據噪聲強度、傳播范圍等參數,分析噪聲對周圍環境和居民生活的影響。第三節環境污染治理與修復1.1.43水污染治理與修復(1)污水處理: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對受污染的水體進行處理,降低污染物濃度。(2)水環境修復:通過人工濕地、生態修復等手段,恢復受污染水體的生態環境。(3)水資源保護: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證水質安全。1.1.44大氣污染治理與修復(1)污染源控制:加強泄漏源頭的控制,減少污染物排放。(2)大氣污染治理:采用尾氣凈化、脫硫脫硝等技術,降低大氣污染物濃度。(3)植被恢復:增加綠化面積,提高大氣環境容量。1.1.45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1)污染土壤處理:采用固化、穩定、生物降解等方法,降低土壤污染物濃度。(2)土壤修復:通過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手段,恢復受污染土壤的生態環境。(3)土壤資源保護: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防止土壤污染。1.1.46噪聲污染治理與修復(1)噪聲源控制:降低現場噪聲源強度,減少噪聲污染。(2)噪聲傳播途徑阻斷:設置隔音屏障、綠化帶等,減少噪聲傳播。(3)噪聲防護:為受影響的居民提供隔音窗、隔音耳塞等防護措施。第七章社會影響評估第一節社會影響范圍1.1.47概述在危險化學品發生后,社會影響范圍廣泛,涉及多個方面。本節主要從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社會秩序等方面,對危險化學品的社會影響范圍進行詳細闡述。(1)人員傷亡危險化學品可能導致人員傷亡,包括現場人員、周邊居民以及救援人員。人員傷亡范圍取決于發生的規模、性質和持續時間。(2)財產損失可能導致周邊企業、居民財產損失,包括房屋、設施、設備等。財產損失范圍與影響程度密切相關。(3)環境破壞危險化學品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包括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破壞范圍取決于物質的性質、泄漏量和持續時間。(4)社會秩序發生可能導致社會秩序受到影響,如交通癱瘓、居民恐慌、生產生活秩序混亂等。社會秩序影響范圍與嚴重程度和應對措施密切相關。1.1.48具體影響范圍(1)人員傷亡影響范圍根據發生的具體情況,人員傷亡影響范圍可能包括現場半徑500米內的居民、企事業單位員工及過往行人。(2)財產損失影響范圍財產損失影響范圍可能包括現場周邊500米內的企業、居民房屋及設施。(3)環境破壞影響范圍環境破壞影響范圍可能包括現場周邊1000米內的水體、土壤和大氣。(4)社會秩序影響范圍社會秩序影響范圍可能包括現場周邊5000米內的交通、居民生活、企事業單位生產等。第二節社會影響程度評估1.1.49概述對危險化學品的社會影響程度進行評估,有助于了解對社會的具體影響,為采取相應的緩解措施提供依據。以下從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和社會秩序四個方面對社會影響程度進行評估。1.1.50具體評估內容(1)人員傷亡程度評估根據現場人員傷亡情況,評估對人員傷亡的影響程度。可分為輕微、中等、嚴重和特別嚴重四個等級。(2)財產損失程度評估根據現場財產損失情況,評估對財產損失的影響程度。可分為輕微、中等、嚴重和特別嚴重四個等級。(3)環境破壞程度評估根據現場環境破壞情況,評估對環境破壞的影響程度。可分為輕微、中等、嚴重和特別嚴重四個等級。(4)社會秩序影響程度評估根據對社會秩序的影響,評估對社會秩序的影響程度。可分為輕微、中等、嚴重和特別嚴重四個等級。第三節社會影響緩解措施1.1.51概述針對危險化學品對社會的影響,采取相應的緩解措施,以減輕對社會的影響,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1.1.52具體緩解措施(1)人員傷亡緩解措施(1)加強現場救援力量,提高救援效率。(2)及時救治傷員,保證傷者得到妥善治療。(3)做好周邊居民疏散工作,保證居民生命安全。(2)財產損失緩解措施(1)對現場財產進行緊急搶修,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2)對財產損失進行賠償,減輕居民和企業負擔。(3)環境破壞緩解措施(1)對泄漏物質進行有效控制,防止污染擴散。(2)加強環境監測,及時采取措施減輕環境破壞程度。(4)社會秩序緩解措施(1)加強信息發布,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穩定民心。(2)加強交通管制,保證現場周邊交通秩序。(3)加強社會治安管理,保證期間社會穩定。第八章經濟損失評估第一節直接經濟損失1.1.53定義與范圍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危險化學品發生時,對現場及其周邊直接造成的財產損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現場設備、設施、原材料、產品等損失;(2)現場建筑物、構筑物的損壞;(3)現場土地、植被、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破壞;(4)現場生態環境的污染治理費用;(5)現場人員傷亡產生的醫療、救治費用。1.1.54評估方法直接經濟損失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實際成本法:以發生前后的實際成本為依據,計算損失金額;(2)重置成本法:以發生后重建、修復所需的成本為依據,計算損失金額;(3)市場價值法:以發生前后市場價值的變化為依據,計算損失金額。1.1.55評估流程(1)收集現場相關資料,包括設備、設施、建筑物等損失情況;(2)分析原因,確定直接經濟損失范圍;(3)采用合適的評估方法,計算直接經濟損失金額;(4)編制直接經濟損失評估報告。