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試卷_第1頁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試卷_第2頁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試卷_第3頁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試卷_第4頁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試卷姓名: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評分一、語言知識及其運用(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這二個月的語文學習,可謂精彩而豐富。我們徜徉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風情畫卷里,感受著多樣的生活方式,多彩的地域文化,魯迅的《社戲》,帶我們領略了江南水鄉的民風民俗,雖然戲臺上的戲十分熱鬧,但是那皎潔月光下的一路玩耍、一路情誼才是迅哥兒真正懷念的,賀敬之的《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展現了陜北特色的景觀與人情,語言質樸,情感熱烈。劉成幸的那場()安塞腰鼓()則擊打得氣勢磅①(bó),②()我們也通過一篇篇古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們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們還誦讀了《詩經》,學習了比興手法,體會了細膩真摯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先秦古詩重幸疊句的韻律之美。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填入橫線處①的字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jiáo搏 B.jiǎo搏C.jiáo礴 D.jiǎo礴2.在文中橫線②處填入詞語,恰當的是()A.驚心動魄 B.跌宕起伏 C.震撼人心 D.抑揚頓挫3.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標點符號,正確的一項是()A.“”, B.“”。C.《》, D.《》。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正確的一項是()A.感受了先秦古詩重章疊句的韻律之美,體會了古人細膩真摯的美好情感。B.體會了細膩真摯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先秦古詩回環往復的韻律之美。C.感受了細膩真摯的古人的美好情感,體會了先秦古詩重章疊句的韻律之美。D.體會了細膩真摯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重章疊句的先秦古詩韻律之美。5.五四青年節就快到了,小郡撰寫了一些跟“五四”主題有關的演講草稿,請幫助他將這些草稿排列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①一方面,這個偉大的時代為新時代青年提供了更優越的發展環境、更廣闊的成長空間。②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③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五四精神。④在今天,新時代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肩負著“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時代使命。⑤另一方面,時代呼喚擔當,需要廣大青年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為時代發展進步注入強大青春動力。A.④①⑤②③ B.④①⑤③②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①⑤②6.在年級舉辦的“漫步古代詩文,感受先賢情懷”主題活動中,有一個根據名家作品對對子的內容。現在請你根據所給的上聯,選擇合適的下聯,最恰當的一項是()上聯:白居易游錢塘湖,喜看早鶯爭暖樹下聯:____A.柳宗元游小石潭,凄神寒骨景幽邃B.陶淵明構桃花源,美好理想千古慕C.王安石登飛來峰,浮云難掩赤子心D.文天祥過零丁洋,甘愿丹心照汗青二、古詩文閱讀和積累(20分)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宿洞霄宮林逋①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注釋】①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隱士,來此游覽,寫下他的觀感。此詩就是其中的一首。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從山寫起“不可盡”寫出山之大,“秋”點明時令。B.頸聯寫鳥飛到樹蔭下,落日照著山林,亂蟬聲噪,時間流轉,層次分明。C.尾聯遐思悠悠,意境優美,空山寂靜,無人與作者享受秋夜雨打芭蕉的情韻。D.全詩飽含作者對洞霄宮美景的喜愛,也流露出作為隱土的清高和傲骨。8.請分析頷聯寫景有怎樣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昔者,齊桓公出游于野,見亡國故城郭氏①之墟②。問于野人曰:“是為何墟?”野人曰:“是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為③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惡惡。”桓公曰:“善善而惡惡,人之善行也,其所以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惡惡而不能去,是以為墟也。”桓公歸,以語管仲,管仲曰:“其人為誰?”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賞焉。(節選自劉向《新序》)【注釋】①郭氏:姓郭的家族。②墟:荒廢的城址。③曷為:為什么。9.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昔善其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善善而不能行,惡惡而不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賞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管仲說齊桓公為“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填補下列名句的空缺處。(1)好朋友即將轉學到外地,離別之際依依不舍,你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兩句來安慰他。(2)《蒹葭》中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起筆就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的詩句是“,”。(3)《桃花源記》中綜合視覺和聽覺,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三、現代文閱讀(30分)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①亞洲象四肢粗壯,幾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體型龐大,雄性肩高可達3.2米,體重可達5.4噸。