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發展(4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1頁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發展(4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2頁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發展(4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3頁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發展(4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4頁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發展(4大易錯點)-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易錯專題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目錄

易錯點專攻

【易錯點1】全面認識中華文化的多元起源與文化交流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點2】全面認識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點3】三教合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影響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點4】明清時期思想領域新變化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題通關

易錯點1:全面認識中華文化的多元起源與文化交流

中華文明多遠起源。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

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同時,不同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交

流,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點。

對易錯陷阱

【例1】(2024年江西卷)下圖為不同時期新石器文化形勢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中原地區已經處于各種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

B.不同文化圈之間一開始就存在相互隔絕現象

C.中華文明呈現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

D.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出現愈來愈分層的狀況

【易錯陷阱】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中,存在較為廣泛,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

武澤文化、趙寶溝文化等,這些文化在發展中不斷交流中相互影響,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

中原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在起源上的多元一體的特點。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正向題。根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新石器時代(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圖1展示了新石

器時代的文化分布情況,從圖中可以觀察到早期的文化分布較為分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

原地區的文化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這表明中華文明經歷了從多元并行逐漸演變成以中原為中心

的過程,C項正確。圖中并未明確顯示中原地區已處于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且“分化”與“復

雜,,不完全等同,排除A項;圖中顯示不同文化圈之間存在交流,而非一開始就相互隔絕,排

除B項;D項中的“分層狀況”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1-1](2024年河北卷)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

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樟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

址,發現了梯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

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B.多樣性和連續性

C.本土性和連續性D.多樣性和包容性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遠古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

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禪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

等遺址,發現了樺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

筑形式之一”可知,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本土性和連續性,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

包容性,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多樣性,排除B項、D項。故選C項。

【變式1-2](2024年浙江卷)有考古學家認為,不同文化的“撞擊”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

下面示意圖中的“Y”形北方一中原文化連接帶,“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是一個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

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間中華大地如滿天星斗的諸文明火花,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

帶”。根據該理論,這一時期最有可能在這條文化帶發生“撞擊”的是()

A.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B.仰韶文化、紅山文化

C.二里頭文化、龍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并結合今日中國行政地圖可知,

“Y”形北方-中原文化連接帶,位于黃河流域中游地區,大致方位處于今天陜西省、山西省和內

蒙古一帶,仰韶文化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主要位于今天的陜西一帶,在“Y”形文化帶上,

紅山文化出現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遼河一帶,大致位于今天河北省以南的內蒙古境內,也在

“Y”形文化帶上,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二里頭文化出現在距今3800年到距今3500年,大

致位于河南一帶,時間和位置都不符合,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二里頭文化不符,而龍山

文化雖然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但是位置上處于黃河下游的今天山東省境內,位置不符合,排

除C項;據所學可知,河姆渡文化時間上是新石器時代,但是河姆渡文化是位于長江流域下

游的文明,排除D項。故選B項。

【變式1-3](2024年湖北卷)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

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

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I歲

正視圖俯視圖

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

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蛋殼陶杯”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

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但是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了“蛋殼陶杯”,說明兩個地區

有了一定的聯系,C項正確;新石器時期,國家尚未出現,排除A項;受生產力水平影響,

新石器時代南北地區不可能貿易往來較為頻繁,排除B項;據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陽鳳

凰咀和龍山文化之間存在交流,無法得出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項。故選C

項。

易錯點2:全面認識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思想各異,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格局。同時諸子百家思想中也存在共性的思

想,如民本思想、統一思想、選賢任能思想等,在多個學派的思想中都有體現。

?

【例1】(2024年廣西卷)學者勞思光將自我境界劃分為四種,分別是形軀我,強調生理欲求;

認知我,以知覺推理為要;情意我,重視生命感受;德性我,以價值自覺為主。以下先秦諸子

格言中,體現最后一種境界的是()

A.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B.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C.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D.可在樂生,可在逸身

【易錯陷阱】在孔子的思想中,有較多的關于品德修養的要求,強調修身明德。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句話強

調的是信用的重要性,即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他還能做什么。這明顯涉及到了道德

和價值層面的自覺和追求,與“德性我”的境界相吻合,B項正確;“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

隙”這句話表達的是對人生短暫的感慨,與道德和價值自覺無直接關聯,因此不符合“德性我”

的境界,排除A項;“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超脫于世俗情感的境界,

更偏向于道家的無為和超脫,與“德性我”強調的道德和價值自覺不完全一致,排除C項;“可

在樂生,可在逸身”這句話的意思是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快樂,也可以在安逸中度過一生,它主

