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浙江省星辰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浙江省星辰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浙江省星辰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浙江省星辰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浙江省星辰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浙江省星辰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總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考生須知:1.本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2分,共3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下列關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文化成果的描述準確的是()①龍山文化時期的代表器物是黑陶②河姆渡居民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③河姆渡居民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④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制造精美的玉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為組合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據本題材料“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文化成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文化成果,且河姆渡居民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②③正確,B項正確;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的古文明,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300─4000年,屬于新石器晚期的遺址,④時間上與材料不相符,排除C、D項。故選B項。2.商朝建立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時期,天子控制鎬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則分封給了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商與西周地方制度的主要區別是A.王畿所在方位 B.諸侯權力范圍C.王位產生方式 D.封國面積大小【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商朝的內外服制下的商王同地方諸侯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而周朝通過分封制強化了周天子與地方諸侯之間的關系,因此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諸侯的權力范圍大小,B正確;AD與材料無關,排除;二者的王位產生方式均是世襲制,C排除。故選B。3.余英時認為,“中國‘道’的人間性有一個特點,即強調人間秩序的安排。……(先秦諸子)最后都歸結到治國、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關于百家爭鳴各家之“道”,敘述正確的是()A.老子主張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B.墨子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C.韓非主張控制臣民、加強中央集權以增強國力 D.孔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主張控制臣民、加強中央集權以增強國力,C項正確;孔子主張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排除A項;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排除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D項。故選C項。4.“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面對這種社會現實,漢初統治者采取的統治政策是()①“文景之治”②“休養生息”③尊奉黃老無為思想④提倡節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長期戰爭的影響,到西漢初年,社會殘破不堪,經濟凋敝,國家貧窮,“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因此統治者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實行修養生息的政策,恢復經濟,并且減輕賦稅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②③④正確;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①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5.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波折,下列舉措不屬于漢武帝時代完成的是()A.獨尊儒術 B.設河西四郡 C.設西域都護 D.頒布“推恩令”【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方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設西域都護則是在漢宣帝時期(公元前60年)設立的,目的在于管理西域事務,因此不屬于漢武帝時期,C項符合題意;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公元前134年接受董仲舒建議后確立的政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設河西四郡(酒泉、敦煌、武威、張掖)是漢武帝在平定河西地區后所完成的,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

頒布“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削弱諸侯王勢力而實行的措施,確立于漢武帝晚年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皮日休《汴河懷古》)隋朝開鑿大運河可以“共禹論功”的應該包括()①大興土木②貫通南北③鞏固統一④促進城市發展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組合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是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開鑿了大運河,但大運河至今發揮著溝通南北的作用,如果沒有隋煬帝巡游江都,功勞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論;據所學可知,大運河溝通南北,②符合題意,大運河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繁榮,促進了商業、農業、手工業等的發展,例如揚州、杭州等城市因大運河而成為商業繁榮的都市,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大興土木是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局限,①不符合題意;在開鑿大運河過程中,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7.