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山西省大同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山西省大同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山西省大同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山西省大同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山西省大同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資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如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三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摘自《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材料二:迷娘是歌德在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塑造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意大利少女的形象。“迷娘”原文為法文“Mignon”,意為“寶貝兒”。她姓名不詳,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紹時稱“人們叫我迷娘”,故而小說中以“迷娘”稱呼她。她早年被人拐賣到德國,流落街頭賣藝為生,受盡虐待和摧殘,后被威廉搭救并養育成人。她逐漸對威廉產生了難以言說的愛戀,又時時思念著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最終因為無結果的愛情和無法實現的思鄉之情而未老先衰、客死異鄉。“學習時代”的第二卷,歌德寫了這樣兩個情節。第八章迷娘跳舞。她的舞姿“矯健、輕盈、敏捷而準確”“她身姿柔軟,其嚴肅莊重卻勝于優美悅目”,這喚起了威廉內心的保護欲和同情心,“渴望將這無依無靠的孩子像親女兒似的裝進自己的心坎兒”"用父愛在她心里喚起生活的快樂”。迷娘心里則產生了“一種暗自滋長著的愛情”。第十四章中,迷娘望著威廉,“突然用手按住心口,像是忍受著痛楚似的”“緊緊捂住自己的心口,冷不丁發出一聲大喊,身體也隨之猛地痙攣”“整個人就像一道淚泉,止不住地流瀉”。“在迷惘的瞬間,威廉生怕她會融化在自己懷里,叫他什么也抓不著。”這兩個情節表現了迷娘與威廉之間日漸密切的情感關系,迷娘則在吟唱《迷娘曲》時將這種情感表達得水到渠成。在這首詩中,迷娘先后用“愛人”“恩人”“父親”來表達她和威廉的關系。此時的威廉也不再將她看成一個普通的流浪藝人和仆役,二者之間已經形成了緊密的情感關聯,這種關聯使迷娘在小說中獲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同時也為她后來因深陷單相思、思鄉而不得歸,最后郁郁而終埋下了伏筆。與其他女性人物相比,迷娘從第一次出現到最終死去的每一次出場都帶有很強的神秘色彩和極為模糊的喻意性,在威廉的成長與修養過程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而歌德把她塑造成一位意大利少女也絕非偶然,它與歌德1786年意大利之旅的關系密切,隱含著歌德對意大利所代表的古典拉丁文明的向往,也代表著正在形成的德國文化對成熟典雅的古典拉丁文明的仰慕。歌德認為正在形成的德國文化需要學習意大利輝煌燦爛的文化,他把意大利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并致力于在自己的作品中營造一個“文學的意大利”。摘編自遠思《“迷娘”形象變化探析》材料三:迷娘(之一)歌德你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地方,茂密的綠葉中,橙子金黃,藍天上送來宜人的和風,桃金娘靜立,月桂梢頭高昂,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愛人啊,隨你前往!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圓柱成行,廳堂輝煌,居室寬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著我:人們把你怎么了,可憐的姑娘?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恩人啊,隨你前往!你知道嗎,那云徑和山崗?驢兒在霧中覓路前進,巖洞里有古老龍種的行藏,危崖欲墜,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崗?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父親啊,隨你前往!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想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就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B.馬克思主義資源,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C.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源十分寶貴、不可多得,需要耐心研究,全面繼承。D.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三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廢。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迷娘”這個活潑美麗的名字后潛藏著意大利女孩兒的不幸身世,二者間的矛盾形成了一種張力,使這個人物更富魅力。B.威廉將迷娘看成女兒,想努力去保護她,迷娘卻逐漸愛上了威廉,這種錯位的情感是迷娘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之一。C.《迷娘曲》可以看成德國與意大利兩種文化交流產生的結晶,是世界文學史上跨文化資源融通的一個優秀案例。D.歌德認為學習意大利輝煌燦爛的文化有助于德國文化走向成熟,他仰視、模仿的學習態度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啟發意義。3.下列對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第一節善用色彩,綠葉、黃橙、藍天……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令人神往。B.根據材料二,我們可以推測“圓柱成行,廳堂輝煌”描寫的可能是一處意大利風格的建筑。C.迷娘之所以稱威廉為父親,是因為威廉結束了她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悲慘生活。D.第三節描繪迷娘想象返回意大利的充滿危險的旅程,她渴望威廉能陪她一同回鄉。4.有人指出《迷娘(之一)》采用了與《詩經》類似的“重章疊唱”的方式。請據此分析這首詩的結構,并簡要闡明其藝術效果。5.想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請結合材料簡要概述。【答案】1.A2.D3.C4.(1)通篇采用基本相同的句式架構,全詩都以“你知道嗎”“你可知道”領起,最后三行(副歌部分)語句基本相同這種“重章”的結構,起到了強調作用。(2)最后幾句對威廉的稱謂一再變化——“愛人”“恩人”“父親”,袒露了迷娘對威廉復雜的情感。5.(1)保持開放的姿態,積極接納和學習多種文化;(2)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3)融會貫通,發現外國優秀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4)面向未來,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錯誤。由原文“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可知,“馬克思主義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C.“全面繼承”錯誤。由原文“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可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傳統文化也有糟粕,“全面繼承”說法錯誤。D.“三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廢”錯誤。由原文“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可知,三種資源的地位不同,馬克思主義資源是“主體”,國外資源是“滋養”。三者的排序也說明了它們重要性的差異。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仰視、模仿的學習態度”錯誤。由原文“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可知,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材料一中所倡導的“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故選D。【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C.“是因為威廉結束了她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悲慘生活”錯誤。“威廉結束了她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悲慘生活”是迷娘稱威廉為“恩人”的原因;迷娘稱威廉為“父親”的原因是威廉對她有保護和養育之恩。