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5屆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務必擦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歷史學家以考古學、歷史學為基礎,廣泛采用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了判斷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可信的歷史。這說明()A.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莫衷一是B.多學科交叉研究有助于發現歷史真相C.遠古傳說都能反映真實的歷史D.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特征【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可知,中國歷史學家將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等多學科綜合利用,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信史,這說明多學科交叉研究有助于發現歷史真相,B項正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標準,歷史學家們有公認的原則,絕不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排除A項;遠古傳說需要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才可信,不是都能反映真實歷史,排除C項;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指的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發展的統一性,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2.管仲認為,只要不人為地堵塞利源,商賈就會日夜不息地從事經營活動;富裕的人只有不斷地消費,貧窮的人才有工作可做。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A.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 B.農業生產的衰退C.工商食官格局的形成 D.商業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材料“只要不人為地堵塞利源,商賈就會日夜不息地從事經營活動;富裕的人只有不斷地消費,貧窮的人才有工作可做”可知,管仲重視發展商業,結合所學,春秋時期,商業經濟發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所以在這一背景下,管仲提出了重視商業的主張,D項正確;重農抑商是戰國時期商鞅提出的主張,晚于管仲,排除A項;春秋時期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排除B項;工商食官制度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是一種官營手工業制度,指手工業者和商賈都是官府奴仆,必須按照官府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這與管仲所處的時代相差甚遠,排除C項。故選D項。3.如圖可用于研究()A.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 B.秦漢時期的民族交融C.魏晉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 D.唐朝由盛轉衰的歷程【答案】B【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圖中農牧交錯帶走向、南匈奴內遷路線和居住區位置、中原人口內遷路線和位置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漢朝時期,匈奴內部分裂,南匈奴內遷至山西、河北地區,與當地漢民族交錯雜居,相互融合,所以圖片可用于研究秦漢時期的民族交融,B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漢民族與周邊戎、狄、蠻、夷交往和斗爭,促進華夏認同,但當時沒有南匈奴,排除A項;圖片只呈現了北方地區的情況,看不出南方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是“安史之亂”,但圖中沒有戰亂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4.北宋建隆年間,中央委派的縣尉只負責節度使轄區內的鄉村治安及案件審理,而城內政事仍由節度使的親隨所擔任的鎮將治理。開寶三年,宋太祖下詔“諸州長吏毋得遣仆從及親屬掌廂、鎮局務”,之后又再次“申禁藩鎮補親吏為鎮將”。這一變化()A.有利于地方穩定 B.提高了行政效率C.消除了割據現象 D.綴解了邊防壓力【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北宋建隆年間,縣尉與鎮將在地方治理上存在職責劃分不明確、鎮將由節度使親隨擔任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等問題。宋太祖下詔禁止藩鎮補親吏為鎮將等舉措,將地方城鎮的治理權收歸中央委派的官員,使得地方權力格局更加合理,減少了地方勢力憑借親族關系等形成割據勢力的可能性,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而維護地方的穩定,A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對地方治理權力的調整,沒有明確提及這一舉措對行政流程優化、辦事速度加快等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內容,無法得出提高行政效率的結論,排除B項;“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題干中主要是關于北宋內地節度使轄區內城鎮治理權力的調整,沒有涉及到邊防方面的內容,與緩解邊防壓力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下表統計了明代部分省份出身于上三代沒有功名家庭的進士數量,據此可知()省份進士總數出身于上三代沒有功名家庭的進士數量占全省總數的百分比(%)山東2197835.6河南2067938.3江蘇35618652.2浙江37017747.8安徽1167163.8廣西27933.3云南291241.4A.官員選拔制度日益僵化 B.專制統治妨礙社會公平C.邊疆地區教育水平提升 D.經濟發展益于階層流動【答案】D【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據表格數據可知,明代部分省份出身于上三代沒有功名家庭的進士數量占全省總數的百分比中,江蘇、浙江、安徽等經濟發達地區占比較高,而廣西、云南等經濟落后地區占比較低,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社會流動,D項正確;八股取士標志著選官制度僵化,排除A項;科舉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且材料無法體現專制統治的弊端,排除B項;材料只是部分省份里的部分家庭進士數量占比,不能代表所有邊境地區和整體教育水平,排除C項。故選D項。6.1906年,清政府出臺的《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引進了罪刑法定原則,規定“若律無正條,不論何項行為,不得判為有罪”。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大臣以“適開刁徒趨避之端,恐為法政廢之漸”為由,嚴厲批評這一條款。這說明當時()A.現代法治建設任重道遠B.洋務派反對學習西方制度C.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D.預備立憲取得了一定效果【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6年(中國)。據材料“若律無正條,不論何項行為,不得判為有罪”可知,罪刑法定原則體現了近代法治精神,是進步的表現,而張之洞等大臣卻嚴厲反對,認為會讓刁徒鉆空子、法政廢弛,這說明當時封建守舊勢力大,現代法治建設任重道遠,A項正確;材料中反映的是張之洞等大臣反對西方法治思想,未涉及西方制度,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了對“罪刑法定”這一原則的分歧,“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說法過于夸大,排除C項;預備立憲指的是晚清政府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制所采取的行政改革、設立議會、地方自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7.1919年2月至4月,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共收到86封由世界各地華人團體發來的電報,支持中國的合理要求,抗議日本的提案。