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7頁(共17頁)第三單元B卷一.選擇題(共19小題)1.(2023秋?安慶期末)下面是清政府在對外交往中稱呼用語的變化,變化說明()年代“天朝”使用頻率“中國”使用頻率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滿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6次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咸豐《籌辦夷務始末》前五卷約5次遷漸取代天朝光緒幾乎不用A.體現國人天朝上國的優越心態 B.清政府對外交往開始掌握主動權 C.近代中國外交取得豐碩成果 D.清政府逐漸形成對等的外交理念2.(2024?鼓樓區一模)乾隆《吳江縣志》說:“凡邑中所產,皆聚于盛澤鎮,天下衣被多賴之,富商大賈數千里輦萬金來買者,摩肩聯袂,如一都會焉。”材料反映()A.高產農作物的傳入 B.徽州府商人的崛起 C.大城市經濟的興盛 D.工商業市鎮的繁榮3.(2024?九龍坡區校級一模)學者孫機在其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梳理了許多農作物的傳入時間。根據如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描述符合史實的一項是()作物原產地傳入時間作物原產地傳入時間葡萄大宛西漢白薯(番薯)美洲明西瓜非洲五代辣椒(蕃椒)美洲明玉米美洲明西紅柿(番茄)美洲明A.西周的諸侯國君覲見周王時普遍進貢葡萄 B.魏晉南北朝時期西瓜在我國南方大量種植 C.表中的農作物均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 D.白薯、玉米等農作物傳入有助于人口增長4.(2024秋?朝陽區期末)19世紀后半期,清政府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是()A.設臺灣府 B.設置行省 C.開埠通商 D.土地改革5.(2024?宜興市模擬)歸納法是一種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下列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階段特征,歸納正確的是()A.夏商周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秦漢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6.(2023秋?寶應縣期末)該機構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機構統領者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于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他們也無不隨從在側。該機構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上述材料中的“機構”是()A.內閣 B.南書房 C.錦衣衛 D.軍機處7.(2024?西湖區校級模擬)嘉慶《瀏陽縣志》記載:“山土只種包粟、番薯之類雜糧以佐饔飧”。材料描述現象出現的背景是()A.葡萄的引進 B.玉米、紅薯的引進 C.戰亂的破壞 D.社會的動蕩8.(2024?中原區校級四模)康熙皇帝率軍親征,平定噶爾丹叛亂;雍正時期設置駐藏大臣,有效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這些史實共同反映了()A.清朝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B.清朝疆域版圖的擴張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D.盛世局面的社會景象9.(2024春?蓮湖區期末)《檐曝雜記》記載:“天子無日不與大臣相見,無論宦寺不得參,即承旨諸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此處的“大臣”應該就職于()A.議政王大臣會議 B.南書房 C.軍機處 D.內閣10.(2024?朝陽區校級三模)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一整套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如表反映了我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趨勢是()朝代宋朝明朝清朝政治措施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廢丞相、設內閣設軍機處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C.監察制度的進一步加強 D.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11.(2024?紅橋區一模)“脫離羅剎入樂土,自此畜牧安升平。渥巴錫汗識向背,遷鶯出谷茲為榮。”詩歌反映的歷史事件()A.譜寫了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光輝篇章 B.促進了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 C.標志著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 D.奠定了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12.(2024春?宜春期末)康熙、乾隆等皇帝幾乎每年夏秋之際都要在承德避暑山莊居住五個月左右,與蒙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領行圍打獵,把酒言歡。同時仿照五臺山、蒙古、新疆、西藏各地的寺廟,環繞避暑山莊東、北方向,修建漢、藏佛教寺廟。這反映出清朝統治者()A.生活奢靡,好大喜功 B.平定叛亂,加強治理 C.設置機構,管轄邊疆 D.因俗而治,鞏固統一13.(2024秋?河北區期末)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臺灣府設置于()A.1684年 B.1793年 C.1885年 D.1895年14.(2024?嵐山區二模)流行語和關鍵詞是一個時代的標簽,在一檔文化節目中出了四組關鍵詞,其中最符合明清時期特征的一組是()A.諸侯、井田制、青銅器、國家 B.皇帝、郡縣制、車同軌、長城 C.匈奴、推恩令、五銖錢、儒家 D.內閣、軍機處、青花瓷、商幫15.(2024?平城區二模)《紅樓夢》中敘述了賈府的親戚、身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沒事人一般”,自謂“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了的”;滿面笑容的鳳姐接過三千兩銀子的賄賂,神不知鬼不覺地害死兩條人命;賈珍、賈璉、賈蓉這群賈府的“爺兒”們,更是毫不掩飾地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這說明《紅樓夢》()A.塑造了官逼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 B.批判了封建頑固勢力的黑暗 C.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腐朽 D.體現了古典現實主義的風格16.(2024?江西)如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A.人地矛盾突出 B.農業生產恢復 C.階級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嚴重17.(2024?青島)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為名廢相,認為丞相既廢,“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據載,廢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書多達1660件,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材料說明()A.