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6《有為有不為》+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導學案
有為有不為
新知導入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誰來說說這句名言的意思?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這是劉備對他兒子劉禪的遺言,
意思是:不要因為善事小而不做,也不要因為惡事小就去做。指善事再小也應該做,惡事再小也不能做。這句話是告誡我們,無論是善事還是惡事,不要因為其規模大小而選擇做或不做。
在我們的生活里,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做的,哪些又是堅決不能做的呢?今天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的《有為有不為》來找答案。
有為有不為
季羨林
學習目標
1、快速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鍛煉思維能力,提升思維敏捷性與條理性。
2、品味平實質樸語言,學習表達技巧,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3、領會“有為有不為"的深刻內涵,樹立正確價值觀,明白在人生道路上有為有不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4、積累讀讀寫寫詞語。
新知講解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bū)、齊奘,山東臨清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學者、作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北京大學教授。在梵(fàn)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領域頗有造詣。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詞語學習
訴諸屈膝貳臣籠統
輪廓得逞制裁毅然
迷途知返___大逆不道
閉目養神___從容就義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sù)(xī)___(èr)(lǒng)
(kuò)(chěng)(cái)(yì)
(fǎn)____________(nì)
(shén)_________(cóng)
(dī)(kuì)
訴諸:
屈膝:
貳臣:
籠統:
輪廓:
得逞:
制裁:
毅然:
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種方式解決事端、矛盾等。
下跪。比喻屈服。
缺乏具體分析,不明確;含混。
構成、界定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周圍邊緣的線條。
(壞主意)實現;達到目的。
用強力管束并懲處。
堅決地;毫不猶疑地。
是指在前一個朝代做官,投降后一個朝代又做官的人。這個詞語的“貳"字意為“變節、背叛”,因此“貳臣"也泛指叛逆者。
大逆不道:
從容就義:
閉目養神: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迷途知返
浪子回頭:
不可收拾:
謀反叛逆,嚴重破壞封建道德秩序
無所畏懼地為正義事業而犧牲
把眼睛閉上,養精蓄銳,集中精神。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指不務正業、游蕩玩樂的人改邪歸正,悔過自新。
指事情壞到難以整頓或不能挽回的地步。也指達到極點,無法控制。
千里長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螞蟻洞而潰決,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出大問題。
快速讀課文,回答下面問題:
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
作者是從什么角度入手闡述“有為有不為”的道理的?
作者認為哪些事應該“有為"?哪些事應該“有不為”?
“大小善"和“大小惡”有什么樣的聯系?
讀完課文,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是怎樣提出的?
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
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
作者是從什么角度入手闡述“有為有不為"的道理的?
作者是從“善”與“惡"的大小入手闡明道理的。作者深入淺出地告訴讀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惡,自然明白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為有不為地道理了。
作者認為哪些事應該“有為”?哪些事應該“有不為"?
①大小善應該“有為”。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即“大善”,應該“有為”;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的事情,即小善,應該“有為"。
②大小惡應該“有不為”。凡是對國家不利,對人民不利,對人類發展、前途不利的事情,即“大惡”,應該“有不為”;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不利,對妨礙社會安定團結的事情,即“小惡”,應該“有不為”。
“大小善"和“大小惡”有什么樣的聯系?
“小善"不去做,就是“小惡”;與“大善"相反就是“大惡”。“小善"做多了,就能成就“大善”;“小惡"做多了,就發展成“大惡”。
讀完課文,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是怎樣提出的?
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結尾歸納中心論點。
再讀課文,思考:文章題為“有為有不為”,說說作者是如何圍繞此題展開論述的?
首先,作者從解釋“有為"有不為”的內涵切入,由“有為"有不為”的關鍵-——“應該"引出其判斷標準——善惡。
接著,引用名言,提出善惡有大小之分的觀點,論述什么是小惡小善、大惡大善,并得出結論;然后,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惡之間有時候是有聯系的的觀點,并進一步論述;
最后,作者直陳希望,總結出中心論點“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號召人們“有為"有不為”。
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2):解釋“為"與“不為”的含義,并著重分析“為"和“不為”的前提是“分清是非善惡"。
第二部分(3-7):通過對大善大惡、小善小惡的分析,指明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
(3-6):“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
(7):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
第三部分(8):總結全文,歸納本文的中心論點: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合作探究】
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為什么“有為"有不為”的關鍵是“應該"?先提出“應該”有何作用?
本文題目是“有為有不為”,但文中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的大小,是否離題?談談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開門見山,解釋了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引出論題。
為什么“有為”“有不為"的關鍵是“應該”?先提出“應該"有何作用?
