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課程實踐模式創新研究_第1頁
國學課程實踐模式創新研究_第2頁
國學課程實踐模式創新研究_第3頁
國學課程實踐模式創新研究_第4頁
國學課程實踐模式創新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湘潭大學國學課程實踐模式創新研究立足于實踐思想的更新、實踐平臺的拓展與實踐意義的彰顯3個方面,即教學理念的更新深化、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知行合一的實踐宗旨;實踐方式的機制變革、實踐內容的創新拓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與人才建設相協調。因此,課程改革理念創新先行,對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審視加速了實踐思想的改革,實踐平臺的優化為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實踐成效的弘揚將進一步促進思維方式的升級,形成良性循環,推動湘潭大學國學課程實踐模式的再創新、再發展。【關鍵詞】“國學概論”課程;實踐;創新;教學理念;平臺一、引言湘潭大學“國學概論”課于2020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并于次年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傳統的經、史、子、集等學術系統是‘國學’的主體內容……”[1]這些不同的文化流派共同建構出了國學文化的立體性、豐富性與差異性,能讓學生建立起對國學的整體認知,窺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奧妙,提升人文素養,拓展人生境界,樹立文化自信。湘潭大學致力于國學課程實踐模式的創新研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原則,提高課程思政的示范引領作用,最大程度為學生創造發揮其才能的機會。二、實踐思想的革新(一)教學理念的更新深化國學課程實踐模式的創新離不開教學理念的更新深化。理論的變革往往能夠帶動實踐突破常規、推陳出新,實踐也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才能不偏離方向,因此,重新編訂《國學概論》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國學概論》作為教學的理論指導能夠推動教學內容的改良,使課程更有情感號召力、藝術感染力與行動影響力。除此之外,教學評價體系也應不斷地變化,應“采取過程監控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構建‘形成性評價+診斷式評價+總結性評價’三維一體的評價機制”[2]。考查方式不再僅僅是理論考核,而是將實踐的過程與成效融入課程考核,進而從導向上促進師生觀念的轉型。“教、學、考、用”的教學原則完善了高校國學教育體系。“‘國學經典’教學與比賽有效結合可以起到整合碎片知識,增加學生知識積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國學經典讀、寫、說、解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國學的學習興趣與競爭意識的作用”[3]。因此,國學實踐能夠增進師生價值觀上的認同,打破主客體之間的分裂,解放思想,促進學生主人翁意識的生成。這不僅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新時代青年對于國學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然而,學生對于國學的需要與國學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卻存在著矛盾,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要不斷改進,促進舊有觀念轉型,以達到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4]這昭示著國學課程實踐模式的探索道阻且長,但未來可期。因此,實踐理念的深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常態化與普遍化。教師應注重國學教育的縱向延伸,不只將國學課程定位于某一階段的學習,而是使其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始終,層層深化并逐步提升。教師教學理論與學生國學實踐之間形成張力,兩者共同建構起了國學課程的創新性發展。(二)教育方式的多元融合國學課程實踐模式的創新發展必定需要教育方式的多元融合,眾領域、跨學科的互融共通,為此才能更好地回應時代問題。國學實踐理念的更新要打破學科壁壘,以文、史、哲交叉的視野來看待國學文化。湘潭大學立足于知行合一的國學實踐教學理念,開展了形式多樣、參與廣泛、意義深遠的文化活動。國學課程實踐團隊參加了永州市東安縣“中國德文化之鄉”的申報工作、邵陽市新寧縣政府“楚勇文化園”的建設過程,此類調研活動的開展促進國學課程與不同領域之間的合作。“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四個統一’。”[5]要促進國學教育取得創新與發展,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重專業輕文化、重成績輕素質的現狀,加強國學教育與專業的契合度,以啟發式的教學方式促進多元認知體系的形成,實現學生的整體全面發展。開展各種實踐研學活動,有利于專精與廣博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融貫,加深師生對國學文化全面深入的理解。由于教育形式與手段過于單一,因此,強調以多樣的實踐形式來豐富國學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教學上固守舊的方式不變,無視教育規律,那么國學便無法融入主體生命的成長過程,更談不上對人的精神價值的建構和主體品格的塑造。”[6]多樣的教育方式、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理念有利于高校學生突破慣有思維的桎梏,打開廣博的學術視野。《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中指出,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高校應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具體在實踐上高校應強化政策與資金的支持,豐富學生社團活動,統籌推進校園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應加大促進校內外各方力量參與的力度,整合教育資源,加強品牌建設,由此才能實現各領域的互助共贏與長遠發展。