要描述的是一種生活態度,與道德和價值自覺無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

0

【變式2-1](2024年北京卷)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

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

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禮重法的精神B.無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D.選賢任能的理念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用玉的溫潤、堅硬、

有棱角而不傷人、下垂等特質來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義、禮等品質。這反映了孔子希望

人們通過自我修養,培養和具備這些美好的品德,以達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項正確;“隆禮

重法”是荀子觀點,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項;無為而治是道家觀點,與儒家孔子思想

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選拔人才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2-2](2024年浙江卷)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下列項中,由老子提出且體現樸素唯物觀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C.“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類的生活行為的運行是以地球物理運行的法則為法則,地球運行的法

則是以這整個宇宙運行的法則為法則,宇宙運行的是以道的法則為法則,道的運行是以自然而

然為法則。簡言之,道的運作是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律為規律,體現了樸素唯物觀,D項正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不符合題意,排除

A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不

符合題意,排除B項;“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

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桀而就不存在。該主張由荀子提出,不符合

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變式2-3】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

而達人。”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項中,反映孔子民本

思想的是()

A.無為而治B.“相生相勝”C.反對苛政D.“兼愛”“非攻”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

本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抨擊殘暴統治認為“苛政猛于

虎”,認為君王應當關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盡力滿足人民的利益,反對苛政,c項正確;無

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張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A項;戰

國末期的鄒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終而復始的觀點解釋歷史發展現象,即“相生相勝”,排除B項;

“兼愛”“非攻”是戰國時期墨子的主張,“兼愛”意思是強調每個人都應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非

攻”即反對不義的戰爭,排除D項。故選C項。

易錯點3:三教合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魏晉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沖擊儒家思想的地位。唐宋時期,儒家學者不斷進行思考和

探索,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發展出了理學,豐富了儒學的體系。

【例1】(2024年江蘇卷)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戰,但世家大族依

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以南朝會稽賀氏、北朝范陽盧氏為

代表的經學世家。這一時期經學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遷B.影響南北方政權頻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學的復興D.導致“三教合歸儒”的局面

【易錯陷阱】春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的傳播,使得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但世家大族依

然尊奉儒家思想,并將儒家思想作為家學核心內容,有利于佛教、道教沖擊儒學的背景下,傳

承儒家文化,并為后世儒學復興奠定基礎。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本

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儒學世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核心,堅

守并傳承儒家文化,這有利于儒學復興,c項正確;北方士族南遷只是南朝會稽賀氏形成的一

個原因,并不是所有經學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項;經學世家的形成與南北政權的頻繁更

替無關,排除B項;“三教合歸儒”的局面出現在隋唐以后,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3-1】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

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

素是

A.經濟發展水平B.繪畫技術進步

C.政治權力干預D.儒家思想影響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在服飾上比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單薄到服飾整齊可

知體現佛教塑像藝術受到儒家思想影響,D選項符合題意。經濟發展、繪畫技術及政治權力不

屬于佛像變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強調的是儒家文化對佛像的影響,ABC選項排除。

【變式3-2】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

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帝“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

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

【答案】C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直接根據材料推斷即可,

根據“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

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帝“滅佛”說明道家、佛家的地位變化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

對穩定。

【變式3-3】魏晉時期,有人斥責佛教“使父子之親隔,君臣之義乖,夫婦之和曠,友朋之信

絕這反映出當時

A.佛教傳入顛覆了傳統觀念B.儒家倫理不為社會所重視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與儒家倫理抵觸

【答案】D

【解析】魏晉時期,斥責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國傳播的危害的同時,強調“父子之親,君

臣之義,夫婦之和,友朋之信”,這正是儒家倫理的體現,也表現了佛教“四大皆空”與它的沖

突抵觸。

易錯點4:明清時期思想領域新變化

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以及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所出現

的工商皆本的思想。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新變化體現了明清時期社會對思想的影響。

【例1】(2024年浙江卷)南宋陳亮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黜(嘲諷)空疏,隨人牙后談

性命者,以為灰埃”,世人“以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為浙學”;葉適指出:“(士、農、工、商)

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錦末厚本,非正論也。”明代王守仁認為“四民異業而同道”,明

末清初黃宗羲進一步提出“工商皆本”。這些學者的理念()

A.挑戰了封建的綱常倫理B.反映士農階層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農抑商政策轉變D.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

