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1.通過史料收集和分析,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性人口遷移、物種交流、疾病傳播以及商品交換的歷史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梳理印度洋貿易、“三角貿易”“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等國際貿易的概況,分析商品世界性流動的整體態勢及特點。(史料實證)3.結合歷史地圖和文字史料,理清歐洲殖民擴張的地域范圍和基本歷程,運用唯物史觀認識歐洲早期殖民擴張對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的不同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知識點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的遷移(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2)表現美洲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將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其他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2.物種的交換(1)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2)表現引入美洲①家畜家禽:馬、牛、豬、羊、雞等②農作物: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③水果:橄欖和葡萄等美洲輸出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特產3.疾病的傳播(1)原因: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2)表現:歐洲的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傳入美洲和大洋洲。(3)影響: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會解體;使得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1.新航路開辟后人口流動的方向是由亞洲流向非洲和美洲。(×)2.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促進了美洲特產在世界的傳播,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玉米和甘薯是印第安人培育的兩種重要農作物。哥倫布首航美洲時,把它們呈獻給西班牙國王和女王。16世紀中期,玉米傳入中國,到18世紀中期在中國逐漸推廣。”(摘自教材P41)玉米在中國的傳入和推廣有何意義?提示增加了糧食的產量,促進明清時期人口迅速增長,促進貧瘠地區土地的開發。?閱讀“思考點”(見教材P41):全球物種大交換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提示物種的交流,特別是人種的重新分布,逐漸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同時傳染病大流行也給原住民帶來了災難。知識點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條件: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2.特點: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3.表現(1)印度洋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2)大西洋貿易①歐美貿易: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②“三角貿易”原因由于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表現歐洲商人將歐洲的紡織品、槍支、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換取黑人,或者自己抓捕黑人,再將黑人運到美洲賣為奴隸補充勞動力(3)太平洋貿易①表現葡萄牙人在東亞的貿易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運到歐洲各國,獲取大量白銀西班牙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運載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白銀運回馬尼拉。這些白銀大量流入中國②影響: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1.大西洋三角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非洲的部落首領。(×)2.在新航路開辟后的太平洋貿易中大量的白銀流入歐洲,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3.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根據下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角貿易對非洲、美洲、歐洲分別產生的影響。提示對歐洲來說,血腥的黑奴貿易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對美洲來說,黑奴貿易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經濟的發展。對非洲來說,黑奴貿易帶來的是人口的大量流失、經濟的凋敝和文明的崩潰。?閱讀“馬尼拉大帆船”及文字說明(見教材P43):“馬尼拉大帆船”反映的歷史現象是什么?出現的背景是什么?提示現象: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背景:新航路開辟加強了東西方聯系;中國商品對西方人有吸引力。知識點三早期殖民擴張1.表現時間國家殖民方向16世紀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16世紀西班牙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2.影響(1)對亞、非、美洲: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美洲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亞洲古老帝國受到沖擊。(2)對歐洲商業革命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價格革命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資本積累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3)對人類社會: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歐洲崛起1.早期殖民擴張中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殖民擴張方向與其開辟新航路的方向一致,西班牙主要在美洲擴張;葡萄牙則主要在非洲和亞洲擴張。(√)2.新航路開辟后的商業革命加速歐洲封建領主的衰落,促進了歐洲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壯大。(×)3.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的殖民掠奪,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歐洲資本主義獲得發展。(√)?“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摘自教材P44)如何理解“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提示新航路開辟推動了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西歐資本主義加速發展,這一切都瓦解著封建制度。?閱讀兩則“史料閱讀”(見教材P44)。根據這兩則史料評價早期殖民擴張。