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點題型?常考設問類非選擇題攻略
專題19自擬論題類非選擇題
目錄
題型綜述.......................................................................................1
解題攻略.......................................................................................1
類別1開放型設問............................................................................2
類別2限定型設問............................................................................7
高考練場......................................................................................12
01題型綜述
高考新課標下自擬論題類,要求考生根據提供的文字材料/圖片材料/表格材料等信息,尋找適合的角度,
擬定論題并結合所學進行論述。題型設問語一般是:”提取……信息,自擬論題,并……闡述”。
1.命題特點:這類題目通常只給出一段材料或一個主題范圍,要求考生自行擬定論題并展開論述。它不是
單純考查某一個歷史知識點,而是需要調動多個歷史時期、多個領域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不僅要提出論
題,更重要的是要運用恰當的史實進行嚴密論證。從提出論點,到展開論據,再到得出結論,整個論述過
程要有清晰的邏輯鏈條。命題往往與當今社會熱點、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相關聯,引導考生從歷史中汲取
經驗教訓,以史為鑒。
2.考查能力:考查將已學的歷史知識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運用熟悉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新問題。
02解題攻略
解讀題干,判別題目類型(如根據設問"擬定……”的特征,
第一步:瀏覽材料
判斷題目為自擬論題類開放探究題)
挖掘材料,擬定論題。首先,仔細閱讀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材
料有效信息”對擬定的論題與論據之間的邏輯因果關系進行歷
攻略秘籍第二步:細讀材料史解釋。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三點:其一,選用的史實論據與論題
必須構成邏輯因果關系;其二,重史實輕論證,切忌無史實依據的
空發議論,其三,闡述過程務必言簡意賅,切忌過度解釋
對論據與史實進行總結,照應觀點,完善答題架構;進行總結
升華.
第三步:組織答案論題篇題可用模板:主題(現象/主語)+本質;原因+主題(
現象/主語);主題(現象/主語)+影響
類別01開放型設問
情境解讀
開放型設問:高考歷史開放型設問非選擇題是一種具有較高靈活性和開放性的題型,旨在考查學生的歷史
思維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通常不會給出固定的答案或限制思維方向,而是以“談談你
的看法”“你如何理解”“請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等方式提問,鼓勵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所依據的材
料可以是文字史料、圖片、圖表、地圖等多種形式,材料內容涵蓋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
各個領域。沒有絕對標準的唯一答案,只要觀點合理,論據充分,論證邏輯嚴密,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
注重考查創新性和獨特性思維。
’應對策略
1、史論結合:運用具體的歷史史實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不能空發議論。史實要準確、典型,與觀點緊密相
關。
2、邏輯清晰:采用總分總、總分等結構,使答案層次分明。論述過程中要注意過渡自然,各要點之間要有
邏輯聯系。
3、語言規范:使用歷史學科術語,表達準確、簡潔,避免口語化和模糊不清的表述。
典例剖析
【典例】(2024?河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科技、經濟、社會、精神幾條線索交叉作用、多元互動的歷史,由此產
生了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文化”和處于歷史階梯上不同階段的“社會”。其中,科學技術有著特殊的能
動作用,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使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文化演進以及現代化進程的車輪加速地轉動起來。
同時,科學技術自身也被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著。
——摘編自《文明的支點》
從材料中提取一項或幾項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世界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
輯清晰)
【命題思路】以《文明的支點》切入,考查科學技術的作用。
瀏覽材料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
首先解讀材料,材料主要呈現的是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影響0題目要求從材料
中提取一項或幾項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世界史知識予以闡述。可根據材料“科學技術
有著特殊的能動作用,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使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文化演進以及現代
化進程的車輪加速地轉動起來。同時,科學技術自身也被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著“擬出
0D?市劃典論題為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變遷中發揮雙刃劍的作用。
地成材料其次根據所擬論題進行闡述可舉例說明,如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等給人類帶來進步的
同時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解題步驟最后總結,綜上所述,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
問題及不平衡現象。因此,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社會需更加注重對可能產生的負
面影響進行有效控制和規避,從而讓科技真正造福全人類。
論題: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變遷中發揮雙刃劍的作用。
論述: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推動力,對社會變遷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
也存在著制約和負面影響。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將蒸汽機引入生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并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使得濱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樣
,這一時期也帶來了工人階級的勞動強度加大、工作環境惡劣、環境污染加劇等社會問
組織答案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20世紀的信息革命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全球化進程,使
得信息傳遞速度大幅提升,經濟運行更加高效,社會結構更加扁平化。但信息革命也帶
來了數據隱私、安全漏洞等問題。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及不平
衡現象。因此,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社會需更加注重對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
有效控制和規避,從而讓科技真正造福全人類.
