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SF 0016-2022 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技術規范_第1頁
T-SCSF 0016-2022 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技術規范_第2頁
T-SCSF 0016-2022 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技術規范_第3頁
T-SCSF 0016-2022 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技術規范_第4頁
T-SCSF 0016-2022 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團體標準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技術規范中國水產學會發布Ⅱ前言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1勘察目的 4.2勘察內容 4.3基準和測量精度 5海洋工程地球物理調查 5.1水深地形測量 5.2側掃聲吶探測 5.3地層剖面探測 6海洋土工勘探 6.1一般規定 6.2底質取樣 6.3地質鉆探 6.4現場測試 7室內土工試驗 7.1土的常規試驗 7.2土的動力特性試驗 8工程環境腐蝕性評價 8.1取樣和測試 8.2腐蝕性評價 9工程地質災害評價 9.1地基土液化評價 9.2其他地質災害評價 10地質條件綜合評價與成果報告 10.1地質條件綜合評價 10.2成果報告 11資料和成果歸檔 附錄A(資料性)水深測量記錄表 附錄B(資料性)側掃聲吶探測記錄表 附錄C(資料性)地層剖面探測記錄表 附錄D(資料性)箱式/柱狀采樣記錄表 附錄E(資料性)鉆孔野外編錄表 附錄F(資料性)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報告編寫大綱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國水產學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大連海洋大學.1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技術規范本文件規定了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中的調查、勘探、試驗、評價和成果報告編寫的要求,以及資料和成果歸檔要求,描述了對應的證實方法.本文件適用于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2763.10—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GB/T12763.11—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質調查GB17378.3海洋監測規范第3部分:樣品采集、貯存與運輸GB/T17501海洋工程地形測量規范GB/T海底電纜管道路由勘察規范GB/T海上平臺場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T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T50123土工試驗方法標準SC/T9416—2014人工魚礁建設技術規范T/CCES1—2017孔壓靜力觸探測試技術規程3術語和定義SC/T9416—2014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人工魚礁artificialreef用于修復和優化海域生態環境,建設海洋水生生物生息場的人工設施.