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十校教學體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十校教學體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十校教學體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十校教學體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十校教學體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十校教學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在每一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第1~12小題,每小題2分;第13~16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1.2024年巴黎舉行的第33屆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取得了40金27銀24銅共91枚獎牌的驕人成績。運動員日常訓練和比賽期間需要監測各項理化指標。下列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A.汗液 B.血紅蛋白 C.甲狀腺激素 D.呼吸酶【答案】C〖祥解〗內環境主要由組織液、血漿、淋巴液等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與外界相通的,不屬于內環境;細胞內的成分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詳析】A、汗腺分泌的汗液,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A錯誤;BD、血紅蛋白和呼吸酶屬于細胞內的成分,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BD錯誤;C、甲狀腺激素是內分泌腺分泌的物質,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C正確。故選C。2.如圖表示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圖中的字母代表液體,數字代表信息分子。下列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A.①②③均需與細胞膜上特異性受體結合后才能發揮作用B.②和①一樣發揮作用后立即失活C.當A、B、C中化學成分維持穩定時,內環境穩態即可D.①可通過體液運輸影響②的分泌【答案】D〖祥解〗分析題圖:A表示血漿,B表示組織液,C表示淋巴液;①表示激素,②表示神經遞質,③表示抗體、細胞因子、溶菌酶等。【詳析】A、①中信號分子為激素,②中信號分子為神經遞質,③中信號分子可為細胞因子等,①中某些激素(如性激素等)的受體在細胞內,A錯誤;B、②神經遞質發揮完作用有的可被回收,B錯誤:C、內環境維持穩態包括兩方面: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C錯誤;D、甲狀腺激素可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若①表示甲狀腺激素,可通過體液運輸影響②神經遞質的分泌,D正確。故選D。3.當人進食后,在食物刺激下胰腺會分泌胰液(如圖所示),圖中激素Y是一種由27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A.激素Y可能為促胰液素,其分泌方式與物質X不同B.物質X、激素Y對胰液分泌的調節雖方式不同,但反應速度相同C.體內所有細胞膜上均含有物質X、激素Y的受體D.物質X可引起胰腺細胞膜電位變化【答案】D〖祥解〗據圖分析,胰腺分泌胰液為神經-體液調節,其中物質X為神經元分泌的神經遞質,特異性的作用于胰腺細胞上的受體蛋白;激素Y為小腸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以特異性的作用于胰腺細胞上的受體蛋白。【詳析】A、激素Y為促胰液素,其分泌方式與物質X(神經遞質)相同,都是通過胞吐的方式分泌的,A錯誤;B、物質X為神經遞質,屬神經調節,激素Y參與的是體液調節,二者調節方式不同,反應速度也不同,B錯誤;C、由圖可知,激素Y的靶細胞是胰腺細胞,只在該細胞表面含有激素Y的受體,C錯誤;D、神經細胞的軸突末梢與胰腺細胞構成突觸,物質X為神經遞質,由神經細胞(突觸前膜)釋放后經過組織液(突觸間隙)擴散運輸至胰腺細胞(突觸后膜),使突觸后膜的電位發生變化,D正確。故選D。4.人的排尿通常有三種情況:①膀胱充盈引起排尿;②膀胱充盈引起尿意,暫時憋尿;③膀胱未充盈時醫生要求尿檢,排尿完成。如圖為排尿反射的分級調節示意圖。下列關于這三種情況的說法,正確的是()A.膀胱充盈時,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均興奮以促進尿液排出B.排尿時,逼尿肌收縮可進一步加強排尿中樞活動,屬于負反饋C.①③都完成排尿,因此反射類型相同D.胸段截癱患者仍可完成排尿,原理與①相同【答案】D〖祥解〗排尿反射中樞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識地控制排尿,說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樞受大腦皮層的控制。【詳析】A、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膀胱的作用是相反的,膀胱充盈時,副交感神經興奮以促進尿液排出,A錯誤;B、排尿時,逼尿肌收縮可進一步加強排尿中樞活動,屬于正反饋調節,B錯誤;C、①是非條件反射,③是條件反射,C錯誤;D、胸段截癱患者仍可完成排尿,是因為排尿的低級中樞(脊髓)存在,但是失去了與大腦皮層之間的聯系,(非條件反射)排尿反射依然可以完成,原理與①(非條件反射)相同,D正確。故選D。5.如圖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PA軸)及其對免疫的部分影響,其中“GC”表示糖皮質激素,“+”表示促進,“-”表示抑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中CRH是促腎上腺皮質激素B.器官移植中大量使用GC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C.據圖推測,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以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D.性激素、腎上腺素分泌的調節也存在“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的調節【答案】C〖祥解〗分級調節是一種分層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腦能夠控制垂體,再由垂體控制相關腺體。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最普遍的調節機制,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負反饋調節是指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變化抑制或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正反饋調節是指某一生成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變化促進或加強最初所發生的變化。【詳析】A、圖中CRH是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A錯誤;B、GC可降低機體免疫力,器官移植中適量使用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不能大量使用,會使器官移植者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下降,B錯誤;C、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功能過強導致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降低免疫力,所以可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C正確;D、腎上腺素是由下丘腦發出的神經直接作用于腎上腺髓質分泌的,不存在分級調節,D錯誤。故選C。6.在離體實驗條件下,突觸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處理后,膜電位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P點前膜電位保持不變,說明沒有離子進出細胞B.P點時曲線Ⅰ的上升段是Na+以被動運輸方式內流所致C.P點時用藥物促使突觸后膜Cl-通道開放,膜電位變化應為曲線ⅢD.P點時用藥物阻斷突觸后膜Na+通道,同時給予適宜刺激,膜電位變化應為曲線Ⅳ【答案】B〖祥解〗分析題圖可知,Ⅰ突觸后膜膜內電位增加逐漸變成正值,然后一直維持正電位不變,此時突觸后膜持續興奮;Ⅱ突觸后膜膜內電位增加逐漸變成正值,然后恢復靜息電位,此時突觸后膜興奮;Ⅲ一直是靜息電位,此時突觸后膜不興奮;Ⅳ突觸后膜膜內電位進一步降低,此時突觸后膜抑制。【詳析】A、P點前膜電位保持不變,此時細胞處于靜息狀態,靜息電位的維持是由于鉀離子外流,A錯誤;B、P點時曲線Ⅰ的上升段是動作電位的產生過程,動作電位是由于鈉離子以被動運輸(協助擴散)的方式內流所致,B正確;C、P點時用藥物促使突觸后膜氯離子通道開放,氯離子內流,會使膜內負電荷增多,膜電位會進一步降低,膜電位變化應為曲線Ⅳ,C錯誤;D、P點時用藥物阻斷突觸后膜鈉離子通道,同時給予適宜刺激,鈉離子無法內流,不能形成動作電位,膜電位變化應為曲線Ⅲ,D錯誤。

