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某景點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調查及評價實證研究》21000字_第1頁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某景點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調查及評價實證研究》21000字_第2頁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某景點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調查及評價實證研究》21000字_第3頁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某景點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調查及評價實證研究》21000字_第4頁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某景點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調查及評價實證研究》210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前言1.1研究背景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城市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隨著經濟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日益增加,旅游時代全面到來,但日益突顯的城市環境問題,以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導致居民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大,該種請況愈發促使城市居民渴望體驗輕松休閑的鄉村生活和自然優美的鄉村風光,“4N”(Nature(自然),Nostalgia(懷鄉),Nirvana(享樂),Native(原真))現已成為當地旅游者的重要旅游訴求,鄉村旅游成為了出行旅游首選并開始由此進入黃金發展階段[1]。而鄉村旅游作為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較于傳統的觀光方式,更具備了距離近、形成靈活安排、旅游產品多種多樣等特點優勢,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有效途徑。根據鄉村旅游監測中心測算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次為9.84億,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5.2%;全國鄉村旅游總收入3898億元,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2.1%。全國鄉村旅游全面恢復,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挖掘縣鄉消費潛力作出了有效的積極貢獻。2018年1月2日,黨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到,要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2]。鄉村旅游同時也是旅游扶貧重要的途徑和手段。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第一個5年規劃中提出了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2017年12月,黑龍江省旅游委制定并下發的《黑龍江省鄉村旅游發展指引》確定,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內,我省新增不少于10個現代農業莊園、10個鄉村旅游創客基地、30個鄉村旅游特色小鎮、100個省級鄉村旅游點、100個民宿客棧、300個鄉村農家樂示范戶,形成各類型產品互動相協調的發展格局,鄉村旅游已在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產業扶貧、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黑龍江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公布了黑龍江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據了解,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建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要求,結合黑龍江省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遴選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發展改革委決定將佳木斯市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列入黑龍江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當中[3,4]。列入名錄的重點村,將優先享受黑龍江省的相關政策支持、管理和培育工作,與此同時,鼓勵各地利用各類資金渠道對鄉村旅游重點村進行支持。1.2研究目的和意義1.2.1研究目的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鄉村旅游資源,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結合自身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本研究通過調研佳木斯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的發展狀況,并以此為基礎從產業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測度和評價,對本區域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證分析,本論文擬解決以下四個方面問題:(1)構建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評價指標體系,并且對其結構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居民旅游感知的綜合評價體系;(2)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在整體上評價當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度;(3)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分類評價,從而剖析居民旅游感知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并探尋居民感知視角下當地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4)判斷當地的發展規模和市場定位是否合理,有針對性地提出有關解決措施,在增強居民正面旅游感知的基礎上促進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旅游業提檔升級,構建出特色鮮明、高品位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之下,不斷探索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進而促進城鄉旅游與休閑農業產業協調發展。1.2.2研究意義本文將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綜合評價與分類評價相結合、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從產業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三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佳木斯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理論意義當前,國內外關于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研究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居民感知的主觀性增加了客觀綜合評價旅游影響的難度,致使評價結論往往存在較大的模糊性,相關評價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從居民感知的視角分析鄉村旅游發展狀況的研究較少。