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閱讀與賞析
專題08文言文閱讀(解析版)
考情概覽:理解課標要求,把握命題方向,總結出題角度。
真題透視:精選真題,歸類設置,完整展現中考試題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從新情境、新設問、跨學科等方向設置新考法真題。
新題特訓:選用最新優質題、創新題,鞏固考點復習效果。
惺情概覽
課標要求考點考向考法/角度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
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及
文言文閱
作品的獨特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考法1課內單篇
讀
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考向:文言文閱讀考法2課外單篇
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考法3課內課外比較閱讀
3.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考法4課外比較閱讀
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
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產題透視
A考向古詩詞賞析
1.[2024?山東泰安?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
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天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
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橘傾楫摧,薄暮
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
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后予作文以記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
B.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固里不以山溪之險
C.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D.基喜洋洋者矣不得志,獨行茶道
(2)下列句子全都是對偶句的一項是()
①政通人和,百廢具興②銜遠山,吞長江③日星隱曜,山岳潛形④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⑤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A.②③⑤⑦B.①②③⑤C.①④⑤⑦D.③④⑥⑦
(3)對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A.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為什么呢?
B.我嘗試探求古代遷客騷人的內心世界,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為什么呢?
C.我曾經求證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有人或許不同于這兩種表現,為什么呢?
D.我嘗試求證古代遷客騷人的內心世界,或許有人會不認同這兩種表現,為什么呢?
(4)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是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約,為重修岳陽樓所作的記。內容上,略寫樓,詳寫湖;寫法上,概括寫
景,重在言志抒情。這也開啟了宋代寫景散文偏于議論的風氣。
B.范仲淹借寫樓記之機,規勸滕子京在現實世界中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作者看來,感物而動,
是常人之情;不為物動,是“仁人”情懷。
C.選文語言極具文采。記敘多用散句,寫景多用偶句。散句長短錯落,質樸平實;偶句兩兩相對,珠聯璧
合。富集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語言具有音韻之美。
D.“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
理想:以治國安邦為己任,憂在天下人之前,樂在天下人之后。
【答案】
(1)C(2)A(3)A(4)D
【解析】
(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同“囑”,囑托/類;B.國都/國防;C.在/在;D.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些”/代詞,他的;故
選C。
(2)本題考查句式。
對偶句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
①前句是并列結構,后句是主謂結構,結構不同,不是對偶句;
②前后句都是動賓結構,是對偶句;
③前后句都是主謂結構,是對偶句;
④前句是并列結構,后句是主謂結構,不是對偶句;
⑤前后句都是主謂結構,是對偶句;
⑥前后句都是偏正結構,是對偶句;
⑦前后句都是偏正結構,是對偶句;
由此可見,對偶句為:②③⑤⑦;
故選Ao
(3)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重點詞語:嘗,曾經。求,探求。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心思。或,或許,異,不同
于。二者之為,以上兩種表現。何哉,為什么呢。故譯為: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
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為什么呢?故選A。
(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D.“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這
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本項“直白的表達了”有誤。故選D。
2.12024?山東濰坊?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瑾字附璘。性溫恭,有器量,博涉經史,雅好屬文。年十七,周文聞其名,因召拜尚書員外郎、相
府記室參軍事。軍書羽檄,瑾多掌之。從破沙苑,戰河橋,并有功,累遷尚書右丞、吏部郎中。于時魏室
播遷,庶務草創,朝章國典,瑾并參之。時燕公于謹勛高望重,朝野所屬。白文帝,言瑾學行兼修,愿與