唐朝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下列最能反映唐政府與吐蕃密切關系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D項是唐朝與吐蕃修建的會盟碑,體現出唐朝和吐蕃關系密切,D項正確;A項記錄的是唐朝中書省中,中書侍郎的信息,反映的是唐朝的中央官制,排除A項;B項交河位于吐魯番附近,唐朝安西都護府設立于此,排除B項;C項佛像體現出唐朝吸收外來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8.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加受節度使銜。下列史實與唐王朝這一制度設計直接相關的有()①黃巢起義②安史之亂③兩稅法實行④藩鎮割據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②唐朝設立節度使本是為加強邊疆防務,但其逐漸掌握軍政大權,積重難返,導致內部權力失衡,引發了安史之亂和后來的藩鎮割據,②④正確,C項正確;①錯在黃巢起義是唐末農民起義,與節度使制度無直接關聯,是因為階級矛盾導致的;③錯在兩稅法是稅制改革,也與節度使無直接關系,是為了解決財政問題而制定的賦稅制度,排除ABD項。故選C項。9.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隨經濟發展而不斷演變,下列屬于元朝主要貨幣的應該是()A. B.C. D.【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至元通行寶鈔是元朝的主要貨,C項正確;半兩錢是秦朝的貨幣,排除A項;會子是南宋時期的貨幣,排除B項,D項為貴金屬,并非元朝的主要貨幣,排除D項。故選C項。10.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下列體現其包容性的是()A.①② B.② C.①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洛陽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與唐代無關,①錯誤;玄奘是唐朝時期的高僧,他歷盡艱辛去印度求取佛經,促進了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符合題意,②正確;唐招提寺是鑒真東渡在日本修建的寺廟,與題意不符,③錯誤;鑒真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與題意不符,④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11.下圖簡要呈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變歷程,其主題是()A.中央集權的加強 B.地方行政體制的變遷C.選官制度的完善 D.中樞政務機構的演變【答案】D【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變歷程”“秦朝三公九卿”“漢朝中外朝”“魏晉三省”“隋唐三省六部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三公九卿”“漢朝中外朝”“魏晉三省”“隋唐三省六部”都是中樞政務機構,因而材料所述內容的主題是中樞政務機構的演變,D項正確;中央集權是相對與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材料中提到的機構都是中樞機構,無法反映出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A項;“秦朝三公九卿”“漢朝中外朝”“魏晉三省”“隋唐三省六部”都是各個朝代的中央的中樞機構,無法體現地方行政體制的變遷,排除B項;“秦朝三公九卿”“漢朝中外朝”“魏晉三省”“隋唐三省六部”所涉及到都不是選官制度,因而無法體現選官制度的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12.“北宋建立后,面臨五代所遺留下的最大問題,就是腹心之患和肢體之患。腹心之患,即禁兵;肢體之患,即藩鎮。”下列選項中,屬于北宋為了解決“肢體之患”而采取的措施是①“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②“時方鎮缺守帥,稍命文臣權之”③“事務悉歸本州知州、通判兼總之”④“中書之政,分于六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肢體之患,即藩鎮”結合所學可知為解決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派文臣到各地任知州;為了監察知州,設立通判,防止出現藩鎮割據,②③符合題意,正確;樞密院可以派兵但是不能統兵,屬于“腹心之患”,①錯誤;“中書之政,分于六部”是明朝廢除丞相,權分六部,④與題意不符,錯誤。故答案為C;ABD不符合題意,排除。13.“迄今井邑猶荒涼,居民生資唯榷場。馬軍步軍自來往,南客北客相經商。”依據兩宋榷場分布如圖分析,其分布特點是()A.分布在兩宋境內B.分布在黃河流域或長江流域C.分布在西夏和金政權境內D.分布在宋與其對峙政權的交界處【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榷場是兩宋時期在邊境所設的同鄰國互市的市場,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圖中榷場主要分布在宋遼邊界、宋夏邊界,D項正確;榷場主要分布在宋與其對峙政權的交界處,而非分布在兩宋境內,排除A項;接近黃河流域處是北宋與西夏的邊界,而非分布在整個黃河流域,排除B項;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而非分布在西夏和金政權境內,排除C項。故選D項。14.《遼史》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其中的“國制”的主要含義是()A.猛安謀克 B.契丹等游牧民族管理制度C.北面官 D.草原習俗【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代(中國)。根據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知,遼朝在國家管理上實行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采用的是契丹固有的官制,稱為“國制”,主要負責統治契丹人及其他游牧、漁獵民族的事務,其官員均由契丹貴族擔任,因而“以國制治契丹”中的“國制”所指的是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管理制度,B項正確;猛安謀克是金朝實行的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北面官屬于職位,并不是“國制”,排除C項;草原習俗只是一個影響因素,并不能稱之為“國制”,排除D項。故選B項。15.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整修長城的朝代,明朝長城西、東兩端的重要端點是()A.臨洮——遼東 B.隴西——遼東C.玉門關——山海關 D.嘉峪關—山海關【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明朝時期為了抵御蒙古和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侵擾,對長城進行大規模修整加固。明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東端終點是山海關,D項正確;臨洮——遼東是秦朝長城的起止點,排除A項;隴西不是古代長城的端點,排除B項;玉門關不是古代長城的西端端點,排除C項。故選D項。16.中國是世界上農業傳統源遠流長的農業大國,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重視農業科技的總結研究,其中,集南方與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學著作是()A.《氾勝之書》 B.王禎《農書》C.《齊民要術》 D.