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在詩、詞、文三個領域都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今日的中國人多少能背上幾首他的詩詞,講上幾段他的逸聞趣事,東坡這個名字和李白、杜甫一起,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永恒的文化符號與記憶。蘇軾一生,基本完整地經歷了一個人會在承平歲月可能遇到的種種悲歡離合。春風得意時如少年中舉、制科高中、玉堂草詔,落拓愁悶處如黃州詩案、朝中黨爭、萬里南遷、海角天涯,更有日常生活間的人情冷暖如兄弟親睦、愛妻早逝、重逢故友、和解舊敵。除了因戰亂而紛離流落,每一個后來者都能夠從蘇軾的一生尋覓到自我的相似,并通過他的選擇因應尋覓自己生命的下一步方向,特別是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時候。實際上,宋仁宗四十二年的太平盛世為成長于斯的蘇軾提供了極高的文化藝術起點,而神宗、哲宗兩朝持續的和平安定又是蘇軾得以充分揮灑天才與積學的保障,加上世人罕逢的親自躋身權力中樞的經歷,才使得蘇軾的種種人生思考顯得如此真切與深刻,才使得蘇軾對于人情美好的期待、追求以及親身實踐如此地令人感動。蘇軾的這些生命痕跡就被記錄在他的高妙文字之間,給讀者提供了一扇了解蘇軾人生及其思考的窗口,在蘇軾留下的三千弱水間獲得一瓢之飲。(摘編自朱剛《〈東坡集〉導讀》)材料二:歷代對東坡詞的評價的確言人人殊,但在今天,至少有幾點已基本成為共識:一是擴大詞的題材。蘇詞突破詞體久已形成的狹小格局,將寫景、紀游、說理、詠史、言志、抒懷、悼亡、送別、鄉戀、友情、田園、國事、詠物、諧謔等等內容納入詞中。清人劉熙載《藝概·詞曲概》稱其“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反映出蘇詞內容前所未有的豐富與充實。在這些豐富而充實的內容中,詞人完成了多方面自我情志的抒發、自我形象的塑造,完成了詞史上由模擬歌伎舞女聲口的“代言”向直抒胸臆的“立言”的轉變,完成了由情感內涵的“共性化”向“個性化”的轉變。金代文學家兼文學批評家元好問這樣說:“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清人陳廷焯也說:“東坡之詞純以情勝,情之至者,詞亦至。”都是一語中的的評價。二是突破詞的音律。詞在五代和兩宋是一種合樂文學,就是說,是一種可供演唱的歌詞。從音樂的角度來看,蘇詞普遍存在不太顧及配樂而歌、不受詞樂束縛的特點。有足夠的史料表明蘇軾不是不懂音律,他的詞作間或也有合樂可歌者,但更多的是不合樂律的作品。關于這一點他的門人晁補之稱: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詞樂在南宋后逐漸失傳,以至于詞到后來完全成了脫離音樂的案頭文學,因而這些當時人的論述就成了最可信的證明。我們在蘇詞中也偶能看到樂句與文句不相符合之處,如《水龍吟·次韻章質夫詠楊花詞》末三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按律當作五、四、四;《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按律當作四、五。這些或許正可看成他主文不主聲遺留下來的痕跡。三是創新詞的體制。蘇軾對詞的語言加以改革,語言也一改“花間”詞人徑小質輕、鏤金錯彩的面目。他的許多詞在章法上不合上景下情的成規,句法上筆力雄勁,戛戛獨造,“寓以詩人句法”。從他開始大量使用詞題詞序,這是因為他的詞題材多樣,反映面廣,遠非唐末五代緣調而賦或宋初人的單一內容可比,必須加上短題長序,與正文相互補充發明。他還將集句這種詩歌中的形式用于詞中,又發明檃括詞,將前人或詩或文略加改動而為詞作,如《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檃括韓愈《聽穎師彈琴》,《哨遍》“為米折腰”檃括淵明《歸去來兮辭》。凡此種種,都是將詞當作詩文之一體來自由發揮的表現。四是改變此前婉約一體籠罩詞壇的局面,風格呈現多種多樣的面貌。詞在隋唐之際的草創時期,風格不只是婉約,甚至不以婉約為主。但自晚唐、五代開始,在文人詞家的手中,出現了以“花間”“南唐”為代表的高峰,形成了“側艷”的內容和“婉約”的詞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詞壇都是沿著這條道路發展,因而被看作“正宗”。在婉約詞風盛行的時代,一直有不少作家嘗試著各種各樣的創新,到了蘇軾,這種創新便達到了新的階段,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這主要指他創立了與婉約相對立的豪放詞風。蘇詞在詞史的地位非常突出,這不僅因為他詞體創作的總體成就,也因為他革新詞體給詞壇帶來的震蕩,在詞學界引起的爭議。他“以詩為詞”,有意追求詩詞合流,在相當程度上解放了詞體,為詞壇帶來了新氣象。但他的這種做法,難免損害大家普遍接受的詞體特有的素質,或多或少減弱詞體獨具的韻味。加上他天分充盈,心性灑落,“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書畫皆爾,詞亦爾”,詞作中明顯存在率意之處和游戲之作,這便與他“尊體”的目的恰成對立。(摘編自劉石《〈蘇軾詞集〉導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在詩、詞、文三個領域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他是我們這個民族永恒的文化符號與記憶。B.蘇軾的生命痕跡被記錄在他高妙的文字之間,閱讀他的作品,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他的人生及其思考。