本文以佳木斯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對旅游管理專家、相關人員、旅游景區(點)以及居民進行了訪談及實地調研,科學地進行量表設計,并采用數學中的模糊理論來對居民的旅游影響感知進行綜合評價,盡可能以具體數值來客觀檢測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居民對鄉村旅游影響的感知程度。將綜合評價和具體分析相結合能夠有效確保研究結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豐富鄉村旅游地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研究的內容和方法,豐富了學術界對黑龍江省鄉村旅游居民感知的視角分析研究,進一步完善了鄉村旅游的基礎理論體系。現實意義本文以近些年鄉村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已有研究與相關理論的思考和把握,并在尊重和保護居民利益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意見,在增強居民正面旅游感知的基礎上促進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旅游業提檔升級,構建出特色鮮明、高品位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之下,不斷探索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進而促進城鄉旅游與休閑農業產業協調發展,同時為國內其他鄉村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借鑒與參考。1.3國內外研究現狀1.3.1國外研究現狀(1)旅游對產業經濟影響的研究概況國外對旅游經濟的研究總體上看,從正負兩方面進行闡述。從正面影響來看,大部分的研究都表明鄉村旅游能夠振興鄉村經濟。ButlerandClark、Dernoi、Greffe、Luloff、Oppermann、Sharpley[5-8]等學者研究表明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世界貿易組織(WTO)認為鄉村旅游能夠極大的促使鄉村經濟多元化、拯救鄉村危機。在宏觀旅游經濟效益層面,大部分國外學者的研究都是針對鄉村旅游發展能夠增強旅游目的地獲益能力方面的研究,其中阿徹、馬西森、沃爾、基奧等學者的研究結果都是正面影響的代表[9]。在負面影響方面,一部分國外學者認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對鄉村經濟起到了正面影響作用,但與之俱來的還帶來了負面影響。Ribeiro和Oppermann在葡萄牙和德國南部的鄉村旅游地實證研究表明,由于鄉村旅游具有的季節性,導致鄉村旅游收入對于緩解旅游經營危機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Unwin、Fleischer和Williams[10]等學者認為鄉村旅游不僅沒有改變鄉村的經濟面貌,反而進一步加劇了鄉村的差距。(2)旅游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概況國外關于旅游影響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到了20世紀70年代,對于旅游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進入急速發展時代。Cole、Hammitt、William[11]等人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學者的相關研究重點將國外旅游環境影響研究劃分出三個階段,如下圖所示:表1-1國外生態環境影響研究發展階段及研究重點Table1-1Developmentstagesandresearchemphasesofecologicalenvironmentalimpactresearchabroad階段時間研究重點初始階段20世紀20年代—60年代中期植被及土壤的研究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期改善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的方法后期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底中后期至現在旅游環境的管理技術和監測評估Lunkashina等[12]、McMinnandCater[13]通過對索契和洪都拉斯首都伯利茲進行研究說明,鄉村旅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Poirier、Wilson、Stonich等學者的研究研究指出旅游的發展導致了當地水源污染,造成用水危機[14,15];TembiM.Tichaawa和SakhileMoyo認為盡管城市居民積極地認識到旅游業給當地帶來了影響,但他們對所涉及的環境影響的反應最強烈,而不是對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16]。(3)旅游對社會文化影響的研究概況國外學者關于鄉村旅游對社會文化影響起源于1970年,Smith將旅游社會文化影響劃分為社會分層、示范效應、文化的復興等方面[17];Butler將旅游社會文化影響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影響,另一種是針對旅游地發展和目的地自然資源的影響[18]。從積極促進方面來看,Reichel等強調鄉村文化關鍵在于鄉村性[19];喬瓦娜布蘭科夫等學者認為鄉村旅游能增加就業創造的機會,同時對培育當地文化有積極的作用[20]。從消極方面來看,Medina對瑪雅古村落的研究表明,鄉村旅游文化的過度商業化導致當地的傳統民俗風貌發生了改變,使得旅游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受到影響[21];Thompson的有關研究表明,鄉村旅游雖然能增加外來游客,但也導致了鄉村文化的嚴重缺失[22]。1.3.2國內研究現狀(1)旅游對產業經濟影響的研究概況總體來看,國內關于旅游產業經濟的影響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90年代初期,此階段主要是對政策闡述以及論證;第二階段是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這一階段為研究轉型時期;第三階段為21世紀初至現在,此階段是旅游經濟影響的蓬勃發展時期。整體來看,雖然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過程當中不斷涌現出優秀的學者進行研究,他們普遍認為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鄉村地區快速步入城鎮化。劉曙霞通過研究江蘇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建設鄉村特色文化的四點建議[23];李慧欣、張成君等均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農業收入、經濟發展空間等方面對比分析,普遍認為鄉村旅游發展現已成為農業農村緊急的增長點[24]。有部分學者也從辯證的角度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鄉村旅游發展給農村經濟帶來的影響,其中顧筱和、黃郁成等學者是最突出的代表,他們指出鄉村旅游推動鄉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會加大平復差距,從而給社會帶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25]。(2)旅游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概況國內對于生態旅游環境游影響研究較晚,但由于社會對于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該研究內容發展快、內容豐富,通過近40年的發展,大批優秀學者不斷涌現。國內關于旅游環境影響研究的發展歷程同樣可以大致分為3個階段,如下圖所示:表1-2國內生態環境影響研究發展階段及研究重點Table1-2DevelopmentstagesandresearchemphasesofecologicalenvironmentalimpactresearchinChina階段時間研究重點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旅游環境質量和旅游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初步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90年代末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并取得一定成果快速發展階段21世紀至現在研究受到國內學者的普遍關注和重點研究,定性定量成果碩果累累在旅游環境容量研究方面,周開錫、王麗萍等學者通過對隆昌縣古宇湖風景區進行研究,利用旅游環境容量測算方法,得出其深度開發的限制性因素以及開發中的重要問題[26];而甄江紅等則從旅游環境效應研究出發,研究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基于城市用地擴展定量分析及相關評估方法,對該空間擴展所致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分析,為有效遏制城市用地擴張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提供理論依據[27]。