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如東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1.本試卷共6頁,包含選擇題(第1題~第20題,共20題)、非選擇題(第21題~第23題,共3題)兩部分。本次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2.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考試號等用黑色0.5毫米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3.作答非選擇題須用黑色0.5毫米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作答選擇題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一、選擇題:本部分包括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山東臨淄桐林挖掘出距今5000年前的一座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建筑遺址,同一時代的遼寧牛河梁遺址也發(fā)掘出類似的“大房子”和“大院墻”。以上考古成果可以佐證當時這些地區(qū)()A.奠定了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具備了相對復雜的社會組織C.發(fā)揮了中央集權的動員優(yōu)勢 D.出現(xiàn)了區(qū)域經濟的貿易網絡【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5000多年(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大型建筑的建造需要一定的社會組織能力,遼寧牛河梁遺址發(fā)掘出類似的“大房子”和“大院墻”的遺址,說明該文明區(qū)域已具備了相對復雜的社會組織,B項正確;山東臨淄桐林遺址位于海岱地區(qū),遼寧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中原地區(qū)的范疇。這些遺址的考古成果主要反映的是當地的發(fā)展情況,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其奠定了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排除A項;距今5000年前,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還處于較為早期的階段,并未形成中央集權體制,排除C項;僅從大型建筑遺址的發(fā)掘情況來看,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區(qū)域經濟貿易網絡方面的相關證據,排除D項。故選B項。2.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zhàn)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xiàn)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差異說明()A.宗法觀念名存實亡 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C.社會呈現(xiàn)轉型趨勢 D.農耕工具發(fā)生顯著變化【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本為禮器,到春秋戰(zhàn)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禮崩樂壞,青銅器走向輕便適用,由圖騰意味的紋飾走向現(xiàn)實性的動物性紋飾,說明青銅器作為禮器的功能在弱化,體現(xiàn)了社會呈現(xiàn)轉型趨勢,C項正確;宗法制度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逐漸走向崩潰,但宗法觀念依然存在,排除A項;青銅鑄造鼎盛時期在商周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青銅器作為農具使用,而且根據所學可知,青銅農具大多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很少作為農具使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耕工具發(fā)生顯著變化是指鐵農具使用,排除D項。故選C項。3.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提出舜屬于西夷,周文王屬于東夷,兩者之所以能治天下,都是因為來自于三皇五帝的一脈相承。這些說法旨在()A.強化血緣政治 B.客觀描述歷史C.重建禮樂制度 D.擴大華夏認同【答案】D【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提出舜、周文王雖然屬于“夷”但仍然是統(tǒng)治華夏的有德之君。上述將中原人民與周邊民族視作“兄弟”“一脈相承”的主張,有利于打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界限,推動民族交往和融合,擴大華夏認同,D項正確;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不是主張運用兄弟血緣關系來維系統(tǒng)治,而是主張?zhí)煜乱患摇⒂褠鄞恕!皬娀壵巍辈环项}意,排除A項;不同民族并非都有緊密的親緣關系,舜屬于西夷、周文王屬于東夷的說法也有待商榷,孔孟所說并非都是絕對的歷史事實,排除B項;孟子提及周文王,是強調周文王“夷”的身份,而非肯定西周禮樂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4.東方六國大都任用宗族及國人為執(zhí)政,而秦國多重用各國流亡士人來輔政,如衛(wèi)人商鞅、楚人李斯、趙人樓緩等。由此可推知()A.秦國君主集權程度較高 B.官僚政治在六國得以確立C.六國嚴格遵守宗法制度 D.法家思想在秦國率先興起【答案】A【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商周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貴族世代為官。戰(zhàn)國時期,東方六國大都任用宗族及國人為執(zhí)政,反映舊貴族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制約君主權力。秦國多重用各國流亡士人來輔政,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反映舊貴族的特權受到明顯削弱,君主掌握選官權,可以任用國家需要的人才,加強了君主集權,A項正確;材料反映六國貴族仍然占據一部分重要官職,貴族政治的殘余仍然存在,而非官僚政治在六國得以確立,排除B項;戰(zhàn)國時期宗法制日益受到破壞,而非受到嚴格遵守,排除C項;從材料中秦國重用衛(wèi)人商鞅、楚人李斯,只能得出秦國采用法家思想治國,不能斷定法家思想在秦國率先興起,排除D項。故選A項。5.下圖為漢武帝時期侯國數量變化情況。據此可知,漢武帝()A.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擴大諸侯國的權力C.著力加強中央集權 D.改進地方選官制度【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初年至后期,王子侯國及侯國數量呈現(xiàn)出增加趨勢。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采取了“推恩令”的方式,使更多的宗室子弟獲得了封地,增加了侯國的數量,削弱了王國勢力,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加強,C項正確;侯國數量呈上升趨勢,這正是推恩令實施后的結果。漢武帝并未全面推行分封制度,表述錯誤,排除A項;這一時期諸侯的權力被不斷分割,并沒有擴大,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侯國數量的變化與地方選官制度并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D項。故選C項。6.漢武帝臨終遺詔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領尚書事輔佐幼主,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詔。材料可以說明()A.宰相制度形同虛設 B.武將專權局面形成C.中朝掌握機要決策 D.君主專制亟需加強【答案】C【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西漢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漢初,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參與軍國大事,形成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以削弱相權。尚書本為皇帝身邊掌司筆札的小官,漢武帝設立中朝以后,尚書因主管文書,省閱奏章,傳達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漸重要。漢武帝臨終遺詔,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領尚書事,丞相田千秋不得受詔,反映中朝掌握機要,相權被削弱,C項正確;當時丞相仍然是重要的中央官員,并非形同虛設,排除A項;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人是因為身處內朝而掌權,而非因為武將出身而掌權,且漢武帝時期加強專制集權,并未出現(xiàn)武將專權局面,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采取措施加強了皇權,當他臨終之時皇權比較穩(wěn)固,而非“君主專制亟需加強”,排除D項。