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_第1頁
貴州省畢節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_第2頁
貴州省畢節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_第3頁
貴州省畢節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_第4頁
貴州省畢節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畢節市高一年級期末聯考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20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對某遺址進行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筑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該遺址最有可能位于今天的()A.山東省 B.浙江省 C.陜西省 D.湖南省【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根據“玉器”、“干欄式建筑”、“人工栽培稻”可知是河姆渡遺址,而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B項正確;山東位于北方,中的是小麥,排除A項;陜西省沒有干欄式建筑,排除C項;最早出現干欄式建筑的是浙江,排除D項。故選B項。2.下表所列的是漢武帝統治時期采取的部分治國舉措,這些舉指的共同作用是()領域舉措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直接為皇帝掌控的中朝;五十三部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經濟上將轉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宮營和酒夾專賣;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括手并經營商業貿易;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思想上尊崇儒術A.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 B.增加政府財政收入C.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治理 D.恢復經濟穩定秩序【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武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漢武帝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中朝,置十三部刺史,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和酒類專賣,推行均輸平準,思想上尊崇儒術,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A項正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是經濟方面的作用,排除B項;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治理是政治方面的作用,排除C項;恢復經濟穩定秩序是經濟方面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3.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元和年間(806820年)的戶數與開元年間(713741年)的廠安相比較,北方地區降至十分之二三,東南八道總體上下降了10.3%,其中江西道和淮南道則有所增加,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南方發展水平高于北方 B.國家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政局動蕩影響人口變遷 D.南北經濟差距有所擴大【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元和年間(806820年)的戶數與開元年間(713741年)的相比較,北方人口下降很多,而南方人口下降少,其中江西道和淮南道則有所增加。結合所學可知,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中央集權被削弱,邊防空虛,唐朝由盛轉衰,C項正確;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當時正值戰亂,南方發展水平高于北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國家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項;當時南方經濟剛剛趕上超過北方經濟,南北經濟差距有所擴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4.兩宋是中國古代體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射類、棋類、角力、田徑、武術等體育活動在這一時期均得到較大發展,蹴鞠(足球)運動更是成為宮廷和民間共同推崇的休閑娛樂方式。這表明宋代()A.階層流動日益頻繁 B.社會成員身份平等C.傳統門第觀念淡化 D.社會生活充滿活力【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宋代。宋代各種體育運動迅速發展,蹴鞠(足球)運動更是成為宮廷和民間共同推崇的休閑娛樂方式。說明宋代社會生活充滿活力,D項正確;階層流動指的是士農工商之間的流動,材料沒體現,排除A項;宋代社會成員身份只是趨于平等,排除B項;材料沒涉及門第觀念,排除C項。故選D項。5.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體制,無論是兩級制還是三級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中央與地方行政區之間空當過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機構的特點,有效地彌補了這一空當。據此可知,行省制的實行()A.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B.徹底解決了地方割據的問題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開創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元代行省既是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機構的特點,有效地彌補了元以前地方行政體制的空當,這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A項正確;徹底解決了地方割據的問題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行政辦公,無法反映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項;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早在郡縣制實行時就已經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6.