【易錯陷阱】明清時期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王陽明的“四民異業而同道”,黃宗羲的“工商皆

本”都是適應了這種變化而出現的。這種變化體現了唯物史觀中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

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以后(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南宋陳亮主張讀書

要關注經濟事務,反對空談性命之學;葉適反對“重本抑末”的傳統觀念;明代王守仁認為士、

農、工、商“四民異業而同道”;明末清初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這些學者的理念都關注社會

現實,注重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D項正確;材料中這些學者的理念主

要是針對社會經濟和職業觀念,沒有直接挑戰封建的綱常倫理,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

士農階層地位逐步下降的內容,這些學者的理念主要是對傳統經濟觀念和職業觀念的重新審視,

排除B項;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經濟政策,這些學者的理念沒有促使重農

抑商政策發生根本性轉變,排除C項。故選D項。

0

【變式4-1](2023?全國卷)明代很多熟讀儒經而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秉持“雖終日作買賣,不

害其為圣為賢”的信條。盡心于實踐“圣人之學”。與這種社會行為最契合的思想觀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無物”

C.“存天理,滅人欲”D.“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并結合所

學可知,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自己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則,即利己又利人,不

害己害人,這樣能做到就是圣賢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國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學

命題,王艮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要求統治者把滿足群眾穿衣吃飯作為第一需要,把“百

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讀經和做生意不違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項正確;

心外無物,是出自宋代哲學家陸九淵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

礎上提出的,主張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與材料不符,排

除B項;存天理、滅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景頁、程頤提出的道德修養目標。理解為保存心中

本具的天理,消滅人的私有欲望,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封建統治者頑固推行“崇本抑末”的

政策,以農為本,工商為末,保護和發展農業經濟,抑制工商業的蓬勃發展,這就阻礙了社會

經濟的發展,黃宗羲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號,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故選A項。

【變式4-2】王陽明制定并推廣的《南贛鄉約》中載:“嗚呼!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

責己則昏。爾等父老子弟,毋念新民之舊惡而不與其善,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為良

民而不修其身,爾一念而惡,即惡人矣。人之善惡,由于一念之間,爾等慎思吾言,毋忽。”

據此可知()

A.鄉約與十家牌法的相互配合

B.儒學士人開始參與教化鄉里

C.明代的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D.鄉約教化與心學思想相結合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

(中國)。根據材料“毋自恃為良民而不修其身,爾一念而惡,即惡人矣。人之善惡,由于一念

之間,爾等慎思吾言,毋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提到王陽明制定的《南贛鄉約》中

有關于勸人向善、善惡一念之間等理念。王陽明是心學的代表人物,這些理念體現了心學思想。

鄉約的內容是在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把心學思想融入到鄉約教化之中,D項正確;材料中未

涉及鄉約與十家牌法相互配合的內容,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在此之前可能已經有儒

學士人參與教化鄉里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鄉約帶有強制力的相關表述,主

要強調的是道德教化,排除C項。故選D項。

【變式4-3】萬歷天啟年間,江南地區的士人熱衷于輯撰關于米芾軼事的小說,相比于藝術史

中米芾“經典化”的形象,更多地將目光放在其怪癖與顛狂的個性上,稱贊米芾“楚狂在芾,其

顛可及,其浩然之氣不可及也”,甚至紛紛效仿米芾顛狂的行為舉止。江南士人此舉意在()

A.對心靈解放的渴望B.對市民文化的推崇

C.對程朱理學的反叛D.對主流價值的維護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江南地區的士人更

多地將目光放在其怪癖與顛狂的個性上,甚至紛紛效仿米芾顛狂的行為舉止,實際是在令人窒

息的禮法社會高舉起一面張揚個性、獨立自主的旗幟,表明江南士人此舉意在對心靈解放的渴

望,A項正確;江南士人此舉意在對心靈解放的渴望,與推崇市民文化無關,對市民文化的推

崇并不是材料所述舉措的目的,排除B項;江南士人此舉意在對心靈解放的渴望,“對程朱理

學的反叛”不符合材料主旨,也并非其主要意圖,排除C項;江南士人此舉意在對心靈解放的

渴望,材料中米芾怪癖與顛狂的形象與主流價值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考古學家在良渚文明遺址中發現了距其數千里外的紅山文化特征的玉器,這些玉器與江淮

地區凌家灘文化有很深的淵源。陜西石遺址皇城臺發現的石雕圖像,對東北地區石雕傳統的吸

收十分明顯,而一些石雕獸面與人面飾與遠在江漢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遺址發現的石雕多有相