故選B。7.B細胞抗原受體(BCR)是分布在B細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特異性識別抗原。多個BCR與病原體表面的抗原結合而聚集在一起,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可推測吞噬細胞、記憶B細胞表面也具有BCRB.BCR聚集的過程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C.B細胞表面的BCR與其分化為漿細胞后產生的抗體識別的抗原不同D.不同B細胞表面的BCR肯定不同【答案】B〖祥解〗體液免疫過程:①一些病原體可以和B細胞接觸,為激活B細胞提供第一個信號;②樹突狀細胞、B細胞等抗原呈遞細胞攝取病原體,而后對抗原進行處理,呈遞在細胞表面,然后傳遞給輔助性T細胞;③輔助性T細胞表面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這是激活B細胞的第二個信號;輔助性T細胞開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細胞因子;④B細胞受到兩個信號的刺激后開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為漿細胞,小部分分化為記憶B細胞。細胞因子能促進B細胞的分裂、分化過程。⑤漿細胞產生和分泌大量抗體,抗體可以隨體液在全身循環并與病原體結合。抗體與病原體的結合可以抑制病原體的增殖或對人體細胞的黏附。【詳析】A、BCR是分布在B細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特異性識別抗原。吞噬細胞能識別抗原,但不具有特異性,其表面不具有BCR;記憶B細胞可特異性識別抗原,但其表面的受體不是BCR,A錯誤;B、多個BCR與病原體表面的抗原結合而聚集在一起,這一過程中BCR的位置發生了改變,體現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B正確;C、B細胞表面的BCR與其分化為漿細胞后產生的抗體能特異性識別同一種抗原,C錯誤;D、不同B細胞表面的BCR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錯誤。故選B。8.草莓含有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具有調節免疫、延緩衰老、改善皮膚狀態等功效,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水果。關于草莓生長發育過程,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弱光刺激可以作為春化信號,調控草莓開花B.果實發育的最初階段生長素含量較高,主要是促進果實發育C.發育后期乙烯含量增加,加快了花青素的合成,促進草莓由青果變紅果D.種植過密會導致草莓徒長,可能與環境中光信號變化有關,光敏色素將光信號傳遞到細胞核內發揮作用【答案】A〖祥解〗激素調節與植物生命活動的關系:激素調節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光照、溫度等環境因子的變化,會引起植物體內產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內的多種變化,進而對基因組的表達進行調節。【詳析】A、春化作用是指低溫誘導促使植物開花的作用,而不是弱光刺激,A錯誤;B、在草莓果實發育的最初階段,生長素含量較高,其主要作用是促進果實發育,B正確;C、在草莓發育后期,乙烯含量增加,會加快花青素的合成,從而促進草莓由青果變紅果,促進果實成熟,C正確;D、在高密度種植條件下,植株之間的競爭加劇,光線的穿透力減弱,尤其是對紅光和藍光的吸收和反射發生變化,這些光信號的變化會影響光敏色素的狀態轉換,光敏色素能將光信號傳遞到細胞核內發揮作用,D正確。故選A。9.白蛾蠟蟬幼蟲是北海冠頭嶺上的主要害蟲之一,它們會吸食植物汁液,主要危害龍眼、芒果、黃皮、荔枝等果樹,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甚至導致落果,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進行防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采用標記重捕法可估算北海冠頭嶺上白蛾蠟蟬卵的數量B.在達到K/2值前,對白蛾蠟蟬進行防治,不僅可以節省成本,防治效果也很顯著C.天敵墨胸胡蜂和黑盾胡蜂對白蛾蠟蟬種群數量的影響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D.最好選擇生物防治措施來控制白蛾蠟蟬的數量,因為只有生物防治方法對環境無害【答案】B〖祥解〗一、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分為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兩類。密度制約因素是指其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如競爭、捕食等多種因素。非密度制約因素則是指其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如洪水、火災、嚴寒等多種因素;二、調查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其中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而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詳析】A、白蛾蠟蟬卵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應該采用樣方法估算其數量,而標記重捕法適用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A錯誤;B、種群數量達到K/2值前,種群增長速率相對較小,此時進行防治,害蟲數量相對較少,不僅可以節省成本,防治效果也很顯著,B正確;C、天敵墨胸胡蜂和黑盾胡蜂對白蛾蠟蟬種群數量的影響與白蛾蠟蟬種群密度相關,屬于密度制約因素,非密度制約因素如氣候等與種群密度無關,C錯誤;D、生物防治對環境相對友好,但不是只有生物防治方法對環境無害,一些機械防治方法對環境危害也較小,D錯誤。故選B。10.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眾多湖泊及周圍湖灘濕地組成,是灰鶴理想的越冬地。灰鶴在此越冬,天氣轉暖后遷徙回北方棲息地交配。下圖為1984年至2011年間,該保護區越冬灰鶴的種群數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保護區適合灰鶴越冬,與該地湖灘濕地適合筑巢,利于灰鶴幼仔孵化有關B.灰鶴的種群數量波動表現為周期性波動C.1989年至1992年間灰鶴的自然增長率小于0D.影響灰鶴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決定因素是氣候、食物等【答案】C〖祥解〗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對種群數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年齡組成可以預測一個種群數量發展的變化趨勢。【詳析】A、灰鶴越冬主要是尋找適宜的環境生存,而非在此孵化幼仔,冬季并非灰鶴的繁殖季節,A錯誤;B、從圖中可以看出灰鶴的種群數量波動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波動,周期性波動需要更長時間的數據支持以及明確的波動周期確認,B錯誤;C、1989~1992年灰鶴種群數量在減少,所以自然增長率小于0,C正確;D、氣候、食物等屬于灰鶴種群數量變化的外源性因素,影響灰鶴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決定因素是出生率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等,D錯誤。故選C。11.分布于崇左地區的白頭葉猴為廣西特有的瀕危動物。科學工作者通過紅外觸發相機技術監測到白頭葉猴的種群數量由原來的300多只恢復到了現在的1400多只,以下敘述正確的是()A.由于保護措施得力,白頭葉猴的數量將呈“J”形增長B.為保護白頭葉猴,目前只能用紅外觸發相機技術監測其種群數量C.研究白頭葉猴的數量特征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都屬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年齡結構常作為預測白頭葉猴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答案】D〖祥解〗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詳析】A、在自然環境中,即使保護措施得力,白頭葉猴的數量也不會呈“J”形增長。因為“J”形增長是在理想條件下,即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增長模式。而現實中存在著資源有限、種內斗爭、種間競爭等多種因素限制種群增長,白頭葉猴的增長會呈“S”形增長,A錯誤;B、監測白頭葉猴種群數量的方法有多種,除了紅外觸發相機技術,還可以采用樣方法(適用于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標記重捕法(適用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等,不是只能用紅外觸發相機技術,B錯誤;C、研究白頭葉猴的數量特征屬于種群水平的研究;而研究白頭葉猴與其他物種的關系屬于群落水平的研究,C錯誤;D、年齡結構可以分為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通過分析年齡結構能預測種群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年齡結構常作為預測白頭葉猴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D正確。故選D。12.2024年11月28日,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經過耗時40年的生態治理,實現了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全面鎖邊“合龍”,此次鎖邊工程采用了林草帶建設、光伏治沙以及工程治沙等多種手段,因地制宜發展了如羅布麻、沙漠玫瑰等新興產業。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塔克拉瑪干沙漠上群落的形成過程屬于初生演替B.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廣西貓兒山的生物群落區分的重要特征是物種豐富度C.