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測試題_第1頁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測試題_第2頁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測試題_第3頁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測試題_第4頁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可編輯修改精選全文完整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測試題一、積累與運用(30分)

1、下列句子中有一個錯別字,請改正后用行楷將這兩句話寫在答題處。要求:運筆流暢,結構合理,字形美觀。(3分)

業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毀于隨

2、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詰責(jié)黝黑(yǒu)感慨(kài)

B、污穢(huì)睥睨(nì)憎惡(zēng)

C、執拗(yòu)饋贈(kuì)駢死(pián)

D、燁然(yè)教誨(huǐ)譬如(pì)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組是()(2分)

A、疲倦不堪(能忍受)正襟危坐(端正的)花團錦簇(聚集)

B、冥思苦想(深沉)深惡痛疾(疾病)小心翼翼(嚴肅謹慎)

C、不可名狀(說出)誠惶誠恐(實在,確實)廣袤無垠(邊際)

D、美不勝收(盡)杳無消息(遠得看不見蹤影)千山萬壑(山溝)

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2分)

A、《再塑生命》作者海倫凱勒,美國著名盲聾啞女作家、教育家。

B、《五柳生先傳》其實是作者陶淵明的自傳。因為陶淵明的宅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他自稱“五柳先生”。

C、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作品之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藤野先生》、《雪》都是其中的作品。

D、《馬說》中的“說”是一種文體,作者韓愈,唐朝文學家。

5、下列有關課文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2分)

A、《列夫托爾斯泰》這篇人物小傳通過大量的比喻和夸張,描寫了托爾斯泰的肖像,展示了他

獨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B、《海燕》采用象征手法,通過刻畫了英勇善戰、搏擊風浪的海燕的戰士形象,表達了作者渴望

無產階級革命浪潮早日到來的強烈愿望。

C、《雪》通過對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壯美的細致描寫,在對比中表達了作者對南方的雪的喜

愛贊美之情,體現了作者敢于直面慘淡人生的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

D、《馬說》作者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和伯樂為喻,對在位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埋沒

人才的現象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6、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2分)

A、在學習中,我們要及時解決并發現存在的問題。

B、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

C、夜深人靜,想起今天一連串發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著。

D、學校積極推進課程改革,開展多項綜合實踐活動,非常受學生歡迎。

7、下列關于名著《海底兩萬里》說法有誤的一項是()(2分)

A、《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講述諾第留斯號潛艇的故事。

B、文中“我”即凡爾納,是一位法國生物學家。

C、《海底兩萬里》中諾第留斯號潛艇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電。

D、凡爾納的小說如此動人,在于它們是科學與幻想巧妙結合的成果。

8、參照劃線部分續寫兩個句子,使之構成排比句。(2分)

一位詩人曾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個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一塊巖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聲細語里有關愛的影子。的確,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細微處都含有真感情。

9、綜合性學習。(7分)

(1)學校開展“爭做最美中學生”的活動,請你積極參加。

請為本次活動擬寫一條宣傳標語。(2分)

(2)“最美消防員”李鵬,在救出了26名被洪水圍困的群眾后,由于長時間在冰冷的水中浸泡,體力嚴重透支昏倒在現場,被送到醫院。如果你作為學生代表到醫院看望李鵬,你會對他說什么(2分)

(3)“最美教師”張麗莉,面對沖向學生的失控汽車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被車輪碾軋后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80后“最美軍人”沈星勇救落水少年不幸犧牲。“最美司機”吳斌,在被飛來鐵塊擊中造成肝臟粉碎性內傷后的一分多鐘內,他忍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劇痛安全停車,保證了24名乘客的安全。……其實我們都可以成為“最美”的人,你準備如何做一名“最美中學生”(3分)

10、古詩文默寫(6分)

①________________,松枝一何勁!(劉楨《贈從弟》)

②海內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④徜徉在詩歌的海洋中,會有許多收獲,我們會和蘇軾一起吟誦“但愿人長久,。”的幸福團圓;我們會和王維一起享受“行到水窮處,________________。”的悠閑心境;我們會和文天祥一起感受“人生自古誰無死,________________。”的愛國熱情。

二、閱讀與探究(共40分)

(一)古詩詞賞析(4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1、首聯通過“”和“”兩個詞寫出了詩人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2分)

12、下面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頸聯富有哲理,包含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

B、頸聯寫詩人對待世事變遷、仕宦沉浮的達觀態度。

C、“長精神”三個字含義深刻,表現出詩人意志不衰,堅忍不拔的氣概。

D、全詩自始自終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蘊含哲理,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二)文言文閱讀(13分)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3、下列加點實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

A、益慕圣賢之道(更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B、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憂慮、擔心)造飲輒盡(往、到)

C、主人日再食(再次)猛浪若奔(飛奔的馬)

D、腰白玉這環(腰佩)錄畢,走送之(跑)

14、下列加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足膚皸裂而不知執策而臨之

B、俟其欣悅其真不知馬也

C、或置酒而招之無鮮肥滋味之享

D、無從致書以觀俯身傾耳以請

1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16、課文內容理解

(1)選文第二段依次從、、、四方面寫出了“我”幼時求學的艱難情形。但這些之所以未能動搖“我”求學的意志,是因為“”。(最后一處用原文回答)(3分)

(2)你認為作者“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文段回答,至少兩點,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2分)

(三)現代文閱讀

弱種子也要發芽(10分)

劉克升

開闊、坦蕩的田野里,一位農民正在種高粱。他把那些癟種子一一挑了出來,只揀飽滿的種子種到地里。

這時,一位到鄉下游玩的城里人,帶著兒子路過這里。城里人的兒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種莊稼,感到非常新鮮,拽著父親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農民的一舉一動。農民寬厚地望了他們一眼,報之友好一笑,繼續挑他的種子、種他的地。