故選C項。7.東漢士大夫風習,為后世所推美。然而,若仔細分析,不外乎是像讓爵(父有高爵,兄讓弟襲)、推財(兄弟分財,推多取少)、借交報仇(友有仇怨,許身代報)、清節(jié)(一介不取,推財與人)等。與上述行為有關制度是()A.察舉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舉制 D.郡國并行制【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在察舉制下,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職。這種選官制度注重品德和名聲,被舉薦者往往需要有良好的品德聲譽。東漢士大夫的讓爵、推財、借交報仇、清節(jié)等行為,都是能夠博得好名聲的表現(xiàn)。他們通過這些行為在社會上樹立起道德高尚的形象,從而更有可能被地方長官舉薦為官,這與察舉制重視品德名聲的特點相契合,A項正確;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主要根據門第、出身來評定人才等級,由中正官負責評定。這一制度下,更多的是看重家族門第等因素,排除B項;科舉制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排除C項;郡國并行制是西漢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與士大夫的選官行為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8.漢代傳世數學文獻《九章算術》都對盈不足術、按爵位分配財產、賦役分派、大型工程勞力的安排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提出較為有效的解決方式。這說明中國古代數學()A.居世界領先地位 B.服務于封建國家的需要C.重視邏輯與推理 D.折射出商品經濟的繁榮【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古代數學著作討論的問題大多涉及國家財政、國家財富分配等,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體現(xiàn)了其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古代數學成就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信息,“居世界領先地位”的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數學服務于現(xiàn)實需要的特征,我國古代科技重視實用,不重視邏輯與推理,排除C項;材料強調中國古代數學具有實用意義,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無必然聯(lián)系,排除D項。故選B項。9.南朝時,建康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在尖叫嘶鳴。感到十分害怕,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這表明南朝()A.基層吏治腐敗 B.懼怕游牧民族C.士族政治衰落 D.提倡重文抑武【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意思是建康令王復,性情溫文爾雅,從未騎過馬,一看見馬嘶鳴跳躍,就驚慌害怕,他對人說道:“這是老虎,為什么叫馬呢?”,材料反映了當時社會風氣的頹廢,表明南朝士族政治衰落,C項正確;材料表明士族政治衰落,未涉及基層吏治情況,排除A項;材料強調士族政治衰落,雖然南朝懼怕游牧民族,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宋朝提倡重文抑武,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10.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唐太宗下詔統(tǒng)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這些做法()A.貫徹了三教并行的國策 B.確立了儒學正統(tǒng)地位C.有利于大一統(tǒng)文化發(fā)展 D.得益于活字印刷技術【答案】C【解析】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唐朝中國。唐朝頒行《五經正義》,成為官方經學定本。《五經正義》一舉結束了漢代以來數百年的經說紛紜局面,統(tǒng)一了儒學思想,這是唐初統(tǒng)治者為適應政治大一統(tǒng)需要,在思想領域內統(tǒng)一思想的重大舉措,C項正確;頒行《五經正義》只能體現(xiàn)重視儒學,看不出佛道的情況,不能體現(xiàn)三教并行,排除A項;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正統(tǒng)地位,排除B項;北宋工匠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也即唐代活字印刷術尚未發(fā)明,排除D項。故選C項。11.史學家陳垣以某人考訂楊貴妃年歲為例,指出三項缺失(如表)。陳垣意在說明,研究歷史問題應該()缺失—冊壽王妃(楊貴妃原為壽王妃)年月,據《外傳》誤文,不據《唐詔令集》,是謂無識缺失二楊貴妃卒時年歲,引《外傳》,不引正史,是謂不知輕重缺失三考史至引乩語,是謂遁入魔道A.具備問題意識 B.探尋歷史真相C.廣泛搜集史料 D.運用可信史料【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據《外傳》誤文,不據《唐詔令集》……引《外傳》不引正史,是謂不知輕重……考史至引乩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外傳》與乩語都不是正史,可信度不高,這說明在史學考證時陳垣強調運用可信史料,D項正確;證據有真?zhèn)沃郑锌尚哦雀叩椭畡e,材料強調運用可信史料,并未涉及問題意識,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運用可信史料的問題,沒有體現(xiàn)出對歷史真相的研究,排除B項;材料主旨也不是說明廣泛搜集史料的問題,材料反而體現(xiàn)史料搜集過于泛濫,排除C項。故選D項。12.唐末五代時,中原的冶鐵技藝、筑城工匠及仕人群體等進入西遼河流域,在當地開始“教民稼穡”“教民鼓鑄”、“興板筑,置城邑”。由此可見()A.中原王朝強化邊疆控制 B.女真人基本沿襲唐宋制度C.遼朝基本放棄草原習俗 D.契丹興起得益于民族交流【答案】D【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唐末五代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末五代時,一部分中原人遷居西遼河流域,傳播了先進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契丹民族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為五代末期契丹興起奠定了基礎,可見契丹興起得益于民族交流,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移民活動和傳播技術是政府推動,不能得出中央政府加強邊疆管理,排除A項;女真族居住在比遼河流域更北的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且材料未提及女真人的制度,排除B項;從材料可以推斷契丹民族生活受到漢族影響,但看不出漢化的程度。且契丹民族在與漢族交往的早期仍然保留很多草原習俗,并未放棄草原習俗,排除C項。故選D項。13.唐代中后期,統(tǒng)治者面臨“方鎮(zhèn)之兵盛”“強臣焊將兵布天下”的現(xiàn)實問題,宋代統(tǒng)治者為避免出現(xiàn)該問題,可能遵循的原則是()A.右武抑文,姑息藩鎮(zhèn)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C.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D.畫野分州,任土作貢【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唐代中后期出現(xiàn)“方鎮(zhèn)之兵盛”“強臣悍將兵布天下”的問題,主要是地方權力過大,武將擁兵自重,威脅中央集權;此后,宋代統(tǒng)治者為避免出現(xiàn)該問題,可能遵循“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原則;“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強調強化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利,防衛(wèi)內部可能出現(xiàn)的隱患,而放松了外部存在的威脅,以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右武抑文,姑息藩鎮(zhèn)會使得武將控制的藩鎮(zhèn)勢力更加膨脹,加劇地方割據,不利于解決問題,排除A項;山川形便是指依地理形勢劃分行政區(qū)域,因俗而治是指依地方習俗進行治理,容易使地方形成強大勢力,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B項;“畫野分州,任土作貢”是指中國古代根據地理和自然資源劃分行政區(qū)劃,并要求各地根據其特產向中央政府進貢,主要是關于行政區(qū)劃和貢賦制度,不能有效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14.宋人筆記記載“通州狼山廣教寺,在唐為慈航院,在江中山上,……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陸田。后人又有詩云:昔年船浪,今日馬蹄痕。”。據此可推斷,宋代農業(yè)發(fā)展受益于()A.土地資源的充分開發(fā) B.經濟重心的持續(xù)南移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高產作物的不斷推廣【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陸田”可知,這一時期江水南徙,原本是水域的地方變成了陸田。