致電的團體包括學生組織、工商業機構、華僑組織等。這()A.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B.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正義要求的支持C.體現了中國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D.助推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收回了山東主權【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的中國與世界。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世界各地華人團體包括學生組織、工商業機構、華僑組織等紛紛發電報支持中國代表團在和會上的合理要求,抗議日本的提案,這表明不同階層的華人都積極關注國家大事,為國家的利益發聲,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民族力量,體現了中國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C項正確;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標志是1919年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舉行大規模罷工等行動,而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世界各地華人團體的電報支持,沒有體現工人階級的具體行動及在政治舞臺上的作用,排除A項;題干中只是說世界各地華人團體發來電報支持,并沒有提及國際社會其他國家和團體對中國的支持,排除B項;事實上,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并沒有收回山東主權,與歷史事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針對鄉民不識字無法填寫選票的情況,1942年《<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的解釋及其實施》提出,可以用在候選人身后“投豆子”的辦法投票。受此影響,志丹、子長、曲子、環縣等地區,投票率平均達到了87%。這一投票方法()A.擴大了蘇維埃政權的階級基礎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C.促進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D.激發了解放區民眾的參政熱情【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2年的中國。1942年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全民族需要團結起來共同抵御外敵入侵。陜甘寧邊區采取“投豆子”這種適合鄉民的投票方法,能夠讓更多不識字的鄉民參與到選舉中來,有利于調動廣大民眾的積極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為抗戰服務,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下廣泛凝聚民心、團結抗戰的需要,B項正確;1942年時,陜甘寧邊區是抗日根據地,政權性質是抗日民主政權,不是蘇維埃政權,排除A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與題干中的1942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1942年處于抗日戰爭時期,當時稱陜甘寧邊區等為抗日根據地,而不是解放區,概念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9.1952年,中國與錫蘭政府就各自急需的橡膠和大米簽訂貿易協定。此后不久,中國又與巴基斯坦簽訂了互相供應棉花、煤炭的貿易協定。這些舉措意在()A.鞏固新生人民政權 B.解放農村社會生產力C.穩定城市的物價水平 D.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年(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中國初期,政府吸取了“米棉之戰”的教訓,與周邊國家進行急需物資的貿易,這有利于穩定物資市場秩序,鞏固新生政權,A項正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而不是國際貿易,排除B項;“米棉之戰”和“銀元之戰”后,到1952年城市物價水平已穩定,排除C項;中國外交新局面的打開是在20世紀70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0.20世紀80年代,外國和港臺的影視作品在廣東流行。下表是當時關于廣東青年最贊賞的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特點的調查統計結果。該結果反映出()選擇項目創新勇氣拼搏奮斗自信心效率感獨立意識冒險精神金錢觀念追求享樂次數1040980869568554419182170A.影視作品成為輿論宣傳的主陣地B.新的經濟體制確立改變社會風氣C.改革開放影響青年群體價值觀念D.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擴大【答案】C【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正處于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外國和港臺的影視作品在廣東流行,從調查結果來看,青年最贊賞的人物特點是創新勇氣、拼搏奮斗、自信、高效等,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使青年群體接觸到新的思想觀念,進而影響了價值觀念,C項正確;材料僅有影視作品,沒有與其他輿論宣傳方式對比,不能得出影視作品成為輿論宣傳主陣地的結論,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新的經濟體制尚未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B項;青年贊賞影視人物形象特點的調查只有投票數據,沒有涉及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11.《漢謨拉比法典》的282條法律條文中,涉及到婚姻、財產、收養和繼承等方面的有70條。其中對婦女的婚姻和財產權利、患病妻子的扶養問題、幼兒的生命安全和被收養兒童的權益等都給予了說明。據此可知,《漢謨拉比法典》()A.內容全面體系完備 B.強調保護私有財產C.體現公平正義理念 D.繼承發展了羅馬法【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法典對婚姻、財產、收養和繼承等多個方面都有涉及,尤其關注到婦女、幼兒、被收養兒童等相對弱勢群體的權益,這種對不同群體權益的全面考量和規定,體現了盡可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C項正確;僅從提及的這些涉及婚姻、財產等方面的70條規定,不能充分說明整個《漢謨拉比法典》內容全面體系完備,排除A項;材料有大量關于婚姻、收養、繼承等其他方面以及對特殊群體權益的規定,不能僅僅歸結為強調保護私有財產,選項過于片面,排除B項;《漢謨拉比法典》誕生于公元前18世紀左右,而羅馬法的形成和發展是在之后的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2.988年,阿拉伯的一本書中專門為調味料列出了參考書目。13世紀,一位巴格達人寫出了164篇菜譜,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燉肉,還有甜品的制作等。這表明()A.阿拉伯地區民眾生活水平提高B.阿拉伯帝國促進了東西方交流C.大量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亞洲D.商業貿易推動了飲食文化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胡椒、丁香、肉桂等香料并非阿拉伯地區的本土產物,是通過商業貿易從其他地區傳入的。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得這些香料能夠大量進入阿拉伯地區,從而為飲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推動了當地飲食文化在烹飪方法、菜品創新等方面的進步,促使人們對飲食的研究更加深入,推動了飲食文化發展,D項正確;僅從有菜譜和對調味料的研究不能直接得出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地區自身飲食文化中對香料的運用等情況,沒有明確體現出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起到的橋梁作用等具體內容,排除B項;13世紀時,新航路尚未開辟,不存在大量美洲農作物傳入亞洲的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13.