【答案】論題: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變遷中發揮雙刃劍的作用。
論述: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推動力,對社會變遷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制約和負
面影響。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將蒸汽機引入生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并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使得資本主
義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樣,這一時期也帶來了工人階級的勞動強度加大、工作環
境惡劣、環境污染加劇等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20世紀的信息革命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全
球化進程,使得信息傳遞速度大幅提升,經濟運行更加高效,社會結構更加扁平化。但信息革命也帶來了
數據隱私、安全漏洞等問題。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及不平衡現象。因此,在
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社會需更加注重對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有效控制和規避,從而讓科技真正造
福全人類。
變式演練
【變式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寫作或出
史料作者著作
版時間
1.英國很繁榮,產品豐富,從各個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但英國[英]托馬《過去與寫于1843
正在因為饑餓走向垂死之境。斯?卡萊爾現在》年
2.如果在英國發明了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無數勞動
[德]馬克《德意志寫于1845
者的飯碗,并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么,這個發
思、恩格斯意識形態》—1846-f
明便成為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
3.棉布商人阿布索隆?沃特金在1853年5月說道:“我們的國家,《現代英
[英]哈羅出版于
毫無疑問,是最幸福和繁榮的國度。自由貿易、和平和自主。啊,國社會起
德?珀金1969年
幸福的英國!你值得擁有這份幸福。”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一至兩則史料,自擬論題并進行合理闡釋。(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
邏輯嚴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1選擇史料1和3。論題:工業革命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闡釋: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
會生產力,形成了很多以工廠為中心的城市,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現代工業為人們提供了
許多物美價廉的商品,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和飲食結構。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
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與此同時,工業革命也導致了社會貧富
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此可見,工業革命在給
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示例2選擇史料2。論題: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闡釋: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
的大發展,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在工業化的推動下,商業不斷發展,交通運輸業不斷進步,
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世界面貌發生了極大改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
軍事實力,在世界各地大肆擴張,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步形成。這些殖民擴張客觀上向殖民地傳播了
先進的生產技術,但也加劇了殖民地的貧困落后。由此可見,或工業革命使得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但也
造成了殖民擴張的不斷加強,導致世界發展不平衡,
【解析】本題時空是工業革命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一至兩則史料,擬定一個論題并
進行合理闡釋。首先,選擇史料確定論題。如選擇史料1和3,則可確定論題為:工業革命給社會生活帶來
了巨大的變化;其次,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釋。工業革命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可從城市化的發
展說明,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形成了很多以工廠為中心的城市,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
社會面貌。從商品種類的增多說明,現代工業為人們提供了許多物美價廉的商品,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和飲食結構。從群眾性精神文化娛樂生活說明,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
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另一個角度來看,工業革命帶來一系列好處的同時也帶
來的社會問題,如工業革命也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
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最后進行總結升華,工業革命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
問題。
如選擇史料2,可確定論題為: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釋,首先可從世界
聯系更加緊密說明,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在工業化的推動下,商業不斷發展,交
通運輸業不斷進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其次,從資本主義世界殖民
體系的逐漸形成進行說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世界各地大肆
擴張,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步形成。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給殖民地帶來
的影響是兩面的,一方面這些殖民擴張客觀上向殖民地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也加劇了殖民地
的貧困落后。最后進行總結升華,工業革命使得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但也造成了殖民擴張的不斷加強,
導致世界發展不平衡。
【變式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節選)
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
3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41987年“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5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61993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71997年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8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92002年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102006年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摘編自鄒東濤《中國改革開放30年:路線圖與大智慧》
從上表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相應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觀點
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論題:改革開放是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
闡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斷探索中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1978年,中共