似之處。這說明中國早期文明()

A.存在著交流B.具有創新性C.相互借鑒D.具有同源性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

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良渚文明遺址中發現了距其數千里外的紅山文化特征的

玉器,陜西石遺址皇城臺發現的石雕圖像,對東北地區石雕傳統的吸收十分明顯,說明不同區

域文化之間的相似性與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影響有關,A項正確;材料強調各地區文明的交流,

與創新性無關,排除B項;材料只能看出其存在交流,而非相互借鑒,排除C項;中華早期

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故具有同源性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

2.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出土了成組的銅禮器,考古學家發現同一墓葬出土的成組銅禮器最多

為4件;同一座墓葬出土的多套組器,或風格、銘文內容相同,器形不同;或風格、銘文內容、

形制皆不同;形制、紋飾、銘文等均相同的同類器物會出現在多個墓葬;多數墓葬出現固定的

器物組合,如尊、鹵組合,盍、盤組合等。這表明()

A.成組銅禮器在王室和各諸侯國墓葬中普遍存在

B.成組銅禮器的使用是為了體現墓主身份與地位

C.成組銅禮器或成批次集中生產或者多批次鑄造

D.西周早期青銅物料可能以器物組合的方式流通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

期的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在古代社會,特別是西周時期,禮器的使用往往與身份、地位密切

相關。因此題干中提到的銅禮器成組出現,且存在固定的器物組合,這很可能是為了體現墓主

的身份和地位,B項正確;禮器在古代社會是等級和身份的象征,因此普及的說法錯誤,排除

A項;雖然銅禮器的制作可能涉及集中生產或多批次鑄造,但題干中并未提供足夠信息來支持

這一結論,排除C項;題干中并未提及青銅物料的流通方式是以器物組合的方式進行,排除D

項。故選B項。

3.考古發現,同為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紅山文化與長江中下游的安徽凌家灘文化的玉器有

許多相似之處,如:玦形玉龍、斜口筒影器、玉人的禱祝姿勢。這可以說明當時()

A.水路交通較為便利B.區域貿易往來頻繁

C.“以玉為美”觀念出現D.不同文化存在聯系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

時代(中國)。通過兩處不同地域類似墓葬隨葬品的比較,可知安徽凌家灘文化與遼河紅山文

化有相似性、相近性,這實際上反映了不同區域文化的交流互鑒,區域之間可能存在信息交流,

D項正確;在新石器時代,水路交通不便,水陸較為便利、區域貿易往來頻繁說法均不妥,排

除AB項;兩地均出現玉器但不代表“以玉為美”觀念出現,排除C項。故選D項。

4.如圖為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不同地區文化遺址出土的龍的形象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

的是()

①魚龍: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魚龍紋,距今約6800—6300年。

②鱷龍:雨水坡遺址出土的井殼堆塑的鱷龍,距今約6400年。

③鱷龍:熊墩遺址出土的河卵石擺塑的鱷龍,距今約6000年。

④豬龍:紅山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距今約6000—5000年。

⑤迅龍,陶寺遺址出土的陶盤上的龍紋,距今約4500—3900年。

⑥龍十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夏代。

⑦龍: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龍紋,商代。

A.中華文明以中原為核心B.中華文明呈現多元一體趨勢

C.各地區間文明交流頻繁D.中華文明起源空間范圍廣闊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從這些不同地區、不

同時間出土的各式各樣的龍的形象可以看出,中華文明的發展不是單一的、孤立的,而是呈現

出多元的特點,同時又存在著共性和聯系,體現了多元一體的趨勢,B項正確。僅僅根據這些

不同地區文化遺址出土的龍的形象,不能得出中華文明以中原為核心。因為所列舉的遺址分布

范圍較廣,并非集中于中原地區,排除A項;這些龍的形象不足以證明各地區間文明交流頻

繁。因為這些龍形象的存在可能更多是各自地區獨立發展和創造的結果,排除C項;題干展

示了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的龍的形象圖,但是無法體現中華文明的起源,排除D項。故選B

項。

5.下表所示是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主要文化遺址。這可用于說明,舊石器時代我國()

華北地區

文化分期

周口店系統及河系統

小長梁石器西侯度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藍田文化

周口店文化

度河文化

舊石器時代中期許家窯文化T村文化

峙峪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下川文化

虎頭梁文化

A.文化具有傳承性與多樣性B.農業文明的發展持續不斷

C.區域性文化交流逐漸增多D.中原文化的優勢地位凸顯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

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舊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從圖表中華北地區舊石器時