亞洲象有著很高的智商和獨特的思維能力,更有堪比人類的記憶力,它們能精準記住大面積區域內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亞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尋找食物和季節遷移時,它們都能在叢林中開辟新的“象道”,偶爾也會借用人類開辟的道路。②在西雙版納,1991-1995年,有30頭亞洲象因偷獵致死。1996-2005年,亞洲象得到嚴格保護,中國境內的大象基本擺脫了被獵殺的厄運。人象沖突的焦點,已經從盜獵和殺戮,變成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摘編自劉東黎《觀象》)材料二:①2021年,一群來自西雙版納的野生亞洲象一路向北遷移,進入昆明。在當地政府的柔性引導和細心呵護下,終于,它們在外“游蕩”數月后,向南跨過元江,重返家園。②這群陸地“巨無霸”的大膽行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體專門做了一期節目,詳細介紹這次長達數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稱“中國政府對遷移中大象的呵護令人印象深刻”。而網友則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達,大象之旅詮釋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③顯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經成為一個縮影,見證了中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近些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保護了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在維護重要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摘編自《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美麗的中國,看生機如此盎然》,《光明日報》)材料三:生物多樣性不僅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還包括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一方面,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并且與其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另一方面,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滅絕,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摘編自《生物學》,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3.下列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現如今中國境內人象沖突的焦點已不再是盜獵與殺戮。B.2021年,來自西雙版納的野生亞洲象的“奇幻旅行”,路途遠,歷時長,引人注目。C.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D.亞洲象在尋找食物和季節遷移的時候,往往借用人類在叢林中開辟的道路作為“象道”。14.文中材料一畫橫線的語段綜合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說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會“行走”的瀑布劉漢斌①瀑布,也叫河流跌水,是河流演化中一種常見的形式,也是河流演化的一個階段。大部分河流在形成演化中都會形成瀑布,然后逐漸退縮,到最后夷平,然后進行新一輪的退縮與循環。在我們看來,這其中的退縮就是瀑布在后退:不過,由于人類的生命太過短暫,在河流演化史中只占短短的幾十年,導致人類無法以肉眼窺見瀑布的后退。幸好,古人用文字幫我們記錄了下來。以壺口瀑布為例,《尚書·禹貢》記載,大禹鑿河導流時,孟門緊連壺口,而今天的孟門在壺口瀑布下游約5000米處。在幾千年的時光中,壺口瀑布從孟門逐漸退縮到目前的位置。假如時間按5000年計算,那么壺口瀑布“行走”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②原來,這一切都是河流溯源侵蝕的杰作。河流為什么會發生溯源侵蝕呢?③這是因為河流在形成演化過程中由于構造抬升或侵蝕基準面的變化,會形成一個個河道斷面或者河道臺階;之后,隨著河流的演化,河水會逐漸磨平或者說夷平這些斷面。河流磨平或者夷平這些斷面的過程就是溯源侵蝕的過程。這些斷面或者臺階在地貌上的表現就是瀑布,它們在地質上又被稱為河流的裂點。換句話說,河流的溯源侵蝕是以河流裂點后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我國的壺口瀑布、黃果樹瀑布、云臺山瀑布無不如此。必須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點。如廬山瀑布,只是廬山山麓的季節性水流,并不是河流的裂點。④那么,裂點的地質作用又有哪些呢?裂點在河流地貌中較為常見,它們在河道中常以急流、跌水、瀑布等形式出現,對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理想條件下,河流河床的縱剖面為一條平緩圓滑的下凹曲線;但當構造抬升或侵蝕基準面下面相對下降時,河床會突然抬升,形成一個新的侵蝕基準點,并由此開始溯源侵蝕。新形成的較陡的河段和早期形成的平緩河段之間的緩陡坡段間的轉折處即成為裂點。裂點的出現表明河流開始溯源侵蝕,裂點的后退則標志著溯源侵蝕的過程,裂點的消亡即代表河流溯源侵蝕結束。河流溯源侵蝕的結果就是河流的加寬、加深與延長。像黃河壺口段“十里龍槽”的出現,就是黃河溯源侵蝕導致河道加深、延長的結果。⑤回顧壺口瀑布的歷史,你會發現,大約100萬年前,壺口瀑布并不在山西吉縣和陜西宜川交界處,而是遠在下游65千米的龍門。由于地殼運動,龍門巖層發生斷裂,形成東西方向的斷層,自北向南流淌的黃河水在經過斷層時形成了瀑布。自形成開始,河水裹挾著泥沙,就像一塊流動的砂紙,不斷打磨河床的臺階,使得瀑布的基點一直往上游移動。換句話說,每一秒壺口瀑布都在發生著變化。據估算,在溯源侵蝕作用下,壺口瀑布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動。⑥孟門曾經是昔日壺口瀑布所在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蝕,裂點不斷沿河向上游推移,壺口瀑布下的深潭由此延伸成“十里龍槽”。如今,這段黃河的裂點已到達龍王辿,即今之壺口瀑布:而孟門山就是較近地質時期裂點后退與河流下切時遺留在河床的兩個石島,壺口瀑布、“十里龍槽”乃至孟門山,都是黃河水流沖刷出來的。⑦未來,隨著繼續的溯源侵蝕,黃河壺口段的河道將繼續加寬。到那時,“十里龍槽”將不復存在,而壺口瀑布也將最終消亡。(選自2023年第3期《百科知識》,有刪改)15.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根據文中的相關知識可知,《尚書·禹貢》記載的壺口瀑布的位置,與課文《壺口瀑布》(梁衡)所描寫的壺口瀑布的位置相距約5000米。B.河水夷平的斷面或者臺階在地貌上的表現就是瀑布,在地質上又被稱為河流的裂點,因此,我國的每一條瀑布都是河流的一個裂點。C.“據估算,在溯源侵蝕作用下”中的“據估算”表示不確切,是推測或估計,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D.本文與《恐龍無處不在》都運用了邏輯順序,都是從現象到本質再到具體分析。16.第①—③段是怎樣將“河流溯源侵蝕”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假如你是學校此次去壺口瀑布研學的一位小導游,當你說到“《尚書·禹貢》記載,大禹鑿河導流時,孟門緊連壺口,而今天的孟門在壺口瀑布下游約5000米處。”