皇權在不斷削弱,相權在不斷加強 B.廢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 C.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設置了丞相 D.廢除丞相后,決策的正確性提高18.(2024?豐城市校級開學)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撫劉與義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類是經商的,第二類是務農的,第三類是謀入營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讀書入仕,其俗殊屬可笑。”這表明()①當時山西人重視商業②當時山西人厭倦讀書入仕③雍正帝信奉“重農抑商”④雍正帝希望文教昌明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9.(2024?銀川校級一模)朱元璋說: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這表明他()A.立下“祖訓”以加強皇權 B.認識到官場風氣十分不正 C.廢除帝制以擴大統治基礎 D.與子孫與丞相間矛盾激化二.材料題(共1小題)20.(2024春?儋州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說:“其(夷狄)情與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他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二材料三1683年,清軍兩萬人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1684年,清朝設置管理機構,隸屬福建省。管理機構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據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列舉唐朝與西藏地區交往的史實一例。(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中正式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封號的清朝皇帝,寫出康熙帝冊封的另一位宗教首領的封號。(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是如何管理臺灣的?
第三單元B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DDBDDBCCAA題號1213141516171819答案DADBABAA一.選擇題(共19小題)1.(2023秋?安慶期末)下面是清政府在對外交往中稱呼用語的變化,變化說明()年代“天朝”使用頻率“中國”使用頻率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滿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6次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咸豐《籌辦夷務始末》前五卷約5次遷漸取代天朝光緒幾乎不用A.體現國人天朝上國的優越心態 B.清政府對外交往開始掌握主動權 C.近代中國外交取得豐碩成果 D.清政府逐漸形成對等的外交理念【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閉關鎖國的相關知識。解題關鍵在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材料的正確解讀。【解答】依據題干材料“天朝”使用頻率降低、“中國”使用頻率升高,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逐漸形成對等的外交理念,D項正確;“天朝”使用頻率不斷提高才能體現天朝上國的優越心態,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清政府的對外交往并沒掌握主動權的說法不正確,排除B項;近代中國是一部受侵略的歷史,近代中國外交取得豐碩成果的說法不正確,且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識記閉關鎖國的相關史實。2.(2024?鼓樓區一模)乾隆《吳江縣志》說:“凡邑中所產,皆聚于盛澤鎮,天下衣被多賴之,富商大賈數千里輦萬金來買者,摩肩聯袂,如一都會焉。”材料反映()A.高產農作物的傳入 B.徽州府商人的崛起 C.大城市經濟的興盛 D.工商業市鎮的繁榮【分析】本題考查清朝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凡邑中所產,皆聚于盛澤鎮,天下衣被多賴之,富商大賈數千里輦萬金來買者,摩肩聯袂,如一都會焉”及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繁榮的景象,D項正確;明清時期高產作物的引進,提高了糧食產量,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明清時期地域性的商幫興起,其中最著名的是晉商和徽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市鎮,與大城市經濟的興盛無關,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清朝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3.(2024?九龍坡區校級一模)學者孫機在其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梳理了許多農作物的傳入時間。根據如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描述符合史實的一項是()作物原產地傳入時間作物原產地傳入時間葡萄大宛西漢白薯(番薯)美洲明西瓜非洲五代辣椒(蕃椒)美洲明玉米美洲明西紅柿(番茄)美洲明A.西周的諸侯國君覲見周王時普遍進貢葡萄 B.魏晉南北朝時期西瓜在我國南方大量種植 C.表中的農作物均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 D.白薯、玉米等農作物傳入有助于人口增長【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經濟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白薯和玉米等高產作物從美洲傳入中國和種植,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助于人口增長,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葡萄在西漢時期才傳入中國,西周時期不可能進貢葡萄,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瓜在五代時期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可能大量種植,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表中的農作物有些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如葡萄,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4.(2024秋?朝陽區期末)19世紀后半期,清政府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是()A.設臺灣府 B.設置行省 C.開埠通商 D.土地改革【分析】考查清朝在臺灣的建制。【解答】A.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和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B.