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結構和藝術效果的分析能力。“重章疊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由原文“你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地方”“你可知道那所房子”“你可知道那座山崗”可知,全詩都以“你知道嗎”“你可知道”領起。由原文“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愛人啊,隨你前往!”“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恩人啊,隨你前往!”“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父親啊,隨你前往!”可知,最后三行(副歌部分)語句基本相同。所以通篇采用基本相同的句式架構。“重章疊唱”的結構起到了強調作用。由原文“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愛人啊,隨你前往!”“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恩人啊,隨你前往!”“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父親啊,隨你前往!”可知,最后幾句對威廉的稱謂一再變化——“愛人”“恩人”“父親”,袒露了迷娘對威廉復雜的情感。【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資源”可知,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姿態,積極接納和學習多種文化。由原文“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可知,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需要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由原文“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可知,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需要融會貫通,發現外國優秀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由原文“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可知,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需要面向未來,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三下槍聲海明威尼克正在帳篷里脫衣服。他看見篝火在帳篷上投下他父親和喬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盡快地脫下衣服,整整齊齊疊好。他感到羞愧是因為脫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來他都把這事拋置腦后了。他父親和叔叔吃過晚飯就走了,帶著盞篝燈過湖去釣魚。他們把小船推下水之前,他父親吩咐他,萬一他們不在時出了什么緊急情況,他只要開三下槍,他們就馬上趕回來。尼克從湖邊穿過林子回到營地。他聽得見黑暗中的船槳聲。他父親在劃槳,他叔叔坐在船尾拉餌釣魚。他父親把小船推下水時,他叔叔已經早拿著釣竿坐好了。尼克留神聽他們在湖面上的動靜,到再也聽不見槳聲才罷。尼克一路穿過林子走回去,倒害怕起來了。夜間他對林子總不免有點害怕。他掀開帳篷門簾,脫了衣服,摸黑悄悄鉆進毯子里躺著。帳篷外的篝火燒剩一堆木炭了。尼克躺著一動不動,想法入睡。到處都沒動靜。尼克感到只要能聽到一聲狐貍叫,或者貓頭鷹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為止還沒什么明確的東西讓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卻大大害怕起來。驀地他怕起死來了。才兩三個禮拜前,他們在家鄉的教堂里,剛唱過一首贊美詩,“生命總有一天會斷送”。他們唱這首贊美詩時尼克明白了自己總有一天必定會死。這使他感到非常難受。這是他頭一回明白自己遲早難逃一死。那天晚上,他坐在過道夜明燈下看《魯濱孫歷險記》,想借此忘卻生命總有一天會斷送這一事實。保姆看見他在過道上,嚇唬他說要是他不去睡覺,就要去告訴他父親了。他進房去睡了,但等保姆進了她自己的房間,他又出來,在過道夜明燈下看書直看到天明。昨晚,他在帳篷里就有過同樣的恐懼。他只是到了晚上才有這種恐懼。開頭倒不算是恐懼,而更像是一種體會。但總是處在恐懼的邊緣,而且一旦開了頭,一下子就害怕起來。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嚇壞,就馬上拿起槍,把槍口從帳篷口伸出去,開上三槍。槍桿朝他反沖得夠嗆。他聽見槍子在林間摧枯拉朽,一掠而過。他躺下來等他父親回來,但他父親和叔叔在湖對面還沒吹滅篝燈,他就睡著了。“這混小子,”他們往回劃時,喬治叔叔說,“你干嗎吩咐他叫我們回去啊?他沒準兒被什么弄得大驚小怪了。”喬治叔叔是他父親的弟弟,一個釣魚迷。“啊,得了。他還小呢。”他父親說。“這可不是帶他跟我們一起到林子里來的理由啊。”“我知道他膽子特小,”他父親說,“可我們在他那年齡膽子都小。”“我真受不了他,”喬治說,“他鬼話特多。”“啊,得了,別提了。反正今后你釣魚的機會多的是。”他們走進帳篷,喬治叔叔拿手電直照著尼克的眼睛。“怎么啦,尼克?”他父親說。尼克在床上坐起身。“聽上去像是狐貍和狼的雜種,就在帳篷四下轉悠,”尼克說,“有點兒像狐貍,但更像狼。”當天他剛從叔叔那兒學會“但更像”這詞兒。“他沒準兒聽到了貓頭鷹啼叫吧。”喬治叔叔說。早上,他父親發現有兩棵大椴樹長得彼此靠攏,在風中會摩擦發聲。“你看是這個聲響嗎,尼克?”他父親問。“興許是吧。”尼克說。他不愿再想這事了。“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沒一樣傷得了你。”“連閃電也傷不了?”尼克問。“對,連閃電也傷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櫸樹下也行。它們從沒挨過雷擊。”“從來沒有?”尼克問。“我從沒聽說過。”他父親說。“哎呀,聽你這么說我真高興。”尼克說。……這會兒他又在帳篷里脫衣服了。雖然他沒在看他們,可是他覺察到帳篷上有兩個人影。隨即他聽到小船被拖上湖灘,兩個人影便沒了。他聽見父親跟什么人在說話。接下來他父親大喝一聲道:“穿上衣服,尼克。”他趕快穿好衣服。他父親走進帳篷,在圓筒形行李袋里翻來找去。“穿上外衣,尼克。”他父親說。選自《尼克·亞當斯故事集》,陳良廷譯材料二:作者所塑造的這些硬漢形象并不是從一開始就以完整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是經歷了逐漸成熟和發展的過程。……這些寫尼克·亞當斯的小說,介紹了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時隱時現的成長過程,以及硬漢形象誕生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正如著名的海明威研究專家菲力普·楊所說:“小說集中半數的故事都是為了細致入微地展示出一個人物坎坷不平的成長……他首次出現在讀者面前時是一個男孩,而后成為一個名叫尼克·亞當斯的青年。”在尼克身上,硬漢精神和硬漢品質特征已具雛形。……美國作家威勒德·索普指出:尼克是海明威創作的最吸引人的主人公形象,就像他的創作者一樣,尼克是一個樂于接受經驗、敢于冒險、愛好體育運動、敏感而又勇敢的人。尼克鮮明的自傳色彩不言而喻。節選自黃利玲《尼克·亞當斯:海明威系列硬漢第一人》6.下列對兩則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尼克的人物形象與海明威本人有頗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將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傳。B.小說用插敘的方式交代了思考死亡是尼克恐懼的深層原因,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蘊。C.小說中的父親耐心善解人意、懂得孩子心理,他的教育幫尼克一點點克服恐懼。D.海明威寫了很多尼克的故事,在這些小說中,尼克逐漸成長為一個海明威式的硬漢。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以尼克回憶的方式講述了昨晚和今天早上發生的故事,尼克昨天和今天心態的對比突出了小說“成長”的主題。B.小說第三段用以動襯靜的方式刻畫了黑夜叢林的靜謐,如暗處的船槳聲、狐貍叫和貓頭鷹啼,這加劇了尼克的恐懼。C.小說對喬治叔叔著墨不多,他主要作為父親的對照人物存在,他不能換位思考、缺乏耐心,突出了父親的人物形象。D.小說以開放的方式結尾,讀者可以想象父親會以怎樣的方式進一步考驗和訓練尼克,加速這個“小男子漢”的成長。8.同學們準備以“成長中的小小硬漢”為題寫一組文學短評。請結合材料和讀過的海明威的作品,簡要列出你的評論提綱。9.用精練的對話寫出人物心理特征是海明威小說的一大特點。請結合具體語句分析畫波浪線的對話如何體現尼克是一個“小大人兒”。【答案】6.A7.B8.評論有“成長”和“硬漢”兩個關鍵點。硬漢角度:恐懼是天性,是否是硬漢關鍵在于能否正視和挑戰恐懼。(1)尼克對于自己的恐懼感到羞愧,說明他渴望成為一名硬漢;(2)尼克敢于脫離大人的照顧,說明他在挑戰恐懼。成長角度:硬漢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長的過程。(1)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帶來的恐懼感時,徹夜讀書不敢睡;(2)此次在湖邊,他可以嘗試獨自面對恐懼。9.