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三)-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1頁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三)-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2頁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三)-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3頁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三)-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4頁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三)-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三)-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歐美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表(100=每個農業男工每年凈生產一千萬卡植物性熱量),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工業革命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 B.英國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C.美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D.西方大國基本實現工業化2.下面為山東省陵縣農民增收統計表年份合作社戶數比單干時收入增加的戶數與單干時收入相等的戶數比單干時收入減少的戶數10%11%—20%21%—30%30%以上小計195217840012321953272527052151906814195422194014465492271623616180195535987187185544942484874240據此可知,當時該地A.農村經濟中出現了平均主義傾向B.農民的生產收入得到了普遍增長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基本完成D.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激發了農村活力3.19世紀60年代前期,英國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創辦一個仿效西方的全國郵政系統,清政府沒有接受。1896年,清政府正式開辦了國立郵政——大清郵政,后設郵傳部,接管全國郵政。這一變化反映出A.英國在侵華中占主體地位 B.近代化的趨勢和時代要求C.中國近代通訊業開始起步 D.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工具4.根據下表可知全國重點建設城市非農業人口變動情況(不包括轄縣)單位:萬人A.“一五”計劃有利于平衡工業布局 B.合理調整工商業推動人口遷移C.忽視了對農業的發展和建設 D.優先發展重工業改變工業結構5.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的一些異族貴族群體的墓葬同西周貴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習俗等方面存在較多相似之處。這表明當時()A.異族貴族以禮樂制度維系貴族身份 B.異族地區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C.禮樂制度推動了西周文化的傳播 D.墓葬制度凸顯了各級貴族的特權6.1949年3月,黨的某次會議報告中說:“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個戰斗隊,又是一個工作隊。隨著戰斗的逐步減少,工作隊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種可能的情況,即在不要很久的時間之內,將要使人民解放軍全部地轉化為工作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估計到。”將人民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主要是A.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的需要 B.為工作重心轉移做準備C.土地改革深入開展的客觀要求 D.國共北平和談達成共識7.觀察如圖,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我國古代政治史發展的趨勢是A.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 B.統治中心從西北向東南遷移C.從土地私有到土地國有 D.從官僚政治到貴族政治8.“中國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設性的。……他們無法逾越時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作回顧和前瞻,因而無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獨立”。以下運動最符合題意的是()A.維新變法運動 B.義和團運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9.秦朝《法律答問》載:“甲盜竊不滿一錢,前往乙家,乙沒有察覺,問乙方如何論處?不應論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應罰一盾。甲盜錢用以買絲,把絲寄存在乙方處,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盜竊的事,乙方如何論處?不應論罪。”上述規定旨在A.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輕罪重罰以減少偷盜行為C.確保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D.以立法手段維護社會秩序10.下面是19世紀中期英國政治發展歷程簡表。據此可知,此時英國A.工人階級主導政治變革 B.政治民主化潮流不可阻遏C.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擴大 D.勞資雙方反封建聯盟鞏固11.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下列選項中,能夠代表宋代文化成就的有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2.從1993年到1996年底,中國避免了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實現了從發展過快到“高增長、低通脹”的“軟著陸”、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是沒有過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軟著陸”表明中國A.市場經濟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B.積累了市場經濟經驗C.社會穩定是發展的頭等大事 D.經濟體制的轉換失利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

推論

推理依據

1.有人說:中國歷史“兩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

1.上海只有100年歷史。

1.1843年開埠至1949年上海解放,差不多一百年。

2.上海竹枝詞云:“邑志詳陳舊土風,鎮升為縣百年中。田家婦女幫農作,鎮市夫男曉女工。蓬首晨興遙入市,歸家手挈米和鹽。”

2.上海竹枝詞不可信。

2.上海鎮設于1267年,1291年正式設縣,其間不足30年。

3.1854年7月,英、美、法三國領事根據修改后的《上海土地章程》宣告MunicipalCouncil正式產生。

3.促使租界成為“國中之國”。

3.工部局的建立及其后各種下屬機關的設置,最終導致租界完全脫離中國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圍而獨立。

4.1909年由上海紳商組織的總工程局改為“城廂內外自治公所”,成為華界的地方自治總機關。

4.從此晚清華界由上海紳商為領袖的地方自治政府直接管理。

4.1909年清政府正式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

問題:(1)以上錯誤的推論是哪些?(寫出編號,以逗號隔開)(2)參看“推理依據”,依次概述你判其推論錯誤的理由。(3)根據文明形態論,材料二中竹枝詞描繪的場景發生在哪一種文明社會?(4)縱觀上海百年近代史,從一至兩個方面敘述你對上海的印象。14.(20分)近代以來中國與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條約內容在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認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虎門條約》,英國獲得領事裁判權等特權,談判代表耆英等人認為"此系為杜絕釁端,永遠息爭結好起見,兩無偏枯,亦兩無室礙"。1871年,曾國藩"竊思自道光二十二年間與洋人立約議撫,皆因戰守無功,隱忍息……故所定條約,間有未能熟習審處者"。郭嵩燾在擔任駐英大使期間(1876-1878年)提出廢除領事裁判權。1898年,唐才常等人成立公法學會,提出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條約進行"切實考證",以使利用國際法修改不平等條約。1912年,梁啟超等人成立中國國民外交協會,提出廢棄一切不平等條約、定期裁撤領事裁判權、收回租界等要求。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所有以前我國與德、奧兩國訂立之條約,及其他國際條款、國際協議屬于中德、中奧關系者,悉依據國際公法及慣例,一律廢止"。1919年6月,貴州召開國民大會提出"一面通商赴歐和會中國專使,力爭青島、并請取消中日'二十一條密約',及其他不平等條約"。1941年起,中國與美、英等國分別締結了新的平等新約,中國在形式上基本廢除了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和特權。1949年9月,《共同綱領》宣布"對于國民黨所訂的各項條約和協定,重新審查、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隨后陸續清理和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特權的殘余。——據《20世紀20年代知識界對不平等條約的認知研究》根據材料指出近代以來中國人對不平等條約認知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變化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很多國家都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因此工業化帶動各國農業的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即工業革命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出口貿易額超過英國,英國逐漸喪失“世界工廠”地位,材料數據只是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無法得出英國失去“世界工廠”地位的結論,B項錯誤;材料數據只是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沒有體現美國國際地位,C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沒有體現西方大國的工業化,D項錯誤。2、D【解析】