(3)旅游對社會文化影響的研究概況國內關于旅游對社會文化影響的研究起步較晚,與國外相比大約滯后10年,90年代后,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才逐年增加。伍杜總結概括出了發展鄉村旅游對當地村民的正負社會文化影響,并在如何規避消極的社會文化影響,引導正面的社會文化影響方面提出了建議[28];亞吉認為旅游開發在帶來經濟振興和地區繁榮的同時,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29];在理論研究方面,李建欣等把旅游社會學和旅游人類學的相關知識同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相結合,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30]。1.4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1.4.1研究方法(1)文獻分析法文獻分析法是通過查閱相關書目、網絡數據庫等資料,研究學習了與本論文主題有關的大量文章。通過整理國內外鄉村旅游和居民感知相關的研宄資料,確定研究主題和方向,并將此作為本文的理論基礎。(2)田野調查法田野調查法是本研究獲得一手資料的主要途徑之一。對選取的典型案例地抓吉赫哲族村展開充分的實地調研,通過問卷調查等多種方法進行數據與一手資料的搜集,深入分析抓吉赫哲族村的發展狀況,為評價模型的構建提供參考。(3)問卷調查法首先,根據相關文獻中已通過驗證的成熟量表,并結合抓吉赫哲族村實際情況,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將其制成電子問卷,借用網絡平臺進行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從而獲得所需的最新數據,為論文的撰寫提供素材和客觀資料。(4)分類分析法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據分析方式,根據其特點,可將數據對象劃分為不同的部分和類型,再進一步分析,能夠進一步挖掘事物的本質。綜合評價與分類評價相結合,從產業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三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5)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通過對相關理論剖析和應用,構建研究理論模型,然后用可計量的數學模型將其表示出來,并通過SPSS、EXCEL等軟件對問卷調查及訪談得來的數據和實際資料進行加工,實現數學模型的數值化處理,最終依據具體數值通過描述性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對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進行測度和評價并將數據進行可視化表達。1.4.2數據來源本文中有關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官網、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網、佳木斯市人民政府網、撫遠市人民政府網、《烏蘇鎮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中國縣域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佳木斯經濟統計年鑒》、撫遠市旅游局與問卷回收數據。1.4.3技術路線圖1-1技術路線Figure1-1Technicalroute1.5研究內容本研究借鑒了國內外居民感知相關基礎理論,以佳木斯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當地居民為調研對象,通過構建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評價指標體系來探析影響居民旅游感知的相關因素及其內在聯系,并對抓吉赫哲族村鄉村旅游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論文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研究:(1)理論基礎研究。梳理相關政策文件、居民感知和國內外鄉村旅游的相關文獻;定義居民感知、鄉村旅游等相關概念;對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和匯總;查閱地方資料獲取旅游發展動態情況,為后續論文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2)問卷設計。結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調查問卷,包含居民基本情況和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評價指標;深入當地進行實際調研,并與被訪者深入交流,確保本問卷的可靠性;通過網絡平臺對正式問卷進行投放與回收。(3)數據分析。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調查及評價,以當地社區居民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式搜集相關數據,利用SPSS等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結合深度訪談的內容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并分類總結,以綜合評價和分類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測度當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情況,從居民感知的角度了解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況。(4)結論與建議。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分類評價,剖析居民旅游感知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并探尋居民感知視角下當地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三方面分別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同時總結了鄉村旅游發展的不足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2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2.1相關概念2.1.1居民感知感知是客觀事物經過人的感覺器官在大腦中的直接反映,通過在周邊環境中提取信息并加工處理,將個體與周圍事物互相聯系起來的一種重要心理過程。而居民旅游感知是旅游開發地居民感應到旅游影響的一些微妙變化而形成的社會知覺,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多方面感知都包括在內。2.1.2鄉村旅游通過前面的總結學習,本文認為鄉村旅游可以定義為以鄉村地區為開展旅游活動的區域,以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如山、水、氣候、田園景觀、地形地貌等)和人文資源(如民風民俗、建筑特色、飲食文化、地方語言等)為旅游吸引物,以在城市生活或工作的相關群體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游客娛樂、休閑、學習、康養、購物、觀光等各種需求于一體的旅游活動。2.2理論基礎2.2.1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Butler認為,旅游發展會隨著時間變化而不斷改變,而對于身處在不同階段的居民旅游感知也會不同,因此將旅游景區發展程度劃分為探求、參加、上升、穩定、停止和衰落(或復興)六個階段。而后學者Lowson、Ryan等,通過實證分析研究,均證實了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是研宄旅游景區發展演變極具價值的理論,也是地理學領域對旅游研宄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2.2.2綜合評價理論對于單項評價,綜合評價更具有全局性和整體性。綜合評價是科學評價并解決涉及多個因素評價對象的評價問題的有效途徑,它不只是一種方法,而是一個方法系統,一般來講由評價目標、評價對象、評價者、評價指標、指標權重、綜合評價方法、評價結果構成,具體操作程序如圖2-1,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可明確居民旅游感知評價的基本步驟。