(1)當天他剛從叔叔那兒學會“但更像”這詞兒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學習的特點;(2)用“興許是吧”來塘塞父親,不想再提昨晚讓他難堪的一幕,表現了他的自尊自強,這是他逐漸走向成熟的一面;(3)父親說沒有東西能傷害他時,他馬上想到“閃電也傷不了”,體現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解析】【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我們可以將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傳”錯誤,由原文“尼克鮮明的自傳色彩不言而喻”可知,小說是虛構的藝術,不能和自傳混為一談,材料二說的是“鮮明的自傳色彩”。故選A。【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狐貍叫和貓頭鷹啼”在原文是這樣表述:“只要能聽到一聲狐貍叫,或者貓頭鷹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這些聲音并不存在,當然不是以動襯靜。故選B。【8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硬漢角度:恐懼是天性,是否是硬漢關鍵在于能否正視和挑戰恐懼。(1)結合“尼克正在帳篷里脫衣服。他看見篝火在帳篷上投下他父親和喬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盡快地脫下衣服,整整齊齊疊好。他感到羞愧是因為脫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來他都把這事拋置腦后了”分析,第二天,他不想再與父親討論昨晚的事情,說明他對昨天恐懼的表現心存羞愧,尼克對于自己的恐懼感到羞愧,說明他渴望成為一名硬漢;(2)結合“夜間他對林子總不免有點害怕。他掀開帳篷門簾,脫了衣服,摸黑悄消鉆進毯子里躺著。帳篷外篝火燒剩一推木炭了。尼克躺著一動不動,想法入睡。到處都沒動靜。尼克感到只要能聽到一聲狐貍叫,或者貓頭鷹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為止還沒什么明確的東西讓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卻大大害怕起來”分析,尼克知道自己膽小,但是還是敢于脫離父親的照顧,獨自返回營地,尼克敢于脫離大人的照顧,說明他在挑戰恐懼。成長角度:硬漢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長的過程。(1)結合“……他進房去睡了,但等保姆進了她自己的房間,他又出來,在過道夜明燈下看書直看到天明。”可知,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帶來的恐懼感時,徹夜讀書不敢睡;(2)結合“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嚇壞,就馬上拿起槍,把槍口從帳篷口伸出去,開上三槍。槍桿朝他反沖得夠嗆。他聽見槍子在林間摧枯拉朽,一掠而過。他只要一開了槍就沒事了。他躺下來等他父親回來,但他父親和叔叔在湖對面還沒吹滅篝燈,他就睡著了”分析,尼克并沒有一感到恐懼就開槍,而是忍耐和感受一段后才開槍,尼克開完槍并沒有等到父親和叔叔回來就睡著了,此次在湖邊,他可以嘗試獨自面對恐懼。【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結合“‘聽上去像是狐貍和狼雜種,就在帳篷四下轉悠,’尼克說,‘有點兒像狐貍,但更像狼。’當天他剛從叔叔那兒學會‘但更像’這詞兒。”可知,當天他剛從叔叔那兒學會“但更像”這詞兒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學習的特點;結合“‘你看是這個聲響嗎,尼克?’他父親問。‘興許是吧。’尼克說。他不愿再想這事了。”可知,用“興許是吧”來塘塞父親,不想再提昨晚讓他難堪的一幕,表現了他的自尊自強,這是他逐漸走向成熟的一面;結合“‘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沒一樣傷得了你。’‘連閃電也傷不了?’尼克問。‘對,連閃電也傷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櫸樹下也行。它們從沒挨過雷擊。’”可知,父親說沒有東西能傷害他時,他馬上想到“閃電也傷不了”,體現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常惠、徐圣、趙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歸家,賜錢十萬,復終身。常惠后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武等十一人于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節選自《漢書·蘇武傳》)材料二:常惠,太原人也。少時家貧,自奮應募,隨蘇武使匈奴,并見拘留十余年,昭帝時乃還。漢嘉其勤勞,拜為光祿大夫。是時,烏孫公主①上書言:“匈奴發騎畋車師車師與匈奴為一共侵烏孫唯天子救之!”漢議欲擊匈奴,會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烏孫。公主及昆彌②因惠言于漢曰:“匈奴連發大兵擊烏孫,取車延、惡師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脅求公主,欲隔絕烏漢,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于是漢大發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出。以惠為校尉,持節護烏孫兵。昆彌自將五萬余騎,從西方入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名王騎將以下三萬九千人,得馬、牛、驢、騾、橐佗五萬余匹,羊六十余萬頭。天子以惠奉使克獲,遂封惠為長羅侯。復遣惠持金幣還賜烏孫貴人有功者。惠因奏請龜茲國嘗殺校尉賴丹,未伏誅,請便道擊之。惠與吏士五百人至烏孫,發諸國二萬人,令副使發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三面攻龜茲。還,代蘇武為典屬國,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甘露中,后將軍趙充國薨,天子遂以惠為右將軍,典屬國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歲薨,謚曰壯武侯。(節選自《漢書·常惠傳》)〖備注〗①烏孫公主:漢武帝以宗室女細君為公主,遠嫁烏孫,世稱烏孫公主。②昆彌:烏孫國王的名號。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匈奴A發騎畋B車師C車師與匈奴D為一E共侵烏孫F唯天子G救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祭祀牛羊豬具備為太牢,缺少牛為少牢,如《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以一少牢告廟”。B.股肱,本義為大腿和上臂,常用來比喻處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與重任之人。C.“見拘留”中的“見”與“信而見疑”(《屈原列傳》)中的“見”字意義相同。D.薨,古代帝王死稱“崩”,王侯重臣死稱“薨”,常惠被封侯爵,所以用“薨”。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蘇武一同出使匈奴的人中,最終和他一起回國的只有九人,常惠、徐圣、趙終根被任命為中郎,其余六人也得到了相應獎勵。B.甘露三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臣服漢朝。漢宣帝下令為蘇武等十一人畫像,連同他們的官爵、姓名,懸掛在麒麟閣中,以示對他們功績的表彰。C.匈奴聯合車師國發兵攻打烏孫;烏孫昆彌和公主通過常惠向漢宣帝請求救援。漢朝發兵十五萬與烏孫協同作戰,重創匈奴。常惠因功封侯。D.常惠借奉命賞賜烏孫有功貴族的機會,率領漢朝大軍懲戒了曾經殺害漢朝官員的龜茲國,彰顯了漢朝威勢,鞏固了此次大戰的成果。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使使脅求公主,欲隔絕烏漢,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2)惠因奏請龜茲國嘗殺校尉賴丹,未伏誅,請便道擊之。14.常惠隨蘇武被囚匈奴的經歷,和他后半生建立赫赫功業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答案】10.CEF11.B12.D13.(1)匈奴派遣使節,威脅烏孫國王交出公主,想要斷絕烏孫和漢朝之間的聯系,希望天子能出兵解救烏孫公主!(2)常惠借機上奏,龜茲國曾經殺害漢朝校尉賴丹,但還沒有受到處罰,常惠請求順便攻打龜茲。14.(1)通曉匈奴和西域各國的情況;(2)艱苦生活的磨煉、蘇武精神的感召,錘煉出他堅強的意志和對漢朝的忠誠。【解析】【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匈奴派騎兵以行圍打獵為名前往車師國,車師國與匈奴串通一氣,共同侵犯烏孫國,希望漢天子可以救我們!“發騎”的賓語為“車師”,中間不應斷開,應在“師”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為”的主語為“車師與匈奴”,賓語為“一”,中間不應斷開,應在“一”后面斷開,即在E處斷開;“侵”的賓語為“烏孫”,應在“孫”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救”的主語為“天子”,中間不應斷開。所以,應在CEF斷開。【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常用來比喻處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與重任之人”錯誤。“常用來比喻處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與重任之人”對應的詞語是心腹。股肱常用來比喻輔佐君主的得力大臣。C.正確。均為“被”;句意:并一起被拘留。/誠信而被懷疑。D.正確。故選B。【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率領漢朝大軍”錯誤。