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
此開啟了不斷探索創新、不斷發展進步的歷程。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安徽等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的成功,使這一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在1982年得到確立和大力推廣,我國的農村面貌就此煥然一新。1980年,
黨和國家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打破常規,大膽與外國進行貿易,引進外資和技
術。在此基礎上,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在不斷的改革與探索中,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
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
斗目標。
總之,改革開放是我黨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是實現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示例2論題:改革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闡述: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是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不斷進
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各個領域開啟了解放生產力的歷
程。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了糧
食增產、農民增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為原則,激發企業活力。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等重大問題。1993年,明確了
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這些舉措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我國走上快速發展
之路。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非公有制經濟以明確的身份
和地位,解除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后顧之憂,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
更深層次地參與全球化進程,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改革就是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消除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因素,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實現
偉大的中國夢。
【解析】本題是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現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中的十件大事中“1978年十一屆
三中全會召開”“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2002年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
以得出結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斷探索中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次,
依據所學從農村和城市的改革舉措、對外開放格局形成和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等切入展開論述,如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從此開啟了不斷探索創新、不斷發展進步的歷程。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安徽等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
制的成功,使這一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在1982年得到確立和大力推廣,我國的農村面貌就此煥然一新。1980
年,黨和國家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打破常規,大膽與外國進行貿易,引進外資
和技術。在此基礎上,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在不斷的改革與探索中,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
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的奮斗目標。最后,進行總結,改革開放是我黨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斷探索創新
的過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呼應主題。
本題是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現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中的十件大事中“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召開”“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
以得出結論:改革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次,依據所學從歷次黨的代表大會、農村和城市的改
革舉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確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等,都是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切入展開論述,如
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是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不斷進步。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各個領域開啟了解放生產力的歷程。1982
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了糧食增產、
農民增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為原則,激發企業活力。1992年,
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等重大問題。1993年,明確了以建立現
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這些舉措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我國走上快速發展之路。1999
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非公有制經濟以明確的身份和地位,解
除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后顧之憂,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更深層次
地參與全球化進程,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最后,進行總結,改革就是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消除不
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因素,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呼應主題。
類別02限定型設問
限定型設問:高考歷史限定型設問非選擇題是高考歷史中的重要題型,相較于開放型設問,它對答題范圍
和方向有較為明確的限制。明確規定了答題所涉及的歷史時期、國家或地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范圍。
要求從特定的角度進行作答,如原因、影響、措施、特點、異同點等。雖然答案并非唯一,但在限定的范
圍內和特定角度下,答案具有較強的確定性和規范性,需要依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信息進行準確、全面的歸
納和總結。
小寸策略
1.范圍限定嚴格:明確規定了答題所涉及的歷史時期、國家或地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范圍。
2.角度指向明確:要求從特定的角度進行作答,如原因、影響、措施、特點、異同點等。
3、答案相對固定:雖然答案并非唯一,但在限定的范圍內和特定角度下,答案具有較強的確定性和規范性,
需要依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信息進行準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
典例剖析
【典例】(2023?湖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吉爾伽美什》記載:“啤酒,麥茅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給我的工人們喝的酒,
如一條流淌的河!”