這意味著可用于農業(yè)開發(fā)的土地資源增加了,更多的土地可以用于耕種,從而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土地資源的充分開發(fā)是宋代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原因,A項正確;材料沒有直接涉及到經濟重心南移對這一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材料無法得出土地變?yōu)殛懱锏那闆r與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高產作物的推廣信息,無法得出其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5.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單純簡練、求正不求奇,線形不張不馳,對形式美法則的控制非常講究,追求一種“閑適淡雅,寧靜飄逸”之美。據此可知,宋瓷()A.制瓷技藝已高度發(fā)達 B.深受理學思想影響C.繼承了唐三彩的風格 D.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答案】B【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宋代中國。宋代理學興起,注重道德修養(yǎng),崇尚閑適淡雅,對宋瓷單純簡練、寧靜飄逸的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B項正確;材料所述瓷器造型特點主要反映瓷器的藝術風格,而非制作技藝,排除A項;宋瓷強調簡約實用,與唐三彩的造型精巧、顏色絢麗有明顯不同,排除C項;宋代官窯瓷器主要供貴族、官員等少數上層人士使用,而非面向大眾消費市場,排除D項。故選B項。16.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區(qū)產井鹽,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區(qū)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B.手工業(yè)者社會地位高C.鹽業(yè)專賣制度瓦解 D.社會成員流動性增強【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前期(中國)。據題意內容可知,北宋時期四川的鹽業(yè)中已經出現(xiàn)了雇傭現(xiàn)象,所雇傭的工人多來自鹽井所在地之外的州縣,而且工人對工作條件和待遇不滿意的時候還會另換雇主,這是勞動力流動性強的表現(xiàn),所以反映出當時社會成員流動性增強,D項正確;僅根據當時四川地區(qū)鹽業(yè)的工人雇傭,無法得出雇傭勞動已經普及的結論,A項過于夸大,排除A項;雇工出賣勞動力為生,社會地位較低,排除B項;鹽業(yè)專賣制度是官方制度,根據工人的雇傭情況無法說明該制度瓦解,排除C項。故選D項。17.元代一改秦漢以來劃外地方行政區(qū)域時的“山河形便”慣例,對傳統(tǒng)的行政區(qū)域進行了拆分和重組,有意把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qū)劃歸陜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面門戶大開。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A.增加地方區(qū)劃層級 B.防止地方勢力的膨脹C.減少行政運行的成本 D.限制行省官員的職權【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的行政區(qū)劃改變了過去山川形便的做法,改為犬牙交錯的原則,這有利于避免地方憑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據勢力,B項正確;這種對傳統(tǒng)區(qū)域的拆分重組并沒有直接增加地方區(qū)劃的層級,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元朝將漢中劃歸陜西行省并不能體現(xiàn)出行政運行成本有所減少,排除C項;該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以犬牙之勢防止地方割據,并不是直接限制行省官員的職權,排除D項。故選B項。18.下圖所示的山東地區(qū)城市在元代之前默默無聞,但元代之后逐漸興盛。他們的發(fā)展得益于()A.運河路線的變化 B.邊境榷場貿易的繁榮C.海上運輸的興盛 D.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圖示中的城市位于元代重要的運河沿線,元代修建的大運河加強了南北交通聯(lián)絡,使得沿線城市經濟發(fā)展迅速。因此,這些城市的發(fā)展得益于運河路線的變化,A項正確;材料所涉及的山東地區(qū)不屬于邊境,不能得出邊境榷場貿易的繁榮,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內河航運的發(fā)展,而非海上運輸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山東地區(qū)城市的發(fā)展,未涉及南北經濟的比較,不能得出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9.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十年以前諭旨的發(fā)布多為“諭內閣”“諭大學士”等,十年后則常是“諭辦理軍機大臣”,且次數遠多于“諭內閣”的次數。這些變化表明,雍正時()A.密折制度強化了皇權 B.中樞運行機制發(fā)生調整C.內閣被剝奪了票擬權 D.軍國事務由軍機處裁決【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雍正時期發(fā)布的諭旨中,發(fā)給軍機處的要遠遠多于發(fā)給內閣的,說明雍正帝在處理政務時更加依賴軍機處,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內閣的地位下降,中樞運行機制發(fā)生調整,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有關軍機處的情況與密折制度無關,不能說明密折制度強化了皇權,排除A項;清朝時期的內閣不具有票擬權,材料主旨也不是剝奪內閣的票擬權,C項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軍機處是皇帝的秘書機構,沒有決策權,軍國事務由皇帝裁決,而不是由軍機處,排除D項。故選B項。20.清代前期,云貴地區(qū)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并在該地區(qū)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征收賦稅,建城池,設學校。據此可知,此時()A.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 B.清廷堅持因俗而治的策略C.西北邊疆版圖初步奠定 D.封建國家在地方推廣行省【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代之以中央派遣的流官,強化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體現(xiàn)了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的特征,A項正確;清政府在西南大規(guī)取消土司世襲制度,并不是因俗而治的做法,排除B項;清朝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與西北邊疆版圖的變化無關,排除C項;行省制是元朝建立以來中國的主要地方行政模式,明清時期基本沿襲這一制度。材料僅僅涉及到西南地區(qū)的改土歸流,其它地方在這之前實行的基本是行省制,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1題16分,第22題12分,第23題12分,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zhèn)之,請立諸子。”始皇下其議,群臣皆以為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宋·蘇軾《秦廢封建》材料二漢初制度大多不切實際,要求制度變革的呼聲甚高,卻無法得以實施。直到武帝時期,才大刀闊斧地推行了制度變革。這是一個事功顯赫的時代,也是一個垂范立制的時代,在協(xié)調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強化對官僚隊伍的管理、確立新的經濟政策等重大領域,漢武帝都進行了制度創(chuàng)新和變革。——摘編自孫家洲、王文濤《制度變革與漢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三“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三省首長都有“宰相職”,能夠“平章政事”。即“共議國政”。“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三省之間各有專司,分權明確,避免某一部門的專斷,這標志著三省制這一聯(lián)合有機體的完全建立。——高新才等《論唐代三省制的形成與消解》(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這次廷議后,與周代相比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此外,秦朝在中央有哪些制度設計?(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漢武帝在官僚管理和經濟政策方面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和變革”的表現(xiàn)及共同影響。