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3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1頁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3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2頁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3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3頁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3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4頁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3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易錯專題三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目錄

易錯點專攻

【易錯點1]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交往與華夏認同的形成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點2】秦漢至明清的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點3】古代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題通關

易錯點L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交往與華夏認同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的民族產生了華夏

認同觀念,并深刻影響了后世。

對易錯陷阱

【例1】(2024年重慶卷)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

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關中地區鳳翔西村、津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

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向頭。這表明()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B.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

C.各族同源觀念得到發展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

【易錯陷阱】秦國本身處于周的西北地區,與西戎交往較多,在其文化習俗上受到西戎的影響,

有利于西戎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西周時期,關中地區(秦國地域)墓多為北頭向,是為華夏代表,

說明當時關中地區受中原華夏文化影響大,而春秋時期(東周)關中地區墓葬變成西向,說明這一時期關

中地區已經有西戎文化的滲透,而且較為明顯以至于墓朝向變化,B項正確;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

說法欠妥,排除A項;材料只強調了關中地區一個地方的變化,至于其他民族和少數民族的變化沒有提及,

所以該選項判斷為與材料無關,無中生有,排除C項;趨于穩固說法過于絕對,材料談到關中地區的喪葬

文化變化,變化與維持穩定說法矛盾,而且材料沒有談到其他地區的文化傳統變化與否,排除D項。故選

B項。

【變式1-1】(2022年重慶卷)考古表明,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

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

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這反映出西漢中期()

A.蜀地墓葬出現平民化趨勢B.蜀文化逐漸融入到漢文化中

C.蜀地經濟實力與關中相當D.蜀文化與關中文化交流有限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

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

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可知,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漢中期,

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說明蜀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并融入漢文化之

中,B項正確;西漢中期,蜀文化融入漢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趨勢,排除A項;根據蜀地墓葬的變化,

無法判定其經濟實力狀況,排除C項;兩地文化的融合,說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項。故選B

項。

【變式1-2】(2024年海南卷)基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文化基因元

素的“天下觀”。古籍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從漢至元繪制的“天下圖”盡管名稱各異,但整體布局可概

括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繞,中國獨大”。1600年左右開始,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I、

歐洲等內容,但大多數地圖仍未放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天下圖”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

A.地圖繪制提升了對世界的認知

B.文化的連續性增強了華夏認同

C.“中學西漸”豐富世界文化內涵

D.傳統思想影響古人的“天下觀”

【答案】B

【解析】本題是最佳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漢至元的地圖繪制都強調中國的在天下的地

位,四夷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并且隨著對區域認識的發展不斷變化,中國的中心地位始終沒有變化,這表

明表明中華文化的連續性使得華夏認同觀念得到增強,據材料判斷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在1600年左右,

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天下圖內容的增加有利于加強中國對世界的了解,A項有一定

道理;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天圓地方宇宙觀,到漢至元時期“天下圖”的一致布局,再到1600年左右部分地圖

新增內容但仍堅持傳統宇宙觀,都體現了傳統思想對古人“天下觀”的深刻影響,D項有一定道理;題干中主

要圍繞中國古代“天下圖”的演變展開,沒有涉及“中學西漸”對世界文化內涵的豐富作用,排除C項。

故答案為:B項(3分);A項(1分);D項(1分);C項(0分)。

【變式1-3】中國古音中作為姓氏的“姜”和作為部族名的“羌”二字一致;《羌族簡史》記載,“姜”應是

羌人中最早轉向農業生產的一支。此外,川西北羌族也流傳“有個叫羌源的婦女,她是炎帝的后代”的民間故

事。據此可知,當時()

A.中原文化更為先進B.存在族群認同意識

C.姜羌文化交流頻繁D.形成政治文化認同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反映“姜”和“羌”在古音中一致,并且記錄顯示“姜”是羌人

中最早向農業生產轉變的一支,證明了這一族群有意識地識別和傳承自己的身份。此外,羌族的傳說也顯

示了他們的族群意識,宣稱“有個叫羌源的婦女,她是炎帝的后代”,該傳說體現了族群對于自己起源的認同

和自豪,而這種認同是一種族群身份識別的重要體現。因此可以推知,當時存在族群認同意識,B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兩種文化的比較,涉及的是羌族對自己族群起源的認同,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姜羌應為一

組,而非存在文化交流是否頻繁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的是族群認同,但不能得出形成了政治文

化認同,排除D項。故選B項。

易錯點2:秦漢至明清的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

秦漢時期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隋唐時期,

各民族在大一統的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宋遼夏金時期,政權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交融并未中斷;元明清三代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的時期。