清政府于1885年決定在臺灣建立行省。臺灣建省,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推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C.19世紀后半期,臺灣并未開埠通商,排除C項。D.土地改革是指政府對土地使用和制度等方面進行的大調整,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故選:B。【點評】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識記能力,掌握清朝在臺灣建制的相關知識。5.(2024?宜興市模擬)歸納法是一種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下列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階段特征,歸納正確的是()A.夏商周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秦漢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屬理解層面的要求,需要結合明清時期的史實進行歸納概括。【解答】A.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時期,排除。B.史前時期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時期,排除。C.隋唐時期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排除。D.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時期,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階段特征就是對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進行綜合概括。平時注意依據目錄中的單元主題列相應史實,或者依據史實歸納主題,反復訓練,靈活作答。6.(2023秋?寶應縣期末)該機構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機構統領者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于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他們也無不隨從在側。該機構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上述材料中的“機構”是()A.內閣 B.南書房 C.錦衣衛 D.軍機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軍機處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軍機處這一特殊機構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據材料“該機構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材料中的“機構”是軍機處,D項正確;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洲貴族組成,它作出的決定,連皇帝也不能改變,限制了皇權,排除A項;康熙帝始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排除B項;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軍機處的相關史實。7.(2024?西湖區校級模擬)嘉慶《瀏陽縣志》記載:“山土只種包粟、番薯之類雜糧以佐饔飧”。材料描述現象出現的背景是()A.葡萄的引進 B.玉米、紅薯的引進 C.戰亂的破壞 D.社會的動蕩【分析】本題考查清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引入中國,B項正確;葡萄是絲綢之路開辟后,傳入中原的,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題干現象出現的背景是玉米、紅薯的引進,與戰亂的破壞、社會的動蕩無關,排除C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清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8.(2024?中原區校級四模)康熙皇帝率軍親征,平定噶爾丹叛亂;雍正時期設置駐藏大臣,有效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這些史實共同反映了()A.清朝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B.清朝疆域版圖的擴張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D.盛世局面的社會景象【分析】本題考查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可知,清朝時期通過平定叛亂、設立機構等,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故C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君主專制強化無關,排除A;題干重在強調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不是疆域版圖的擴大,排除B;題干反映的是對邊疆管轄的措施,與社會景象無關,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史實共同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9.(2024春?蓮湖區期末)《檐曝雜記》記載:“天子無日不與大臣相見,無論宦寺不得參,即承旨諸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此處的“大臣”應該就職于()A.議政王大臣會議 B.南書房 C.軍機處 D.內閣【分析】本題考查軍機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雍正年間,朝廷臨時設立軍機房,處理西北軍務,不久改名軍機處,成為常設機構,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題干中的“大臣”應該就職于軍機處。故C符合題意;題干中的“大臣”應該就職于軍機處,不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內閣,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軍機處,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中的“大臣”應該就職于軍機處。10.(2024?朝陽區校級三模)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一整套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如表反映了我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趨勢是()朝代宋朝明朝清朝政治措施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廢丞相、設內閣設軍機處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C.監察制度的進一步加強 D.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的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表格內容“宋朝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可知,從宋到清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皇權不斷強化,最后軍機處的設置達到頂峰。