前來研學的同學表示對于此句話很困惑,請你結合文章內容進行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艾香悠悠溢端午鐘芳①“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鄉,每到端午節,人們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外,還要去采幾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門楣上。我對插艾草這一習俗一直情有獨鐘,那一縷裊裊清香,常常把我牽進思念的故鄉。②兒時家鄉的端午節,是氤氳在艾草香里的節日,家家戶戶門楣上都插滿了艾草。聽長輩們講,艾草能祛病免災,驅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將它插于門楣,可使人身體康健。可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歲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門楣上的艾草,散發出淡雅似草藥味的清香。那清香,絲絲縷縷,彌漫在屋子里,彌漫在童趣融融的村莊里。輕輕地閉上雙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氣,頓感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一吸,那清香便讓人終生難忘,歲月流轉,內心一直縈繞著這一份鄉野濃情。③艾草是一種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綠中透出幽幽香氣。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瘋長的季節,它們總是擠擠挨挨地長在溪水岸邊,葉片渾身泛著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綠油油的,充滿著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鄉村少女,清秀淡雅,溫婉脫俗。輕風拂過,便有暗香浮動,帶給你拂面的清涼芬芳,讓人不由得吟出《詩經》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④端午節的清晨,母親總是帶著我一大早去河邊采艾草。來到河堤邊,只見兩岸青草蒼翠欲滴,河水清清,魚躍蛙鳴。晨曦中,深綠色的葉子閃閃發光,亮晶晶的露珠兒從繁密的艾葉上滾落下來,很是美麗。只見母親小心翼翼地采著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母親總是樂得合不攏嘴。回到家中,母親還會用碎布塊縫制成各種精巧的小香包,內裝積存的干枯艾葉,讓我們佩于胸前。嗅著淡淡的香草味兒,感受到的是母親的疼愛和溫情。⑤據說艾草全身是寶,有祛濕、散寒、消炎、抗過敏等功效,被稱為“醫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親總是煮一大鍋艾草水,倒入盆中,讓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著艾葉的木盆中,吸著緩緩上升的芬芳香氣,相信誰也不會拒絕這份濃縮了大自然草木精華的饋贈。也許是這樣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臉上總是露出可愛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們的皮膚變得光潔生香,整個夏天都清清爽爽。⑥一眨眼,端午佳節又快到了。母親接連從老家打來了幾個電話:“今年端午節要記得回家插艾哦。”聽著母親的嘮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滿心間。此時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僅是一種念想,一種母愛的味道,更是一種習俗,一種文化的代代傳承。一瞬間,我的腦海里又浮現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綠意與清香的艾草來。愿那綠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綿長。(選自《天津日報》,有刪改)18.通讀全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寫的與艾草有關的幾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請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用民謠引出家鄉端午的習俗,觸發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對兒時生活的回憶。B.第②段從視覺、嗅覺、味覺等角度描寫艾草,為后文寫亭亭玉立的鄉村少女做鋪墊。C.第③段引用《詩經》中有關“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詩意美、意蘊美。D.作者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敘寫往事,抒發感悟,語言雋永,感情真摯。21.文中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以本文某段為例,具體分析這些表達方式各自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閱讀(10分)22.下列關于名著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B.作為一部學術類著作,《經典常談》里有作者本人的學術主張,也介紹了當時學界對于相關古典書籍的前沿見解,是一本頗有新意的書。C.《經典常談》介紹的史書有《春秋》《戰國策》《史記》《漢書》《論語》等,這些史書涉及紀傳體、編年體等多種體裁。D.《經典常談》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學術散文集,不“板著臉說話”,也不平鋪直敘,常有引人入勝之處。23.《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1942年受著名學者楊振聲鼓勵而寫的一部著作,共篇,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的順序,并把文字學經典《》放在首篇。24.選擇性閱讀是一種理性的、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方法,它往往與閱讀者的興趣、目的密不可分。請根據你的閱讀經驗,以《經典常談》為例談談怎樣進行選擇性閱讀。五、寫作(50分)25.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楊絳先生有言:“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一本好書定會引起我們的感受和感悟,好的影視作品也是如此。在讀書、觀影的過程中,你一定有諸多的所思所想。如果我們能將它們記錄下來,并含英咀華,用心感受,方能使書頁、光影中的世界真正走進我們的內心,走入我們的生活,這才是讀與觀真正的意義。請自選一部文學或影視作品,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讀(觀)后感,題目自擬。要求: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C3.B4.A【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重要詞語字音、字形的識記能力。要求學生在平時對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詞準確的識記,加強積累。