提示第一則史料體現早期殖民擴張給殖民地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第二則史料體現早期殖民擴張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推動歐洲的社會轉型。主題一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的流動視角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史料新航路開辟后“新舊世界”的交流思考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交流與聯系”為主題,解讀上述史料。提示新航路開辟后“新舊世界”(或“新舊大陸”)之間物種交流、疾病傳播;物種交流密切了各地區聯系;疾病傳播給人類帶來災難。視角“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和影響史料(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美]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思考根據史料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提示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范圍具有全球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積極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視角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史料人們的視野變了,真正的地球的形狀首次被繪制,人類種族、動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擴散開始了。不過與亞洲的貿易比不上美洲,一方面是歐洲紡織行業反對從亞洲各國進口棉織品,另一方面歐洲仍然難以找到能在亞洲市場上出售的物品。——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思考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提示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地理知識;促進了物種全球性的交流;歐洲建立和加強了與各洲的商貿聯系;世界由分散孤立日益走向融合統一,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歷史解釋——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的流動哥倫布大交換哥倫布首次航行到達美洲,開啟了歐、亞、非三洲與美洲之間的往來,這一橫跨東西半球的“交換”改變了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亞洲人的生活方式動植物的交換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家畜、農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葡萄牙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西班牙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也逐漸形成人口的遷徙新航路開辟后,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疾病的傳播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主題二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影響視角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的影響史料1493年5月,為解決對外探險中國家之間的爭執①,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規定,以佛得角群島之西約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劃界(史稱“教皇子午線”),線東新“發現”的土地屬于一國,線西的歸另一國②。1494年,兩國又簽訂了托得西拉斯條約,將這條線向西移動了約1300公里。——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①有利于緩解殖民者之間的矛盾②明確了各自的勢力范圍思考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史料中所涉及的兩個國家及各自的擴張方向,并概述兩國擴張對世界產生的直接影響。提示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線”以東;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線”以西。影響:在地理上將世界連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體發展。視角奴隸貿易史料非洲到處在流血……耕種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們被捉去當奴隸①,或者在捕捉者到來時逃走了。那些僥幸逃走的人們……重過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②。——艾周昌、程純《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①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②表明三角貿易導致非洲更加貧困落后思考根據史料,分析奴隸貿易對非洲造成的影響。提示使非洲喪失了大量精壯勞動力;社會經濟倒退,更加貧困落后。視角價格革命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轉型史料16世紀歐洲各國流通的貴金屬重量增加了3倍……到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比16世紀初平均上漲了4.2倍,法國物價指數比16世紀初高2.2倍。——蕭國亮、隋福民《世界經濟史》思考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物價上漲對歐洲社會轉型產生的影響。提示導致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推動了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歷史解釋——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影響(1)對歐洲①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業貿易的大擴張,使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價格革命使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②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歐洲出現了按資本主義原則組織或行事的商業群體,用發行股票的辦法來集資;通過殖民掠奪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③改變了歐洲的地位: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政治地位,與世界各地發生了碰撞和接觸、交流,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被卷入到了以歐洲為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之中。(2)對美洲:伴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來的征服戰爭及殖民統治,美洲社會遭遇滅頂之災。美洲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原本的社會發展進程被迫中斷。(3)對非洲①奴隸貿易使非洲損失了大量的人口,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阻礙了社會的正常發展。②種族主義的影響延續至今。