史料二《漢謨拉比法典》規定:“那些為凡人打開寺廟酒窖的女祭司,要被處以火刑。”
史料三科學家對高加索地區出土的一個約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進行了化學分析,發現其
吸收的有機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機酸組成驚人的一致。
材料二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傳入希臘、意大利半島。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傳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紀,葡萄酒傳入中國。
中世紀的歐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費者是高級教士、貴族及城市富裕階層。近代以后,消費群體逐步擴
大到社會各階層。
15?16世紀,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帶到拉丁美洲。
18?19世紀,英國人將葡萄酒帶入澳大利亞、新西蘭。
19世紀中期,美國葡葡種植業和釀造業快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由法國制定的原產地命名葡萄酒法規在歐盟廣泛推行。
21世紀以來,中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為世界上生產和消費葡萄酒的主要國家。
——以上材料改編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歷史》等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葡萄酒的歷史提煉一個論題,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
結合,表述清晰。)
【命題思路】以葡萄酒歷史內容切入,考查對史料的提煉能力。
瀏覽材料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古代和近現代世界。
首先,仔細閱讀材料二內容,從不同角度來提煉一個論題。據材料二“公元前3000年
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
萄酒先后傳入希臘、意大利半島'‘、"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傳播到地中海
西岸〃、“公元前2世紀,葡萄酒傳入中國“、"15~16世紀,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帶
到拉丁美洲"、"18~19世紀,英國人將葡萄酒帶入澳大利亞、新西蘭。19世紀中期
,美國葡葡種植業和釀造業快速發展“、"21世紀以來,中國、法國、美國、澳大利
細讀材料亞等國成為世界上生產和消費葡萄酒的主要國家“可知,葡萄酒的傳播體現了人類交
往的不斷擴大。據材料二“中世紀的歐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費者是高級教士、貴族及
城市富裕階層。近代以后,消費群體逐步擴大到社會各階層“可知,近代以來,葡萄
酒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的消費品。然后,結合不同時空下政治、經濟來闡述論題。例
如:結合古代世界商貿聯系的區域性到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全球貿易聯系的逐漸
緊密來闡述。最后,歸納總結,形成認識。例如: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能體
現了不同區域人類交往逐漸密切的發展趨勢。
論題:葡萄酒的傳播體現了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
闡述:古代世界,人類的交往主要在同一區域內部或歐亞大陸之間進行。隨著不同地區
商貿往來的不斷,葡萄酒由西亞地區和埃及傳播到地中海地區的希臘、意大利半島及西
岸地區。漢武帝時期,疆域的向西擴展,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
o絲綢之路是經中國西北和中亞聯通歐亞大陸的商路。葡萄酒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組織答案。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方殖民擴張,各洲之間貿易隨之獷展,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
和數量增加,葡萄酒也成為人們喜歡的飲品。西班牙人把葡萄酒帶到殖民地拉丁美洲,
英國人將葡萄酒帶到澳大利亞、新西蘭殖民地。美國的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快速發展。
葡萄酒的消費群體逐漸大眾化。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葡萄酒的主要生產
國和消費國包括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國家。因此,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炊品,更能體現了
不同區域人類交往逐漸密切的發展趨勢。
【答案】論題:葡萄酒的傳播體現了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
闡述:古代世界,人類的交往主要在同一區域內部或歐亞大陸之間進行。隨著不同地區商貿往來的不斷,
葡萄酒由西亞地區和埃及傳播到地中海地區的希臘、意大利半島及西岸地區。漢武帝時期,疆域的向西擴
展,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絲綢之路是經中國西北和中亞聯通歐亞大陸的商路。
葡萄酒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方殖民擴張,各洲之間貿易隨之擴展,國際流通
中的商品種類和數量增加,葡萄酒也成為人們喜歡的飲品。西班牙人把葡萄酒帶到殖民地拉丁美洲,英國
人將葡萄酒帶到澳大利亞、新西蘭殖民地。美國的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快速發展。葡萄酒的消費群體逐漸
大眾化。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葡萄酒的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包括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國家。因
此,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能體現了不同區域人類交往逐漸密切的發展趨勢。
變式演練
【變式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漢政治家賈誼認為,“救民”的目的就是使國富民豐,“道者,救之本也。有道然后教
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故國豐且富,然后君樂也“。
——摘編自盧周來《中國古代的“富民”思想》
材料二晚清時期,馬建忠認為“民富,商務為首”,康有為也主張“吾欲恢張利源,整頓商務”,
通過發展商業,促進民富,進而推動國強
——摘編自黃茂興、葉琪《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國強民富”思想的理論嫁變與實踐探索變法通議》