圖2-1操作程序Figure2-1Operatingprocedures3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感知評價研究設計3.1研究區概況3.1.1地理位置抓吉赫哲族村位于撫遠市東北烏蘇里江畔,位于中國陸地的最東端,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東臨烏蘇里江,南接三江自然保護區,北邊黑瞎子島與俄羅斯接壤,幅員面積1.3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34°38′,北緯48°10′,如圖2-2所示。抓吉赫哲族村是撫遠市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全村幅員面積576.6公頃,水域面積453.3公頃、草場面積及泡沼面積123.3公頃。全村總人口100戶244人,其中赫哲族49戶155人,占全村63.5%。圖3-1抓吉赫哲族村地理位置Figure3-1ZaojiheZheVillagegeographiclocation3.1.2自然環境狀況抓吉赫哲族村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較大,年降水量為506.5毫米,年平均氣溫2.2攝氏度,最高氣溫34.6攝氏度,最低氣溫-32.8攝氏度,無霜期在135天,全年累計積溫在2100左右,土壤以白漿土和草甸土為主。境內地勢平坦,泡澤密布,多森林、草原。植物類屬長白山植物區系。23個科39個屬,林木為天然次生林,藥用植物有上百種;水產類有16個科32類,其中盛產鱘鰉、鱖、鮭、鯉、鯽等名優魚種,其“三花五羅”享譽已久;林木、草原資源有相當潛力,優質草原98公頃。3.1.3交通區位分布抓吉赫哲族村是通往“東方第一哨”及撫遠與俄羅斯經貿大通道的必經之路,東臨烏蘇里江,南接三江自然保護區,西臨八蓋村,北與通江鄉交界,在濃抓公路的結尾,據縣城43公里,距撫遠三角洲僅15公里,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旅游業的興起,為抓吉赫哲族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給抓吉赫哲族村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前景。3.1.4鄉村旅游發展概況赫哲族村無耕地,村民主業以捕魚為生,副業是創設家庭旅店、魚館,全村70%之上人口從事捕魚業界,有魚船120多條。當地政府搶抓脫貧攻堅、返鄉創業、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等歷史機遇,積極招引在外成功人士反鄉創業,推進鄉村旅游業的高速發展,2010年抓吉赫哲族村開發建設了建筑面積6240平方米的民族風情文化村并創立民族博物館;2014年,抓吉赫哲族村開始發展鄉村旅游,建有黑龍江省赫哲文化傳習所等,與此同時當地政府將濕地風光、烏蘇里江等資源與赫哲族非物質文化傳承相融合,吸收了32戶村民創辦了烏蘇赫哲民俗技藝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村民參與并搭建了旅游商品交易大棚;2017年11月,抓吉赫哲族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2019年12月31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現年接待游客5萬多人次,帶動就業160余人,創造經濟產值600余萬元;2020年6月,入選黑龍江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2020年8月26日,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現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19800元。先后被評為中國赫哲民間文化傳承基地、黑龍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黑龍江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黑龍江省百強示范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五星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稱號。3.2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評價模型構建本研究所選取的指標是經過大量的文獻閱讀和分析整理為前提,結合抓吉赫哲族村當地實際情況,借鑒已有研究的相關指標體系,與撫遠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多次溝通調研,對各類指標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并篩選,最終確立3個因子層和20個指標層對當地居民旅游感知進行評價,如表3-1所示。表3-1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評價指標體系Table3-1EvaluationindexsystemoftourismperceptionofresidentsinZaojiheZhenationalityvillage目標層因子層指標層因子來源U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U1產業經濟U11家庭收入明顯提升(宋子千等,2010)[31]U12就業機會明顯增加(熊建平等,2007)[32]U13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更多投資(周丹初等,2020)[33]U14生活水平顯著增強(章錦河,2003)[34]U15居民貧富差距明顯居民訪談U16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多居民訪談U2生態環境U21居住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戴洋等,2013)[35]U22鄉村景觀得到了改善(戴洋等,2013)U23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建設改善(戴洋等,2013)U24交通擁擠情況嚴重(章錦河,2003)U25居民生活空間隱私性減少(胡慧文等,2020)[36]U26環境污染嚴重居民訪談U27政府和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政府訪談U3社會文化U31居民生活習慣發生了較大改變居民訪談U32居民思想觀念更加開放(戴洋等,2013)U33居民鄰里關系更加融洽(戴洋等,2013)U34本地傳統文化逐步衰落淡化(章錦河,2003)U35本地知名度提高(戴洋等,2013)U36本地的社會道德標準下降居民訪談U37犯罪、家庭糾紛等現象增強(戴洋等,2013)3.3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評價方法及步驟3.3.1層次分析法經過對比多種分析方法如:熵值法、德爾菲法等后,本文最終選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指標權重。層次分析法大多用于處理解決較為復雜的決策性問題,該方法將問題分為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等多干個結構以構建判斷矩陣并計算特征向量的辦法獲取各個層次指標權重,該種方法將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實用性較強。基本原理層次分析法根據擬待解決問題的性質和總目標,將研究的問題分解為不同組成因素,同時,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從而能夠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最終使問題歸結為最低層(方案、措施等)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的相對重要權值的確定或者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定。(2)計算步驟①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將決策的目標、考慮的因素(決策準則)和決策對象按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為最高層、中間層和最低層,繪出層次結構圖。最高層是指決策的目的、要解決的問題。最低層是指決策時的備選方案。中間層是指考慮的因素、決策的準則。對于相鄰的兩層,稱高層為目標層,低層為因素層。②構建成對比較矩陣在確定各層次各因素之間的權重時,如果只是定性的結果,則常常不容易被別人接受,因而Saaty等人提出一致矩陣法,即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較,而是兩兩相互比較,對此時采用相對尺度,以盡可能減少性質不同的諸因素相互比較的困難,以提高準確度。由于不同的研究決策人對于目標元素的重要性都有不同的思考和判斷,所以得到的權重各不相同,本文為了保證指標權重的客觀合理性,特邀請撫遠市旅游局、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旅游建設負責人、XX大學等6位專家為各層指標進行打分,并采用1~9標度法構建判斷矩陣。