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標解讀·重難批注1.立足時空觀念,認識秦統一的過程,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重點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認識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創立的原因及其內容,正確分析秦朝的社會矛盾,對秦末農民起義和秦朝短命速亡的原因作出歷史解釋,從中總結國家治理的歷史教訓。難點數字識記·綱目概覽一條主線: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個首創: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兩種治國思想:嚴刑峻法;大一統思想兩大反秦勢力: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項羽、劉邦反秦勢力三大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時

位01.導學·必備知識自主學習02.共研·關鍵能力合作探究03.精煉·多維訓練創新應用04.課時作業(三)探究主題一探究主題二網絡構建·史論要旨內容索引01.導學必備知識自主學習知識點1秦的統一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朝是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1.條件(1)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2)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3)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清明。(4)________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2.過程(1)秦朝建立:從公元前230—前________年,秦國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_。(2)完成統一:征服南方________地區,加強對西南夷的控制;擊退匈奴的進攻;修筑了西起________、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221咸陽越族臨洮3.鞏固統一

秦朝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國家治理、制度創新,走向了“大一統”政治皇帝制度嬴政自稱“________”。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________,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郡縣制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________任免和考核。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始皇帝御史大夫中央經濟統一車軌、貨幣和________,修馳道、直道社會編制戶籍,遷徙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思想統一文字,焚書坑儒法律制定《秦律》度量衡4.意義(1)秦的統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國家形成。(2)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知識點2秦朝的暴政與速亡1.秦朝的暴政

秦朝的統治危機(1)經濟: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百姓不堪重負。(2)政治:刑法嚴苛,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3)思想:________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焚書坑儒2.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農民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眾在大澤鄉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________”。天下云集響應,起義迅速蔓延秦的速亡公元前________年,劉邦的軍隊進占________,秦朝滅亡楚漢戰爭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最終擊敗項羽張楚207咸陽1.【圖解歷史】從諸侯爭霸到秦的統一2.【名師指津】教材“學思之窗”從人才角度分析,為什么秦能夠統一六國?提示:秦王嬴政具有識人之明和用人之智,接受李斯的建議,改變了“逐客”的做法,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強大,最終統一六國。3.【社會情境】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秦始皇大傳》中說:“從政治高度意義上考慮問題,‘始皇’這個稱號,對嬴政來說,實在是當之無愧的。”思考:你如何理解這一觀點?提示:秦始皇在政治上結束了列國長期紛爭的混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所以“始皇”這個稱號,對于嬴政來說,是當之無愧的。4.【生活情境】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避諱文化春節在農歷紀年中是一月初一。一月古時又叫“政月”。秦統一六國以后,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諱,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字的讀音也改為“征”了。思考:中國古代的這種避諱文化說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提示:皇位獨尊,皇權至上。5.【名師指津】教材“學思之窗”分析為什么陳勝建立的政權號稱“張楚”。提示:(1)為了增加號召力,使更多的人能加入起義軍,反抗暴秦。(2)楚地的反抗是最為激烈的,以楚作為起義軍的一個中心點,更具有凝聚力。(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這句話可給人們帶來信心,要滅掉秦朝,必須打起楚國的大旗才行,所以陳勝稱王,號稱“張楚”。6.【學術情境】楚漢之爭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思考: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

提示: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后,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建貴族政治,違背歷史發展趨勢;性格殘暴無比,多次屠城失去了民心;不會任用謀士良將,常逞匹夫之勇;滅秦后沒有建立穩固的后方,在戰略上處于被動地位。02.共研關鍵能力合作探究探究主題一遠交近攻,天下歸一——秦的統一01史料實證——秦國統一全國建立秦朝史料一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聯系的加強,民族聯系的加強,“四海之內若一家”,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秦國變法比較徹底,政權鞏固,經濟發展,國富兵強,在實力對比上較之山東六國有著明顯的優勢,已經有了進行統一戰爭的可能性。——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史料二秦人統一,此期間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錢穆《國史大綱》[導讀](1)史料一主要從經濟發展、民族關系、秦國實力等方面分析了秦國完成統一的因素。(2)史料二從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政治創建、經濟文化發展等角度闡述了秦統一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的影響。[探究]