C.蘇軾從多方面革新了詞體,不僅完成了自我情志的抒發及情感內涵的“個性化”轉變,還豐富、充實了詞的內容和主題。D.蘇詞在詞史上占據了突出的地位,是因為蘇軾詞體創作的總體成就,以及蘇軾有意追求詩詞合流,引起了詞壇震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的詞作內容豐富,這是因為他一生完整地經歷了春風得意和失意愁悶,每一個后來者都能夠從其詞中尋覓到自我的相似。B.蘇詞在作品中完成了多方面自我情志的抒發和自我形象的塑造,陳廷焯及元好問都對其詞作的豐富性進行過贊揚。C.蘇詞突破了詞的音律,大部分都不滿足合樂而歌的需求,這不是因為蘇軾不懂音律,而是他創作主文不主聲。D.雖然婉約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詞壇主流,但后來蘇軾創立了與之相對立的豪放詞風,使詞壇創新達到了新的高度。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并未采用“檃括”技法的一項是(
)A.皓月浮金千里,把酒登樓對景,喜極自洋洋。(林正大《水調歌頭》)B.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周邦彥《西河·金陵》)C.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D.白綸巾,撲黃塵,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賀鑄《小梅花》)4.請簡要概括兩則材料內容和語言風格的不同之處。5.結合材料二的內容,簡要分析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的特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憂郁的孫犁先生肖復興一晃,孫犁先生已經去世五個月了。我一直想寫寫孫犁先生,卻又不知從何寫起,面對電腦,枯坐半天,總是一片空白。這讓我非常痛苦,我才發現有的事情有的人真的想寫卻突然沒有詞了,那感覺就像欲哭無淚一樣吧。孫犁先生去世之后,我讀過了不少人寫的悼念文章,有些和我想象中的一樣,有些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樣。我便問自己:我想象中的孫犁先生是什么樣子呢?想了許久,我得出的結論是:晚年的孫犁先生是憂郁的。我不知道,我的想象是不是對。那確是我的想象。沒錯,孫犁先生的晚年是憂郁的。孫犁先生的憂郁,和他衰年獨處有關。他文章中不止一次流露出“故園消失,朋友凋零,還鄉無日,就墓在期”的感慨,他是一個情感極其細膩的人,他沉淀了歲月,洞悉了人生,所以在瑣碎生活中特別珍時惜日,所以在秋水文章中格外取心析骨。記得他讀完我的《母親》一文,知道我小時候生母去世后父親回老家又為我和弟弟娶回一個繼母的經歷,來信說:“您的童年,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幸福的,使我傷感。”然后,又馳書一封特別說:“關于繼母,我只聽說過‘后娘不好當’這句老話,以及‘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這句不全面的話。您的生母逝世后,您的父親就‘回了一趟老家’。這完全是為了您和弟弟。到了老家經過和親友們商議、物色,才找到一個既生過兒女、年歲又大的女人,這都是為了你們。如果是一個年輕的、還能生育的女人,那情況就很可能相反了。所以,令尊當時的心情是痛苦的。”前一封信,讓我感動,我知道孫犁晚年很少再動感情,他自己在文章里說過:“我老了,記憶力差,對人對事,也不愿再多用感情。”他卻為我的一篇文章為我的童年而傷感。我能夠觸摸到他敏感和善感的心,便也就越發明白為什么在他早期的文章中充滿了那么多細致入微的感情描摹。我有一種和他的心相通的感覺,這不是什么攀附,只是普通人之間普通情感的相通。我相信他是不愿意他去世后被人稱作大師的,他只是一個始終保持著普通人感情的作家,就像他始終喜歡布衣麻鞋、粗茶淡飯一樣。后一封信,讓我沒有想到,因為在我寫文章的時候到文章發表之后,都未曾想到父親當年那樣做時內心真實的感情,而只是埋怨父親。孫犁先生的信提醒了我,也是委婉地批評了我。真的,對于父親,我一直都并未理解,一直都是埋怨,一直都是覺得失去母親后自己的痛苦多于父親。也許,只有經歷過太多滄桑的孫犁先生,對于哪怕再簡單的生活都會涌出深刻的感喟吧,而我畢竟涉世未深。我隱隱地感覺到晚年的孫犁先生和年輕時的心境已經不大一樣,便總覺得有一種憂郁的云翳拂過他的眼神,善意地注視著我們,傷感地回顧著往昔。我不大清楚孫犁先生到底是如何看待自己晚年的文章的。我只知道在和我通信中,他特別提到過他的兩篇文章:一篇是1989年寫的《記鄒明》,一篇是1994年寫的《讀畫論記》。在他晚年的著述里,這兩篇文章都算比較長的了。我是覺得他自己格外看重這兩篇文章的。我想起先生在給我的信中不止一次地流露出這種情緒:“貪圖名利于一時,這是很容易的。但遺憾終生,得不償失,我很為一些聰明人,感到太不值。”在信里,他對文壇許多現象給予了批評,比如對那些冒充學問的所謂注水書籍的一再批評:“這不能說明他有學問,是說明當前的‘讀者’都是‘書盲’,能被這些人唬住,太可憐了。”這樣的話,誰能夠聽得進去,誰又愿意聽呢?晚年唯一能夠給予他慰藉的只有讀書了。他在信中對我說:“我讀書很慢,您難以想象,但我讀得很仔細,這也是年輕人難以想象的。”在另一封信中,他又說:“讀書煩了,就讀字帖;字帖厭了,就看畫冊。這是中國文人的消閑傳統,奔波一生,晚年得靜,能有此享受,可云幸福。”孫犁是以這樣的心境退回書齋之中的,既有中國傳統文人之習,也有無可奈何之隱。孫犁先生的去世,讓我感到這樣一代文人和文風已經基本宣告結束了。那種憂郁的太息和氣質只存活在他的文字中了。