[來源:SC/T9416—2014,3.1]3.2工程環境腐蝕性corrosivityofengineeringenvironment特定海域內的水體、海床、底土等環境介質,由化學或電化學作用而表現的對人工魚礁設施劣化性能的影響.3.3工程地質災害engineeringgeologicalhazard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及人工魚礁安全的與海洋地質作用有關的事件.3.4地質條件geologicalcondition人工魚礁建設海域海底淺表層物質的綜合性狀,包括地形、地貌、組分、類型、結構、物理力學性質、承載力等.2查明人工魚礁建設區域的地質條件,為人工魚礁建設適宜性評價提供基礎資料.4.2勘察內容人工魚礁建設地質勘察應包括下列內容:a)水深和海底地形;b)海底面狀況以及海底障礙物;c)海底地層的結構特征、空間分布及其物理力學性質;d)腐蝕性環境參數;e)地質災害因素.4.3基準和測量精度4.3.1平面坐標系統應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根據工程需要可采用其他平面坐標系統,但需與CGCS2000建立轉換關系.4.3.2高程應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在遠離大陸的島、礁,其高程基準可采用當地平均海平面.4.3.3深度基準面應采用“理論最低潮面”.4.3.4海上定位中誤差不應大于圖上1.0mm.4.3.5當水深小于或等于20m時,深度測量中誤差應小于或等于0.2m;當水深大于20m時,深度測量中誤差應小于或等于所測深度的1%.5海洋工程地球物理調查5.1水深地形測量5.1.1水深地形測量應符合GB/T17501的規定.5.1.2驗潮站水位觀測準確度應優于5cm,時間準確度應優于1min.5.1.3測線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a)原則上應采用多波束全覆蓋方式測量,確有困難可采用單波束測線網方式測量,應覆蓋整個擬建人工魚礁區;b)根據調查任務書的要求確定測量比例尺,比例尺不應小于1∶5000,單波束測深主測線間隔不宜大于50m,多波束全覆蓋測深時應保證測線間不小于10%的有效掃寬重疊;c)單波束測深主測線宜垂直等深線布設,多波束掃測主測線宜平行于等深線布設,也可平行于測區較長邊布設,測深檢查線應垂直于主測深線,單波束測深檢查線長度不應小于主測深線總長度的5%;d)測量過程中遇到海底地形變化較大的海區,應加密單波束測線,加密的程度以能完善地反映海底地形變化為原則.5.1.4測量方法應符合下列規定:a)調查開始前應對測深儀進行停泊穩定性檢驗和航行檢驗;b)調查船宜保持勻速、直線持續航行,船速不宜超過5kn;補測.5.1.5資料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a)對測量資料進行全面檢查,包括班報記錄和有效測線完整性,合格后方可進行內業數據處理;b)數據處理應進行交叉檢查,確保數據成果無誤;c)水深數據處理應包括換能器吃水改正、聲速改正和水位改正.35.1.6水深測量記錄表見附錄A.5.2側掃聲吶探測5.2.1側掃聲吶探測應符合GB/T17501的規定.5.2.2測線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a)采用全覆蓋方式調查,要求覆蓋整個擬建人工魚礁區;b)根據調查任務書中比例尺要求、分辨力要求和海底狀況的復雜程度等選擇合適的工作頻率、量程和測線間距,比例尺不應小于1∶5000;c)主測線宜平行于測區較長邊或測區等深線方向,相鄰測線應保證不小于20%重復覆蓋率,聯絡測線應盡量與主測線垂直,長度不應小于主測線總長度的5%;d)如遇特殊的海底目標物或障礙物,及時更換小量程或更改測線方向進行加密掃測,加密的程度以能反映其性質和范圍為原則.5.2.3探測方法應符合下列規定:a)每條測線的漏測率不應超過測線長度的5%,否則應補測;b)發現海底障礙物或特殊地貌形態,應及時記錄以備解譯和準確度評估使用;c)遇到儀器發生故障、船只干擾、纜長變化等特殊情況應及時采取措施并記錄班報.5.2.4資料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a)對掃測數據進行質量評估,評估合格后方可進行內業數據處理;b)對聲吶數據進行拖魚位置改正、航速改正和斜距校正;c)識別和剔除聲學圖譜上的噪聲和干擾信號等.5.2.5側掃聲吶探測記錄表見附錄B.5.3地層剖面探測5.3.1地層剖面探測應符合GB/T12763.10—2007中第8章的規定.5.3.2測線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a)采用測線網方式調查,要求覆蓋整個擬建人工魚礁區;b)根據調查任務書的要求確定測量比例尺,比例尺不應小于1∶5000,主測線間隔不應大于50m;c)主測線宜垂直地形或構造總體走向,聯絡測線應與主測線垂直,長度不應小于主測線總長度的5%;d)測量過程中遇到海底地層分布變化較大的海區,應加密測線,加密的程度以能完善地反映海底地層空間變化為原則.5.3.3探測方法應符合下列規定:a)選用的地層剖面探測系統探測深度不小于海底面以下(垂直)20m,剖面探測分辨力優于0.2m;b)拖曳式聲源和水聽器陣應拖曳于船尾渦流區外且平行列置,水聽器陣應穩