材料三2021年11月11日,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竄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
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要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已成為當
下黨和國家的重大政治決斷,需要分階段推進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總體目標。到“十四五”末,“全體
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
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摘編自賈康張晶晶《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特征——優化三層次分配系統論》
“富民”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史知識圍繞“富民思想演變”這一
主題,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邏輯嚴密。)
【答案】示例
論題:中國富民思想隨時代變遷而發展演變。
闡述: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富民”思想不斷演變發展。西漢時,賈誼倡導通過“教民”達成國富民豐。
彼時,統治者以農為本,輕徭薄賦,如文景之治時減輕田租,鼓勵百姓勤耕,使農業生產恢復發展,百姓
生活漸趨安穩,倉縻充實,奠定了西漢盛世基礎,體現出以民為本促進農業繁榮進而富民強國的理念。
晚清面臨內憂外患,馬建忠提出“民富,商務為首”。西方列強入侵客觀上使傳統自然經濟加快解體,洋
務運動興起,創辦輪船招商局等民用企業,開啟了近代商業發展的探索。雖因封建制度腐朽、列強經濟壓
榨等,成效有限,但這些努力反映出在時代變局中對商業富民的思考與嘗試。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推動富民進程。黨領導人民恢復發展國民經濟,制定“一
五”計劃,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初步改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不
斷深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脫貧攻堅取得突出成就,
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黨作出政治決斷,分階段推進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總之,從西漢到晚清再到現代,富民思想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演變,反映中國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中國共
產黨的富民思想始終承載著對人民幸福和國家昌盛的追求,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
(“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至近現代的中國。首先,審讀設問,帶著問題仔細閱讀材料,準
確把握材料與設問的主題與核心:古代、近代、現代中國的富民思想;明確設問關鍵詞“圍繞‘富民思想
演變‘這一主題”。根據材料“西漢政治家賈誼認為,'救民’的目的就是使國富民豐”“馬建忠認為‘民
富,商務為首',康有為也主張’吾欲恢張利源,整頓商務',通過發展商業,促進民富,進而推動國強”
“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
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可得出論題:中國富民思想隨時代變
遷而發展演變。其次,由材料“西漢政治家賈誼認為,'救民’的目的就是使國富民豐,‘道者,救之本
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故國豐且富,然后君樂也‘。”
及所學可知,西漢時,賈誼倡導通過“教民”達成國富民豐。彼時,統治者以農為本,輕徭薄賦,如文景
之治時減輕田租,鼓勵百姓勤耕,使農業生產恢復發展,百姓生活漸趨安穩,倉縻充實,奠定了西漢盛世
基礎,體現出以民為本促進農業繁榮進而富民強國的理念。由材料“晚清時期,馬建忠認為‘民富,商務
為首',康有為也主張'吾欲恢張利源,整頓商務',通過發展商業,促進民富,進而推動國強”及所學
可知,晚清面臨內憂外患,馬建忠提出“民富,商務為首”。西方列強入侵客觀上使傳統自然經濟加快解
體,洋務運動興起,創辦輪船招商局等民用企業,開啟了近代商業發展的探索。雖因封建制度腐朽、列強
經濟壓榨等,成效有限,但這些努力反映出在時代變局中對商業富民的思考與嘗試。結合新中國初期經濟
建設的內容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推動富民進程。黨領導人民恢復發展國
民經濟,制定“一五”計劃,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初步改善。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可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不斷深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由材料“2021
年11月n日,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
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要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已成為當下黨和國家的重大政治決
斷,需要分階段推進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總體目標。”及所學可知,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明
顯加快,脫貧攻堅取得突出成就,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
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黨作出政治決斷,分階段推
進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從西漢到晚清再到現代,富民思想在不同歷史背景
下的演變,反映中國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富民思想始終承載著對人民幸福和國家昌盛的追求,
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變式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鴉片戰爭中出現了三元里抗英斗爭。如果說林則徐的作為體現了統治階級對外國侵略的抗
御,那么三元里和其他地區以義勇自命的人們則代表了中國民眾在炮口震撼下的自發抵拒。這是中西民族
沖突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社會兩端的最初反應。兩者之間的感應和同一是明顯的。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結合材料,圍繞“廣東與近代思想解放”自擬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