當地人民的治沙活動影響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光伏發電板下種植的梭梭、沙棘等構成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結構【答案】B〖祥解〗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詳析】A、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塔克拉瑪干沙漠沒有保留有原有生物和土壤等,故該群落形成過程屬于初生演替,A正確;B、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廣西貓兒山的生物群落區分的重要特征是物種組成,B錯誤;C、人類的活動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當地人民的治沙活動影響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確;D、一般群落都具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故光伏發電板下種植的梭梭、沙棘等構成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結構,D正確。故選B。13.著有《時間簡史》的物理學家霍金是一名漸凍癥患者。漸凍癥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發病機理是突觸間隙谷氨酸過多,持續作用引起Na+過度內流,導致神經元損傷,最終導致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患者失去感覺,因為患者體內的傳入神經元也受損B.突觸后膜上NMDA的作用是識別谷氨酸并作為載體蛋白運輸Na+C.傳出神經細胞受損可能是由于谷氨酸引起Na+過度內流,導致神經細胞滲透壓升高,吸水破裂D.患者逐漸吐字不清,主要原因是大腦皮層中語言中樞“S區”受損【答案】C〖祥解〗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三部分構成,在突觸小體內含有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觸間隙,使電信號轉變為化學信號,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興奮或抑制。【詳析】A、因患者是運動性神經元(傳出神經)受損,故傳入神經元正常,因此患者感覺正常,A錯誤;B、由圖可知,突觸后膜上NMDA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谷氨酸的受體,其作用是識別谷氨酸,二是作為鈉離子通道運輸Na+,而不是作為載體蛋白運輸Na+,B錯誤;C、因突觸間隙谷氨酸多,持續作用引起Na+過度內流,造成神經細胞內滲透壓升高,最終吸水漲破,C正確;D、患者逐漸吐字不清,是因為運動神經元受損,導致肌肉逐漸萎縮所致,D錯誤。故選C。14.瘦素是一種由脂肪組織分泌的蛋白質類激素,其含量與脂肪組織大小成正比。當人體的體脂增加時,血清中瘦素含量升高,進而抑制進食并且加速新陳代謝(如圖)。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晝夜節律紊亂,進食頻率過高,會導致瘦素分泌增加,形成瘦素抵抗,引起體重增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控制晝夜節律的中樞位于腦干B.瘦素可以運輸到達全身各處,以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入全身細胞C.正常條件下,人體內瘦素含量升高時會促進饑中樞的興奮D.出現瘦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是靶細胞上瘦素受體數量不足【答案】D〖祥解〗據圖可知,脂肪細胞分泌的瘦素作用于靶細胞,將信號傳導至調節中樞,最終抑制食欲。【詳析】A、控制晝夜節律的中樞位于下丘腦,A錯誤;B、瘦素屬于蛋白質類激素,通過體液運輸到全身并與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瘦素并不進入靶細胞,B錯誤;C、正常條件下,人體內瘦素含量升高時會促進飽中樞興奮,進而停止進食,C錯誤;D、出現瘦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是靶細胞上瘦素受體數量不足,使得瘦素的敏感性降低,D正確。故選D。15.“酸生長理論”認為生長素誘導植物細胞的生長和細胞壁的酸化有關,生長素能促進H+逆濃度梯度向細胞外運輸,使細胞壁周圍pH下降,軟化細胞壁從而促進植物生長。如圖為玉米胚芽鞘中生長素誘導的生長和細胞壁酸化的變化曲線。下列分析或推測不合理的是()A.在60min內隨IAA作用時間的增加,曲線Ⅱ表示的“長度”持續增加B.依據“酸生長理論”判斷,H+運輸至細胞外是主動運輸過程C.若將胚芽鞘放在pH較高的環境中,則將有利于胚芽鞘的生長D.圖乙中IAA作用的時間不同,胚芽鞘的生長速率可能相同【答案】C〖祥解〗分析圖甲,在胚芽鞘生長10min后,用IAA處理胚芽鞘,由曲線Ⅰ可知,胚芽鞘細胞壁酸化速率先快后減慢,由曲線Ⅱ可以看出,隨著IAA作用時間的延長,胚芽鞘長度逐漸增加,且生長速度加快。分析圖乙,IAA處理后,胚芽鞘生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詳析】A、根據圖示可知,在60min內隨IAA作用時間的增加,曲線Ⅱ表示的“長度”持續增加,長度與時間呈正相關,A正確;B、“酸生長理論”認為生長素能促進H+逆濃度梯度向細胞外運輸,因此H+運輸至細胞外是主動運輸過程,B正確;C、通過題干“酸生長理論”認為生長素誘導植物細胞的生長和細胞壁的酸化有關,生長素能促進H+逆濃度梯度向細胞外運輸,使細胞壁周圍pH下降,軟化細胞壁從而促進植物生長”可知,低pH值條件促進植物生長,故胚芽鞘放在pH較高環境中,抑制胚芽鞘的生長,C錯誤;D、圖乙BC段和CD段都表明生長素促進生長,但促進的效果先增加后減少,所以圖乙中IAA作用的時間不同,胚芽鞘的生長速率有可能相同,D正確。故選C。16.我國古文、古詩詞中記載了很多的生物學現象,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體現了二者之間的捕食關系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說明了植物間種間競爭關系C.“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描述了種群的季節性變化D.“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答案】C〖祥解〗種間關系是指不同物種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關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種間競爭和捕食等。【詳析】A、螟嶺是一種綠色小蟲,蜾贏是一種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放在窩里,產卵在他們的身體里,卵孵化后以螟蛉為食,“螟嶺有子,蜾蠃負之”體現的種間關系是捕食,A正確;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說明了植物間的種間競爭關系,B正確;C、群落的季節性:由于陽光、溫度、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描述了群落的季節性變化,C錯誤;D、“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正確。故選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17.針灸是我國醫學界的瑰寶。2021年我國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證明針灸的現代模式—電針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激活Prokr2感覺神經元進行傳導,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可在脂多糖(LPS)引起的炎癥反應中發揮抗炎作用。(1)針灸可激活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從而發揮抑制炎癥的作用,在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時,該過程的效應器是______。(2)研究人員利用同等強度的電針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樞穴,并沒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應,可能的原因是腹部不存在______。這也解釋了針灸需要刺激特定穴位。(3)為驗證該療法的抗炎效果,科學家可以通過電針刺小鼠足三里(ST36)穴位,檢測Prokr2感覺神經元膜內電位變為______,檢測腸巨噬細胞外______的含量降低。(4)針灸講究“穴位有講究,輕重不一樣”。下圖分別為細針和粗針進行針灸治療時,針刺部位附近神經末梢的電位變化。據圖回答一般細針治療不產生痛覺的原因可能是______。(5)研究發現針灸還具有鎮痛作用,但在鎮痛藥物充足的今日,針刺鎮痛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相對鎮痛藥物,針刺鎮痛的優點有哪些?(舉出一點即可)____________。【答案】(1)迷走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腎上腺(2)Prokr2神經元(或相應的感受器)(3)①.正電位②.TNF-α(4)細針刺激產生的電位差不能達到閾電位(5)防止過敏、出現副作用、產生依賴等〖祥解〗一、神經沖動的產生:靜息時,神經細胞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大,鉀離子大量外流,形成內負外正的靜息電位;受到刺激后,神經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增大,鈉離子內流,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興奮部位和非興奮部位形成電位差,產生局部電流,興奮傳導的方向與膜內電流方向一致。