代的多個文化遺址來看,這些文化遺址在時間上跨越了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說明

文化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同時,這些遺址分屬于不同的文化系統(如周口店系統和度河系統),

展現出多樣性。因此,舊石器時代我國文化表現出傳承性與多樣性,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農

業發展情況,不能得出農業文明的發展持續不斷,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華北地區的遺址,

未涉及這些遺址是否存在交流,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與其他地區文化的比較,不

能得出中原文化的優勢地位凸顯,排除D項。故選A項。

6.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

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

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韓非D.墨子

【答案】B

【解析】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體現了當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

映了老子“順應自然”的思想,“百姓無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較少受到干預,反映

了“無為”的思想,B項正確;孔子主張仁、禮、以德治國,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A項;韓

非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主張法治,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C項;墨子主張兼愛、

非攻、尚賢等思想,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7.《呂氏春秋集釋序》稱:“周秦之際,士之治方術者多矣。百家之學,眾持異說,各有所出,

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陰陽、儒、法、刑名、兵、農之于治道,辟猶撩(車蓋的骨架)

之于蓋,輻之于輪也。”據此可知,先秦諸子()

A.強調規范社會倫理的行為準則B.注重內心自省的修養方式

C.提倡超越物質欲望的精神追求D.推崇投身政治的參與意識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題干“百家之學,眾持異說,各有所出,皆有所長,

時有所用”以及“陰陽、儒、法、刑名、兵、農之于治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表明先秦

諸子百家的學說雖然各有側重,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崇投身政治的參與意識,希望通過自己的

學說影響治國理政,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特別強調規范社會倫理的行為準則,排除A項;

材料中并未提及注重內心自省的修養方式,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強調提倡超越物質欲望的

精神追求,排除C項。故選D項。

8.下表是春秋戰國時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張。下述主張的共同點是()

思想家主張

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墨子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韓非子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A.重視以人為本B.強調自強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D.關注現實政治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春秋戰國

時期。根據材料可知,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孟子主張統治者實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賢的主張,

韓非子主張實行法治,對人民進行嚴加管束。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的主張解決現實

的政治問題,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以人為本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孟子強

調君子要自強不息,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天人合一多指人與道合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

與我為一”的境界,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9.老子認為用兵要“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他指出:“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據此可知老子()

A.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B.反對諸侯國的對外征戰

C.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D.受到了墨家思想的影響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中國)。依據材料“不得已”“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可知,

老子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用兵,反對軍事上的濫殺行為,這是以人為本的體現,A項正確;

根據材料“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可知,老子不反對諸侯國的對外征戰,排除B項;材料反

映了老子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材料沒有強調個人修養,排除C項;老子為春秋時期思想家,

墨家思想約形成于戰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

10.西周時,統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強調“四時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戰國時期,

孔子提出“敬鬼神而遠之”,法家強調“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莊子主張“時祀盡敬而不祈喜”。

這一變化反映出,先秦諸子()

A.注重關注人世現實B.沿襲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華D.著意迎合諸侯需求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

先秦時期。根據材料,西周時期統治者強調敬天,但是春秋戰國時期淡化敬天,可知在大動蕩

時期諸子主張回歸現實,淡化神秘色彩,A項正確;先秦諸子淡化天命思想,而不是沿襲,排

除B項;材料中體現儒家和法家不同主張,沒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項;材料中體現不出

諸子迎合諸侯,排除D項。故選A項。

11.下表所示是南北朝時期的相關史料。這些史料可用于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史料出處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是歲造玄武湖,上(南朝宋文帝劉義【南朝梁】沈約

隆)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萊、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諫乃止”《宋書》

“(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老莊,精【北朝北齊】魏收

釋義……”“立孔子廟于京師”“改謚宣尼曰文圣尼父,告謚孔廟”《魏書》

【南朝梁】梁武帝

“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中復觀道書。有名與無名”

《會三教詩》

A.儒學正統地位逐漸削弱B.君主意志左右意識形態

C.士族借助外力迅速崛起D.文化呈現多元交融特點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朝宋文帝

欲造三神山體現出,北魏孝文帝好讀書,涉百家,善老莊又立孔子廟,南朝梁武帝少時學周孔,

后觀道書,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呈現多元交融的特點,D項正確;北魏孝文帝立孔子廟、