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答案】示例論題:廣東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前沿陣地。
闡述: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
他在廣州開辦譯館,翻譯書籍,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三元里人民自發抗英斗爭,展現了廣東人民的
愛國之心。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加深,廣東籍的康有為、梁啟超宣傳變法思想,發動戊戌維新運動,促
進了思想解放。廣東香山出生的孫中山較早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領導發動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體,
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1923年,中共中央從上海遷駐廣州,同年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確定了建立國共合
作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結論:廣東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前沿陣地,在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題干設問圍繞“廣東與近代思想解放”自擬論題,
據材料“在鴉片戰爭中出現了三元里抗英斗爭”,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史實可擬定論題為:廣東是中國近
代思想解放的前沿陣地。接下來展開論述部分,首先說明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事件,隨著英國對華輸入鴉片
的增加,林則徐奉旨在廣東開展禁煙運動,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鴉片戰爭以失敗而告終,簽訂了
《南京條約》,鴉片戰爭帶給先進的中國人以巨大的的沖擊,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
他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翻譯西方的書籍,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并且影響到了魏源等知識分
子,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其次,在鴉片戰爭期間,三元里人民自發進行抗英斗爭,展現了廣東人
民的不畏強敵、誓死抗爭的愛國之心。19世紀末,日本陰謀發動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
《馬關條約》,中華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廣東籍的康有為、梁啟超宣傳變法思想,發動戊戌維新運動,學
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維新變法雖以失敗而告終,但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廣東香山出生的孫中山
較早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領導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從未有過
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1923年,中共中央從上海遷駐廣州,同年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確定
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最后進行總結,廣州向來以開風氣之先著稱,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
的前沿陣地,在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03高考練場
高考真題
1.(2024?安徽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農家,幼“潁異于群兒”“稍長則
便能武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先為保甲體制下的保丁,后赴京應試,“天子臨軒試之,中
第一”,得以“補三班差使”。哲宗紹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擔任涇源路第四將隊將、邸延路經略司
準備差使等職。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呂惠卿之案牽連,一度入獄,后無罪釋放,被任命
為“綏德軍暖泉寒主”。徽宗崇寧四年(1105),在宋軍收復銀州(今陜西榆林南)戰事中立有軍功。徽
宗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56歲。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歷史場景的再現。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運用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任選角度,
自擬論題,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論題:宋朝科舉制促進社會流動。
論述:北宋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科舉制相比前朝更進一步發展,不僅原則上面向社會開放,而且更
加強調公平競爭。田子茂作為一介平民,自由聰穎,年長,先為保丁,后參加科舉,參加殿試,奪得第一,
得以授官;從此一路青云,宦海浮沉。由此可見,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
進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活力,促進宋朝社會風氣的變化,時人概括為“取士不問家世”。
同時,田子茂的一生,反映了北宋時期邊疆危機、重文輕武、科舉發達、變法改革、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
顯著歷史特征,再現了北宋的某些歷史場景,今天,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平事跡來研究北宋歷史,以小人物
窺探大歷史。
【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農
家”“稍長則便能武事”“中第一”“擔任涇源路第四將隊將”等信息可得北宋發展科舉、重文輕武。可
擬論題為宋朝科舉制促進社會流動。其次結合田子貿個人奮斗歷程結合宋朝歷史發展特征進行論述。如北
宋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科舉制相比前朝更進一步發展,不僅原則上面向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
平競爭。田子茂作為一介平民,自由聰穎,年長,先為保丁,后參加科舉,參加殿試,奪得第一,得以授
