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甘肅省多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甘肅省多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甘肅省多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甘肅省多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甘肅省多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甘肅省多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選擇性必修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一粒深埋在遺址里的稻米,幾塊摻雜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尋食物的智慧,也記錄了一場作物生產的革命。”這場“作物生產的革命”指的是()A.家畜飼養的出現 B.原始農業的產生 C.定居生活的開始 D.漁獵生產的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一粒深埋在遺址里的稻米,幾塊摻雜了碧糠碎谷的陶片”可知,稻米屬于作物革命,說明原始農業已經產生,B項正確;家畜飼養不屬于作物革命,排除A項;材料設問是“作物生產的革命”,定居生活不屬于作物革命,排除C項;漁獵與材料中的稻米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埃及出現了農業聚落,逐漸采用農耕生產方式。之后,埃及社會快速發展,階級分化急速推進,進而很快建立起國家。據此可得出的結論為()A.古埃及人率先掌握農耕方式 B.地理環境差異影響生產關系C.農業發展是國家創建的條件 D.河流為農業進步提供有利條件【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5世紀以來(埃及)。據材料“之后,埃及社會快速發展,階級分化急速推進,進而很快建立起國家。”可知,農業的產生發展推動古代埃及早期國家的形成,可見農業發展是國家創建的條件,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埃及一地農業出現的時間,未與其他地區對比,不能得出率先掌握農耕方式,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埃及的地理環境,不能看出地理環境對生產關系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河流對農業的作用,無法得出河流為農業進步提供有利條件,排除D項。故選C項。3.哥倫布開辟從歐洲至美洲的航線后,美洲的一些高產作物陸續傳入歐洲,僅土豆一項的傳入就使歐洲人口在1700一1900年增長25%左右,加速了歐洲城市化進程,并助推工業革命的發生。由此可知()A.人口的增長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B.歐洲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C.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了巨大變化 D.開辟新航路是為了獲取高產作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5-19世紀歐洲。據材料,新航路開辟后,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人口增加,城市發展,催化了工業革命,說明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了深遠影響,C項正確;材料除了提及人口增長和城市化加速外,還提及助推工業革命,A項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從美洲引進的作物成為歐洲人的重要食物,不能得出飲食結構變化,且“根本性變化”說法有些夸大,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歐洲人對東方商品和財富的需求,而非主要為了獲取高產作物,排除D項。故選C項。4.我國衛生部牽頭制定的文件規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類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蘇丹紅。國家食藥監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飲中添加罌粟殼。黑龍江省則提出全省由大糧倉變身為“綠色大廚房”。由此可見,我國()A.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 B.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C.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問題 D.為糧食增產提供政策支持【答案】C【解析】材料展現了對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劑的規定,對餐飲調味品的使用規定,以及綠色食品的發展,共同展現了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C項正確;材料中食品安全問題與科技無關,排除A項;“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表述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本題涉及的內容主要為食品安全問題,而非糧食增產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5.20世紀50年代,日本從美國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鏈物流隨之出現,在其后的20年間,日本冷庫庫容年均增長約14萬噸。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迎來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時期。材料說明,日本()A.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設施現代化的加速發展C.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提高 D.冷鏈物流促進食品市場發展【答案】D【解析】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日本)。據材料“冷鏈物流隨之出現,在其后的20年間,日本冷庫庫容年均增長約14萬噸。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迎來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時期”可知,伴隨冷鏈物流的出現和迅速發展,推動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這些食品市場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服務業在經濟中占的比重,排除A項;材料未提交通設施及,排除B項;材料也未提及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排除C項。故選D項。6.唐代曲轅犁最早出現于蘇州地區,故又稱江東犁。因其富有機動性,可以調節耕土深淺,且輕巧便利,利于回旋,適宜江南地區面積小、形狀不規則的水田,因而在江南廣泛使用。據此可知,曲轅犁的出現()A.標志著中國古代犁耕技術的成熟 B.更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C.推動了耕作技術取得革命性突破 D.促使唐代南方經濟迅速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因其富有機動性,可以調節耕土深淺,且輕巧便利,利于回旋,適宜江南地區面積小、形狀不規則的水田,因而在江南廣泛使用”并結合所學可知,曲轅犁的改進適應了江南水田耕作的特點,推動了曲轅犁在江南地區的推廣,更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強調曲轅犁的地位,而是曲轅犁在南方推廣的原因,排除A項;曲轅犁的出現體現了耕作技術的發展;但仍屬于傳統精耕細作農業的一部分,“革命性突破”的表述太過夸大,排除C項;曲轅犁的出現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但不能因此得出南方經濟迅速超過北方經濟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7.19世紀中期的一位英國記者報道:“沒有一個曼徹斯特的工人沒有鐘表,這是他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他們)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蘭機械,有一個忙碌的擺,在整個世界面前公開而公正地擺動著。”