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2024年中考歷史模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2024年中考歷史模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2024年中考歷史模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2024年中考歷史模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2024年中考歷史模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2024年中考歷史模考試卷姓名: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評分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該題相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1.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考古學家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鐘家港古河道中獲得北方傳統作物遺存粟米7粒、棗核1粒。這一發現說明當時()A.早期國家勢力不斷擴張 B.南北方居民存在交往C.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發達 D.北方是當時經濟中心2.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A.先秦文獻記載的歷史可信度不高 B.文字記載是研究歷史的可靠依據C.考古發掘才能證實歷史的真實性 D.文獻實物互補能更好的驗證歷史3.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西北少數民族生產的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這一現象反映了()A.佛教傳入影響社會風尚 B.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C.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 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4.杜甫的詩沉郁厚重,有“詩史”之稱。《無家別》中“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的描述說明了()A.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時局 B.開元末年以來朝政日趨腐敗C.藩鎮割據造成中央權力衰微 D.安史之亂對社會發展的破壞5.據宋人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宋朝的節日非常豐富,有傳統大節元日、寒食、冬至等傳統大節,也有“天慶節”“天圣節”幾個官方設立的節慶日,每當節日時,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販夫走卒皆喜氣洋洋。這說明宋代()A.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B.綜合國力十分強盛 C.節日的政治屬性濃厚 D.中外交往十分頻繁6.如下圖所示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國理政的場所,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布局均衡對稱,該建筑的設計意圖是為了突出()A.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 B.以農為本的政治理念C.儒家思想的主體地位 D.君主權威的至高無上7.從設置宣政院到在臺灣的建制,從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到康熙帝兩次雅克薩之戰,從設置駐藏大臣到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如果給上述史實提煉一個主題,較為合理的是()A.政治的成熟與創新 B.文明的碰撞與交流C.外交的沖突與危機 D.國家的鞏固與發展8.2023年10月13日,“最美的重逢——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活動”在北京舉行。歷經百年輾轉,幾經周折,7根石柱終于重新回歸祖國懷抱,這是繼馬首銅像后又一批回歸祖國的重要文物。這些流失的文物見證了()A.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 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C.日軍旅順屠城的殘暴 D.八國聯軍攻占紫禁城9.20世紀30~40年代初期,著名畫作《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國傳播;優秀歌曲《畢業歌》《黃河大合唱》等在全國傳唱:“國人愛國,請用國貨”“挽回利權:振我中華”等成為商業廣告炙手可熱的用語。這些()A.反映商業和文藝的繁榮發展 B.表明實業救國開始成為主流C.凸顯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D.說明政府重視傳播傳統文化10.有學者認為,遵義會議之所以高效,是因為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紅軍眼前的軍事困境,避免了斗爭擴大化。該學者意在強調,遵義會議()A.體現實事求是的精神 B.消除“左”傾錯誤思想C.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 D.實現全黨的空前團結11.下表是1949-1952年農民貨幣收入的變化情況項目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收入指數收入指數收入指數收入指數農民凈貨幣收入(億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人均凈貨幣收入(元)14.9100.018.7125.523.6158.426.8179.8影響這一時期農民貨幣收入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 B.農業合作化在全國基本實現C.土地改革的全面開展 D.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確立12.據《2020粵港澳數字大灣區融合創新發展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以僅占國土0.6%的面積創造了全國近12%的GDP,不僅是中國的重要增長極與創新發源地,也為世界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新的典范。這體現了()A.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 B.粵港澳成為經濟增速最快地區C.“一國兩制”制度效能的發揮 D.創新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支柱13.一位西方歷史學家如此描述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關系:“(羅馬)廣場上的建筑顯現出希臘風格,但它們更加雄偉高大……羅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臘化時代的混亂。”古羅馬詩人賀拉西為此寫道:“希臘被擒為俘虜;被俘的希臘,又反過來俘虜了野蠻的征服者。”據此可知()A.古希臘社會發展水平高于羅馬 B.羅馬法不利于帝國統治C.文化在選擇與重構中不斷發展 D.賀拉西處于希臘化世界14.某班歷史興趣小組在其歷史公眾號上推送了探究性學習資源包,請你為該資源包命名()①專著:《紅樓夢》②書籍:《先知的故事匯編》③視頻:《孝德天皇的抉擇》④論文:《真假“阿拉伯數字”》A.