定拖浮在海面以下0.1m~0.5m;船體安裝換能器的位置應避開發動機和螺旋槳等產生噪聲的區域;c)對現場記錄剖面圖像初步分析發現可疑目標時,應布設補充測線以確定其性質.5.3.4資料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EQ\*jc3\*hps19\o\al(\s\up6(依據),轉換)EQ\*jc3\*hps19\o\al(\s\up6(孔層位對比),沒有實際地層)EQ\*jc3\*hps19\o\al(\s\up6(聲速測井或),聲速資料時)EQ\*jc3\*hps19\o\al(\s\up6(他),可)EQ\*jc3\*hps19\o\al(\s\up6(測),根)EQ\*jc3\*hps19\o\al(\s\up6(量),據)EQ\*jc3\*hps19\o\al(\s\up6(方),不)EQ\*jc3\*hps19\o\al(\s\up6(法),同)EQ\*jc3\*hps19\o\al(\s\up6(獲),地)EQ\*jc3\*hps19\o\al(\s\up6(取),層)EQ\*jc3\*hps19\o\al(\s\up6(的),的)EQ\*jc3\*hps19\o\al(\s\up6(實),深)EQ\*jc3\*hps19\o\al(\s\up6(際地層),度采用)EQ\*jc3\*hps19\o\al(\s\up6(聲),1)EQ\*jc3\*hps19\o\al(\s\up6(速),50)EQ\*jc3\*hps19\o\al(\s\up6(資),0)EQ\*jc3\*hps19\o\al(\s\up6(料),m/)EQ\*jc3\*hps19\o\al(\s\up6(剖),7)EQ\*jc3\*hps19\o\al(\s\up6(面),00)EQ\*jc3\*hps19\o\al(\s\up6(行),/s)EQ\*jc3\*hps19\o\al(\s\up6(時),的)EQ\*jc3\*hps19\o\al(\s\up6(間),聲)EQ\*jc3\*hps19\o\al(\s\up6(深),速)EQ\*jc3\*hps19\o\al(\s\up6(度),進)b)EQ\*jc3\*hps19\o\al(\s\up11(行時間),根據剖)GEQ\*jc3\*hps19\o\al(\s\up11(深),面)EQ\*jc3\*hps19\o\al(\s\up11(度),圖)EQ\*jc3\*hps19\o\al(\s\up11(轉),像)EQ\*jc3\*hps19\o\al(\s\up11(換),的)反;射結構、振幅、頻率和同相軸連續性等特征,結合地質鉆孔等資料,劃分聲學地層層序,解釋海底沉積結構、地層構造,判斷底質類型及其工程地質特性等;分析災害地質因素,確定其性質、形態及分布范圍.5.3.5地層剖面探測記錄表見附錄C.6海洋土工勘探4根據項目需求和工程環境選擇適宜的土工勘探方法,若選擇多種勘探方法可統一考慮勘探站位布設.6.2底質取樣按照GB/T17503—2009中7.1的規定執行,若同一站位同時開展表層和柱狀采樣,應先進行表層采樣,后進行柱狀采樣.6.2.2采樣技術要求按照GB/T17503—2009中7.2的規定執行,采樣站位按照不大于0.5km網格間距布設.6.2.3樣品編錄和保存按照GB/T17503—2009中7.3的規定執行,采樣記錄表見附錄D.6.3地質鉆探6.3.1孔位布置和鉆孔深度按照GB/T17503—2009中第8章的規定和以下要求執行:a)根據魚礁群面積、魚礁區分布和海洋工程地球物理調查資料確定鉆孔布設數量,不應少于5個,其中1個應布設在魚礁群的中心點;b)鉆孔深度宜根據海洋工程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并考慮擬采用的人工魚礁結構物類型及尺寸大小等綜合確定,鉆孔深度應大于10m或遇基巖面停止.6.3.2鉆探方法按照GB/T17503—2009中8.2的規定執行.6.3.3采樣要求和方法按照GB/T17503—2009中8.3的規定執行,應在海底以下0m~10m以內連續取樣.6.3.4鉆探編錄按照GB/T17503—2009中8.4的規定執行,鉆孔野外編錄表見附錄E.6.4現場測試根據底質類型、測試方法的適用條件等選擇適宜的現場測試方法,包括靜力觸探試驗、十字板剪切試驗、標準貫入試驗、剪切波速試驗、微型貫入試驗和微型十字板剪切試驗等,測試要求按照GB/T17503—7室內土工試驗7.1土的常規試驗7.1.1按照GB/T12763.11—2007中6.3.3的規定,根據人工魚礁建設要求和底質類型確定試驗內容,試驗操作步驟按照GB/T50123的規定執行:a)土的物理性質指標宜包括砂土的顆粒級配、比重、含水率、密度(相對密實度);粉土和黏性土的顆b)土的力學性質指標宜包括固結壓縮特性、抗剪強度.7.1.2土