對易錯陷阱

【例1】(2024年海南卷)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廣西南寧一帶)設有買馬司,專門負責從大理等地區買馬

的事宜。在貿易中除使用銀錢以外,還以鹽和錦、彩等絲織品進行交換。陸游詩中詠道:“國家一從失西陲,

年年買馬西南夷。,,這一舉措()

A.加深了民族間的交融B.緩解了南宋財政危機

C.體現了羈縻政策失效D.推動了南宋文化繁榮

【易錯陷阱】兩宋時期,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并與中原政權時有戰爭發生,但各民族間的

交往、交流、交融也因為貿易、戰爭等沒有中斷。

【答案】A

【解析】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為:南宋初年(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政府設立買馬司以鹽、錦、彩等

物與大理等地進行貿易活動,這不僅促進了物資交流,也加強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聯系,A項正確;雖然貿

易活動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題目中沒有直接提到這些貿易對解決財政問題的具體作用,排除B項;

題目中并沒有提及羈縻政策是否有效或失效的信息、,而是側重于描述貿易活動本身及其影響,排除C項;

題目重點在于買馬活動及由此產生的民族間物質交流,并未特別強調文化層面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

項。

俵舉一反三

【變式2-1】(2023年福建卷)下表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組建的情況,這體現出元代()

丈夫妻子

蒙古人禿忽赤漢人劉氏

漢人王慶端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兒人廉希憲女真人完顏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漢人荀氏

漢人傅昱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雜居B.華夏文化的擴散

C.民族隔閡的消解D.民族習俗的趨同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元代中國。據材料“當時部分家庭成員中,丈夫及其妻子分別來自不同的民族”可得出不同民族之間的

通婚且這部分家庭夫妻的民族類別組合比較多,結合所學可得出,這說明多個少數民族處于雜居狀態,相

互通婚比較方便和普遍,A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體現以哪個民族的文化為主體,故

材料不能體現華夏文化的擴散,排除B項;C項表述太絕對,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通婚,

不能說明民族習俗是否趨同,排除D項。故選A項。

【變式2-2】(2021年湖南卷)如圖再現了每年冬至節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的場景。這一作品

《冰嬉圖》(乾隆時期)

A.顯示宮廷畫的神韻意趣B.透露清代軍事訓練松弛

C.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宮廷生活奢靡

【答案】C

【解析】依據史實,早在宋代,我國就已經有了滑冰運動(“冰嬉”)。這項“冰嬉”運動延續了幾個朝代經久

不衰,到了清朝已經成了民間普遍的文體娛樂活動。八旗官兵主要由滿、漢、蒙三個民族構成,多民族共

同參與該運動,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C正確;追求神韻意趣是文人畫的特征,宮廷畫呈現出雍容華貴、

吉祥、富麗堂皇的特點,A排除;嬉戲圖不屬于軍事訓練,因此不能由此得出清朝軍事訓練廢弛,排除B;

生活奢靡與滑冰活動無關,排除D。

【變式2-3】“清樂”源自漢代樂府的俗樂,魏晉時期逐漸雅樂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區的清樂與“羌胡

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曾改編清樂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統一后重新整理了清樂,

隋文帝稱之為“華夏正聲”。清樂的發展說明,魏晉以來

A.中原的傳統文化日漸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動增多,不斷交融

C.漢代的禮樂制度逐步復原D.西域文化成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答案】B

【解析】材料“河西地區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曾改編清樂并由‘胡

人'演唱”體現的是魏晉以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給音樂發展帶去了活力,B正確;ACD說法不符合史實,

排除。故選B。

易錯點3:古代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

秦漢到明清時期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并不相同,但在名字上有相似性,需要進行辨別。如宣政

院、宣慰司、理藩院、北庭都護府、北庭都元帥府、西域都護府等。

m易錯陷阱

【例1】(2023年浙江卷)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

的聯系。之后,諸多朝代在這一區域設置機構或派駐官員,加強管轄。圖中①②③處填寫正確的是()

西蛹斯府①」演者眇府②ansi③

西漢元朝清朝

A.①護烏桓校尉②單于都護府州③伊犁將軍

B.①安西都護府②北庭都元帥府③伊犁將軍

C.①護烏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帥府③西寧辦事大臣

D.①安西都護府②單于都護府③西寧辦事大臣

【易錯陷阱】春栗能夠準確辨別不同時期管理少數民族食物的不同機構。如唐朝管理西域地區

的安西都護府,元朝的北庭都護府,清朝在新疆地區設立的伊犁將軍等。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清朝設伊犁將軍,B項