中世紀晚期,德意志各城鎮工匠歌手聯合會規定:凡是參加比賽的會員,必須用傳說中的歌唱權威——“十二大師”的腔調吟唱。但到了16世紀,擁有獨創曲調才能被尊稱為名歌手,這成為工匠歌手聯合會共同認可的規則。這一變化反映了()A.市民文化的興起 B.商品經濟的繁榮C.人文主義的影響 D.行會制度的瓦解【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晚期至16世紀(德意志)。據材料可知,中世紀晚期,德意志歌手參加比賽必須用權威的“十二大師”腔調吟唱,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從意大利擴展到其他地區,德意志工匠歌手聯合會認可擁有獨創曲調的歌手,這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反映了人文主義的影響,C項正確;從必須用權威腔調到尊重獨創曲調,是人文主義影響的結果,而市民文化崇尚世俗生活,重視現實,追求實用,不是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商品經濟繁榮是當時歐洲的時代環境,不是唱法變化的直接原因,排除B項;歐洲行會是由同一行業的手工業者或商人組成的封建性團體,其瓦解與歌手唱法變化沒有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14.1801年英國從事家庭服務業的人數約為60萬,1851年增長到130萬,1901年達到220萬,甚至有些經濟條件優越的工人家庭也會雇人幫傭。這可用以說明()A.奢靡享樂之風盛行 B.第三產業成為主導C.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D.工業革命深入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經濟迅速發展,整體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不僅是傳統的貴族和資產階級,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的工人家庭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來雇傭幫傭,D項正確;雇傭幫傭可能是出于實際生活需求,如女性外出工作導致家庭事務需要分擔等,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奢靡享樂,排除A項;19世紀英國經濟仍以第二產業(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服務業)尚未成為主導產業,排除B項;階級矛盾主要表現為工人與資本家的對立(如憲章運動、工會斗爭),與家庭服務業擴張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15.1917年4月18日,俄國臨時政府在致協約國各國政府的照會中明確表示:“捍衛我們祖國權利的臨時政府,將充分遵守對我協約各國所承擔的義務,乃是當然的事情。”該照會()A.結束俄國兩個政權并存局面B.客觀推動俄國革命進程C.導致沙皇專制統治陷入困境D.極大提高俄國國際地位【答案】B【解析】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7年4月(俄國)。據材料“捍衛我們祖國權利的臨時政府,將充分遵守對我協約各國所承擔的義務,乃是當然的事情。”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國臨時政府表示繼續參加一戰,這激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客觀上推動了俄國革命進程,B項正確;七月流血事件的發生結束了俄國兩個政權并存局面,排除A項;沙皇專制統治在二月革命中已經被推翻,排除C項;俄國臨時政府繼續參加一戰并沒有取得有利于俄國的戰爭結果,反而使國內局勢更加動蕩,經濟遭受更大破壞,并沒有極大提高俄國國際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16.20世紀80年代初,由聯邦德國總理擔任主席的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發布的《勃蘭特報告》指出,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并未全球化地分配,打破舊有的國際分工是實現南北方合作發展和世界公平的必要條件。該報告()A.反映了時代的發展需求B.說明西方國家開始反思國際經濟舊秩序C.強調了全球化不可逆轉D.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答案】A【解析】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初(德國)。結合所學,二戰后,經濟全球化趨勢快速發展,但出現了秩序不合理性、南北經濟不平衡性等問題,德國主張打破舊有的國際分工、實現南北方合作發展和世界公平,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需要,A項正確;材料只是德國一家之言,不能代表整個西方,排除B項;材料強調要打破舊的國際分工,并未預測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排除C項;德國報告強調打破舊的國際分工,沒有涉及提升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措施,且發展中國家提升經濟地位需依靠自身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近代社會風氣導致了服飾天翻地覆的改變。晚清時期,洋布在城鎮中流行開來,后來,一般民眾甚至下層百姓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上書光緒帝,“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誠非所宜”。作為反清革命領袖,孫中山深諳改革服裝的政治象征意義,也將易服視為革命性的標志,親自致力于新服裝的創制。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服裝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學生裝在青年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征,而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婦女穿洋裝、燙短發,高領旗袍搭配紅鞋子,甚至出現模仿男子的裝扮。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制服條例》,將旗袍確立為現代中國女性的“國服”。這個時期的服飾變化,在今天的服飾上依然能夠找到印跡。——據王笛《碌碌有為:微觀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與民眾》等材料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列寧服”在我國流行開來。摒棄了緞面,與工農服裝風格更為接近的花布棉襖,成為中國女性最普遍的冬裝。值得關注的是,此時盡量避免歐美軍服的影響,而偏向于蘇聯軍服風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成為深受中國人民歡迎的“民服”。這一時期,衣服以藍、灰兩色為主,少數是褐、黑色。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喇叭褲和墨鏡等服飾在中國流行,牛仔褲、T恤衫、拼色夾克、花格襯衣、直筒褲、彈力褲、七分褲、百褶裙、旗袍裙等服裝,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流行款式。巴黎最新的時裝很快就能在中國的街頭巷尾看到。20世紀末,國際時裝界青睞起東方風格,東方的典雅與恬靜、純樸與神秘成為全球性的時尚元素,華服已然成為海內外華人自豪的象征。——摘編自華梅《中國服飾(中文版)》(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近代服飾演變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服飾所承載的歷史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80年代以來中國服飾的不同,并簡析產生不同的原因。【答案】(1)特點:變化具有廣泛性;傳統與現代并存;中西合璧;凸顯個性解放;受政治和社會運動影響。價值: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流;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是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重要史料。