“應該”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宜”,就是“合適”,就是能分辨是非善惡,它是“做"和“不做”的前提;是判斷“為"與“不為”的核心標準。如果沒有“應該”,“做”和“不做"就沒有區別了。
作者在這里先提出“應該”,引出下文對于這一標準內涵的闡述,進而將這一評判標準歸到“善"與“惡”,表明觀點,并引出后文的一系列具體論述。
本文題目是“有為有不為”,但文中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的大小,是否離題?談談你的看法。
不離題。
因為能分辨清是非善惡,就會分清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即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
讀3-6段,簡要分析選文3-6段的論證思路。
首先引用名言提出善惡有大小之分的觀點(第3段);
接著舉公交讓座的例子闡述小善小惡的現象及從中體現的社會道德(第4段);
然后再以文天祥為例說明大善大惡,尤其是在歷史中更能看清(第5段);
最后從正反兩方面歸納總結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惡(第6段)。
第3段引用古人的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第7段引用俗話“千里之堤,演于蟻穴”,既能增強說服力,又富有文化氣息。
——這是引用論證;
引用論證特征:①引用名人的言論,被公眾所承認的道理古語、諺語、俗語等,②多用引號標明所引用的內容有時也會直接引用。
答題模版:引用了……的名言,具體(或充分)使論證具有權威性,更有說服力。有力地論證了……
第4段作者通過日常生活中公車讓座的小事例來闡述小善小惡見出社會道德水平;第5段舉文天祥被元軍所俘卻不屈膝投敵的事例闡述大善激勵愛國熱情;
——這是舉例論證;
舉例論證特征: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答題模版:列舉……的事例,真實具體地論證……。使論證更加真實可信,增強說服力。
第6自然段中闡述大善大惡和小善小惡的聯系,富有雄辯色彩,增強說服力。
——這是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特征:將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使論證更突出、更鮮明。
答題模版:把……與-…進行比較,突出論證了……,使觀點更明確,論證更有力。
套用上述的論證方法的答題技巧,分別說說課文第3段和第7段中的引用論證有何作用
第3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的遺言。劉備通過這句話教育劉禪不可輕視小事情,不要因為好事影響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壞事影響小就去做。
在這里直接引用中國古語,具體地闡釋了善惡的關系,有力地論證了“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觀點,增強了說服力。
第7段: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再長的堤壩也可能因為小小的螞蟻洞而崩潰,比喻小的隱患如果不及時處理,最終可能會導致大的災難。
引用俗語形象地證明了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套用上述的論證方法的答題技巧,第5段中講述文天祥的故事有何作用?
第5段,運用舉例論證,舉文天祥被元軍所虜卻不屈膝投敵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大普大惡在歷史上看得更清楚",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第4段有一處對比,請指出,并說說論證的作用。
將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進行對比,有力而鮮明地論證了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惡。
明確主旨:
作者站在國家、人民、人類的角度,闡釋了自己對“大小善”“大小惡"的理解,號召人們“有為”“有不為”,就是說,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要明是非、有原則、守底線。
體會寫作特色:
邏輯嚴謹,結構清晰
文章多用口語,語言簡潔易懂
讀完全文后,有人認為“具備了良知良能”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談談怎樣才能做到“有為有不為”?
同意。具備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惡;分辨清楚是非善惡,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
不完全同意。良知良能是“有為有不為"的基礎,由于種種原因,有些人雖然心存良知良能,但仍然應該為而不為,清楚不應該為而依然為。因此光心存良知良能還遠遠不行,還必須有實際行動才行。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辨是非善惡;守住道德底線,不做有損國家、人民利益的事;做事多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存私心私念。
通過這課的學習,你有著怎樣的感悟呢
“有為有不為”是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強調在行動與自我約束之間找到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這意味著在面對各種選擇時,我們應該根據道德和倫理標準來判斷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
對于社會而言,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追求真正的大善,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貢獻。
課堂總結
《有為有不為》為我們點亮了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在人生旅途中做出正確抉擇,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讓我們銘記文中的智慧,在成長的道路上,做一個知可為、明不可為的人。
課堂練習
下面選項中加點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諸位(zhū)煩瑣(suǒ)毅然(y1)迷途知返(fǎn)
B.腦筋(jin)小惡(è)膝蓋(qi)大逆不道(nì)
C.俘虜(1ǔ)激勵(1ì)制裁(cái)閉目養神(shén)
D.逞能(chěng)河堤(dī)崩潰(kui)從容就義(cóng)
下面句子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我覺得,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辯清是非善惡了。
B.這里也用不著煩瑣的論證,只須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
C.他為元軍所虜,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
D.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
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古人文章,困難就在于古人文不加點,今天的人讀起來相當吃力。
B、本以為住在山上會不習慣,沒想到他竟然一躺下就酣然入夢了。
C.在學習和工作中,專心致志和鍥而不舍都是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質。
D.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精通十二門語言,讓人仰之彌高。
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北京成為首個集夏奧、冬奧舉辦地于一身的城市。
B.有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
C.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D.老師耐心地糾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講中的不足。
【課內閱讀】
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嘗到甜頭,又沒被人發現,于是膽子越來越大,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個別的識時務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謂浪子回頭者,然而難矣哉!