梁武帝少時學周孔等內容說明儒學的正統地位較為穩固,不能推出儒學正統地位逐漸削弱的結

論,排除A項;材料中不同皇帝偏好不同思想文化的行為,不能反映皇帝意志左右意識形態,

排除B項;這些史料主要涉及文化的多元交融,并未提及士族借助外力迅速崛起的內容,排

除C項。故選D項。

12.某學者在敘述唐朝思想時列舉了唐朝三位代表性詩人如表的詩句。該學者列舉這些詩句旨

在說明唐代()

“我來逮真人、長跪問寶訣。桀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

——李白

“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

——杜甫

“因愛果生病,從貪始覺覓,色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王維

A.出現儒釋道三教合一現象B.儒家思想逐成為思想主流

C.多種思想流派并存與發展D.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題目中引用的詩句分別來自李白、杜甫和王維,三位唐代

著名詩人,李白的詩句中提至『煉藥”,與道教有關;杜甫的詩句中提至U“經術”和“文章”,與儒

家思想相關,王維的詩句中提到“色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體現了佛教的思想,這說明多種

思想的并存與發展,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三教并存的現象,唐代是一個思想文化高度發展

的時期,并非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現象,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就已經成為主流思

想,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唐朝的對外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

13.有學者認為:“魏晉玄學回到儒經原典,又綜合老莊等學說,追尋作為名教本原的天道由

來及意蘊,闡發名教所蘊的圣人本意或名教體系的合理狀態,實際上與董仲舒當年以籠罩宇宙

的天道來統一人間秩序一樣重要而急迫。”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玄學()

A.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B.承襲了老莊的思想精粹

C.形成了嚴密的思辨體系D.拓展了儒學的發展空間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據題干“魏晉玄學回到儒經原典,又綜合老莊等學說”,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玄學不僅回歸儒經原典,還綜合了老莊等學說,對名教體系進行了深入

的闡發,這種綜合與創新為儒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拓展了儒學的發展空間,D項正確;

玄學是對儒經原典的回歸和對名教體系的闡發,發展了儒學,排除A項;玄學不僅承襲了老

莊的思想,還將其與儒經原典相結合,排除B項;據材料信息無法推斷玄學是否形成了嚴密

的思辨體系,排除C項。故選D項。

14.韓愈在《原道》說“君者,出令者也”,認為君主的職能在于以儒家之道為根據來發號施令,

以維持政治社會秩序,如果君主不履行其“出令”的職能,或者其所出之“令”并不以“仁義道德”

為本,那就“失其所以為君”了。韓愈的這一思想()

A.有利于儒學獨尊地位的重樹B.加快了儒學思辨化進程

C.豐富了程朱理學的哲學體系D.促進了禮法結合的完成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據題干“認為君主的職能在于以儒家之道為根據來發號

施令,以維持政治社會秩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主張以“仁義道德”維持社會秩序,

韓愈認為君主的職能在于以儒家之道為根據來發號施令,這有利于儒學獨尊地位的重樹,A項

正確;宋明理學加快了儒學思辨化進程,與本題時空不一致,排除B項;韓愈是唐朝時期人,

宋朝出現程朱理學,C項與本題時空不一致,排除C項;D項表述中“完成”太絕對,材料不能

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15.唐憲宗從法門寺迎佛骨入皇宮供奉,后又下令長安各寺廟輪流供奉,“王公士民瞻奉舍施,

惟恐弗及”。韓愈識為“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故上《諫迎佛骨表》旗幟鮮明地表

達反佛立場。韓愈的上表()

A.體現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B.深受了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

C.折射了三教并立的基本格局D.印證了儒學統治地位的動搖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上《諫迎佛骨表》旗幟鮮明地表達反佛立場”結

合所學知識可知,韓愈不顧皇帝大力推崇佛教,上疏反佛,體現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A項

正確;程朱理學出現于宋朝,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道教,不能得出三教并立,排除C項;

儒學統治地位受到挑戰,但未動搖,排除D項。故選A項。

16.在《五經臆說》中,王陽明明確表明“觀天地交感之理,圣人感人心之道,不過一貞

(正)并強調“此心無私欲之憋(遮弊),即是天理”,而“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

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據此可知,王陽明()

A.注重等級秩序B.強調踐行美德C.重視智慧發展D.關注理性

思考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明朝時期。

根據材料可知,王陽明認為天地萬物的變化與圣人感人心之道,皆出于人心之“正”,無調人要

遵循心之天理,踐行儒家的道德,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等級秩序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