由原文“惠與吏士五百人至烏孫至烏孫,發諸國二萬人,令副使發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三面攻龜茲”可知,常惠只帶了五百漢軍,執行此次戰爭任務的基本是西域諸國的軍隊。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使”,派遣使節;“求公主”,要求烏孫交出公主;“隔絕烏漢”,斷絕兩國的聯系;“唯”,希望。(2)“嘗”,曾經;“伏誅”,被處死刑,這里為受到懲罰;“便道”,順路、順便。【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惠與吏士五百人至烏孫,發諸國二萬人,令副使發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三面攻龜茲”可知,常惠隨蘇武被囚匈奴的經歷,讓他通曉匈奴和西域各國的情況。由原文“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漢嘉其勤勞,拜為光祿大夫”可知,常惠隨蘇武被囚匈奴時,艱苦生活的磨煉、蘇武精神的感召,錘煉出他堅強的意志和對漢朝的忠誠。參考譯文:材料一:蘇武于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回到長安。昭帝下令叫蘇武進獻一份祭品(一牛、一豕、一羊為祭品),去拜謁武帝的陵園。任命蘇武做典屬國,官吏俸祿的等級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常惠、徐圣、趙終根都任命為皇帝的侍衛官,賜給絲綢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紀大了,回家,賜錢每人十萬,終身免除徭役及賦稅。常惠后來做到右將軍,封為列侯,另外有傳記。蘇武被扣在匈奴總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胡須頭發全都白了。……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才入漢朝拜。皇帝回憶往昔輔佐有功的大臣,于是派人畫蘇武等十一名功臣的圖像掛于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這些畫像都仿照他們的形體和外貌,并將他們的官爵和姓名寫在畫像之上。材料二:常惠是太原人。年少時家里貧窮,自告奮勇去當兵,跟隨中監蘇武出使匈奴并一起被拘留了十幾年,漢昭帝時才回歸漢朝。漢朝廷為了嘉獎他的勤勞,提拔他為光祿大夫。當時,烏孫公主上書漢朝說:“匈奴派騎兵以行圍打獵為名前往車師國,車師國與匈奴串通一氣,共同侵犯烏孫國,希望漢天子可以救我們!”漢朝商議要攻擊匈奴,恰逢昭帝駕崩。宣帝剛剛上位,本始二年,派遣常惠出使烏孫。烏孫公主和烏孫王通過常惠上書說:“匈奴接連派重兵攻擊烏孫國,奪取了車延、惡師等地,掠奪他的人民而去,匈奴派遣使節,威脅烏孫國王交出公主,想要斷絕烏孫和漢朝之間的聯系,希望天子能出兵解救烏孫公主!”于是漢朝發兵十五萬,由五個將軍率領分道出擊。任命常惠為校尉,持使節護送前往烏孫的士兵。昆彌親自率領五萬多騎兵,從西方攻入右谷蠡庭,斬獲匈奴單于的父親和嫂子,俘虜王以下兵將三萬九千人,獲得馬、牛、驢、騾、橐佗五萬多匹,羊六十多萬頭。天子認為常惠奉天子之命出使并有所功勞,于是封常惠為長羅侯。又派遣常惠帶著黃金絲織品等禮物回到烏孫賞賜給烏孫有功的大臣們。常惠借機上奏,龜茲國曾經殺害漢朝校尉賴丹,但還沒有受到處罰,常惠請求順便攻打龜茲。于是常惠與五百將士一起去烏孫。(到達烏孫后,)讓各國發兵二萬人,并且派遣副使讓龜茲東國發兵兩萬人,還有烏孫兵七千人,從三面攻擊龜茲國。常惠回國后,代替蘇武擔任典屬國,專門管理與其他國家的外交事務,勤奮勞苦有很多功勞。甘露年間,后將軍趙充國死了,天子便任命常惠為右將軍,典屬國的職位不變。宣帝死后,常惠侍奉元帝,三年后死了。謚號壯武侯。(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讀史五首(其一)①白居易楚懷放靈均,國政亦荒淫。彷徨未忍決,繞澤行悲吟。漢文疑賈生,謫置湘之陰。是時刑方措②,此去難為心。士生一代間,誰不有浮沉。良時真可惜,亂世何足欽。乃知汨羅恨,未抵長沙深。〖備注〗①此詩寫于元稹被貶江陵士曹之后。②刑方措:百姓不犯罪,刑法放置起來用不上。這里指漢文帝吸取秦亡教訓,以仁政治國,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懷”四句寫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后仍在擔憂國政,因此行吟澤畔,心神不寧。B.賈誼被貶長沙后,仍然惦記漢文帝推行仁政的方略是否順利,因此“難為心”。C.這首五言律詩明寫屈原、賈誼兩位古人的遭遇,實則暗含著對朋友的同情和慰藉。D.“士生一代間”是作者對朋友的鼓勵:仕途起伏很正常,不能因此而落寞消沉。16.在白居易看來,元稹的際遇與屈原、賈誼中的哪一位的遭遇更接近?結合詩句簡要闡明理由。【答案】15.C16.元稹的際遇與賈誼的遭遇更為接近。(1)同樣才高且忠貞卻被貶;(2)身逢盛世被貶。【解析】【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五言律詩”錯誤。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故選C。【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詩歌前四句說到楚懷王因荒淫國政從而流放了屈原。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后仍在擔憂國政,因此行吟澤畔,心神不寧。詩歌中間四句說到漢文帝懷疑賈誼的才能,將賈誼貶謫到湘江之北。這時候社會安定,就連刑法都放置起來不用,賈誼被貶長沙后,仍然惦記漢文帝推行仁政的方略是否順利。接下來寫到人生在世間,仕途起伏很正常。身處亂世、懷才不遇實屬正常,而身處盛世、懷才不遇才是最可悲。所以最后,詩歌說到這才知道屈原的怨恨是抵不上賈誼的深厚的。這首詩寫于元稹被貶江陵士曹之后,作者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作者認為元稹和賈誼的遭遇更有相似之處,賈誼富有才華,想要為漢文帝出謀劃策,對漢朝是忠貞的,但是被貶謫。而元稹和賈誼一樣富有才華,想要為國家出一份力,但是卻被貶陵士曹。賈誼被貶是在漢文帝推行休養生息,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而元稹生活在中唐時期,大唐盛世繁華。所以二人都是生逢盛世而被貶。所以,元稹的際遇與賈誼的遭遇更為接近。(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可以理解為寫夢中情形,也可以看成作者回憶當年的美好生活。(2)《過秦論》中賈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陳勝起義時裝備簡陋。(3)小剛正在創作一部歷史小說,其中一章寫主人公以劣勢兵力堅守孤城,戰況慘烈至極。他可以選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古詩作為本章的題目。【答案】(1)小軒窗正梳妝(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3)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排,孤城落日斗兵稀/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如同不能缺少游戲和童話一樣,孩子們的成長也離不開音樂。②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是推動青少年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③只有音樂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④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提高了,青少年就能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⑤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用音樂探索以美育人的路徑,能夠更好實現立德樹人的要求。在黨的百年征程中,紅色旋律始終是推動時代前行的美好力量。從《東方紅》到《咱們工人有力量》,從《南泥灣》到《我和我的祖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音樂充滿感染力。讓這些作品進校園,能夠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然而,目前在中小學生音樂教育中,還存在重視不足、興趣培養不夠、教學體系老舊等問題。進一步加強音樂教育,不僅可以音樂教育和其他課程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補足音樂教育的短板。比如,可把音樂和體操體育結合起來學習,使其成為愉悅心情、健康成長的助力。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號,和文中省略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在天體中,月亮最為變化多端,它有盈虧圓缺,有新殘朔望,有上弦下弦……它還與歷法、節令等密切相關。B.“亙古西吉,邊塞莽原,林茂草豐,牛馬塞道……”作家樊文舉以一首《西吉賦》,道出了對這片土地的贊美。C.亭子外邊,花開得茂盛,小孩兒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兒,嘴里念叨著“一枝,兩枝,三枝……”D.有一個孩子——他是元帥……他把我帶到這里來,又帶著我們在這里建立了只屬于我們的“王國”。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將其改正。可以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0.第一段有三處存在邏輯錯誤,請找到其中兩處,并指出錯誤。【答案】18.A19.不僅可以補足音樂教育的短板,還可以使音樂教育和其他課程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20.