(2)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能力。成語的理解與運用,首先要把握成語的準確含義,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分析與判斷。成語的誤用一般容易出現幾種情況:色彩不當、輕重不分、詞義不明、謙敬誤用、語境不和等等。

(3)本題考查標點符號使用正誤的辨析。平時學習中,我們要用心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書寫過程中也要做到盡可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另外對于一些標點符號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積累。

(4)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與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來說,一看語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對不對,三看修辭妥不妥。要想快速而準確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時多閱讀,增強語感外,還應該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語感審讀法、枝干梳理法、邏輯分析法。1.本題考查字音、字形。皎潔(jiǎo):明亮而潔白。氣勢磅礴(bó):形容氣勢雄偉盛大。

故答案為:D2.本題考查詞義辨析。驚心動魄:原來形容作品得文字運用最好,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現在形容極度驚險、緊張。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也比喻音樂音調忽高忽低和故事情節的曲折。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對人內心震動很大。抑揚頓挫:形容聲音高低起伏,和諧悅耳。根據“劉成幸的那場”“安塞腰鼓”“擊打得氣勢磅礴”可知,此處的使用對象是安塞腰鼓,根據前面的”氣勢磅礴”可知,這里描繪了安塞腰鼓擊打時的壯觀場面,所以此處用“震撼人心”來形容安塞腰鼓的表演給人帶來的強烈感受,符合語境。

故答案為:C3.本題考查標點符號。“安塞腰鼓”是特定稱謂,應使用雙引號。第三處括號處,這句話已經說完,描述了這篇課文給人的震撼感受。故應使用號。

故答案為:B4.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本句語病為語序不當,應當調換“古人”和“細膩真摯”,“先秦古詩”和“重章疊句”的順序。并且應先體會韻律美,再深入到了解作者情感。

故答案為:A5.【答案】C【解析】【分析】通讀語句可知,語段圍繞五四精神展開,③句點明.五四精神的主要內容,為首句;②句進一步點明五四精神的核心;接下來④句點明當今傳承五四精神的現實意義,新時代青年面臨機遇、肩負使命;最后運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先①句后⑤句,論述新時代與青年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故排為:③②④①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6.【答案】D【解析】【分析】A.“游”與上聯重復,“凄神寒骨景幽邃”不是動賓短語,結構與上聯不一致;

B.“美好理想千古慕"不是動賓短語,結構與上聯不一致;

C.浮云難掩赤子心不是動賓短語,結構與上聯不一致;