(1)據史料一,概括指出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的歷史條件。

提示:歷史條件: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各地聯系加強,民族交融,大一統國家觀念形成,秦國商鞅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2)根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秦人統一”對“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作用。

提示:歷史作用: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促進了多民族共處,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進了統一社會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認同。02歷史解釋——秦統一六國的有利因素(1)經濟基礎:封建經濟的發展要求結束分裂,同時又為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2)政治基礎:爭霸、兼并戰爭使國家由區域性統一向全國統一發展。(3)民族基礎:各民族逐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增強。(4)群眾基礎: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割據混戰,加劇了人民的困苦,人民渴望統一。(5)思想基礎:法家關于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的理論。(6)嬴政雄才大略,秦王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廣羅人才,制定了正確的統一方略。03家國情懷——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探究主題二國家治理制度創設——秦鞏固統一的措施01史料實證——秦朝的制度創設史料一“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史料二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璽認為,中國歷史上形成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是由當時的國情和民情決定,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也反證了我們的先人在兩千余年前選擇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確的。[導讀]

(1)史料一“法令出一”“無小大皆決于上”“主獨制于天下”說明了皇帝制度的特點。(2)史料二“當時的國情和民情”“正確的”說明中央集權制度符合中國的國情。[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有什么鮮明特點?(2)概括史料二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提出這一觀點的依據。提示:制度:皇帝制度。特點:具有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等基本特點。提示:觀點:中央集權制度符合中國古代國情。依據:中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地域廣闊,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需要。02歷史解釋——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03探究論證——秦朝速亡的原因與教訓史料在全國范圍內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從秦朝開始的,并延續了兩千多年,但秦朝卻“二世而亡”。關于秦朝滅亡的原因和郡縣制的功過,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下列是古代人對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幾種看法。觀點一: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摘編自柳宗元《封建論》觀點二:秦有天下……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摘編自柳宗元《封建論》觀點三:郡縣之制,垂兩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為天下計,則(郡縣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摘編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導讀]觀點一認為秦朝滅亡是由于采用了郡縣制;觀點二認為秦朝滅亡是由于其暴政激起人民反抗所致,而不是郡縣制的過失;觀點三認為郡縣制的推行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觀點一認為秦朝滅亡是由于采用了郡縣制;觀點二認為秦朝滅亡是由于其暴政激起人民反抗所致,而不是郡縣制的過失;觀點三認為郡縣制的推行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探究]你認為秦朝的滅亡與郡縣制實行有關系嗎?談談該如何認識制度創新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提示:沒有關系。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進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采用何種制度必須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04唯物史觀——秦朝速亡的歷史教訓(1)在政治實踐上,統治者嚴重忽視“君為政本”的治國原則,不僅沒有合理節制自身欲望,反而奉行極欲主義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間的利益關系日益惡化。(2)在社會民生上,秦政之失在于蔑棄“民為國本”的治國原則,在秦王朝建立后沒有及時轉向文治化的政策方向。(3)在戰爭行為上,統治者背離了“義為兵本”的治國原則,嚴重損害了社會民眾的生存利益。秦王朝建立之后,統治者好大喜功,長期延續軍國主義的戰爭政策,在戰爭中耗盡民財國力。(4)在吏治上,秦朝法律細密嚴酷,吏治逐漸敗壞,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進一步增強苛法的破壞作用,加重了官吏與人民的對立。網絡構建史論要旨[知識體系][必備術語]1.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與交融。2.統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幾年時間,秦的速亡與秦的暴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3.陳勝、吳廣起義導致秦的速亡。項羽、劉邦為爭奪統治權力發動楚漢戰爭,最終以劉邦勝利告終。

03.精煉多維訓練創新應用[典例]

[2024·北京市豐臺區考試]下圖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郡遷陵縣)出土秦簡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對“王”“皇”“制”“詔”等部分書寫用字進行了規范,并對卿、太守等部分官職名稱變更提出了要求。這一史料(