(2)不同:色彩豐富;款式多樣;追求時尚;走向世界。原因: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國際環境變化,經濟全球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族自信心增強。【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據材料一“晚清時期,洋布在城鎮中流行開來,后來,一般民眾甚至下層百姓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可知,變化具有廣泛性;據材料一“中國的服裝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學生裝在青年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征,而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可知,傳統與現代并存;中西合璧;據材料一“婦女穿洋裝、燙短發,高領旗袍搭配紅鞋子,甚至出現模仿男子的裝扮”可知,凸顯個性解放;據材料一“孫中山深諳改革服裝的政治象征意義,也將易服視為革命性的標志,親自致力于新服裝的創制”“國民政府制定《制服條例》,將旗袍確立為現代中國女性的‘國服’”可知,受政治和社會運動影響。價值: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服飾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的外在表現,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材料一“中國的服裝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婦女穿洋裝、燙短發,高領旗袍搭配紅鞋子,甚至出現模仿男子的裝扮”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服飾見證了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也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也是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重要史料。【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不同:據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喇叭褲和墨鏡等服飾在中國流行,牛仔褲、T恤衫、拼色夾克、花格襯衣、直筒褲、彈力褲、七分褲、百褶裙、旗袍裙等服裝,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流行款式”可知,色彩豐富、款式多樣、追求時尚;據材料二“20世紀末,國際時裝界青睞起東方風格,東方的典雅與恬靜、純樸與神秘成為全球性的時尚元素,華服已然成為海內外華人自豪的象征”可知,走向世界。原因:據材料二中“20世紀80年代”“20世紀末”等時間點,結合所學知識,從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國際環境變化,經濟全球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族自信心增強等角度進行分析概括。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數十年間,非洲的經濟生活發生了徹底變化。殖民列強在非洲發展以出口為目的的經濟。在大部分殖民地,農民通常專門種植一兩種作物,并出口到宗主國,如塞內加爾和北尼日利亞的花生、烏干達的棉花、黃金海岸的可可豆、剛果的橡膠以及象牙海岸和尼日爾三角洲的棕櫚油。在中非和南非,從事銅、黃金和鉆石開采的企業從農村招募男子,支付給他們很少的工資。男勞力的缺乏和低工資加劇了農村的貧窮。鐵路和公路的建設通常依賴于強迫勞動制度。當法國建設從布拉柴維爾到黑角的鐵路時,約有1.5萬名到2萬名的非洲勞工死于饑餓、疾病和被虐待。——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材料二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非洲經濟發展迅速。1957年,加納成立了可可銷售局,限制外國壟斷公司剝削,可可經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此之前,黑非洲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如坦桑尼亞只有卷煙廠、罐頭、啤酒廠各一家和屈指可數的紡織廠和糖廠,鐵路破舊不堪。獨立后十幾年內就建起了1200多家工廠,1970-1975年中國援建了1860多公里長的坦贊鐵路。有些石油生產國的經濟發展更為顯著。尼日利亞從1958年開始商業性石油開采,到1974年成長為“非洲的石油巨人”。阿爾及利亞用石油收入建立了重工業體系,1978年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科特迪瓦雖沒有有利的資源條件,但由于政策正確,措施得當,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2%,被譽為“西非經濟的櫥窗”。——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1)根據材料一、概括一戰后非洲經濟生活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答案】(1)經濟結構單一;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深受西方列強壓榨剝削;社會生活日益貧困。(2)擺脫殖民統治,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現代產業;實行經濟改革,非洲勞動人民辛勤付出;加強團結協作,接受外部援助。【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一戰后(非洲)。據材料一“在大部分殖民地,農民通常專門種植一兩種作物”可知,經濟結構單一;據材料一“殖民列強在非洲發展以出口為目的的經濟”“農民通常專門種植一兩種作物,并出口到宗主國”可知,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據材料一“在中非和南非,從事銅、黃金和鉆石開采的企業從農村招募男子,支付給他們很少的工資”“鐵路和公路的建設通常依賴于強迫勞動制度”可知,深受西方列強壓榨剝削;據材料一“男勞力的缺乏和低工資加劇了農村的貧窮”可知,社會生活日益貧困。【小問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據材料二“獨立后十幾年內就建起了1200多家工廠”及所學可知,擺脫殖民統治,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發展道路;據材料二“尼日利亞從1958年開始商業性石油開采,到1974年成長為‘非洲的石油巨人’。阿爾及利亞用石油收入建立了重工業體系”可知,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現代產業;據材料二“科特迪瓦雖沒有有利的資源條件,但由于政策正確,措施得當,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2%”及所學可知,實行經濟改革,非洲勞動人民辛勤付出;據材料二“1970-1975年中國援建了1860多公里長的坦贊鐵路。有些石油生產國的經濟發展更為顯著”及所學可知,加強團結協作,接受外部援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特色”是對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創造和發展特點的高度概括總結,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底色,是中國歷史發展獨特道路的根本所在。“中國特色”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集中體現在制度體系、治理體系與價值體系上。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的標識性載體,治理體系是“中國特色”的內在驅動,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的精神導向。——摘編自卜憲群《談談“中國特色”的歷史內涵》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擇取材料中的一個“體系”,加以闡釋。(要求:明確寫出所選體系,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答案】示例體系: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的標識性載體闡釋:中國古代形成了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制度體系。