《農政全書》【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所學知識,元朝王禎的《農書》是集南方與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學著作,其中關于農業工具的記載尤為豐富,B項正確;《氾勝之書》是西漢時期匯編的一部農書,總結和反映了以關中地區為代表的黃河流域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是集南方與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學著作,排除A項;《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等,不是集南方與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學著作,排除C項;《農政全書》按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農政措施和農業技術兩部分,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7.我國遼闊疆域是歷代王朝不斷加強管轄、各民族不斷加深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歷史上西域(包括今新疆廣大地區)正式納入我國中央王朝管轄最早是在()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清朝【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歷史上西域(包括今新疆廣大地區)正式納入我國中央王朝管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這是歷史上西域納入中央王朝管轄的開始,B項正確;秦朝并未對西域進行直接的統治和管理,排除A項;唐朝在西域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但這不是西域最早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管理的表現,排除C項;清朝在新疆地區設立了伊犁將軍,但是新疆最早納入我國中央王朝管轄卻并不是清朝,而是西漢,排除D項。故選B項。18.“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描述了孟郊登科后騎著馬京城游街時那種志得意滿之情。這得益于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答案】D【解析】根據“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可得出是指科舉高中后的喜悅之情,故D項正確;ABC項的選官制度在唐朝并沒有,排除。19.契丹騎射、吐蕃馬術、日本棋藝等深受唐人喜愛。參加體育活動的包括宮廷妃嬪、貴族婦女、宮女、優伶以及廣大平民婦女等各個階層,其所涉及的體育活動內容也幾乎與男子無異,如馬球、蹴鞠、秋千、武術、射箭、舞蹈、拔河等。這表明當時A中外文明互鑒交融 B.尚武精神推動婦女解放C.社會風氣開放多元 D.體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契丹騎射、吐蕃馬術、日本棋藝等深受唐人喜愛”“參加體育活動的包括宮廷妃嬪、貴族婦女、宮女、優伶以及廣大平民婦女等,其所涉及的體育活動內容也幾乎與男子無異,如馬球、蹴鞠、秋千、武術、射箭、舞蹈、拔河等。”可知唐朝實行了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同時,社會多個階層的婦女可以參加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這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開放而多元,故C項正確;A項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錯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體育活動,并非尚武精神,B錯誤;D項部分符合材料要求,錯誤。20.如圖是中國古代某王朝的部分統治區域。下列機構中屬于該王朝設立的是()A.西域都護府 B.北庭都元帥府 C.行都指揮使司 D.安西都護府【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元朝。根據材料宣政院是元朝時期設立的機構,北庭都元帥府也是元朝時期的機構,B項正確。西域都護府是西漢時期的機構,排除A項;行都指揮使司是明朝設立的,排除C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設立,排除D項。故選B項。21.如圖攝于敦煌莫高窟,圖中的經文用梵、藏、漢、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鶻六種文字書寫,據分析其是佛教人士驅魔消災所用。該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A.嚴格的四等人制 B.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C.民族交融的趨勢 D.對西域管轄因俗而治【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圖中的經文用梵、藏、漢、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鶻六種文字書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多種民族文字共存于同一石刻上,這體現了當時民族交融的趨勢,C項正確;“四等人制”是元代實行的一種民族歧視政策,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元代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材料沒有涉及,排除B項;圖中石刻是佛教人士驅魔消災所用,不能體現元代對西域管轄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22.北京,是我國金、元、明、清以來歷經八百年風雨滄桑的歷史古都,下列關于北京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金遷都燕京 B.元朝定都大都 C.明朝建立 D.康熙登基【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年號洪武,而不是建都北京,C項符合題意;天德五年(1153年),金海陵王從中京出發,前往燕京,并頒布遷都詔書,改燕京為中都,就是現在的北京,排除A項;元大都,簡稱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在今北京,排除B項;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排除D項。故選C項。23.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至五月,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新河、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連續九次挫敗倭寇,史稱“臺州九戰九捷”。臺州抗倭的重要影響包括()①促進新航路開辟②促進東南沿海形勢穩定③促使朝廷外貿政策調整④促進中日友好往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東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②正確;戚繼光抗倭成功后,明朝政府逐步放松了“海禁”政策,③正確;新航路開辟于16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①錯誤;倭寇指日本海盜,戚繼光抗倭并不會促進中日友好往來,④錯誤。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24.如圖反映了明朝初期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影響是()A.分割宰相權力 B.內閣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C.六部長官互相牽制 D.