之同姓,結為兄弟。
于謹向伐江陵,以瑾為元帥府長史。軍中謀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沒為仆隸。瑾察
其才行,有片善者,輒議免之,賴瑾獲濟者甚眾。及軍還,諸將多因虜掠,大獲財物。瑾一無所取,唯得
書兩車,載之以歸。率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輜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檢閱之,唯
見墳籍②而已。乃嘆日:“孤知此人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向若不令檢視,恐常人有投杼③之疑,所
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當如此也。”
瑾性方重,有風格。退朝休假,恒著衣冠以對李手。又好施與,家無余財,所得祿賜,常散之宗族。
若尤貧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賑之。朝野?此稱之。
(節選自《周書》卷三十二,有刪改)
[注]①輜重:出門攜帶的物資,常指軍用物資。②墳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織布的梭。投杼,表
示多謗能動搖信念。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謹南伐江陵”中的“南”,與“手自筆錄”中“手”的用法不同。
B.“輒議免之”與成語“淺嘗輒止”中“輒"意思相同,意為“就”。
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與"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
D.“恒著衣冠以對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異義詞,意為“妻子兒女”。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于時魏室播遷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愿與之同姓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C.甚尤貧者基此之謂乎(《雖有嘉肴》)
D.朝野以此稱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博涉經史,雅好屬文。
②孤知此人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
(4)唐瑾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請簡要概括。
【答案】
(1)A
(2)B
(3)①廣泛地涉獵經籍史書,平素喜好撰寫文章。
②我知道這個人來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會以私利干犯道義。
(4)他的優秀品質有:溫和恭順,很有度量;喜歡讀書寫文章;學問好,品行端正;愛才惜才;不貪戀財
物;性格端方持重,有風度;樂善好施。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翻譯。
A.有誤。于謹南伐江陵:于謹向南討伐江陵。南:向南,名詞做狀語。手自筆錄:親自用筆抄錄。手:親
自,名詞做狀語。二者用法相同。A項說法有誤。故選A。
(2)本題考查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A.介詞,表示某個時間或情況下/介詞,給,對于;
B.相同,都是介詞,和;
C.指示代詞,指那些特別貧困的人/副詞,表示推測、大概、也許的意思;
D.介詞,因為/介詞,按照;
故選B。
(3)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
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
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
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重點詞語有:
①涉:涉獵。好:喜好。屬:撰寫。
②知:知道。許:多。其:他。以:用。利:私利。
(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由第①段“性溫恭,有器量,博涉經史,雅好屬文”可知他性格溫和恭順,,很有度量,喜歡讀書寫作;
由第①段“白文帝,言瑾學行兼修”可知他學問好品行端正;
由第②段“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輒議免之,賴瑾獲濟者甚眾”可知,他愛才惜才,不濫殺無辜;
由第②段”及軍還,諸將多因虜掠,大獲財物。瑾一無所取,唯得書兩車,載之以歸”可知他不貪戀財物,
喜好讀書;
由第③段“瑾性方重,有風格”可知他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風度品格;
由第③段“又好施與,家無余財,所得祿賜,常散之宗族”可知他樂善好施
【點睛】參考譯文:
唐瑾字附璘。唐瑾性格溫和恭順,很有度量,廣泛地涉獵經籍史書,平素喜好撰寫文章。十七歲時,
周文聽到他的名聲,于是召入任尚書員外郎、相府記室參軍事。軍事文書,多由唐瑾掌管。跟隨攻破沙苑,
在河橋作戰,都有功勞,封為姑臧縣子。屢經升遷為尚書右丞、吏部郎中。當時魏室流離遷徙,各種事務
剛剛創立,朝廷章程,國家典則,唐瑾都參與制定。當時燕公于謹功高望重,為朝野所矚目。他稟告文帝,
說唐瑾學問品行修養都好,愿意與他同姓,結拜為兄弟。
于謹向南討伐江陵,以唐瑾為元帥府長史。軍隊中的謀劃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已經平定,世
族、士人、兵士,一起淪沒為仆人奴隸。唐瑾細察他們的才能品行,有一點可取的,就商議赦免他們,依
賴唐瑾獲得救助的人很多。到大軍歸還,諸位將領多乘機搶劫,得到大量財物。唐瑾對錢財一無所取,只
得到兩車書,載著歸還。有人稟告文帝說:“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籠,全是梁朝珍寶和玩賞的物品。”文帝
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他的實際情況,秘密派出使者檢查察看,只見到古書罷了。就嘆息說:“我知道這
個人來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會以私利干犯道義。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謠言蠱惑而猜疑,
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應當這樣。”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風度品格。退朝休假,經常穿朝服戴官帽來面對妻子兒女。又喜好施舍給予,