表3-2重要性標度含義表Table3-2Significancescalemeaningtable標度值含義1兩個因素相比,具有相同的重要性3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5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顯重要7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強烈重要9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極端重要2,4,6,8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倒數若元素i與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為aij,則元素j與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為aij=1/aij③計算權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上層因素A會對應n個下層因素A1,A2,…An,構成了A層因素成對比較矩陣的具體內容,基于此進而對矩陣A的特征向量W和最大特征根λW=W同時為了確保權重的合理性,通常對成對比較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方法如下:設n個元素的成對比較矩陣特征根為λ=n。所以當矩陣完全一致時,最大特征根λmax=n,不完全一致時,則λmaxCI=0時,矩陣一致,CI越大,矩陣的不一致性越嚴重,同時引入判斷矩陣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表3-3階判斷矩陣RI值一覽表Table3-3ListofRivaluesoforderjudgmentmatrixn345678910RI在此處鍵入公式。0.580.911.121.241.321.411.451.5CI與RI已知,則CR=CI/RI,如若CR<0.1,則滿足一致性,可將上層初始權向量ω=ω1?ω④確定成對比較矩陣并計算指標權重本文研究通過求出每一個成對比較矩陣的權向量以及特征值,通過一致性檢驗之后得到各個層指標的權重,具體內容如下所示:表3-4目標層下的成對比較判斷矩陣Table3-4Pairwisecomparisonjudgmentmatrixunderthetargetlayer指標B1B2B3U1產業經濟123U2生態環境1/212U3社會文化1/31/21將表中的比較矩陣設為X,有X=1231/2121/31/21表3-5產業經濟指標下的成對比較判斷矩陣Table3-5Pairedcomparativejudgmentmatrixunderindustrialeconomicindicators指標C1C2C3C4C5C6U11家庭收入明顯提升125267U12就業機會明顯增加1/2141/246U13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更多投資1/51/411/51/21/2U14生活水平顯著增強1/225156U15居民貧富差距明顯1/61/421/511/2U16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多1/71/621/621將表中的比較矩陣令為X1,則X1=1251/2141/51/412671/2表3-6生態環境指標下的成對比較判斷矩陣Table3-6Pairedcomparativejudgmentmatrixunderecologicalenvironmentindex指標C7C8C9C10C11C12C13U21居住環境質量明顯提高111/24523U22鄉村景觀得到了改善111/24523U23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建設改善2215634U24交通擁擠情況嚴重1/41/41/5121/31/2U25居民生活空間隱私性減少1/51/51/61/211/41/3U26環境污染嚴重1/21/21/33411/2U27政府和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1/31/31/42321將上表中矩陣令X2,則X2=1121/41/51/21/31121/41/51/21/3表3-7社會文化指標下的成對比較判斷矩陣Table3-7Pairedcomparativejudgmentmatrixundersocioculturalindicators指標C14C15C16C17C18C19C20U31居民生活習慣發生了較大改變12341/255U32居民思想觀念更加開放1/21231/344U33居民鄰里關系更加融洽1/31/2121/433U34本地傳統文化逐步衰落淡化1/41/31/211/222U35本地知名度提高2345167U36本地的社會道德標準下降1/51/41/31/21/612U37犯罪、家庭糾紛等現象增強1/51/41/31/21/71/21將上表中矩陣令X3,則X3=11/21/31/421/51/5211/21/331/41/4321最后,對各級指標權重進行匯總,同時根據公式WZ=WB?WC對二級指標的總權重進行計算得到如下表格:表3-8抓吉赫哲族村居民鄉村旅游影響感知評價權重表Table3-8GrasptheweighttableofperceptionevaluationofruraltourismimpactofJiheZheresidents目標層一級指標權重二級指標及權重總權重U抓吉赫哲族村居民鄉村旅游影響感知U1產業經濟0.54U11家庭收入明顯提升(0.363)0.196U12就業機會明顯增加(0.204)0.111U13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更多投資(0.044)0.024U14生活水平顯著增強(0.273)0.147U15居民貧富差距明顯(0.054)0.029U16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多(0.062)0.033U2生態環境0.297U21居住環境質量明顯提高(0.198)0.059U22鄉村景觀得到了改善(0.198)0.059U23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建設改善(0.315)0.094U24交通擁擠情況嚴重(0.051)0.015U25居民生活空間隱私性減少(0.035)0.010U26環境污染嚴重(0.103)0.031U27政府和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0.100)0.030U3社會文化0.163U31居民生活習慣發生了較大改變(0.238)0.039U32居民思想觀念更加開放(0.156)0.025U33居民鄰里關系更加融洽(0.101)0.016U34本地傳統文化逐步衰落淡化(0.065)0.011U35本地知名度提高(0.357)0.058U36本地的社會道德標準下降(0.046)0.007U37犯罪、家庭糾紛等現象增加(0.037)0.0063.3.2模糊綜合評價法本文選擇使用模糊評價法來對居民旅游影響感知進行測量,從而在整體上評價當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度。綜合模糊評價法(FCE)是通過使用數學中的模糊理論,通過模糊關系的合成原理,將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的評價,從而通過得出的具體數值,對其的隸屬度進行等級判斷。該評價方法已廣泛應用在醫療診斷、旅游景區顧客滿意度等方面。步驟如下:確定因素集及權重向量在進行綜合評價前,需要確定模糊評價的因素集,設被評價對象的評價因素有m個,記作U=U1,U2,?,Um,此集合表示可以從m個方面對研究對象展開評價,被評價對象有m個二級指標。設二級指標下有r個子指標,則指標集可表示為:U1=U11,確定評語集評語集是評價者針對各評價指標給出的評語的集合。是對評價結果的一種語言描述,通常可設有個評語,記作V=V1確定評價矩陣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整理,確定被評價對象在各指標上的得分情況,用Ri=Ri1,Ri2,?,Ri=Ri11Ri2其中,r表示因素集Ui中元素的個數,n表示評語集中元素的個數。綜合評價通過評價指標權重系數及評價對象在各指標上的得分獲得單因素模糊綜合評價矩陣后,即可對其模糊變換做綜合評價,得到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為:B=A?RA中的元素表示指標權重,B中元素表示每一個評語等級得分,R中元素表示每一個指標在每一個評語等級中的人數比例,可以求出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等級模糊向量B值。去模糊獲得單一評價值去模糊強調將復雜的成員關系分解成一個單一的值,來解釋模糊分級和模糊推理結果。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表示5個定性的評價等級,V=V1,V2,V34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調查及評價4.1問卷調查本文問卷內容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大多來自上述評價指標體系,第一部分包含居民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居住年限、受教育程度、收入、旅游參與度6項內容,第二部分是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評價,分別從生態環境、產業經濟、社會文化三個層面展開調查,所有指標采用李克特量法,按照感知程度不同表示為“非常贊同、贊同、不確定、不贊同、完全不贊同”,并相應的賦值5、4、3、2、1。