君主專制加強【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廢除丞相制度,裁撤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帥六部,設立內閣輔政,反映了明代君主專制的加強,D項正確;明朝宰相制度已被廢除,排除A項;內閣不是政府法定的機構,內閣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說法錯誤,排除B項;六部職能分工明確,并不相互制約,排除C項。故選D項。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5小題9分,第26小題12分,第27小題10分,第28小題13分,共44分)25.下圖是春秋戰國時出現的理論,是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自發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1)回答出這一理論的名稱及其代表人物。(2)回答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及意義。列舉出這一理論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的事例。(1例)【答案】(1)名稱: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人物:鄒衍。(2)觀點: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意義:是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應用:中醫領域。【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圖中金、木、水、火、土之間相生相勝的關系可知這是陰陽家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理論,其代表人物是鄒衍。【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所學可知,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理論認為五行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同時這是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陰陽在中醫領域應用廣泛,講求辨癥適治。26.改革、交流,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閱讀材料回答:材料一鮮卑族進入中原以前,其社會形態一直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可以說是“魏初風俗至陋”。進入中原以后,由于鮮卑貴族內部奴隸主保守勢力的存在,這種封建化轉化是十分緩慢的。……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經濟制度平等相處,兩種經濟所代表的階級之間進行著激烈的斗爭……以一個落后的民族來統治比他先進的民族,其間反差,勢必導致民族間的隔閡。因而完成鮮卑族的封建化與處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當務之急。——摘自龔蔭《試論北魏封建化進程》材料二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胡旋舞是來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種舞蹈。隋唐時期的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特色(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推動“鮮卑族的封建化”的重大事件。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回答該事件中“完成鮮卑族的封建化與處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關系”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推動鮮卑族封建化事件的主要意義。【答案】(1)重大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遷都洛陽;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鼓勵與漢族通婚。(2)意義: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緩和民族矛盾;促進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奠定了基礎。【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重大事件:根據材料一“因而完成鮮卑族封建化與處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鮮卑族的封建化”的重大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根據所學可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回答即可,如:遷都洛陽;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鼓勵與漢族通婚。【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意義:根據材料二“隋唐時期的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和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有利于促進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奠定了基礎。27.一定的文化意識形態是一定時期社會生活在人們觀念上的反映。閱讀材料回答:材料一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姓林,名默,人稱“默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誕生于泉州(清源軍)莆田縣湄洲嶼,善巫術,能預知吉兇禍福,時常扶危濟險,救人于水厄海難。時值泉州海外交通事業方興未艾,人們崇拜海神媽祖祈求航海安全,水濱生活平安。材料二……漁民或是航海的人祭拜媽祖,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起,中國歷代皇帝先后36次給媽祖褒封,并列入國家祀典,媽祖無疑是中國海洋文化的標志性圖騰。——網絡資料整理(1)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分析宋代沿海產生媽祖崇拜社會背景。(2)依據材料指出媽祖崇拜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答案】(1)背景:民間海上貿易的繁榮:政府重視海外貿易;朝廷和官方的改造與倡導;儒家、佛教思想的融合;經濟重心南移(東南沿海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海洋貿易帶來巨大的利潤;海洋貿易的危險性。(2)地位:海外華人的集體記憶,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文化交流、深度融合、共同發展的見證;中華文化對東南亞地區社會變革產生重大影響的有力載體;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媒介;增進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與文化認同,構筑兩岸共有精神家園,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紐帶。