)A.表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鞏固中央集權制度B.說明秦代皇權已發展到乾綱獨斷的崇高地位C.為了解秦代的郡國并行制度提供了實證材料D.證明秦代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加強直接管轄A[通法悟道]

1.《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這表明,秦的統一(

)A.使平民脫離了地主階級的統治B.使秦朝維持了長期的太平安定C.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D.為百姓從事生產提供了安定的環境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得免于戰國”“自以為更生”可知,秦的統一為百姓提供了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故選D項;秦統一后,平民仍然受到地主階級的統治,仍是被剝削的狀態,A項錯誤;秦朝統治只維持了十多年,B項錯誤;材料講的是秦統一的社會意義,C項與題干主旨不符。2.[2024·江蘇南京六校高一調研]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從字形結構的區別可知,郡縣制的建立(

)A.擴大了統治區域

B.加強了中央集權C.實現了國家統一D.借鑒了西周制度

封郡釋義

釋義植樹為幟劃定疆域駐軍守土為君主管理地方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封”的金文釋義是植樹為幟、劃定疆域、駐軍守土,體現了封疆割據;“郡”的金文釋義是為君主管理地方,體現了中央集權,故選B項;分封制的建立擴大了統治區域,而郡縣制僅僅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郡縣制,當時國家并沒有統一,排除C項;西周實行分封制,郡縣制的建立沒有借鑒西周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D項。3.[2024·廣東金太陽高一檢測]秦朝時,道路多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關隘之間運輸貨物的馬車遵循同一個標準,來回都駛同一條道,經年累月,在路上壓出了重重的痕跡。當痕跡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對行駛的車輪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會形成一條條軌道(如圖所示)。這反映了秦朝(

)A.修筑馳道的必要性

B.中央集權的艱巨性C.大興土木的破壞性

D.統一車軌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為六尺,車輪的軌道相同,統一車軌后使得車軸以及其他配件可以標準化生產,交替使用方便,也保護了路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故統一車軌具有合理性,故選D項;秦朝修筑馳道是為了交通便利,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排除A項;秦朝通過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B項;秦朝大興土木指的是修建長城、阿房宮和秦始皇陵等,而車同軌主要是為了交通便利、鞏固統治,排除C項。4.[2024·廣西欽州高一考試]有學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員”,俸祿取自國家稅收。官僚制度有嚴格的職務分工,職權分明,有職則有權,離職則無權,當官實際上成了一種職業。這體現了官僚政治(

)A.取代世卿世祿制是歷史的進步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個人專斷C.有效維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D.極大提高官吏的個人政治素養答案:C解析:據材料“是皇帝的‘雇員’”“官僚制度有嚴格的職務分工,職權分明,有職則有權,離職則無權,當官實際上則成為一種職業”反映了官僚制度的完善,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水平,有利于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故選C項;材料“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員’”“官僚制度有嚴格的職務分工”講的是官員和皇帝的關系以及官員的職責分工,沒有對比之前世卿世祿制,排除A項;材料中“是皇帝的‘雇員’”體現出官僚政治下的官員聽命于皇帝,并不能防止皇帝個人專斷,排除B項;官吏的個人政治素養的提高與官僚隊伍的建設有關,與官僚政治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04.課時作業(三)[基礎達標練]1.(3分)[2024·云南玉溪高一調研]盡管今天所有的中國居民都可以追溯為“中國人”,這個詞匯對于前帝國時期卻是不恰當的。公元前3世紀,秦的征伐把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聯結起來。這表明秦的統一(

)A.促使華夏族形成B.推動了民族交融C.增強了國家認同D.消除了六國隔閡答案:C解析:據題干可知,在秦統一前,當時居民并未形成“中國人”的意識,“秦的征伐把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聯結起來”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故選C項;“促使”不合邏輯,華夏族在春秋時期就已形成,排除A項;“推動了民族交融”不合題意,民族交融只是國家認同的低級階段,排除B項;“六國隔閡”不合時空,秦朝統一后六國不復存在,排除D項。2.(3分)[2024·江蘇南京高一檢測]據相關學者考證,秦代的直道路線大致如下。由此可知,秦直道(