材料表明,當時曼徹斯特()A.工人消費水平較高 B.鐘表業相對比較發達C.貧富差距日漸縮小 D.出現嚴格的工廠制度【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英國)。據材料“沒有一個曼徹斯特的工人沒有鐘表,這是他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他們)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蘭機械,有一個忙碌的擺,在整個世界面前公開而公正地擺動著”可知,伴隨工業革命的開展,工人被集中起來進行生產的工廠大量出現,這種機器大生產要求有嚴格的生產組織紀律,有鐘表以督促、確保工人遵守紀律,提高效率,D項正確;工人人人有鐘表并不能說明工人消費水平較高,排除A項;工人離不開鐘表,并沒有表明這些鐘表產自曼徹斯特,排除B項;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貧富差距拉大而非縮小,排除C項。故選D項。8.下圖為1980—2008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對比情況。據此可知()A.發達國家逐步走向衰落 B.舊的世界經濟秩序受到了沖擊C.全球貿易規模持續擴張 D.發展中國家主導了經濟全球化【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世界)。據上圖可知,1980—2008年發達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占比呈下降趨勢,而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占比上升,說明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在上升,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沖擊了舊的世界經濟秩序,B項正確;1980—2008年發達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占比呈下降趨勢,但不能說明發達國家走向衰落,排除A項;材料只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對比情況,沒有提供全球貿易規模的具體數據,無法說明全球貿易規模的變化,排除C項;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仍然以發達國家為主導,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9.明清時期,晉商成為國內最大商幫,它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國內各地,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完全可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它的崛起()A.推動了商品生產的區域化 B.受益于明清對外開放政策C.加強了中外之間經濟聯系 D.提高了明清商人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晉商在世界范圍內經商,從而加強了中外經濟聯系,C項正確;材料涉及到國商貿活動,排除A項;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B項;明清時期商人政治地位沒有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0.1800—1801年,從孟加拉出口到英國的棉紡織品有140萬英鎊,僅僅9年后的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萬英鎊,而且此后繼續快速下降。這一變化可以用來說明()A.印度在英印貿易中處于順差 B.英國民眾棉布消費逐漸減少C.印度棉紡織工業逐漸衰落 D.英國工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據材料“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萬英鎊”并結合所學,當時英國工業革命正在進行中,國內棉紡織業采用了機器生產,工業革命使英國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因此孟加拉輸入英國的棉紡織品數量下降,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棉紡織品,不涉及其他商品,無法得出兩國貿易整體情況,排除A項;英國民眾棉布消費并未減少,進口棉紡織品減少是因為國內機器生產能力提高了,排除B項;印度傳統棉紡織手工業逐漸衰落,而不是棉紡織工業衰落,排除C項。故選D項。11.據資中筠《20世紀的美國》記載:“從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國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6%,而普通職工的實際小時工資卻下降了14%??總的趨勢是,20%的上層家庭的收入不斷上升,而下層20%不斷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國的歷史記錄。”這反映了()A.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并未改變 B.社會財富與工人收入的關系微弱C.二戰后的福利制度加劇貧富分化 D.美國工會組織未起到應有的作用【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3年到1995年中期的美國。據材料“20%的上層家庭的收入不斷上升,而下層20%不斷下降”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質上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而不是維護工薪階級利益的,故雖然社會財富增長了,但貧富差距卻拉大了,A項正確;材料只能說明美國社會財富增長與工人收入增加關系不大,而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則是財富全民共享的,B項夸大范圍,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福利制度有利于減少貧富分化,排除C項;美國工會組織的任務有很多,不能僅據該材料就判斷其未起到作用,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2.元世祖時,在金中都舊城址的東北曠野上建筑新城,新城定名大都。大都城市布局遵循《周禮·考工記》中王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則,規劃整齊,井然有序,城門與宮殿也多取《易經》命名。這反映出()A.元統治者全盤接受儒家文化 B.城市設計建筑水平世界領先C.城建思想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D.中原的物產和人力資源豐富【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題干中元大都為新建國都,其布局體現了周禮中規定的王都的原則,且城門與宮殿命名也多取自《易經》,這說明元大都城市設計建筑受中原文化的影響,C項正確;元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全盤接受”表述絕對,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元代城市建筑與世界其他地區建筑水平的對比,排除B項;題干沒有關于中原物產和人力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3.19世紀末,國人對不斷涌入上海的機器、車輛極感興趣,這些器物的響聲被當作新文明的象征。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噪音”的概念逐漸被接受,在反對城市噪音的人群中,越來越多地出現國人的身影。這一變化體現了()A.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受到阻礙 B.工業文明的發展影響價值觀念C.城市治理以認知進步為前提 D.