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琵琶行并序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1頁
3 -琵琶行并序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2頁
3 -琵琶行并序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3頁
3 -琵琶行并序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4頁
3 -琵琶行并序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琵琶行并序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琵琶行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高一新生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識積累,所以結合注釋在字句的疏通上問題不大,可以在課前完成。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反復誦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真正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如何激發學習興趣是老師課堂的首要任務,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音樂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疏通文意,背誦全文。

思維發展與提升:賞析詩歌中使用的手法,以及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感的表現手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琵琶女悲涼身世的同情。

【教學思想】

根據新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的相關要求,我將閱讀貫穿始終,在課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通過整體感知、把握內容,細讀文本、賞樂品藝,深研文本、體悟感情三部分內容來完成教學目標的學習。賞析詩中描寫音樂的精妙之處,掌握描寫音樂的手法;對比分析人物境遇,體會詩人抒發的人生感慨;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描寫音樂的精妙之處,體會詩人抒發的人生感慨,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課程資源】

1.視頻《琵琶行》片段。

2.琵琶曲《十面埋伏》或《陽春白雪》。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中的音樂描寫,體會其藝術魅力。分析琵琶女和詩人的人物形象,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中音樂描寫的手法和技巧,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復雜情感。

【教學方法與工具】

方法: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圈點勾畫法、知人論世法。

工具:PPT課件、電子白板、多媒體、影像資料。

【預習任務】

1.搜集白居易的生平資料,并了解這首詩歌的成詩背景。

2.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完成詩歌內容理解。

3.完成學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相關問題。

4.熟讀這首詩歌,盡量做到背誦。

【教學安排】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琵琶曲,如《十面埋伏》或《陽春白雪》,讓學生感受琵琶音樂的魅力。提問學生:聽完這段音樂,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用文字來描寫音樂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嗎?引出課題《琵琶行》,并介紹白居易及其詩歌創作背景。

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798)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理論。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其詩語言通俗易懂,相傳老嫗也能聽懂。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2.知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諫官,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被貶九江的第二年,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到江邊送客,離別在即,惆悵縈懷。忽然,從水面飄來的琵琶聲,凝住了時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繹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產生了一首膾炙古今的詩篇。

學習任務一: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學習活動: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歌并給故事劃分層次并概括其內容。

明確:

⑴潯陽江頭夜送客;

⑵江上聆聽琵琶曲;

⑶歌女傾訴身世苦;

⑷同病相憐傷遷謫;

⑸重聞琵琶青衫濕。

學習任務二:欣賞演奏,研習手法

學習活動:朗讀第2段具體描寫琵琶女演奏的詩句,梳理詩中樂音及旋律變化的手法及效果,完成表格。

例句手法效果

預設:

例句手法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擬聲用“嘈嘈"切切”兩個疊詞來模擬琵琶大小弦彈出不同的聲音效果。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用“嘈嘈切切"交錯雜彈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盤”,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表現琵琶聲特有的清脆悅耳。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比喻用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刀槍齊鳴比喻音樂暫歇后突然迸發出激越雄壯的聲音。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通感通過視覺來展現聽覺,突出聲音或婉轉流暢,或滯塞難通。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東船西舫"這里可以借詩人與客人,即用聽眾的感受“悄無言”,來襯托琵琶女演奏技藝的高超;“江心秋月白"是自然環境,用來襯托“聲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學習任務三:人物比較,梳理敘事。

學習活動:閱讀《琵琶行》第3.4段,補寫下列表格。

琵琶女白居易

過往如今過往如今

關鍵句

預設:

琵琶女白居易

過往如今過往如今

名動京城委身商人身居高位進諫遭貶

艷蓋群芳年長色衰聲名遠播謫居病臥

人捧人妒孤身一人春風得意情境凄涼

年年歡笑獨守空船高朋滿座取酒獨傾

關鍵句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學習任務四:群文閱讀,綜合探究。

分析《聽穎師彈琴》和《李憑箜篌引》這兩首詩在音樂描寫上各自的特色和相同點,完成下列表格。

作品特色相同點

《聽穎師彈琴》

《李憑箜篌引》

預設:

作品特色相同點

《聽穎師彈琴》虛實結合,先正面描摹,后側面烘托。前面十句直接描寫穎詩彈琴的特點,后八句是通過詩人的感受來表現音樂的魅力。(1)都用具體的物象來比喻樂音及其旋律變化。(2)音樂旋律的描繪中融入詩人的情思。

《李憑箜篌引》想象奇特,形象鮮明。開頭四句有虛有實,打破常規;余下八句都是對樂聲及其效果的想象描寫,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課后作業】

拓展閱讀李賀的《夢天》,韓愈的《聽蜀僧濬彈琴》以及杜甫的《秋興》,元稹的七言詩《琵琶歌》,了解馬致遠根據《琵琶行》改編的元雜劇《青衫淚》,寫一次讀書札記。

設計意圖:建立由課內到課后的學習遷移,繼續落實單元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和理解能力。

【教學評價】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琵琶行》這首詩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討論、鑒賞分析等方法,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我也運用了多媒體手段,如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