城里人的兒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邊,父子倆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說些啥。

不一會兒,他們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農民身邊,小心翼翼地懇求說:“那些癟種子,你把它們也種到地里好嗎”

城里人怎么會有這種想法農民很奇怪。他搖了搖頭,果斷地說:“不可以!我指望著莊稼吃飯呢,癟種子長出的莊稼怎么能保證產量”

城里人回頭望了兒子一眼,沉默了起來。半晌,他以極其隱蔽的動作,掏出一張百元鈔票,悄悄塞到農民手中,壓低聲音說:“因為一場醫療事故,我兒子的兩個耳朵聽力嚴重受損,非要附耳說話才能聽清。在同齡的小朋友面前,他總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拋棄在一邊的癟種子,感到很難過,就問我它們為什么受冷落,難道是它們不能發芽嗎……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癟種子也種到地里,給我兒子一次鼓勵、一個希望。這一百元錢,就算是對你播種癟種子,造成減產的補償吧。”

農民聽了,心中一熱,忙把百元鈔票推了回去,毫不猶豫地說:“這錢我不能收!我這就把那些癟種子種到地里去!你去告訴你兒子,我要把它們種在最肥沃的地段,因為它們發芽的欲望最強烈,我對它們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農民一眼,快步回到兒子身邊,把農民的話告訴了兒子。兒子的眼睛像雨后的兩片綠葉,立刻鮮亮了起來。

這雙靈性飛舞的眼睛,觸動了農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夸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瞬間,其貌不揚的它們,紛紛從農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鮮、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兒子開心地笑了。等他們一離開,農民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趕去。農民家中,有一個因車禍失去雙腿的兒子。以前,他一直認為殘疾兒子是一個廢物,就老是把他關在家中,不許他出門。

現在,農民改變了想法。

“再弱的種子,也要發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長大!”作為一名種地的老把勢,這個道理,他懂!

農民決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去最好的醫院,為兒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讓兒子開開心心地走出家門,大大方方地發芽、開花,直至結出屬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實。

17、用簡潔的語言在橫線上寫出主要故事情節。(2分)

(1)→議種(zhòng)癟種(zhǒng)→→給兒新生

18、閱讀下面句子,聯系上下文,探究括號中的問題。(4分)

⑴他把那些癟種子一一挑了出來,只揀飽滿的種子種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農民對癟種子怎樣的態度)

⑵這雙靈性飛舞的眼睛,觸動了農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夸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農民為什么要做出“既夸張又慈愛的姿勢”)

19、文中的農民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形象(2分)

20、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稱莎莉文老師為“再塑生命”的人。你覺得文中誰是農民兒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說明理由。(2分)

棉花里的父親(13分)

章中林

①回家的時候,大門緊鎖著,只有那條癩皮狗還在門前吐著舌頭。我左右喊了幾聲,沒有人應聲,這人都去哪兒了呢他們應該知道我回來呀,突然看到場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撿棉花去了趕到大叔家一問,他說父親去前山撿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陽火辣辣的,曬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蟲子在爬,十分不自在,還沒走幾步就汗流浹背了。空曠的田野里沒有風,也沒有一個人影。是啊,這樣的毒日,誰不愿意窩在家里,躺在電扇下面可是,父親不知說過多少回:棉花少種點,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卻非要拉上上十畝棉花,還說,自己動得,不要我們負擔。但是你也不要這樣拼命哪。

③我循聲站進棉田里。父親正弓著背撿著棉花,腰間系著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動一步都顯得吃力。兩只手卻不閑著,熟練地抓住盛開的棉花隨手塞進袋里。父親看著走近的我笑著,打著招呼。黢黑的臉上深深的皺紋顫抖著;白發凌亂地貼在額前;衣服就像從水里撈上來的一樣,還結出了鹽花。

④陽光下,父親的背影濺起凄慘的白光,堅硬而嶙峋——一種說不出來的酸楚涌上心頭。父親的一生都是在這片潔白的棉花中佝僂著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個倔強的牧民看護著自己的羊群,就像一個固執的漁民守望著自己的魚塘,不眠不休,不離不棄。父親啊,父親!

⑤棉花,就是父親的花朵,就是父親的攢錢罐。父親用自己最虔誠的跪拜來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間苗,施肥,打藥,鋤草,每一個環節他都一絲不茍,就像培育著襁褓中的嬰兒。那些歲月,父親就是用自己堅定的腳步,羸弱的肩膀種下繁華的棉花,背起一家豐滿的希望——我們的學費,過年的新衣,噴香的豬肉,還有久違的微笑。現在,我們都已經成家,他也應該停下奔跑的腳步,和我們一起分享這棉花一樣舒適而溫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樣的父親依然像一頭倔強的老牛一樣默默守護著,堅持著。父親啊,父親!

⑥一點多鐘我們才回到家。父親草草地扒了幾口飯,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剝起棉花。也許是太疲勞了,還沒一會兒,父親就躺在棉花上睡著了——頭枕著棉花一動不動地睡著了。他睡得是那么酣暢,睡得是那么沉靜。

⑦他側著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殼上,頭枕著雪白的棉花。頭上銀白的頭發根根扎眼;一張臉就像皺縮的核桃溝壑縱橫;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樹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著日漸蒼老的父親,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撫一撫他的白發,對著他的耳朵說說心里話,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驚擾了他的清夢。

⑧靜靜地睡著的父親,臉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開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紅李白的絢麗,還是聞到了油菜芝麻的濃香是嘗到了大米麥子的綿軟,還是摸到了蠶繭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親一定在惦記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