有同學認為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得非常好,請簡析其妙處。
揣摩文中加點的“打鼓"一詞具體指什么?
請簡要概述本段的論證思路。
仔細閱讀選文,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談談你對文中“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一句話的理解。
【鏈接材料】劉志軍,19歲從鐵路養路工干起,逐級上位,官至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官職越來越高,受賄的金額越來越大。經查,他在任期間濫用職權幫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職務晉升、承攬工程、獲取鐵路貨物運輸計劃等方面提供幫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員給予的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6460多萬元。2013年7月,劉志軍被判死緩,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拓展提高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寒山石)
①人生當有“三足"意識:名利面前要“知足”,修身養德要“知不足”,立業做事要“不知足”。“三足"一同發力,才能行穩致遠。
②名利面前,知足者常樂。知足是幸福之本。一個懂得知足、能夠知足的人,心中定會充滿陽光,充滿幸福。知足是高潔之基。“知足常足,終身不辱。”若是一味追求名利,就難免陷身泥潭而污染了品性,喪失了人格。知足是養生之道。“仁可長壽,德可延年。"懂得知足,自然心中常樂,有益健康長壽:相反,欲望過多,不僅易身敗名裂,也易傷身勞神、心力交瘁。
③修身養德,知不足者常醒。知不足是一種清醒的自我認知,是一種理性的自我審視,更是一種自覺的自我完善。為人當知“短”。短者,短板也。A唯有明己之所短,知道自己的軟肋是什么,才能避短揚長、補短為長,更好地完善自己。為人當知“過"。過者,過錯也。“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做到有錯即改,才能不斷進步。為人當知“距"。距者,差距也。強化“差距意識”,學會找準差距、正視差距、補齊差距。為人當知“隅"。隅者,局限也。B為人當知“陋”。陋者,淺陋也。所謂“學無止境,勤則可達”,切不可淺嘗輒止,虛有其名。
④立業做事,不知足者常進。不知足,則有奮發之心。“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面對人生之路上的重巒疊嶂,當心懷凌云壯志,做到“猛志固常在"堅志而勇為”。不知足,則有進取之姿。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思想狀態、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蹄疾步穩,勇毅篤行。不知足,則有突破之舉。對事業不知足,就是要敢于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勇于迎難而上、克難攻堅,善于獨辟蹊徑、尋求突破。不知足,則有超越之境。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地挑戰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要把“不停步、再出發"作為一種人生常態,保持“空杯心態”,凡事善于“歸零”,不斷創造超越的人生。
⑤知足,是幸福者安樂生活的壓艙石;知不足,是自省者砥礪品性的磨刀石;不知足,是成功者不斷進步的鋪路石。面對名利,要有知足的涵養和靜氣,在知足中享受安樂、感受幸福:面對缺點,要有知不足的清醒和勇氣,在知不足中行有方向、趕有目標;面對成績,要有不知足的品格和志氣,在不知足中激發動力、再創佳績。
(有刪減)
本文的觀點是什么?
下面這句話放在第③段A、B兩處哪個位置比較合適?請簡述理由。
為人處世應知“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否則,“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小語同學取得了全市現場作文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有點自滿情緒。假如你是他的語文老師,請你結合第④段的“空杯心態”,寫一段話勉勵他。
作業布置
積累本文的好詞好句。
搜集季羨林的名言警句。(3-5句)
板書設計
有為有不為
季羨林
善——有為
惡——有不為
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
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
作者觀點:
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謝謝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
歡迎加入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
詳情請看:
https:///help/help_extract.php
《有為有不為》導學案
【學習目標】
快速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鍛煉思維能力,提升思維敏捷性與條理性。
品味平實質樸語言,學習表達技巧,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領會“有為有不為”的深刻內涵,樹立正確價值觀,明白在人生道路上有為有不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積累讀讀寫寫詞語。
【學習重點】
快速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鍛煉思維能力,提升思維敏捷性與條理性。
品味平實質樸語言,學習表達技巧,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領會“有為有不為"的深刻內涵,樹立正確價值觀,明白在人生道路上有為有不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學習難點】
領會“有為有不為”的深刻內涵,樹立正確價值觀,明白在人生道路上有為有不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學習時間】1課時
【教學進程】
【導入新課】
出示: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誰來說說這句名言的意思?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這是劉備對他兒子劉禪的遺言,意思是:不要因為善事小而不做,也不要因為惡事小就去做。指善事再小也應該做,惡事再小也不能做。這句話是告誡我們,無論是善事還是惡事,不要因為其規模大小而選擇做或不做。
在我們的生活里,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做的,哪些又是堅決不能做的呢?今天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的《有為有不為》來找答案。
【有關資料】
作者介紹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bū)、齊奘,山東臨清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學者、作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北京大學教授。在梵(fàn)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領域頗有造詣。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本文主旨:
作者站在國家、人民、人類的角度,闡釋了自己對“大小善”“大小惡"的理解,號召人們“有為”“有不為”,就是說,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要明是非、有原則、守底線。
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2):解釋“為”與“不為"的含義,并著重分析“為”和“不為"的前提是“分清是非善惡”。
第二部分(3-7):通過對大善大惡、小善小惡的分析,指明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
(3-6):“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
(7):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
第三部分(8):總結全文,歸納本文的中心論點: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預習設計】
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訴諸()屈膝()貳臣()籠統()輪廓()
得逞()制裁()毅然()迷途知返()大逆不道()
閉目養神()從容就義()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解釋詞語:
訴諸:
屈膝:
貳臣:
籠統:
輪廓:
得逞:
制裁:
毅然:
大逆不道:
從容就義:
閉目養神: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浪子回頭:
不可收拾:
【新課學習】
初讀課文,回答下面問題:
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
作者是從什么角度入手闡述“有為有不為”的道理的?