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整理后得到的有效問卷380份,有效回收率為95%。4.2信度和效度分析4.2.1信度分析量表的信度高低是評價問卷有效的重要指標,通常用信度系數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Alpha)來檢驗問卷指標體系內部的一致性。當α≥0.9,則說明樣本數據可信;當0.7≤α≤0.9,通過SPSS對問卷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下,三個因子層及總量表的系數均大于0.9,說明樣本數據可信,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表4-1問卷可靠性統計Tabl4-1QuestionnaireReliabilityStatistics因子層Cronbach’sAlpha項數產業經濟0.9316生態環境0.9917社會文化0.9847總量表0.982204.2.2效度分析效度即有效性,為驗證量表能否準確測量研究內容,選擇KMO和Bartlett’(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值來檢驗,當檢驗值大于0.7,則調查量表效度良好,通過反復修訂,使用SPSS軟件計算求得結果如下,KMO>0.9,說明信度和效度都較好。表4-2KMO和巴特利特檢驗Table4-2KMOandBartletttestsKMO取樣適切性量數0.956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10972.408自由度190顯著性04.3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整理后得到的有效問卷380份,有效回收率為95%,在回收的380份調查問卷中,在回收的380份調查問卷中,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如下所示:其中由于大多外出務工人員為男性,被調查男性占43.70%,女性56.30%,基本與抓吉赫哲族村整體性別比吻合;年齡層面,51-60歲占比最多為36.30%,與61歲以上調查對象占比相加近60%,說明當地適齡青壯年外出務工,中老年為旅游服務的主要從事者;學歷層面大學以下學歷約80%,這說明當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從事旅游相關工作占58.9%,表明當地的旅游參與度有待提升;人均月收入來看,發現當地居民收入水平具有一定的兩極分化趨勢,但整體較從前有提升;居住年限上,62.1%的居民在該地居住20年以上,說明被調查人多是本地戶籍的原住民,增強了問卷的可信度。表4-3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Table4-3The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ofthesample樣本數N-380頻數百分比(%)性別男16643.70%女21456.30%年齡18歲以下82.10%18-30歲6216.30%31-50歲8422.10%51-60歲13836.30%61歲以上8823.20%學歷小學及以下11831.10%初中8622.60%高中或中專10226.80%大學本(專)科6416.80%研究生及以上102.60%是否從事旅游相關的工作是22458.60%否15641.10%人均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15440.50%1001-3000元8221.60%3001-5000元5213.70%5000元9224.20%本地居住時間5年及以下3810%6-10年4411.60%11-20年4211.10%21-30年8422.10%30年以上15240%為后文分析構建單因素模糊綜合評價的評價矩陣,將整理后的問卷數據每一個數值除以樣本總量,并使用OriginPro軟件制作堆積圖如下:圖4-1居民對產業經濟評價Figure4-1Residents'evaluationofindustrialeconomy圖4-2居民對生態環境評價Figure4-2Residents'evalu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圖4-3居民對社會文化評價Figure4-3Residents'evaluationofsocialculture4.4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模糊綜合評價利用上文所求的各指標權重和單因素模糊綜合評價矩陣,結合有關公式計算模糊向量Bi,進而得到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評價值Pi,最終得到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綜合評價結果。4.4.1評價過程(1)B1=[0.363,0.204,0.044,0.273,0.054,0.062]?0.295=[0.217,0.229,0.243,0.230,0.080](2)B2=[0.198,0.198,0.315,0.051,0.035,0.103,0.1]?0.253=[0.275,0.329,0.163,0.163,0.070](3)B=[0.238,0.156,0.101,0.065,0.357,0.046,0.037]?=0.270,0.291,0.205,0.152,0.082(4)綜上所述,則有R=[B1B=A?R=0.540,0.279,0.163=0.234,0.269,0.213,0.197,0.077通過對各層評價集進行去模糊處理后,得到:P1P2PP=5×4.4.2評價結果分析整體上居民對旅游業持有支持態度,但對正面旅游影響的感知有待提升,上式得出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的模糊綜合評價值為3.401,說明居民態度處于不確定與贊同間,其中“贊同”、“非常贊同”占比為26.9%、24.3%,說明當地居民對旅游業整體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意愿,但當地總體的居民旅游參與度相對不足。總體上看,居民對鄉村旅游影響的感知較為強烈,整體持有“支持”態度。當地居民對于生態環境影響的感知最強,從三個感知層來看,感知P值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有:生態環境>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由此可見,帶給居民最直觀感受的是旅游對當地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產業經濟和社會文化需要在歷史發展中去體會。抓吉赫哲族村的旅游業乘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發展起來,所以環境治理、民居改造等使當地的景觀在不破壞當地原本自然面貌的基礎上得到極大的改善,生態環境的保護得到了當地居民的強烈感知和認可。4.5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分類評價4.5.1產業經濟影響感知評價在產業經濟的6個二級指標中U11、U12、U13、U14的四個正面指標均值分別為3.34、3.31、2.98、3.14,2個負面指標U15、U16的均值分別為3.56和3.31,由此可見當地居民對于“居民貧富差距明顯”這一指標感知最為強烈,根據李克特5級量表中,評分均值在3.5~5之間表示贊同,2.5~3.5之間表示中立,1~2.5表示反對,所以可以看出,當地居民對于其他指標抱有不確定的態度,所以在未來發展中需要格外關注居民的利益分配等問題,產生該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抓吉赫哲族村旅游業的發展規模有限、旅游品質不高,旅游活動的主要發生地范圍小,且當地的旅游方式以傳統的觀光游為主,魚皮、手工藝等旅游產品滯銷,產生的經濟效益有限。其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居民對“居民貧富差距明顯”的感知程度過于強烈,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其他指標的正面感知,從而影響居民對產業經濟層面鄉村旅游的整體感知和態度。其中,旅游吸引了更多投資的反對率為37.9%高于贊成率34.7%,說明當地旅游業吸引投資的活力有待提升。表4-4居民對產業經濟影響的感知Table4-4Residents'perceptionoftheeconomicimpactofindustry調查指標均值均值排序眾數贊成率反對率U11家庭收入明顯提升3.342547.90%33.70%U12就業機會明顯增加3.313445.80%28.40%U13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更多投資2.985334.70%37.90%U14生活水平顯著增強3.144337.90%31.60%U15居民貧富差距明顯3.561458.90%18.90%U16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多3.313345.80%28.40%4.5.2生態環境影響感知評價在生態環境層面中,U21、U22、U23、U27的四個正面指標均值分別為3.47、3.68、3.74、3.56,3個負面指標U24、U25、U27的均值分別為3.33和3.18、3.34。