【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宋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二“中國歷代皇帝先后36次給媽祖褒封,并列入國家祀典”可知,朝廷和官方的倡導;由材料一“人們崇拜海神媽祖祈求航海安全,水濱生活平安”可知,海洋貿易的危險性;由材料一“時值泉州海外交通事業方興未艾”可知,海洋貿易帶來巨大的利潤;由材料二“漁民或是航海的人祭拜媽祖,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并結合所學可知,民間海上貿易的繁榮:據所學可知,兩宋時期,海外貿易發達,政府非常重視海外貿易,媽祖信仰是對這一時期海外貿易繁榮的反映;據所學可知,宋元時期媽祖信仰的地區主要在南方,這主要和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根據材料一“善巫術,能預知吉兇禍福,時常扶危濟險,救人于水厄海難”并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融合也是媽祖信仰的重要原因。【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從古至今的中國。由材料一“人們崇拜海神媽祖祈求航海安全,水濱生活平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海外華人的集體記憶,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文化交流、深度融合、共同發展的見證;結合所學可知,媽祖信仰的傳播是中華文化對東南亞地區社會變革產生重大影響的有力載體;同時也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據所學可知,全球很多地方都有媽祖廟,臺灣也不例外,這種源自大陸的媽祖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祖信仰傳播增進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與文化認同,構筑兩岸共有精神家園,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28.清朝在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歷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材料一《清朝疆域圖》。材料二比起前代,清代的貢獻就在于:清朝政府在繼承中國歷代疆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對邊疆地區的統一、對邊疆地區行使主權,進行有效的管轄,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國疆域——成崇德《清代前期邊疆通論(上)》(1)依據材料一《清朝疆域圖》,結合所學,寫出清朝中期的疆域四至。結合所學,分別寫出元朝、清朝管轄臺灣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闡述清朝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答案】(1)疆域四至: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包括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措施:元朝設澎湖巡檢司以經略臺灣;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2)歷史意義: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行政管轄,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發展;鞏固了統一的民族國家,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元朝和清朝(中國)。疆域:根據材料“《清朝疆域圖》”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包括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清朝管轄臺灣的主要措施包括元朝設澎湖巡檢司以經略臺灣;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國疆域”可知,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根據材料“進一步完成了對邊疆地區的統一、對邊疆地區行使主權,進行有效的管轄”可知,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行政管轄;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發展;鞏固了統一的民族國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以上措施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浙江省星辰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總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考生須知:1.本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2分,共3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下列關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文化成果的描述準確的是()①龍山文化時期的代表器物是黑陶②河姆渡居民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③河姆渡居民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④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制造精美的玉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為組合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據本題材料“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文化成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文化成果,且河姆渡居民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②③正確,B項正確;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的古文明,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300─4000年,屬于新石器晚期的遺址,④時間上與材料不相符,排除C、D項。故選B項。2.商朝建立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時期,天子控制鎬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則分封給了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商與西周地方制度的主要區別是A.王畿所在方位 B.諸侯權力范圍C.王位產生方式 D.封國面積大小【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商朝的內外服制下的商王同地方諸侯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而周朝通過分封制強化了周天子與地方諸侯之間的關系,因此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諸侯的權力范圍大小,B正確;AD與材料無關,排除;二者的王位產生方式均是世襲制,C排除。故選B。3.余英時認為,“中國‘道’的人間性有一個特點,即強調人間秩序的安排。……(先秦諸子)最后都歸結到治國、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關于百家爭鳴各家之“道”,敘述正確的是()A.老子主張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B.墨子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C.韓非主張控制臣民、加強中央集權以增強國力 D.