二、興奮在神經元之間需要通過突觸結構進行傳遞,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其具體的傳遞過程為:興奮以電流的形式傳導到軸突末梢時,突觸小泡釋放遞質(化學信號),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產生膜電位(電信號),從而將興奮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小問1詳析】Prokr2神經元與感受器相連是感覺神經元,迷走神經與效應器相連,是運動神經元,針灸可激活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從而發揮抑制炎癥的作用,該過程的效應器是迷走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腎上腺。【小問2詳析】結合題干“證明針灸的現代模式—電針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激活Prokr2感覺神經元進行傳導,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可在脂多糖(LPS)引起的炎癥反應中發揮抗炎作用”可知,引發相應反應時刺激的部位為小鼠后肢穴位,而研究人員刺激的是小鼠腹部的天樞穴,若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2神經元(或腹部不存在足三里對應的感受器),則會出現并沒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應的現象,這也為針灸抗炎需要在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釋。【小問3詳析】為驗證該療法的抗炎效果,科學家可以通過電針刺小鼠足三里(ST36)穴位,檢測Prokr2感覺神經元膜內電位變為正電位,檢測腸巨噬細胞外TNF-α的含量降低。【小問4詳析】若外界刺激沒有超過閾值(沒有超過閾電位),則不會引起動作電位,圖中細針刺激引起的膜內外電位差沒有超過閾值(沒有超過閾電位),所以細針治療未引起動作電位;粗針扎穴位時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導致Na+內流,從而產生動作電位;所以針灸治療需要對針的粗細進行選擇。【小問5詳析】針灸具有防止過敏、出現副作用、產生依賴等優點。18.甲型流感病毒(IAV)為RNA病毒,是冬季流感的主要病原體。機體感染后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流涕、肌痛等癥狀。下圖是人體對病毒的部分免疫過程示意圖,Ⅰ~Ⅶ表示不同種類的細胞,Th細胞(輔助性T細胞)是T細胞的一種,a~g代表不同的物質。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IAV侵入人體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細胞吞噬,這屬于免疫防衛的第_____道防線。另一部分病毒經處理后,呈遞給Th細胞,Th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V______(填細胞名稱)結合,這是激活V細胞的一個信號;激活V細胞的另一個信號是__________________。(2)機體感染病毒后發熱是臨床上常見癥狀。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冷敏神經元和熱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因體溫變化而相應改變,如圖所示,曲線C與曲線W的交點S即為體溫調定點。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后點S向______移,出現發熱癥狀。在S點移動的過程中,產熱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熱量。(3)為尋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員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類(KD)的飲食對抵御IAV感染的效果。科研人員用不同的飼料飼喂小鼠,7d后再用一定濃度的IAV感染小鼠,統計小鼠的生存率以及細胞毒性T細胞和γT細胞(一種新型T細胞)的相對數量,結果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①實驗組小鼠應用_______飼料飼喂。②分析圖1結果顯示IAV感染3天后,實驗組的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飲食方案可以____。③科研人員推測,實驗組中γT細胞在增強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發揮主要作用,依據是_____。【答案】(1)①.二②.B細胞③.抗原與B細胞表面的受體識別并結合(2)①.右②.大于(3)①.高脂肪低糖類或KD②.增強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③.實驗組的細胞毒性T細胞的數量無明顯變化,而T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祥解〗人體免疫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由皮膚和黏膜組成,第二道防線由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組成;特異性免疫是人體的第三道防線,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借助于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組成,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種方式。小問1詳析】人體免疫的第二道防線由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組成,故當IAV侵入人體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細胞吞噬,這屬于免疫防衛的第二道防線;據圖分析,細胞Ⅰ能夠攝取處理病毒,為巨噬細胞;細胞Ⅴ能分化成Ⅶ漿細胞產生g抗體,故細胞Ⅴ為B細胞;激活Ⅴ細胞(B細胞)的另一個信號是病毒攜帶的抗原刺激,即抗原與B細胞表面的受體識別并結合。【小問2詳析】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統攻擊侵入的病毒,產熱增加使體溫升高,出現發熱癥狀,點S向右移;在S點右移的過程中,體溫升高,產熱量大于散熱量。【小問3詳析】①實驗目的是研究高脂肪低糖類(KD)的飲食對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因此實驗組小鼠應用高脂肪低糖類(KD)飼料飼喂;②由圖1分析可知,IAV感染3天后,實驗組的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飲食方案可以增強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③由圖2分析可知,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細胞毒性T細胞的數量無明顯變化,而T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據此推測γT細胞在KD飲食增強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發揮主要作用。19.無籽葡萄與普通葡萄相比,口感更好,并且在品質上具備了耐儲存、耐運輸、色澤艷麗、糖酸比適當、貨架時間長和不易落粒等特點,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農業生產中一般采用“直接培育無籽品種”和“無籽化處理有籽品種”兩種方法培育無籽葡萄。(1)植物生長發育受到多種激素的共同調控,決定器官生長、發育的,往往不是某種激素的絕對含量,而是_______;此外,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同種激素的調節還往往表現出_______。(2)“直接培育無籽品種”獲得的無籽葡萄往往果實較小,這是因為無籽直接導致其缺乏______等植物激素。葡萄成熟后易脫落,與此相關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3)“無籽化處理有籽品種”常用一定濃度的赤霉素做處理。科研人員發現,對葡萄施用赤霉素可提高淀粉酶活性,使果實膨大。為研究赤霉素濃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科研人員用α、β兩種淀粉酶進行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該實驗中提高淀粉酶活性效果最好的赤霉素濃度是______,該實驗還能證明高濃度赤霉素能抑制淀粉酶的活性,依據是______。(4)某科研小組欲探究赤霉素處理某有籽品種葡萄獲得無籽果實的最佳時機。經預實驗測定,開花前7到3天用赤霉素處理后無籽率較高,進行預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請簡要說明正式實驗的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不同激素的相對含量②.一定的順序性(2)①.生長素②.乙烯、脫落酸(3)①.0.5mg/kg②.與對照(0濃度)相比,當赤霉素濃度為500mg/kg時,兩種淀粉酶的活性均降低(4)①.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條件,也可以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②.分別在開花前7天至3天,用適宜濃度的赤霉素對足夠數量、長勢相同的有籽品種葡萄進行處理,相同條件下培養后觀察無籽葡萄的情況〖祥解〗一、生長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葉、發育中的種子,集中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二、乙烯在成熟的果實中較多,可以促進果實成熟。三、脫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葉片,分布在將要脫落的器官和組織中,功能是①抑制細胞分裂②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小問1詳析】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多種激素的共同調控,決定器官生長、發育的,往往不是某種激素的絕對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對含量。