綠色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20世紀中國。據材料,機器、車輛的響聲19世紀末被當作新文明的象征,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卻被視作城市噪音遭到反對,這種觀念的變化是由于工業文明的發展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B項正確;僅根據人們反對噪音不能斷定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受到阻礙,這一時期上海的城市化繼續發展,排除A項;材料體現人們的認知進步,但未提及認知進步對城市治理的影響,排除C項;綠色發展包括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這一觀念的產生和流行主要是在二戰后,反對城市噪音不等于認同綠色發展的理念,排除D項。故選B項。14.秦朝修筑馳道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往帝國重要地區,尤其是六國的古都。馳道寬五十步(約69米),路面用鐵椎筑土,使之堅實,馳道中央寬三丈(約7米),是皇帝專用御道,馳道兩旁民眾可以行走。秦朝修馳道的根本目的是()A.加強中央集權 B.發展全國經濟 C.加強各地聯系 D.改善交通狀況【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秦朝修筑的馳道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往帝國重要地區,尤其是六國的古都”,可知,秦國通過修建馳道,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修馳道的根本目的是鞏固統治,并不是發展全國經濟,排除B項;加強各地聯系,是客觀上起到的作用,排除C項;改善交通狀況,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項。故選A項。15.1905年京漢鐵路正式通車后,武漢鬧市區不再局限于長江邊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稱為“草廬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諶家磯一帶,也變得“三十里幾比室直連矣”。由此可見,近代中國鐵路建設()A.促進了城區面貌的變遷 B.推動了生活方式的改變C.增強了城市的經濟功能 D.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京漢鐵路通車后,武漢鬧市區的范圍擴大,原來偏遠荒涼的郊區也逐漸繁華起來,這反映了鐵路建設對城區面貌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生活方式、城市的經濟功能和國家的行政效率,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16.《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三處中醫診所,其中兩處是小兒科,另一診所門前豎有“專門接骨”的牌子。圖中還繪有一處藥鋪,招牌上“本堂法制應癥煎劑”八字依稀可辨,藥鋪不僅看病賣藥,還為病人代煎中藥。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醫藥()A.提出辨證施治原則 B.注重臨床經驗積累C.具有專業分科特征 D.深受理學思想影響【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小兒科”、“專門接骨”、“藥鋪不僅看病賣藥,還為病人代煎中藥”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說明宋代醫學出現科室劃分,藥鋪服務專業周到,C項正確;辨證施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指的是認證師證的過程,而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也就是通過望聞問切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病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綜合性的調理,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臨床治療經驗的積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醫學理論,不能得出受到理學思想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同時也是近代工廠制的發源地。從淵源上看,原工業化時期英國的生產組織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場制生產為近代工廠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而18世紀中葉后,技術變革帶來的水力機、蒸汽機的發明,最終促使處于萌芽狀態的工廠制破土而出,這種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終于在英國問世了。工廠制首先出現于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紡織行業,從18世紀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業擴散。近代工廠制在生產組織形式上已經實現了質的突破。——摘編自劉金源《論近代英國工廠制的興起》材料二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是西學東漸的結果。最早的洋務派企業有些就是在外商企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江南制造總局是收買美商旗記鐵廠后改建的,它最早的一批技術力量就是該廠原有的一百多名工人,后來陸續增加的兩三千名工人中,熟練的工匠大部分是從上海、寧波、廣州、香港等地區的外商工廠中招募來的。天津機器局所雇的技術工匠,皆從香港“洋廠”招募;廣州機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國機器廠、鍋爐廠和造船廠中做過學徒的中國人。仿效外國工廠的做法,洋務派所辦的工廠對工人也實行日工資制。——摘編自劉佛丁、王玉茹《中國近代工廠制度的產生及其產權運作的特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近代工廠制的形成原因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近代工廠制相比,中國洋務運動時期企業的不同之處。【答案】(1)原因:手工工場制奠定的基礎;蒸汽機等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市場對商品的需求增長,引起供需矛盾。影響: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動了英國的經濟轉型;助推了城市化的發展;為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了基礎;提高了英國的經濟實力;有助于英國全球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2)不同之處: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深受西方影響;屬于官辦企業,接受政府管理;市場環境狹小,較為封閉;工人素質相對較低。【解析】【小問1】本題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英國。原因:由材料“從淵源上看,原工業化時期英國的生產組織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場制生產為近代工廠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可得出手工工場制奠定的基礎;由材料“而18世紀中葉后,技術變革帶來的水力機、蒸汽機的發明,最終促使處于萌芽狀態的工廠制破土而出,這種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終于在英國問世了。”及所學可得出蒸汽機等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由材料“工廠制首先出現于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紡織行業,從18世紀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業擴散。”可得出市場對商品的需求增長,引起供需矛盾。