D."文天祥過零丁洋”是主謂短語,內容也正確。“甘愿丹心照汗青”是動賓短語,內容也符合對聯的其他要求。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聯的補寫。解答對聯題,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先整體把握所給出的上聯或下聯的意思大致確定與之意思連貫、相對的內容;再認真推敲每個字詞的含義、詞性和詞語的結構特征;最后從整體把握,進行微觀的調整和修改。【答案】7.D8.①色彩絢麗。“碧”“紅”“青”“白”四字,彩繪出鮮艷的生機活潑的秋山秋水。②動靜結合。澗水、紅葉流是動,青林、白云是靜。一動一靜,表現了秋色的動人。③俯仰相映。“碧澗流紅葉”是向下看,“青林點白云”是向上看。【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作答,如從詩歌遣詞用句的角度賞析詩歌的語言特色,從修辭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作答時只要抓住其中的一個方面的特點完成作答即可。7.ABC.正確;

D.根據“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可知,詩人通過雨打芭蕉的聲音渲染了一種淡淡的憂愁的氛圍,詩人想象在這雨夜中,不知有誰能在枕上聽聞這芭蕉雨聲,流露出一種孤獨的心境。而作為隱十的清高和傲骨在詩歌中并沒有體現,選項理解有誤。

故答案為:D8.考查詩句的賞析。“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的意思是:你看,那碧綠的山潤,泉水奔流,帶來了片片紅葉。青蔥的樹林上空,朵朵白云縈繞飄蕩。在寫山時,緊緊把握住“秋”字,首先說碧綠的澗水在山石間奔流,水中漂來了片片紅葉,茂密的樹林上端,白云在悠閑地飄浮。紅葉隨著潤水流動是動,白云點綴著青林是靜。這一聯使用了幾種亮麗的色彩,碧澗、紅葉、青林、白云,把山林裝點得絢麗多彩碧紅"青白”四字,描繪出鮮艷的、生機活潑的秋山秋水。水在奔流,云在飄蕩,又寫出山中的幽闃,體現出詩人面對山景的喜悅心情;從上到下,先寫潤水,再寫紅葉,然后是青林和白云,層次清晰。

故答案為:①色彩絢麗。“碧”“紅”“青”“白”四字,彩繪出鮮艷的生機活潑的秋山秋水。②動靜結合。澗水、紅葉流是動,青林、白云是靜。一動一靜,表現了秋色的動人。③俯仰相映。“碧澗流紅葉”是向下看,“青林點白云”是向上看。【答案】9.從前;尊重善待;那10.①尊重好人卻不能任用他們,厭惡惡人又不能讓他們離開。②于是齊桓公找來了那個農夫并且賞賜了他。11.齊桓公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問之人是位賢者,管仲是在提醒齊桓公任人唯賢。【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

(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

(3)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找出相關的語句做出具體的分析即可。【附參考譯文】從前,齊桓公出游到野外,看到一處已經滅亡的國家的城墻廢墟,就是郭氏的廢墟。(他)就詢問當地的農夫:“這是什么地方的荒廢的城址?”農夫回答說:“這是郭氏城池的廢墟啊。”齊桓公問:“郭氏的城池為什么變成荒廢的城址了?”農夫說:“因為郭氏尊重好人而厭惡惡人啊。”齊桓公說:“尊重好人而厭惡惡人,是人善良的舉動,這里卻反而成了荒廢的城址,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農夫說:“尊重好人卻不能任用他們,厭惡惡人又不能讓他們離開,這是城址荒廢的原因。”齊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管仲,管仲說:“那個人是誰?”齊桓公說:“不知道啊。”管仲說:“您也是一個郭氏啊。”于是齊桓公找來了那個農夫并且賞賜了他。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昔:從前。句意:因為郭氏尊重好人而厭惡惡人啊。善:尊重、善待。句意:那個人是誰。其:代詞,那。

故答案為:從前;尊重善待;那10.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①重點詞語:第一個“善”作動詞,尊重。第二個“善”作名詞,善人,好人。行,任用;第一個”惡“作動詞,厭惡。第二個“惡“作名詞,惡人。去,離開。②重點詞語:野人,農夫。賞,賞賜。

故答案為:1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管仲說齊桓公為“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因為齊桓公在聽到農夫的話后,并沒有立即改正自己的行為,而是繼續保持著過去的做法。就像郭氏家族一樣,他們雖然善善而惡惡”,但”不能行和不能去”,即不能真正付諸都行動,無法使善人得到好報,惡人受到懲罰。因此,管仲認為齊恒公也有同樣的問題,需要改進自己的行為,即重用眼前的賢才。