③并非只有音樂教育能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美術、語文等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④不是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提高了,青少年就一定能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⑤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提高與事業成功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文中省略號的作用是表示列舉的省略。A.省略號表示列舉的省略。B.省略號表示引用原文的省略。C.省略號表示引述的話的省略。D.省略號表示說話斷斷續續。故選A。【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橫線的句子有兩處錯誤:第一處:語序不當,“不僅……還”是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其前后兩個分句應調整一下先后次序。第二處:成分殘缺,缺少介詞,在“音樂教育”前面加一個介詞“使”。【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語句邏輯錯誤的辨析能力。③“只有……才”表示條件唯一,“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充分必要條件,也就是“才”后面的內容要實現就必須做到“只有”的條件,且條件往往是唯一的。根據原文段可知,原文段是強調“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而并非表明“只有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唯一條件,其它學科的教育也可以做到。④“就”表示其后面的內容要實現,其前面的條件是必備之一的條件,但并不是唯一條件。根據原文段可知,“完成了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提高”并不一定就能讓青少年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青少年想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應當還有著除此之外的其它條件。⑤“才”后面的內容要實現,其前面的條件應是唯一條件。根據原文段可知,此處是在強調音樂教育是青少年全面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并非唯一的部分,“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提高”與“事業成功”是有聯系的,但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歸謬法”是一種常見的駁論方法。使用這種論證方法,就是①,然后從這一觀點出發,推導出明顯的錯誤,從而證明這一觀點本身的錯誤。比如下面這個例子。有人認為“君子慎其獨”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我們今天還使用這些語言,會使思想倒退回封建社會。果真如此,我們今天所說的話,②,且不必說山水草木、日月風雨這些自然事物,“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些飽含智慧、言簡意賅的名言警句也都來自古代社會,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那些同志的邏輯,③,那我們今天只好做半個啞巴了。21.下列句子中的“我們”和文中加點的“我們”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老師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別忘了我們是學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B.我們在第二章曾指出過“向心式詞”意義構成的規律。C.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向我們投降。D.校長說:“今天大家要畢業了,但我們不能忘記老師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的心血。”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答案】21.C22.①先暫時承認某一觀點正確;②很多都來自古代社會;③這類“封建士大夫語言”不能說。【解析】【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例句中的“我們”是泛指,指的是所有人,包括讀者在內的意思。A.是特指,指全班同學,不包括說話對象在內,其實是“你們”的意思。B.是特指,并不包括讀者在內,其實是“我”的意思。C.是泛指,指是所有人,包括讀者在內的意思。D.是特指,指在座的畢業生,不包括說話對象在內,其實是“你們”的意思。故選C。【2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主要是闡釋“歸謬法”的定義,根據前文“是一種常見的駁論方法”,所以“歸謬法”的前提應該是承認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最后推導出這一觀點是錯誤的,所以可填“先暫時承認某一觀點正確”②處,根據“歸謬法”的定義,可知首先要承認所給觀點正確,再根據后文“這些飽含智慧、言簡意賅的名言警句也都來自古代社會,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是采用遞進的關系在承認觀點正確,所以可填“很多都來自古代社會”。③處,應該是根據“歸謬法”得出的結論,“君子慎其獨”這類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不能使用這類觀點是錯誤的,所以可填“這類‘封建士大夫語言’不能說。”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本學期學習的選擇性必修教材中選擇了很多外國文學作品,部分同學對此卻有自己的看法:歷史背景、文化差異、語言翻譯……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讓他們很難讀得進去外國作品。他們認為,在強調“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還是應該將有限的閱讀時間放在中國的優秀作品上。全班就此問題發起了一次討論。請將你的意見寫成一篇申論。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本次寫作話題來自真實的語文學習生活。不喜歡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的同學并不在少數,將其設置成作文題目能保證絕大多數同學都能有感而發、言之有物。首先,對于材料中揭示的因為一系列客觀存在的問題導致不少學生對閱讀外國作品存在困難這一點,我們不能忽視,也不可隨意予以否認。畢竟這是學生學習中的現實情況。但是,材料中部分學生將“文化自信”等同于屏蔽外來文化、一味閱讀中國作品這一觀點,我們應認識到其顯然有失偏頗。強調“文化自信”,并不等于閉門造車,也不等于夜郎自大。我們要認識到,文明若失去流動性,必將成為一潭死水。只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成為革故鼎新的文明,才能真正長留生輝。當中華文明走向自我封閉,留給世人的只有日益衰微的滿清和在歐風美雨侵蝕下屈辱飄搖的近代;當中華文明浴火涅槃,重振垂天之翼時,她高揚改革開放的旗幟,在現代化潮浪中廣納世界優秀文明,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堅定不移地推進和深化改革,終有吾國興盛,其道大光。寫作體裁要求來自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的“寫作知識”——《學寫申論》。申論是這樣一種文體:就特定現象、事件或問題進行陳述、說明、概括,并據此發表見解。它要求寫作者不能就事論事,要對具體的生活進行一定的抽象和提煉。比如“不愿讀外國文學作品”,表面上看是個人閱讀偏好問題,其實反映了“如何培養開放的文化心態”的深層問題。因此不喜歡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同學也可以闡述自己“不喜歡”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但如果要寫出高分作文,還是要選擇“立足民族,放開眼光”這樣中正平和的觀點。這也是教材中為什么要選外國文學、思想類文章的原因。寫作時,要著重從如下幾個方面構思并審視、完善自己的寫作:1.能否從具體現象發現深層問題;2.是否以客觀的立場、辯證的姿態正視外國的文學、藝術、哲學等思想資源對我們的價值,同時也能注意到警惕其中的不利因素。3.是否能充分發掘已有的閱讀經驗儲備來豐富自己的寫作。立意:1.唯有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才能促進文化發展。2.弘揚文化自信不等于閉門造車。3.學習外國優秀作品與“文化自信”并不相悖。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資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如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三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摘自《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材料二:迷娘是歌德在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塑造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意大利少女的形象。