先秦時期,國家建立在部族聯合和分封制的基礎之上,集權程度不高。從秦朝至清朝,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使政權組織結構更加緊密,統治力度大大加強。其中,郡縣制是保障中央集權有效行使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此后經歷了復雜的變化,也因中央集權的強弱和國家治理的需要不斷調整。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發展到隋唐時期,形成了以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此后不斷發展完善。科舉制擴大了用人范圍,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經歷了復雜的發展歷程,是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保障。賦稅征發的對象逐漸從人丁轉向土地和財產,人頭稅逐漸被廢除;賦役長期并行,役的內容逐漸并入賦稅。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國家制度體系,是中華文明長期穩定發展、不斷前行的保障,也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根據題干要求,在材料“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的標識性載體,治理體系是‘中國特色’的內在驅動,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的精神導向”中選取一個體系,例如選取“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的標識性載體”作為論題。其次,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列舉具有“中國特色”的各種制度如分封制、郡縣制、科舉制、賦稅制度及其意義對論題進行闡釋。例如,從秦朝至清朝,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使政權組織結構更加緊密,統治力度大大加強。其中,郡縣制是保障中央集權有效行使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此后經歷了復雜的變化,也因中央集權的強弱和國家治理的需要不斷調整。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發展到隋唐時期,形成了以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此后不斷發展完善。科舉制擴大了用人范圍,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經歷了復雜的發展歷程,是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保障。賦稅征發的對象逐漸從人丁轉向土地和財產,人頭稅逐漸被廢除;賦役長期并行,役的內容逐漸并入賦稅。最后進行總結概述,強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國家制度體系,是中華文明長期穩定發展、不斷前行的保障,也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2025屆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務必擦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歷史學家以考古學、歷史學為基礎,廣泛采用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了判斷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可信的歷史。這說明()A.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莫衷一是B.多學科交叉研究有助于發現歷史真相C.遠古傳說都能反映真實的歷史D.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特征【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可知,中國歷史學家將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等多學科綜合利用,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信史,這說明多學科交叉研究有助于發現歷史真相,B項正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標準,歷史學家們有公認的原則,絕不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排除A項;遠古傳說需要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才可信,不是都能反映真實歷史,排除C項;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指的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發展的統一性,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2.管仲認為,只要不人為地堵塞利源,商賈就會日夜不息地從事經營活動;富裕的人只有不斷地消費,貧窮的人才有工作可做。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A.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 B.農業生產的衰退C.工商食官格局的形成 D.商業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材料“只要不人為地堵塞利源,商賈就會日夜不息地從事經營活動;富裕的人只有不斷地消費,貧窮的人才有工作可做”可知,管仲重視發展商業,結合所學,春秋時期,商業經濟發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所以在這一背景下,管仲提出了重視商業的主張,D項正確;重農抑商是戰國時期商鞅提出的主張,晚于管仲,排除A項;春秋時期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排除B項;工商食官制度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是一種官營手工業制度,指手工業者和商賈都是官府奴仆,必須按照官府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這與管仲所處的時代相差甚遠,排除C項。故選D項。3.如圖可用于研究()A.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 B.秦漢時期的民族交融C.魏晉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 D.唐朝由盛轉衰的歷程【答案】B【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圖中農牧交錯帶走向、南匈奴內遷路線和居住區位置、中原人口內遷路線和位置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漢朝時期,匈奴內部分裂,南匈奴內遷至山西、河北地區,與當地漢民族交錯雜居,相互融合,所以圖片可用于研究秦漢時期的民族交融,B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漢民族與周邊戎、狄、蠻、夷交往和斗爭,促進華夏認同,但當時沒有南匈奴,排除A項;圖片只呈現了北方地區的情況,看不出南方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是“安史之亂”,但圖中沒有戰亂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4.北宋建隆年間,中央委派的縣尉只負責節度使轄區內的鄉村治安及案件審理,而城內政事仍由節度使的親隨所擔任的鎮將治理。開寶三年,宋太祖下詔“諸州長吏毋得遣仆從及親屬掌廂、鎮局務”,之后又再次“申禁藩鎮補親吏為鎮將”。這一變化()A.有利于地方穩定 B.提高了行政效率C.消除了割據現象 D.綴解了邊防壓力【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北宋建隆年間,縣尉與鎮將在地方治理上存在職責劃分不明確、鎮將由節度使親隨擔任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等問題。