我知道孫犁晚年喜歡臨帖書寫,曾經請他為我寫一幅字,他寫來的第一幅錄的是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中的詩句,詩里有“心微傍魚鳥,肉瘦怯豺狼”和“竹齋燒藥灶,花嶼讀書床”的句子,我不知道是不是先生的自況?他寫來第二幅字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我是感到他曠達和超脫之外的一絲憂郁。他出的最后一本書,取的書名竟是《曲終集》,我隱隱感到不大吉利,曾經寫信問過他,先生回信卻沒有回答,也許,是覺得我歲數還小不大懂得吧。《記鄒明》中,有他自己人生的感慨,那是一則鄒明記,也是一篇哀己賦。在那篇文章中,他說:“是哀鄒明,也是哀我自己。我們的一生,這樣短暫,卻充滿了風雨、冰雹、雷電,經歷了哀傷、凄楚、掙扎,看到了那么多的卑鄙、無恥和丑惡。這是一場無可奈何的人生大夢,它的覺醒,常常在瞑目臨終之時。”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看這篇文章的,我是感到了一種往昔的夢魘與現實的無奈,交織成一片深刻的憂郁,籠罩在晚年孫犁先生的心頭,拂拭不去。孫犁先生是中國真正的、有點老派的古典文人。孫犁先生的一生,干的是知識分子的事情,他不為官,也不為商。回眸孫犁先生二十年,實際不止二十年,五十年或者更長,把他的五十年、六十年、一生的作品都展示出來,他的每篇文章包括每封信件都可以和讀者見面。正如孫犁先生在《曲終集》中所說:“人生舞臺,曲不終,而人已不見;或曲已終,而仍見人。”孫犁先生五十年的作品,不僅一直保持著這種創作的勢頭,而且保持著真正文人的這種態度。所以我說孫犁先生是真正的文人,做的是真正文人的事情,愿意稱自己為文人的人,都應該有發自內心的深省。(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對孫犁先生既懷念又珍視,在孫犁先生去世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對他的感情。B.孫犁先生兩次給“我”來信,讓涉世未深的“我”更能體會父親的不易與痛苦,也使“我”更加理解孫犁先生晚年的心境。C.孫犁書法中摘錄的杜甫詩句和他的作品《曲終集》,表現出的人生認識與感慨是相同的,從中可以窺見他晚年的內心世界。D.無論境況如何,孫犁先生始終保持著真正文人的態度,他的文人風骨也一直激勵著“我”要時刻有發自內心的深省。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將別人心中的孫犁和“我”想象中孫犁的樣子進行對比,突出了“我”對孫犁的深刻印象以及獨到的認識。B.文中寫到孫犁先生“也不愿再多感情”,與下文他對“我”童年的傷感形成對照,體現出他是保持著普通人感情的作家。C.作者對孫犁的情感表達是層層深入的,先寫孫犁先生對“我”的影響,再寫他的人生境界,最后贊其是真正的文人。D.文中多處引用孫犁自己的話語,既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也表現了孫犁先生對后輩的期許,以及對文學創作的態度。8.為什么說孫犁先生晚年是憂郁的?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9.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子?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英宗正統十四年秋八月,上北狩,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遙尊上為太上皇,詔赦天下,改明年為景泰元年。兵部尚書于謙見帝泣言曰寇賊不道勢將長驅深入不可不預為計。帝嘉納之。十月,也先以送上皇還京為名,與其汗脫脫不花寇紫荊關,京師戒嚴。謙聞寇迫關,思各處芻粟數萬計,恐為敵資,急遣使焚之,然后奏聞。或請姑待報,謙曰:“寇在目前,若少緩,彼將據之,適以赍盜糧耳!獨不見宋牛駝崗事乎?”眾皆是之。己卯,也先長驅至京城西北關外。時眾論戰守不一,主將石亨欲盡閉九門,堅壁以避賊鋒。謙曰:“不可。賊張甚矣,而我又先弱,是愈張也。”乃率先士卒,躬擐甲胄,出營德勝門,以示必死。泣以忠義諭三軍,人人感奮,勇氣百倍。十一月,以寇退,京城解嚴,降詔撫安天下。楊洪等班師還京。加于謙少保,總督軍務。謙固辭,不許。有頌謙功者,輒謝曰:“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今但不城下盟,何功也。”學士陳循疏言:“守居庸副都御史羅通曉暢軍事,宜召還。守宣府總兵楊洪及子俊皆善戰,宜留之京師。”于謙曰:“宣府,京師之藩籬,居庸,京師之門戶,邊備既虛,萬一也先乘虛據宣府為巢窟,京師能安枕乎!”時也先聲言欲送上皇還,眾遂多主和。于謙獨排眾議曰:“社稷為重,君為輕。”遣人申戒各邊將,毋墮賊計。都督楊俊請大舉出塞,大同、宣府列營堅守為正兵,獨石、偏頭乘間設伏為奇兵,悉發京營與諸鎮兵,出塞逐北,而犁其王庭,可以得志。于謙曰:“報仇雪恥,臣等職也。顧興兵舉事,系社稷安危。即如俊所言,萬一我軍出塞,賊以偏師綴我,而別遣部落間道乘虛入寇,是自撤藩籬,非萬全計,臣愚未見其可。”上從謙議。(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景帝登極守御》)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兵部尚書于謙見帝A泣言曰B寇賊不道C勢D將長E驅F深入G不可不預H為計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狩,指到北方狩獵或向北進軍,也是皇帝被擄到北方的婉詞,文中指后者。B.