此外,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同種激素的調節還往往表現出一定的順序性,如果實發育過程中,細胞分裂素、生長素、赤霉素、脫落酸等激素的含量按照次序出現高峰,調節果實的發育和成熟。【小問2詳析】生長素可以促進果實生長,由于無籽果實缺少種子,而生長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種子,故“直接培育無籽品種”獲得的無籽葡萄往往果實較小;葡萄成熟后易脫落,與此相關的植物激素有乙烯(促進果實成熟)和脫落酸(促進葉片脫落)。【小問3詳析】據圖可知,在實驗濃度范圍內,赤霉素濃度在0.5mg/kg時,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性均最高,故該實驗中提高淀粉酶活性效果最好的赤霉素濃度是0.5mg/kg;且據圖可知,與對照(0濃度)相比,當赤霉素濃度為500mg/kg時,兩種淀粉酶的活性均降低,故該實驗還能證明高濃度赤霉素能抑制淀粉酶的活性。【小問4詳析】預實驗的目的是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條件,也可以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本實驗目的是探究赤霉素處理某有籽品種葡萄獲得無籽果實的最佳時機,則實驗的自變量是處理時間,因變量是無籽果實的獲得情況,實驗設計應遵循對照與單一變量原則,故可設計實驗如下:分別在開花前7天至3天,用適宜濃度的赤霉素對足夠數量、長勢相同的有籽品種葡萄進行處理,相同條件下培養后觀察無籽葡萄的情況。20.目前,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耕地面積9600多萬畝,作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近幾年遭到了外來入侵病蟲害,對農業生產威脅巨大。如圖1是當地入侵害蟲煙粉虱的數量變化圖,圖2是煙粉虱田間轉移擴散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1)煙粉虱是一種在植株韌皮部取食的刺吸式昆蟲,直接取食瓜類、蔬菜等作物汁液,造成營養缺乏,同時排出蜜露污染作物,引發霉菌。煙粉虱和作物的種間關系為______,調查煙粉虱的種群密度常用______方法。(2)分析圖1,煙粉虱于2020年開始入侵某地區的蔬菜和棉花等,第一年是煙粉虱繁殖的理想環境,若種群數量初始數量為N?,則2021年它們的數量將達到____________,2022年煙粉虱的年齡結構屬于______型。(3)煙粉虱還會傳播黃化曲葉病毒等,引起病毒病大發生。為了防止煙粉虱蟲災爆發,可通過性引誘劑誘殺______(選填“雌”“雄”或“雌和雄”)蟲改變種群的____________,從而降低種群的__________________。(4)據圖2推測煙粉虱在____________條件下田間易爆發。該氣候因素對煙粉虱種群數量的影響屬于______(選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約因素。為了減少煙粉虱對作物的危害,從種間關系的角度,我們可以采用______方法達到防控效果。【答案】(1)①.寄生②.樣(2)①.1.8N0②.增長(3)①.雄②.性別比例③.種群數量(4)①.高溫(干燥)②.非密度③.釋放天敵〖祥解〗根據題意,煙粉虱吸食作物汁液,說明煙粉虱營寄生生活,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屬于消費者。【小問1詳析】根據題意,煙粉虱吸食作物汁液,說明煙粉虱和作物的種間關系為寄生,煙粉虱活動力弱,活動范圍小,調查煙粉虱的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小問2詳析】種群增長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新增加的個體數占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020到2021年煙粉虱種群增長率為0.8,種群數量初始數量為N?,則2021年它們的數量將達到(1+0.8)N0=1.8N0,2022年煙粉虱種群增長率為0.6,種群數量仍在增加,則年齡結構為增長型。【小問3詳析】為了防止煙粉虱蟲災爆發,可通過性引誘劑誘殺雄蟲,改變種群的x性別比例,減少雌雄煙粉虱的交配,降低出生率,從而降低煙粉虱種群的種群數量。【小問4詳析】據圖2可知,在5月底至6月中旬氣溫低于25℃,煙粉虱開始轉移至田間蔬菜、棉花、大豆、煙草等,直至10月底,由此推測煙粉虱在高溫(干燥)條件下田間易爆發。氣溫、干旱等氣候因素會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與種群密度無關,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為了減少煙粉虱對作物的危害,從種間關系的角度,可以采用釋放天敵方法達到防控效果,屬于生物防治,利于環境保護。21.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態類群。有研究團隊對廣西潿洲島海域15個采樣點的浮游動物進行全面調查,以此研究潿洲島生態環境變化特征,為布氏鯨生態保護提供基礎資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該海域浮游動物與環境的內在關系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海域浮游動物種類組成和平均豐度Table1Speciescompositionandaverageabundanceofzooplanktoninthestudyseaarea類群Taxa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種數豐度(ind/m)種數豐度(ind/m)種數豐度(ind/m)種數豐度(ind/m)橈足類Copepoda3437.493853.413717.823674.62水媳水母類Hydromedusae120.96208.7750.42101.15浮游幼蟲Planktoniclarvac109.771974.731735.43146.95毛顎類Chactognatha139.801447.32348.811713.60管水母類Siphonophora30.141434.44//40.84糠蝦類Mysidacea70.1960.58//61.48浮游被凝類Tunicata10.016204.8810.4510.21櫻蝦類Sergestidae20.0522.9922.3962.72注:此表為部分統計數據(1)研究人員對15個水深范圍為15~35m的取樣點,使用淺水Ⅰ型浮游生物網(孔徑為0.505mm)從海底垂直拖網至海面采集浮游動物,說明浮游動物具有明顯的______現象。(2)根據表1分析,浮游動物群落具有極顯著的____________變化特征。影響冬季浮游動物總豐度變化最主要的環境因子是______。(3)據資料顯示,布氏鯨在冬春季節在潿洲島出現的頻率較高。根據研究人員在潿洲島海域布氏鯨調查中發現,布氏鯨主要攝食小沙丁魚和杜氏棱鳀等魚類,小沙丁魚和杜氏棱鳀等魚類又主要攝食橈足類。結合表1信息分析布氏鯨遷徙規律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4)若要進一步研究布氏鯨攝食對象的生態位情況,則需研究____________(要求寫出兩點)。【答案】(1)分層(2)①.季節性②.溫度(3)橈足類豐度以秋季74.62ind/m3最高,為布氏鯨的攝食魚類提供了充足的主要餌料食物資源量,進而促進攝食魚類生長繁殖,豐富的獵物資源吸引著布氏鯨遷徙而來(4)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祥解〗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小問1詳析】研究人員從海底垂直拖網至海面采集浮游動物,這表明浮游動物在海洋的不同深度都有分布,說明浮游動物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小問2詳析】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季節各類浮游動物的種數和豐度都有所不同,例如橈足類在冬季種數為34、豐度為37.49,春季種數為38、豐度為53.41等,由此可知浮游動物群落具有極顯著的季節性變化特征。影響冬季浮游動物總豐度變化的環境因子有很多,如溫度、光照、食物等,冬季溫度較低,可能會影響浮游動物的生存和繁殖,所以溫度可能是影響冬季浮游動物總豐度變化最主要的環境因子。【小問3詳析】布氏鯨主要攝食小沙丁魚和社氏棱鳀等魚類,而這些魚類又主要攝食橈足類,從表1可知橈足類豐度以秋季74.62ind/m3最高,為布氏鯨的攝食魚類提供了充足的主要餌料食物資源量,進而促進攝食魚類生長繁殖,豐富的獵物資源吸引著布氏鯨遷徙而來。【小問4詳析】若要進一步研究布氏鯨攝食對象的生態位情況,需研究攝食對象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十校教學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在每一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第1~12小題,每小題2分;第13~16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1.2024年巴黎舉行的第33屆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取得了40金27銀24銅共91枚獎牌的驕人成績。運動員日常訓練和比賽期間需要監測各項理化指標。下列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A.汗液 B.血紅蛋白 C.甲狀腺激素 D.呼吸酶【答案】C〖祥解〗內環境主要由組織液、血漿、淋巴液等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與外界相通的,不屬于內環境;細胞內的成分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詳析】A、汗腺分泌的汗液,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A錯誤;BD、血紅蛋白和呼吸酶屬于細胞內的成分,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BD錯誤;C、甲狀腺激素是內分泌腺分泌的物質,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C正確。