影響:由材料“而18世紀中葉后,技術變革帶來的水力機、蒸汽機的發明,最終促使處于萌芽狀態的工廠制破土而出”及所學可得出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材料“工廠制首先出現于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紡織行業,從18世紀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業擴散。”及所學可得出推動了英國的經濟轉型;為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了基礎;結合所學工業革命的影響可知,近代工廠制的形成助推了城市化的發展;提高了英國的經濟實力;有助于英國全球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英國。不同:由材料“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是西學東漸的結果。”可得出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深受西方影響;由材料“最早的洋務派企業有些就是在外商企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江南制造總局是收買美商旗記鐵廠后改建的”及所學可得出屬于官辦企業,接受政府管理;由材料“廣州機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國機器廠、鍋爐廠和造船廠中做過學徒的中國人。”可得出工人素質相對較低;結合所學可得出市場環境狹小,較為封閉。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漢代至清代,中國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權式的行政體系的載體。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舉與官學等教化機構所在,以推行與農業經濟直接有關的農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負責地區文化和社會建設,包括教育、刑名、教災、福利和醫療等服務的提供。——摘編自薛風旋《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材料二年份(年)總人口(萬人)城市人口(萬人)城市化率(%)194954167576510.641960662071307519.7519636917211648.5616.8419789625917249.6117.92199211717132374.3527.63200012674345906.3136.22201113473569078.6351.27——摘編自國家統計局:中國城市化率歷年統計數據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城市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化率變化趨勢,說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長的原因。【答案】(1)特點: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員和文化教育人士為主;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務于農業和民生領域;宋代之后,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2)趨勢:總體上升,中間有波動。原因:改革開放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的發展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一“由漢代至清代,中國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權式的行政體系的載體。”可知,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根據材料一“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舉與官學等教化機構所在”可知,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員和文化教育人士為主;根據材料一“以推行與農業經濟直接有關的農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負責地區文化和社會建設,包括教育、刑名、教災、福利和醫療等服務的提供。”可知,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務于農業和民生領域;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宋代之后,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趨勢:根據材料二中的數據,可以看到自1949年以來,城市化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中間有波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城市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長的原因可從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以及經濟的發展等角度進行說明。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運河與古代運河城市相伴而生,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動,互為影響。一方面,大運河影響城市的興衰變化,影響城市的規模與等級、性質與結構以及其分布和體系;另一方面,運河城市也影響著大運河和運河體系的發育,影響著運河網絡結構的改變和功能的發揮,推動著運河開鑿技術的提高和運河管理制度的完善。運河營造了城市,城市推動了運河的不斷發展,城因運而興,運因城而鑿,運河與城市一起又推動著運河城市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變遷或改道又會導致運河城市的變遷甚或衰落。——摘編自王明德《大運河與中國古代運河城市的雙向互動》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自擬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主題:大運河的變遷與沿河城市發展息息相關。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多建都于北方。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和先進生產工具的使用,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受到挑戰,揚州作為長江流域和大運河聯系的咽喉,成為全國性的商業中心,尤其在安史之亂后,揚州打破坊市限制,出現了繁榮的夜市,經濟上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元朝對大運河的裁彎取直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大運河作為漕運通道的作用愈發凸顯,一些運河沿線的非傳統政治中心城市異軍突起。綜上,大運河的變遷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大運河的變化對沿線城市的興衰影響巨大。(“示例”僅供參考,學生若從運河城市對大運河的影響的角度確立主題,只要論述合理均可)【解析】根據材料“大運河與古代運河城市……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動,互為影響。一方面,大運河影響城市……另一方面,運河城市也影響著大運河”可知,材料認為大運河與古代運河城市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因此可從“大運河的變遷影響運河城市的發展”和“運河城市的變化影響大運河的發展”兩個方面擬定主題并論證。如以“大運河的變遷影響沿河城市發展”為主題,可結合“隋唐大運河的開鑿促進江南地區開發和揚州的繁榮”、“元朝大運河的裁彎取直促進北京等一批新城市崛起”等史實進行論證。如以“運河城市的變化影響大運河的發展”為主題,可結合“隋代為了便利洛陽運輸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線路”“明清在運河要津淮安設漕運總督加強運河管理和促進運河功能發揮”等史實進行論證。