報,答復,給回信,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故略上報”中的“報”意思相同。C.獨,難道,表反問,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豈獨伶人也哉”的“獨”意思相同。D.安,安心,安樂,與《鴻門宴》中“沛公安在”的“安”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也先軍隊逼近,于謙害怕敵軍會掠奪糧食作為物資,于是就派遣手下將糧食全部焚燒了。B.京城解嚴之后,皇帝降下詔書安撫天下,于謙最終沒有接受皇帝給他加官少保的任命。C.于謙力排眾議,堅決不支持議和,并且嚴令守邊將士要提高警惕,不能中了敵軍的奸計。D.都督楊俊建議調動兵力大舉追擊敵軍,但于謙認為盲目出兵可能會被敵軍伏擊,并未同意。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乃率先士卒,躬擐甲胄,出營德勝門,以示必死。(2)獨石、偏頭乘間設伏為奇兵,悉發京營與諸鎮兵,出塞逐北。14.請結合文章概括于謙的形象特點。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游月陂【宋】程顥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臺。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水心云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15.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聯與詩題呼應,點明游覽地點,描繪作者抬頭遠望之景,“徘徊”體現了作者心境。B.“萬物已隨秋氣改”寫出時節的變化,但作者一反常人悲秋之詠嘆,情感基調并不低沉。C.“水云相照”“林下泉聲”分別從視覺和聽覺角度來寫月陂美景,有聲有畫,靜謐和諧。D.全詩聲韻和諧,對仗工整,畫面動人,意境恬靜清新,語言典雅優美,極具藝術感染力。16.這首紀游詩蘊含了詩人哪些哲理思考?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兩句屬于側面描寫,寫月光無法消除,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排遣不去的離愁。(2)《阿房宮賦》中用“六王畢,四海一”來形容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過秦論》中“,”與此句表達的意思相同。(3)《〈論語〉十二章》孔子認為君子應該處理好“文”和“質”的關系,否則就會“,”。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大食物觀”的提出,標志著糧食安全理念的戰略性變革,以“食物”取代“糧食”是對傳統“以糧為綱”觀念的拓展與升級。近年來,各地以“大食物觀”把握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機遇,紛紛跳出“一畝三分地”的單一種植,唱“林草戲”、念“山海經”、打“科技牌”,多措并舉,讓更多自然資源產出更豐富的食物,裝滿“米袋子”“菜籃子”“油罐子”“肉壇子”“果盤子”。在供給端千方百計拓展食物來源,既滿足人民群眾對“量”的請求,也滿足人民群眾對“質”的追求,而且從營養均衡的角度引導居民養成健康、節約的食物消費。科學開發大食物,必須具有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同時以科學證據背書,粉碎網絡謠言,還原“食”事真相。18.下列句子中的“著”同文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我們要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B.水生指著父親的小房,叫她小聲一些。C.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D.你步子可得再快著點兒,不然我們趕不上飛機了。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果改成:“不再單一種植,而是多措并舉,讓更多自然資源產出更豐富的食物,裝滿米袋、菜籃、油罐、肉壇、果盤。”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紅樓夢》第十八回元妃省親,元妃與王夫人、賈母的對話多用口語,而他人回答卻多用文言書面語,如元妃說:“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一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來。”因問:“薛姨媽、寶釵、黛玉因何不見?”王夫人答曰:“外眷無職,未敢擅入。”后來再問:“寶玉為何不進見?”賈母答曰:“無諭,外男不敢擅入。”母親對女兒、祖母對孫女①,顯得刻板又僵化。但這里的情境是,賈母和王夫人面對的不僅是孫女、女兒,更是皇家貴妃,需要用一種非常嚴肅的書面化語言對答。從表面看,元妃說話情真意切,而王夫人、賈母的書面語言似乎在控制情感;②,這種語體的差異卻暗含著禮儀的差異。貴妃對祖母和母親可以用輕松隨便的大白話交談,以此表現她的親切;③,這體現了皇家的尊嚴。一般而言,高層貴族可以用口語言說,這種身份和語體的差異反而表現出貴族階層的體恤下情,而下層則需要用合乎上層身份的語體來應答,以此顯示對上層貴族的尊重。語體的文白差異暗含著禮儀文化的等級制度,其中還進一步蘊含著情與禮、忠與孝的沖突。