故選C。2.如圖表示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圖中的字母代表液體,數字代表信息分子。下列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A.①②③均需與細胞膜上特異性受體結合后才能發揮作用B.②和①一樣發揮作用后立即失活C.當A、B、C中化學成分維持穩定時,內環境穩態即可D.①可通過體液運輸影響②的分泌【答案】D〖祥解〗分析題圖:A表示血漿,B表示組織液,C表示淋巴液;①表示激素,②表示神經遞質,③表示抗體、細胞因子、溶菌酶等。【詳析】A、①中信號分子為激素,②中信號分子為神經遞質,③中信號分子可為細胞因子等,①中某些激素(如性激素等)的受體在細胞內,A錯誤;B、②神經遞質發揮完作用有的可被回收,B錯誤:C、內環境維持穩態包括兩方面: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C錯誤;D、甲狀腺激素可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若①表示甲狀腺激素,可通過體液運輸影響②神經遞質的分泌,D正確。故選D。3.當人進食后,在食物刺激下胰腺會分泌胰液(如圖所示),圖中激素Y是一種由27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A.激素Y可能為促胰液素,其分泌方式與物質X不同B.物質X、激素Y對胰液分泌的調節雖方式不同,但反應速度相同C.體內所有細胞膜上均含有物質X、激素Y的受體D.物質X可引起胰腺細胞膜電位變化【答案】D〖祥解〗據圖分析,胰腺分泌胰液為神經-體液調節,其中物質X為神經元分泌的神經遞質,特異性的作用于胰腺細胞上的受體蛋白;激素Y為小腸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以特異性的作用于胰腺細胞上的受體蛋白。【詳析】A、激素Y為促胰液素,其分泌方式與物質X(神經遞質)相同,都是通過胞吐的方式分泌的,A錯誤;B、物質X為神經遞質,屬神經調節,激素Y參與的是體液調節,二者調節方式不同,反應速度也不同,B錯誤;C、由圖可知,激素Y的靶細胞是胰腺細胞,只在該細胞表面含有激素Y的受體,C錯誤;D、神經細胞的軸突末梢與胰腺細胞構成突觸,物質X為神經遞質,由神經細胞(突觸前膜)釋放后經過組織液(突觸間隙)擴散運輸至胰腺細胞(突觸后膜),使突觸后膜的電位發生變化,D正確。故選D。4.人的排尿通常有三種情況:①膀胱充盈引起排尿;②膀胱充盈引起尿意,暫時憋尿;③膀胱未充盈時醫生要求尿檢,排尿完成。如圖為排尿反射的分級調節示意圖。下列關于這三種情況的說法,正確的是()A.膀胱充盈時,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均興奮以促進尿液排出B.排尿時,逼尿肌收縮可進一步加強排尿中樞活動,屬于負反饋C.①③都完成排尿,因此反射類型相同D.胸段截癱患者仍可完成排尿,原理與①相同【答案】D〖祥解〗排尿反射中樞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識地控制排尿,說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樞受大腦皮層的控制。【詳析】A、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膀胱的作用是相反的,膀胱充盈時,副交感神經興奮以促進尿液排出,A錯誤;B、排尿時,逼尿肌收縮可進一步加強排尿中樞活動,屬于正反饋調節,B錯誤;C、①是非條件反射,③是條件反射,C錯誤;D、胸段截癱患者仍可完成排尿,是因為排尿的低級中樞(脊髓)存在,但是失去了與大腦皮層之間的聯系,(非條件反射)排尿反射依然可以完成,原理與①(非條件反射)相同,D正確。故選D。5.如圖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PA軸)及其對免疫的部分影響,其中“GC”表示糖皮質激素,“+”表示促進,“-”表示抑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中CRH是促腎上腺皮質激素B.器官移植中大量使用GC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C.據圖推測,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以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D.性激素、腎上腺素分泌的調節也存在“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的調節【答案】C〖祥解〗分級調節是一種分層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腦能夠控制垂體,再由垂體控制相關腺體。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最普遍的調節機制,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負反饋調節是指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變化抑制或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正反饋調節是指某一生成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變化促進或加強最初所發生的變化。【詳析】A、圖中CRH是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A錯誤;B、GC可降低機體免疫力,器官移植中適量使用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不能大量使用,會使器官移植者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下降,B錯誤;C、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功能過強導致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降低免疫力,所以可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C正確;D、腎上腺素是由下丘腦發出的神經直接作用于腎上腺髓質分泌的,不存在分級調節,D錯誤。故選C。6.在離體實驗條件下,突觸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處理后,膜電位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P點前膜電位保持不變,說明沒有離子進出細胞B.P點時曲線Ⅰ的上升段是Na+以被動運輸方式內流所致C.P點時用藥物促使突觸后膜Cl-通道開放,膜電位變化應為曲線ⅢD.P點時用藥物阻斷突觸后膜Na+通道,同時給予適宜刺激,膜電位變化應為曲線Ⅳ【答案】B〖祥解〗分析題圖可知,Ⅰ突觸后膜膜內電位增加逐漸變成正值,然后一直維持正電位不變,此時突觸后膜持續興奮;Ⅱ突觸后膜膜內電位增加逐漸變成正值,然后恢復靜息電位,此時突觸后膜興奮;Ⅲ一直是靜息電位,此時突觸后膜不興奮;Ⅳ突觸后膜膜內電位進一步降低,此時突觸后膜抑制。【詳析】A、P點前膜電位保持不變,此時細胞處于靜息狀態,靜息電位的維持是由于鉀離子外流,A錯誤;B、P點時曲線Ⅰ的上升段是動作電位的產生過程,動作電位是由于鈉離子以被動運輸(協助擴散)的方式內流所致,B正確;C、P點時用藥物促使突觸后膜氯離子通道開放,氯離子內流,會使膜內負電荷增多,膜電位會進一步降低,膜電位變化應為曲線Ⅳ,C錯誤;D、P點時用藥物阻斷突觸后膜鈉離子通道,同時給予適宜刺激,鈉離子無法內流,不能形成動作電位,膜電位變化應為曲線Ⅲ,D錯誤。

故選B。7.B細胞抗原受體(BCR)是分布在B細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特異性識別抗原。多個BCR與病原體表面的抗原結合而聚集在一起,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可推測吞噬細胞、記憶B細胞表面也具有BCRB.BCR聚集的過程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C.B細胞表面的BCR與其分化為漿細胞后產生的抗體識別的抗原不同D.不同B細胞表面的BCR肯定不同【答案】B〖祥解〗體液免疫過程:①一些病原體可以和B細胞接觸,為激活B細胞提供第一個信號;②樹突狀細胞、B細胞等抗原呈遞細胞攝取病原體,而后對抗原進行處理,呈遞在細胞表面,然后傳遞給輔助性T細胞;③輔助性T細胞表面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這是激活B細胞的第二個信號;輔助性T細胞開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細胞因子;④B細胞受到兩個信號的刺激后開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為漿細胞,小部分分化為記憶B細胞。細胞因子能促進B細胞的分裂、分化過程。⑤漿細胞產生和分泌大量抗體,抗體可以隨體液在全身循環并與病原體結合。抗體與病原體的結合可以抑制病原體的增殖或對人體細胞的黏附。【詳析】A、BCR是分布在B細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特異性識別抗原。吞噬細胞能識別抗原,但不具有特異性,其表面不具有BCR;記憶B細胞可特異性識別抗原,但其表面的受體不是BCR,A錯誤;B、多個BCR與病原體表面的抗原結合而聚集在一起,這一過程中BCR的位置發生了改變,體現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B正確;C、B細胞表面的BCR與其分化為漿細胞后產生的抗體能特異性識別同一種抗原,C錯誤;D、不同B細胞表面的BCR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錯誤。故選B。8.草莓含有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具有調節免疫、延緩衰老、改善皮膚狀態等功效,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水果。關于草莓生長發育過程,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弱光刺激可以作為春化信號,調控草莓開花B.果實發育的最初階段生長素含量較高,主要是促進果實發育C.