要求:主題明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條理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內經》《難經》等經典醫著成書,在其病理學說中,非常重視疾病與人體自然精神狀態、生活狀態以及外部環境,特別是氣候變化的關系,確立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藥的診療實踐。戰國時期的扁鵲已能通過診脈確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對癥下藥。針灸療法在漢唐時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后又相繼傳到阿拉伯和歐洲。隋代統治者組織太醫博士集元方等集體編撰專門論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諸病源候論》。唐宋時期,政府設立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行政機構,并多次頒發藥典。——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材料二19世紀中葉以后,西醫在中國日益廣泛而深入地傳播開來。許多傳教士在華行醫、建立醫院、開辦醫學校、翻譯醫學書籍和出版醫學刊物。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開始官派留學生,1872—1875年選派120名動童赴美留學,其中有5人從事醫學工作。明治維新后日本西醫發展很快,不少中國留學生在日本間接吸收了西醫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員和洋務人士(如榮祿、李鴻章等)體驗到了西醫的功效,就帶頭或動員富商捐資建造教會醫院,各地受醫人數大為增加。20世紀初,中醫人士開始自發地學習西醫,西醫影響逐漸超過了中醫。——摘編自郭劍波《論近代“西醫東漸”的途徑與反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傳統中醫藥學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醫在近代中國迅速傳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答案】(1)特點:理論體系獨特完整;診療方法(脈診和針灸)歷史悠久;醫學專著不斷出現;政府介入與管理;醫學思想影響國外。(答出四點即可)(2)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醫學事業的發展;促進國人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沖擊了中醫的地位,【解析】【小問1】本題為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古代中國。根據材料“確立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藥的診療實踐”可知理論體系獨特完整;根據材料“戰國時期的扁鵲已能通過診脈確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對癥下藥。針灸療法在漢唐時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后又相繼傳到阿拉伯和歐洲”可知診療方法(脈診和針灸)歷史悠久;醫學思想影響國外;免疫方面貢獻突出;根據材料“隋代統治者組織太醫博士巢元方等集體編撰專門論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諸病源候論》”可知醫學專著不斷出現;根據材料“唐宋時期,政府設立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行政機構,并多次頒發藥典”可知政府介入與管理。【小問2】本題為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近代中國。根據材料“體驗到了西醫的功效,就帶頭或動員富商捐資建造教會醫院,各地受醫人數大為增加”可知推動了中國近代醫學事業的發展;促進國人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根據材料“20世紀初,中醫人士開始自發地學習西醫,西醫影響逐漸超過了中醫”可知沖擊了中醫的地位。甘肅省多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選擇性必修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一粒深埋在遺址里的稻米,幾塊摻雜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尋食物的智慧,也記錄了一場作物生產的革命。”這場“作物生產的革命”指的是()A.家畜飼養的出現 B.原始農業的產生 C.定居生活的開始 D.漁獵生產的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一粒深埋在遺址里的稻米,幾塊摻雜了碧糠碎谷的陶片”可知,稻米屬于作物革命,說明原始農業已經產生,B項正確;家畜飼養不屬于作物革命,排除A項;材料設問是“作物生產的革命”,定居生活不屬于作物革命,排除C項;漁獵與材料中的稻米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埃及出現了農業聚落,逐漸采用農耕生產方式。之后,埃及社會快速發展,階級分化急速推進,進而很快建立起國家。據此可得出的結論為()A.古埃及人率先掌握農耕方式 B.地理環境差異影響生產關系C.農業發展是國家創建的條件 D.河流為農業進步提供有利條件【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5世紀以來(埃及)。據材料“之后,埃及社會快速發展,階級分化急速推進,進而很快建立起國家。”可知,農業的產生發展推動古代埃及早期國家的形成,可見農業發展是國家創建的條件,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埃及一地農業出現的時間,未與其他地區對比,不能得出率先掌握農耕方式,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埃及的地理環境,不能看出地理環境對生產關系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河流對農業的作用,無法得出河流為農業進步提供有利條件,排除D項。故選C項。3.哥倫布開辟從歐洲至美洲的航線后,美洲的一些高產作物陸續傳入歐洲,僅土豆一項的傳入就使歐洲人口在1700一1900年增長25%左右,加速了歐洲城市化進程,并助推工業革命的發生。由此可知()A.人口的增長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B.歐洲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C.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了巨大變化 D.開辟新航路是為了獲取高產作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5-19世紀歐洲。據材料,新航路開辟后,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人口增加,城市發展,催化了工業革命,說明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了深遠影響,C項正確;材料除了提及人口增長和城市化加速外,還提及助推工業革命,A項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從美洲引進的作物成為歐洲人的重要食物,不能得出飲食結構變化,且“根本性變化”說法有些夸大,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歐洲人對東方商品和財富的需求,而非主要為了獲取高產作物,排除D項。故選C項。4.我國衛生部牽頭制定的文件規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類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蘇丹紅。國家食藥監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飲中添加罌粟殼。黑龍江省則提出全省由大糧倉變身為“綠色大廚房”。由此可見,我國()A.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 B.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C.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問題 D.