孔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主張控制臣民、加強中央集權以增強國力,C項正確;孔子主張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排除A項;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排除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D項。故選C項。4.“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面對這種社會現實,漢初統治者采取的統治政策是()①“文景之治”②“休養生息”③尊奉黃老無為思想④提倡節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長期戰爭的影響,到西漢初年,社會殘破不堪,經濟凋敝,國家貧窮,“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因此統治者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實行修養生息的政策,恢復經濟,并且減輕賦稅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②③④正確;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①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5.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波折,下列舉措不屬于漢武帝時代完成的是()A.獨尊儒術 B.設河西四郡 C.設西域都護 D.頒布“推恩令”【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方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設西域都護則是在漢宣帝時期(公元前60年)設立的,目的在于管理西域事務,因此不屬于漢武帝時期,C項符合題意;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公元前134年接受董仲舒建議后確立的政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設河西四郡(酒泉、敦煌、武威、張掖)是漢武帝在平定河西地區后所完成的,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

頒布“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削弱諸侯王勢力而實行的措施,確立于漢武帝晚年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皮日休《汴河懷古》)隋朝開鑿大運河可以“共禹論功”的應該包括()①大興土木②貫通南北③鞏固統一④促進城市發展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組合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是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開鑿了大運河,但大運河至今發揮著溝通南北的作用,如果沒有隋煬帝巡游江都,功勞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論;據所學可知,大運河溝通南北,②符合題意,大運河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繁榮,促進了商業、農業、手工業等的發展,例如揚州、杭州等城市因大運河而成為商業繁榮的都市,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大興土木是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局限,①不符合題意;在開鑿大運河過程中,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7.唐朝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下列最能反映唐政府與吐蕃密切關系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D項是唐朝與吐蕃修建的會盟碑,體現出唐朝和吐蕃關系密切,D項正確;A項記錄的是唐朝中書省中,中書侍郎的信息,反映的是唐朝的中央官制,排除A項;B項交河位于吐魯番附近,唐朝安西都護府設立于此,排除B項;C項佛像體現出唐朝吸收外來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8.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加受節度使銜。下列史實與唐王朝這一制度設計直接相關的有()①黃巢起義②安史之亂③兩稅法實行④藩鎮割據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②唐朝設立節度使本是為加強邊疆防務,但其逐漸掌握軍政大權,積重難返,導致內部權力失衡,引發了安史之亂和后來的藩鎮割據,②④正確,C項正確;①錯在黃巢起義是唐末農民起義,與節度使制度無直接關聯,是因為階級矛盾導致的;③錯在兩稅法是稅制改革,也與節度使無直接關系,是為了解決財政問題而制定的賦稅制度,排除ABD項。故選C項。9.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隨經濟發展而不斷演變,下列屬于元朝主要貨幣的應該是()A. B.C. D.【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至元通行寶鈔是元朝的主要貨,C項正確;半兩錢是秦朝的貨幣,排除A項;會子是南宋時期的貨幣,排除B項,D項為貴金屬,并非元朝的主要貨幣,排除D項。故選C項。10.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下列體現其包容性的是()A.①② B.② C.①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洛陽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與唐代無關,①錯誤;玄奘是唐朝時期的高僧,他歷盡艱辛去印度求取佛經,促進了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符合題意,②正確;唐招提寺是鑒真東渡在日本修建的寺廟,與題意不符,③錯誤;鑒真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與題意不符,④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11.下圖簡要呈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變歷程,其主題是()A.中央集權的加強 B.地方行政體制的變遷C.選官制度的完善 D.中樞政務機構的演變【答案】D【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變歷程”“秦朝三公九卿”“漢朝中外朝”“魏晉三省”“隋唐三省六部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三公九卿”“漢朝中外朝”“魏晉三省”“隋唐三省六部”都是中樞政務機構,因而材料所述內容的主題是中樞政務機構的演變,D項正確;中央集權是相對與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材料中提到的機構都是中樞機構,無法反映出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A項;“秦朝三公九卿”“漢朝中外朝”“魏晉三省”“隋唐三省六部”都是各個朝代的中央的中樞機構,無法體現地方行政體制的變遷,排除B項;“秦朝三公九卿”“漢朝中外朝”“魏晉三省”“隋唐三省六部”所涉及到都不是選官制度,因而無法體現選官制度的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12.“北宋建立后,面臨五代所遺留下的最大問題,就是腹心之患和肢體之患。腹心之患,即禁兵;肢體之患,即藩鎮。”