發育后期乙烯含量增加,加快了花青素的合成,促進草莓由青果變紅果D.種植過密會導致草莓徒長,可能與環境中光信號變化有關,光敏色素將光信號傳遞到細胞核內發揮作用【答案】A〖祥解〗激素調節與植物生命活動的關系:激素調節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光照、溫度等環境因子的變化,會引起植物體內產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內的多種變化,進而對基因組的表達進行調節。【詳析】A、春化作用是指低溫誘導促使植物開花的作用,而不是弱光刺激,A錯誤;B、在草莓果實發育的最初階段,生長素含量較高,其主要作用是促進果實發育,B正確;C、在草莓發育后期,乙烯含量增加,會加快花青素的合成,從而促進草莓由青果變紅果,促進果實成熟,C正確;D、在高密度種植條件下,植株之間的競爭加劇,光線的穿透力減弱,尤其是對紅光和藍光的吸收和反射發生變化,這些光信號的變化會影響光敏色素的狀態轉換,光敏色素能將光信號傳遞到細胞核內發揮作用,D正確。故選A。9.白蛾蠟蟬幼蟲是北海冠頭嶺上的主要害蟲之一,它們會吸食植物汁液,主要危害龍眼、芒果、黃皮、荔枝等果樹,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甚至導致落果,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進行防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采用標記重捕法可估算北海冠頭嶺上白蛾蠟蟬卵的數量B.在達到K/2值前,對白蛾蠟蟬進行防治,不僅可以節省成本,防治效果也很顯著C.天敵墨胸胡蜂和黑盾胡蜂對白蛾蠟蟬種群數量的影響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D.最好選擇生物防治措施來控制白蛾蠟蟬的數量,因為只有生物防治方法對環境無害【答案】B〖祥解〗一、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分為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兩類。密度制約因素是指其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如競爭、捕食等多種因素。非密度制約因素則是指其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如洪水、火災、嚴寒等多種因素;二、調查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其中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而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詳析】A、白蛾蠟蟬卵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應該采用樣方法估算其數量,而標記重捕法適用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A錯誤;B、種群數量達到K/2值前,種群增長速率相對較小,此時進行防治,害蟲數量相對較少,不僅可以節省成本,防治效果也很顯著,B正確;C、天敵墨胸胡蜂和黑盾胡蜂對白蛾蠟蟬種群數量的影響與白蛾蠟蟬種群密度相關,屬于密度制約因素,非密度制約因素如氣候等與種群密度無關,C錯誤;D、生物防治對環境相對友好,但不是只有生物防治方法對環境無害,一些機械防治方法對環境危害也較小,D錯誤。故選B。10.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眾多湖泊及周圍湖灘濕地組成,是灰鶴理想的越冬地。灰鶴在此越冬,天氣轉暖后遷徙回北方棲息地交配。下圖為1984年至2011年間,該保護區越冬灰鶴的種群數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保護區適合灰鶴越冬,與該地湖灘濕地適合筑巢,利于灰鶴幼仔孵化有關B.灰鶴的種群數量波動表現為周期性波動C.1989年至1992年間灰鶴的自然增長率小于0D.影響灰鶴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決定因素是氣候、食物等【答案】C〖祥解〗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對種群數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年齡組成可以預測一個種群數量發展的變化趨勢。【詳析】A、灰鶴越冬主要是尋找適宜的環境生存,而非在此孵化幼仔,冬季并非灰鶴的繁殖季節,A錯誤;B、從圖中可以看出灰鶴的種群數量波動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波動,周期性波動需要更長時間的數據支持以及明確的波動周期確認,B錯誤;C、1989~1992年灰鶴種群數量在減少,所以自然增長率小于0,C正確;D、氣候、食物等屬于灰鶴種群數量變化的外源性因素,影響灰鶴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決定因素是出生率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等,D錯誤。故選C。11.分布于崇左地區的白頭葉猴為廣西特有的瀕危動物。科學工作者通過紅外觸發相機技術監測到白頭葉猴的種群數量由原來的300多只恢復到了現在的1400多只,以下敘述正確的是()A.由于保護措施得力,白頭葉猴的數量將呈“J”形增長B.為保護白頭葉猴,目前只能用紅外觸發相機技術監測其種群數量C.研究白頭葉猴的數量特征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都屬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年齡結構常作為預測白頭葉猴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答案】D〖祥解〗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詳析】A、在自然環境中,即使保護措施得力,白頭葉猴的數量也不會呈“J”形增長。因為“J”形增長是在理想條件下,即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增長模式。而現實中存在著資源有限、種內斗爭、種間競爭等多種因素限制種群增長,白頭葉猴的增長會呈“S”形增長,A錯誤;B、監測白頭葉猴種群數量的方法有多種,除了紅外觸發相機技術,還可以采用樣方法(適用于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標記重捕法(適用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等,不是只能用紅外觸發相機技術,B錯誤;C、研究白頭葉猴的數量特征屬于種群水平的研究;而研究白頭葉猴與其他物種的關系屬于群落水平的研究,C錯誤;D、年齡結構可以分為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通過分析年齡結構能預測種群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年齡結構常作為預測白頭葉猴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D正確。故選D。12.2024年11月28日,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經過耗時40年的生態治理,實現了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全面鎖邊“合龍”,此次鎖邊工程采用了林草帶建設、光伏治沙以及工程治沙等多種手段,因地制宜發展了如羅布麻、沙漠玫瑰等新興產業。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塔克拉瑪干沙漠上群落的形成過程屬于初生演替B.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廣西貓兒山的生物群落區分的重要特征是物種豐富度C.當地人民的治沙活動影響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光伏發電板下種植的梭梭、沙棘等構成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結構【答案】B〖祥解〗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詳析】A、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塔克拉瑪干沙漠沒有保留有原有生物和土壤等,故該群落形成過程屬于初生演替,A正確;B、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廣西貓兒山的生物群落區分的重要特征是物種組成,B錯誤;C、人類的活動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當地人民的治沙活動影響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確;D、一般群落都具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故光伏發電板下種植的梭梭、沙棘等構成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結構,D正確。故選B。13.著有《時間簡史》的物理學家霍金是一名漸凍癥患者。漸凍癥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發病機理是突觸間隙谷氨酸過多,持續作用引起Na+過度內流,導致神經元損傷,最終導致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患者失去感覺,因為患者體內的傳入神經元也受損B.突觸后膜上NMDA的作用是識別谷氨酸并作為載體蛋白運輸Na+C.傳出神經細胞受損可能是由于谷氨酸引起Na+過度內流,導致神經細胞滲透壓升高,吸水破裂D.患者逐漸吐字不清,主要原因是大腦皮層中語言中樞“S區”受損【答案】C〖祥解〗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三部分構成,在突觸小體內含有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觸間隙,使電信號轉變為化學信號,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興奮或抑制。