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產,所得到的俸祿賞賜,經常散發給宗族之人。對那些特別貧困的人,又割讓肥沃的田
地來救濟他們。他遺留給子孫的都是貧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稱許他。
3.[2024?山東泰安?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裴俠,河東解①人也,除河北郡守。俠躬履儉素,愛民如子,所食唯菽麥鹽菜而已。吏民葦不懷之。此
郡舊制,有漁獵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乃悉罷之。又有丁三十人,供
郡守役使,俠亦不以人私,并收庸直②,為官市■馬。歲月既積,馬遂成群。去職之日,一無所取。民歌之日:
“肥鮮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貞惠③,為世規矩。”俠嘗與諸牧守④俱謁太祖⑤。太祖命俠別立,承諸牧守
口:“裴俠清慎奉公為天下之最令眾中如有俠者可與之俱.立。“眾皆默然,無敢應者。太祖乃厚賜俠。朝
野嘆服,號為“獨立君”。
(節選自令狐德萊《周書》,有刪改)
【注】①河東解:即河東解縣,今山西境內。②庸直:指勞務收入。③貞惠:指廉潔。④牧守:州與郡的
長官。⑤太祖:指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之父宇文泰。
(1)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3處。
裴俠清慎奉公為天下之最今眾中如有俠者可與之俱立。
(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①吏民裝不懷之莫:②為官巾馬市:
@去職之日去:④謂諸牧守曰謂: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俠躬履儉素,愛民如子,所食唯菽麥鹽菜而已。
②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乃悉罷之。
(4)太祖令裴俠“別立”,意在為百官樹立為官楷模,請結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
(1)裴俠清慎奉公/為天下之最/今眾中如有俠者/可與之俱立。
(2)①沒有誰②買③離開④告訴(對……說)
(3)①裴俠自身生活儉樸,愛民如子,他吃的只有豆麥咸菜而已。
②裴俠說:“因為滿足自己的飲食而役使別人,我不干這種事。”于是把這些人全都撤去。
(4)生活簡樸、愛民如子、廉潔謹慎、克已奉公、大公無私。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句意:裴俠清正謹慎,奉公守法,是天下最突出的。現在眾人當中如果有像裴俠一樣的人,可以和他一起
站出來。“裴俠清慎奉公”是對裴俠品質的描述,”為天下之最”是對其評價,語義完整,應在此斷開;
“今眾中如有俠者”,“今”表示時間狀語,引出后面的假設情況,與“眾中如有俠者”這一完整的條件
句緊密相連;“可與之俱立”則是假設條件下的結果;
故斷句:裴俠清慎奉公/天下之最/今眾中如有俠者/可與之俱立。
(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①句意:官吏百姓沒有不感念他的。莫:沒有誰。
②句意:為官府買馬。市:買。
③句意:裴俠離職的時候。去:離開。
④句意:對眾多州郡長官說。謂:告訴(對……說)。
(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①躬,親自;履,踐行;儉素,節儉樸素;唯……而已,只有……罷了。
②口腹,飲食;役,役使;為,做;乃,于是;悉,全部;罷,遣散。
(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根據“俠躬履儉素,愛民如子,所食唯菽麥鹽菜而已”可知,這句話直接描述了裴俠的生活狀態,他吃的
只有豆類、麥子、鹽和菜,體現了其生活的簡樸。
根據“吏民莫不懷之。此郡舊制,有漁獵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乃悉
罷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俠亦不以人私,并收庸直,為官市馬”可知,裴俠取消了郡里舊制中
供郡守役使的漁獵夫和壯丁,這一舉措體現了他對百姓的愛護。他不忍心因為自己的口腹之欲和個人役使
而勞累百姓,這種行為展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由此可見其愛民如子;
根據“去職之日,一無所取。民歌之曰:'肥鮮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貞惠,為世規矩'”“裴俠清慎奉
公為天下之最”可知,裴俠在離職的時候什么都不拿,百姓歌頌他“肥鮮不食,丁庸不取”,說明他在任
期間廉潔自律,不接受任何不正當的財物。“清慎奉公為天下之最”直接點明了他的廉潔謹慎和克己奉公;
根據“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俠亦不以人私,并收庸直,為官市馬”可知,對于供郡守役使的三十
個壯丁,裴俠沒有把他們作為私人的役使對象,而是收取勞務收入為官府買馬。這體現了他的大公無私,
不利用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而是為了公共利益著想。
【點睛】參考譯文:
裴俠是河東解縣人,被任命為河北郡太守。裴俠自身踐行節儉樸素,愛民如子,所吃的東西只有豆麥
咸菜罷了。官吏百姓沒有不感念他的。這個郡過去的制度,有三十個捕魚打獵的人來供郡守役使。裴俠說:
“因為飲食而役使人,這是我不做的事。”于是全部遣散了他們。又有三十個壯丁,供郡守役使,裴俠也
不把他們作為私人的役使對象,一并收取勞務收入,為官府買馬。時間長了,馬匹于是成群。裴俠離職的
時候,什么都沒有拿。百姓歌頌他說:“肥美的食物不吃,壯丁的勞務收入不取,裴公廉潔,是世人的楷
模。”裴俠曾經和眾多州郡長官一起拜見太祖。太祖命令裴俠單獨站出來,對眾多州郡長官說:“裴俠清
正謹慎,奉公守法,是天下最突出的。現在眾人當中如果有像裴俠一樣的人,可以和他一起站出來。”眾
人都沉默不語,沒有敢回應的人。太祖于是重重賞賜裴俠。朝廷和民間都贊嘆佩服,稱他為“獨立君”。
4.[2024?山東濱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北冥有魚,其名為魚昆。鰥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
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之言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
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節選自《逍遙游》)
【乙】轍生十有九年()o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
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態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