表格反映了我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A項正確;宋朝國家不統一,排除B項;材料信息與監察制度、民族交融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的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1.(2024?紅橋區一模)“脫離羅剎入樂土,自此畜牧安升平。渥巴錫汗識向背,遷鶯出谷茲為榮。”詩歌反映的歷史事件()A.譜寫了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光輝篇章 B.促進了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 C.標志著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 D.奠定了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分析】本題考查了渥巴錫。明朝末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西遷到伏爾加河下游游牧。【解答】題干詩歌反映的是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771年,帶領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的杰出首領是渥巴錫。明朝末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西遷到伏爾加河下游游牧,后因不堪忍受沙俄壓迫,在其杰出首領渥巴錫領導下,萬里東歸,返回新疆,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回歸祖國。12.(2024春?宜春期末)康熙、乾隆等皇帝幾乎每年夏秋之際都要在承德避暑山莊居住五個月左右,與蒙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領行圍打獵,把酒言歡。同時仿照五臺山、蒙古、新疆、西藏各地的寺廟,環繞避暑山莊東、北方向,修建漢、藏佛教寺廟。這反映出清朝統治者()A.生活奢靡,好大喜功 B.平定叛亂,加強治理 C.設置機構,管轄邊疆 D.因俗而治,鞏固統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措施及特點,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乾隆等皇帝與蒙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領的交往,以及仿照各地寺廟修建的漢、藏佛教寺廟,都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并試圖通過文化和宗教的交流來鞏固國家的統一,D項正確;清朝統治者的活動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外交的目的,不能反映他們生活奢靡和好大喜功,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直接提及平定叛亂的內容,排除B項;題目中確實提到了清朝與邊疆地區的關系,但并未明確提及設置機構來管轄邊疆,比如駐藏大臣、伊犁將軍等,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鞏固國家統一,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24秋?河北區期末)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臺灣府設置于()A.1684年 B.1793年 C.1885年 D.1895年【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加強對臺灣的管轄,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A項正確;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了西藏地方的行政體制和法規,與臺灣府設置時間無關,B項錯誤;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并非臺灣府設置的時間,C選錯誤;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也不是臺灣府設置的時間,D項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臺灣府的設置,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4.(2024?嵐山區二模)流行語和關鍵詞是一個時代的標簽,在一檔文化節目中出了四組關鍵詞,其中最符合明清時期特征的一組是()A.諸侯、井田制、青銅器、國家 B.皇帝、郡縣制、車同軌、長城 C.匈奴、推恩令、五銖錢、儒家 D.內閣、軍機處、青花瓷、商幫【分析】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軍機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明清時期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設置了內閣和軍機處;明朝時期手工業繁榮,景德鎮是當時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遠銷國內外;當時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故D正確;“諸侯、井田制、青銅器、國家”是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A;“皇帝、郡縣制、車同軌、長城”是秦朝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B;“匈奴、推恩令、五銖錢、儒家”是漢朝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軍機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最符合明清時期特征的一組是內閣、軍機處、青花瓷、商幫。15.(2024?平城區二模)《紅樓夢》中敘述了賈府的親戚、身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沒事人一般”,自謂“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了的”;滿面笑容的鳳姐接過三千兩銀子的賄賂,神不知鬼不覺地害死兩條人命;賈珍、賈璉、賈蓉這群賈府的“爺兒”們,更是毫不掩飾地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這說明《紅樓夢》()A.塑造了官逼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 B.批判了封建頑固勢力的黑暗 C.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腐朽 D.體現了古典現實主義的風格【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曹雪芹的《紅樓夢》記述的內容的相關史實。《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解答】據材料可知,《紅樓夢》中敘述了賈府的親戚、身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沒事人一般”,自謂“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了的”;滿面笑容的鳳姐接過三千兩銀子的賄賂,神不知鬼不覺地害死兩條人命;賈珍、賈璉、賈蓉這群賈府的“爺兒”們,更是毫不掩飾地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這說明《紅樓夢》批判了封建社會(頑固勢力)的黑暗。