下列選項中,屬于北宋為了解決“肢體之患”而采取的措施是①“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②“時方鎮缺守帥,稍命文臣權之”③“事務悉歸本州知州、通判兼總之”④“中書之政,分于六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肢體之患,即藩鎮”結合所學可知為解決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派文臣到各地任知州;為了監察知州,設立通判,防止出現藩鎮割據,②③符合題意,正確;樞密院可以派兵但是不能統兵,屬于“腹心之患”,①錯誤;“中書之政,分于六部”是明朝廢除丞相,權分六部,④與題意不符,錯誤。故答案為C;ABD不符合題意,排除。13.“迄今井邑猶荒涼,居民生資唯榷場。馬軍步軍自來往,南客北客相經商。”依據兩宋榷場分布如圖分析,其分布特點是()A.分布在兩宋境內B.分布在黃河流域或長江流域C.分布在西夏和金政權境內D.分布在宋與其對峙政權的交界處【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榷場是兩宋時期在邊境所設的同鄰國互市的市場,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圖中榷場主要分布在宋遼邊界、宋夏邊界,D項正確;榷場主要分布在宋與其對峙政權的交界處,而非分布在兩宋境內,排除A項;接近黃河流域處是北宋與西夏的邊界,而非分布在整個黃河流域,排除B項;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而非分布在西夏和金政權境內,排除C項。故選D項。14.《遼史》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其中的“國制”的主要含義是()A.猛安謀克 B.契丹等游牧民族管理制度C.北面官 D.草原習俗【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代(中國)。根據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知,遼朝在國家管理上實行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采用的是契丹固有的官制,稱為“國制”,主要負責統治契丹人及其他游牧、漁獵民族的事務,其官員均由契丹貴族擔任,因而“以國制治契丹”中的“國制”所指的是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管理制度,B項正確;猛安謀克是金朝實行的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北面官屬于職位,并不是“國制”,排除C項;草原習俗只是一個影響因素,并不能稱之為“國制”,排除D項。故選B項。15.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整修長城的朝代,明朝長城西、東兩端的重要端點是()A.臨洮——遼東 B.隴西——遼東C.玉門關——山海關 D.嘉峪關—山海關【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明朝時期為了抵御蒙古和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侵擾,對長城進行大規模修整加固。明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東端終點是山海關,D項正確;臨洮——遼東是秦朝長城的起止點,排除A項;隴西不是古代長城的端點,排除B項;玉門關不是古代長城的西端端點,排除C項。故選D項。16.中國是世界上農業傳統源遠流長的農業大國,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重視農業科技的總結研究,其中,集南方與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學著作是()A.《氾勝之書》 B.王禎《農書》C.《齊民要術》 D.《農政全書》【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所學知識,元朝王禎的《農書》是集南方與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學著作,其中關于農業工具的記載尤為豐富,B項正確;《氾勝之書》是西漢時期匯編的一部農書,總結和反映了以關中地區為代表的黃河流域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是集南方與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學著作,排除A項;《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等,不是集南方與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學著作,排除C項;《農政全書》按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農政措施和農業技術兩部分,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7.我國遼闊疆域是歷代王朝不斷加強管轄、各民族不斷加深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歷史上西域(包括今新疆廣大地區)正式納入我國中央王朝管轄最早是在()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清朝【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歷史上西域(包括今新疆廣大地區)正式納入我國中央王朝管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這是歷史上西域納入中央王朝管轄的開始,B項正確;秦朝并未對西域進行直接的統治和管理,排除A項;唐朝在西域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但這不是西域最早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管理的表現,排除C項;清朝在新疆地區設立了伊犁將軍,但是新疆最早納入我國中央王朝管轄卻并不是清朝,而是西漢,排除D項。故選B項。18.“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描述了孟郊登科后騎著馬京城游街時那種志得意滿之情。這得益于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答案】D【解析】根據“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可得出是指科舉高中后的喜悅之情,故D項正確;ABC項的選官制度在唐朝并沒有,排除。19.契丹騎射、吐蕃馬術、日本棋藝等深受唐人喜愛。參加體育活動的包括宮廷妃嬪、貴族婦女、宮女、優伶以及廣大平民婦女等各個階層,其所涉及的體育活動內容也幾乎與男子無異,如馬球、蹴鞠、秋千、武術、射箭、舞蹈、拔河等。這表明當時A中外文明互鑒交融 B.尚武精神推動婦女解放C.社會風氣開放多元 D.體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契丹騎射、吐蕃馬術、日本棋藝等深受唐人喜愛”“參加體育活動的包括宮廷妃嬪、貴族婦女、宮女、優伶以及廣大平民婦女等,其所涉及的體育活動內容也幾乎與男子無異,如馬球、蹴鞠、秋千、武術、射箭、舞蹈、拔河等。”可知唐朝實行了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同時,社會多個階層的婦女可以參加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這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開放而多元,故C項正確;A項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錯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體育活動,并非尚武精神,B錯誤;D項部分符合材料要求,錯誤。20.如圖是中國古代某王朝的部分統治區域。下列機構中屬于該王朝設立的是()A.西域都護府 B.北庭都元帥府 C.行都指揮使司 D.安西都護府【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元朝。根據材料宣政院是元朝時期設立的機構,北庭都元帥府也是元朝時期的機構,B項正確。西域都護府是西漢時期的機構,排除A項;行都指揮使司是明朝設立的,排除C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設立,排除D項。