故答案為:齊桓公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問之人是位賢者,管仲是在提醒齊桓公任人唯賢。12.【答案】(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3)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解析】【分析】詩文默寫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筆畫要準確,不能寫錯別字。此題中容易寫錯的字有:蒹、葭、露。故答案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答案】13.D14.綜合運用了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寫出了亞洲象四肢粗壯、體型龐大、有很高的智商和獨特的思維能力的特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將選項和文章內容進行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一定要忠實于原文。

(2)本題考查說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從尋找關鍵詞入手,看是平實說明還是生動說明來判斷說明的方法。同時切記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對象服務的,因此說明方法的作用必須和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聯系起來。13.ABC.正確;

D.根據材料一第1段“亞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尋找食物和季節遷移時,它們都能在叢林中開辟新的象道,偶爾也會借用人類開辟的道路”可知,亞洲象只是偶爾借用人類的道路,并不是選項中說的往往借用”。

故答案為:D14.本題考查說明方法。材料一中畫橫線的句子將亞洲象的四肢比作四根柱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亞洲象四肢粗壯的特點。“它體型龐大,雄性肩高可達3.2米,體重可達5.4噸”,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亞洲象體型龐大的特點。"亞洲象有著很高的智商和獨特的思維能力,更有堪人類的記憶力,它們能精準記住大面積區域內食物和水源的位置”,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將亞洲象的記憶力與人類進行比較,突出了亞洲象記憶力強的特點。

故答案為:綜合運用了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寫出了亞洲象四肢粗壯、體型龐大、有很高的智商和獨特的思維能力的特點。【答案】15.B16.文章先從瀑布這一現象說起,指明瀑布是河流演化中的一種常見的形式,再以壺口瀑布為例指出壺口瀑布的“行走”就是瀑布的后退,最后指出河流溯源侵蝕就是河流磨平或者夷平斷面或者河道臺階的過程。17.是因為壺口瀑布發生了河流溯源侵蝕,5000年前,黃河在孟門處形成了河流的裂點,隨著時間流逝,河水不斷磨平、夷平這一裂點,讓裂點進行溯源侵蝕。并且每年大概溯源侵蝕1米,今天的壺口瀑布已經溯源侵蝕到了孟門上游5000米處。【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對選項涉及的內容,在文中找到對應的語句將信息進行比較,判斷正誤。

(2)(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15.ACD.正確;

B.根據第3段“必須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點。如廬山瀑布,只是廬山山麓的季節性水流,并不是河流的裂點“可知,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點。選項中的我國的每一條瀑布都是河流的一個裂點”表述錯誤。

故答案為:B1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據第1段“瀑布,也叫河流跌水,是河流演化中一種常見的形式,也是河流演化的一個階段”概括可知首段的內容。根據第1段“導致人類無法以肉眼窺見瀑布的后退”“以壺口瀑布為例”“壺口瀑布從孟門逐漸退縮到目前的位置”等內容可知,從我們無法以肉眼窺見瀑布的后退這一現象說起,引出”壺口瀑布從孟門逐漸退縮到目前的位置”的內容,從而引出“瀑布在后退”的話題。根據第2段“河流為什么會發生溯源侵蝕呢”可知,本段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提出河流為什么會發生溯源侵蝕的問題,引出下文對河流溯源侵蝕的說明。根據第3段“河流磨平或者夷平這些斷面的過程就是溯源侵蝕的過程“換句話說,河流的溯源侵蝕是以河流裂點后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等內容可知,本段具體解釋了河流溯源侵蝕的含義,從而將“河流溯源侵蝕”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