(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述唐三省制的運行過程,并概括這一制度的特點。【答案】(1)變化:由分封制變?yōu)榭たh制。制度設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表現(xiàn):劃分州部,分設刺史;實行鹽鐵官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均輸平準。共同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3)運行過程: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特點: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實行集體領導;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分散相權,集中皇權。【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特點題。時空是周朝至秦朝時期的中國。變化:由材料“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及所學可得出由分封制變?yōu)榭たh制。制度設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在中央設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表現(xiàn):由材料“在協(xié)調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及所學可得出劃分州部,分設刺史;由材料“確立新的經濟政策等重大領域”及所學可得出實行鹽鐵官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均輸平準。共同影響:由材料“這是一個事功顯赫的時代,也是一個垂范立制的時代,在協(xié)調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強化對官僚隊伍的管理、確立新的經濟政策等重大領域”及所學可得出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小問3】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運行過程:由材料“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可得出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特點:由材料“三省首長都有‘宰相職’,能夠‘平章政事’。”可得出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實行集體領導;由材料“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可得出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由材料“三省之間各有專司,分權明確,避免某一部門的專斷”可得出分散相權,集中皇權。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是個偶然現(xiàn)象,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由于北人南移,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fā)……自從十世紀后,北方屢次遭到踐踏,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北宋南渡,它標志著南方經濟文化的空前發(fā)展,隨著政治中心南移,我國經濟中心也完成了南移這一過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開始采用“免耕牛稅”的辦法,來獎勵農民歸田,同時還進行了軍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這些措施的實施,南方農業(yè)獲得了大發(fā)展。同時,“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對外貿易進一步發(fā)展。——王松苗《關于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材料二(宋代中國)現(xiàn)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fā)展的海外貿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其自豪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各地皆為“化外之邦”。——摘編自謝和耐(法國)《南宋社會生活史》(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完成經濟重心南移的具體朝代與重要原因。(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說明宋代中國“現(xiàn)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在商業(yè)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答案】(1)朝代:南宋原因:北人南遷給南方帶去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北方戰(zhàn)亂使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隨著北宋南渡,政治經濟中心隨之南移;南宋統(tǒng)治者獎勵農耕、興修水利;南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了對外貿易,提升了經濟實力。(2)表現(xiàn):出現(xiàn)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國庫的重要財源;基層市場蓬勃涌現(xiàn);宋與少數民族經濟往來密切,設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東京和臨安等城市興盛;商業(yè)的時空限制被打破。【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和背景題。時空是南宋(中國)。朝代:據材料一“北宋南渡,它標志著南方經濟文化的空前發(fā)展,隨著政治中心南移,我國經濟中心也完成了南移這一過渡”可知南宋時期,中國古代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重要原因:據材料一“北方屢次遭到踐踏,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可知遼、西夏、金不斷南侵使北方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南方社會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根據材料一“由于北人南移,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fā)”可知北方人民南遷,補充了大量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根據材料一“隨著政治中心南移,我國經濟中心也完成了南移這一過渡”可知北宋南渡,臨安成為政治中心,南宋統(tǒng)治者獎勵農耕;根據材料“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對外貿易進一步發(fā)展”可知南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了對外貿易,提升了經濟實力。【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fā)展的海外貿易”并結合宋代商業(yè)發(fā)展表現(xiàn),可知宋代海外貿易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國庫的重要財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出現(xiàn)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根據所學可知,宋代基層市場蓬勃涌現(xiàn);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與少數民族經濟往來密切,設榷場進行交易;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京和臨安等城市興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業(yè)的發(fā)展打破時空限制。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熹發(fā)展了二程、張載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他建立的理學體系,以“理在先,氣在后”即“理在氣先”為前提,在“人性本明”的基礎上提出“人只有天理、人欲兩途”,要用天理戰(zhàn)勝人欲。強調格物致知、躬行實踐,窮理以致其知。從宋理宗淳祐元年開始,朱熹等得以配享孔子廟庭。到了元代,科舉考試明文規(guī)定使用朱熹的注釋,程朱理學上升到官方學術的地位。各地興辦書院,整修學堂,作為弘揚理學的平臺。在道德理性和內部秩序的重構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摘自卜憲群《中國通史》材料二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強,因科舉廢行而入仕無門的下層知識分子的介入,以及戲劇自身的發(fā)展,促成了元雜劇在短時間走向繁榮……元曲的興起與發(fā)展,有著復雜的原因。