)A.豐富了對民眾的管理手段B.加強了北方地區的邊防C.實現了對地方的直接管轄D.形成西南穩固的根據地

答案:B解析:據材料“循子午嶺西北去……轉趨東北,越過黃河,至秦九原郡治九原縣(內蒙古包頭附近)”可知,直道主要是修筑在北方地區,便利了北方地區的交通,加強了北方的邊防,故選B項;直道并不是管理民眾的手段,排除A項;郡縣制的推行,實現了對地方的直接管轄,排除C項;材料中直道主要修筑在北方地區,而非西南,排除D項。3.(3分)[2024·河南焦作高一測試]觀察下圖。圖中所示舉措(

)A.為實現政治統一創造條件B.消除了各地的差異與隔閡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便利了經濟的交往與發展

答案:D解析:據材料“秦朝陶量”“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版”可知,秦朝統一度量衡,使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為人們經濟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故選D項;“秦朝陶量”說明此時已經統一,排除A項;“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秦朝在地方上設郡縣制,郡縣長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4.(3分)[2024·安徽蕪湖高一檢測]秦始皇于今云南、貴州地區修“五尺道”,又于今內蒙古、山西和陜西境內修建直道。其共同目的是(

)A.加強對地方的控制B.促進邊疆經濟發展C.消除六國政治影響D.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秦始皇修建“五尺道”和直道,更容易將軍隊調遣到各個地方,從而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故選A項;這些道路的建設雖然可以帶動一定的經濟發展,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項;盡管修道有助于打破各地的地域隔閡,加強國家認同,消除六國政治影響,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項;修建直道和五尺道更多是為了方便統治和軍事需求,與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無關,排除D項。5.(3分)[2024·福建龍巖高一調研]如圖所示的里耶秦簡戶籍簿記載了秦朝一戶的戶籍檔案,包括家庭成員關系、名字、社會身份等信息。這反映出秦朝(

)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夫、沙、澤若、傷,均為名。A.戶籍制度非常完備B.加強了對社會的控制C.社會等級分化嚴重D.重農抑商政策執行嚴格答案:B解析:據材料“秦朝一戶的戶籍檔案,包括家庭成員關系、名字、社會身份等信息”可知,秦朝對人口的控制非常嚴密,說明加強了對社會的控制,故選B項;據材料“秦朝一戶的戶籍檔案”可知,僅以一戶的戶籍檔案不能說明戶籍制度非常完備,排除A項;等級分化嚴重需要財產和社會地位的信息進行說明,這與題中戶籍制度的信息不符,排除C項;秦朝以法治國、重農抑商,但題中只有戶籍信息,并未涉及抑商的信息,重農抑商政策執行嚴格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6.(3分)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雖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兩千多年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過。這得益于(

)A.秦朝疆域遼闊B.秦朝統一貨幣C.秦朝統一文字D.秦朝統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據材料“但兩千多年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過”可知,秦漢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中斷主要得益于文字的統一,故選C項;疆域的遼闊不是促進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統一貨幣與度量衡對語言交流沒有直接影響,排除B、D兩項。7.(3分)[2024·河南鄭州高一測試]歐陽修曾言:“秦既誹古,盡去古制。自漢以后,帝王稱號,官府制度,皆襲秦故,以至于今雖有因有革,然大抵皆秦制也。”譚嗣同在《仁學》中暢言:“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由此可知,歐陽修認為秦制(

)A.不利于后世治國理政B.在傳統中國影響深遠C.為秦朝二世而亡緣由D.是對傳統體制的背離答案:B解析:據材料“自漢以后……大抵皆秦制也”可知,歐陽修認為自漢至北宋基本因襲秦制,說明秦制在傳統中國影響深遠,故選B項;秦制為后世繼承發展,說明其有利于后世治國理政,排除A項;秦因暴政二世而亡,而非秦朝政治制度,排除C項;“秦既誹古,盡去古制”說明秦制是對夏商周體制的背離,而非傳統體制,排除D項。8.(3分)統一后的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征發繁重。秦二世繼位后密織刑網,加重人民負擔,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尖銳化都達到極點,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由此可知(