為糧食增產提供政策支持【答案】C【解析】材料展現了對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劑的規定,對餐飲調味品的使用規定,以及綠色食品的發展,共同展現了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C項正確;材料中食品安全問題與科技無關,排除A項;“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表述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本題涉及的內容主要為食品安全問題,而非糧食增產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5.20世紀50年代,日本從美國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鏈物流隨之出現,在其后的20年間,日本冷庫庫容年均增長約14萬噸。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迎來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時期。材料說明,日本()A.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設施現代化的加速發展C.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提高 D.冷鏈物流促進食品市場發展【答案】D【解析】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日本)。據材料“冷鏈物流隨之出現,在其后的20年間,日本冷庫庫容年均增長約14萬噸。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迎來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時期”可知,伴隨冷鏈物流的出現和迅速發展,推動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這些食品市場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服務業在經濟中占的比重,排除A項;材料未提交通設施及,排除B項;材料也未提及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排除C項。故選D項。6.唐代曲轅犁最早出現于蘇州地區,故又稱江東犁。因其富有機動性,可以調節耕土深淺,且輕巧便利,利于回旋,適宜江南地區面積小、形狀不規則的水田,因而在江南廣泛使用。據此可知,曲轅犁的出現()A.標志著中國古代犁耕技術的成熟 B.更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C.推動了耕作技術取得革命性突破 D.促使唐代南方經濟迅速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因其富有機動性,可以調節耕土深淺,且輕巧便利,利于回旋,適宜江南地區面積小、形狀不規則的水田,因而在江南廣泛使用”并結合所學可知,曲轅犁的改進適應了江南水田耕作的特點,推動了曲轅犁在江南地區的推廣,更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強調曲轅犁的地位,而是曲轅犁在南方推廣的原因,排除A項;曲轅犁的出現體現了耕作技術的發展;但仍屬于傳統精耕細作農業的一部分,“革命性突破”的表述太過夸大,排除C項;曲轅犁的出現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但不能因此得出南方經濟迅速超過北方經濟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7.19世紀中期的一位英國記者報道:“沒有一個曼徹斯特的工人沒有鐘表,這是他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他們)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蘭機械,有一個忙碌的擺,在整個世界面前公開而公正地擺動著。”材料表明,當時曼徹斯特()A.工人消費水平較高 B.鐘表業相對比較發達C.貧富差距日漸縮小 D.出現嚴格的工廠制度【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英國)。據材料“沒有一個曼徹斯特的工人沒有鐘表,這是他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他們)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蘭機械,有一個忙碌的擺,在整個世界面前公開而公正地擺動著”可知,伴隨工業革命的開展,工人被集中起來進行生產的工廠大量出現,這種機器大生產要求有嚴格的生產組織紀律,有鐘表以督促、確保工人遵守紀律,提高效率,D項正確;工人人人有鐘表并不能說明工人消費水平較高,排除A項;工人離不開鐘表,并沒有表明這些鐘表產自曼徹斯特,排除B項;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貧富差距拉大而非縮小,排除C項。故選D項。8.下圖為1980—2008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對比情況。據此可知()A.發達國家逐步走向衰落 B.舊的世界經濟秩序受到了沖擊C.全球貿易規模持續擴張 D.發展中國家主導了經濟全球化【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世界)。據上圖可知,1980—2008年發達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占比呈下降趨勢,而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占比上升,說明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在上升,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沖擊了舊的世界經濟秩序,B項正確;1980—2008年發達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占比呈下降趨勢,但不能說明發達國家走向衰落,排除A項;材料只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規模對比情況,沒有提供全球貿易規模的具體數據,無法說明全球貿易規模的變化,排除C項;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仍然以發達國家為主導,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9.明清時期,晉商成為國內最大商幫,它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國內各地,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完全可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它的崛起()A.推動了商品生產的區域化 B.受益于明清對外開放政策C.加強了中外之間經濟聯系 D.提高了明清商人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晉商在世界范圍內經商,從而加強了中外經濟聯系,C項正確;材料涉及到國商貿活動,排除A項;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B項;明清時期商人政治地位沒有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0.1800—1801年,從孟加拉出口到英國的棉紡織品有140萬英鎊,僅僅9年后的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萬英鎊,而且此后繼續快速下降。這一變化可以用來說明()A.印度在英印貿易中處于順差 B.英國民眾棉布消費逐漸減少C.印度棉紡織工業逐漸衰落 D.英國工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據材料“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萬英鎊”并結合所學,當時英國工業革命正在進行中,國內棉紡織業采用了機器生產,工業革命使英國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因此孟加拉輸入英國的棉紡織品數量下降,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棉紡織品,不涉及其他商品,無法得出兩國貿易整體情況,排除A項;英國民眾棉布消費并未減少,進口棉紡織品減少是因為國內機器生產能力提高了,排除B項;印度傳統棉紡織手工業逐漸衰落,而不是棉紡織工業衰落,排除C項。故選D項。11.