先代的社會現(xiàn)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進元曲的形成;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guī)律及文學傳統(tǒng)繼承、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摘編自謝士霞、王曉燕《元代元曲興起的原因淺析》(1)據材料一,概括朱熹對理學內容新發(fā)展,并分析程朱理學產生的積極意義。(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元曲興起的原因和影響。【答案】(1)新發(fā)展:理在氣先;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積極意義:儒學得到復興,理學成為官方哲學;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重構了社會倫理秩序(樹立了儒家的價值觀)。(2)原因: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強;知識分子階層加入創(chuàng)作隊伍(元朝廢行科舉);城市經濟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詩歌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對前代文化的繼承。影響:創(chuàng)新了傳統(tǒng)文學形式;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fā)展;推動了古代戲劇藝術的發(fā)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宋(中國)。新發(fā)展:根據材料“他建立的理學體系,以‘理在先,氣在后’即‘理在氣先’為前提”,可得出理在氣先;根據材料“在‘人性本明’的基礎上提出‘人只有天理、人欲兩途’,要用天理戰(zhàn)勝人欲”,可得出存天理滅人欲;根據材料“強調格物致知、躬行實踐,窮理以致其知”,可得出格物致知。積極意義:根據材料“到了元代,科舉考試明文規(guī)定使用朱熹的注釋,程朱理學上升到官方學術的地位”,可得出儒學得到復興,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根據材料“各地興辦書院,整修學堂,作為弘揚理學的平臺”,可得出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根據材料“道德理性和內部秩序的重構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可得出重構了社會倫理秩序(樹立了儒家的價值觀)。【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元(中國)。原因:根據材料“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強”,可得出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強;根據材料“因科舉廢行而入仕無門的下層知識分子的介入”,可得出知識分子階層加入創(chuàng)作隊伍(元朝廢行科舉);根據材料“先代的社會現(xiàn)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可得出城市經濟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根據材料“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進元曲的形成”,可得出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根據材料“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guī)律及文學傳統(tǒng)繼承、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可得出詩歌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對前代文化的繼承。影響:根據材料“以及戲劇自身的發(fā)展,促成了元雜劇在短時間走向繁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曲的出現(xiàn)創(chuàng)新了傳統(tǒng)文學形式;根據材料“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曲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fā)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曲的發(fā)展推動了古代戲劇藝術的發(fā)展。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如東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1.本試卷共6頁,包含選擇題(第1題~第20題,共20題)、非選擇題(第21題~第23題,共3題)兩部分。本次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2.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考試號等用黑色0.5毫米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3.作答非選擇題須用黑色0.5毫米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作答選擇題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一、選擇題:本部分包括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山東臨淄桐林挖掘出距今5000年前的一座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建筑遺址,同一時代的遼寧牛河梁遺址也發(fā)掘出類似的“大房子”和“大院墻”。以上考古成果可以佐證當時這些地區(qū)()A.奠定了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具備了相對復雜的社會組織C.發(fā)揮了中央集權的動員優(yōu)勢 D.出現(xiàn)了區(qū)域經濟的貿易網絡【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5000多年(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大型建筑的建造需要一定的社會組織能力,遼寧牛河梁遺址發(fā)掘出類似的“大房子”和“大院墻”的遺址,說明該文明區(qū)域已具備了相對復雜的社會組織,B項正確;山東臨淄桐林遺址位于海岱地區(qū),遼寧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中原地區(qū)的范疇。這些遺址的考古成果主要反映的是當地的發(fā)展情況,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其奠定了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排除A項;距今5000年前,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還處于較為早期的階段,并未形成中央集權體制,排除C項;僅從大型建筑遺址的發(fā)掘情況來看,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區(qū)域經濟貿易網絡方面的相關證據,排除D項。故選B項。2.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zhàn)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xiàn)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差異說明()A.宗法觀念名存實亡 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C.社會呈現(xiàn)轉型趨勢 D.農耕工具發(fā)生顯著變化【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本為禮器,到春秋戰(zhàn)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禮崩樂壞,青銅器走向輕便適用,由圖騰意味的紋飾走向現(xiàn)實性的動物性紋飾,說明青銅器作為禮器的功能在弱化,體現(xiàn)了社會呈現(xiàn)轉型趨勢,C項正確;宗法制度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逐漸走向崩潰,但宗法觀念依然存在,排除A項;青銅鑄造鼎盛時期在商周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青銅器作為農具使用,而且根據所學可知,青銅農具大多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很少作為農具使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耕工具發(fā)生顯著變化是指鐵農具使用,排除D項。故選C項。3.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提出舜屬于西夷,周文王屬于東夷,兩者之所以能治天下,都是因為來自于三皇五帝的一脈相承。這些說法旨在()A.強化血緣政治 B.客觀描述歷史C.重建禮樂制度 D.擴大華夏認同【答案】D【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提出舜、周文王雖然屬于“夷”但仍然是統(tǒng)治華夏的有德之君。