可見居民對“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建設改善”這一指標的感知最強,整體上來看四個正面指標的均值都大于3.5,贊成率基本高于50%,可見居民對于鄉村旅游生態環境影響的正面感知較為強烈,對于抓吉赫哲族村的鄉村旅游起到正面促進作用。對于“交通擁擠情況”超過半數以上的居民認為交通情況擁堵嚴重,因為城市居民是鄉村旅游的主要顧客群體,所以集中會在節假日出行,尤其在旅游旺季,交通擁堵情況嚴重,說明當地的道路設施有待改善,而在旅游淡季,當地的公共服務設施利用率又會下降。表4-5居民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感知Table4-5Residents'perceptionoftheimpactonecologicalenvironment調查指標均值均值排序眾數贊成率反對率U21居住環境質量明顯提高3.574457.90%27.40%U22鄉村景觀得到了改善3.682462.60%17.90%U23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建設改善3.741469.50%21.60%U24交通擁擠情況嚴重3.336450.50%27.90%U25居民生活空間隱私性減少3.187444.20%31.10%U26環境污染嚴重3.345449.50%27.90%U27政府和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3.563554.20%21.60%4.5.3社會文化影響感知評價在社會文化層面,4個正面指標U31、U32、U33、U35均值分別為3.58、3.39、3.25、3.83,3個負面指標U34、U36、U37均值分別為3.23、2.72、2.7。可見居民對“本地知名度提高”感知最為強烈,正面指標的均值都大于負面指標,隨著抓吉赫哲族村當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商業化愈發嚴重,本地文化隨著不斷受外來文化的沖擊而淡化同時,鄰里關系也會受一定的改變。表4-6居民對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Table4-6Residents'perceptionofsocioculturalinfluences調查指標均值均值排序眾數贊成率反對率U31居民生活習慣發生了較大改變3.582556.80%21.60%U32居民思想觀念更加開放3.393452.10%22.10%U33居民鄰里關系更加融洽3.254542.60%32.10%U34本地傳統文化逐步衰落淡化3.235342.10%30.00%U35本地知名度提高3.831469.50%14.20%U36本地的社會道德標準下降2.726230.00%54.70%U37犯罪、家庭糾紛等現象增強2.707231.10%57.40%5存在的問題及建議5.1存在的問題5.1.1居民對產業經濟影響的負面感知較強雖然抓吉赫哲族村居民對鄉村旅游整體上持有支持態度,但正面旅游影響的感知有待提升,居民尤其對產業經濟影響的負面感知較強,具體表現為貧富差距增大以及旅游投資吸引力不足兩個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產生過多的負面感知,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居民對旅游的正面感知從而影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究其原因體現在抓吉赫哲族旅游業受地理位置以及面積限制,其發展規模相對有限;旅游產品具有局限性導致旅客對旅游感官較弱;市域經濟實力較弱,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產業規模偏小,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不強,發展資金急需投入周邊帶動旅游業的產業不足,無法形成產業鏈等。5.1.2當地民族傳統文化日漸消退赫哲族民族文化是發展赫哲族民俗旅游的根本,現今的旅游缺乏深度且缺少鮮明的旅游形象定位,民族風情特色及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還沒有充分挖掘、表現在旅游者面前,并且抓吉赫哲族村近些年通過“互聯網+分享經濟”、途禮融合旅游等新媒體互動形式使得當地傳統文化不斷受到外界沖擊,有淡化趨勢。且在實地的調查當中,我們發現雖然增加了很多的民俗文藝活動展演,但是大多均聘請演員等,對于當地居民,這并不是自身傳統的印象與認識,反而會對居民民族信仰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與南方不同,南方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是“保護與發展”,而北方尤其是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工作重點則是“打造”。民族特色產業發育較慢,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打造起來難度大。5.1.3季節性引發的交通擁堵、公共服務設施利用率低鄉村旅游發展雖然給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村容村貌帶來了極大的改善,但是對環境污染和交通壓其實并沒有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同時還存在接待服務能力有限等問題,整體旅游服務能力水平有待提高,資金投入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購物體驗和旅游產品開發有待提升,同時村內并沒有旅社,缺少發展旅游的一些必要服務設施。5.1.4旅游產業利益惠及居民的覆蓋面有待提升在對抓吉赫哲族村發展中居民感知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居民對于旅游產業發展帶來了貧富差距,收入雖然增長但是差距正在拉大。多數居民就表示在景區中獲得收入增長的大部分為所獲得的拆遷補貼或者商鋪補貼的居民可以有比較高的收入增加,另外則是一些小商販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游客購買商品。但這只是一部分的居民在旅游景區的發展中獲得的收益,對于大部分周邊的居民雖然也從不同的方面提升了收入,便貧富差距也在持續的擴大,反映了抓吉赫哲族村在旅游發展中旅游產業的利益惠及居民的覆蓋面比較少,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5.2對策及建議5.2.1整合資源,打造跨區域鄉村旅游優勢品牌充分整合抓吉赫哲族周邊鄉村旅游資源優勢,打造跨區域鄉村旅游優勢品牌,加強與周邊景區的聯動發展,抓吉赫哲族村的鄉村旅游發展仍然是以傳統的“點式”空間模式為主,與周圍景區互動不足,難以形成集群效應,應與周邊景區形成鄉村旅游精品線路,而抓吉赫哲族村可以作為精品線路上的重要節點從而實現與其他景區之間的資源共享,促進自身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推進休閑農莊、鄉村民宿等特色旅游項目建設,使鄉村旅游真正成為促進當地居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5.2.2保護鄉村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活動的靈魂,獲取獨特的鄉村文化體驗是旅游者從事鄉村旅游活動最直接的目的。只有獨特的和具有豐富內涵的鄉村文化才能獲取更多游客的回顧率,但任何的發展都不是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可以鼓勵居民以家庭或者宗族為單位對傳統的民風民俗進行回復,通過設立民風民俗的獎勵或者部分基礎設施的資金支持來實現。抓吉赫哲族村下一步應在保護民俗的基礎上,打造“赫哲”特色文化深度體驗產品、開設主題文化節等,挖掘赫哲族村的鄉土文化,人文風情,宗教信仰,打造獨具魅力的旅游項目和旅游活動,設計豐富多樣的旅游產品。5.2.3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加強對居民的正面引導鄉村旅游具有地域性和鄉村性的特征,所以其發展帶來的影響滲透到了旅游地居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作為旅游影響的最直接感受者,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往往是基于自身利益需求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和態度反應,最能直接體現出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旅游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抓吉赫哲族鄉村景觀、居住環境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改善,因此居民對生態環境的感知最為強烈,但由于相關配套服務設施更新緩慢,難以滿足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出現了一定的問題,當地政府應該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更新有關設施,滿足居民游客基本需求。