故答案為:文章先從瀑布這一現象說起,指明瀑布是河流演化中的一種常見的形式,再以壺口瀑布為例指出壺口瀑布的“行走”就是瀑布的后退,最后指出河流溯源侵蝕就是河流磨平或者夷平斷面或者河道臺階的過程。1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文章第2段”這一切都是河流溯源侵蝕的杰作“和第3段”這是因為河流在形成演化過程中由于構造抬升或侵蝕基準面的變化,會形成一個個河道斷面或者河道臺階;之后,隨著河流的演化,河水會逐漸磨平或者說夷平這些斷面。河流磨平或者夷平這些斷面的過程就是溯源侵蝕的過程。這些斷面或者臺階在地貌上的表現就是瀑布,它們在地質上又被稱為河流的裂點。換句話說,河流的溯源侵蝕是以河流裂點后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可知,壺口瀑布發生了河流溯源侵蝕;根據第5段”據估算,在溯源侵蝕作用下,壺口暴布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動”,第6段“孟門曾經是昔日壺口瀑布所在的位置,由于湖源侵蝕,裂點不斷治河向上游推移”,第1段”在幾干年的時光中,壺口瀑布從孟門逐漸退縮到目前的位置,假如時間按5000年計算,那么壺口瀑布行走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可知,5000年前,孟門處形成了河流的裂點,歲月流逝,這些斷面逐漸被磨平并發生溯源侵蝕,在幾千年的時光中,壺口瀑布侵蝕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所以,5000年后,孟門在壺口瀑布下游約5000米處。因此,孟門和壺口瀑布之間的距離變化,就是河流溯源侵蝕的生動例證。

故答案為:是因為壺口瀑布發生了河流溯源侵蝕,5000年前,黃河在孟門處形成了河流的裂點,隨著時間流逝,河水不斷磨平、夷平這一裂點,讓裂點進行溯源侵蝕。并且每年大概溯源侵蝕1米,今天的壺口瀑布已經溯源侵蝕到了孟門上游5000米處。【答案】18.端午節插艾草。端午節和母親去河邊采艾草。母親用干艾草縫制的香包。母親用艾草泡水給“我們”洗澡。19.①對故鄉的眷戀;②對濃濃母愛的贊美;③對端午傳統習俗的熱愛;④對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美好愿望。20.B21.【示例1】如文中第④段,講述端午的清晨,母親帶我去河邊采艾草和回家后用干枯艾葉做小香包給我們佩戴,用的是記敘與描寫,記敘事件層次非常清楚,同時加入了細致的描寫,增加了畫面感。文段的最后一句“嗅著淡淡的香草味兒,感受到的是母親的疼愛和溫情。”是充滿感情的議論語句,表達了我對端午傳統習俗的熱愛及母親的贊美。【示例2】如文中第⑥段,記敘母親打電話叫我們端午節回家的事情,隨后加入了大段的議論語句,也是全文的總結性議論,表達了我對端午傳統習俗的熱愛以及對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美好愿望。【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全文,明確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

(2)本題考查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時,需根據文章內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4)本題考查文章的寫作手法。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常見的寫作方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描寫手法、表現手法四個方面。然后根據文章的特點抓住一點或幾點完成做答即可。18.本題考查概括內容。根據第2段“兒時家鄉的端午節,是氤氳在艾草香里的節日,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滿了艾草。聽長輩們講,艾草能祛病免災,驅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可概括為:家家戶戶門上插艾草祛病免災;根據第4段"端午節的清晨,母親總是帶著我一大早去河邊采艾草。”可概括為:端午節和母親去河邊采艾草;根據第4段"回到家中,母親還會用碎布塊縫制成洛種精巧的小香包,內裝積存的干枯艾葉,讓我們佩于胸前。嗅著淡淡的香草味兒.感受到的是母親的疼愛和溫情。"可概括為:母親用干艾草縫制的香包;根據第6段“據說艾草全身是寶,有祛濕、散寒、消炎、抗過敏等功效,被稱為‘醫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親總是煮一大鍋艾草水,倒入盆中,讓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著艾葉的木盤中、吸者緩緩上升的芬芳香氣,相信誰也不會拒絕這份濃縮了大自然草木精華的饋贈。也許是這樣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臉上總是露出可愛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們的皮膚變得光潔生香,整個夏天都清清爽爽”,可概括為:母親煮艾草水讓我們泡澡解毒。