材料表明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后的收入總體上增加較為明顯。由此可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D正確;A項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當時存在著比單干時收入相等和減少的農戶,“普遍增長”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故選D。3、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896年清政府創辦了近代化的郵政系統,說明當時中國社會近代化趨勢明顯加強,順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B正確;A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早在1881年中國就已經引進了電話,C錯誤;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D排除。故選B。4、A【解析】

由表格數據可知,成都、西安、蘭州等中西部城市的非農業人口得到了快速增長,這說明在一五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注重中西部工業化的發展,這使工業布局逐漸平衡,故選A;非農業人口的增長是工業化的結果,而非人口遷移的結果,排除B;材料沒有農業的相關數據,無法得出C項結論,畢竟工業的發展不代表農業就必然被犧牲和忽視,故排除;材料數據只說明了非農業人口的增長情況,未涉及各具體工業部門的組成比例問題,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5、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時期異族貴族在墓葬制度上與西周貴族墓葬制度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墓葬制度是西周禮制的重要內容。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異族貴族接受了西周的禮制,也反映了西周文化的傳播,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禮樂制度對貴族身份的維系;B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D選項錯誤,材料并未強調各級貴族特權的凸顯,而是禮樂制度文化的傳播。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6、B【解析】

1949年3月,解放戰爭接近尾聲,即將面臨由革命時期轉向建設時期,因此提出將人民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這是為工作重心轉移做準備,B正確;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不是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推動的,兩者不具備因果聯系,排除A;土地改革主要在解放區進行,1947年就已經開始,但從材料看,解放軍轉化為地方工作隊是對后續工作的一種提前安排,排除C;D中“共識”不符合史實,排除。7、A【解析】

根據圖1西周初年通過分封制形成拱衛王室,諸侯管理地方的局面,到圖2秦朝時期用郡縣制管理全國各地可知,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趨勢為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A項正確;圖片中從鎬京到咸陽,政治中心沒有向東南遷移,B項錯誤;由西周到秦朝,中國土地制度的發展趨勢是從國有到私有,C項錯誤;從西周到秦朝,中國古代政治的發展趨勢是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項錯誤。8、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國革命由于時代的局限而無法完成民族獨立的任務,比較這四項義和團運動更反映了這一特點。A.維新變法運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其失敗并不是因為站的高度不夠,而是因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導致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造成的;義和團是反帝愛國但是也對外國的先進的文明一概的排斥,這樣對近代文明起到了嚴重的破壞作用,故選B。考點: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義和團運動【名師點睛】要注意分析其口號,扶清滅洋——“滅洋”體現義和團的愛國性與盲目排外性、“扶清”體現策略性與對封建主義喪失警惕性。同時還要注意意義,意義:①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②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圖謀;③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運動。9、D【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秦朝法律的理解和認識。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對犯罪情形的分類做了明確而詳實的規定,做到有法可依,故D項說法正確;材料的主旨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項不合題意,排除;材料的規定不是輕罪重罰的意思,故B項不合題意,排除;材料也并未突出盜竊一定要判罪,故C項說法不合題意,排除。10、B【解析】

資產階級激進派與工人階級加強合作,致力于推動英國議會制度變革,促使民主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這體現了政治民主化潮流的強勁,故選B項;工人階級的參與推動了議會改革進程,但改革的主導力量還是資產階級,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指導思想,題干中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擴大”,排除C項;議會改革主要體現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已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排除D項。11、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孩兒枕是宋代定窯著名作品,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盛世滋生圖》描繪的是清代盛世境況。由此可知,能夠代表宋代文化成就的有①②③,故C正確,ABD錯誤。12、B【解析】

經濟軟著陸是指國民經濟的運行經過一段過度擴張之后,平穩地回落到適度增長區間。材料中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體現的是對市場經驗的積累,B正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在初,A排除;當時中國社會的頭等大事是發展經濟,C排除;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1,2,4(2)根據考古發現,上海歷史應有6000年;一百年是指近代上海的歷史;“一百年看上海”是指上海近代百年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的縮影。(寫出任意一點即得分)不能因這一首竹枝詞中不確切的信息,就判定所有的上海竹枝詞不可信;作為民間文學形式的竹枝詞,對時間等信息的描述不如史學那般準確,應可理解。(寫出任意一點即得分)“城廂內外自治公所”是晚清政府授權建立的地方自治總機關,但不是地方政府;它在清政府的監督下運作,且權利受到相當限制。(寫出任意一點即得分)(3)農耕文明(4)概括印象1分;相應的具體史實3分;文字組織1分。【解析】

(1)依據材料信息可以判斷出1、2和4錯誤。(2)依據“上海只有100年歷史”說法顯然錯誤,可知1錯誤;上海竹枝詞屬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故2錯誤;晚清時期上海仍屬于清政府領導,并不是地方自治,故4錯誤。(3)依據材料3“田家婦女幫農作,鎮市夫男曉女工”可知是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4)依據材料中信息概括印象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回答即可。比如上海是中國近代化的縮影,說明聯系所學從近代上海開辟為通商口岸以及逐漸走向近代化回答。14、從鴉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