5.2.4合理規劃景點,提高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旅游活動是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綜合體,旅游規劃者在進行旅游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合理規劃旅游線路、景點布局、旅游項目等,對建筑材料、生活垃圾、噪音污染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管理,預防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加強對居民和游客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引導,從而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生態環境與當地居民的身體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關鍵的旅游吸引物,是鄉村旅游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6結論本文將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綜合評價與分類評價相結合、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綜合評價理論為基礎,借鑒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產業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三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在測度和評價佳木斯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居民旅游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狀況,并探尋居民感知視角下當地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合理分析當前鄉村旅游對赫哲族村帶來的影響,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在增強居民正面旅游感知的基礎上促進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旅游業提檔升級,促進城鄉旅游與休閑農業產業協調發展。研究結論如下:產業經濟方面,總體來看抓吉赫哲族村居民對產業經濟影響的負面感知較強,具體表現在貧富差距增大、旅游投資吸引力不足兩個方面。值得需要注意的是,“貧富差距增大”這以指標的感知過強,可能會弱化其他的正面感知,從而影響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整體態度,本文認為,可以通過整合資源,打造跨區域鄉村旅游優勢品牌等方法拉動經濟增長,減少貧富差距,以期達到提高當地居民總體感知的目的。生態環境方面,抓吉赫哲族村居民對生態環境的正面感知較強,但是需要格外關注旅游季節性影響引發的交通擁堵以及道路設施還有待建設等問題,應合理規劃景點、增強服務設施的建設,做好道路以及交通疏導的有關工作。社會文化方面,總體來看,抓吉赫哲族村居民對生社會文化影響的正面感知較強,但需要格外注意外來文化沖擊造成的傳統文化淡化問題,且由文化淡化問題帶來的居民鄰里之間的關系改變。應該通過設立民風民俗的獎勵或者部分基礎設施的資金等手段建立保護鄉村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抓吉赫哲族村居民對旅游業的發展整體上持支持態度,但對旅游影響的正面感知有待提升。從因子層來看,居民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感知最強,對產業經濟和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較弱。促進赫哲族村旅游業提升發展的建議有:整合資源,打造跨區域鄉村旅游優勢品牌;保護鄉村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加強對居民的正面引導;合理規劃景點,提高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致謝參考文獻張舒,居民感知視角的鄉村旅游區開發績效研究[D].海南大學,2018.高雪琴,邢杰,梁旺兵.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旅游地居民影響感知研究——以甘肅省玉泉山莊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20,39(01):41-46.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公布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的通知[Z].2020-8-26.黑龍江省政府.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黑龍江省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年)的通知[Z].2020-9-24.Butler,R,ClarkG.TourisminRuralAreas:CanadaandtheUnitedKingdom[A].BowlerI,BryantC,NellisM.ContemporaryRuralSysteminTransition[C].Wallingford:CABIntermational,1992,2:166-168.JuliaM.Frater:FarmTourisminEnglandPlanning,Funding,PromotionandSomeLessonsfromEurope,TourismManagement,1983,9,pp167-179.WeaverBD,LawtonJL.ResidentPerceptionintheUrban-ruralFring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28(3):439-458.SharpleyR,SharpleyJ.RuralTourism:anIntroduction[M].London:InternationalThomsonBusinessPress,1997:61.AkamaJS.WesternEnvironmentalValuesandNature-basedTourisminKenya[J].TourismManagement,1996,17(8):567-574.CampbellLM.EcotourisminRuralDevelopingCommuniti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9,26(3):534-550.Hainmitt,WilliamE,DavidNCole.Wildlandrecreation:Ecologyandmanagement.JohnWiley:NewYork,NY,1987.NinaSLunkashuna,MaratMAmirkhanov,ValerillIAnisimov.TourismandEnviromentalDegradationinSochi,Russ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6,23(3):654-665.StuartMcminn,ErletCater.TouristTypologyObservationsfromBeliz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8,25(3):675-699.RobertAPorrier.TourismandDevelopmentinTunis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5,22(1):157-171.DavidW.ParadoxesofTourisminGo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1):52-75.TembiM.Tichaawa,SakhileMoyo.Urbanresidentperceptionsofthe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inZimbabwe[J].BulletinofGeography.Socio-economicSeries,2019,43(1).SmithVL.Hostandguests:Theanthropologyoftourism[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7.ButlerRW.Soci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4,2(2):100-111.ReichelA,LowengartO,MilmanA.RuraltourisminIsrae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