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離、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
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
觀而無憾者矣。
(節選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1)下列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冥有魚”中的“冥”,同“溟”,海。“南冥者,天池也”中的“天池”指云南的天池。
B.“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中的“扶搖”是“旋風”的意思。“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息”是“氣息”
的意思,這里指風。
C.“怒而飛”中的“而”表示修飾關系。“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中的“而”表示轉折關系。
D.“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是選擇疑問句,“其”表示選擇。
(2)在【乙】文中括號內依次填入下列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A.也且B.矣且C.也若D.矣若
(3)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②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5)【甲】文借“大鵬”的形象含蓄地表達了人要有遠大的志向,這與【乙】文中蘇轍的“”
(用原文中的話回答)的觀點一致。(2分)
【答案】
(1)A
(2)B
(3)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4)①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像人抬頭看天空一樣罷了。
②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
(5)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或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解析】
(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
A.有誤,選項中的“天池”實際上并非指云南的天池,而是指“天然形成的大池”,這里用來形容南海的
廣闊無邊;故選A。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和運用。
在文言文中,虛詞“也”常用于句末表示判斷、疑問、陳述等各種語氣;“矣”也是句末語氣詞,但多表
示感嘆或確定的語氣;“且”可以表示并列、遞進、將要等意思;“若”則可以表示如同、如果、你等意
思。
第一空,“轍生十有九年”是一個陳述句,后面用“矣”表示對年齡的感嘆,符合文言文的用法,故第一
空填“矣”;
第二空,“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是一個假設或反問的語氣,用“且”表示遞進,即“如
果不立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學得多又有什么用呢?”符合文言文的邏輯,故第二空填“且”;
故選B。
(3)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
句意:雖然讀了很多書,但都是古人的舊聞,不能夠激發他的志氣。
句子結構:“雖無所不讀”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表示條件;“然皆古人之陳跡”中,“然”表示轉折,“皆”
是“都”的意思,“古人之陳跡”是“古人的舊聞”的意思,構成一個獨立的句子。“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是對前面內容的進一步說明,說明讀古人的書不足以激發一個人的志氣。
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
①重點字詞:其:指代鵬鳥。視下:指鵬鳥從高空向下看。亦:也,同樣。若是:像這樣。則已矣:罷了,
而已。
②重點字詞:故:因此,所以。決然:堅決地,果斷地。舍去:離開,放棄。求:尋求,尋找。奇聞壯觀:
奇異的見聞和壯麗的景象。知:了解,認識。
(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
【甲】文借“大鵬”展翅高飛,前往南冥的壯麗景象,寓言性地表達了人要有遠大的志向。這與【乙】文
中蘇轍表達的觀點:“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相吻合。這句話表明蘇轍希望能夠通過親眼目
睹壯麗景色和見識廣闊的世界來激發自己的志氣,與大鵬鳥志向高遠的精神相呼應。另外,文章開頭的“夫
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也闡述了同樣的觀點,即學習要有遠大的目標,否則學得多也沒有
太大意義,這也與大鵬鳥的志向相一致。
【點睛】參考譯文:
【乙】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時,所來往的,不外是鄰人同親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外是幾
百里之內的風景,沒有高山野外可以登臨觀覽以坦蕩本身的氣度。諸子百家的書,固然無所不讀,然而都
是昔人已往的對象,不能引發本身的志氣。我擔憂就此而被隱蔽,以是斷然分開老家,去尋求全國的奇聞
壯觀,以便相識天地的寬大。
況且一個人求學,如果不立志于大的目標,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轍這次來,對于山,見識了終南
山、嵩山、西岳的高大;對于水,見識了黃河的深廣;對于人,見識了歐陽公這樣的人物。然而仍然覺得
沒有見到您而感到遺憾。所以我希望能親眼見識您的風采,聽您的一句話來激勵自己,這樣就算看遍了天
下的壯觀也不會有遺憾了。
5.[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
【甲】
于是入朝見威王,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名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
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則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
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