(4)對亞洲①對中國的影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推動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西學東漸。②對印度的影響:破壞了印度原有的社會結構,給印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價值觀念,促進了印度社會的進步。1.(2020年7月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18)新航路開辟后,洲際間的人口遷移逐漸增多。15—16世紀,世界上移民最為集中、族群混合程度較高的地區是()A.非洲 B.亞洲C.美洲 D.歐洲答案C解析新航路開辟之后,部分歐洲人遷往美洲,同時由于三角貿易,大量黑人被販運至美洲,因此美洲是當時世界上移民最為集中、族群混合程度較高的地區,C正確;15—16世紀非洲大量人口流失,因此其并不是移民集中地區,排除A;15—16世紀的亞洲,以中國為例,當時正處于明后期,實行海禁政策,移民數量較少,排除B;新航路開辟后,部分歐洲人遷往其他大洲,尤其是美洲,因此歐洲并不是移民最為集中的地區,排除D。2.(2022年1月云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21)《全球通史》寫道:“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動植物……它們一直緩慢的從各自發源地向外傳播,直到1500年前后開始由橫跨地球的人們在各大陸之間來回移植。”材料表明新航路的開辟()A.改變了居民飲食結構B.打破了全球生態平衡C.推動了人類移民浪潮D.擴大了物種交換范圍答案D3.(2021年12月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19)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導致這一災難的直接原因是()A.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B.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C.缺乏相應的醫療機制D.歐洲殖民者的蓄意傳播答案B4.(2019年6月上海市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測試,17)新航路開辟后,最早進行殖民掠奪的國家是()A.英國和法國 B.葡萄牙和西班牙C.荷蘭和英國 D.荷蘭和意大利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揭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規模殖民掠奪的道路。16世紀,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B項正確;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排除A、C、D項。故選B項。5.(2020年7月天津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0)16世紀開始,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貨物,在非洲換成奴隸,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取種植園產品、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這種“三角貿易”()A.推動了三大洲的共同發展B.導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C.為非洲發展帶來豐富資源D.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殖民者通過三角貿易,在歐、非、美三洲間從事販賣奴隸等活動,獲得了大量廉價種植園產品、金銀和工業原料,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D項正確;歐洲殖民者的三角貿易是對非洲和美洲的血腥掠奪,不利于美洲和非洲的發展,沒有推動三大洲的“共同發展”,A項錯誤;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是三角貿易興起的原因而非結果,B項錯誤;三角貿易為非洲帶來了深重災難,只為西歐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源,C項錯誤。6.(2021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20)下圖為西班牙主導的橫跨太平洋的“馬尼拉大帆船航線”示意圖。當時這條航線上運銷的主要商品包括()①瓷器②黑奴③絲綢④白銀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通過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橫跨太平洋的“馬尼拉大帆船航線”上運銷的商品主要有瓷器、絲綢和白銀等,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黑奴是三角航程而非“馬尼拉大帆船航線”上的主要商品,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三項。7.(2021年1月江蘇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24)拉爾夫《世界文明史》:“應當承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繁榮曇花一現,未能持久,但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國家英國、荷蘭和法國很快承襲了它們的衣缽,崛起為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16—17世紀,這些國家的崛起是基于()A.圈地運動 B.殖民擴張與掠奪C.工業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答案B解析16—17世紀,英國、荷蘭和法國崛起是基于殖民擴張與掠奪,有利于這些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B正確;圈地運動屬于早期資本原始積累的手段,排除A;此時兩次工業革命尚未開展,排除C、D。課堂小結思維導圖史論要語1.新航路開辟后,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2.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3.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初步形成。4.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的早期殖民掠奪,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造成亞、非、拉美地區長期的落后。課時演練題組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1300—1500年左右,歐洲人口只有八千萬,1700年達到了一億兩千萬。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基督教的快速興起 B.物種的全球大交流C.外來移民大量涌入 D.生育觀念的空前解放答案B解析由材料“1700年達到了一億兩千萬”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加強了地區之間的物種交流,從而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故選B項;基督教的快速興起不在1300—1500年左右,排除A項;依所學可知,外來移民涌入的地區主要是美洲,而非歐洲,排除C項;依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并未促進人們生育觀念的變化,排除D項。2.(2022·江西上饒中學高一期中)15世紀末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香茄、辣椒和南瓜等,傳到歐洲、亞洲以及非洲;小麥、大麥、水稻、蘋果等傳入美洲。這一現象得益于()A.新航路的開辟 B.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C.價格革命出現 D.