“迷娘”原文為法文“Mignon”,意為“寶貝兒”。她姓名不詳,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紹時稱“人們叫我迷娘”,故而小說中以“迷娘”稱呼她。她早年被人拐賣到德國,流落街頭賣藝為生,受盡虐待和摧殘,后被威廉搭救并養育成人。她逐漸對威廉產生了難以言說的愛戀,又時時思念著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最終因為無結果的愛情和無法實現的思鄉之情而未老先衰、客死異鄉。“學習時代”的第二卷,歌德寫了這樣兩個情節。第八章迷娘跳舞。她的舞姿“矯健、輕盈、敏捷而準確”“她身姿柔軟,其嚴肅莊重卻勝于優美悅目”,這喚起了威廉內心的保護欲和同情心,“渴望將這無依無靠的孩子像親女兒似的裝進自己的心坎兒”"用父愛在她心里喚起生活的快樂”。迷娘心里則產生了“一種暗自滋長著的愛情”。第十四章中,迷娘望著威廉,“突然用手按住心口,像是忍受著痛楚似的”“緊緊捂住自己的心口,冷不丁發出一聲大喊,身體也隨之猛地痙攣”“整個人就像一道淚泉,止不住地流瀉”。“在迷惘的瞬間,威廉生怕她會融化在自己懷里,叫他什么也抓不著。”這兩個情節表現了迷娘與威廉之間日漸密切的情感關系,迷娘則在吟唱《迷娘曲》時將這種情感表達得水到渠成。在這首詩中,迷娘先后用“愛人”“恩人”“父親”來表達她和威廉的關系。此時的威廉也不再將她看成一個普通的流浪藝人和仆役,二者之間已經形成了緊密的情感關聯,這種關聯使迷娘在小說中獲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同時也為她后來因深陷單相思、思鄉而不得歸,最后郁郁而終埋下了伏筆。與其他女性人物相比,迷娘從第一次出現到最終死去的每一次出場都帶有很強的神秘色彩和極為模糊的喻意性,在威廉的成長與修養過程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而歌德把她塑造成一位意大利少女也絕非偶然,它與歌德1786年意大利之旅的關系密切,隱含著歌德對意大利所代表的古典拉丁文明的向往,也代表著正在形成的德國文化對成熟典雅的古典拉丁文明的仰慕。歌德認為正在形成的德國文化需要學習意大利輝煌燦爛的文化,他把意大利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并致力于在自己的作品中營造一個“文學的意大利”。摘編自遠思《“迷娘”形象變化探析》材料三:迷娘(之一)歌德你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地方,茂密的綠葉中,橙子金黃,藍天上送來宜人的和風,桃金娘靜立,月桂梢頭高昂,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愛人啊,隨你前往!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圓柱成行,廳堂輝煌,居室寬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著我:人們把你怎么了,可憐的姑娘?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恩人啊,隨你前往!你知道嗎,那云徑和山崗?驢兒在霧中覓路前進,巖洞里有古老龍種的行藏,危崖欲墜,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崗?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父親啊,隨你前往!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想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就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B.馬克思主義資源,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C.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源十分寶貴、不可多得,需要耐心研究,全面繼承。D.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三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廢。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迷娘”這個活潑美麗的名字后潛藏著意大利女孩兒的不幸身世,二者間的矛盾形成了一種張力,使這個人物更富魅力。B.威廉將迷娘看成女兒,想努力去保護她,迷娘卻逐漸愛上了威廉,這種錯位的情感是迷娘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之一。C.《迷娘曲》可以看成德國與意大利兩種文化交流產生的結晶,是世界文學史上跨文化資源融通的一個優秀案例。D.歌德認為學習意大利輝煌燦爛的文化有助于德國文化走向成熟,他仰視、模仿的學習態度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啟發意義。3.下列對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第一節善用色彩,綠葉、黃橙、藍天……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令人神往。B.根據材料二,我們可以推測“圓柱成行,廳堂輝煌”描寫的可能是一處意大利風格的建筑。C.迷娘之所以稱威廉為父親,是因為威廉結束了她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悲慘生活。D.第三節描繪迷娘想象返回意大利的充滿危險的旅程,她渴望威廉能陪她一同回鄉。4.有人指出《迷娘(之一)》采用了與《詩經》類似的“重章疊唱”的方式。請據此分析這首詩的結構,并簡要闡明其藝術效果。5.想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請結合材料簡要概述。【答案】1.A2.D3.C4.(1)通篇采用基本相同的句式架構,全詩都以“你知道嗎”“你可知道”領起,最后三行(副歌部分)語句基本相同這種“重章”的結構,起到了強調作用。(2)最后幾句對威廉的稱謂一再變化——“愛人”“恩人”“父親”,袒露了迷娘對威廉復雜的情感。5.(1)保持開放的姿態,積極接納和學習多種文化;(2)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3)融會貫通,發現外國優秀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4)面向未來,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錯誤。由原文“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可知,“馬克思主義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C.“全面繼承”錯誤。由原文“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可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傳統文化也有糟粕,“全面繼承”說法錯誤。D.“三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廢”錯誤。由原文“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可知,三種資源的地位不同,馬克思主義資源是“主體”,國外資源是“滋養”。三者的排序也說明了它們重要性的差異。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仰視、模仿的學習態度”錯誤。由原文“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可知,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材料一中所倡導的“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故選D。【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C.“是因為威廉結束了她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悲慘生活”錯誤。“威廉結束了她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悲慘生活”是迷娘稱威廉為“恩人”的原因;迷娘稱威廉為“父親”的原因是威廉對她有保護和養育之恩。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結構和藝術效果的分析能力。“重章疊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由原文“你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地方”“你可知道那所房子”“你可知道那座山崗”可知,全詩都以“你知道嗎”“你可知道”領起。由原文“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愛人啊,隨你前往!”“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恩人啊,隨你前往!”“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父親啊,隨你前往!”可知,最后三行(副歌部分)語句基本相同。所以通篇采用基本相同的句式架構。“重章疊唱”的結構起到了強調作用。由原文“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愛人啊,隨你前往!”“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恩人啊,隨你前往!”