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節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
齊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齊寇之所至,使者還曰:“齊寇近矣,國人恐矣。”左右皆謂宋王日:“此所謂
'肉自生蟲②者也。以宋之強,齊兵之弱,惡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油?殺之。乂便人彳主視齊窟位置』艮如前
塞工X怒謂殺之。其后又使人往視。使者遇其兄,目:“為王視齊寇。不意其近而國人恐如此也。今又私
中,鄉之先視齊寇者,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今也報其情死:不報其情,又恐死。將若何?”其兄曰:“不
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報于王日:“殊不知齊寇之所在,國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多之死者宜
矣。”王多賜之金。寇至,王自投車上,馳而走。
(節選自《呂氏春秋?壅塞》,有刪減)
【注】①候:偵察。②肉自生蟲:比喻無中生有。③惡(wu):哪里,怎么。④詁:枉曲,冤枉。⑤不若
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國家滅亡之前先逃走。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臣之妻私臣(偏愛)B.群臣吏民能面則寡人之過者(指責)
C.今又私審(災難,禍患)D.多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從前)
(2)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于是報于王日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強,齊兵之弱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王自投車上,馳畫走濯清漣呵不妖
D.基后又使人往視耳真不知馬也
(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訕殺之
(4)翻譯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國人恐如此也。
(5)【甲】文中說“王之蔽甚矣”,這種“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體表現是
(用自己的話概括)。由齊威王與宋王治國的不同結局,我們獲得的啟示是o
【答案】
(1)C
(2)B
(3)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設殺之。
(4)想不到齊軍離城這樣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
(5)宋王不相信說實話的偵察者,還將其殺掉,最后一個偵察員因此而害怕,不敢說實話,只能謊報軍情,
而宋王對于不說實話的偵察者,反而給與賞賜。例如:聽信讒言,終將被蒙蔽雙眼,看不清事實,最終
就會招致禍患;善于納諫,廣開言路,善于辨別事情的真偽,賞罰分明,才會獲得民心,最終才會有好的
結果。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作答時可結合句意來分析加點字詞的意思。
C.句意:如今我很擔心。患:擔心。選項理解為“災難,禍患”不正確;故選C。
(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介詞,向/介詞,比;B.兩個“以”都是介詞,憑借;C.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折,去kD.代詞,這/
表推測語氣,大概;故選B。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可結合句意和語法結構來分析。
“使者報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語,“報”做謂語,“如前”做賓語,因此“使者報如前”是完整的句
子,它的前后都應斷開;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偵探,不料使者回報和第一個一樣,宋王又惱怒地把他
屈殺了。故斷句為: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詡殺之。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翻譯時應注意如下重點字詞的意思:
不意:想不到。其:代詞,指齊軍。而:連詞,表順承。恐:恐慌。如此:到這種地步。
(5)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和談啟示。
第一問:甲文中說“王之蔽甚矣”是因為“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
王”,結合乙文''左右皆謂宋王曰:'此所謂‘肉自生蟲者也。以宋之強,齊兵之弱,惡能如此'”可知,
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親信進獻讒言,左右親信認為宋國強大,齊國兵力弱,不會出現齊軍兵臨城下,
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結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謝殺之”“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詡殺之”“今也報其情死:不
報其情,又恐死”“于是報于王曰:'殊不知齊寇之所在,國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鄉之死者
宜矣。'王多賜之金”可知,因為宋王聽信了左右親信的讒言,將說實話的偵察員殺掉了,導致最后面的
偵查員不敢說實話,只能謊報軍情,宋王對謊報軍情的偵察人員還給與賞賜。綜合以上可知,宋王身上“蔽”
的具體表現是:宋王不相信說實話的偵察人者,還將其殺掉,后面的偵察人員因此而害怕,不敢說實話,
只能謊報軍情,而宋王對于不說實話的偵察者,反而給與賞賜。
第二問:甲文中的齊威王聽到了鄒忌勸諫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迅速采取行動,獎勵直
言進諫的人,最終各國都來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戰自勝。從“宋王”角度來看,宋國國王聽信讒言,怒而
屈殺了偵察人員,導致最后一個偵察人員不敢說真話,而延誤了軍情,最后齊國的侵略者到了,國王自己
坐上馬車飛快地逃跑了。從中得到的啟示是:作為領導者,應允許臣民說真話,否則,聽信讒言,終將被
蒙蔽雙眼,看不清事實,問題會愈積愈多,最后覆水難收;只有允許臣民說真話,善于納諫,廣開言路,