故答案為:端午節插艾草。端午節和母親去河邊采艾草。母親用干艾草縫制的香包。母親用艾草泡水給“我們”洗澡。19.本題考查概括作者的情感。從第1段”我對插艾草這一習俗一直情有獨鐘,那一縷裊裊清香,常常把我牽進思念的故鄉”,第2段“這一吸,那清香便讓人終生難忘,歲月流轉,內心一直縈繞著這一份鄉野濃情”,可以看出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從第1段“我對插艾草這一習俗一直情有獨鐘”,第2段“兒時家鄉的端午節,是氤氳在艾草香里的節日,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滿了艾草“”這一吸,那清香便讓人終生難忘”,可以看出表達了作者對端午傳統習俗的熱愛;從第4段“母親還會用碎布塊縫制成各種精巧的小香包,內裝積存的千枯艾葉,讓我們佩于胸前。嗅著淡淡的香草味兒,感受到的是母親的疼愛和溫情”,可以看出表達了作者對濃濃母愛的贊美;從第6段”端午插艾草不僅是一種念想,一種母愛的味道,更是一種習俗,一種文化的代代傳承。一瞬間,我的腦海里又浮現出了那一棵充溢綠意與清香的艾草來。愿那綠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綿長”,可以看出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為:①對故鄉的眷戀;②對濃濃母愛的贊美;③對端午傳統習俗的熱愛;④對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美好愿望。20.ACD.正確;

B.根據第2段句子“可這一插,竟有了上干年的歲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門上的艾草”可知,屬于視覺描寫。根據句子“散發出淡雅似草藥味的清香,那清香,絲絲縷縷,彌漫在屋子里,彌漫在童趣融融的村莊里”可知,這是從嗅覺方面描寫。所以第2段主要從視覺、嗅覺的角度描寫艾草,突出艾草的清香,并沒有從味覺的角度描寫艾草。

故答案為:B21.本題考查寫作方法。以第5段為例,首句”據說艾草全身是寶,有祛濕、散寒、消炎、抗過敏等功效,被稱為‘醫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為說明,介紹艾草的功用,以引起后文煮艾草水讓我們泡澡解毒的事情;接著“每到端午,母親總是煮一大鍋艾草水,倒入盆中,讓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著艾葉的木盆中,吸著緩緩上升的芬芳香氣,相信誰也不會拒絕這份濃縮了大自然草木精華的饋贈。也許是這樣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臉上總是露出可愛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們的皮膚變得光潔生香,整個夏天都清清爽爽”,在記敘我們泡澡的事件的過程中,融入對艾草水和哎草香的描寫,增加畫面感,突出我泡澡時的舒適,同時加入人物的神態和細節描繪,突出我們的歡樂,點綴抒情的語句,流露出出對艾草的喜愛之情。

故答案為:【示例1】如文中第④段,講述端午的清晨,母親帶我去河邊采艾草和回家后用干枯艾葉做小香包給我們佩戴,用的是記敘與描寫,記敘事件層次非常清楚,同時加入了細致的描寫,增加了畫面感。文段的最后一句“嗅著淡淡的香草味兒,感受到的是母親的疼愛和溫情。”是充滿感情的議論語句,表達了我對端午傳統習俗的熱愛及母親的贊美。

【示例2】如文中第⑥段,記敘母親打電話叫我們端午節回家的事情,隨后加入了大段的議論語句,也是全文的總結性議論,表達了我對端午傳統習俗的熱愛以及對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美好愿望。22.【答案】C【解析】【分析】ABD.正確;

C.《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四書之一,不是史書,此項表述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名著的閱讀。閱讀名著要注意積累的廣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識,如作者、人物及故事,還要知道一些細節,并且及時做好筆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23.【答案】十三;經史子集;說文解字【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名著常識。《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對中國一些主要的傳統文化經典的梳理和講解,在國民黨機關編寫教材的朱自清在著名學者楊振聲的鼓勵下于1942年創作這本書,旨在教會中學生讀經典,這無疑是中學生的福音。它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把中國古代重要文獻典籍的基本知識,用簡練明曉的文字加以介紹,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這本書介紹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經典的啟蒙讀物,內容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共十三個專題。據此回答即可。故答案為:十三;經史子集;說文解字【點評】本題考查名著的閱讀。閱讀名著要注意積累的廣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識,如作者、人物及故事,還要知道一些細節,并且及時做好筆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24.【答案】①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作為切入點。例如讀《經典常談》,如果對古代文學感興趣,可以先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兩篇;如果對歷史感興趣,則可以從《<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讀起;如果對戰國時期的說客產生了興趣,那就不妨認真去讀對這個群體有著更詳細介紹的《<戰國策〉第八》。②帶著某個具體目的去閱讀,直接根據目的去選擇書中你最需要的內容來閱讀。比如學過《<詩經〉二首》之后,希望拓展了解關于《詩經》的更多知識,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詩經〉第四》;又如正在與同學開展以漢字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說文解字〉第一》。(每點格式均是“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