據資料顯示,19141920年,上海的棉紡、繅絲、卷煙、火柴等行業中,女工占比60%以上,總人數達10萬余人,除女工外,女作家、女新聞出版工作者、女教育工作者、女演員等群體也在上海嶄露頭角。這一現象的出現()A.得益于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B.與近代思想解放運動關系密切C.實現了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 D.表明社會習俗的變革初見成效【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41920年(中國)。根據材料“19141920年,上海的棉紡、繅絲、卷煙、火柴等行業中,女工占比60%以上,總人數大10萬余人。除女工外,女作家、女新聞出版工作者、女教育工作者、女演員等群體也在上海嶄露頭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41920年,正處于新文化運動時期,可見上海女性參與社會生產、文化事業,這與近代思想解放運動關系密切,B項正確;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是在甲午戰爭后,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習俗的變革,排除D項。故選B項。7.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在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另一方面以“三三制”為原則,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這()A.調動了各階級參政議政熱情 B.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C.順應了民族戰爭的現實需要 D.延續了土地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減租減息政策”“三三制”可知,這些措施有利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順應了民族戰爭的現實需要,C項正確;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為了團結抗日,并不是為了調動各階級參政議政熱情,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1937年9月已經建立,排除B項;土地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是沒收地主土地,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下表展示的是我國在20世紀60、70年代建成的部分工業基地,這些工業基地的建設()地點類型四川零枝花鋼鐵基地甘肅酒泉鋼鐵基地四川德陽機械制造工業基地甘肅天水機械制造工業基地四川綿陽電子工業基地貴州都勻電子工業基地貴州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A.落實了國家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 B.構建起科學完備的工業體系C.實現了東中西部工業的均衡發展 D.以滿足經濟發展為根本目的【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60、70年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我國在20世紀60、70年代在中西部建成部分工業基地,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前期,毛澤東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備戰、備荒、為人民”成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A項正確;材料顯示部分工業基地,無法證明構建了科學完備的工業體系,排除B項;材料顯示的是中西部的部分工業體系,無法體現東中西部工業的均衡發展,排除C項;“備戰、備荒、為人民”成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9.現代考古學家在與希臘半島隔海相望的克里特島上,發現了約公元前3000年的王宮遺存。此外,還在克里特島上出土了具有地方特點的文字——線行文字A。由此可知()A.克里特島是希臘文明的源頭 B.克里特人已經進入文明社會C.克里特文明具有高度獨立性 D.世界文明呈現多元發展格局【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公元前3000年的克里特島出現王宮遺存說明出現了階級,又出現了文字,說明克里特人已經進入文明社會,B項正確;材料中無法得出克里特島是希臘文明的源頭,排除A項;各文明不會完全獨立存在,會受到其他文明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僅僅涉及克里特一種文明,體現不出多元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10.中世紀初的西歐,只有教會才設有學校、教育目的是為宗教神學服務。12—13世紀時,西歐出現了行會學校、商人子弟學校,這類學校注重為本行業培養人才。這一變化()A.說明教會勢力遭到嚴重削弱 B.有利于專制王權的加強C.沖擊了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 D.緣于西歐工商業的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中世紀初西歐學校都為宗教服務,到12—13世紀,西歐出現了為本行業培養人才的行會學校、商人子弟學校。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晚期,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自治城市,一些城市興辦學校,D項正確;材料出現行會學校、商人子弟學校,并不意味著教會勢力被嚴重削弱,排除A項;材料沒有專制王權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與封君封臣制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11.帝國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每個政區設立一個長官,由貴族充任。政區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設置各級官員。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帝國還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創建該帝國的是()A馬里人 B.瑪雅人 C.印加人 D.班圖人【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加帝國)。據材料“帝國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每個政區設立一個長官,由貴族充任。政區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設置各級官員。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帝國還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15世紀末16世紀初位于南美洲的印加帝國,C項正確;馬里人是俄羅斯伏爾加河上游的居民,排除A項;瑪雅人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古代瑪雅文明曾非常繁榮,但不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排除B項;班圖人的活動范圍在非洲,同時不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2.