湘潭大學國學課程實踐團隊注重在實踐中融入新理念,通過橫向的學科交融與縱向的實踐深化共同作用,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突出原生性特點,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多學科相互合作的國學文化教育氛圍。(三)知行合一的實踐宗旨“國學概論”課程實踐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教師通過實踐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地激發出來,避免流于形式化與簡單化,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鍛煉與提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審視國學教育實踐,五大誤區需要警惕,即教育模式商業化、教育內容狹窄化、教學方法簡單化、教育活動表面化、傳遞糟粕隱匿化。”[7]新時代青年要超越自我,實現強國夢、復興夢、傳承夢,必須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性,在知行合一的國學課程實踐中成就夢想。王陽明曾指出,知行分離往往導致終身不行,貽害無窮。“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8]知行本為一體,認為知是主意、行是功夫、知是開端、行是完成,都是將知行割裂分作兩事,不能合二為一。知到深處便是行,以知來引導行,以行來踐履知,知與行是互為根基、相輔相成的,知行并舉便是落實知行合一的實踐宗旨。國學課程實踐貫徹了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在實踐中成就知識的知行合一的人才發展模式,其所取得的經驗將進一步推動湘潭大學國學課程在理論上涌現出新思路、在實踐上取得新突破。國學教育旨在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所學應用于社會的發展之中,將國學文化教育納入人才培養之中,將國學文化中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等思想融入到新時代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中,才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與審美眼光,涵養其價值追求與家國情懷,并最大程度地促使其實現自我價值。國學教育是對人德智體美勞的綜合提升,唯有在知行合一的國學課程實踐中才能塑造出民族認同感、培養出民族自信心、凝聚成民族精氣神。三、實踐平臺的拓展(一)實踐方式的機制變革理念唯有通過具體的實踐方式落到實處才能產生變革現實的力量,而實踐平臺的拓展為國學課程的發展提供了寬廣的途徑。實踐方式的機制變革保證了國學課程實踐活動的質量。湘潭大學從多個方面擴展國學課程實踐平臺的搭建。例如,2017年,陳代湘倡議在整合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相關專業的基礎上重建碧泉書院。碧泉書院的重建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且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必能守正創新,推動國學文化的復興與繁榮。國學課程實踐平臺的重建將為國學培訓、文化論壇、學術交流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湘學》《碧泉論叢》《湖湘學案》等學術期刊與論著也促進了國學文化的傳播。湖南省湘學研究基地、湖南宗教研究與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湘潭大學易經哲學研究所等的設立,也為廣大師生搭建了研學的平臺,提供了實踐交流的機會。湘潭大學致力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師資培訓平臺,促進教師國學文化素質的穩步提升。教師應對教學路徑進行探析,利用平臺開展精彩紛呈的國學實踐,并根據學生的思維模式設計課程,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拓展傳播面與影響力,形成與受眾群體對話交流、資源互換、成果共享的互動機制。湘潭大學將學生作品發布在“湘潭大學圖書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正向的反饋有利于激發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從而建構起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湘潭大學還通過舉辦國學系列講座、研討會、文化沙龍等實踐活動,增進學生與相關專家學者的交流溝通;積極建立對口實踐基地,建設地方國學團隊,創新實踐項目,逐步形成了開放多元的教育模式,為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搭建了互動交流的實踐平臺。(二)實踐內容的創新拓展只有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才能進行內容的創新,滋養國學的大樹。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主流價值觀的內在交融,彌合文化斷層,實現國學文化的創新性轉化,激發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湘潭大學開設“國學概論”實踐課程,注重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著筆撰寫有關家鄉傳統文化的文章,書寫心中的國學文化。“年中的國學味道”微視頻創作活動,在傳統節日中發掘其中的國學元素,將積淀于生活中的國學味道通過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媒體形式展示出來,加深了學生對于國學文化的歸屬感與弘揚國學文化的責任感,以及踐行國學文化的使命感。青年學生只有在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的基礎上才能開出絢爛的時代之花,生發出實踐創新的碩果。立足于傳統節日與習俗,將書本中的國學文化知識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充分挖掘地方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形成問題探究性、互動交流性的實踐氛圍。