據資中筠《20世紀的美國》記載:“從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國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6%,而普通職工的實際小時工資卻下降了14%??總的趨勢是,20%的上層家庭的收入不斷上升,而下層20%不斷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國的歷史記錄。”這反映了()A.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并未改變 B.社會財富與工人收入的關系微弱C.二戰后的福利制度加劇貧富分化 D.美國工會組織未起到應有的作用【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3年到1995年中期的美國。據材料“20%的上層家庭的收入不斷上升,而下層20%不斷下降”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質上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而不是維護工薪階級利益的,故雖然社會財富增長了,但貧富差距卻拉大了,A項正確;材料只能說明美國社會財富增長與工人收入增加關系不大,而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則是財富全民共享的,B項夸大范圍,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福利制度有利于減少貧富分化,排除C項;美國工會組織的任務有很多,不能僅據該材料就判斷其未起到作用,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2.元世祖時,在金中都舊城址的東北曠野上建筑新城,新城定名大都。大都城市布局遵循《周禮·考工記》中王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則,規劃整齊,井然有序,城門與宮殿也多取《易經》命名。這反映出()A.元統治者全盤接受儒家文化 B.城市設計建筑水平世界領先C.城建思想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D.中原的物產和人力資源豐富【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題干中元大都為新建國都,其布局體現了周禮中規定的王都的原則,且城門與宮殿命名也多取自《易經》,這說明元大都城市設計建筑受中原文化的影響,C項正確;元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全盤接受”表述絕對,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元代城市建筑與世界其他地區建筑水平的對比,排除B項;題干沒有關于中原物產和人力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3.19世紀末,國人對不斷涌入上海的機器、車輛極感興趣,這些器物的響聲被當作新文明的象征。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噪音”的概念逐漸被接受,在反對城市噪音的人群中,越來越多地出現國人的身影。這一變化體現了()A.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受到阻礙 B.工業文明的發展影響價值觀念C.城市治理以認知進步為前提 D.綠色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20世紀中國。據材料,機器、車輛的響聲19世紀末被當作新文明的象征,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卻被視作城市噪音遭到反對,這種觀念的變化是由于工業文明的發展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B項正確;僅根據人們反對噪音不能斷定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受到阻礙,這一時期上海的城市化繼續發展,排除A項;材料體現人們的認知進步,但未提及認知進步對城市治理的影響,排除C項;綠色發展包括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這一觀念的產生和流行主要是在二戰后,反對城市噪音不等于認同綠色發展的理念,排除D項。故選B項。14.秦朝修筑馳道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往帝國重要地區,尤其是六國的古都。馳道寬五十步(約69米),路面用鐵椎筑土,使之堅實,馳道中央寬三丈(約7米),是皇帝專用御道,馳道兩旁民眾可以行走。秦朝修馳道的根本目的是()A.加強中央集權 B.發展全國經濟 C.加強各地聯系 D.改善交通狀況【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秦朝修筑的馳道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往帝國重要地區,尤其是六國的古都”,可知,秦國通過修建馳道,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修馳道的根本目的是鞏固統治,并不是發展全國經濟,排除B項;加強各地聯系,是客觀上起到的作用,排除C項;改善交通狀況,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項。故選A項。15.1905年京漢鐵路正式通車后,武漢鬧市區不再局限于長江邊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稱為“草廬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諶家磯一帶,也變得“三十里幾比室直連矣”。由此可見,近代中國鐵路建設()A.促進了城區面貌的變遷 B.推動了生活方式的改變C.增強了城市的經濟功能 D.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京漢鐵路通車后,武漢鬧市區的范圍擴大,原來偏遠荒涼的郊區也逐漸繁華起來,這反映了鐵路建設對城區面貌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生活方式、城市的經濟功能和國家的行政效率,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16.《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三處中醫診所,其中兩處是小兒科,另一診所門前豎有“專門接骨”的牌子。圖中還繪有一處藥鋪,招牌上“本堂法制應癥煎劑”八字依稀可辨,藥鋪不僅看病賣藥,還為病人代煎中藥。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醫藥()A.提出辨證施治原則 B.注重臨床經驗積累C.具有專業分科特征 D.深受理學思想影響【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小兒科”、“專門接骨”、“藥鋪不僅看病賣藥,還為病人代煎中藥”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說明宋代醫學出現科室劃分,藥鋪服務專業周到,C項正確;辨證施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指的是認證師證的過程,而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也就是通過望聞問切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病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綜合性的調理,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臨床治療經驗的積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醫學理論,不能得出受到理學思想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同時也是近代工廠制的發源地。從淵源上看,原工業化時期英國的生產組織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場制生產為近代工廠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而18世紀中葉后,技術變革帶來的水力機、蒸汽機的發明,最終促使處于萌芽狀態的工廠制破土而出,這種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終于在英國問世了。工廠制首先出現于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紡織行業,從18世紀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業擴散。