宋太祖下詔禁止藩鎮補親吏為鎮將等舉措,將地方城鎮的治理權收歸中央委派的官員,使得地方權力格局更加合理,減少了地方勢力憑借親族關系等形成割據勢力的可能性,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而維護地方的穩定,A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對地方治理權力的調整,沒有明確提及這一舉措對行政流程優化、辦事速度加快等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內容,無法得出提高行政效率的結論,排除B項;“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題干中主要是關于北宋內地節度使轄區內城鎮治理權力的調整,沒有涉及到邊防方面的內容,與緩解邊防壓力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下表統計了明代部分省份出身于上三代沒有功名家庭的進士數量,據此可知()省份進士總數出身于上三代沒有功名家庭的進士數量占全省總數的百分比(%)山東2197835.6河南2067938.3江蘇35618652.2浙江37017747.8安徽1167163.8廣西27933.3云南291241.4A.官員選拔制度日益僵化 B.專制統治妨礙社會公平C.邊疆地區教育水平提升 D.經濟發展益于階層流動【答案】D【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據表格數據可知,明代部分省份出身于上三代沒有功名家庭的進士數量占全省總數的百分比中,江蘇、浙江、安徽等經濟發達地區占比較高,而廣西、云南等經濟落后地區占比較低,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社會流動,D項正確;八股取士標志著選官制度僵化,排除A項;科舉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且材料無法體現專制統治的弊端,排除B項;材料只是部分省份里的部分家庭進士數量占比,不能代表所有邊境地區和整體教育水平,排除C項。故選D項。6.1906年,清政府出臺的《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引進了罪刑法定原則,規定“若律無正條,不論何項行為,不得判為有罪”。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大臣以“適開刁徒趨避之端,恐為法政廢之漸”為由,嚴厲批評這一條款。這說明當時()A.現代法治建設任重道遠B.洋務派反對學習西方制度C.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D.預備立憲取得了一定效果【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6年(中國)。據材料“若律無正條,不論何項行為,不得判為有罪”可知,罪刑法定原則體現了近代法治精神,是進步的表現,而張之洞等大臣卻嚴厲反對,認為會讓刁徒鉆空子、法政廢弛,這說明當時封建守舊勢力大,現代法治建設任重道遠,A項正確;材料中反映的是張之洞等大臣反對西方法治思想,未涉及西方制度,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了對“罪刑法定”這一原則的分歧,“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說法過于夸大,排除C項;預備立憲指的是晚清政府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制所采取的行政改革、設立議會、地方自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7.1919年2月至4月,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共收到86封由世界各地華人團體發來的電報,支持中國的合理要求,抗議日本的提案。致電的團體包括學生組織、工商業機構、華僑組織等。這()A.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B.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正義要求的支持C.體現了中國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D.助推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收回了山東主權【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的中國與世界。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世界各地華人團體包括學生組織、工商業機構、華僑組織等紛紛發電報支持中國代表團在和會上的合理要求,抗議日本的提案,這表明不同階層的華人都積極關注國家大事,為國家的利益發聲,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民族力量,體現了中國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C項正確;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標志是1919年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舉行大規模罷工等行動,而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世界各地華人團體的電報支持,沒有體現工人階級的具體行動及在政治舞臺上的作用,排除A項;題干中只是說世界各地華人團體發來電報支持,并沒有提及國際社會其他國家和團體對中國的支持,排除B項;事實上,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并沒有收回山東主權,與歷史事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針對鄉民不識字無法填寫選票的情況,1942年《<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的解釋及其實施》提出,可以用在候選人身后“投豆子”的辦法投票。受此影響,志丹、子長、曲子、環縣等地區,投票率平均達到了87%。這一投票方法()A.擴大了蘇維埃政權的階級基礎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C.促進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D.激發了解放區民眾的參政熱情【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2年的中國。1942年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全民族需要團結起來共同抵御外敵入侵。陜甘寧邊區采取“投豆子”這種適合鄉民的投票方法,能夠讓更多不識字的鄉民參與到選舉中來,有利于調動廣大民眾的積極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為抗戰服務,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下廣泛凝聚民心、團結抗戰的需要,B項正確;1942年時,陜甘寧邊區是抗日根據地,政權性質是抗日民主政權,不是蘇維埃政權,排除A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與題干中的1942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1942年處于抗日戰爭時期,當時稱陜甘寧邊區等為抗日根據地,而不是解放區,概念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9.1952年,中國與錫蘭政府就各自急需的橡膠和大米簽訂貿易協定。此后不久,中國又與巴基斯坦簽訂了互相供應棉花、煤炭的貿易協定。這些舉措意在()A.鞏固新生人民政權 B.解放農村社會生產力C.穩定城市的物價水平 D.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年(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中國初期,政府吸取了“米棉之戰”的教訓,與周邊國家進行急需物資的貿易,這有利于穩定物資市場秩序,鞏固新生政權,A項正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而不是國際貿易,排除B項;“米棉之戰”和“銀元之戰”后,到1952年城市物價水平已穩定,排除C項;中國外交新局面的打開是在20世紀70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0.20世紀80年代,外國和港臺的影視作品在廣東流行。下表是當時關于廣東青年最贊賞的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特點的調查統計結果。該結果反映出()選擇項目創新勇氣拼搏奮斗自信心效率感獨立意識冒險精神金錢觀念追求享樂次數1040980869568554419182170A.影視作品成為輿論宣傳的主陣地B.新的經濟體制確立改變社會風氣C.