的工程分類與定名按照GB/T12763.11—2007中6.3.3的規定執行.7.2土的動力特性試驗根據人工魚礁建設要求和底質類型確定試驗內容,包括振動三軸試驗、共振柱試驗,試驗操作步驟按照GB/T50123的規定執行.8工程環境腐蝕性評價8.1取樣和測試8.1.1樣品采集按照GB17378.3的規定和以下要求執行:a)進行1次及以上調查,可與海洋工程地球物理調查和海洋土工勘探同步進行;5b)在擬建人工魚礁區選取均勻分布的4個邊界點和擬建人工魚礁區中心各設1個以上取樣站位;c)海水取離海底1.5m以內的底層樣,海底沉積物宜根據工程實際要求在代表性層位采樣,一般取表層樣(0cm~10cm).8.1.2參數測試根據人工魚礁材質和以下要求執行:a)海水測試參數宜包括pH、Cl-、SOEQ\*jc3\*hps10\o\al(\s\up2(2),4)-、HCO、COEQ\*jc3\*hps10\o\al(\s\up2(2),3)-、侵蝕性CO2;b)海底沉積物測試參數宜包括pH、Cl-、SOEQ\*jc3\*hps10\o\al(\s\up2(2),4)-、HCO、COEQ\*jc3\*hps10\o\al(\s\up2(2),3)-、氧化還原電位、視電阻率.8.2腐蝕性評價按照GB50021—2001(2009年版)中12.2的規定執行.9工程地質災害評價9.1地基土液化評價按照GB50011—2010(2016年版)中4.3和T/CCES1—2017中7.3的規定執行.9.2其他地質災害評價人工魚礁區內存在海底沖刷溝槽、滑坡、活動沙丘、潮流沙脊、古河道、古湖泊、淺層氣、淺斷層等地質災害因素時,應根據其成因、分布、規模、發展趨勢對人工魚礁建設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工程地質評價.10地質條件綜合評價與成果報告10.1地質條件綜合評價按照GB50021—2001(2009年版)中第14章的規定和以下要求執行:a)地質條件綜合評價應在收集已有資料、勘探和試驗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人工魚礁工程特點和要求進行;b)分析擬建人工魚礁區的地形、地貌、海底面狀況、淺部地層結構與整體穩定性、底質及其土工性質等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災害地質因素(如滑坡、活動沙丘等)和腐蝕性環境對人工魚礁建設的影響,提出相應的工程措施或對策建議;c)地質條件綜合評價應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底質的承載力應定量分析,人工魚礁建設場址的適宜性可僅作定性分析.10.2.1成果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a)前言;b)場址自然地理概況;c)區域地質背景;d)地球物理調查及其資料解釋:地球物理調查方法與程序、地形地貌特征、海底面狀況與障礙物分布、地層層序與空間分布特征等;e)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底質調查、鉆探和現場測試、室內土工試驗、工程地質災害評價;f)工程環境腐蝕性評價;g)地質條件綜合評價:人工魚礁區工程地質條件、地基穩定性、推薦巖土指標參數、人工魚礁配置及其持力層建議;h)附錄: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圖、鉆孔柱狀圖、土工試驗成果表等.10.2.2成果報告編寫大綱見附錄F.按照GB/T17502—2009中第18章的規定執行.6附錄A(資料性)水深測量記錄表A.1單波束水深測量記錄表見表A.1.表A.1單波束水深測量記錄表工程項目測量船測深儀型號測量員分類時間吃水水溫鹽度查表海水聲速校準后海水聲速校準測線開始時間測線結束時間測線號點號備注A.2多波束水深測量記錄表見表A.2.7表A.2多波束水深測量記錄表工程項目測量船多波束型號測量員測線開始時間測線結束時間水深海況波束數覆蓋寬度船速文件名備注8附錄B(資料性)側掃聲吶探測記錄表側掃聲吶探測記錄表見表B.1.表B.1側掃聲吶探測記錄表工程項目測量船測量員側掃聲吶型號工作頻率單側掃寬測線編號測線方向開始時間定標號結束時間定標號水深拖魚入水深度海流流向海流流速船速拖纜長度文件名備注9附錄C(資料性)地層剖面探測記錄表地層剖面探測記錄表見表C.1.表C.1地層剖面探測記錄表工程項目測量船剖面儀型號測量員測線開始時間測線結束時間測線號起點號終點號文件名備注(資料性)箱式/柱狀采樣記錄表箱式/柱狀采樣記錄表見表D.1.表D.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