上述將中原人民與周邊民族視作“兄弟”“一脈相承”的主張,有利于打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界限,推動民族交往和融合,擴大華夏認同,D項正確;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不是主張運用兄弟血緣關系來維系統(tǒng)治,而是主張?zhí)煜乱患摇⒂褠鄞恕!皬娀壵巍辈环项}意,排除A項;不同民族并非都有緊密的親緣關系,舜屬于西夷、周文王屬于東夷的說法也有待商榷,孔孟所說并非都是絕對的歷史事實,排除B項;孟子提及周文王,是強調周文王“夷”的身份,而非肯定西周禮樂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4.東方六國大都任用宗族及國人為執(zhí)政,而秦國多重用各國流亡士人來輔政,如衛(wèi)人商鞅、楚人李斯、趙人樓緩等。由此可推知()A.秦國君主集權程度較高 B.官僚政治在六國得以確立C.六國嚴格遵守宗法制度 D.法家思想在秦國率先興起【答案】A【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商周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貴族世代為官。戰(zhàn)國時期,東方六國大都任用宗族及國人為執(zhí)政,反映舊貴族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制約君主權力。秦國多重用各國流亡士人來輔政,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反映舊貴族的特權受到明顯削弱,君主掌握選官權,可以任用國家需要的人才,加強了君主集權,A項正確;材料反映六國貴族仍然占據一部分重要官職,貴族政治的殘余仍然存在,而非官僚政治在六國得以確立,排除B項;戰(zhàn)國時期宗法制日益受到破壞,而非受到嚴格遵守,排除C項;從材料中秦國重用衛(wèi)人商鞅、楚人李斯,只能得出秦國采用法家思想治國,不能斷定法家思想在秦國率先興起,排除D項。故選A項。5.下圖為漢武帝時期侯國數量變化情況。據此可知,漢武帝()A.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擴大諸侯國的權力C.著力加強中央集權 D.改進地方選官制度【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初年至后期,王子侯國及侯國數量呈現(xiàn)出增加趨勢。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采取了“推恩令”的方式,使更多的宗室子弟獲得了封地,增加了侯國的數量,削弱了王國勢力,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加強,C項正確;侯國數量呈上升趨勢,這正是推恩令實施后的結果。漢武帝并未全面推行分封制度,表述錯誤,排除A項;這一時期諸侯的權力被不斷分割,并沒有擴大,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侯國數量的變化與地方選官制度并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D項。故選C項。6.漢武帝臨終遺詔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領尚書事輔佐幼主,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詔。材料可以說明()A.宰相制度形同虛設 B.武將專權局面形成C.中朝掌握機要決策 D.君主專制亟需加強【答案】C【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西漢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漢初,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參與軍國大事,形成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以削弱相權。尚書本為皇帝身邊掌司筆札的小官,漢武帝設立中朝以后,尚書因主管文書,省閱奏章,傳達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漸重要。漢武帝臨終遺詔,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領尚書事,丞相田千秋不得受詔,反映中朝掌握機要,相權被削弱,C項正確;當時丞相仍然是重要的中央官員,并非形同虛設,排除A項;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人是因為身處內朝而掌權,而非因為武將出身而掌權,且漢武帝時期加強專制集權,并未出現(xiàn)武將專權局面,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采取措施加強了皇權,當他臨終之時皇權比較穩(wěn)固,而非“君主專制亟需加強”,排除D項。故選C項。7.東漢士大夫風習,為后世所推美。然而,若仔細分析,不外乎是像讓爵(父有高爵,兄讓弟襲)、推財(兄弟分財,推多取少)、借交報仇(友有仇怨,許身代報)、清節(jié)(一介不取,推財與人)等。與上述行為有關制度是()A.察舉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舉制 D.郡國并行制【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在察舉制下,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職。這種選官制度注重品德和名聲,被舉薦者往往需要有良好的品德聲譽。東漢士大夫的讓爵、推財、借交報仇、清節(jié)等行為,都是能夠博得好名聲的表現(xiàn)。他們通過這些行為在社會上樹立起道德高尚的形象,從而更有可能被地方長官舉薦為官,這與察舉制重視品德名聲的特點相契合,A項正確;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主要根據門第、出身來評定人才等級,由中正官負責評定。這一制度下,更多的是看重家族門第等因素,排除B項;科舉制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排除C項;郡國并行制是西漢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與士大夫的選官行為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8.漢代傳世數學文獻《九章算術》都對盈不足術、按爵位分配財產、賦役分派、大型工程勞力的安排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提出較為有效的解決方式。這說明中國古代數學()A.居世界領先地位 B.服務于封建國家的需要C.重視邏輯與推理 D.折射出商品經濟的繁榮【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古代數學著作討論的問題大多涉及國家財政、國家財富分配等,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體現(xiàn)了其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古代數學成就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信息,“居世界領先地位”的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數學服務于現(xiàn)實需要的特征,我國古代科技重視實用,不重視邏輯與推理,排除C項;材料強調中國古代數學具有實用意義,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無必然聯(lián)系,排除D項。故選B項。9.南朝時,建康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在尖叫嘶鳴。感到十分害怕,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這表明南朝()A.基層吏治腐敗 B.懼怕游牧民族C.士族政治衰落 D.提倡重文抑武【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意思是建康令王復,性情溫文爾雅,從未騎過馬,一看見馬嘶鳴跳躍,就驚慌害怕,他對人說道:“這是老虎,為什么叫馬呢?”,材料反映了當時社會風氣的頹廢,表明南朝士族政治衰落,C項正確;材料表明士族政治衰落,未涉及基層吏治情況,排除A項;材料強調士族政治衰落,雖然南朝懼怕游牧民族,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宋朝提倡重文抑武,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10.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唐太宗下詔統(tǒng)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這些做法()A.貫徹了三教并行的國策 B.確立了儒學正統(tǒng)地位C.有利于大一統(tǒng)文化發(fā)展 D.得益于活字印刷技術【答案】C【解析】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唐朝中國。唐朝頒行《五經正義》,成為官方經學定本。《五經正義》一舉結束了漢代以來數百年的經說紛紜局面,統(tǒng)一了儒學思想,這是唐初統(tǒng)治者為適應政治大一統(tǒng)需要,在思想領域內統(tǒng)一思想的重大舉措,C項正確;頒行《五經正義》只能體現(xiàn)重視儒學,看不出佛道的情況,不能體現(xiàn)三教并行,排除A項;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正統(tǒng)地位,排除B項;北宋工匠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也即唐代活字印刷術尚未發(fā)明,排除D項。故選C項。11.史學家陳垣以某人考訂楊貴妃年歲為例,指出三項缺失(如表)。