古代歐洲文明 B.封建歐洲文明C.古代亞非文明 D.封建亞洲文明15.馬克思的一生與工人運動息息相關。他和恩格斯一起,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及時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并加以改造和提升,最終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這表明馬克思主義是()A.對前人思想的總結 B.在革命的不斷實踐中創立的C.各政黨的指導思想 D.對早期工人運動經驗的總結16.受牛頓力學體系的影響,洛克提出了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的主張;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斯賓塞提出了證明白人殖民擴張合理性的理論。這說明近代自然科學()A.影響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形成 B.促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C.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D.推動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17.1948年6月,美國參議院關于美國對外政策新方向的范登堡決議。它規定,在持續有效的自助和互援的基礎上,以及在涉及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美國可以通過憲法程序,參加區域性的集體協定。這一決議意在()A.實施馬歇爾計劃 B.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C.控制聯合國 D.確保領土和主權不受侵犯二、材料題(32題20分,33題16分,共36分)18.棉花是撬動世界的植物,一部棉花史,見證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某校九年級某學習小組圍繞“棉花的世界之旅”開展了探究性學習活動,邀請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學習任務。探究任務一【棉花的中國之旅】材料一:棉花的中國發展史漢代經絲綢之路傳入新疆,開始植棉紡織。但種植范圍較小,僅在新疆、西南部分地區零星種植。宋代由海路傳入廣東、福建,并在南方推廣。“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產茶的州縣比以往有所增加”。元代元初政府“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松江府成為棉紡業中心,棉布被定為常年租賦之一。明代明初,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令農民有田五至十畝者各種桑、麻、棉半畝,后又規定多種植棉花不征稅。到15世紀末,棉花已是“遍布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明代中晚期,棉花超過桑、麻成為我國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棉布取代桑、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清朝前期清朝前期,棉紡織業進一步發展,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如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職工超過5000人,生產商品化、商業化趨勢加強。——摘編自《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和部編版七年級《中國歷史》素材整合探究任務二【棉花的世界之旅】材料二:15世紀以前,棉花種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地區,以家庭自產自用為主,呈現出多點分散的態勢,此時在全球棉花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印度和阿拉伯商人。15世紀以后,隨著達·伽馬繞過好望角與印度建立貿易關系,哥倫布登陸美洲發現可以植棉的大批土地,歐洲有了重塑全球棉花網絡的可能。到了1780年,一個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歐洲、美洲涵蓋在內的新貿易體系逐漸形成,整個歐洲成為世界棉花的中心。——摘編自魏濤《“全球轉向”、商品研究與歷史研究的國際化》探究任務三【棉花的新使命】材料三:20世紀70年代以來,棉花總消費量大幅增加,貿易規模呈增長態勢,全球超過150個國家參與棉花進出口貿易,但歐洲對棉花帝國的統治結束了,曾經是棉花帝國的中心的節點(例如藍開夏郡)已被邊緣化,而中國已經成了它的核心。如今的中國作為世界三大棉花生產國之一和全世界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正在發揚自己特色,走出屬于自己的全球化道路,棉花也因此有了新的使命。——商編自貝克特《棉花帝國》和維舟《棉花敲開現代世界大門》(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1月21日)(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棉花種植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15世紀前后“棉花種植和加工”出現的變化,并指出“到了1780年,整個歐洲能夠成為世界棉花的中心”的原因?(3)請根據以上三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給當今中國棉花產業建設“自己特色”的全球化道路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19.珠江潮起正當時,灣區建設敢為先。某歷史社團開展“鵬城古跡·深圳家譜”學習活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①甘坑客家小鎮(龍崗區)②大鵬所城(大鵬新區)③赤灣左炮臺(南山區)客家古村落,起源于明清時期。圍屋、土樓古香古色,市集廟會,民俗街區,百貨聚集,美輪美奐。始建于明朝,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海防衛所。大鵬營在抗倭及鴉片戰爭中抗擊外來侵略。赤灣左炮臺,雄視著珠江口,是鴉片戰爭時期主要的海上屏障。④東江縱隊紀念館(坪山區)⑤深圳羅湖大橋(羅湖區⑥蛇口博物館(南山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開辟華南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羅湖橋曾在戰火中受損,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數次改擴建,它成為了連接深、港的重要通道。以“高舉一面旗,闖出一條路”這條展覽線索,展現蛇口改革開放40年發展歷程——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深圳歷史》(1)依據上表中的考察地點和所學知識,你能感受到深圳地區人民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優秀品質?(2)請從上表考察地點中選擇兩個事件,并從中提煉出一個觀點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價值觀正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城址”“考古學家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鐘家港古河道中獲得北方傳統作物遺存粟米7粒、棗核1粒”并結合所學可知,南方的良渚古城遺址中發現北方傳統作物粟米、棗核,說明良渚時代,南北方居民存在交往交流的現象,故選B項。