【詳析】A、因患者是運動性神經元(傳出神經)受損,故傳入神經元正常,因此患者感覺正常,A錯誤;B、由圖可知,突觸后膜上NMDA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谷氨酸的受體,其作用是識別谷氨酸,二是作為鈉離子通道運輸Na+,而不是作為載體蛋白運輸Na+,B錯誤;C、因突觸間隙谷氨酸多,持續作用引起Na+過度內流,造成神經細胞內滲透壓升高,最終吸水漲破,C正確;D、患者逐漸吐字不清,是因為運動神經元受損,導致肌肉逐漸萎縮所致,D錯誤。故選C。14.瘦素是一種由脂肪組織分泌的蛋白質類激素,其含量與脂肪組織大小成正比。當人體的體脂增加時,血清中瘦素含量升高,進而抑制進食并且加速新陳代謝(如圖)。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晝夜節律紊亂,進食頻率過高,會導致瘦素分泌增加,形成瘦素抵抗,引起體重增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控制晝夜節律的中樞位于腦干B.瘦素可以運輸到達全身各處,以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入全身細胞C.正常條件下,人體內瘦素含量升高時會促進饑中樞的興奮D.出現瘦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是靶細胞上瘦素受體數量不足【答案】D〖祥解〗據圖可知,脂肪細胞分泌的瘦素作用于靶細胞,將信號傳導至調節中樞,最終抑制食欲。【詳析】A、控制晝夜節律的中樞位于下丘腦,A錯誤;B、瘦素屬于蛋白質類激素,通過體液運輸到全身并與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瘦素并不進入靶細胞,B錯誤;C、正常條件下,人體內瘦素含量升高時會促進飽中樞興奮,進而停止進食,C錯誤;D、出現瘦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是靶細胞上瘦素受體數量不足,使得瘦素的敏感性降低,D正確。故選D。15.“酸生長理論”認為生長素誘導植物細胞的生長和細胞壁的酸化有關,生長素能促進H+逆濃度梯度向細胞外運輸,使細胞壁周圍pH下降,軟化細胞壁從而促進植物生長。如圖為玉米胚芽鞘中生長素誘導的生長和細胞壁酸化的變化曲線。下列分析或推測不合理的是()A.在60min內隨IAA作用時間的增加,曲線Ⅱ表示的“長度”持續增加B.依據“酸生長理論”判斷,H+運輸至細胞外是主動運輸過程C.若將胚芽鞘放在pH較高的環境中,則將有利于胚芽鞘的生長D.圖乙中IAA作用的時間不同,胚芽鞘的生長速率可能相同【答案】C〖祥解〗分析圖甲,在胚芽鞘生長10min后,用IAA處理胚芽鞘,由曲線Ⅰ可知,胚芽鞘細胞壁酸化速率先快后減慢,由曲線Ⅱ可以看出,隨著IAA作用時間的延長,胚芽鞘長度逐漸增加,且生長速度加快。分析圖乙,IAA處理后,胚芽鞘生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詳析】A、根據圖示可知,在60min內隨IAA作用時間的增加,曲線Ⅱ表示的“長度”持續增加,長度與時間呈正相關,A正確;B、“酸生長理論”認為生長素能促進H+逆濃度梯度向細胞外運輸,因此H+運輸至細胞外是主動運輸過程,B正確;C、通過題干“酸生長理論”認為生長素誘導植物細胞的生長和細胞壁的酸化有關,生長素能促進H+逆濃度梯度向細胞外運輸,使細胞壁周圍pH下降,軟化細胞壁從而促進植物生長”可知,低pH值條件促進植物生長,故胚芽鞘放在pH較高環境中,抑制胚芽鞘的生長,C錯誤;D、圖乙BC段和CD段都表明生長素促進生長,但促進的效果先增加后減少,所以圖乙中IAA作用的時間不同,胚芽鞘的生長速率有可能相同,D正確。故選C。16.我國古文、古詩詞中記載了很多的生物學現象,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體現了二者之間的捕食關系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說明了植物間種間競爭關系C.“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描述了種群的季節性變化D.“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答案】C〖祥解〗種間關系是指不同物種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關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種間競爭和捕食等。【詳析】A、螟嶺是一種綠色小蟲,蜾贏是一種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放在窩里,產卵在他們的身體里,卵孵化后以螟蛉為食,“螟嶺有子,蜾蠃負之”體現的種間關系是捕食,A正確;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說明了植物間的種間競爭關系,B正確;C、群落的季節性:由于陽光、溫度、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描述了群落的季節性變化,C錯誤;D、“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正確。故選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17.針灸是我國醫學界的瑰寶。2021年我國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證明針灸的現代模式—電針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激活Prokr2感覺神經元進行傳導,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可在脂多糖(LPS)引起的炎癥反應中發揮抗炎作用。(1)針灸可激活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從而發揮抑制炎癥的作用,在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時,該過程的效應器是______。(2)研究人員利用同等強度的電針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樞穴,并沒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應,可能的原因是腹部不存在______。這也解釋了針灸需要刺激特定穴位。(3)為驗證該療法的抗炎效果,科學家可以通過電針刺小鼠足三里(ST36)穴位,檢測Prokr2感覺神經元膜內電位變為______,檢測腸巨噬細胞外______的含量降低。(4)針灸講究“穴位有講究,輕重不一樣”。下圖分別為細針和粗針進行針灸治療時,針刺部位附近神經末梢的電位變化。據圖回答一般細針治療不產生痛覺的原因可能是______。(5)研究發現針灸還具有鎮痛作用,但在鎮痛藥物充足的今日,針刺鎮痛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相對鎮痛藥物,針刺鎮痛的優點有哪些?(舉出一點即可)____________。【答案】(1)迷走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腎上腺(2)Prokr2神經元(或相應的感受器)(3)①.正電位②.TNF-α(4)細針刺激產生的電位差不能達到閾電位(5)防止過敏、出現副作用、產生依賴等〖祥解〗一、神經沖動的產生:靜息時,神經細胞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大,鉀離子大量外流,形成內負外正的靜息電位;受到刺激后,神經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增大,鈉離子內流,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興奮部位和非興奮部位形成電位差,產生局部電流,興奮傳導的方向與膜內電流方向一致。二、興奮在神經元之間需要通過突觸結構進行傳遞,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其具體的傳遞過程為:興奮以電流的形式傳導到軸突末梢時,突觸小泡釋放遞質(化學信號),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產生膜電位(電信號),從而將興奮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小問1詳析】Prokr2神經元與感受器相連是感覺神經元,迷走神經與效應器相連,是運動神經元,針灸可激活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從而發揮抑制炎癥的作用,該過程的效應器是迷走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腎上腺。【小問2詳析】結合題干“證明針灸的現代模式—電針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激活Prokr2感覺神經元進行傳導,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可在脂多糖(LPS)引起的炎癥反應中發揮抗炎作用”可知,引發相應反應時刺激的部位為小鼠后肢穴位,而研究人員刺激的是小鼠腹部的天樞穴,若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2神經元(或腹部不存在足三里對應的感受器),則會出現并沒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應的現象,這也為針灸抗炎需要在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釋。【小問3詳析】為驗證該療法的抗炎效果,科學家可以通過電針刺小鼠足三里(ST36)穴位,檢測Prokr2感覺神經元膜內電位變為正電位,檢測腸巨噬細胞外TNF-α的含量降低。【小問4詳析】若外界刺激沒有超過閾值(沒有超過閾電位),則不會引起動作電位,圖中細針刺激引起的膜內外電位差沒有超過閾值(沒有超過閾電位),所以細針治療未引起動作電位;粗針扎穴位時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導致Na+內流,從而產生動作電位;所以針灸治療需要對針的粗細進行選擇。【小問5詳析】針灸具有防止過敏、出現副作用、產生依賴等優點。18.甲型流感病毒(IAV)為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