辨別事情的真偽,賞罰分明,才會獲得民心,最終才會有好的結果。
【點睛】參考譯文:
【乙】齊國軍隊進攻宋國,宋王派人前去偵察齊軍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報說:“齊軍已經迫近了,
城里的百姓們都很恐慌。”宋王左右的親信們紛紛對宋王說:“這真是肉里自己生出了蟲子(純粹是無中
生有啊)。憑我們宋國這樣強大,齊國兵力又那樣弱,哪會像他說的這樣呢?”宋王聽了這些,勃然大怒,
屈斬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偵探,不料使者回報和第一個一樣,宋王又惱怒地把他屈殺了。后來,又
派了一個人前去偵察。使者遇見了他的哥哥。弟弟說:“我奉大王之命,前去偵察敵情。想不到齊軍離城
這樣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擔心,前幾個使者都因為回報齊軍迫近而被處死。現在,我據情
實報是死,不據情實報,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辦才好呢?"他哥哥說:“不如在齊軍破城之前,先行逃
走。”于是,這個使者報告宋王說:“完全不知道齊軍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聽了,非
常高興。他左右的親信們都說:“前幾個使者真是該死!”宋王便賞賜了這個使者很多金子。齊軍打來,
宋王自己慌忙跳上車去,驅車趕快逃命。
6.[2024?山東青島?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貞觀元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日:“致理?之本,惟在于審②。量才授職,務省官員。《書》稱:'任官
惟賢才。'又云:'官不必備,惟其人。'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
(取材于《貞觀政要》)
【乙】
初,四明人王桓與二儒者同赴召,見太祖()便殿。
上問二儒者:“在家何業?”一對日:“臣業農。”上目:“師業農,亦知禾麥之節有不同乎?”對
日:"知之。禾三節,而麥四節,是不同()。"上目:"水奏婁耳節之丕同何也?"對曰:“禾播種
于春,至秋而獲,歷三時,故三節;麥則歷四時舉成,故四節。”上目:“是能知承稹之艱難者。”即擢
某州知州。
其一儒對日:“臣業醫。”上目:“卿為醫,亦知蜜有苦而膽有甜者乎?”對日:“蜂釀黃連花,則
蜜苦;猿猴食果多,則膽甜。”上日:“是能格物者。”擢為太醫院使。
次問及桓,桓對日:“臣所業訓蒙。”上目:“卿亦有好惡乎?”對目:“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惡之。”上日:“是能明理者。”擢國子助教。
(取材于明代筆記小說《涌幢小品》)
[注]①致理:使國家安定。②審:仔細考察。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文言語句方法提示字詞理解
A務省官員查閱詞典:①問候②反省③精簡③精簡
B卿業農課內遷移:卿今當涂掌事(《孫權勸學》)古代君對臣的愛稱
C麥則歷四時始成聯想成語:周而復始開始,開端
是能知移稹之艱字形推斷:“稼不嗇”的形旁是“禾”,可能與農作物相
D泛指農業生產
難者關
A.AB.BC.CD.D
(2)【乙】文括號內依次填入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A.以也B.于也C.于哉D.以哉
(3)請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斷可處)
禾麥類耳節之不同何也?
(4)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
②禾播種于春,至秋而獲。
(5)根據你對兩則文本的理解,將相應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甲】文中唐太宗提出要“量才授職",【乙】文中(明)太祖的用人理念與此類似。(明)太祖讓_____
的人做知州,讓____的人做太醫院使,讓_____的人做國子助教。
①明道理辨善惡②能知百姓疾苦③善推究事物原理
【答案】
(1)C
(2)B
(3)禾麥類耳/節之不同/何也?
(4)①如果得到好的官員,即使人數少也足夠了。
②禾在春天播種,到秋天收獲。
⑸②③①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
C.根據成語“周而復始”的意思“轉了一圈又一圈,不斷循環”可知“始”是“才”的意思,故“麥則歷
四時始成”的“始”也是“才”的意思。句意:麥子要經歷四個季節才長成。故選C。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辨析。
第一空,結合語境,“見太祖”是動作,“便殿”是動作發生的地點,此處應用“于”表示處所,可譯為
“在”,句意為:當初,四明人王桓和兩位儒者一同被征召,在便殿拜見太祖。明確了見面的地點是在便
殿。故填:于。
第二空,結合語境,“禾三節,而麥四節,是不同()”是判斷語氣,這里“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
斷語氣。句意為:禾苗有三個生長階段,而麥子有四個生長階段,這是不同的。肯定了禾麥生長階段不同
這一事實。故填:也。
故選B。
(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禾苗和
麥子同類,生長階段不同,為什么呢?“禾麥類耳”句意獨立完整,且“耳”是句末語氣詞,“節之不同”
指出禾苗和麥子的不同處,“何也”表疑問。故斷句為:禾麥類耳/節之不同/何也?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①“若”:如果。“善者”:好的人才。“雖”:即使。“足”:足夠。
②“于”:在。“至”:到。“獲”:收獲。
(5)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根據乙文“上曰:'是能知稼不嗇之艱難者。'即擢某州知州”可知,一位儒者回答以務農為業,且能說出
禾麥生長階段不同的原因,體現出他了解農業生產,能知百姓疾苦,所以(明)太祖讓能知百姓疾苦的人
做知州,故選②;
根據乙文“蜂釀黃連花,則蜜苦;猿猴食果多,則膽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為太醫院使。”可知,
這位以醫為業的儒者能夠通過觀察和推理說出蜜有苦而膽有甜的原因,是善推究事物原理的人,所以(明)
太祖讓善推究事物原理的人做太醫院使,故選③;
根據乙文“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上日:'是能明理者。'擢國子助教。”可知,王桓能明道理
辨善惡,所以(明)太祖讓明道理辨善惡的人做國子助教,故選①。
【點睛】參考譯文:
【甲】貞觀元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使國家安定的根本,只在于仔細考察人才。衡量人的才能高
低授予相應官職,務必精簡官員。《尚書》中說:'任用官員只任用賢才。'又說:'官員不一定要齊備,
只在于任用有德之人。'如果得到好的人才,即使人數少也足夠了。那些不好的人,即使人數再多又有什
么用呢?”