夏商周時期是我國早期國家時代,而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排除A項。

僅從良渚古城遺址中發現的粟米7粒、棗核1粒無法證明古代農業文明發達,排除C項。

材料僅能說明南北方居民存在交往,得不出北方是當時經濟中心的結論,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良渚古城遺址。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結合所學知識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2.【答案】D【解析】【分析】據材料“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并結合所學可知,歷史研究者對夏朝的探索注重了“先秦文獻”和“考古實物、遺跡”的結合,體現了文獻與實物二重互證,故選D項。

材料只是提及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無法說明先秦文獻的歷史可信度高低,排除A項。

文字記載可能有記錄者的主觀因素影響,所以需要結合考古實物資料的二重互證,排除B項。

考古發掘是論證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但并非是證實歷史的真實性唯一資料,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夏朝研究史料。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史學研究材料的運用。3.【答案】B【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西晉初年”“中原百姓喜歡用西北少數民族生產的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可知,材料表明西晉初年,西北少數民族生產的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傳入中原,影響了中原民眾的生活,由此得出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有經濟往來,推動了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故選B項。

材料反映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對中原百姓的影響,沒有涉及佛教傳入影響社會風尚,排除A項。

西晉初年,社會穩定,并未出現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現象,與題意無關聯,排除C項。

材料表明西晉初年中原百姓服飾風格受少數民族影響,未提及地方特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魏晉民族交融,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魏晉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4.【答案】D【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杜甫”“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結合所學分析:

A: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頻繁,時局混亂,但杜甫是唐朝詩人,排除A項。

B: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強盛,“寂寞天寶后”反映的是天寶年間,排除B項。

C: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權力,排除C項。

D:唐玄宗后期,即天寶年間,統治腐朽,爆發安史之亂,唐由盛轉衰,故選D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安史之亂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答案】A【解析】【分析】據材料“宋朝的節日非常豐富……每當節日時,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販夫走卒皆喜氣洋洋”可知,材料描寫了宋朝節日盛況,體現了人們生活豐富多彩,故選A項,

材料描述的是宋朝節日盛況,無法說明宋朝綜合國力十分強盛,排除B項。

材料僅僅描述了宋朝節日盛況,并未體現節日的政治屬性濃厚,排除C項。

材料描述的是宋朝節日的盛況,沒有“中外交往頻繁”的信息,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傳統節日,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6.【答案】D【解析】【分析】據材料“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國理政的場所……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布局均衡對稱”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和殿中軸線貫穿南北,布局均衡對稱,體現了皇權不可侵犯,君主權威至高無上,故選D項。

太和殿的宏偉建筑成就,體現了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而材料強調的是太和殿的設計意圖,排除A項。

材料體現了太和殿的設計意圖是皇權至高無上,得不出以農為本的政治理念,排除B項。

漢武帝尊儒,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主體地位,與皇權至上的設計意圖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太和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太和殿的相關史實。7.【答案】D【解析】【分析】A.政治的成熟與創新,不符合題意;

B.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不符合題意;

C.外交的沖突與危機,不符合題意;

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我國對內加強對邊疆的管轄,對外驅除外來侵略者,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注意所選擇的選項要把所給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內,切記。8.【答案】B【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圓明園石柱回歸”,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搶掠并焚毀皇家園林圓明園,所以回歸祖國的7根石柱見證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故選B項。

1842年,《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領土主權,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1894年,日軍攻陷旅順,制造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攻占了紫禁城,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9.【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打擊日本侵略的堅定決心;聶耳的《畢業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歌曲激發發中華民族抗戰的意志;“國人愛國,請用國貨”“挽回利權,振我中華”等商業廣告反映了救亡精神,體現了抵制日貨,提供國貨的愛國潮流。綜上可知,材料信息表明20世紀30~40年代初期,隨著日本侵略的深入,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故選C項。

材料中的名畫名曲體現了民族矛盾斗爭,并未反映商業和文藝的繁榮發展,排除A項。

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業救國興起,與民主共和成為當時兩大思想主流,排除B項。

材料中的名畫名曲都是民間藝術家的創作,不能說明政府重視傳播傳統文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時期的文藝發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結合所學知識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10.【答案】A【解析】【分析】提取答題關鍵信息“遵義會議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紅軍眼前的軍事困境,避免了斗爭擴大化”可知,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本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集中全力糾正了“左”傾領導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故選A項。

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領導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錯誤,并未消除“左”傾錯誤思想,排除B項。

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領導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錯誤,并未體現貫徹民主集中制,排除C項。