坐落于意大利維琴察的圓廳別墅(府邸),由建筑師帕拉第奧于1566年設計。該建筑揚棄了中世紀時期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轉而重視現實生活,張揚人性的解放,具有濃厚世俗化氣息。該建筑風格()A.彰顯了民主自由的思想 B.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C.突顯了理性和諧的觀念 D.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66年(意大利)。據本題材料“該建筑揚棄了中世紀時期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轉而重視現實生活,張揚人性的解放,具有濃厚世俗化氣息”可知,該建筑是文藝復興晚期典型的建筑作品,帶有明顯的古典風格,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D項正確;該建筑“重視現實生活,張揚人性的解放,具有濃厚世俗化氣息”,沒有彰顯民主自由的思想,排除A項;該建筑是典型的西式建筑,沒有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該建筑“重視現實生活”,世俗化氣息濃厚,沒有突顯理性和諧的觀念,排除C項。故選D項。13.1830年,英國生鐵產量為67.8萬噸,1852年則增至270.1萬噸;1800年,英國煤炭產量為1000萬噸。1865年已增至1億噸。英國煤鐵產量的快速增長()A.誘發了生產領域的變革 B.推動生產組織形式變化C.反映出工業化進程加快 D.促進了生活方式的革新【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生鐵和煤炭產量大幅增加,結合所學可知,伴隨著蒸汽動力的使用,英國工業化速度加快,C項正確;工業革命誘發了生產領域的變革,不是煤鐵產量的快速增長誘發的,排除A項;工業革命促使生產組織形式變化是指工廠的出現,與材料關系不大,排除B項;煤鐵產量的快速增長屬于重工業發展,重工業與社會生活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C項。14.1884年,一支德國艦隊占領了新幾內亞東北部的部分土地,英國立即對此做出強烈反應,派遣戰艦前往干預。除此之外,雙方還在非洲開普、剛果,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東南亞的新加坡等地產生了激烈的摩擦。這反映出()A.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B.非洲開始成為英德爭奪的主戰場C.德國的綜合國力已全面趕超英國 D.德國與英國的殖民爭奪日趨激烈【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80年代英德。材料反映出英德在非洲、新幾內亞東北部因殖民地展開激烈爭奪,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題干涉及時間為19世紀80年代,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雖然提到英德因為殖民地展開激烈摩擦,但是“開始”性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C項表述不符史實,19世紀80年代,德國國力雖然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有所增強,但是此時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排除C項。故選D項。15.下圖為某次國際會議與會國家領導人的合影,這次會議()A.確立了美元世界貨幣地位 B.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C.推動了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D.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期間(美國、蘇聯和英國)。觀察圖片,出自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雅爾塔會議是一次關于制定戰后世界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國際會議,包含損害中國主權和利益的條款,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D項正確;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世界貨幣地位,排除A項;1955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8國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排除B項;《大西洋憲章》的發表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推動了反法西斯聯盟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16.1958年和1960年召開的聯合國第一、二次海洋法會議,受大國影響未能反映發展中國家的愿望。如于1973年的第三次海洋法會議,在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于1982年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基本上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據此可知()A.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擴大 B.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C.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D.國際法旨在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聯合國召開的前兩次海洋法會議發展中國家不受重視,到第三次會議基本上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可見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不斷擴大,A項正確;當時依然是兩極格局,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未發生深刻變化,排除B項;材料僅僅體現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增強,和多極化無關,排除C項;國際法不是僅僅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密折制度系清代獨創、先系滿文奏折,康熙二十年(1681年)左右始有漢文奏折,開初內容比較單一、只限于名單、清單一類東西,康熙二十年末,內務府包衣曹寅和李熙在江寧、蘇州織造任上,因受皇帝囑咐,刺探江南民情輿論向皇帝匯報。與此同時,康熙帝也需將旨意直接朱批在奏折上,再發還本人。由于內容大都涉及官場隱私及地方動靜,不能公開于眾,只能由具折人和皇帝兩人知道,這就是密折陳奏。密折陳奏使皇帝了解不少從一般題奏中無法得知的情況,有助于進一步擴大視野,到了雍正以后,規定朝廷內外的高級官員、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上聞”之事,都可密折言事,還制定了凡經朱批的委托、必須如數上繳朝廷,及錄副存檔和傳抄遵辦等制度。