【乙】當初,四明人王桓和兩位儒者一同被征召,在便殿拜見太祖。
皇上問兩位儒者:“在家從事什么職業?”一個人回答說:“我以務農為業。”皇上說:“你從事農業,
也知道禾苗和麥子的生長時節有不同嗎?”那人回答說:“知道。禾苗有三個生長階段,而麥子有四個生
長階段,這是不同之處。”皇上說:“禾苗和麥子同類,生長階段不同,為什么呢?”那人回答說:“禾
苗在春天播種,到秋天收獲,歷經三個季節,所以有三個生長階段;麥子則歷經四個季節才成熟,所以有
四個生長階段。”皇上說:“這是能知道農事艱難的人。”當即提拔他做某州知州。
另一個儒者回答說:“我以行醫為業。”皇上說:“你作為醫生,也知道蜂蜜有苦的而膽汁有甜的嗎?”
那人回答說:“蜜蜂釀造黃連花的花蜜,那么蜂蜜就是苦的;猿猴吃的水果多,那么膽汁就是甜的。”皇
上說:“這是能推究事物原理的人。”提拔他做太醫院使。
接著問到王桓,王桓回答說:“我從事啟蒙教育。”皇上說:“你也有喜好和厭惡嗎?”王桓回答說:
“對于善良的人我就喜歡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就厭惡他。”皇上說:“這是能明白事理的人。”提拔他
做國子助教。
7.12024?山東淄博市張店區?二模真題】閱讀下面課外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日:
“用眾進止。”
東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溯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
為陣,是不欲速戰。謂芨稍卻仝贊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鱉而理之丕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溯水,莫
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日:“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
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配水,右軍拒張耗,小
退。玄、琰仍進兵,大戰配水南,堅眾大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
【乙】
凡戰者,以正合①,以奇勝②。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
生,四時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節選自《孫武?孫子兵法》,有刪節)
[注]①正合:以用兵的常法來作戰。②奇勝:出奇制勝。
【丙】
高祖自淮南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作歌。令兒皆和習之。沛宮,又名“歌
風臺”,今縣治東南舊泗水岸,數毀數筑。明唐寅伯虎,嘗游此臺并賦詩于其畫,詩云:“此地曾經王輦
巡,比鄰爭睹帝王身。世隨邑改井猶存,碑勒風歌字失真。仗劍當時冀亡命,入關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
荒臺在,落日牛羊感路人。”雖物是人非,伯虎慨之,甚矣!
(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1)用“/”線給文中畫波浪線文字斷句。(限斷三處)
請君稍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融亦以為然/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B.號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香如外人
C.裂毀數筑/珠可歷歷藜也D.政善出奇者/既克,公問其政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遂麾兵使卻,眾因亂而不能止。
②終而復始,日月是也。
(4)請賞析【丙】文中古詩的最后兩句。
(5)下面對三則材料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乙】兩文都寫了戰爭,但作者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B.【乙】文主張戰斗時只要分散敵軍兵力就能一招制敵,【丙】文雖未提及戰爭,但能感受到唐寅對歷史
變遷的感慨。
C.【甲】文以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乙】文則用生動的比喻解釋了兵法的奧妙。
D.【甲】文用苻堅的大敗告誡我們不可驕傲輕敵;【丙】文中的“歌風臺”,漢高祖劉邦曾于此飲酒放歌,
后人筑此臺以紀之。
【答案】
(1)請君稍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B
(3)①于是(他)指揮軍隊撤退,部隊因后撤混亂而不能控制。
②結束了又重新開始,日月(的出沒或循環或運轉)就是這樣。
(4)歷經千年的泗水之上,早已廢棄的荒臺還在,如今卻只能看到牛羊在落日下徘徊,給路過的人帶來無
盡的感慨。此句借景抒情,給人以凄涼之感,同時也表達了唐寅對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感慨
(5)B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本句譯為:請你稍微后退一點,讓我軍將士有周旋的余地,我與各位慢慢騎馬觀看,不也很快樂嗎!