)A.秦朝暴政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B.秦朝建立了完備的法律制度C.農民起義推翻了秦始皇的統治D.劉邦發動了大澤鄉農民起義答案:A解析:材料指出了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強調秦朝暴政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故A項正確。[提能培優練]9.(3分)[2024·重慶主城區高一檢測]“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這些評價主要反映秦始皇(

)A.加強了對地方的建設B.實現統一和創立秦制C.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D.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實現國家統一,并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創立秦制,故選B項;“加強對地方的建設”屬于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之一,排除A項;“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屬于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之一,排除C項;“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是秦統一的影響,排除D項。10.(3分)[2024·廣東佛山高一調研]秦朝《法律問答》采用問答形式對法律作出明確解釋。如甲盜竊不滿一錢,前往乙家,乙沒有察覺,問乙如何論處?答:不應論罪。若乙知情而不加捕拿,乙應罰一盾。這說明秦朝(

)A.實行嚴刑峻法B.法律清晰靈活C.整頓社會風俗D.注重倫理道德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對于盜竊犯,如果不知情而收留可以不論罪,如果知情而不進行捕拿就要被罰款,法律的規定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清晰而靈活,故選B項;嚴刑峻法是指執行法律時非常嚴厲,不容忍任何違法行為,與材料中的說法相反,排除A項;通過材料中司法實踐個例無法推出其目的是整頓社會風俗,排除C項;知情與不知情不屬于倫理道德的范疇,排除D項。11.(3分)[2024·浙江紹興高一調研]中國象棋棋盤中的分界線叫做“楚河漢界”,來源于楚漢爭霸時期的歷史典故。楚、漢兩方曾在滎陽展開爭奪戰,雙方曾相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下面關于楚漢戰爭的說法正確的是(

)A.項羽率軍進占咸陽秦朝滅亡B.亂局之中“張楚”政權建立C.吳廣“約法三章”深得民心D.之后中國歷史進入西漢時期答案:D解析:楚漢戰爭的結果是劉邦戰勝項羽,從而建立了西漢政權,所以之后中國歷史進入西漢時期,故選D項;是劉邦率軍進占咸陽,使得秦朝滅亡的,而不是項羽,排除A項;張楚政權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后由陳勝建立的,不是在楚漢戰爭期間建立的,排除B項;劉邦曾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從而奠定了其在楚漢戰爭中的勝局,而不是吳廣“約法三章”,排除C項。12.(3分)[2024·山東濱州高一階段檢測]下表是研究秦朝滅亡原因的兩則史料。其共同研究視角是(

)

A.軍事衰退B.政治殘暴C.經濟落后D.文化沖突史料一司馬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史料二賈誼:“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答案:D解析:據史料一可知,秦朝對于《詩》《書》等排斥、焚燒,史料二中賈誼認為秦人因害怕“因言獲罪”而不敢發表政見,史料一、二都從思想視角來研究秦朝,故選D項;“軍事衰退”不合史實,秦朝軍事力量強大,排除A項;“政治殘暴”不合題意,與材料側重文化角度相悖,排除B項;秦朝時,封建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發展,排除C項。材料一在諸侯國中,能夠將新的治理體系很好貫徹執行的,往往會在新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秦、楚兩國與晉國對縣的不同政策及其對諸侯國發展的影響。秦、楚設縣,由國君委派官員管理;晉國設縣,多用來賞賜卿大夫。進入公元前5世紀時,秦、楚仍然為強國,而晉國則被國內的卿大夫勢力瓜分,最后分裂成韓、趙、魏。——摘編自李磊《真實的郡縣制:并非秦朝首創》材料二秦律規定,男子凡在十七歲至六十歲的,都必須服兵役,一生要服兩次,一次守衛國都一年,稱為“正卒”,一次戍守邊疆一年,稱為“戍卒”。此外,每年還要在本縣或本郡服役一月,稱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質。始皇滅六國后,把六國富豪和強宗12萬戶遷至京城咸陽,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