作者認為哪些事應該“有為"?哪些事應該“有不為”?
“大小善"和“大小惡”有什么樣的聯系?
讀完課文,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是怎樣提出的?
再讀課文,思考:文章題為“有為有不為”,說說作者是如何圍繞此題展開論述的?
劃分結構層次。
【合作探究】
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為什么“有為”“有不為"的關鍵是“應該”?先提出“應該"有何作用?
本文題目是“有為有不為”,但文中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的大小,是否離題?談談你的看法。
讀3-6段,簡要分析選文3-6段的論證思路。
讀完全文后,有人認為“具備了良知良能"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談談怎樣才能做到“有為有不為"?
【課堂檢測】
下面選項中加點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諸位(zhū)煩瑣(suǒ)毅然(y1)迷途知返(fǎn)
B.腦筋(jin)小惡(è)膝蓋(qi)大逆不道(nì)
C.俘虜(1ǔ)激勵(1ì)制裁(cái)閉目養神(shén)
D.逞能(chěng)河堤(dī)崩潰(kui)從容就義(cóng)
下面句子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我覺得,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辯清是非善惡了。
這里也用不著煩瑣的論證,只須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
他為元軍所虜,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
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
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古人文章,困難就在于古人文不加點,今天的人讀起來相當吃力。
B、本以為住在山上會不習慣,沒想到他竟然一躺下就酣然入夢了。
C.在學習和工作中,專心致志和鍥而不舍都是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質。
D.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精通十二門語言,讓人仰之彌高。
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北京成為首個集夏奧、冬奧舉辦地于一身的城市。
有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老師耐心地糾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講中的不足。
【課內閱讀】
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嘗到甜頭,又沒被人發現,于是膽子越來越大,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個別的識時務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謂浪子回頭者,然而難矣哉!
有同學認為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得非常好,請簡析其妙處。
揣摩文中加點的“打鼓”一詞具體指什么?
請簡要概述本段的論證思路。
仔細閱讀選文,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談談你對文中“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一句話的理解。
【鏈接材料】劉志軍,19歲從鐵路養路工干起,逐級上位,官至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官職越來越高,受賄的金額越來越大。經查,他在任期間濫用職權幫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職務晉升、承攬工程、獲取鐵路貨物運輸計劃等方面提供幫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員給予的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6460多萬元。2013年7月,劉志軍被判死緩,并處沒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區門崗施工合同范本
- 特種租賃合同范本
- 個人錢財贈與合同范本
- 八下第二單元《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知識競賽教學案例
- 2025商務合作合同范例標準版
- 2025某省汽車改裝服務合同
- 《2025年度物流管理系統軟件采購與使用合同》
- 輕質磚隔墻合同范本
- 《2025年企業合同續簽流程與關鍵注意事項》
- 2025年建設項目勘察設計合同示范文本
- “雙碳”碳達峰碳中和完全解讀
- 2024專利代理人考試真題及答案
- 中國老年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23)解讀課件
- 企業創業孵化與創新基地管理制度
- 精 《校園的早晨》同步課件
-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課件
- 2024年河南省機關單位工勤技能人員培訓考核高級工技師《職業道德》題庫
- 工程造價咨詢事務所有限公司操作規程和基本管理制度
- Revision1(課件)人教新起點版英語四年級下冊
- 《紅色故事會傳承革命精神》主題班會
- 盤扣式卸料平臺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