陳垣意在說明,研究歷史問題應該()缺失—冊壽王妃(楊貴妃原為壽王妃)年月,據《外傳》誤文,不據《唐詔令集》,是謂無識缺失二楊貴妃卒時年歲,引《外傳》,不引正史,是謂不知輕重缺失三考史至引乩語,是謂遁入魔道A.具備問題意識 B.探尋歷史真相C.廣泛搜集史料 D.運用可信史料【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據《外傳》誤文,不據《唐詔令集》……引《外傳》不引正史,是謂不知輕重……考史至引乩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外傳》與乩語都不是正史,可信度不高,這說明在史學考證時陳垣強調運用可信史料,D項正確;證據有真?zhèn)沃郑锌尚哦雀叩椭畡e,材料強調運用可信史料,并未涉及問題意識,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運用可信史料的問題,沒有體現(xiàn)出對歷史真相的研究,排除B項;材料主旨也不是說明廣泛搜集史料的問題,材料反而體現(xiàn)史料搜集過于泛濫,排除C項。故選D項。12.唐末五代時,中原的冶鐵技藝、筑城工匠及仕人群體等進入西遼河流域,在當地開始“教民稼穡”“教民鼓鑄”、“興板筑,置城邑”。由此可見()A.中原王朝強化邊疆控制 B.女真人基本沿襲唐宋制度C.遼朝基本放棄草原習俗 D.契丹興起得益于民族交流【答案】D【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唐末五代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末五代時,一部分中原人遷居西遼河流域,傳播了先進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契丹民族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為五代末期契丹興起奠定了基礎,可見契丹興起得益于民族交流,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移民活動和傳播技術是政府推動,不能得出中央政府加強邊疆管理,排除A項;女真族居住在比遼河流域更北的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且材料未提及女真人的制度,排除B項;從材料可以推斷契丹民族生活受到漢族影響,但看不出漢化的程度。且契丹民族在與漢族交往的早期仍然保留很多草原習俗,并未放棄草原習俗,排除C項。故選D項。13.唐代中后期,統(tǒng)治者面臨“方鎮(zhèn)之兵盛”“強臣焊將兵布天下”的現(xiàn)實問題,宋代統(tǒng)治者為避免出現(xiàn)該問題,可能遵循的原則是()A.右武抑文,姑息藩鎮(zhèn)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C.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D.畫野分州,任土作貢【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唐代中后期出現(xiàn)“方鎮(zhèn)之兵盛”“強臣悍將兵布天下”的問題,主要是地方權力過大,武將擁兵自重,威脅中央集權;此后,宋代統(tǒng)治者為避免出現(xiàn)該問題,可能遵循“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原則;“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強調強化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利,防衛(wèi)內部可能出現(xiàn)的隱患,而放松了外部存在的威脅,以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右武抑文,姑息藩鎮(zhèn)會使得武將控制的藩鎮(zhèn)勢力更加膨脹,加劇地方割據,不利于解決問題,排除A項;山川形便是指依地理形勢劃分行政區(qū)域,因俗而治是指依地方習俗進行治理,容易使地方形成強大勢力,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B項;“畫野分州,任土作貢”是指中國古代根據地理和自然資源劃分行政區(qū)劃,并要求各地根據其特產向中央政府進貢,主要是關于行政區(qū)劃和貢賦制度,不能有效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14.宋人筆記記載“通州狼山廣教寺,在唐為慈航院,在江中山上,……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陸田。后人又有詩云:昔年船浪,今日馬蹄痕。”。據此可推斷,宋代農業(yè)發(fā)展受益于()A.土地資源的充分開發(fā) B.經濟重心的持續(xù)南移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高產作物的不斷推廣【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陸田”可知,這一時期江水南徙,原本是水域的地方變成了陸田。這意味著可用于農業(yè)開發(fā)的土地資源增加了,更多的土地可以用于耕種,從而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土地資源的充分開發(fā)是宋代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原因,A項正確;材料沒有直接涉及到經濟重心南移對這一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材料無法得出土地變?yōu)殛懱锏那闆r與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高產作物的推廣信息,無法得出其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5.宋代官窯瓷器的造型單純簡練、求正不求奇,線形不張不馳,對形式美法則的控制非常講究,追求一種“閑適淡雅,寧靜飄逸”之美。據此可知,宋瓷()A.制瓷技藝已高度發(fā)達 B.深受理學思想影響C.繼承了唐三彩的風格 D.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答案】B【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宋代中國。宋代理學興起,注重道德修養(yǎng),崇尚閑適淡雅,對宋瓷單純簡練、寧靜飄逸的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B項正確;材料所述瓷器造型特點主要反映瓷器的藝術風格,而非制作技藝,排除A項;宋瓷強調簡約實用,與唐三彩的造型精巧、顏色絢麗有明顯不同,排除C項;宋代官窯瓷器主要供貴族、官員等少數上層人士使用,而非面向大眾消費市場,排除D項。故選B項。16.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區(qū)產井鹽,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區(qū)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B.手工業(yè)者社會地位高C.鹽業(yè)專賣制度瓦解 D.社會成員流動性增強【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前期(中國)。據題意內容可知,北宋時期四川的鹽業(yè)中已經出現(xiàn)了雇傭現(xiàn)象,所雇傭的工人多來自鹽井所在地之外的州縣,而且工人對工作條件和待遇不滿意的時候還會另換雇主,這是勞動力流動性強的表現(xiàn),所以反映出當時社會成員流動性增強,D項正確;僅根據當時四川地區(qū)鹽業(yè)的工人雇傭,無法得出雇傭勞動已經普及的結論,A項過于夸大,排除A項;雇工出賣勞動力為生,社會地位較低,排除B項;鹽業(yè)專賣制度是官方制度,根據工人的雇傭情況無法說明該制度瓦解,排除C項。故選D項。17.元代一改秦漢以來劃外地方行政區(qū)域時的“山河形便”慣例,對傳統(tǒng)的行政區(qū)域進行了拆分和重組,有意把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qū)劃歸陜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面門戶大開。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A.增加地方區(qū)劃層級 B.防止地方勢力的膨脹C.減少行政運行的成本 D.限制行省官員的職權【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的行政區(qū)劃改變了過去山川形便的做法,改為犬牙交錯的原則,這有利于避免地方憑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據勢力,B項正確;這種對傳統(tǒng)區(qū)域的拆分重組并沒有直接增加地方區(qū)劃的層級,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元朝將漢中劃歸陜西行省并不能體現(xiàn)出行政運行成本有所減少,排除C項;該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以犬牙之勢防止地方割據,并不是直接限制行省官員的職權,排除D項。故選B項。18.下圖所示的山東地區(qū)城市在元代之前默默無聞,但元代之后逐漸興盛。他們的發(fā)展得益于()A.運河路線的變化 B.邊境榷場貿易的繁榮C.海上運輸的興盛 D.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圖示中的城市位于元代重要的運河沿線,元代修建的大運河加強了南北交通聯(lián)絡,使得沿線城市經濟發(fā)展迅速。因此,這些城市的發(fā)展得益于運河路線的變化,A項正確;材料所涉及的山東地區(qū)不屬于邊境,不能得出邊境榷場貿易的繁榮,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內河航運的發(fā)展,而非海上運輸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山東地區(qū)城市的發(fā)展,未涉及南北經濟的比較,不能得出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9.