官;從此一路青云,宦海浮沉。由此可見,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
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活力,促進宋朝社會風氣的變化,時人概括為“取士不問家世”。
最后總結:田子茂的一生,反映了北宋時期邊疆危機、重文輕武、科舉發達、變法改革、統治階級內部矛
盾等顯著歷史特征,再現了北宋的某些歷史場景,今天,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平事跡來研究北宋歷史,以小
人物窺探大歷史。
2.(2024?廣東卷)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來,廣東不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進
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貢獻。
----摘編自劉云波《晚清嶺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結合材料,圍繞“廣東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
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答案】示例
觀點:廣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
論述:鴉片戰爭前,嚴重的鴉片走私禍國殃民,林則徐被派往廣州禁煙,虎門銷煙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
煙的決心。面對英國的侵略,廣州三元里人民自發抵抗侵略軍。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在廣州組織人員匯
譯《四洲志》,成為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甲午戰敗后,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新學偽經
考》和《孔子改制考》,宣傳維新思想。1911年孫中山、黃興等領導黃花崗起義,引起巨大震動。辛亥革
命后,孫中山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反封建軍閥的斗爭,先后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廣州成為國民革命
的大本營。因此,在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中鑄就了廣東濃厚的愛國情懷,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論述題。時空:近代(中國)。首先,閱讀材料要圍繞“廣東與近代中
國”的主題來擬定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廣東在反帝反封建道路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擬定觀點為
廣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根據材料“在推動中國早期現代化道路上作出貢獻”可以擬定
觀點為廣東推動了中國早期的現代化。然后,結合所學相關中國近代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論述,
例如:結合所學從林則徐虎門銷煙、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則徐開眼看世界、康有為宣傳維新思想、黃花崗
起義、孫中山在廣州革命、國民大革命等史實來論述。最后,歸納總結。例如:在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
爭中鑄就了廣東濃厚的愛國情懷,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3.(2024?湖北卷)[物質與文明]
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
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以下幾種類型:
類
含義事例
型
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
—■美洲大陸的土豆、辣椒等作物傳入歐亞大陸,引發生活方式改變
的生活
二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適應了工業化時代城市擴張的需要
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等關鍵物品誕生,輻射出以其為中心的一個
三
品體系個新物品體系
在上述三種類型中任選其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
成文。)
【答案】選擇類型三: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
論題:科技革命推動世界文明進步。
論述: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先后出現蒸汽機、內燃機、計算機等關鍵物品,
推動了交通、通信、電力等多個行業的技術革新,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變革,輻射出諸如汽車、飛機、地
鐵、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物品體系,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總之,關鍵物品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物品體系的完整,推動世界科技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首先解讀材料,材料主要講述了文明通過
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改變世界
的關鍵。要求選擇表格中三種類型中任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例如可以選擇類型三:
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
其次圍繞選擇類型進行擬定論題,如論題:科技革命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然后進行論述。人類歷史上三次
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先后出現蒸汽機、內燃機、計算機等關鍵物品,推動了交通、通信、
電力等多個行業的技術革新,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變革,輻射出諸如汽車、飛機、地鐵、互聯網、人工智
能等一系列新物品體系,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最后總結升華主題,關鍵物品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物品體系的完整,推動世界科技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
進步。
4.(2023?河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書法源于實用的漢字書寫,逐漸成為一門表現漢字形體美韻的書寫藝術。下表為各時
期漢字、書法發展概況。
時期漢字、書法發展概況