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領導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錯誤,中共七大實現全黨空前大團結,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遵義會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遵義會議的相關歷史知識。11.【答案】C【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1949-1952年農民貨幣收入的變化”可知,1949-1952年,農民凈貨幣收入由68.5億元增加到127.9億元,人均凈貨幣收入由14.9增加到26.8,說明農民貨幣收入顯著上升,主要得益于1950-1952年,中央政府推行了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恢復發展,故選C項。

1953-1957年,國家編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與材料時間“1949-1952年”不符,排除A項。

1953-1956年,國家開展農業合作化,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發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確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土地改革。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表格數據材料的分析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土地改革的相關史實。12.【答案】C【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是中國的重要增長極與創新發源地,也為世界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新的典范”可知,粵港澳大灣區在新的歷史世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主要得益于“一國兩制”的實踐,成功實現了港澳回歸,促使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推動了粵港澳地區的共同發展,故選C項。

材料描述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發展,與海峽兩岸關系發展沒有聯系,排除A項。

材料說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增速,無法說明粵港澳成為經濟增速最快地區,排除B項。

材料說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增速,沒有涉及到創新經濟已成為中國的經濟支柱,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3.【答案】C【解析】【分析】據材料“羅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臘化時代的混亂”“希臘被擒為俘虜;被俘的希臘,又反過來俘虜了野蠻的征服者”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交流互鑒,相互影響,反映了文化在選擇與重構中不斷發展,故選C項。

材料反映了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相互影響,沒有信息證明古希臘社會發展水平高于羅馬,排除A項。

據所學可知,羅馬法起到了維系統治的作用,排除B項。

材料強調了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相互影響,無法得出賀拉西處于希臘化世界,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關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4.【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①專著:《紅樓夢》,提示了封建社會的衰落,是中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②書籍:《先知的故事匯編》,匯集了阿拉伯封建時代的先知故事;③視頻:《孝德天皇的抉擇》,反映了日本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④論文:《真假“阿拉伯數字”》,反映了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阿拉伯數字”,是封建時代阿拉伯文化的獨特貢獻。綜上可知,該資源包搜集的是封建時代的亞洲文明成果,故選D項。

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亞洲文明成果,沒有提及古代歐洲文明,排除A項。

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亞洲文明成果,沒有提及封建歐洲文明,排除S項。

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亞洲文明成果,沒有提及古代非洲文明,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亞洲文明,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古代亞洲文明的相關史實。15.【答案】B【解析】【分析】據材料“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及時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最終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并結合所學可知,馬克思和恩格斯積極參與工人革命斗爭實踐,總結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故選B項。

材料主旨強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不僅僅是對前人思想的總結,排除A項。

材料主旨強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并未闡明成為各政黨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

材料主旨強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不僅僅是對早期工人運動經驗的總結,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馬克思主義。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16.【答案】A【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受牛頓力學體系的影響,洛克提出了天賦人權和社會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斯賓塞提出了證明白人殖民擴張合理性”可知,牛頓力學體系、達爾文進化論反映了西方近代科學的發展進步,推動了社會理論的發展,影響了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形成,故選A項。

材料反映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理論的關系,與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不符,排除B項。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而材料闡述的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理論的關系,排除C項。

材料闡述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理論的關系,沒有涉及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自然科學與社會理論的關系。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結合所學知識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17.【答案】B【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1948年6月”“在涉及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美國可以通過憲法程序,參加區域性的集體協定”,結合所學分析:

A:1947年,美國制定實施馬歇爾計劃,對歐洲實行經濟援助,排除A項。

B:據“美國可以通過憲法程序,參加區域性的集體協定”可知,美國意圖構建集體安全協商,為1949年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提供了依據,故選B項。

C:材料信息描述與聯合國的相關內容不符合,排除C項。

D:據材料“美國參議院關于美國對外政策新方向的范登堡決議”可知,材料是關于美國的對外政策的制定,并未涉及領土和主權信息,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答案】(1)特點:分海陸二路傳入(由海外傳入);傳入時間較早,但發展較晚;種植范圍從邊疆推廣到內地;政府積極推動;出現手工工場;地位逐漸上升等(回答出2點,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影響: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棉布取代桑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推動了手工業的進步,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生產商品化、商業化趨勢加強。(2)變化:棉花種植和加工由多點分散到向歐洲集中;由印度和阿拉伯人占據主導地位到以歐洲人主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世界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正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原因: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殖民擴張;工業革命;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等。(3)一條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中國式全球化道路;一條追求“和平”“友好”安全“高效”“創新”的全球化道路。一條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互惠平等,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的全球化道路。【解析】【分析】