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根據文段內容,簡要分析以下二人的對話特征及其原因。(元妃)隔簾含淚謂其父曰:“田舍之家,雖斎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賈政亦含淚啟道:“臣,草莽寒門,鳩群鴉屬之中,豈意得征鳳鸞之瑞。今貴人上錫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遠德鐘于一人,幸及政夫婦。且今上啟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曠恩,雖肝腦涂地,臣子豈能得報于萬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職外,愿我君萬壽千秋,乃天下蒼生之同幸也。貴妃切勿以政夫婦殘年為念,懣憤金懷,更祈自加珍愛。惟業業兢兢,勤慎恭肅以侍上,庶不負上體貼眷愛如此之隆恩也。”(《紅樓夢》第十八回)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寫書法時,起筆有藏鋒和露鋒。使用藏鋒用筆的時候,需要逆鋒起筆,逆鋒收筆,這樣的筆法可以使筆畫含蓄有力。露鋒就是不去將筆尖刻意隱藏,而是直接切筆而下,干凈利落,是一種鋒芒畢露的筆法。藏鋒與露鋒兩種筆法效果不同,如果單用露鋒,則用筆太露鋒芒,筆畫會顯得輕飄;如果單用藏鋒,則筆畫沉悶,生氣不足。以上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思考與感悟。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答案】1.C2.D3.C4.①從內容上看,材料一側重綜述蘇軾的生平經歷,材料二側重論述蘇軾詞的突破;②從語言風格看,材料一以敘述為主,生動形象且富有文采;材料二以議論為主,觀點鮮明,概括性強,邏輯清晰,語言嚴謹。5.①《念奴嬌·赤壁懷古》從題材上將寫景、紀游、說理、詠史、抒懷等納入詞中,抒發自我情志。②《念奴嬌·赤壁懷古》突破了音律的限制,體現了蘇軾創作不受詞樂束縛的特點;③《念奴嬌·赤壁懷古》豐富了詞題,使詞的標題與正文有機統一;④《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作者借景抒情,詠史懷古,境界闊大,豪放中見清曠。【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應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不僅完成了自我情志的抒發及情感內涵的“個性化”轉變,還豐富、充實了詞的內容和主題”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一段“蘇詞突破詞體久已形成的狹小格局,……完成了由情感的‘共性化’向‘個性化’的轉變”可知,選項的遞進關系表述錯誤。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A.“這是因為他一生完整地經歷了春風得意和失意愁悶”曲解文意,原文說的是“基本完整地經歷了一個人會在承平歲月可能遇到的種種悲歡離合”。B.“陳廷焯及元好問都對其詞作的豐富性進行過贊揚”偷換概念,陳廷焯和元好問贊揚的是蘇詞在情感上的表達。C.“而是他創作主文不主聲”錯誤,原文說的是“或許正可看成他主文不主聲遺留下來的痕跡”。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重要詞語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檃括”是指將前人或詩或文略加改動而為詞作。A.是對前人詩文略加改動而成的詞作,采用了“檃括”技法,檃括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B.是對前人關于金陵相關詩文進行改動創作的,采用了“檃括”技法,檃括自劉禹錫《烏衣巷》。C.是林逋《山園小梅》中原本就有的詩句,不是將前人詩文改動成詞作,未采用“檃括”技法。D.是對前人相關詩文進行“檃括”創作的,采用了“檃括”技法,檃括自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概括和語言風格的分析的能力。①內容不同:材料一主要綜述了蘇軾的生平經歷,包括他的成就、人生經歷以及對后世的影響。例如“蘇軾一生,基本完整地經歷了一個人會在承平歲月可能遇到的種種悲歡離合……”。材料二主要論述了蘇軾在詞作上的突破和創新,包括題材、音律、體制和風格等方面的革新。例如“一是擴大詞的題材……二是突破詞的音律……三是創新詞的體制……四是改變此前婉約一體籠罩詞壇的局面……”。②語言風格不同:材料一以敘述為主,語言生動形象且富有文采。例如“蘇軾的名字和李白、杜甫一起,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永恒的文化符號與記憶……”。材料二以議論為主,觀點鮮明,概括性強,邏輯清晰,語言嚴謹。例如“歷代對東坡詞的評價的確言人人殊,但在今天,至少有幾點已基本成為共識……”。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和概括文本特色的能力。①題材創新:根據材料二“蘇詞突破詞體久已形成的狹小格局,將寫景、紀游、說理、詠史、言志、抒懷等納入詞中”可知,《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將寫景(赤壁的壯麗景色)、詠史(赤壁之戰)、抒懷(對英雄的仰慕和自身的感慨)等元素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題材的豐富性。