正確;漢代護烏桓校尉,唐代設單于都護府州,排除ACD項。故選B項。

0

【變式3-1】清朝在中央設立理藩院,與六部平行,下設旗籍、王會、典屬、柔遠、徐遠、理刑六個使司,

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比較完整、嚴密的體系。理藩院的管理內容涉及邊疆地區的行政建制、社會經濟、

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理藩院的設立旨在()

A.踐行因俗而治的理念B.鞏固國家政治大一統局面

C.推動宗藩體制的建立D.增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比較完整、嚴密的體系”“管理內容涉及邊疆地區的行

政建制,社會經濟、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可知,清朝理藩院的設立旨在加強中央集權和對邊疆地區的管

轄,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大一統局面,B項正確;設立理藩院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對邊疆地區的管

轄,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大一統局面,并不是為了踐行因俗而治的理念和增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排

除A、D兩項;“宗藩體制”屬于對外關系的范疇,理藩院屬于民族管理機構,排除C項。故選B項。

【變式3-2】《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縣”,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府的都

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襲”,并規定這些州縣“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由都督負責管理。這說明唐朝實行

的措施是()

A.典客管理民族事務B.羈縻政策

C.設宣政院管理西藏D.改土歸流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縣‘,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

世襲',……'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由都督負責管理。”及所學可知,羈縻府州是唐朝管轄少數民族地區

的一種帶有自治性質的地方制度,材料體現了唐朝羈縻政策的特點,B項正確;秦朝在中央設置“典客”管理

民族事務,排除A項;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的軍政事務,排除C項;明清時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

改土歸流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變式3-3】清崇德元年(1636年),設蒙古衙門,置承政、參政各官,負責蒙古各部的編旗、會盟、賞

賜、司法等事務,崇德三年(1638年)更名理藩院。蒙古衙門的創立不僅使清朝有了管轄蒙古事務的專門

機關,其作為理藩院的前身也對日后理藩院的發展和壯大有著重大意義。下列選項中對理藩院理解正確的

一項是

A.總攬全國軍政大權的最高國家機構B.統治蒙藏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央機構

C.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的政教機構D.協助皇帝處理民族事務的助理機構

【答案】B

【解析】根據“設蒙古衙門,置承政、參政各官,負責蒙古各部的編旗、會盟、賞賜、司法等事務,崇德三

年(1638年)更名理藩院”可知理藩院是專門管理蒙藏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故B項正確;總攬全國軍政大

權的最高國家機構是清代軍機處,故A項錯誤;元代宣政院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故C項錯誤;理藩院

是正式機構非助理機構,故D項錯誤。

1.《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

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這表明在春秋戰

國時期()

A.華夏民族開始形成B.華夏族群成為禮儀之邦

C.階級關系發生變動D.華夏認同觀念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

同”及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戰爭頻仍,經過不斷的斗爭和融合發展,內遷戎狄蠻

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推動了華夏認同觀念形成,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

知,材料體現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周邊少數民族對華夏族的認同,而非華夏族“開始”形成,排除A項;材料

強調的是周邊民族對華夏族的認同,而非強調華夏族群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周邊民族與華夏

族的關系,沒有涉及階級關系的變動,排除C項。故選D項。

2.大禹治水的傳說是源于古中原地區的神話傳統,但同時也多見于西南的汶川、北川、理縣和茂縣等羌族

地區,他是爾瑪人心中的治水英雄和神圣先祖,甚至羌族地區還流傳著“蓋在大禹之神所祐也”的說法。這有

利于()

A.地緣格局調整B.經濟協調發展

C.中原文化傳播D.宗族觀念減弱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大禹治水的傳說是源于古中原地區的神話傳統,但同時也多見于西

南的汶川、北川、理縣和茂縣等羌族地區”可知,大禹治水是中原傳說,同時也是羌地傳說,有利于打破地

域文化隔閡,地緣文化格局調整,有利于文化認同的形成,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不同地區大禹治水的

傳說,這些傳說無法體現對經濟協調發展、宗族觀念減弱等方面影響,排除B、D項;材料強調的是不同地

區大禹治水的傳說,但并沒有說明西南羌族地區大禹治水的傳說與中原地區大禹治水傳說的關系,排除C

項。故選A項。

3.西周夷王時期,楚君熊渠曾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而到春秋楚莊王時,楚國申叔要求對貴

族“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教之禮,使知上下則;

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國家統一大勢所趨B.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