為了發掘身邊的國學故事,湘潭大學組織了“國學在鄉村”——暑期社會調研、“尋找國學”——走進書本中的歷史文化名城、國學知識下鄉等活動,促使學生尋找身邊文化古跡,進而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在實踐中應注重傳承地方文化,突出本土特色,將歷史活學活用并充實以時代精神,立足于現實并加以更新,既注重習俗、節日等傳統文化,又關注簪花、漢服等流行趨勢,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才能賦予國學文化以不息的生命力。只有通過豐富實踐方式、創新實踐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與獨立自主性才能走好國學課程實踐之路。四、實踐意義的彰顯(一)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助增長“校地聯合、實踐育人”是國學實踐團隊實踐活動的原則。實踐活動的開展要與經濟相結合,以更具影響力與權威性的國學文化平臺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為學生提供鍛煉與實習的機會,使其獲得滿足感。國學課程實踐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國學文化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從而激發國學文化對于經濟的推動作用。國學實踐團隊師生助力湖南鄉村振興,對小河鄉的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進行實地調研,以旅游興鄉、文化潤鄉為原則,探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與銜接[9]。另外,實踐團隊還與社會調研組織進行合作,發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參與懷化地區的古村開發,依托獨有的人文背景保護古村原生氣息,形成由政府主導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保障居民的生活條件并維護投資者的利益,鋪就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理論與實踐結合、傳統與時代碰撞、文化與經濟交融是國學課程實踐發展的必由之路,并最終成就其科學性與成效性。對于傳統價值觀的發揚不僅要內化于心,而且要外化為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切實行動。只有在沉浸式的體驗中,在運用理論發展經濟的實際操作里,學生才能對國學文化如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切身的體會與獨到的見解。國學課程實踐團隊積極進入企業、單位進行國學文化宣講,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各類講座、培訓,提升企業經營者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使其認識到國學的文化軟實力作用。(二)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促擔當國學文化要與時代精神相契合,促使學生形成擔當意識,教學理念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國學文化不是停留于歷史的記憶中,而是與現代的生活水乳交融、盤根錯節地交匯在一起的,“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與人格精神的形成。“作為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心靈陶冶工程與文化實踐工程,‘應用國學’是文化主體意識的一種傳承與發揮,也體現了‘與時偕行’精神的持續貫徹。”[10]國學的實踐運用要促進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化并實現創新性與增值性,最終,使青年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砥礪奮斗,生發出弘揚國學文化“舍我其誰”的擔當感。推動國學課程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是對國家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號召的積極響應。湘潭大學立足于時代精神開展了中國高校“孝文化節”“國學文化月”“碧泉講壇”等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使其能夠利用所學展現才華。師生實地參觀岳麓書院、碧泉書院遺址、船山書院等文化古跡,置身于其中感受著國學厚重的文化底蘊,浸潤歷史的光輝,剎那間便有時空穿梭之感,仿佛看到了圣賢授業解惑的身影,聆聽到了士子孜孜不倦的讀書聲,感受到了偉人縱橫捭闔的大氣魄。通過參觀歷史遺跡、名人舊居、文化展館等活動,切實加深學生對于國學文化的認知與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在新時代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這不僅有利于喚起青年學生對于國學文化的熱愛,而且無形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再次激活、綻放。(三)與人才建設相協調——育英才唯有經過國學文化的洗禮才能感受到其中所散發出的永恒魅力,生發出不卑不亢的精神品質與文化自信,由此才能培育出自覺弘揚國學文化的人才隊伍。學生價值觀的樹立、責任感的形成、實踐能力的練就都是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得以實現的。國學課程不僅要引導人與教育人,而且要成就人與塑造人。教育的初衷與目的是統一的,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人才隊伍建設關涉國學教育的成敗,發揚國學文化精神,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使命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通過對歷史文化的學習、對偉人事跡的感悟,能使學生獲得無窮的精神力量。國學課程實踐應培養學生對于國學文化的了解與認知,進而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