“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父親啊,隨你前往!”可知,最后幾句對威廉的稱謂一再變化——“愛人”“恩人”“父親”,袒露了迷娘對威廉復雜的情感。【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資源”可知,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姿態,積極接納和學習多種文化。由原文“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可知,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需要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由原文“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可知,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需要融會貫通,發現外國優秀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由原文“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可知,要更好地學習和吸收《迷娘曲》這樣的外國優秀文化資源,我們需要面向未來,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三下槍聲海明威尼克正在帳篷里脫衣服。他看見篝火在帳篷上投下他父親和喬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盡快地脫下衣服,整整齊齊疊好。他感到羞愧是因為脫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來他都把這事拋置腦后了。他父親和叔叔吃過晚飯就走了,帶著盞篝燈過湖去釣魚。他們把小船推下水之前,他父親吩咐他,萬一他們不在時出了什么緊急情況,他只要開三下槍,他們就馬上趕回來。尼克從湖邊穿過林子回到營地。他聽得見黑暗中的船槳聲。他父親在劃槳,他叔叔坐在船尾拉餌釣魚。他父親把小船推下水時,他叔叔已經早拿著釣竿坐好了。尼克留神聽他們在湖面上的動靜,到再也聽不見槳聲才罷。尼克一路穿過林子走回去,倒害怕起來了。夜間他對林子總不免有點害怕。他掀開帳篷門簾,脫了衣服,摸黑悄悄鉆進毯子里躺著。帳篷外的篝火燒剩一堆木炭了。尼克躺著一動不動,想法入睡。到處都沒動靜。尼克感到只要能聽到一聲狐貍叫,或者貓頭鷹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為止還沒什么明確的東西讓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卻大大害怕起來。驀地他怕起死來了。才兩三個禮拜前,他們在家鄉的教堂里,剛唱過一首贊美詩,“生命總有一天會斷送”。他們唱這首贊美詩時尼克明白了自己總有一天必定會死。這使他感到非常難受。這是他頭一回明白自己遲早難逃一死。那天晚上,他坐在過道夜明燈下看《魯濱孫歷險記》,想借此忘卻生命總有一天會斷送這一事實。保姆看見他在過道上,嚇唬他說要是他不去睡覺,就要去告訴他父親了。他進房去睡了,但等保姆進了她自己的房間,他又出來,在過道夜明燈下看書直看到天明。昨晚,他在帳篷里就有過同樣的恐懼。他只是到了晚上才有這種恐懼。開頭倒不算是恐懼,而更像是一種體會。但總是處在恐懼的邊緣,而且一旦開了頭,一下子就害怕起來。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嚇壞,就馬上拿起槍,把槍口從帳篷口伸出去,開上三槍。槍桿朝他反沖得夠嗆。他聽見槍子在林間摧枯拉朽,一掠而過。他躺下來等他父親回來,但他父親和叔叔在湖對面還沒吹滅篝燈,他就睡著了。“這混小子,”他們往回劃時,喬治叔叔說,“你干嗎吩咐他叫我們回去啊?他沒準兒被什么弄得大驚小怪了。”喬治叔叔是他父親的弟弟,一個釣魚迷。“啊,得了。他還小呢。”他父親說。“這可不是帶他跟我們一起到林子里來的理由啊。”“我知道他膽子特小,”他父親說,“可我們在他那年齡膽子都小。”“我真受不了他,”喬治說,“他鬼話特多。”“啊,得了,別提了。反正今后你釣魚的機會多的是。”他們走進帳篷,喬治叔叔拿手電直照著尼克的眼睛。“怎么啦,尼克?”他父親說。尼克在床上坐起身。“聽上去像是狐貍和狼的雜種,就在帳篷四下轉悠,”尼克說,“有點兒像狐貍,但更像狼。”當天他剛從叔叔那兒學會“但更像”這詞兒。“他沒準兒聽到了貓頭鷹啼叫吧。”喬治叔叔說。早上,他父親發現有兩棵大椴樹長得彼此靠攏,在風中會摩擦發聲。“你看是這個聲響嗎,尼克?”他父親問。“興許是吧。”尼克說。他不愿再想這事了。“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沒一樣傷得了你。”“連閃電也傷不了?”尼克問。“對,連閃電也傷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櫸樹下也行。它們從沒挨過雷擊。”“從來沒有?”尼克問。“我從沒聽說過。”他父親說。“哎呀,聽你這么說我真高興。”尼克說。……這會兒他又在帳篷里脫衣服了。雖然他沒在看他們,可是他覺察到帳篷上有兩個人影。隨即他聽到小船被拖上湖灘,兩個人影便沒了。他聽見父親跟什么人在說話。接下來他父親大喝一聲道:“穿上衣服,尼克。”他趕快穿好衣服。他父親走進帳篷,在圓筒形行李袋里翻來找去。“穿上外衣,尼克。”他父親說。選自《尼克·亞當斯故事集》,陳良廷譯材料二:作者所塑造的這些硬漢形象并不是從一開始就以完整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是經歷了逐漸成熟和發展的過程。……這些寫尼克·亞當斯的小說,介紹了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時隱時現的成長過程,以及硬漢形象誕生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正如著名的海明威研究專家菲力普·楊所說:“小說集中半數的故事都是為了細致入微地展示出一個人物坎坷不平的成長……他首次出現在讀者面前時是一個男孩,而后成為一個名叫尼克·亞當斯的青年。”在尼克身上,硬漢精神和硬漢品質特征已具雛形。……美國作家威勒德·索普指出:尼克是海明威創作的最吸引人的主人公形象,就像他的創作者一樣,尼克是一個樂于接受經驗、敢于冒險、愛好體育運動、敏感而又勇敢的人。尼克鮮明的自傳色彩不言而喻。節選自黃利玲《尼克·亞當斯:海明威系列硬漢第一人》6.下列對兩則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尼克的人物形象與海明威本人有頗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將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傳。B.小說用插敘的方式交代了思考死亡是尼克恐懼的深層原因,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蘊。C.小說中的父親耐心善解人意、懂得孩子心理,他的教育幫尼克一點點克服恐懼。D.海明威寫了很多尼克的故事,在這些小說中,尼克逐漸成長為一個海明威式的硬漢。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以尼克回憶的方式講述了昨晚和今天早上發生的故事,尼克昨天和今天心態的對比突出了小說“成長”的主題。B.小說第三段用以動襯靜的方式刻畫了黑夜叢林的靜謐,如暗處的船槳聲、狐貍叫和貓頭鷹啼,這加劇了尼克的恐懼。C.小說對喬治叔叔著墨不多,他主要作為父親的對照人物存在,他不能換位思考、缺乏耐心,突出了父親的人物形象。D.小說以開放的方式結尾,讀者可以想象父親會以怎樣的方式進一步考驗和訓練尼克,加速這個“小男子漢”的成長。8.同學們準備以“成長中的小小硬漢”為題寫一組文學短評。請結合材料和讀過的海明威的作品,簡要列出你的評論提綱。9.用精練的對話寫出人物心理特征是海明威小說的一大特點。請結合具體語句分析畫波浪線的對話如何體現尼克是一個“小大人兒”。【答案】6.A7.B8.評論有“成長”和“硬漢”兩個關鍵點。硬漢角度:恐懼是天性,是否是硬漢關鍵在于能否正視和挑戰恐懼。(1)尼克對于自己的恐懼感到羞愧,說明他渴望成為一名硬漢;(2)尼克敢于脫離大人的照顧,說明他在挑戰恐懼。成長角度:硬漢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長的過程。(1)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帶來的恐懼感時,徹夜讀書不敢睡;(2)此次在湖邊,他可以嘗試獨自面對恐懼。9.(1)當天他剛從叔叔那兒學會“但更像”這詞兒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學習的特點;(2)用“興許是吧”來塘塞父親,不想再提昨晚讓他難堪的一幕,表現了他的自尊自強,這是他逐漸走向成熟的一面;(3)父親說沒有東西能傷害他時,他馬上想到“閃電也傷不了”,體現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解析】【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我們可以將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傳”錯誤,由原文“尼克鮮明的自傳色彩不言而喻”可知,小說是虛構的藝術,不能和自傳混為一談,材料二說的是“鮮明的自傳色彩”。故選A。【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狐貍叫和貓頭鷹啼”在原文是這樣表述:“只要能聽到一聲狐貍叫,或者貓頭鷹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這些聲音并不存在,當然不是以動襯靜。故選B。【8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硬漢角度:恐懼是天性,是否是硬漢關鍵在于能否正視和挑戰恐懼。(1)結合“尼克正在帳篷里脫衣服。他看見篝火在帳篷上投下他父親和喬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盡快地脫下衣服,整整齊齊疊好。