②音律突破:根據材料二“蘇詞普遍存在不太顧及配樂而歌、不受詞樂束縛的特點”可知,《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在音律上突破了傳統詞的束縛,例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按律當作四、五,但蘇軾并未嚴格遵循,體現了創作的自由性。③體制創新:根據材料二“從他開始大量使用詞題詞序,使詞的標題與正文有機統一”可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不僅點明了地點(赤壁),還明確了主題(懷古),使標題與正文內容緊密結合。④風格豪放:根據材料二提到“蘇軾創立了與婉約相對立的豪放詞風”可知,《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境界闊大,氣勢磅礴,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體現了豪放詞的特點。【答案】6.C7.A8.①孫犁先生衰年獨處,常感慨故園不在,朋友離去,還鄉無日,這種生活狀態使他憂郁。②孫犁先生感情極其細膩,沉淀思想,洞察人生,對很多事情都有深沉的感慨。③孫犁先生往昔經歷太多人生坎坷與滄桑,晚年的心境發生變化。④孫犁先生內心流露出對文壇現實與生活的無可奈何。9.①孫犁先生將人生比作舞臺,感慨有的人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沒有價值,而有的人即使死去,其人生仍有價值;②體現了孫犁先生對創作和人生價值的追求,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人物品質更加突出;③這句話概括了孫犁先生一生創作的勢頭,突出文章主旨,表達了作者對孫犁先生保持著真正的文人態度的贊美與傾慕之情。【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表現出的人生認識與感慨是相同的”錯誤。從摘錄杜甫詩句到《曲終集》出版,孫犁的內心世界應是從曠達和超脫逐漸走向“憂郁”。杜甫詩句“心微傍魚鳥,肉瘦怯豺狼”和“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更多地體現了孫犁先生的孤獨、超脫和一絲憂郁;而《曲終集》中“人生舞臺,曲不終,而人已不見;或曲已終,而仍見人”則更多地體現了對人生無常和創作永恒的感慨。兩者雖有聯系,但并非完全相同。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和藝術特色的鑒賞的能力。A.“進行對比”錯誤。文章開頭并未將“別人心中的孫犁”和“我想象中的孫犁”進行對比,而是提到“我讀過了不少人寫的悼念文章,有些和我想象中的一樣,有些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樣”,重點在于引出“我想象中的孫犁先生是什么樣子”,并不是為了突出“我”對孫犁的獨到認識,而是為了引出下文對孫犁先生晚年的描述。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傳主形象的的能力。①根據“孫犁先生的憂郁,和他衰年獨處有關。他文章中不止一次流露出‘故園消失,朋友凋零,還鄉無日,就墓在期’的感慨”可知,這直接說明了孫犁先生晚年的孤獨狀態,他獨自生活,家鄉無法回去,朋友越來越少,甚至感到死亡的臨近。這種生活狀態讓他感到憂郁。②根據“他是一個情感極其細膩的人,他沉淀了歲月,洞悉了人生,所以在瑣碎生活中特別珍惜時間,所以在秋水文章中格外取心析骨”可知,孫犁先生的感情細膩,對生活中的細節和人生的感悟都非常深刻,這種對生活的敏感讓他更容易陷入憂郁。③根據“也許,只有經歷過太多滄桑的孫犁先生,對于哪怕再簡單的生活都會涌出深刻的感喟吧”可知,孫犁先生經歷了許多人生的坎坷和滄桑,這些經歷讓他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慨,心境發生變化,也讓他在晚年顯得更加憂郁。④根據“在信里,他對文壇許多現象給予了批評,比如對那些冒充學問的所謂注水書籍的一再批評……這樣的話,誰能夠聽得進去,誰又愿意聽呢”可知,孫犁先生對文壇的現狀感到不滿,但又無力改變,這種無奈也增加了他的憂郁。9.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①根據“正如孫犁先生在《曲終集》中所說:‘人生舞臺,曲不終,而人已不見;或曲已終,而仍見人'”可知,這句話將人生比作舞臺,“曲不終,而人已不見”意味著有的人活著但可能已經沒有價值;“曲已終,而仍見人”則表示有的人雖已去世但其人生仍有價值,說明了人生的短暫和價值的差異。有的人活著時已經失去了價值,而有的人即使去世,依然被人們銘記。②根據“孫犁先生五十年的作品,不僅一直保持著這種創作的勢頭,而且保持著真正文人的這種態度”可知,孫犁先生一生堅持創作,始終保持文人的態度,這種對創作和人生價值的追求使他的形象更加豐滿。③根據“孫犁先生五十年的作品,不僅一直保持著這種創作的勢頭,而且保持著真正文人的這種態度”可知,這句話體現了孫犁先生的堅持和追求,概括了其一生創作的情況,突出了文章贊美孫犁先生保持真正文人態度的主旨,也表達了作者對他的贊美與傾慕。【答案】10.BCG11.C12.B13.(1)于是(他親自)率領士兵,親穿戰袍,披上鎧甲,扎營在德勝門,表示決一死戰。(2)獨石、偏頭的軍隊則伺機埋伏作為奇兵,然后把京城和諸鎮的士兵全部派出去,出塞去追擊敗逃的敵人。14.①忠君愛國,不慕名利;②謙遜正直,顧全大局;③思慮周全,深謀遠慮。【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兵部尚書于謙面見皇帝(朱祁鈺)哭訴說:“敵寇這樣不講道義,勢必再次來犯并且驅車不停深入(我方領土),不能不預先制定應對的計策。”