故選B項。21.如圖攝于敦煌莫高窟,圖中的經文用梵、藏、漢、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鶻六種文字書寫,據分析其是佛教人士驅魔消災所用。該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A.嚴格的四等人制 B.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C.民族交融的趨勢 D.對西域管轄因俗而治【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圖中的經文用梵、藏、漢、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鶻六種文字書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多種民族文字共存于同一石刻上,這體現了當時民族交融的趨勢,C項正確;“四等人制”是元代實行的一種民族歧視政策,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元代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材料沒有涉及,排除B項;圖中石刻是佛教人士驅魔消災所用,不能體現元代對西域管轄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22.北京,是我國金、元、明、清以來歷經八百年風雨滄桑的歷史古都,下列關于北京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金遷都燕京 B.元朝定都大都 C.明朝建立 D.康熙登基【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年號洪武,而不是建都北京,C項符合題意;天德五年(1153年),金海陵王從中京出發,前往燕京,并頒布遷都詔書,改燕京為中都,就是現在的北京,排除A項;元大都,簡稱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在今北京,排除B項;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排除D項。故選C項。23.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至五月,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新河、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連續九次挫敗倭寇,史稱“臺州九戰九捷”。臺州抗倭的重要影響包括()①促進新航路開辟②促進東南沿海形勢穩定③促使朝廷外貿政策調整④促進中日友好往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東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②正確;戚繼光抗倭成功后,明朝政府逐步放松了“海禁”政策,③正確;新航路開辟于16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①錯誤;倭寇指日本海盜,戚繼光抗倭并不會促進中日友好往來,④錯誤。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24.如圖反映了明朝初期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影響是()A.分割宰相權力 B.內閣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C.六部長官互相牽制 D.君主專制加強【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廢除丞相制度,裁撤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帥六部,設立內閣輔政,反映了明代君主專制的加強,D項正確;明朝宰相制度已被廢除,排除A項;內閣不是政府法定的機構,內閣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說法錯誤,排除B項;六部職能分工明確,并不相互制約,排除C項。故選D項。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5小題9分,第26小題12分,第27小題10分,第28小題13分,共44分)25.下圖是春秋戰國時出現的理論,是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自發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1)回答出這一理論的名稱及其代表人物。(2)回答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及意義。列舉出這一理論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的事例。(1例)【答案】(1)名稱: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人物:鄒衍。(2)觀點: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意義:是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應用:中醫領域。【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圖中金、木、水、火、土之間相生相勝的關系可知這是陰陽家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理論,其代表人物是鄒衍。【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所學可知,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理論認為五行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同時這是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陰陽在中醫領域應用廣泛,講求辨癥適治。26.改革、交流,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閱讀材料回答:材料一鮮卑族進入中原以前,其社會形態一直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可以說是“魏初風俗至陋”。進入中原以后,由于鮮卑貴族內部奴隸主保守勢力的存在,這種封建化轉化是十分緩慢的。……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經濟制度平等相處,兩種經濟所代表的階級之間進行著激烈的斗爭……以一個落后的民族來統治比他先進的民族,其間反差,勢必導致民族間的隔閡。因而完成鮮卑族的封建化與處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當務之急。——摘自龔蔭《試論北魏封建化進程》材料二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胡旋舞是來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種舞蹈。隋唐時期的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特色(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推動“鮮卑族的封建化”的重大事件。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回答該事件中“完成鮮卑族的封建化與處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關系”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推動鮮卑族封建化事件的主要意義。【答案】(1)重大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遷都洛陽;穿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