C.分封制度走向崩潰D.儒學的正統地位確立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西周到春秋時期(中國)。依據材料“西周夷王時期,楚君熊渠曾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

號謚。’而到春秋楚莊王時,楚國申叔要求對貴族‘教之春秋”“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教之禮,使

知上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可知楚國由原來不認同中國到后來學習周朝的經典,這主要與春

秋戰國時期中原周邊的部落首領及諸侯都認同中原的文化有關,B項正確;春秋時期已經出現分裂割據,戰

國末期才出現國家統一趨勢,排除A項;材料主要論述楚國對中原文化態度的轉變,與分封制的崩潰無關,

排除C項;儒學確立正統地位是在西漢,排除D項。故選B項。

4.春秋戰國時期,“人”“民”的使用出現了有所側重的情況。稱某族的成員,可稱“某族之人”,但未見稱“某

族之民”或“族民”者。稱“民”者則多是某地之民或下層民眾,如響之民”“國內之民”“晉國之民”等。這表明當

時()

A.地域認知影響的增強B.宗法分封制徹底崩潰

C.居民身份趨于多樣化D.民的社會地位在下降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

期。由材料信息可知,“民”主要以地域為稱,并不以族為稱,它表現的是社會成員的地域特征,而“人”則可

以表現其作為某族的血緣關系特征,這表明社會成員間血緣認知的影響削弱,而地域認知的影響增強。A

項正確;材料中“人”以“某族之人”稱謂,體現了宗法血緣關系仍然存在,排除B項:材料中主要是關于

“人”“民”的使用情況,沒有體現社會居民的身份問題,排除C項:“民”由氏族(宗族)之人變成了國家控制

下的編戶齊民,“民”的社會地位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A項。

5.春秋時期的大國,大多崛起于邊地(如下表)。這說明()

晉國“晉居深山之中,戎狄與之鄰,狄之民實環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國“撫有蠻夷,奄征四海,以屬諸夏”

秦國“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于秦”“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A.民族交融推動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機沖擊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導致了大國崛起

D.華夏認同鞏固了統一格局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題干中晉國、楚國、秦國的相關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大國與周邊

少數民族相鄰,在與少數民族的交流融合過程中,推動了自身疆土的拓展,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

民族交融與疆土拓展的關系,而非政治危機對分封制度的沖擊,排除B項;題干未突出王室衰微與大國崛

起的直接聯系,排除C項;春秋時期尚未形成統一格局,排除D項。故選A項。

6.明萬歷三年俺答汗與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萬歷皇帝賜名改為“歸化城”意為“歸順朝廷,

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晉蒙邊界的重要關隘“殺胡口”被康熙皇帝賜名改為“殺虎口”。兩處地名變更反

映出()

A.明清君主專制不斷加強B.統一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

C.邊疆地區得到有效治理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從明清時期對邊境地區的城市及關隘名字變更情況來看,對少數民族的態度由歧視轉為包容,這

顯然有利于民族融合,說明的是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D項正確;君主專制強調的是君主對臣子的控

制力,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政治智慧對民族交融的影響,非統一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

排除B項;僅從城市及關隘名字的變更情況來看,是無法得出疆地區得到有效治理的結論,排除C項。故

選D項。

7.西晉時期“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北方人常常謔稱南方人為“魚鱉之徒”。至北魏時期,京

城洛陽食魚之人漸多,甚至出現了“洛鯉伊魴,貴于牛羊”的景象。這一變化反映了()

A.北方民族交融加強B.南北飲食習慣趨同

C.北方漁業迅速發展D.南方經濟地位上升

【答案】A

【解析】據材料“至北魏時期,京城洛陽食魚之人漸多”可知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人逐漸接受并認同了南方人

的飲食習慣,說明北方民族交融加強,A項正確;南北飲食習慣存在差異,不可能趨同,排除B項;據材

料“洛鯉伊魴,貴于牛羊”,說明北方漁業供不應求,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南方經濟才得到開發,排除D

項。故選A項。

8.內蒙古綏遠地區的土默特蒙古至清代中期就先后修建了致祭先農、關帝、孔子、文昌、觀音等各類廟觀。

歸綏哈拉不達鄉,本是一個純蒙古族生活區,該鄉有佛殿、龍王廟各一,百姓每年于龍王廟領牲三次。這

一現象反映出當時()

A.社會主流思潮發生變動B.少數民族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

C.政府對邊疆的控制加強D.邊疆與內地民族交流交融增強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中國)。材料中體現的是蒙古族的生活區域里面出現了漢民族文化的產物,體現了邊疆和內