“曰”為斷句的標志性詞,故應在B處斷開;“不道”作主語“寇賊”的整體謂語,語意完整,故應在C處斷開;“不道”“勢將長驅深入”的主語都為“寇賊”,“不可不預為計”的主語不再是“寇賊”,故應在G處斷開。故選BCG。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B.正確。句意:有人建議暫且等待(朝廷)答復。/所以只是簡單地給您寫回信。C.“意思相同”錯。“獨”,難道,表反問;/只是,只有。句意:難道你們沒聽說過宋代牛駝崗那件事嗎?/難道只有樂工(是所溺的成分)嗎?D.正確。“安”,安心,安樂;/哪里。句意:國都能夠安枕無憂嗎!/沛公在哪里?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最終沒有接受”錯,文中說的是于謙堅決地推辭,但朝廷不允許。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于是,就;“躬”,親自;“示”,表示。(2)“間”,機會;“悉”,全部;“北”,敗逃的軍隊。14.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①忠君愛國,不慕名利:由“率先士卒,躬擢甲胄,出營德勝門,以示必死。泣以忠義諭三軍,人人感奮,勇氣百倍”“加于謙少保,總督軍務。謙固辭”可知,于謙在國家危難之際,主動承擔責任,率先士卒,激勵士氣,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面對功勞,他卻謙虛地認為“但不城下盟,何功也”,拒絕接受加官少保的任命,體現了他不慕名利的品格。②謙遜正直,顧全大局:由“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今但不城下盟,何功也”可知,于謙謙虛地認為“但不城下盟,何功也”,拒絕接受加官少保的任命;在眾人主和時,力排眾議,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以國家利益為重,展現了他正直無私、顧全大局的品質。③思慮周全,深謀遠慮:面對敵軍逼近,他果斷焚燒糧草,防止敵軍利用;由“即如俊所言,萬一我軍出塞,賊以偏師綴我,而別遣部落間道乘虛入寇,是自撤藩籬,非萬全計”可知,對楊俊的出兵建議,他冷靜分析,指出可能的風險,避免了輕率行動,體現了他思慮周全、深謀遠慮的特點。參考譯文: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秋季八月,(朱祁鎮)向北征伐(遭遇變故),癸未日,郕王(朱祁鈺)登皇帝位,遙尊被俘的英宗為太上皇,下詔大赦天下,將第二年改為景泰元年。兵部尚書于謙面見皇帝(朱祁鈺)哭訴說:“敵寇這樣不講道義,勢必再次來犯并且驅車不停深入(我方領土),不能不預先制定應對的計策。”皇上贊賞并采納了他的意見。十月時,也先以送太上皇回京為名義,與可汗脫脫不花(一起)侵犯紫荊關,京城(為此)實行戒嚴。于謙聽說敵寇逼近紫荊關(的消息后),考慮到各地儲存的糧草匯總起來有幾萬擔,擔心會被敵人掠奪利用,(便)立即派遣使者前去將這些糧草焚毀,之后才向皇帝報告此事。有人建議暫且等待(朝廷)答復,(但)于謙說:“敵人已到眼前了,如果再稍拖延一下,這些糧草就會被敵人占有,正好為盜賊提供了糧食!難道你們沒聽說過宋代牛駝崗那件事嗎?”眾人聽后都認為(于謙)是正確的。己卯日,也先的軍隊長驅直入到達京城西北關外。當時眾臣對于應戰還是國守的意見不統一,主將石亨主張將九座城門全部關閉,加固防御工事來躲避敵人的鋒芒。于謙(反對)說:“不可以(這樣做)。敵人氣焰十分囂張,如果我們先示弱,只會讓他們更加囂張。”于是(他親自)率領士兵,親穿戰袍,披上鎧甲,扎營在德勝門,表示決一死戰。(他)又哭著向三軍將士講了一些盡忠臣節、報效國家的話,(將士們聽了),人人都備受感動和激勵,殺敵的勇氣增加百倍。十一月,由于敵寇(已經)退去,京城解除了戒嚴,(皇帝)頒發詔書安撫天下。楊洪等人率領軍隊回到京城。于謙被加官少保,統領督察軍事事務。于謙堅決地推辭,但朝廷不允許。有人稱贊于謙的功勞,(于謙)就說:“(國都)四周還有許多(敵人的)營壘,這是卿大夫的恥辱。現在只是沒有(和敵寇簽訂更為恥辱的)城下之盟,又有什么功勞可言呢。”學士陳循上疏說:“守居庸關的副都御史羅通精通軍事,應該召(其)回京城。而守衛宣府的總兵楊洪及其子楊俊都擅長作戰,應該將他們留在京師。”于謙說:“宣府,是國都的屏障,居庸關,是國都的門戶,(現在我朝)邊防力量已經空虛,萬一也先乘虛而入占據宣府作為據點,國都能夠安枕無憂嗎!”當時也先大肆聲張說要送太上皇回朝,因此朝廷里很多人主張議和。唯獨于謙力排眾議說:“國家的利益最為重要,君主的個人安危則是次要的。”(他)派人嚴令各處守邊將領不要中了敵人的奸計。都督楊俊提出大舉出塞(的辦法),讓大同、宣府的軍隊布陣堅守作為正面主力,獨石、偏頭的軍隊則伺機埋伏作為奇兵,然后把京城和諸鎮的士兵全部派出去,出塞去追擊敗逃的敵人,一舉摧毀敵方王庭,這樣就能實現朝廷的大志了。于謙說:“為國家報仇雪恥,是我們作為臣子的職責。不過像調動全國兵馬這樣大的舉動,關系到國家社稷的安危。如果按照楊俊所說的辦,萬一我軍出塞后,敵軍用側翼軍隊牽制我們,再另派(其他)部落兵馬近道乘虛侵入,那我們就是自己撤掉了屏障,這并非萬全之策,臣愚鈍,看不出這樣的計劃有何可行之處。”皇上最終聽從了于謙的意見。【答案】15.D16.①面對時節的變遷,詩人并不悲秋,而是順其自然對待;②詩人認為人世間的一些事務繁雜無頭緒,不值得去認真計較,人生應及時行樂,享受生活。【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語言典雅優美”有誤,本詩語言風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氣息。