他感到羞愧是因為脫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來他都把這事拋置腦后了”分析,第二天,他不想再與父親討論昨晚的事情,說明他對昨天恐懼的表現心存羞愧,尼克對于自己的恐懼感到羞愧,說明他渴望成為一名硬漢;(2)結合“夜間他對林子總不免有點害怕。他掀開帳篷門簾,脫了衣服,摸黑悄消鉆進毯子里躺著。帳篷外篝火燒剩一推木炭了。尼克躺著一動不動,想法入睡。到處都沒動靜。尼克感到只要能聽到一聲狐貍叫,或者貓頭鷹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為止還沒什么明確的東西讓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卻大大害怕起來”分析,尼克知道自己膽小,但是還是敢于脫離父親的照顧,獨自返回營地,尼克敢于脫離大人的照顧,說明他在挑戰恐懼。成長角度:硬漢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長的過程。(1)結合“……他進房去睡了,但等保姆進了她自己的房間,他又出來,在過道夜明燈下看書直看到天明。”可知,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帶來的恐懼感時,徹夜讀書不敢睡;(2)結合“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嚇壞,就馬上拿起槍,把槍口從帳篷口伸出去,開上三槍。槍桿朝他反沖得夠嗆。他聽見槍子在林間摧枯拉朽,一掠而過。他只要一開了槍就沒事了。他躺下來等他父親回來,但他父親和叔叔在湖對面還沒吹滅篝燈,他就睡著了”分析,尼克并沒有一感到恐懼就開槍,而是忍耐和感受一段后才開槍,尼克開完槍并沒有等到父親和叔叔回來就睡著了,此次在湖邊,他可以嘗試獨自面對恐懼。【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結合“‘聽上去像是狐貍和狼雜種,就在帳篷四下轉悠,’尼克說,‘有點兒像狐貍,但更像狼。’當天他剛從叔叔那兒學會‘但更像’這詞兒。”可知,當天他剛從叔叔那兒學會“但更像”這詞兒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學習的特點;結合“‘你看是這個聲響嗎,尼克?’他父親問。‘興許是吧。’尼克說。他不愿再想這事了。”可知,用“興許是吧”來塘塞父親,不想再提昨晚讓他難堪的一幕,表現了他的自尊自強,這是他逐漸走向成熟的一面;結合“‘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沒一樣傷得了你。’‘連閃電也傷不了?’尼克問。‘對,連閃電也傷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櫸樹下也行。它們從沒挨過雷擊。’”可知,父親說沒有東西能傷害他時,他馬上想到“閃電也傷不了”,體現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常惠、徐圣、趙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歸家,賜錢十萬,復終身。常惠后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武等十一人于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節選自《漢書·蘇武傳》)材料二:常惠,太原人也。少時家貧,自奮應募,隨蘇武使匈奴,并見拘留十余年,昭帝時乃還。漢嘉其勤勞,拜為光祿大夫。是時,烏孫公主①上書言:“匈奴發騎畋車師車師與匈奴為一共侵烏孫唯天子救之!”漢議欲擊匈奴,會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烏孫。公主及昆彌②因惠言于漢曰:“匈奴連發大兵擊烏孫,取車延、惡師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脅求公主,欲隔絕烏漢,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于是漢大發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出。以惠為校尉,持節護烏孫兵。昆彌自將五萬余騎,從西方入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名王騎將以下三萬九千人,得馬、牛、驢、騾、橐佗五萬余匹,羊六十余萬頭。天子以惠奉使克獲,遂封惠為長羅侯。復遣惠持金幣還賜烏孫貴人有功者。惠因奏請龜茲國嘗殺校尉賴丹,未伏誅,請便道擊之。惠與吏士五百人至烏孫,發諸國二萬人,令副使發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三面攻龜茲。還,代蘇武為典屬國,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甘露中,后將軍趙充國薨,天子遂以惠為右將軍,典屬國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歲薨,謚曰壯武侯。(節選自《漢書·常惠傳》)〖備注〗①烏孫公主:漢武帝以宗室女細君為公主,遠嫁烏孫,世稱烏孫公主。②昆彌:烏孫國王的名號。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匈奴A發騎畋B車師C車師與匈奴D為一E共侵烏孫F唯天子G救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祭祀牛羊豬具備為太牢,缺少牛為少牢,如《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以一少牢告廟”。B.股肱,本義為大腿和上臂,常用來比喻處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與重任之人。C.“見拘留”中的“見”與“信而見疑”(《屈原列傳》)中的“見”字意義相同。D.薨,古代帝王死稱“崩”,王侯重臣死稱“薨”,常惠被封侯爵,所以用“薨”。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蘇武一同出使匈奴的人中,最終和他一起回國的只有九人,常惠、徐圣、趙終根被任命為中郎,其余六人也得到了相應獎勵。B.甘露三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臣服漢朝。漢宣帝下令為蘇武等十一人畫像,連同他們的官爵、姓名,懸掛在麒麟閣中,以示對他們功績的表彰。C.匈奴聯合車師國發兵攻打烏孫;烏孫昆彌和公主通過常惠向漢宣帝請求救援。漢朝發兵十五萬與烏孫協同作戰,重創匈奴。常惠因功封侯。D.常惠借奉命賞賜烏孫有功貴族的機會,率領漢朝大軍懲戒了曾經殺害漢朝官員的龜茲國,彰顯了漢朝威勢,鞏固了此次大戰的成果。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使使脅求公主,欲隔絕烏漢,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2)惠因奏請龜茲國嘗殺校尉賴丹,未伏誅,請便道擊之。14.常惠隨蘇武被囚匈奴的經歷,和他后半生建立赫赫功業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答案】10.CEF11.B12.D13.(1)匈奴派遣使節,威脅烏孫國王交出公主,想要斷絕烏孫和漢朝之間的聯系,希望天子能出兵解救烏孫公主!(2)常惠借機上奏,龜茲國曾經殺害漢朝校尉賴丹,但還沒有受到處罰,常惠請求順便攻打龜茲。14.(1)通曉匈奴和西域各國的情況;(2)艱苦生活的磨煉、蘇武精神的感召,錘煉出他堅強的意志和對漢朝的忠誠。【解析】【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匈奴派騎兵以行圍打獵為名前往車師國,車師國與匈奴串通一氣,共同侵犯烏孫國,希望漢天子可以救我們!“發騎”的賓語為“車師”,中間不應斷開,應在“師”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為”的主語為“車師與匈奴”,賓語為“一”,中間不應斷開,應在“一”后面斷開,即在E處斷開;“侵”的賓語為“烏孫”,應在“孫”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救”的主語為“天子”,中間不應斷開。所以,應在CEF斷開。【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常用來比喻處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與重任之人”錯誤。“常用來比喻處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與重任之人”對應的詞語是心腹。股肱常用來比喻輔佐君主的得力大臣。C.正確。均為“被”;句意:并一起被拘留。/誠信而被懷疑。D.正確。故選B。【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率領漢朝大軍”錯誤。由原文“惠與吏士五百人至烏孫至烏孫,發諸國二萬人,令副使發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三面攻龜茲”可知,常惠只帶了五百漢軍,執行此次戰爭任務的基本是西域諸國的軍隊。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使”,派遣使節;“求公主”,要求烏孫交出公主;“隔絕烏漢”,斷絕兩國的聯系;“唯”,希望。(2)“嘗”,曾經;“伏誅”,被處死刑,這里為受到懲罰;“便道”,順路、順便。【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惠與吏士五百人至烏孫,發諸國二萬人,令副使發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三面攻龜茲”可知,常惠隨蘇武被囚匈奴的經歷,讓他通曉匈奴和西域各國的情況。由原文“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漢嘉其勤勞,拜為光祿大夫”可知,常惠隨蘇武被囚匈奴時,艱苦生活的磨煉、蘇武精神的感召,錘煉出他堅強的意志和對漢朝的忠誠。參考譯文:材料一:蘇武于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回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