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美洲和歐亞非大陸之間廣泛的、雙向的、長期的物種交流,原產于美洲大陸的作物傳入了歐亞非大陸,提高了這些地方的糧食產量和物種的多樣性,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排除B項;價格革命的表現是歐洲各國物價上漲,排除C項;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兩極格局結束以后,排除D項。故選A項。3.(2021·山東濱州高一第二學期期末)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這一時期傳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歐洲人傳播病原體 B.自然氣候急劇變化C.當地輕視疫病治理 D.土著居民飲食習慣答案A4.(2022·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一模擬)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據估計,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這說明()A.人口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全球性傳播B.傳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C.傳染病造成美洲原有社會的解體D.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答案A解析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是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將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出現的現象,說明人口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全球性傳播,故答案為A項;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流動帶來的結果,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沒有反映這一現象對美洲社會結構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這一現象對歐洲人在美洲的殖民統治的影響,排除D項。題組商品的世界性流動5.(2021·浙江“衢溫5+1”聯盟高一期中)“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據估計南美人口從原來的2500萬人減少到200萬,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作者意在()A.為罪惡的黑奴貿易辯護B.指出黑奴貿易的必要性C.揭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D.強調工業革命需要勞動力答案B解析據題干“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可知非洲黑人的作用是解決勞動力短缺,故選B項;題干僅從勞動力問題上進行客觀溯源,且對歐洲人有一定的不滿,排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勞動力短缺的應對方案,排除C項;題干內容與工業革命無關,且工業革命的發展需要是“三角貿易”逐漸終結的原因,排除D項。6.(2022·山東新泰一中高一測試)1573年,西班牙開辟了拉丁美洲與亞洲之間的海上貿易通道,將大量來自中國的商品,尤其是絲綢運往拉美,形成跨太平洋的“絲—銀”對流。這一現象的出現()A.導致傳統小農經濟走向解體B.導致明朝放棄“海禁”政策C.推動了中國古代貨幣紙幣化D.促進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班牙開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有利于促進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小農經濟逐漸解體,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與“海禁”無關,排除B項;宋代四川地區的交子是紙幣,在1573年前中國已存在紙幣,排除C項。故選D項。7.(2022·河南南陽中學高一模擬)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年航行于菲律賓的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貨運船只。由于這種船裝載的主要貨物為中國的絲貨,墨西哥人稱其為“中國船”。據統計,1571—1821年,從美洲運往馬尼拉的白銀總共4億比索,其中約一半流入中國。這反映了()A.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海外貿易B.馬尼拉商品物美價廉優勢明顯C.中國在外貿中處于優勢地位D.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充滿了血腥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中一半白銀流入中國,可知在貿易中中國占有優勢地位,故C正確;材料不涉及中國政府對海外貿易的態度,故A錯誤;材料不涉及馬尼拉商品價格,故B錯誤;材料不涉及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狀況,故D錯誤。題組早期殖民擴張8.(2022·浙江寧波高一期末)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現了糧食交易所,倫敦辦起了綜合交易所。1609年,荷蘭建立阿姆斯特丹銀行和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這些現象主要反映了()A.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普遍建立B.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重大變化C.價格革命對歐洲封建經濟制度的沖擊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阿姆斯特丹出現了糧食交易所,倫敦辦起了綜合交易所”“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出現了商業革命,引發了商業經營方式的轉變,故選B項;“普遍”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是商業革命的體現,排除C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醫學生的情緒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臨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月考(開學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俱樂部經營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工商大學《文化活動方案策劃》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二模)呂梁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
- 企業競爭力問題-復雜系統分析
- 硬件產品的市場趨勢跟蹤考核試卷
- 禮儀用品制作工藝流程考核試卷
- 棉花倉儲庫存動態監控考核試卷
- 礦山機械材料力學性能與選材考核試卷
- 消化道腫瘤 預防課件
- 2024年全球綠色金融市場展望
- 電商倉庫貨架布局方法
- 銀行公私聯動營銷措施
- 呆賬核銷管理辦法(2022年版)
- 氬弧焊培訓課件-氬弧焊焊接技術培訓
- 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比的意義》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
- 幼兒園故事課件:《胸有成竹》
- GB/T 43200-2023機器人一體化關節性能及試驗方法
- 功率因素校正(PFC)電路-PFC的工作原理課件
- GB/T 10000-2023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