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萬物已隨秋氣改”,直接點明了秋天萬物的變化。然而,他并沒有像傳統文人那樣陷入悲秋的情緒,反而以一種豁達的心態接受這種自然規律。詩人通過“一樽聊為晚涼開”表現出對秋涼的愜意享受。面對時節的變遷,詩人并不悲秋,詩人展現出一種順應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這種對時節變遷的豁達態度,反映了詩人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順應,而非盲目抗拒。②尾聯“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意為:世間的事情繁雜無頭緒,不值得去過分計較;只要在佳節時分,與好友相約重游月陂,開懷暢飲,便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該句直接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觀。他認為世事繁雜且無端緒,不值得過于計較,而應專注于當下的美好時光,及時行樂,享受生活。后句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享受,強調在美好的時節與朋友相聚,共享自然之美,這種態度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積極追求和對人生樂趣的珍視。17.【答案】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搗”“砧”“拂”“履”“制”。【答案】18.A19.①原句引用熟語“一畝三分地”,通俗易懂;②原句巧妙化用“唱”“念”“打”等戲曲表演的手段,形象展現了各地抓住食品安全與健康新機遇的多種做法,更加生動;③原句連用“××子”,以口語化表達,使產出的食物具象化,給人以豐富的視覺聯想,更具感染力。20.示例:在供給端千方百計拓展食物來源,既滿足人民群眾對“量”的需求,也滿足人民群眾對“質”的追求,而且從營養均衡的角度引導居民養成健康、節約的食物消費理念。【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點的“著”,助詞,表示狀態的持續。A.助詞,表示狀態的持續;B.助詞,表示動作的持續;C.動詞,表示“穿”這個動作;D.助詞,用在動詞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詞后面,加強命令或囑咐的語氣。故選A。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精彩語句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原句“紛紛跳出‘一畝三分地’”中引用熟語“一畝三分地”,通俗易懂;改句把“紛紛跳出‘一畝三分地’”改成了“不再”,沒有了熟語“一畝三分地”,語氣顯得呆板。②原句“唱‘林草戲’、念‘山海經’、打‘科技牌’,多措并舉”,巧妙化用“唱”“念”“打”等戲曲表演的手段,形象地展現了各地抓住食品安全與健康新機遇的多種做法;改成了“而是多措并舉”,語言表達上顯然沒有原句生動。③原句“裝滿‘菜籃子’‘油罐子’‘肉壇子’‘果盤子’”中連用口語“××子”,使這些用具產出的食物更具體形象,給人產生視覺聯想,更具感染力;改句是“裝滿米袋、菜籃、油罐、肉壇、果盤”,這種書面語的表達,顯然沒有口語化表達具有的具象化,缺少感染力。20.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橫線的句子語病有二:一是“滿足人民群眾對‘量’的請求”搭配不當,應把“請求”改成“需求”。正確表述為:既滿足人民群眾對“量”的需求。二是“養成健康、節約的食物消費”,成分殘缺,應在句末添上“理念”。正確表述為:而且從營養均衡的角度引導居民養成健康、節約的食物消費理念。【答案】21.①居然說這樣的書面化語言②但深一步看③而祖母和母親卻不可以如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重組人腫瘤壞死因子(TNF)項目發展計劃
- 2024年三月房產交易資金流向追蹤協議
- 幼兒園教研學期工作計劃的目標與指標設定
- 推動班級歷史文化活動的開展計劃
- 數字時代的學習轉型計劃
- 小班科技活動的探索與實踐計劃
- 強調學生珍惜生命的意識計劃
- 如何做好財務風險管理計劃
- 2025-2030中國防眩光筆記本電腦屏幕保護器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門診手術中心軟件解決方案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有機化學課件(李景寧主編)第1章-緒論
- 公務員職務與及職級并行規定課件
- 智能電網電力負荷調控系統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 處理突發事件流程圖
- 酒店住宿水單標準模板
- 污水排放檢查記錄表格模板
- 煤炭采礦煤礦PPT模板
- 第十二講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PPT習概論2023優化版教學課件
- 2023年水文化知識競賽參考題庫(含答案)
- 廣東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資料統一用表2021年版(原文格式版)
- 平面向量與三角形的四心問題-高三理科數學復習講義與跟蹤訓練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