地民族交流交融,D項正確;材料中體現的是民族交融,但是并沒有提到主流思潮發生了變動,排除A項:

材料中未能體現少數民族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政府對邊疆的控制,排除C項。

故選D項。

9.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為西域都護。他以“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西域各族“難養

易敗”為由,推行“寬小過,總大綱”的政策,決定保留西域原有政權,并給予其較大自主權。這一治理方略

()

A.削弱了漢廷對西域的有效管理B.標志著西域歸屬中央管轄

C.根植于班超其人平等的民族觀D.有利于民族間交流和交融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原因題。據本題

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91年東漢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班超認為華夷

有別,西域少數民族難以管理,因此推行“寬小過,總大綱”的政策,保留西域各民族風俗習慣和社會組織,

給予當地政權較大的自主權,結合所學,這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D項正確。據材料和所

學,班超經營西域的措施是恰當合理的,是有利于漢王朝邊疆治理的,排除A項;據所學,標志著西域地

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的措施是,西漢時期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排除B項;據材料,班超認為“塞外吏士,

本非孝子順孫”,可知其受傳統華夷觀念的影響,認為華夷有別,西域少數民族難以管理,民族觀并不平等,

排除C項。故選D項。

10.北宋名將楊業一門抗遼保宋的忠勇事跡,被演繹為各種戲曲在民間廣為流傳;元代楊家將戲曲中宋遼

敵對和斗爭是主要內容;明代起遼對宋的威脅逐漸被淡化,宋遼斗爭戲份讓位于忠奸斗爭;清代還增加了

宋遼通婚等內容,遼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親情。這反映出()

A.民族關系由對立走向交融B.戲曲發展服務于民眾需要

C.主流思想影響藝術的發展D.戲曲發展逐漸走向多元化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古代(中國)。楊家將戲曲中民族關系的緩和始變實質上折射出的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由對立走向融

合的變化過程,A項正確;戲曲發展服務于民眾需要不是材料主旨且戲曲發展有時也服務于政治需要,排

除B項;這一時期主流思想均是儒家思想,材料中沒有體現儒家思想,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戲曲的多

元化要素,排除D項。故選A項。

II.如圖為我國古代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內地關系的三種模式。據此可得出我國古代民族

關系()

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

少數民族政權與少數民族遷徙進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中原政權并立入內地建立政權兼有內地和邊疆地區

A.對抗與戰爭是模式一下民族關系的主要特色

B.模式二下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帶來的是侵略

C.模式三下阻礙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

D.三種模式下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交融不斷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

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古代民族之間有對峙、有緊張,但民族交融是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

它是在不同民族間經常出現的經濟、文化及生活習俗相互交流、學習,D項正確;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符

合模式一、當時少數民族和中原政權之間存在大量的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項;北魏時期的民族關系符

合模式二、但北魏并非是對中原的侵略,排除B項;模式三符合元朝和清朝的民族關系,這一民族關系大

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排除C項。故選D項。

12.“在東北、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明朝建立了羈縻性都司衛所,如奴兒干都司、烏斯藏都司、朵甘都

司。設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等官,由當地部落首領擔任,可以世襲,但須接受朝廷的統一節制。這

種因俗為治的政策,有利于當地的發展。”下列在歷史上出現的邊疆地區設置的機構或官職與材料中的治理

方式有別的是()

①北庭都護府②渤海都督府③遼陽行省④駐藏大臣

A.①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在東北、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明朝建立

了羈縻性都司衛所……由當地部落首領擔任,可以世襲,但須接受朝廷的統一節制”可知,明朝在少數民族

地區建立了羈縻性質的管理機構,任用少數民族首領管理地方,是一種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據所學知識

可知,都護府唐朝的地方制度,由中央任命,①與明朝都司衛所治理方式有別,元朝實行行政制度,遼陽

行省與內地均為行省制,由中央直接任命,③與明朝都司衛所治理方式有別,駐藏大臣是清朝政府直接任

命的,④與明朝都司衛所治理方式有別,①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渤海都督府屬于唐朝羈縻府州制度,

由地方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都督,與明朝都司衛所治理方式相似,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C項。①與明朝都司

衛所治理方式有別,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13.唐代的六大都護府及邊州都督府所統領的八百五十六個羈縻府州占了唐王朝整個版圖的三分之二以上,

而這三分之二以上的遼闊領土上,又居住著突厥、回紇、奚、黨項、契丹、室韋等數十種少數民族、部族

與部落。這一狀況()

A.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B.開創了民族地區治理新模式

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