改革開放影響青年群體價值觀念D.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擴大【答案】C【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正處于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外國和港臺的影視作品在廣東流行,從調查結果來看,青年最贊賞的人物特點是創新勇氣、拼搏奮斗、自信、高效等,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使青年群體接觸到新的思想觀念,進而影響了價值觀念,C項正確;材料僅有影視作品,沒有與其他輿論宣傳方式對比,不能得出影視作品成為輿論宣傳主陣地的結論,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新的經濟體制尚未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B項;青年贊賞影視人物形象特點的調查只有投票數據,沒有涉及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11.《漢謨拉比法典》的282條法律條文中,涉及到婚姻、財產、收養和繼承等方面的有70條。其中對婦女的婚姻和財產權利、患病妻子的扶養問題、幼兒的生命安全和被收養兒童的權益等都給予了說明。據此可知,《漢謨拉比法典》()A.內容全面體系完備 B.強調保護私有財產C.體現公平正義理念 D.繼承發展了羅馬法【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法典對婚姻、財產、收養和繼承等多個方面都有涉及,尤其關注到婦女、幼兒、被收養兒童等相對弱勢群體的權益,這種對不同群體權益的全面考量和規定,體現了盡可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C項正確;僅從提及的這些涉及婚姻、財產等方面的70條規定,不能充分說明整個《漢謨拉比法典》內容全面體系完備,排除A項;材料有大量關于婚姻、收養、繼承等其他方面以及對特殊群體權益的規定,不能僅僅歸結為強調保護私有財產,選項過于片面,排除B項;《漢謨拉比法典》誕生于公元前18世紀左右,而羅馬法的形成和發展是在之后的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2.988年,阿拉伯的一本書中專門為調味料列出了參考書目。13世紀,一位巴格達人寫出了164篇菜譜,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燉肉,還有甜品的制作等。這表明()A.阿拉伯地區民眾生活水平提高B.阿拉伯帝國促進了東西方交流C.大量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亞洲D.商業貿易推動了飲食文化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胡椒、丁香、肉桂等香料并非阿拉伯地區的本土產物,是通過商業貿易從其他地區傳入的。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得這些香料能夠大量進入阿拉伯地區,從而為飲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推動了當地飲食文化在烹飪方法、菜品創新等方面的進步,促使人們對飲食的研究更加深入,推動了飲食文化發展,D項正確;僅從有菜譜和對調味料的研究不能直接得出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地區自身飲食文化中對香料的運用等情況,沒有明確體現出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起到的橋梁作用等具體內容,排除B項;13世紀時,新航路尚未開辟,不存在大量美洲農作物傳入亞洲的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13.中世紀晚期,德意志各城鎮工匠歌手聯合會規定:凡是參加比賽的會員,必須用傳說中的歌唱權威——“十二大師”的腔調吟唱。但到了16世紀,擁有獨創曲調才能被尊稱為名歌手,這成為工匠歌手聯合會共同認可的規則。這一變化反映了()A.市民文化的興起 B.商品經濟的繁榮C.人文主義的影響 D.行會制度的瓦解【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晚期至16世紀(德意志)。據材料可知,中世紀晚期,德意志歌手參加比賽必須用權威的“十二大師”腔調吟唱,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從意大利擴展到其他地區,德意志工匠歌手聯合會認可擁有獨創曲調的歌手,這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反映了人文主義的影響,C項正確;從必須用權威腔調到尊重獨創曲調,是人文主義影響的結果,而市民文化崇尚世俗生活,重視現實,追求實用,不是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商品經濟繁榮是當時歐洲的時代環境,不是唱法變化的直接原因,排除B項;歐洲行會是由同一行業的手工業者或商人組成的封建性團體,其瓦解與歌手唱法變化沒有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14.1801年英國從事家庭服務業的人數約為60萬,1851年增長到130萬,1901年達到220萬,甚至有些經濟條件優越的工人家庭也會雇人幫傭。這可用以說明()A.奢靡享樂之風盛行 B.第三產業成為主導C.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D.工業革命深入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經濟迅速發展,整體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不僅是傳統的貴族和資產階級,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的工人家庭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來雇傭幫傭,D項正確;雇傭幫傭可能是出于實際生活需求,如女性外出工作導致家庭事務需要分擔等,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奢靡享樂,排除A項;19世紀英國經濟仍以第二產業(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服務業)尚未成為主導產業,排除B項;階級矛盾主要表現為工人與資本家的對立(如憲章運動、工會斗爭),與家庭服務業擴張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15.1917年4月18日,俄國臨時政府在致協約國各國政府的照會中明確表示:“捍衛我們祖國權利的臨時政府,將充分遵守對我協約各國所承擔的義務,乃是當然的事情。”該照會()A.結束俄國兩個政權并存局面B.客觀推動俄國革命進程C.導致沙皇專制統治陷入困境D.極大提高俄國國際地位【答案】B【解析】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7年4月(俄國)。據材料“捍衛我們祖國權利的臨時政府,將充分遵守對我協約各國所承擔的義務,乃是當然的事情。”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國臨時政府表示繼續參加一戰,這激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客觀上推動了俄國革命進程,B項正確;七月流血事件的發生結束了俄國兩個政權并存局面,排除A項;沙皇專制統治在二月革命中已經被推翻,排除C項;俄國臨時政府繼續參加一戰并沒有取得有利于俄國的戰爭結果,反而使國內局勢更加動蕩,經濟遭受更大破壞,并沒有極大提高俄國國際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16.20世紀80年代初,由聯邦德國總理擔任主席的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發布的《勃蘭特報告》指出,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并未全球化地分配,打破舊有的國際分工是實現南北方合作發展和世界公平的必要條件。該報告()A.反映了時代的發展需求B.說明西方國家開始反思國際經濟舊秩序C.強調了全球化不可逆轉D.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答案】A【解析】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初(德國)。結合所學,二戰后,經濟全球化趨勢快速發展,但出現了秩序不合理性、南北經濟不平衡性等問題,德國主張打破舊有的國際分工、實現南北方合作發展和世界公平,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需要,A項正確;材料只是德國一家之言,不能代表整個西方,排除B項;材料強調要打破舊的國際分工,并未預測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排除C項;德國報告強調打破舊的國際分工,沒有涉及提升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措施,且發展中國家提升經濟地位需依靠自身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近代社會風氣導致了服飾天翻地覆的改變。