“令將士得周旋”是提出“請君稍卻”請求的原因;“不亦樂乎”為反問;
故斷為:請君稍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形容詞,正確的/詞綴,……的樣子;B.都是:副詞,全、都;C.副詞,多次/動詞,數數、計算;D.連
詞,所以/名詞,原因;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
情況。重點詞有:
①麾,指揮;去L后退;止,控制。
②終,結束;復,再,重新;是,這樣。
(4)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千年泗上荒臺在”,描述了經歷漫長歲月后,泗水邊上的歌風臺盡管已經荒廢,但依然還存在著,突出
了時間的久遠和歌風臺歷經滄桑后的留存,這是對現實景象的客觀描繪;“落日牛羊感路人”,通過“落
日”這一帶有凄涼氛圍的意象以及“牛羊”在荒臺邊的情景,營造出一種蕭瑟、荒蕪的氛圍,而“感路人”
則直接表明這種景象會引發路過之人內心的感慨。整體上,這兩句詩通過對荒臺、落日、牛羊等景物的描
寫,生動地傳達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歷史變遷的滄桑感,與前面所說的“雖物是人非”相呼應,很好
地體現了唐寅面對古跡時那種復雜的情感,既為歷史的滄桑而感嘆,又為時光流逝、人事已非而唏噓,準
確地表達了他的感慨之情,給人以凄涼之感。
(5)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B.結合乙文“以正合,以奇勝”可知,文章強調的是要用常法與奇招相結合來作戰,并非只是分散敵軍兵
力來制勝,本項“【乙】文主張戰斗時只要分散敵軍兵力就能一招制敵”有誤;
故選B。
【點睛】參考譯文:
【甲】
但凡作戰,如果我方兵多敵方兵少,不可在險阻的地形上作戰,一定要在平坦開闊的地域。聽到鼓聲
就前進,聽到鳴金就停止,這樣沒有不取勝的。兵法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苻堅率軍進駐壽陽,在泗水岸邊列陣,同東晉將領謝玄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
說:“你長途跋涉深入我國境內,卻臨水列陣,這是不想速戰。請你稍微后退一點,讓我軍將士有周旋的
余地,我與各位慢慢騎馬觀看,不也很快樂嗎!”苻堅部眾都說:“應當在泗水阻擊,不讓他們上岸。我
軍兵多他們兵少,這樣必然萬無一失。”苻堅說:“只管退兵,讓他們過河,等我率數十萬鐵騎,逼近水
邊而擊殺他們。”苻融也認為這樣對。于是指揮軍隊后退,部眾因而混亂而不能停止。在這時,謝玄與謝
琰、桓伊等人,率領八千精銳士卒渡過泗水,苻堅的右軍抵擋張蛭,稍作后退。謝玄、謝琰依然進軍,在
觀水南岸大戰,苻堅的部眾大敗。
【乙】
大凡作戰,是用作戰常法來迎敵交戰,用奇兵制勝。所以善于出奇兵的人,就像天地那樣變化無窮,
像江河那樣奔流不竭。結束了又重新開始,如同日月的運行;死去了又復活,如同四季的更替……作戰的
態勢不過是奇正兩種,奇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奇正相互轉化,就像圓環一樣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它
呢?
【丙】
漢高祖從淮南回來。路過沛縣,留下來。在沛宮設置酒宴,把所有的老朋友和父老鄉親全都召集來縱
情飲酒,創作了一首歌。讓孩子們都跟著唱和練習。沛宮,又叫做“歌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贈送協議合同
- 買賣房子合同協議文本
- 拆遷合同保密協議
- 海鮮協議采購合同
- 在途協議合同
- 解除收購合同協議書范本
- 買賣合同解除協議律師版
- 維修學徒協議怎么寫合同
- 合同養雞協議內容
- 四方采購協議合同范本
- 小黑魚續集6篇
- 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風險的分析與防范
- GB/T 214-2007煤中全硫的測定方法
- 2021麓湖生態城-麓客社群實操及方法論
- Unit 3 Section A 3a-3c【 核心精講+備課精研+高效課堂 】八年級英語下冊單元 課件(人教版)
- 美術《印象主義-莫奈》教學課件
- 知識圖譜課件
- 內科體檢操作課件
- 薪酬管理第6版第9章課件
- 高中歷史選修二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課件(51張)
- JJF(紡織)062-2010 電子式織物強力機校準規范-(高清現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