商甲骨文已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字
西周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體大篆
春秋戰國使用小篆、鳥書、鳳書、龍書、蟲書等書體
秦統一使用小篆
漢隸書取代篆書,成為應用性書體;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已經出現
魏晉士族書家引領書法潮流,草書、行書、楷書流行
唐選官要求“楷書遒美”;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名家,影響深遠
宋北宋書法注重意趣;南宋書法受理學影響,信奉“心正則筆正”
元書法呈現復古現象,以趙孟》境為代表
明明初,朝野盛行“臺閣體”;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書法表現出個性解放意識
清應科舉需求,形成“館閣體”書法;金石學大興,碑派書法應運而生
有學者試圖以拼音文字改造漢字;傳統書法日漸衰落;1943年,書學研究會成立,致力于書法
民國
振興
中華人民1956年,國務院推行漢字簡化方案;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之后多次舉辦全國性書法
共和國展覽,并通過學術、教育、國際交流等渠道,推動書法發展與普及
?摘編自叢文俊等《中國書法史》等
圍繞“漢字、書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這一主題,從表1中提取一個或多個時期的信息,自擬論
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
【答案】信息;南宋書法受理學影響,信奉’心正則筆正。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書法表現出個性解
放意識。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
論題:漢字與書法的發展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闡述:南宋時期,程朱理學逐漸被確立為官方哲學,理學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故南宋時期書法信奉“心正
則筆正”,而南宋書法反過來又傳達了引人向上的高尚的審美趣味,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晚明時期,
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徐渭、董其昌等人的書法表現出了個性解放意識,
尤其是董其昌把晉之韻、唐之法、宋之意很好地結合起來。晚明書法發揚了傳統文化中優秀遺產的精髓,
這也使得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意識開始走向真性情化;近代以來,由于西方文化入侵和救亡圖存的需要,
傳統書法日漸衰落,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之后多次舉辦全國性書法展覽,并通過學術、教育、
國際交流等渠道,推動書法發展與普及,中國書法家協會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
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總之,中國漢字、書法表現出的美韻、氣度、風格、精
神等,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也豐富發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析】這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這一題所涉及的最大范圍的時空是古代、近代、現代的中國。
論題:審問題“圍繞'漢字、書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這一主題”,可知,在提取信息與確
定論題時,應揭示出漢字、書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在關聯性。審問題“提取一個或多個時
期的信息”可知可整體上把握材料,也可以就某部分或某一個時期的材料展開論述。據材料“南宋書法受
理學影響,信奉'心正則筆正“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書法表現出個性解放意識”“1981年,中
國書法家協會成立”這三個信息并結合所學漢字與書法的發展,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表現,
也極大地推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得出論題為“漢字與書法的發展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據材料某一個信息如“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國務院推行漢字簡化方案;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
立”并結合所學得出論題為“漢字簡化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但在選擇信息和論題時,
最好選擇所學知識涉及較多的,有利于做到史實豐富,史論結合。
闡述:選擇所學知識涉及較多的“漢字與書法的發展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論題展開闡述。按選
取信息的時空先后順序,從背景、概況、作用三個角度展開闡述。結合所學可得出,“南宋時期,程朱理
學逐漸被確立為官方哲學,理學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是背景,“故南宋時期書法信奉'心正則筆正'”是
概況,”而南宋書法反過來又傳達了引人向上的高尚的審美趣味,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作用。結合
所學可得出,“晚明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是背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主題教育活動實施方案
- 2025年五一主題勞動光榮活動方案
- 放射性腸炎的評估及護理
- 校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2025年模板
- 伺服系統與工業機器人 課件匯 第6-13章 伺服驅動器的參數配置-工業機器人工程應用及實例
- 迎接2025年元旦節聯歡晚會活動方案
- 酒店安全知識培訓
- 2025年學校學校體育工作方案
- 經濟學說史課程
- 2025年運動會向健康出發主題活動方案
- 承插型盤扣式腳手架作業指導書
- 二氧化碳的檢測
- 《菊次郎的夏天》電影賞析
- 佳能相機PowerShot SX60 HS使用說明書
- GB/T 44311-2024適老環境評估導則
-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補寫語句+課件
- 康養服務專業群建設方案
- 人教版部編版統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漢語拼音9《y+w》課件
- CB-Z-211-1984船用金屬復合材料超聲波探傷工藝規程
- CJJ99-2017 城市橋梁養護技術標準
- 澳大利亞省公開課一等獎新名師比賽一等獎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