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十年以前諭旨的發(fā)布多為“諭內閣”“諭大學士”等,十年后則常是“諭辦理軍機大臣”,且次數遠多于“諭內閣”的次數。這些變化表明,雍正時()A.密折制度強化了皇權 B.中樞運行機制發(fā)生調整C.內閣被剝奪了票擬權 D.軍國事務由軍機處裁決【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雍正時期發(fā)布的諭旨中,發(fā)給軍機處的要遠遠多于發(fā)給內閣的,說明雍正帝在處理政務時更加依賴軍機處,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內閣的地位下降,中樞運行機制發(fā)生調整,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有關軍機處的情況與密折制度無關,不能說明密折制度強化了皇權,排除A項;清朝時期的內閣不具有票擬權,材料主旨也不是剝奪內閣的票擬權,C項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軍機處是皇帝的秘書機構,沒有決策權,軍國事務由皇帝裁決,而不是由軍機處,排除D項。故選B項。20.清代前期,云貴地區(qū)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并在該地區(qū)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征收賦稅,建城池,設學校。據此可知,此時()A.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 B.清廷堅持因俗而治的策略C.西北邊疆版圖初步奠定 D.封建國家在地方推廣行省【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代之以中央派遣的流官,強化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體現(xiàn)了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的特征,A項正確;清政府在西南大規(guī)取消土司世襲制度,并不是因俗而治的做法,排除B項;清朝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與西北邊疆版圖的變化無關,排除C項;行省制是元朝建立以來中國的主要地方行政模式,明清時期基本沿襲這一制度。材料僅僅涉及到西南地區(qū)的改土歸流,其它地方在這之前實行的基本是行省制,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1題16分,第22題12分,第23題12分,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zhèn)之,請立諸子。”始皇下其議,群臣皆以為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宋·蘇軾《秦廢封建》材料二漢初制度大多不切實際,要求制度變革的呼聲甚高,卻無法得以實施。直到武帝時期,才大刀闊斧地推行了制度變革。這是一個事功顯赫的時代,也是一個垂范立制的時代,在協(xié)調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強化對官僚隊伍的管理、確立新的經濟政策等重大領域,漢武帝都進行了制度創(chuàng)新和變革。——摘編自孫家洲、王文濤《制度變革與漢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三“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三省首長都有“宰相職”,能夠“平章政事”。即“共議國政”。“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三省之間各有專司,分權明確,避免某一部門的專斷,這標志著三省制這一聯(lián)合有機體的完全建立。——高新才等《論唐代三省制的形成與消解》(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這次廷議后,與周代相比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此外,秦朝在中央有哪些制度設計?(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漢武帝在官僚管理和經濟政策方面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和變革”的表現(xiàn)及共同影響。(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述唐三省制的運行過程,并概括這一制度的特點。【答案】(1)變化:由分封制變?yōu)榭たh制。制度設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表現(xiàn):劃分州部,分設刺史;實行鹽鐵官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均輸平準。共同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3)運行過程: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特點: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實行集體領導;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分散相權,集中皇權。【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特點題。時空是周朝至秦朝時期的中國。變化:由材料“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及所學可得出由分封制變?yōu)榭たh制。制度設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在中央設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表現(xiàn):由材料“在協(xié)調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及所學可得出劃分州部,分設刺史;由材料“確立新的經濟政策等重大領域”及所學可得出實行鹽鐵官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均輸平準。共同影響:由材料“這是一個事功顯赫的時代,也是一個垂范立制的時代,在協(xié)調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強化對官僚隊伍的管理、確立新的經濟政策等重大領域”及所學可得出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小問3】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運行過程:由材料“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可得出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特點:由材料“三省首長都有‘宰相職’,能夠‘平章政事’。”可得出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實行集體領導;由材料“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可得出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由材料“三省之間各有專司,分權明確,避免某一部門的專斷”可得出分散相權,集中皇權。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是個偶然現(xiàn)象,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由于北人南移,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fā)……自從十世紀后,北方屢次遭到踐踏,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北宋南渡,它標志著南方經濟文化的空前發(fā)展,隨著政治中心南移,我國經濟中心也完成了南移這一過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開始采用“免耕牛稅”的辦法,來獎勵農民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版?zhèn)€人承建合同
- 2025年度材料供應與銷售合同評審表
- 創(chuàng)新幼兒園課堂管理的方法探討計劃
- 農村建房合同樣本包工
- 廠區(qū)防火巡護方案范本
- 冷凍食品合伙合同標準文本
- 2025私家豬狗買賣合同范本
- 農村房屋出賣合同樣本
- 代融資收費合同樣本
- 公司研發(fā)團隊合同樣本
- DB37-T 3466-2018人民防空工程防護(化)設備維護保養(yǎng)規(guī)程
- (完整版)建筑構造課件
- 新浙教版七年級上冊初中科學 第2節(jié) 質量的測量 教學課件
- 《巖石力學(含實驗)》課程教學大綱
-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PPT)
- 中國銀行保函業(yè)務培訓(共71頁).ppt
- 廣東公共就業(yè)服務標準化手冊
- 全國油料高產創(chuàng)建測產驗收辦法
- 牛頓拉夫遜迭代法極坐標潮流計算C語言程序
- 統(tǒng)編版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8課《這些東西哪里來》精美課件(含視頻)
- 2022年配網設計考試題庫(核心題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