第二節間接經濟損失1.1.56定義與范圍間接經濟損失是指危險化學品對周邊地區及產業鏈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導致的產業鏈中斷,企業停工、減產;(2)導致的市場需求減少,產品銷售下降;(3)導致的企業信譽損失,客戶流失;(4)導致的投資減少,產業發展受限;(5)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社會穩定的影響。1.1.57評估方法間接經濟損失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經濟計量模型法:通過構建經濟計量模型,分析對產業鏈、市場需求等的影響;(2)類比分析法:參考類似的間接經濟損失案例,進行類比分析;(3)專家評估法: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的間接經濟損失進行評估。1.1.58評估流程(1)收集對周邊地區及產業鏈的影響資料;(2)分析原因,確定間接經濟損失范圍;(3)采用合適的評估方法,計算間接經濟損失金額;(4)編制間接經濟損失評估報告。第三節經濟損失補償與恢復1.1.59經濟損失補償經濟損失補償是指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進行賠償。補償方式包括:(1)財政補償:通過財政手段對受損企業、個人進行補償;(2)保險賠償: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對受損企業、個人進行賠償;(3)民事賠償:責任方根據法律規定對受損企業、個人進行賠償。1.1.60經濟損失恢復經濟損失恢復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受損企業、個人恢復正常生產、生活。恢復措施包括:(1)政策支持:制定相關政策,支持受損企業、個人恢復生產;(2)技術援助: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企業恢復生產技術;(3)資金融通:提供貸款、貼息等金融支持,幫助企業籌集恢復生產資金;(4)產業重構:對受損產業鏈進行調整,優化產業布局;(5)生態環境恢復:對受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恢復生態功能。1.1.61評估與監督(1)建立經濟損失補償與恢復評估機制,對補償與恢復工作進行動態監測;(2)設立監督機構,對補償與恢復工作進行監督;(3)定期對補償與恢復效果進行評價,及時調整政策措施。第九章責任追究與法律訴訟第一節責任認定1.1.62責任認定的基本原則責任認定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科學合理、依法依規。在調查過程中,應全面收集證據,保證認定結果準確可靠。1.1.63責任認定程序(1)調查組應依據調查結果,對發生單位及相關人員的責任進行初步認定。(2)初步認定結果應征求相關單位及人員的意見,對提出的異議進行核實。(3)調查組應根據核實情況,對初步認定結果進行修正,形成最終責任認定意見。(4)最終責任認定意見應提交給調查領導小組審批。1.1.64責任認定內容(1)發生單位的責任認定:包括安全生產管理、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等方面的責任。(2)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責任認定:包括領導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等。(3)發生單位其他人員的責任認定:包括直接責任、間接責任等。(4)調查組及其他相關部門的責任認定。第二節法律訴訟程序1.1.65訴訟主體發生后,涉及的法律訴訟主體包括:發生單位、調查組、受害方、第三方鑒定機構等。1.1.66訴訟程序(1)受害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發生單位承擔賠償責任。(2)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3)人民法院通知調查組、第三方鑒定機構等相關單位出庭作證。(4)人民法院根據雙方提供的證據、證人證言等,依法作出判決。(5)判決生效后,發生單位應按照判決結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1.1.67訴訟時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受害人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為三年,自發生之日起計算。第三節法律責任追究1.1.68刑事責任(1)發生單位及相關人員涉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等有關部門依法查處。1.1.69行政責任(1)發生單位及相關人員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貨車個人運輸合同范例
- 車輛掛靠單位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未成年工保護規定
- 二零二五版辦公用品采購協議合同
- 二零二五版金融債券抵押合同范例
- 個人轉讓單位合同樣本
- 法律咨詢服務協議合同書
- 從化區叉車租賃合同標準文本
- 買路合同樣本
- 二零二五版家裝公司施工安全免責的協議書
- 生產經理季度工作計劃
- 化肥利用率研究
- GB/T 30595-2024建筑保溫用擠塑聚苯板(XPS)系統材料
- 病歷書寫(門急診病歷)
- 【基于單片機的電子密碼鎖設計(論文)10000字】
- 湖南省長沙市2024年中考地理試題
- 電磁場與電磁波(第五版)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蜘蛛開店第二課時 教案
- 模擬試卷: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模擬考試(考試版A4)【測試范圍:1-3單元】(廣東深圳專用)
- 零星維修工程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DBJ04∕T 390-2019 基坑工程裝配式鋼支撐技術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