近代工廠制在生產組織形式上已經實現了質的突破。——摘編自劉金源《論近代英國工廠制的興起》材料二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是西學東漸的結果。最早的洋務派企業有些就是在外商企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江南制造總局是收買美商旗記鐵廠后改建的,它最早的一批技術力量就是該廠原有的一百多名工人,后來陸續增加的兩三千名工人中,熟練的工匠大部分是從上海、寧波、廣州、香港等地區的外商工廠中招募來的。天津機器局所雇的技術工匠,皆從香港“洋廠”招募;廣州機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國機器廠、鍋爐廠和造船廠中做過學徒的中國人。仿效外國工廠的做法,洋務派所辦的工廠對工人也實行日工資制。——摘編自劉佛丁、王玉茹《中國近代工廠制度的產生及其產權運作的特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近代工廠制的形成原因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近代工廠制相比,中國洋務運動時期企業的不同之處。【答案】(1)原因:手工工場制奠定的基礎;蒸汽機等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市場對商品的需求增長,引起供需矛盾。影響: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動了英國的經濟轉型;助推了城市化的發展;為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了基礎;提高了英國的經濟實力;有助于英國全球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2)不同之處: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深受西方影響;屬于官辦企業,接受政府管理;市場環境狹小,較為封閉;工人素質相對較低。【解析】【小問1】本題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英國。原因:由材料“從淵源上看,原工業化時期英國的生產組織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場制生產為近代工廠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可得出手工工場制奠定的基礎;由材料“而18世紀中葉后,技術變革帶來的水力機、蒸汽機的發明,最終促使處于萌芽狀態的工廠制破土而出,這種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終于在英國問世了。”及所學可得出蒸汽機等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由材料“工廠制首先出現于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紡織行業,從18世紀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業擴散。”可得出市場對商品的需求增長,引起供需矛盾。影響:由材料“而18世紀中葉后,技術變革帶來的水力機、蒸汽機的發明,最終促使處于萌芽狀態的工廠制破土而出”及所學可得出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材料“工廠制首先出現于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紡織行業,從18世紀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業擴散。”及所學可得出推動了英國的經濟轉型;為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了基礎;結合所學工業革命的影響可知,近代工廠制的形成助推了城市化的發展;提高了英國的經濟實力;有助于英國全球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英國。不同:由材料“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是西學東漸的結果。”可得出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深受西方影響;由材料“最早的洋務派企業有些就是在外商企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江南制造總局是收買美商旗記鐵廠后改建的”及所學可得出屬于官辦企業,接受政府管理;由材料“廣州機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國機器廠、鍋爐廠和造船廠中做過學徒的中國人。”可得出工人素質相對較低;結合所學可得出市場環境狹小,較為封閉。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漢代至清代,中國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權式的行政體系的載體。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舉與官學等教化機構所在,以推行與農業經濟直接有關的農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負責地區文化和社會建設,包括教育、刑名、教災、福利和醫療等服務的提供。——摘編自薛風旋《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材料二年份(年)總人口(萬人)城市人口(萬人)城市化率(%)194954167576510.641960662071307519.7519636917211648.5616.8419789625917249.6117.92199211717132374.3527.63200012674345906.3136.22201113473569078.6351.27——摘編自國家統計局:中國城市化率歷年統計數據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城市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化率變化趨勢,說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長的原因。【答案】(1)特點: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員和文化教育人士為主;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務于農業和民生領域;宋代之后,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2)趨勢:總體上升,中間有波動。原因:改革開放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的發展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一“由漢代至清代,中國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權式的行政體系的載體。”可知,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根據材料一“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舉與官學等教化機構所在”可知,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員和文化教育人士為主;根據材料一“以推行與農業經濟直接有關的農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負責地區文化和社會建設,包括教育、刑名、教災、福利和醫療等服務的提供。”可知,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務于農業和民生領域;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宋代之后,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趨勢:根據材料二中的數據,可以看到自1949年以來,城市化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中間有波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城市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