清朝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描寫了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愛情悲劇,深刻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紅樓夢》,而《水滸傳》塑造了官逼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紅樓夢》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并未涉及“君主專制統治制度”的內容,排除C項;古典主義崇尚古風,多是選擇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和故事這類嚴肅的題材,力圖用古典的法則來“改造”現實生活的物象;而現實主義則是以贊美大自然、描繪現實中普通人的生活為主旨,直接關注和評判社會現實本身,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曹雪芹的《紅樓夢》記述的內容的相關史實。16.(2024?江西)如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A.人地矛盾突出 B.農業生產恢復 C.階級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嚴重【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明清經濟的發展的相關知識推斷出答案。【解答】據材料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數量逐年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說明清朝中期人口增長使人地矛盾突出,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數量與人均耕地面積的變化,不能反映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階級矛盾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數量與人均耕地面積的變化,無法推斷出土地兼并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知識。考查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17.(2024?青島)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為名廢相,認為丞相既廢,“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據載,廢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書多達1660件,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材料說明()A.皇權在不斷削弱,相權在不斷加強 B.廢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 C.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設置了丞相 D.廢除丞相后,決策的正確性提高【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朝皇權強化與八股取士,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和結合所學知識,明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丞相,之后造成皇帝工作量加大,B項正確;廢除丞相加強皇權,排除A項;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項;材料反映廢除丞相后增加皇帝工作量,沒有體現決策的正確性提高,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朝皇權強化與八股取士,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8.(2024?豐城市校級開學)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撫劉與義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類是經商的,第二類是務農的,第三類是謀入營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讀書入仕,其俗殊屬可笑。”這表明()①當時山西人重視商業②當時山西人厭倦讀書入仕③雍正帝信奉“重農抑商”④雍正帝希望文教昌明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分析】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題干所給材料中“山西人第一類經商”表明,當時山西人非常重視商業,①說法正確;題干所給材料中“其俗殊屬可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雍正皇帝信奉“重農抑商”政策,③說法正確;故A符合題意;當時山西人已經厭倦讀書入仕與題干所給材料中“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讀書入仕”不符,②說法錯誤;題干材料不能說明雍正帝希望文教昌明,④說法錯誤,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當時山西人重視商業、雍正帝信奉“重農抑商”。19.(2024?銀川校級一模)朱元璋說: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這表明他()A.立下“祖訓”以加強皇權 B.認識到官場風氣十分不正 C.廢除帝制以擴大統治基礎 D.與子孫與丞相間矛盾激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在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所以,朱元璋是在告誡后代,不得設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專權,以加強皇權,鞏固統治,A項正確;認識到官場風氣十分不正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廢除帝制以擴大統治基礎,說法錯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士資格證考試潛力挖掘試題及答案
- 惠策集團筆試題及答案
- 殘疾篩查試題及答案解析
- 湖南化學特崗試題及答案
- 安全專項應急預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考試常見問題與試題及答案
- 醫學基礎知識復習方式的多樣性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職業規劃試題及答案
- 激光技術工程師考試方案設計
- 藥物相互作用臨床案例分析試題及答案
- rpa財務機器人實訓總結1000字
- 設備供應進度計劃供貨進度及保證方案1
- 幼兒疾病預防與照護(嬰幼兒照護)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 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處置程序及方法
- 企業物料儲存保管搬運管理辦法
- 急危重癥護理學第四版電子版參考文獻格式
- 鍋爐延期檢驗申請書
- 用Excel求解運籌學中最大流問題詳細操作示例
-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大單元作業設計案例(一)
- 紅色故事宣講《小蘿卜頭的故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