(1)特點:據材料一“經絲綢之路傳入新疆,開始植棉紡織”“由海路傳入廣東、福建,并在南方推廣”可知,棉花種植由海陸兩路傳入中國;傳入時間較早,但發展較晚;種植范圍從邊疆推廣到內地。據材料一“元初政府‘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明初,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可知,政府積極推動棉花種植。據材料一“清朝前期,棉紡織業進一步發展,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可知,棉紡織出現了手工工場。據材料一“明代中晚期,棉花超過桑、麻成為我國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棉布取代桑、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可知,棉紡織地位逐漸上升。影響:據材料一“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松江府成為棉紡業中心,棉布被定為常年租賦之一”可知,棉花種植與棉紡織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據材料一“明代中晚期,棉花超過桑、麻成為我國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棉布取代桑、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可知,棉布取代桑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據材料一“朝前期,棉紡織業進一步發展,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生產商品化、商業化趨勢加強”可知,推動了手工業的進步,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生產商品化、商業化趨勢加強。(2)變化:據材料二“15世紀以前,棉花種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地區……此時在全球棉花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可知,15世紀以前,棉花種植和加工呈現出多點分散的態勢;由印度和阿拉伯人占據主導地位到以歐洲人主導;據材料二“到了1780年,一個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歐洲、美洲涵蓋在內的新貿易體系逐漸形成,整個歐洲成為世界棉花的中心”可知,歐洲人主導的整個歐洲成為世界棉花的中心,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世界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正逐漸連成一個整體。

原因: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殖民擴張;工業革命;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促使“到了1780年,整個歐洲能夠成為世界棉花的中心”

(3)建議: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圍繞中國棉花產業建設“自己特色”的全球化道路,可從合作共贏、和平友好等方面分析闡述,比如一條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中國式全球化道路;一條追求“和平”“友好”安全“高效”“創新”的全球化道路。一條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互惠平等,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的全球化道路。

故答案為:

(1)特點:分海陸二路傳入(由海外傳入);傳入時間較早,但發展較晚;種植范圍從邊疆推廣到內地;政府積極推動;出現手工工場;地位逐漸上升等(回答出2點,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影響: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棉布取代桑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推動了手工業的進步,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生產商品化、商業化趨勢加強。(2)變化:棉花種植和加工由多點分散到向歐洲集中;由印度和阿拉伯人占據主導地位到以歐洲人主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世界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正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原因: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殖民擴張;工業革命;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等。(3)一條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中國式全球化道路;一條追求“和平”“友好”安全“高效”“創新”的全球化道路。一條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互惠平等,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的全球化道路。

【點評】

(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棉花種植。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棉花種植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考查棉花種植和加工的變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答案】(1)優秀品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百折不撓、堅忍不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勇于擔當,開放包容、兼容并蓄。(2)觀點:深圳是中國發展歷程的見證者。論證1——深圳地處中國南海之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西方列強覬覦已久的地區,承載著近代反抗外來侵略的沉重歷史。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等西方列強曾多次試圖通過深圳等沿海地區入侵中國,遭到了當地人民的堅決抵抗,如赤灣左炮臺就是鴉片戰爭時期主要的海上屏障,大鵬營在鴉片戰爭中英勇抗擊英軍侵略,也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抗日戰爭期間,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開辟華南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當地人民積極支持抗日武裝斗爭,為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貢獻。論證2——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深圳不僅見證了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富強的偉大歷程,也見證了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1980年我國最先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結論:深圳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充滿奮斗、拼搏、創新和夢想的史詩,也是一部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歷史長卷。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深訓將繼續書寫改革開放的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解析】【分析】

(1)品質:據材料“大鵬所城(大鵬新區)”“赤灣左炮臺(南山區)”“東江縱隊紀念館(坪山區)”可知,體現了深圳地區人民在發展過程中呈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據材料“甘坑客家小鎮(龍崗區)”“深圳羅湖大橋(羅湖區)”“蛇口博物館(南山區)”可知,材料體現了深圳地區人民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呈現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勇于擔當,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優秀品質。

(2)本題為觀點論述題,為開放性試題,據題意提取兩個事件,由此擬定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條理清晰,價值觀正確,言之有理。

觀點:提取材料中的相關中實“甘坑客家小鎮(龍崗區)”“大鵬所城(大鵬新區)”“赤灣左炮臺(南山區)”,可以擬定一個觀點“深圳是中國發展歷程的見證者”。

論述:圍繞觀點,根據所提取的相關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論證,主要從近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