晚清時期,洋布在城鎮中流行開來,后來,一般民眾甚至下層百姓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上書光緒帝,“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誠非所宜”。作為反清革命領袖,孫中山深諳改革服裝的政治象征意義,也將易服視為革命性的標志,親自致力于新服裝的創制。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服裝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學生裝在青年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征,而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婦女穿洋裝、燙短發,高領旗袍搭配紅鞋子,甚至出現模仿男子的裝扮。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制服條例》,將旗袍確立為現代中國女性的“國服”。這個時期的服飾變化,在今天的服飾上依然能夠找到印跡。——據王笛《碌碌有為:微觀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與民眾》等材料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列寧服”在我國流行開來。摒棄了緞面,與工農服裝風格更為接近的花布棉襖,成為中國女性最普遍的冬裝。值得關注的是,此時盡量避免歐美軍服的影響,而偏向于蘇聯軍服風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成為深受中國人民歡迎的“民服”。這一時期,衣服以藍、灰兩色為主,少數是褐、黑色。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喇叭褲和墨鏡等服飾在中國流行,牛仔褲、T恤衫、拼色夾克、花格襯衣、直筒褲、彈力褲、七分褲、百褶裙、旗袍裙等服裝,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流行款式。巴黎最新的時裝很快就能在中國的街頭巷尾看到。20世紀末,國際時裝界青睞起東方風格,東方的典雅與恬靜、純樸與神秘成為全球性的時尚元素,華服已然成為海內外華人自豪的象征。——摘編自華梅《中國服飾(中文版)》(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近代服飾演變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服飾所承載的歷史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80年代以來中國服飾的不同,并簡析產生不同的原因。【答案】(1)特點:變化具有廣泛性;傳統與現代并存;中西合璧;凸顯個性解放;受政治和社會運動影響。價值: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流;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是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重要史料。(2)不同:色彩豐富;款式多樣;追求時尚;走向世界。原因: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國際環境變化,經濟全球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族自信心增強。【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據材料一“晚清時期,洋布在城鎮中流行開來,后來,一般民眾甚至下層百姓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可知,變化具有廣泛性;據材料一“中國的服裝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學生裝在青年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征,而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可知,傳統與現代并存;中西合璧;據材料一“婦女穿洋裝、燙短發,高領旗袍搭配紅鞋子,甚至出現模仿男子的裝扮”可知,凸顯個性解放;據材料一“孫中山深諳改革服裝的政治象征意義,也將易服視為革命性的標志,親自致力于新服裝的創制”“國民政府制定《制服條例》,將旗袍確立為現代中國女性的‘國服’”可知,受政治和社會運動影響。價值: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服飾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的外在表現,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材料一“中國的服裝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婦女穿洋裝、燙短發,高領旗袍搭配紅鞋子,甚至出現模仿男子的裝扮”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服飾見證了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也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也是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重要史料。【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不同:據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喇叭褲和墨鏡等服飾在中國流行,牛仔褲、T恤衫、拼色夾克、花格襯衣、直筒褲、彈力褲、七分褲、百褶裙、旗袍裙等服裝,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流行款式”可知,色彩豐富、款式多樣、追求時尚;據材料二“20世紀末,國際時裝界青睞起東方風格,東方的典雅與恬靜、純樸與神秘成為全球性的時尚元素,華服已然成為海內外華人自豪的象征”可知,走向世界。原因:據材料二中“20世紀80年代”“20世紀末”等時間點,結合所學知識,從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國際環境變化,經濟全球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族自信心增強等角度進行分析概括。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數十年間,非洲的經濟生活發生了徹底變化。殖民列強在非洲發展以出口為目的的經濟。在大部分殖民地,農民通常專門種植一兩種作物,并出口到宗主國,如塞內加爾和北尼日利亞的花生、烏干達的棉花、黃金海岸的可可豆、剛果的橡膠以及象牙海岸和尼日爾三角洲的棕櫚油。在中非和南非,從事銅、黃金和鉆石開采的企業從農村招募男子,支付給他們很少的工資。男勞力的缺乏和低工資加劇了農村的貧窮。鐵路和公路的建設通常依賴于強迫勞動制度。當法國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裝修工程合同范本
- 給外地親友寫封信
- 三人合作項目合同書
- 房地產項目買賣合同書
- 電路理論習題(含參考答案)
- 文化產業園馬戲表演合同合作協議書范本
- 全面升級:河南電子合同政務門戶
- 度建筑廢渣承包運輸合同細則
- 合同法修訂與工程招投標實踐
- 戰略合作保密合同協議
- 2025年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學生專用
- JJF(皖) 205-2025 土工擊實儀校準規范
- 人教版英語2025七年級下冊Unit 4 Eat Well教師版 語法講解+練習
- 2025屆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初三中考模擬測試卷化學(無答案)
- 2025年中國尤加利精油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國家電網新員工入職培訓
- 《環境設計工程計量與計價》課件-1.什么是裝飾工程預算
- 品管圈PDCA案例-提高乳腺外科術區引流管固定合格率
- 2024年度MCN機構與達人專屬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思辨型作文和作文的思辨性
- 《無人機培訓教材》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