乾隆十三年(1748年),于內外各官已普遍使用奏折,于是詔令除保存題本外,廢止再用奏本。——摘編自白綱《中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概述密折制度的發展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密折制度的作用。【答案】(1)變化:使用的文字從單一的滿文演變為滿文、漢文并用;呈報的內容日漸豐富;相配套的制度逐漸完善;使用的主體從皇帝親信、高級官員擴大到內外各級官員。(2)作用:擴大了皇帝的視野;提升了決策的準確性;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加強了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變化:根據材料“密折制度系清代獨創、先系滿文奏折,康熙二十年(1681年)左右始有漢文奏折”使用的文字從單一的滿文演變為滿文、漢文并用;根據材料“規定朝廷內外的高級官員、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上聞’之事,都可密折言事”可知,呈報的內容日漸豐富;根據材料“康熙帝也需將旨意直接朱批在奏折上,再發還本人”“還制定了凡經朱批的委托、必須如數上繳朝廷,及錄副存檔和傳抄遵辦等制度”可知,相配套的制度逐漸完善;根據材料“內務府包衣曹寅和李熙在江寧、蘇州織造任上,因受皇帝囑咐,刺探江南民情輿論向皇帝匯報”“于內外各官已普遍使用奏折”可知,使用的主體從皇帝親信、高級官員擴大到內外各級官員。【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作用:根據材料“由于內容大都涉及官場隱私及地方動靜,不能公開于眾,只能由具折人和皇帝兩人知道,這就是密折陳奏”“密折陳奏使皇帝了解不少從一般題奏中無法得知的情況,有助于進一步擴大視野”和所學可知,可從擴大皇帝的視野、提升決策的準確性和決策效率、強化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等角度進行分析。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葡萄牙人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先鋒,他們最初是把非洲人賣到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做家務和農活。然而,其數量和不久后被運到美洲大陸種植園工作的大批奴隸相比微不足道。當地的印第安人無法做種植園的活,因為他們染上了來自歐洲的疾病,正在滅絕。種植園主起初想雇傭歐洲的契約工人,但他們工資太高且自由散漫,于是改用了非洲奴隸。第一批奴隸是在哥倫布首次遠航后不久運來的。在16世紀20年代在秘魯發現銀礦和40年代在巴西建立甘蔗種植園以后,奴隸的數量激增。而在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群島建立起生產煙草、大米和咖啡等作物的新的種植園以后,奴隸的數量更是進一步增加。有關奴隸總數的估計相差很大,研究表明,1500年至1867年間,有1200萬到2000萬奴隸被迫運離非洲。結果,到1850年。在南北美洲,非洲奴隸的人數是白人的34倍。——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的影響。【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興起;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迅速增長;印第安人受屠殺和疾病影響正在滅絕;歐洲契約工人工資太高且難以管理。(2)影響: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加速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美洲的開發;改變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推動世界市場的擴展;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交流;促進美洲、歐洲、非洲之間的文化交流。【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世界。背景:根據材料“葡萄牙人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先鋒”和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根據材料“當地的印第安人無法做種植園的活,因為他們染上了來自歐洲的疾病,正在滅絕”可知,印第安人受屠殺和疾病影響正在滅絕;根據材料“在16世紀20年代在秘魯發現銀礦和40年代在巴西建立甘蔗種植園以后,奴隸的數量激增”可知,根據材料“種植園主起初想雇傭歐洲的契約工人,但他們工資太高且自由散漫”可知,歐洲契約工人工資太高且難以管理等角度進行分析。【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世界。影響:根據材料“有關奴隸總數的估計相差很大,研究表明,1500年至1867年間,有1200萬到2000萬奴隸被迫運離非洲”和所學可知,可從給非洲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促進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美洲的開發、改變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推動世界市場的擴展、促進物種交流及洲際之間的文化交流等角度進行分析。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20世紀50、60年代,資本主又國家經濟高速發展,70年代經濟形勢發生逆轉,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滯脹”現象,即生產停滯和運貨膨脹同時并存。“滯脹”的發生表明凱恩斯主義失靈,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發達國家奉行凱恩斯主義,擴大社會需求,為此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和放松信貸,擴大貨幣供應量。這些做法在一定時期內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財政赤字擴大,債務增加和貨幣供應量增加,導致了通貨膨脹和超過了市場需求的生產能力的盲目擴大。1973年的石油危機觸發了“滯脹”的全面爆發。同時,“滯脹”也是一次結構性危機,傳統產業日益衰落,汽車、電器等曾經處于主導地位的產業市場飽和,生產能力過剩,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新技術尚待開發,勞動生產率下降。針對“滯脹”現象,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尋找解決對策。——換編自楊寧——《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6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資本主義國家應對20世紀70年代“滯賬”現象的措施。【答案】(1)原因:奉行凱恩斯主義,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科技進步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國際協調機制的建立,穩定了經濟秩序。(2)措施: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